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嚴經疏論纂要】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0:12:5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一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七無著行。體卽方便。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


疏 依唯識二方便。由廻向故。不住生死。由拔濟故。不住涅槃。俱無住故。名為無著。本業後四。亦各有三方便。一進趣向果。二巧會有無。三一切法不捨不受。初卽廻向。二由巧會故。方能拔濟。不捨不受。相同般若。唯識唯明後得。故不立之。本業約兼正不同。不妨此一。


鈔 不捨不受下。三雙出經論有無之由。兼正之義。下文當知。


疏 三皆善巧。故俱無住著。則不二而二之悲智。卽二不二之一心。是無著也。


鈔 則不二下。初合釋前二。以二同唯識故。以進趣同廻向。卽大智故。巧會同拔濟。卽大悲故。此二相卽。故唯一心。二卽一心。故不著二。一心卽二。故不著一心。


疏 有是幻有。無是眞空。幻有是不有有故。卽眞空。眞空是不空空故。卽幻有。此二無礙。故名巧會。如是相融。故無所著。有能起用。空可觀察。故皆不捨。若受有同凡夫。受無同趣證。故俱不受。


*二釋相中。大分為二。前明自分無著。後明勝進無著。於自分中。已含前說二三方便。在文分三。初唯明自行無著。二何以下。徵釋所由。後菩薩如是下。類顯萬行。今初。


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徃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旛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巳。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


疏 初中。先明淨境無著。後見不淨下。染境不嫌。前中三。一明嚴剎無著。二往詣下。於三寶無著。於中初敬事供佛。次如是下。顯供所為。後於念念下。別示無著之相。義兼三寶。及自進修。皆無所著。言念念者。顯速而且多。三此菩薩下。長時無著。二見不淨一句。染境不嫌。唯一句者。染易捨故。


*第二徵釋所由。


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


疏 徵意云。欣淨惡穢。人之常情。菩薩如何不嫌不著。釋意云。不依佛慧。淨穢自生。順法而觀。二相安在。故云。如諸佛法而觀察故。佛法。卽法界佛慧也。


*第三類顯萬行。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徃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


疏 若自若他皆無所著。於中初句結前生後。教化已下。廣列所行。言佛所住者。卽聖天梵等。餘竝可知。


鈔 即聖天梵等。後會當廣明。


*第二勝進無著。文分為三。初明自行。二得授記已下。利他。三菩薩如是觀身下。結行成滿。今初。


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了佛菩提。證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於菩薩住處。心無所染。於菩薩所行。亦無所著。淨菩薩道。受菩薩記。


疏 分二。先牒前自分。後於佛法下。正顯勝進。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謂了達教理行果之法故。別中一了果法。謂佛菩提。二了理法。謂證法毘尼。毘尼梵音。具云毘奈耶。此稱為滅。若律藏受名。義兼調伏。今云法滅。通四種法。皆有滅義。謂教詮滅故。行滅惑故。果證滅故。理本寂滅故。今文上下旣有餘三。故此滅者卽理滅也。又與證義相應。圓融教中。此容證故。三住佛正教。卽了教法。如所教住故。四修菩薩行下。皆行法也。三句隨相行。行卽萬行。心謂四等。解脫。卽諸解脫門。次二句。無相行住處。卽前教理及果所行。卽前萬行等。皆無染著也。由此。故能淨菩薩道。堪受記別。


*第二大悲利他中二。先增長大悲。後要心拔濟。今初。


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無知。無見。無信。無解。無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導。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於險道。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處。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於邪法。捨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於諸有中堅執不捨。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無所著。


疏 前中二。先觀其所悲。後增悲無著。前中又二。先觀迷四諦故。入於險道。後觀迷勝義故。入於險道。今初也。初二句標起念時。凡夫已下。辨所念境。有十三句。初總餘別。總謂迷於四諦。皆曰愚癡。別中前五彰迷。後七顯過。前中一不知苦諦。二不見集過。三不信性本寂滅。四五不能修道。一解。二行。後七顯過。一不見集過。故頑嚚貪著。卽癡愛也。二由貪愛故。受生死苦。次不求見下四句。釋不修道。初三闕道緣。四由不信故。迷正道。失本解。以邪為正。名為錯誤。後一由前不修。故入險失滅。上一向是凡。


鈔 頑嚚卽癡愛者。尚書堯典注云。心不則德義曰頑。言不道忠信曰嚚。故頑卽癡。嚚是愛也。


疏 二不敬下。明迷勝義故。入於險道。通於凡小。初二句離勝緣。次二句闕勝因。三有生空。皆為住處。怖法空者。謂斷滅故。故大般若諸會之末。善現皆愍眾生怖畏法空。而興問言。云何令諸眾生悟諸法空。佛言。非先有法。後說為無。旣非先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勿生驚怖。遠離已下。覆疏上義。由著處怖空。故遠正住邪。捨夷入險。由離勝緣。故背佛隨魔。執有不捨。魔樂生死。佛住空故。二菩薩如是下。增長悲心。結成無著。


*第二要心拔濟。以大悲隨逐。文分二別。先起行。後顯無著。今初。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為一眾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經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捨而餘去。又以毛端徧量法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處皆亦如是。


疏 文二。先明心無疲厭。以無著故。卽大悲堅固。不以難化而厭捨之。後又以下。明其心廣大。謂一毛量處。化多眾生。法界皆爾。是為廣大。


*二顯無著。


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起我我所想。於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三昧。不著觀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眾生。亦復不著入於法界。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又作是念。我當盡虗空徧法界。於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達一切佛法。正念現前無所取著。


疏 文三。初舉少况多。次於一一下。廣顯無著。後何以下。徵釋所以。所以不著者。後釋有二意。一稱深無相而興念故。二廣徧虛空起加行故。前中無相難明。寄以喻顯。然此諸喻。通喻諸法。如下本品。今取義便。各舉其一。則明前所見。皆無相也。初句為總。觀事法界。從緣如幻。無實體故。是以不著。餘句為別。一佛隨機現。如影隨質故。又現心水故。二菩薩行想念生故。未大覺故。三緣成之聲故。隨感有說故。餘句經文自釋。一切法如實際者。總結。


鈔 想念生者。此有二意。一要想念。念方能起行。如夢從想。故智論云。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夢見也。未大覺者大覺是佛。近而說之。七地已前猶為夢行。八地為覺。八地之中。無明未盡亦是夢境。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唯佛一人。是故如來。獨稱大覺。


疏 又前明法界如幻。卽體從緣。後結一切法如實際。卽事而寂。世人皆謂實際不變。而謂諸法無常。以其所知。喻所不知。故置如言。理實圓融。世間之相。卽是常住。二又作下。徧周虛空起加行故。所以不著。初明處廣。念念明達。彰其解廣。正念現前。是不著因。


