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鮫或槌頭雙髻鯊】 Smooth Hammerhead
【辭書名稱】魚類
學名:Sphyrnazygaena(Linnaeus,1758)形態:頭向左右兩側延伸,寬度極寬,頭寬約為全長之26~29%;
由吻端至第一背鰭基底末端之距離不及頭寬之半;
頭前緣稍彎曲,中央不凹入,而前方兩側則明顯凹入;
頭部後緣寬,寬度通常大於口裂寬;
前鼻溝發育完全而位於鼻孔之前方兩側;
口前吻長約為頭寬之1/5~1/3;
眼之後角於口裂之稍後方;
前方齒具強而有力之齒尖,齒緣或平滑或呈不明顯鋸齒狀,後方齒較尖而不呈臼齒狀。
第一背鰭刀狀,其起點位置與胸鰭基底末端相對,後角位置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
第二背鰭低,不及臀鰭之高,後緣稍凹入,內緣長度較長約為高度之兩倍;
腹鰭不呈刀狀,後緣或平直或稍凹入;
臀鰭稍大於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為全長之4.3~5.7%,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稍前方,後緣具深缺刻。
脊椎骨數193~206節,為大型之丫髻鮫類,體長可成長至3公尺以上。
體背或暗橄欖色或棕灰色,腹面白色,胸鰭之腹側暗色。
分布:本種遍佈於南北緯55度間之熱帶及溫帶沿近海域,臺灣於北部、東北部海域經常可以漁獲。
生態習性:生性活躍,棲息水深0~20公尺,沿近海域經常出現的種類,有成群洄游的習性。
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9~37尾。
以硬骨魚類、小鯊魚、魟、甲殼類、頭足類為食。
對人類具危險性。
最大漁獲體長370~400公分,成熟體長210~24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50~61公分。
利用:可由延繩釣、刺網、拖網、鏢刺漁獲,供食用,於臺灣沿近海鯊漁業中是多獲性的經濟魚種之一,經濟價值高。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