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整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4 23:0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整體

 

Whol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整體」與「部分」(part)是相對的名詞;

 

「整體」通常用以指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中不能僅以機械論或計算總和方式來分析的現象。

 

事實上,大多數學者在運用「整體」概念時,常會提到下列的「整體-部分原理」(whole-partprinciple):即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進一步解釋,所謂的「整體-部分原理」包括兩種解釋方式:(1)整體中含有部分所不具備的某些特質,因此要了解整體,須在了解部分之外,還要了解部分間的相互關係;

 

(2)整體中的每個部分間都相互依存,其中一個部分發生改變時,其他部分也會被波及,因此使得「整體」結構多於「部分」的總和。

 

西方關於整體的思想,早在柏拉圖(Plato,427~347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等人的哲學中就已占有重要地位。

 

如亞氏即認為「整體先於部分」,亞氏之意應為,整體最重要的並非組成整體的各部分,而是使其成為整體的秩序與統一性。

 

此種重視整體性的傳統,在西方哲學史中始終未曾斷過。

 

二十世紀初,歐洲思想界開始感覺到原子論(atomism)思考方式的缺失,因此除了哲學外,關於整體的概念在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都有了重要性。

 

如德瑞希(H.Driesch,1867~1941)在生物學方面提出了「有機體都具有特殊的整體性因素」,即圓極(entelechy)的看法。

 

埃倫費斯(Ch.vonEhrenfels,1859~1932)則將整體應用於心理學上,反對將知覺僅視作感覺的集合,以為人類個別的體驗及整個心靈生活實際上無法以最簡單的基素(直接的感覺)來加以解釋,而必須訴諸於具有整體性的「基體」。

 

後來完形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也主張心理現象中最基本的特徵是在意識經驗中所呈現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並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於感覺或情感等元素之總和,而人類的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

 

在社會學方面,整體性的思想他一反十九世紀時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

 

主張整體論(holism)的社會學者相信,任何個人的行動唯有放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將其視作社會文化的角色扮演者或呈現者,方有意義;

 

而社會整體(socialwhole)則是獨特的,不僅藉分析即能了解,而必須將其視為「發展中」的整體來加以研究。

 

綜括而言,關於整體的思想,後來發展為一種針對人性解釋的「整體論」,持整體論者主張,對於人類行為的解釋,必須自整個人或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不能單憑個人的片面反應或行為,作為普遍推論的根據。

 

「整體」的觀念在教學理論方面的應用,則是在學習的方法中,有所謂「整體學習法」(wholemethodoflearning)或稱全部學習法,指將學習材料視為一個整體,在練習時不分段落的學習方法。

 

整體學習法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每次的學習與練習都能首尾一貫,沒有中斷。

 

一般來說,整體學習法適用於一篇文章的閱讀和了解,也適用於某種技能活動的練習。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5 09:21 , Processed in 0.0976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