*第三結行成滿。


菩薩如是觀身無我。見佛無礙。為化眾生演說諸法。令於佛法發生無量歡喜淨信。救護一切心無疲厭。無疲厭故。於一切世界若有眾生未成就未調伏處。悉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眾生種種音聲。種種諸業。種種取著。種種施設。種種和合。種種流轉。種種所作。種種境界。種種生。種種殁。以大誓願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動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無所著無所依故。自利利他清淨滿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


疏 成滿中分三。初結自行成。二為化下。結利他行成。三何以下。徵釋雙結二行成就。二利他中三。初為化下。總顯教朼無疲。次無疲厭故下。別示無厭之相。其中施設者。隨方儀式異故。和合者。善惡緣會故。餘可知。


鈔 四施設者下。隨難別釋。而經云種種生者。疏以易故。不廣釋之。今當重釋。卽四生等。又緣起經說三種生。經中有一苾芻問言。世尊。如是四種生身之相。由生老死。有何差別。釋曰。四種生身之相者。謂名色。六入。觸受也。經云。世尊告曰。此四種生身之相。若次第生。若屬彼生。若如是生。世尊。云何次第生身之相。世尊告曰。於其最初。有下種生。一也。從此無間。有漸增生。二也。從此無間。有出胎生。三也。從此無間。有漸長生。四也。旣成長已。受用言說能得生。五也。卽受用生。如是品類。名次第生。次明属彼生。經云。世尊。此属誰生。世尊告曰。蘊界處生。都無有我。所以者何。以諸蘊等。漸增長故。在性無常。卽無性法。有此生相。三明如是生。經云。世尊云何而生。世尊告曰。由命根力。有暫時住分限法故。其性無常。卽無常法。如是而生。經云。種種歿者。或延或促。三性等殊。涅槃十二云。死者。捨所受身。有二種。一命盡死。此有三種。一命盡非是福盡。謂正報雖亡。依報猶在故。二福盡非命盡。謂依報滅壞。正報猶在。三福命俱盡。謂依正俱亡。二外緣死。亦有三種。一非分自害。二橫為他害。三俱害。又有三種。一放逸死。謂有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密。二者破戒死。謂有毀犯去來現在佛所制戒。三壞命根死。謂捨五陰身。今此菩薩。悉竝委知。


疏 後結成無著。三徵釋雙結。可知。


論 第七無著。行以方便波羅密為體。有六十五行經。分為六叚。一佛子已下。至然於佛法亦無所著。有十二行半經。明菩薩嚴淨佛剎供養諸佛心無所著分。二此菩薩已下。至能如是無所著故。有十五行經。明菩薩供佛無厭。處事法而常行中無所著分。三於佛法中心無障礙已下。至諸善根而無所著。有十一行經。明觀眾生苦。長自大悲分。四菩薩爾時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半經。明菩薩常住生死教化眾生無著分。五菩薩作是念已下。至心無疲厭。有九行經。明教化眾生觀法如幻分。六無疲厭故已下。至無著行。有七行半經。明菩薩見未調伏眾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難得行體卽是願。就釋相中。文分二別。前明自分行。後明勝進行。然此二行。各攝上求下化之願。畧無神通。今初分四。初明自行。次辨利他。第三雙結二行。動寂無礙。第四雙非二行。拂迹入玄。初中分三。一明修成善根。二顯善根行相。三行成利益。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疏 斯卽起行所依。善。謂順理益物。根。謂增上生長。獲之在己。故名成就。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具後九。受難得名。


*二顯善根行相。


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乗願恒不退轉。


疏 亦有十句。如次對前。謂由得最勝解故。受難得名等。亦可由有難得根。能有勝解。又亦以後一行。行前十善。隨前一善具後十行。而別配分明。


鈔 三又亦以後下。通相釋成。亦具前二意。但前別配。後徧通耳。故疏結從前義云。別配分明。


*三行成利益。


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疏 文中先結前。後於念念下。顯益。於中初自益。能轉生死。成大智益。不捨大願。成大悲益。若有已下。顯能益他。由前自行。成此能益。未正利他。


*第二辨利他行。文分為三。謂法喻。合。今初。


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


疏 謂有大智故。了眾生非有則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捨眾生界。則不住涅槃。大悲般若。互相輔翼。成無住道。


*二喻。


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徃返無休息故。


疏 喻中。初句喻能化。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後而能下三句。喻不住之功能。初二句。正喻功能。以往返不息一句。結能度所以。


*三法合中二。先正合。後徵釋。今初。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眾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不捨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


疏 前中具合三叚。生死卽此岸。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發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三賢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卽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槃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文旨顯然。晉譯失旨。不應廣引。有以煩惱為中流。約其漂溺。從因說也。有以聖賢為中流。約受生死之人也。有以中道為中流。約觀行說。竝不應住安隱已下。涅槃之德。常故安隱。樂故無畏。我故無憂。淨則無惱。亦不已下。廣明以智導悲。合前往反無休息義。謂由不住著故。所以往反。運濟無休。及顯法中。非有不捨之義。謂非唯悲故不捨。亦由了其非有無可捨故。則終日度而無度也。初句總明。不捨下。別有五對十句。初一多對。已化未化。俱有捨著二義。思之。二增減對。化之成道生界不減。不從化者。生界不增。此約多人相望。三約一人果起不生。惑盡非滅。四謂空為盡。謂有為長。五一對總結。四對不亡。竝名為二。今無分別。契本不二。


鈔 亦由了其非有無可捨者。卽大智不捨生死也。已化未化者。著已化者。言属我故。未化未属。故不著也。著未化者。是所應化故。已化竟者。故不著之。


*第二徵釋中文有兩番。前番正徵不著。後番重徵前義。今初。


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


疏 先徵意云。現化眾生。有增有减。而言不著。其故何耶。釋意云。以菩薩深觀生界。同於法界無增等故。所以不著。文中初二句總。上句是不異義故云如也。下句是相卽義。故云無二。後無二法中下。別彰無二之相卽属對上文。無取依著。釋不分別。餘文相顯。此文昭著。而末學之徒。但謂一分眾生不成佛。故名不减生界。深可悲哉。


鈔 此文昭著下。結弹法相師。已如玄中。而云但謂者。然其亦有此義。但非究竟耳。以生界有二義。一性義。卽眾生是法界義。二者是性分義。謂眾生相。若依究竟。相卽同性。亦理平等。但取分義。眾生成佛。義則有减。但不盡故。言無减。卽少分之義。非究竟理。故可悲之。


*第二番重徵前義。


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疏 徵意云。何以生界卽同法界。釋云。一切諸法。皆同法界。豈獨眾生而不同也。


*第三雙結二行。動寂無礙。亦名無盡心行。


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剎。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


