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起自於法國的一個反傳統的文學與藝術運動。
佛洛伊德對潛意識心靈(TheSublimnalMind)的解釋,黑格爾破壞之創造(CreationofDestruction)的理論,以及馬克斯對一切既有價值觀念的仇恨與否定,都是形成這一運動的思想背景。
該運動在布萊頓(AndrèBreton)的領導之下成長,他的超現實主義宣言(MeifesteduSurealism)於西元一九二四年發表。
超現實主義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自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年,可視為是第一個階段。
此時期發展特殊的美學理論,以及對潛意識的利用技巧,而且也開始有政治動向。
其後的五、六年,可視為是第二個階段。
此時期的超現實主義者,皆認同共產國際(CommunistInternational),文學創作則遵循著所謂的「純自動主義」(PureAutomatism)。
進入到一九三○年代,可視為是第三個發展階段。
這時超現實主義者逐漸脫離莫斯科的影響,開始傾向固有的價值觀念;
在創作技巧上,也接受某種程度的意識控制寫作。
一般而言,超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強調所謂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on)與自動寫作(AutomaticWriting),旨在不受意識的拘束,使用破碎的兒語與夢囈般的語言,來解放深埋在潛意識之中的真實。
他們相信一個理想較高層次真實的存在(TheExistenceofanIdealHigherReality),祇有當我們在兒時或睡夢之中方能經驗,如果我們要重獲這種高層次的真實-也就是「超真實」,我們就必須通過自由聯想與自動寫作。
其實,超現實主義的這種追求,可追溯到領導象徵主義(Symbolism)的鮑德萊爾(CharlesBaudelaire)、馬拉美(StèphaneMallarmè)與藍波(ArthurRimbaud)等人,當然與二十世紀之初所興起的達達主義(Dadaism),更有直接的血源關係。
(閻振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