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西元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九六一年)可能是二十世紀前葉名聲最響亮的美國作家。
一九五三年,他因老人與海(TheOldManandtheSea,一九五二)一書獲得普里茲小說獎,接著在一九五四年贏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對拳擊、棒球、航海、釣魚、狩獵、鬥牛,及其他表現男性英勇氣概,和人類堅忍德性之活動的傾心,固然曾使他普受舉世年輕作家與讀者的仰慕;
而他在文字經營和創作藝術上的成就,更使他在百家爭鳴的當代小說世界裏,獨樹一幟,發揮了驚人的影響力。
海明威出生在伊利諾州的橡園鎮。
母親是個不稱職的主婦;
做外科醫生的父親抑鬱終日,乃至以自殺而求解脫。
海氏在橡園高中畢業後,未入大學,就到堪薩斯城當記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乃自願投身於歐洲戰場,充當救護車的司機。
戰後,他暫居巴黎,與流落巴黎的美國詩人、作家與藝術家,往還甚密;
並因受龐德(EzraPound),和史坦恩(GertrudeStein)的鼓勵、啟示與指點,而磨鍊成其簡潔含蓄的散文風格。
他認為散文恰如建築,遣詞用字,必須要精簡有力,結構謹嚴,方能流露出內蘊的美感。
這種簡潔的文字藝術,早在他的三個故事十首詩(ThreeStoriesandTenPoems,一九二三),和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裏(InOurTime,一九二五)等作品中,已可看出端倪。
以後,由於旭日又東升(TheSunAlsoRises,一九二六),和戰地春夢(AFarewelltoArms,一九二九)兩個長篇小說的問世和轟動,海明威儼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的一代」的代言人。
在出版了一本有關鬥牛藝術的書下午裏的死亡(DeathintheAfternoon,一九三二),和一本紀錄非洲狩獵的書非洲青山(GreenHillsofAfrica,一九三五),之後,他那本表現西班牙內戰的名著戰地鐘聲(ForWhomtheBellTolls,一九四○),沈潛地表達了他對其人類同胞的關懷。
其實,早在三○年代末期,他就曾藉著雖有猶無(ToHaveandHaveNot,一九三七)這部小說,反擊過社會的不義,並圖喚醒世人,為爭取人類的自由平等,而共同奮鬥。
過河入林(AcrosstheRiverandintotheTrees,一九五二)一書所流露的嘲世意味,使海明威一度淪為文評界的眾矢之的。
但是,以雅健、沈練、優美而圓熟的筆觸,來刻畫人類尊嚴與韌性的老人與海,卻又將海氏提升至其聲譽的巔峰。
一九六一年,海明威在因精神沮喪數度住院之後,自殺身亡。
海氏死後出版的重要著作,有無定節期(AMoveableFeast,一九六四),和流中之島(IslandsintheStream,一九七○)兩部;
前者是其羈留巴黎時期的回憶錄,後者則是一本顯示藝術家之幻滅與執著的小說。
海明威的小說藝術,一方面表現戰爭的醜惡、愛情的虛幻、人生的無常,和人類對人世變遷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類不可或奪的意志,不屈的尊嚴,和對藝術、愛情、光明與秩序的追求。
他認為寫作藝術是神聖的營生,而親身的經歷與感受,才是最佳的寫作材料。
他那精簡有力的句法,和能省則省、言不盡宣的風格,已成為許多當代作家的創作典範。
(朱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