疏 有法喻合。法中十句。初二牒前起後。旣方便深入。故性相無礙。住於下。餘有八對。正顯行相。一約起行之身。二了法藥。三識根緣。四游佛剎。五達佛法。六深契離言。不捨言說。七無求離欲而萬行爰修。前七明卽寂之用。八常勤下一對。明卽用之寂。亦通顯所由。由勤修故渉權。入法界故常寂。譬如下。二喻中。木喻法界。火喻成身智。火事。喻悲化無邊。本火不滅。喻身智常湛。菩薩下。三合。可知。


*第四雙非二行拂迹入玄。


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疏 拂迹入玄者。然初自行云。能轉生死而不捨大願。謂其已有權實雙行而多明照體大智。次利他之中。旣云無住運濟。則悲智相導。而多似起用大悲。次復以導悲之智。遺彼著心。復似悲智二心。行有前後。故第三叚。辨動寂雙行。理無不盡。而猶慮物。謂二事不融。故此明形奪兩亡。權實無寄。豈唯十行菩薩修行善巧。彌顯功德林悲濟之深。


鈔 總彰大意。云。菩薩慈悲重重。顯悲智無碍。收上四叚。四叚別說。一自行。二化他。三雙行。四雙佛。今明自行。卽有自他雙行。雙行旣俱。義必不著。卽是雙拂。從增科之。顯菩薩悲深耳。


疏 文有五對十句。然其所非之法。卽前權實二行。且如究竟卽實。不究竟卽權。今乃雙非者。實卽權故。非究竟。權卽實故。非不究竟。又但言非究竟。非謂有不究竟。故亦非之。是則借權以遣實。實去而權亡。借實以破權。權亡實不立。言窮慮絕。何實何權。體本寂寥。孰非孰是。惟翛然無寄。理自玄會。故辨雙非。非有雙非可立。然雙非是遮。雙是為照。卽遮而照。故雙非卽是雙行。卽照而遮。雙行卽為雙遣。總前諸叚。理極於斯。下諸句中。皆倣於此。二對所化。能所取寂。故非是取。了知心行。故非不取。三約化處。不著世界。故非是依。依剎現身。故非無依。亦約所證。智無分別而善入故。四約化法。深達義理。故非世法。隨世語言。故非佛法。五證離欲際。故非凡夫。不斷菩薩行。故非得果。


*第二明勝進行。文分為二。初明慧行。後辨悲行。今初分二。先牒前自分行。


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


*後正辨勝進行相。皆卽事人玄分四。初總明離相無說。


不說二乗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淨。


*二徵釋以顯雙非。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


疏 釋意云。所以不說者。一無法可說故。二菩薩於如是下。明無心說。謂不起念故


*三轉釋無念所以。


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乗。向獨覺乗。無有法名向菩薩乗。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


疏 無念者。稱法界故。故不說聲聞法等。


*四假徵以顯雙運。


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虗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並見世間。而不著世間。


疏 徵意云。旣無所著。何以復修二利之行。釋意云。性相雙非。故能雙運。文有法喻合。法中。諸法無二故。無說無著。無不二故。不妨起行。二喻可知。三合中。皆顯性不礙相。於中二。先正明。後暜與下。辨功成德立勝進之相。故晉經此初。有此菩薩言。


*第二辨悲行。中分三。一牒智顯悲。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


疏 悲假智深。所以先牒。


*二正顯悲相。


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


*三偏語化惡。顯勝進相。文中三。初明惡是所悲。次明善非化境。後徵釋所由。今初。


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邪見執著。迷惑顚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


疏 悲中。先明有違教之惑。後貪愛下。明總具塵勞。惑病旣深。方假醫救前中不知恩報者。必無敬養。更相讐對。則難以訶責。邪見執著。則不受正教。迷惑顚倒。所領不眞。愚癡無智。為說不知。無有信心。絕於希向。隨逐惡友。必遠善人。起諸惡慧。無由正解。故難化也。


*二善非化境。


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疏 可知。


*三徵釋所由。


何以故。我於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兾望。有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讃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何以故。於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疏 徵釋中。初徵次釋。後轉徵釋。初徵意云。菩薩化生。理宜平等。偏惡棄善。其故何耶。次釋意云。菩薩於物無主。定於親疎。就於惑重。偏是化境。如母矜病子。豈不等耶。又若求名利。應化知恩。本為淨他。理應隨惡。若棄惡從善。魔攝持故。


鈔 若棄惡從善魔攝持故者。卽五十八經。說十種魔業中云。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又云。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得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卽棄惡從善也。


疏 三何以故下。轉徵釋。徵云。菩薩眾生。本不相預。何為長劫。悲救無求。釋意云。諸佛菩薩。法爾同遵。不爾。不名為明導故。


論 第八難得行。以願波羅密為體。有七十行經。分為六叚。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經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得不退轉。有八行半經。明處苦無疲厭分。三此菩薩了眾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經。明不捨不著眾生界分。四菩薩深入眾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三行半經。明菩薩入眾生界不著。而亦不廢常在世間現身度眾生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已下。至不著世間。有十九行半經。名不說而說法自在分。六菩薩如是已下。至第八難得行有十四行半經。明行菩薩行不求果報分。


*第九善法行。體卽力度。就文分三。初徵名。二釋相。三結歎。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法行。


疏 唯識有二。一思擇力。二修習力。本業有三。一報通力。二修定通力。三變化通力。唯識約修。本業約用。互舉一邊。由前二力。為機說法。則成語意二業之善法。有本業三力。則成身意二業之善法。以修定通卽意業故。依梁攝論。由思擇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對治障。令不起故。由修習力。能令一切善行堅固決定。旣言一切善行。此則二力。通三業善。此位大同九地。


鈔 依梁論者。正思諸法過失及功德。此思擇若得增勝。自地惑所不能動。體性堅強。故名為力。修習力者。心緣此法作觀行。令心與法和合成一。猶如水乳。亦如熏衣。


*二釋相中二。前自分。後勝進。然此二叚。各具二力。至文當知。亦有三力。謂暜知根緣。一音暜應。成就十身。義該三通。初自分中。先總明。


此菩薩。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作清涼法池。攝持正法。不斷佛種。


疏 作清涼法池。標也。言含法喻。謂如無熱惱池。清淨無濁。下二句釋。上句。如池含於德水。故云攝持正法。下句。以四辨才。出願智等。饒益眾生相續無盡。究竟入於一切智海。名不斷佛種。如彼大池。流出四河。相續入海。


