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針灸大成】

 關閉 [複製鏈接]
3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28:48 | 只看該作者

《內經》補瀉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


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


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HT辟,皮膚薄者,毛腠夭焦,子知死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29:03 | 只看該作者

《內經》補瀉


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


其下者,注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


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29:25 | 只看該作者

《內經》補瀉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復取之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己,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即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


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俠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29:46 | 只看該作者

《內經》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言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形五臟。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


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穴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氣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


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補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


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骨之前出血,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乃立虛。


血清氣滑,疾瀉之則氣易竭;


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0:02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0:18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0:29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勞,何謂也?


然,刺陽者,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0:42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


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


瀉者,不可以為補。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0:55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


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


西方肺也,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


此之謂也。


金不得「不」字疑衍。


謂瀉火以抑木、補水以濟金,欲令金得平木。


一云: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不得徑以金平木。


補水瀉火之圖 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實,謂子有餘,則不食於母。


今瀉南方者,奪子之氣,使之食  其母也。


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虛,謂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


今補北方者,益子之氣,則不  至食其母也。


此與《八十一難》義正相發。


其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余,則隱然實實虛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1:07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五臟傳病之圖 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心復傳肺,七傳者死,謂傳其所勝也。


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間臟者生,謂傳其子也。


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謂善針者,信用左手,不知針法者,自右手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1:18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迎而奪之,惡得無虛?


隨而濟之,惡得無實?


虛之與實,若得若失。


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1:30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


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1:46 | 只看該作者

《難經》補瀉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是寸口脈耶?


將病自有虛實耶?


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2:00 | 只看該作者

《神應經》補瀉

 

瀉訣直說


宏綱陳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


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


如有數針,俱依此法。


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


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是針右邊瀉法。


欲出針時,令病患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2:18 | 只看該作者

補訣直說


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患瘦弱,不可專行補法。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


其余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訣也。


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既畢,卻行補法,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轉針。


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


如針右邊分。


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


既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


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法也。


凡針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瀉。


針男子背上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


腹上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


女人背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


腹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


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2:37 | 只看該作者

南豐李氏補瀉


《圖注難經》云:手三陽,從手至頭,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腦至手,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大要以子午為主,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為補),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為瀉,陽主進,陰主退),手為陽(左手為純陽),足為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


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陽中之陰。


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隨,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內),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患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2:53 | 只看該作者

南豐李氏補瀉


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


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3:13 | 只看該作者

南豐李氏補瀉


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


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


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人相反。


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於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


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針出針,使然之呼吸也。


轉針如待貴人,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


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


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


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


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尸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


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


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


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有以淺深言者,經言:春夏宜淺,秋冬宜深。


有以榮衛言者,經言:從衛取氣,從榮置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3:26 | 只看該作者

南豐李氏補瀉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虛也。


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


然補之不可使太實,瀉之不可使反虛,皆欲以平為期耳。


又男子輕按其穴,而淺刺之,以候衛氣之分。


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榮氣之分。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此迎隨之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23:33:37 | 只看該作者

南豐李氏補瀉


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


如心之熱病,必瀉於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


如心之虛病,必補於肝膽之分。


飛經走氣,亦不外於子午迎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8 04:39 , Processed in 0.2343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