【醫學百科●刺毛蟲皮炎】
拼音
cìmáochóngpíyán
英文參考
stingingcaterpillardermatitis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刺毛蟲皮炎:是由于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后由毒毛釋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炎。
常見的致病毛蟲有桑毛蟲、松毛蟲和刺毛蟲。
松毛蟲皮炎的表現與桑毛蟲相似,但可出現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疾病描述刺毛蟲是刺蛾的幼蟲,俗稱“八角毛”、“洋辣子”。
刺毛蟲的毒毛刺入皮膚引起的皮炎稱刺毛蟲皮炎。
每年6~9月份是刺毛蟲的盛發期。
它屬于鱗翅目刺蛾科。
該蟲種類較多,我國常見的刺毛蟲有黃刺蛾及青刺蛾的幼蟲。
癥狀體征在刺毛蟲繁殖的季節,于面、手、頸、前臂等露出部位,刺毛蟲的毒刺刺入皮膚后,開始時感刺癢、灼痛,稍久即感外癢內痛,這為刺毛蟲刺傷后特點。
于刺傷部位的中心出現米粒大丘疹或黃豆大蕁麻疹的皮疹,周圍有水腫性紅斑,6~7h后水腫性紅斑消退留下中央的丘疹,皮膚發癢,手抓或觸摸皮膚時又感皮膚疼痛,反復發作,丘疹又可轉變為風團樣的損害,約經1~2周才能完全恢復,偶爾可出現水皰。
若在同一部位發生多數皮膚刺傷,可形成較大面積的彌漫性紅斑。
如刺毛蟲的毒毛散布在衣服內可引起廣泛性的損害;
如病變發生在眼瞼可引起急性結膜炎、角膜炎;
如發生在口腔及唇部能引起口唇高度腫脹。
患者全身癥狀較輕,但嚴重者也可致死亡。
疾病病因刺毛蟲喜生于樹林、草地上,長約5~8cm,呈黑褐色。
它的生活史分卵、幼蟲、成蟲、蛹四個時期。
病理生理幼蟲全身有無數的大量毒刺,毒刺為空心的導管,內含毛蟲毒素(即斑蝥素),當刺傷皮膚后,其刺中的毒液即可進入皮膚而引起皮膚損害。
另一種方式是毒毛污染其它物品,如曬洗的衣服、床單、被褥、尿布,當人接觸這些粘有毒毛的物品時,可間接引起皮膚損傷。
診斷檢查在發病前有在樹蔭下納涼或接觸樹上的刺毛蟲及蟲繭的病史,刺傷后皮膚發癢,不久即感外癢內痛的癥狀,根據這些特點一般不難診斷。
在皮疹中央用放大鏡檢查常可發現刺毛。
本病應與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相鑒別。
治療方案可用透明膠紙或膠布反復數次粘去皮膚上的毒毛,然后外搽1%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或用1%~2%的明礬溶液冷濕敷,也可用鮮馬齒莧或鮮半邊蓮搗爛敷于患處,或用鮮棉花桃切開取其果肉搗爛敷于患處可止痛消炎。
如皮疹密集時,可用1%鹽酸吐根堿溶液3mL在患處的近心段皮下注射可立即止痛。
有心臟病、低血壓、肝腎功能不良者及孕婦、幼兒禁用。
若癥狀嚴重,可給予抗組胺藥或止痛劑及皮質類固醇。
有人采用自體法治療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皮膚被刺傷后及時捉1~2條刺毛蟲壓碎擠出體液涂于患處,癢痛紅腫很快消退。
預后及預防在刺毛蟲盛發季節可用5%~10%滴滴涕乳劑或用1%敵百蟲水溶液噴灑樹干樹葉,以殺死幼蟲。
摘除有卵塊的樹葉燒死蟲卵。
夜間用誘光燈捕殺蟲蛾。
此外,加強個人防護,不要在有刺毛蟲的樹蔭下納涼,兒童不要在樹下嬉戲,亦不要在有刺毛蟲的樹下曬衣服、被褥、尿布。
不要用手直接摘有刺毛蟲的樹枝樹葉。
特別提示毛蟲皮炎是指由于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后由毒毛釋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膚炎性反應。
在國內,常見的致病毛蟲有桑毛蟲、松毛蟲及刺毛蟲。
刺毛蟲皮炎本病常發生于在樹蔭下納涼或嘻戲的人們,以炎熱夏季多見。
發病前頃刻有刺毛蟲接觸史。
刺毛蟲皮炎治療為局部外搽止痛、止癢劑。
用橡皮膏反復粘貼患處以拔去毒毛。
引用:http://big5.wiki8.com/cimaochongpiyan_38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