*二別顯。文分為二。初廣攝持正法。二此菩薩大悲下。廣不斷佛種。今初。


得清淨光明陀羅尼故。說法授記辯才無盡。得具足義陀羅尼故。義辯無盡。得覺悟實法陀羅尼故。法辯無盡。得訓釋言詞陀羅尼故。詞辯無盡。得無邊文句無盡義無礙門陀羅尼故。無礙辯無盡。得佛灌頂陀羅尼灌其頂故。歡喜辯無盡。得不由他悟陀羅尼門故。光明辯無盡。得同辯陀羅尼門故。同辯無盡。得種種義身句身文身中訓釋陀羅尼門故。訓釋辯無盡。得無邊旋陀羅尼故。無邊辯無盡。


疏 具十總持。是攝持義。十持為體。十辨為用。初句為總。寂障鑒法。名淨光明。餘九為別。初四卽四辯才。四持。卽池之德水。四辯。卽池之四口。


鈔 四辯卽喻者。此中四河四口等。皆依十定品。一東恒伽河。從銀色象口。流出銀沙。合以義辨。說一切義。二私陁河。從金剛色師子口。流出金剛沙。合以法辨。說金剛句。三信度河。從金色牛口。流出金沙。合以詞辨。說隨順世間緣起。四縳蒭河。從琉璃色馬口。流出琉璃沙。合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無盡辨。雨無盡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法等。下別合云。云何菩薩四河。一願智河。二波羅密河。三三昧河。四大悲河。竝如彼文。


疏 五卽外力加辨。智水灌心故。稱根令喜。此卽得辨之緣。六卽內力證辨。謂道契內心。光明外徹。此乃得辨之因也。七同類音辨。此約順機。八訓釋辨。此約窮法。前四辨中。但通相文句。此明曲盡其源。義身卽當名身。名所詮故。體是名境。義卽境義。云得種種名身故。九總顯深廣。持辨無邊。旋有入空。旋空入有等。故無有邊。皆言無盡者。稱法界故。


*第二廣前不斷佛種中。文分三別。初總明三業利生。二假使下。假設深勝。三以得一切下。總釋所以。前二含於四河。今初卽大悲河。


此菩薩大悲堅固。普攝眾生。於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施作佛事。隨諸眾生根性欲樂。以廣長舌。於一音中現無量音應時說法。皆令歡喜。


疏 大悲堅固。標其體也。悲紹佛種。故首明之。暜攝眾生。正明不斷。於三千下。示其攝相。


*二假說深勝。


假使有不可說種種業報。無數眾生共會一處。其會廣大。充滿不可說世界。菩薩於彼眾會中坐。是中眾生。一一皆有不可說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億那由他音。同時發聲。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皆為酬對。令除疑惑。如一眾會中。於不可說眾會中。悉亦如是。復次假使一毛端處。念念出不可說不可說道場眾會。一切毛端處皆亦如是。盡未來劫。彼劫可盡。眾會無盡。是諸眾會。於念念中以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怖無怯。無疑無謬。而作是念。設一切眾生以如是語業俱來問我。我為說法。無斷無盡。皆令歡喜住於善道。復令善解一切言詞。能為眾生說種種法。而於言語無所分別。假使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言詞而來問難。一念悉領。一音咸答。普使開悟。無有遺餘。


疏 於中有三。卽為三河。一大會斷疑。明問答成就。處多大眾。頓領頓酬。由具諸度故。卽波羅密河。二復次下。微細斷疑。前直明大會異問能答。今乃云。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如前大會。多劫殊問。一念能答。不怖大眾。不怯文義。決斷揀擇。顯轉超勝。是三昧力。卽三昧河。故下經云菩薩住此三昧。於自身一一毛孔中。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來。亦見彼佛所有國土道場眾會聽法。乃至云。其諸眾生。亦無迫隘。何以故。入不思議三昧境界故。彼約聽法。此約答問。以之為異餘義大同。此約圓教暜賢位中。故於前地有斯自在。非三乘中得斯作用。三而作是念下。周徧斷疑。上舉毛端多眾。猶有量故。今明一切眾。各具多言。悉能答故。卽願智河。願智相導。悲救無休。故云作念。文中先顯多眾。後假使下。復顯多言。


*第三總釋所以。


以得一切智灌頂故。以得無礙藏故。以得一切法圓滿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


疏 所以得此四河廣利者。畧舉四因。此之四因。或以一因成前四河。或以四因成其一河。他佛外加故。二自藏離礙故。三所照法圓故。四能照智具故。或各配属。同體悲加故。見心性故。諸度圓故。二智滿故。


鈔 或各配属下。上卽通釋。故成一因成西河等。今此下別配。同體悲加故。卽以他佛外加為大悲河因。二見心性故。卽第二自藏離碍故。自藏卽是如來藏性。此卽心性。能觀心性名為上定故。為三昧河因。三諸度圓故。卽第三所照法圓故。為波羅密河因。四二智圓滿故。卽第四能照智異故。為願智河因。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卽後得智。後得智攝願故。


*第二明勝進行。亦卽是前四河之相。文分為二。初牒自分行成。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已。


*二正顯勝進。文分為四。一辨四河清淨之義。


能自清淨。亦能以無所著方便而普饒益一切眾生。不見有眾生得出離者。


*三辨四河入海無能障義。


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於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


疏 於多界中。化無障故。


*三辨此四河旋遶池義。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身。所謂入無邊法界非趣身。滅一切世間故。入無邊法界諸趣身。生一切世間故。不生身。住無生平等法故。不滅身。一切滅言說不可得故。不實身。得如實故。不妄身。隨應現故。不遷身。離死此生彼故。不壞身。法界性無壞故。一相身。三世語言道斷故。無相身。善能觀察法相故。


疏 三旋遶中。謂成就隨順身語意業。智為先導。身語意業。四方流注入智海故。隨順。卽是旋遶之義。文中二。先總標。二所謂下。列釋。皆上句標名。下句釋相。勒此十身以為五對。一證滅示生對。二不生不滅對。三非實非虛對。四不遷不壞對。五一相無相對。束此五對。不出體用。一一對中。體用對辨。第一對體用自體。第二對體用之相。第三對體用之力。第四對體用之性。第五對體用之德。體外無用。用卽是體。用外無體。體卽是用。體卽法性。用卽智應二旣不二。理智圓融唯一無礙法界之身。隨相顯十。以表無盡。一乘圓融。地前能爾更有餘義。如十地離世間品明。此畧舉成就隨順之身。言身。兼語意也。


*四顯無疲厭。


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為一切眾生舍。長養一切善根故。為一切眾生救。令其得大安隱故。為一切眾生歸。與其作大依處故。為一切眾生導。令得無上出離故。為一切眾生師。令入眞實法中故。為一切眾生燈。令其明見業報故。為一切眾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為一切三世炬。令其曉悟實法故。為一切世間照。令入光明地中故。為一切諸趣明。示現如來自在故。


