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蘇聯共產黨】 蘇聯共產黨,是蘇聯境內具有絕對統治權的唯一政黨。
西元一九七七年,蘇聯憲法第六條規定:「蘇聯共產黨為蘇維埃社會領導與指導力量,為政治制度與社會組織之核心。」
這個以馬克斯列寧主義為意識形態基礎的政黨,「決定著蘇聯社會發展之總遠景、對內與對外政策路線」。
黨的領導權力籠罩於一切經濟生活、社會關係、政治運作、文化活動、藝術工作與科學理論之上。
至一九八一年初,蘇聯共產黨共有黨員及候補黨員一千七百四十三萬零四百一十三人,占蘇聯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六.五。
蘇共黨員的社會結構如下:工人占百分之四三.四,農民(即集體農場農民)占百分之一二.八,服務人員及其他占百分之四三.八。
黨員中,婦女人數占百分之二六.五。
蘇共前身俄羅斯社會民主工人黨於一八九八年成立。
一九○三年第二次代表大會時分裂為兩派,一派是布爾什維克(Bolshvik:俄語意為多數派),由列寧領導,自稱革命馬克斯主義者,言行較激進;
另一派則為孟什維克(Meushvik:少數派),反對布爾什維克的主張。
一九一八年第七次代表大會時,改名為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一九二二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俄共於一九二五年改名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
一九五二年,再改名為蘇維埃聯盟共產黨,簡稱蘇聯共產黨或蘇共。
蘇共的組織基礎是黨章。
根據黨章,蘇共組織結構的主要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蘇共的編組採地區與生產原則,在黨員工作所在地編成基層組織,由基層組織聯合組成區、市等組織。
其上則為省級黨委員會、加盟共和國中央委員會。
蘇共最高機構是全蘇黨代表大會,大會選出中央委員會及中央檢查委員會。
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休會期間由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活動;
中央委員會選出政治局,作為中央委員會休會期間的領導機關,政治局委員人數不定,約在十四名左右;
中央委員會並選出書記處書記及總書記,領導黨的日常工作。
總書記是蘇共的首腦,也是蘇共政權的中心人物。
蘇共的政策基礎是黨綱。
第一個黨綱由一九○七年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
第二個黨綱由一九一九年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
現行第三個黨綱,又稱蘇聯共產主義建設綱領,由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一九六一)通過。
蘇共自稱是國際共產主義與工人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堅持馬列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在世界各處推動共產運動。
(畢英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