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海洋盆地】 海洋盆地(OceanBasinFloor),包括海洋之最深部分。
海平面下四千至五千公尺深之部分,占有地球表面百分之五十以上之區域,代表著海洋盆地。
大約大西洋之三分之一及太平洋之四分之三均屬於海洋盆地。
海洋盆地之地形可分為三大類:一、深海底(AbyssalFloor):深海底包括太平洋中央部分之最廣而最深之海域。
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之東北部,深海平原(AbyssalPlain)占有深海底之大部分。
所謂深海平原即深海底平坦之區域,其底部之坡度不超過一:一○○○。
所有之深海平原,是緊接著大陸隆起,並且可由底坡度(BottomGradient)之顯著改變與其區別。
在其向洋邊緣(SeawardEdge),大多數的深海平原,均漸漸地變成深海丘陵(AbyssalHill)。
個別的深海丘陵,可達五十至二百噚高,二至六哩寬。
在大西洋,深海丘陵之地形大約有五十哩寬,在同一地區之深海平原有一百至二百哩寬。
自大西洋深海平原所得之沈積物岩心樣品,經常為夾在紅色或灰色遠洋泥(PelagicClay)中之灰色泥(GrayClay)、粉砂及砂,時夾呈白色之火山灰。
通常此等成分,代表深海環境(DeepoceanicEnvironment)之特徵。
深海沈積物內之砂,係被濁流自大陸邊緣搬運來的。
部分濁流可能沿廣大之前緣向下流,部分則順海底峽谷流,同時亦可自其海底沖積錐(AlluvialCones)分散成扇狀(Fanwise)。
深海丘陵被認為係代表與埋在深海平原下之構造起伏,或火山起伏是同一型。
深海平原同時亦可在邊緣海溝、邊緣海盆及陸緣淺海上發現。
在形態及起源上,完全相同者,亦可在少數湖泊中發現。
類似於此類者,尚有自大洋島(OceanicIsland)之底散布出來之遠洋島嶼裙(ArchiperagicApron)。
二、海洋隆起(OceanicRises):所謂海洋隆起,即為高出深海底之區域,而不屬於大陸邊緣或中洋脊者。
在大西洋,百慕達海隆(BermudaRise)為有名而最好之例。
海洋隆起與中洋脊(MidoceanicRidge)是不相同的。
海洋隆起係非地震帶,而其起伏平緩,同時其橫切面為不對稱。
三、海底山(Seamounts)及海底山群(SeamountGroops):任何一個淹沒在海洋之山峰,其高度超過五百噚者,均可謂之為海底山,其最高錐峰之高度限制於一千噚左右者。
海底山分布於所有大洋中,其為不規則散布者較少,經常可發現其呈線狀排列。
所有錐狀海底山,不是死火山即為活火山。
克萊溫(Kelvin)海底山群自緬因灣(GulfofMaine)附近向大西洋中洋脊伸展,是一有八百哩長之線狀海底山。
大西洋-大流星(Atlantis-GreatMeteor)海底山群,則沿著亞速群島(Azores)南端之南北線,延伸四百哩之長。
在西南太平洋,有甚多島線及海底山在海洋中成十字交叉。
在中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方,有一塊面積甚大之海底山區,其平坦之山頂,在海面下五十至八百五十噚之範圍內。
此種平臺海底山或海棹(Tablemount),稱之為海坪(Guyot)。
自此平坦之山頂,已獲得白堊紀之淡水化石。
此種沈降島嶼(SunkenIslands)之分布,並不僅限於太平洋地區。
幾個克萊溫海底山之平坦頂部之深度,亦有六百五十噚,而大西洋-大流星海底山群之平坦海底山頂深度,亦達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噚。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