疏 謂四河入海。累劫無疲。菩薩亦爾。以暜賢行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如來海。不生疲厭。是以廣顯與生為歸為救等。文中先牒前所成之身。為益他之本。為一切下。正顯成益。句別有十。在文可見十地又明。今畧其要。俗須委示。故名為燈。眞但高明。故目為炬。甚深。則能所不二。如光合空。為照為明。但約入地。示德為異。


*三結歎。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法行。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疏 分二。先結名。後菩薩安住下。歎勝。盡法源故。以清涼法池。卽是行體。故標結皆舉。顯中是其相。


論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羅密為體。於此叚中。分為五叚。一佛子已下。至旋陁羅尼辯無盡。有十二行經。明十無盡辯分。二此菩薩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經。明大千世界現身成佛辯才無礙分。三復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經明於一毛端處道場無盡。一切毛端處。及不可說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薩已下。至善能觀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經。明十種自在身分。五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十行半經明與一切眾生所為依處分。


*第十眞實行。文三。同前。初徵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真實行。


疏 徵名者。如本分釋。體卽智度。


鈔 初徵名者。卽言行不虛。故名眞實。


疏 今更畧釋。若約二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竝如行能說。如說能行。卽是眞實。本業有三。一無相智。卽受用法樂。二一切種智。三變化智。皆成熟有情。下文入一切三昧眞實相。卽受用法樂智。知眾生種種想等。卽成熟有情。知十力智。是一切種。不著一切世間。解眾生無際。卽無相智。我為善變化。及云現如來自在神通卽變化智。


*就釋相中。文分三別。第一總顯名體。二別顯行相。三結住行益。今初。


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疏 初句總標。後如說下解釋。謂言行相符。故名誠諦。誠實審諦。卽眞實義。此有二義。一約先誓。自他二利。決志具修。今如昔說。決能行之。亦如此行。以為他說。故下文云。我若先成。則違本願等。二約現修自他二行。如所演說。決定能行。非數他寶。故云如說能行。亦如所證。宣示於人。不昧所知。名如行能說。


鈔 二約現修者。卽由實語。故所作皆成。如涅槃第三十一說。昔與調達二人。入海採寶。船破。二人不死。調達悲泣。我有二珠。分一與之。又貪一珠。遂剌我目。我時呻吟。有一女人問我。我卽具答。女人問言。汝名何等。我卽答言。我名實語彼云誰信。我卽答言我於提婆達多無惡心者。令我兩目。平復如故。言訖如故。忍辱仙人。亦同此例。同在此卷。又如說能行。亦是如語。如行能說。卽不異語也。


*第二別顯行相。文分二別。先標章。後依章別釋。今初。


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種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諸佛無二語。隨如來學。智慧成就。


疏 文有五句。一稱實演法。師子吼故。二深住實相。契一性故。三二利善根。等同佛故。四得如說行。同本誓故。五學佛十力。智已成故。


*第二依章別釋。從後倒釋。卽分五叚。第一釋智慧成就。


此菩薩成就知眾生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業報智。諸根利鈍智。種種界智。種種解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垢淨起時非時智。一切世界宿住隨念智。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眾生悉令清淨故。


疏 文中三。初顯所成十力。言時非時者。垢淨之時不同。化不化時別故。次而不捨下。得果不捨因後何以下。徵釋所以。十力化生之智。故須得之。令物清淨。故須不捨因行。


*第二釋得三世諸佛無二語。


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眾生住無上解脫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羅三藐菩提者。則違我本願。是所不應。是故要當先令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無餘涅槃。然後成佛。何以故。非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欲先令一切眾生滿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為最勝。不著一切世間故。我為最上。住無上調御地故。我為離翳。解眾生無際故。我為已辦。本願成就故。我為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為善依怙。三世諸佛攝受故。


疏 文中三。初反舉違誓。自試不應。次是故下。順釋。要當先人後己。後何以下。徵釋所由。徵有二意。一云。何以違誓。是所不應。二云。何以要須先人後己。釋此二徵。卽分二別。初釋前徵云由先許故。不與則違先誓。不請強許。今之不與。豈是所應。後是故下。釋第二徵。菩薩之道。必先人後己。不爾。豈得名最勝耶。文有六句。當句自釋。不俟繁文。


*第三釋同佛善根。本誓智慧皆究竟故。


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本願故。得入無上智慧莊嚴。利益眾生悉令滿足。隨本誓願皆得究竟。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念念徧遊十方世界。念念普詣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佛莊嚴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普徧法界虗空界。


疏 文中二。先標德成滿。二於一切下。別顯同相。一意業智慧同。二念念下。身業神通同。


*第四釋入佛種性。


此菩薩現無量身。普入世間而無所依。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一切諸佛。此菩薩知眾生種種想。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業報。種種善根。隨其所應。為現其身而調伏之。觀諸菩薩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間如夢。得義身文身無盡藏。正念自在。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智慧最勝。入一切三昧真實相。住一性無二地。


疏 於中二。一約身明人。入世無依。又身中現剎。皆得性融故。二此菩薩知眾生下。智入種性。於中二。初入悲種性。知根善化故。二觀諸菩薩下。入智種性。窮實相故。故結句云。住一性無二地。以此智性導前悲性。成無住道。是為如來無二之性。文中初會緣入實。次得義身下。依實了相。後智慧最勝下。性相無二。文有三句。初句約智。則雙照性相。次句約定。動寂契眞。後句釋成。竝由在無二性。


*第五釋學三世諸佛眞實語。


菩薩摩訶薩以諸眾生皆著於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滅之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羅網法界。成就如來無礙解脫。人中雄猛大師子吼。得無所畏。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得智慧解脫。了知一切世間境界。絕生死迴流。入智慧大海。為一切眾生護持三世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實相源底。


疏 文中二。先牒前起後。眾生著二。不能悲智雙游。菩薩卽寂修悲。故得不二。後得佛十力下。成果起用。顯實語相。能師子吼轉法輪故。結云知實相源。方為實語也。文中大同十地。窮佛所得。圓融教中。位位果滿故。窮法實相。謂如是性相體力等。皆盡源故。餘句可知。


鈔 窮法等者卽法蕐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之十句。天台歷十法界。一一界中。復具十界。互相攝故。十界便成百界。界各十如。卽有千如。更分一一界各有三界。一眾生世間。二五陰世間。三器世間。便成三千世間。彼宗以此為法蕐經樞要最玄。後明知見。但舉能知耳。思大師三種讀此十如。一以如是為頭。云如是相為一句。如是性為一句等。卽約假觀。觀十別相故。二云所謂諸法如為一句。是相如為二句。以如字為空。卽成空觀。三以如是字為末。云。謂諸法如是為一句。相如是為二句等。以如是為中道觀。一家之意。理無不通。


*第三結行成益。大科第三結名。


菩薩住此真實行已。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脩羅等。有親近者。皆令開悟。歡喜清淨。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真實行。


