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蘇聯運輸業】 蘇聯的運輸業,包括鐵路、內河、海上、汽車、航空、管道等六種形式。
鐵路運輸:是蘇聯基本的運輸形式,終年負責貨物及旅客的運輸工作。
內河運輸:因蘇聯所處之地理地位關係,不能終年作業,冬季受阻。
海上運輸:自革命後到戰前,不甚發達,只負沿海各省以及國內有鐵路與內河交通之省分相連結,特別在北極一帶,海運為唯一的運輸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對海運注意逐漸增加,特別最近十幾年來,蘇聯的遠洋運輸,日益壯大,而今已成為海上不可輕侮之勢力。
汽車運輸:亦是戰後因經濟發展之需要,而逐步擴展,現已普及全國各地,但硬面公路並未全面做到,此其重大缺點。
航空運輸:日趨發達,亦係戰後國內、外需要日增之結果。
管道運輸:在戰前雖有此種事實,但列入運輸系統成為重要一環,則起自戰後。
現在不但瓦斯管已通至各重要城市,居民生活瓦斯化,而且已通至東歐,最近正醞釀要通至法國和西德。
石油管道在黑魯曉夫當政時期已通至東歐,除羅馬尼亞外,其他共黨國家均以蘇聯的能源是賴,成為蘇聯的經濟俘虜。
蘇聯的運輸,最重要的是鐵路,而鐵路的發展,自西元一九一八年實行國有化以來,一直為配合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不斷新建與改建。
蘇聯的鐵路新建和改建工作,自一九一八年至現在,可畫分為兩大階段,蘇聯第六個五年計畫(一九五六~一九六○)為一分水嶺。
從一九一八至一九五五年,約四十年間,新建的鐵路總計有三萬四千二百二十九公里,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成之數字為最高(達九千零一公里),其次,是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建成五千四百二十公里)。
鐵路改建工作(即將原有鐵路之火力牽引改為內燃機或電化),自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但改建規模不大,到一九五五年,共改建二萬零二百公里。
蘇聯第六個五年計畫,是一個頗具野心的計畫,「在歷史最短時期內,按人口計算的產品產量,超過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就是從這個計畫開始提出的。
這個計畫到一九五八年中斷,由七年計畫繼續,但從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的三年中,新建鐵路之長度高達一千六百零一公里改建的鐵路-電化部分長達四千零九十五公里,內燃機部分達一萬一千一百公里。
黑魯曉夫於一九六四年下臺,布里茲涅夫繼繽負責。
到一九七九年為止,蘇聯鐵路的總長度已達十四萬零一百一十公里,火力牽引機車已全部淘汰,電化鐵路為四萬二千四百公里,內燃機鐵路為九萬八千公里。
(呂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