疏 竝如文顯。 第五說分已竟。


論 第十眞實行。以智波羅密為體。於此叚中。分為三叚。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淨故。有十行經。明此位菩薩學三世諸佛誠實身語智。得佛十種智分。二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虛空界。有十六行半經明以願力教化眾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薩已下。至第十眞實行。可十七行經。明身含眾剎。知根利生自在分。


*大文第六顯瑞證成分。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天妙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奏天樂音。放天光明。演暢諸天微妙音聲。如此世界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所現神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語功德林菩薩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說諸菩薩行。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來同名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說此法。眾會眷屬。言詞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疏 文分二別。一瑞證。二人證。前中先此會。後如此下。結通。二人證。亦先此界。十住一萬。此云十萬。表位增故。前現瑞中。亦應云十方各有十萬。文無者畧。餘義已見十住之末。後佛子我等下。結通。


論 已下動地。興供分中。有十五行經。義分為三叚。一爾時已下。至天微玅音聲。有五行半經。明動地興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經。明都結十方同然分。三復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經。明十方功德林菩薩來集作證分。如十方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皆名功德林者。為明十行徧周故。佛號暜功德者。為明此十行徧周。卽功德徧周。卽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徧周所招功德。故佛號暜功德。舉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為數者。明智所達法亦明行門之量廣大。卽佛果功德廣大。已上十行。約十波羅密為升進。經自具分明。不須更釋。如是十行。總是一時一念無前後之行門。莫作前後延促之見。皆須約法界智體用。成進修之門。


*大文第七重頌分。分二。初說偈儀意。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欲令佛種性不斷故。欲令菩薩種性清淨故。欲令願種性不退轉故。欲令行種性常相續故。欲令三世種性悉平等故。欲攝三世一切佛種性故。欲開演所種諸善根故。欲觀察一切諸根故。欲解煩惱習氣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說頌曰。


疏 先彰說儀。後欲令下說意。意有九句。初總餘別。別中一淨治因性。二不退願性。三行性續願。四以眞性導行。五上攝果性。六開己修性。卽十行所習。七觀所化性。八照當果性。


*二正說偈辭。


一心敬禮十力尊 離垢清淨無礙見 境界深遠無倫匹 住如虗空道中者


疏 總有一百一頌。大分為三。初之一頌。總申歸敬。次九十六頌。正頌前文。三有四頌。結歎深廣。今初也。將申偈頌。再展敬心初四字。申敬。上力下。顯德十力智德。次句斷德。次句恩德。眾生為境故。末句通喻三德。智廣。惑淨。悲深遠故。


過去人中諸最勝 功德無量無所著 勇猛第一無等倫 彼離塵者行斯道 現在十方諸國土 善能開演第一義 離諸過惡最清淨 彼無依者行斯道 未來所有人師子 周徧遊行於法界 已發諸佛大悲心 彼饒益者行斯道 三世所有無比尊 自然除滅愚癡暗 於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


疏 第二正頌前文。大分為二。初十一偈。頌前本分。後八十五偈。頌前說分。然十住頌文。則舉其次第。今没其次第。直云行斯道者。畧有四意一前則約位始終。行布而說。今將融會前說。令無始終。欲顯一位之中。具行諸行。一行之中。具一切故。二前約別行。今約暜行。暜別無礙。二文互顯三前約同教。今約別教。同別無礙。為一圓教故。四前約不雜辨才。此約任放辨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故。又前多約因。此多就果。或廣畧綺互。體用更陳。總別逓明互相影發。顯菩薩行。深廣難思。下文雖依次第。旣没本名。一同離世間圓融之行也。今初。亦可總歎行深。不頌前文。頌亦無失。今頌本分。曲分為二前四。頌前學三世佛而修行故。後七頌前行體不可思議。今初分二。初三別明。後一總說。各初三句辨德。後句結德。能通所行。諸文行斯道言。皆倣於此。


普見無量無邊界 一切諸有及諸趣 見已其心不分別 彼無動者行斯道 法界所有皆明了 於第一義最清淨 永破瞋慢及愚癡 彼功德者行斯道 於諸眾生善分別 悉入法界眞實性 自然覺悟不由他 彼等空者行斯道 盡空所有諸國土 悉徃說法廣開喻 所說清淨無能壞 彼勝牟尼行此道 具足堅固不退轉 成就尊重最勝法 願力無盡到彼岸 彼善修者所行道 無量無邊一切地 廣大甚深妙境界 悉能知見靡有遺 彼論師子所行道 一切句義皆明了 所有異論悉摧伏 於法決定無所疑 彼大牟尼行此道


疏 後七頌行體中。然文旨包含。畧為二解。一頌行體。二頌加之所為。然所為正。為十行。義旨不殊。故得同頌。配文少異。分為二解。先配行體。文分為四。初一頌。總顯不可思議。故云心無分別。彼無動故。二一頌。頌前與法界等。等法界有三義。所有皆明了。等事法界。次句。等理法界。此二無二。等無礙法界。由此等故。能破惑成德。三有二偈。頌等虛空界。等空五義。初偈顯二。謂空無分別。而顯萬像。菩薩亦爾。入實自悟。則無分別。不礙分別於諸眾生。故結云等空。由入法界。故等虛空。二界相成。故舉入法界。後偈顯三義。一等空廣大。初二句顯示。二等空清淨。三等空不可壞。第三句顯。由等虛空是勝寂靜。名曰牟尼。四有三偈。頌前菩薩行。初偈總舉自分之行。後二卽勝進之行。二以此文頌加所為。雖開合不同。依次不亂。初偈頌前為增長佛智。前半所觀。後半能觀。次偈頌深入法界。餘如前釋。三中。初句頌了知眾生界。次二句。頌所入無礙。四中。頌所行無障。往諸國土。則身無障。說法清淨。則自行無障。異論不壞。則外無障。第五偈。頌得無量方便。以願行等。皆善修故。六中。頌攝取一切智性無邊。一切地。卽智地故。十地之智。同佛智故。歎勝可知。七中。初句。頌覺悟一切法。次句。知一切諸根隨宜摧伏。次句。卽持說一切法也。


遠離世間諸過患 普與眾生安隱樂 能為無等大導師 彼勝德者行斯道 恒以無畏施眾生 普令一切皆欣慶 其心清淨離染濁 彼無等者行斯道 意業清淨極調善 離諸戲論無口過 威光圓滿眾所欽 彼最勝者行斯道 入眞實義到彼岸 住功德處心永寂 諸佛護念恒不忘 彼滅有者行斯道 遠離於我無惱害 恒以大音宣正法 十方國土靡不周 彼絕譬者行斯道 檀波羅蜜已成滿 百福相好所莊嚴 眾生見者皆欣悅 彼最勝慧行斯道


疏 第二頌前說分。十行卽為十叚第一六偈。頌歡喜行。文分四別初一財施。財去慳過。安隱他故。次二偈。無畏施。前偈修因。後偈得果。次二偈。法施。後一總結因圓果滿。言百福者。涅槃二十四云。五品心修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成五十。始修終修。故成百福。然十善之中。不殺不瞋是無畏施。不盜不貪是財施。離口四過。不淫。不癡。是法施故。具上三施。成百福果。


智地甚深難可入 能以妙慧善安住 其心究竟不動搖 彼堅固行行斯道 法界所有悉能入 隨所入處咸究竟 神通自在靡不該 彼法光明行此道 諸無等等大牟尼 勤修三昧無二相 心常在定樂寂靜 彼普見者行斯道 微細廣大諸國土 更相涉入各差別 如其境界悉了知 彼智山王行此道 意常明潔離諸垢 於三界中無所著 護持眾戒到彼岸 此淨心者行斯道


疏 第二頌饒益行。五偈分四。初偈律儀。謂有智能護。心不動故。是菩薩律儀。次二攝善。三有一偈。饒益有情。舉處攝人。後偈總結三聚。


智慧無邊不可說 普徧法界虗空界 善能修學住其中 彼金剛慧行斯道 三世一切佛境界 智慧善入悉周徧 未嘗暫起疲厭心 彼最勝者行斯道 善能分別十力法 了知一切至處道 身業無礙得自在 彼功德身行此道 十方無量無邊界 所有一切諸眾生 我皆救護而不捨 彼無畏者行斯道


疏 第三無違逆行。四頌中三。初一諦察法忍。次二安受苦忍。一引他勵己以策修。二引所成德以進道。後一頌。耐冤害忍。遇害無惱。但增救心。


於諸佛法勤修習 心常精進不懈倦 淨治一切諸世間 彼大龍王行此道 了知眾生根不同 欲解無量各差別 種種諸界皆明達 此普入者行斯道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徃受生無有數 未曾一念生疲厭 彼歡喜者行斯道 普放無量光明網 照耀一切諸世間 其光所照入法性 此善慧者行斯道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那由他 不令眾生有驚怖 此利世者所行道


疏 第四無屈撓行。五偈分三。初二頌前攝善精進。亦名加行。初半偈。卽頌第一精進等十句。次句。卽頌前離過十句。後偈。頌前所為。次一。頌被甲精進。為物受苦。心無厭等後二偈。頌利樂精進。


善解一切語言法 問難酬對悉究竟 聰哲辯慧靡不知 此無畏者所行道 善解覆仰諸國土 分別思惟得究竟 悉使住於無盡地 此勝慧者所行道


疏 第五頌離癡亂行。二頌中三。初一頌現法樂住。於中前半頌能持色法言說等。後半通頌前無癡亂等七句。次半偈頌引生功德禪。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眞實智慧。故云得究竟也。後半偈頌饒益有情中。我當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卽無盡地。


功德無量那由他 為求佛道皆修習 於其一切到彼岸 此無盡行所行道 超出世間大論師 辯才第一師子吼 普使羣生到彼岸 此淨心者所行道


疏 第六二頌。頌善現行。


鈔 六善現行二偈中。初偈頌前正辨三諦。次半頌依智起悲。後半頌行成益物。然皆有無對辨。具三諦義。


諸佛灌頂第一法 已得此法灌其頂 心恒安住正法門 彼廣大心行此道 一切眾生無量別 了達其心悉周徧 決定護持佛法藏 彼如須彌行此道 能於一一語言中 普為示現無量音 令彼眾生隨類解 此無礙見行斯道 一切文字語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別 住於眞實境界中 此見性者所行道


疏 第七四偈。頌無著行。對前思之。


鈔 第七四偈頌無著行。初偈卽二方便中囘向善巧。三方便中進趣向果。已得灌頂是向果故。次二偈卽拔濟善巧。次半偈卽巧會有無。謂善入文字。是會有也。不分別者。是會無也。後半一切法不捨不受。若配經文。初偈頌淨菩薩道受菩薩記而無所著。次偈頌悲念眾生。後二偈頌前於一切世間成熟眾生。前約所化。種種音等。此約能化。一音隨類。前令所化不著。此卽能化不著。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無相眞實門 此見實者所行 道 一一佛土皆徃詣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思惟靡暫停 此匪懈者所行道 無量無數諸如來 種種名號各不同 於一毛端悉明見 此淨福者所行道 一毛端處見諸佛 其數無量不可說 一切法界悉亦然 彼諸佛子行斯道 無量無邊無數劫 於一念中悉明見 知其脩促無定相 此解脫行所行道 能令見者無空過 皆於佛法種因緣 而於所作心無著 彼諸最勝所行道 那由他劫常遇佛 終不一念生疲厭 其心歡喜轉更增 此不空見所行道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一切眾生界 未曾見有一眾生 此堅固士所行道


疏 第八八偈。頌難得行。分五。初一偈卽自行之願。次四神通。次一外化。次一求菩提。後一成熟有情。若属經文。初四。頌前於佛法中得最勝解等十句。二無量下三偈。頌自行成益。第三一偈。頌前利他。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等。


修習無邊福智藏 普作清涼功德池 利益一切諸羣生 彼第一人行此道 法界所有諸品類 普徧虗空無數量 了彼皆依言說住 此師子吼所行道 能於一一三昧中 普入無數諸三昧 悉至法門幽奧處 此論月者行斯道 忍力勤修到彼岸 能忍最勝寂滅法 其心平等不動搖 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一世界一坐處 其身不動恒寂然 而於一切普現身 彼無邊身行此道 無量無邊諸國土 悉令共入一塵中 普得包容無障礙 彼無邊思行此道


疏 第九六頌。頌善法行。初一修習力。次一思擇力。次二修定通。次一報得通。後一變化通。若屬經文。初偈頌釋名。前半攝持正法。後半不斷佛種。亦大悲河。次偈卽波羅密河。問答成就。次偈卽三昧河。前舉三昧之用。此約三昧之體。次一卽願智河。次一十身體用。後一卽示現如來自在。


了達是處及非處 於諸力處普能入 成就如來最上力 彼第一力所行道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邊諸業報 恒以智慧悉了知 此達解者所行道 了達世間時非時 如應調伏諸眾生 悉順其宜而不失 此善了者所行道


疏 第十四十三偈。頌眞實行。文分為六。第一三偈。頌得十力。


善守身語及意業 恒令依法而修行 離諸取著降眾魔 此智心者所行道 於諸法中得善巧 能入真如平等處 辨才宣說無有窮 此佛行者所行道 陀羅尼門已圓滿 善能安住無礙藏 於諸法界悉通達 此深入者所行道


疏 二三偈。頌得三世諸佛無二語。初偈正明依法修行。卽無二語。餘二偈。頌我為最勝等。


三世所有一切佛 悉與等心同智慧 一性一相無有殊 此無礙種所行道 已抉一切愚癡膜 深入廣大智慧海 普施眾生清淨眼 此有目者所行道 已具一切諸導師 平等神通無二行 獲於如來自在力 此善修者所行道 徧遊一切諸世間 普雨無邊妙法雨 悉令於義得決了 此法雲者所行道 能於佛智及解脫 深生淨信永不退 以信而生智慧根 此善學者所行道 能於一念悉了知 一切眾生無有餘 了彼眾生心自性 達無性者所行道


疏 三六偈。頌同佛善根。


鈔 同佛善根者。初偈頌最上同一佛性。是調御故。次偈頌離翳。次三偈頌已辨。及善變化。後偈頌為依怙。與佛化他故。


法界一切諸國土 悉能化徃無有數 其身最妙絕等倫 此無比行所行道 佛剎無邊無有數 無量諸佛在其中 菩薩於彼悉現前 親近供養生尊重 菩薩能以獨一身 入於三昧而寂定 令見其身無有數 一一皆從三昧起 菩薩所住最深妙 所行所作超戲論 其心清淨常悅樂 能令眾生悉歡喜 諸根方便各差別 能以智慧悉明見 而了諸根無所依 調難調者所行道 能以方便巧分別 於一切法得自在 十方世界各不同 悉在其中作佛事 諸根微妙行亦然 能為眾生廣說法 誰其聞者不欣慶 此等虗空所行道 智眼清淨無與等 於一切法悉明見 如是智慧巧分別 此無等者所行道 所有無盡廣大福 一切修行使究竟 令諸眾生悉清淨 此無比者所行道 普勸修成助道法 悉令得住方便地 度脫眾生無有數 未曾暫起眾生想 一切機緣悉觀察 先護彼意令無諍 普示眾生安隱處 此方便者所行道


疏 四十一偈頌入佛種性。於中分二。初三偈。頌身入。餘頌意入。於中初四。頌入悲種性。後智眼下四頌。頌入智種性。


成就最上第一智 具足無量無邊智 於諸四眾無所畏 此方便智所行道 一切世界及諸法 悉能徧入得自在 亦入一切眾會中 度脫羣生無有數 十方一切國土中 擊大法鼓悟羣生 為法施主最無上 此不滅者所行道 一身結跏而正坐 充滿十方無量剎 而令其身不迫隘 此法身者所行道 能於一義一文中 演說無量無邊法 而於邊際不可得 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佛解脫善修學 得佛智慧無障礙 成就無畏為世雄 此方便者所行道 了知十方世界海 亦知一切佛剎海 智海法海悉了知 眾生見者咸欣慶 或現入胎及初生 或現道場成正覺 如是皆令世間見 此無邊者所行道 無量億數國土中 示現其身入涅槃 實不捨願歸寂滅 此雄論者所行道 堅固微密一妙身 與佛平等無差別 隨諸眾生各異見 一實身者所行道 法界平等無差別 具足無量無邊義 樂觀一相心不移 三世智者所行道 於諸眾生及佛法 建立加持悉究竟 所有持力同於佛 最上持者行斯道 神足無礙猶如佛 天眼無礙最清淨 耳根無礙善聽聞 此無礙意所行道 所有神通皆具足 隨其智慧悉成就 善知一切靡所儔 此賢智者所行道 其心正定不搖動 其智廣大無邊際 所有境界皆明達 一切見者所行道 已到一切功德岸 能隨次第度眾生 其心畢竟無厭足 此常勤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諸佛法 於此一切咸知見 從於如來種性生 彼諸佛子行斯道 隨順言詞已成就 乖違談論善摧伏 常能趣向佛菩提 無邊慧者所行道


疏 五十八偈。頌學三世諸佛眞實語。得佛十力等。如文思之。


鈔 頌得佛十力等。如文思之者。一偈頌得佛加。次一超頌轉法輪。次二頌無礙解脫。次一偈半。頌智慧解脫。後半偈却頌雄猛無畏。次一偈。頌了知世間境界智海法海。卽智正覺世間。次或現已下四偈。絕生死廻流。初二偈八相明絕生死故方能現生。次一偈非生死身。方能現身。次一偈頌人智慧大海。樂觀不移。是入義故。次於諸下三偈。頌護持正法。初偈神力加持。後二六通護持。其無礙意。卽他心通。神通具足。兼宿命漏盡。次其心正定下四偈。頌到實相源底。餘竝可知。一光照觸無涯限 十方國土悉充徧 普使世間得大明 此破暗者所行道 隨其應見應供養 為現如來清淨身 教化眾生百千億 莊嚴佛剎亦如是


疏 六二頌。頌益物不空。


為令眾生出世間 一切妙行皆修習 此行廣大無邊際 云何而有能知者 假使分身不可說 而與法界虗空等 悉共稱揚彼功德 百千萬劫無能盡 菩薩功德無有邊 一切修行皆具足 假使無量無邊佛 於無量劫說不盡 何況世間天及人 一切聲聞及緣覺 能於無量無邊劫 讚歎稱揚得究竟


疏 第三大叚四偈。結歎深廣。文顯可知。 十行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8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0:20:1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二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四門中初來意。


疏 來意者。總有五義。一為答前第二會初十藏問故。二前明正位。


今依位起。行故。同梵。行品。三前約位別行。今辨始終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淨治彼。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令辨勝進趣後。同上明法。準問。應在十迴向後。今此辨者。畧有二義。一云藏有二義。約蘊攝義。在十行後。約出生義。在十地前。義通二處。問答互顯。一云迴向無別自體。但以能迴前。行為其自體。今十藏既為十。行勝進。亦為迴向勝進。故迴向後。無別勝進。此即前後互舉。顯義方僃。 然明法品。及第五迴向。皆有十藏。隨三賢異。故不相濫。又前是勝進所成。後是一位之果。今通為勝進。故意旨不同。


鈔 準問下。釋上問前卻妨。二義通之。然明法下。會差別。有二義釋。初以位揀。前明法即勝進所成者。是勝進家果故。故經云。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藏。所謂暜見諸佛無盡藏。二總持不忘無盡藏。三決了諸法。四大悲救護。五種種三昧。六滿眾生心廣大福德。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八報得神通。九住無量劫。十入無邊世界無盡藏。後是一位之果者。以是第五迴向之果故。經云。菩薩住此迴向。得十種無盡藏。所謂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於世故等。其中有同名者。亦復優劣有異。


*二釋名。


疏 釋名者。藏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內體含法界。故攝德出用。二無盡。寄圓顯十。即帶數釋也。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十藏為宗。攝前生後。得果為趣。


論 將釋此品。三門如前。一釋品名目者。為此說十種藏。依法立名。可知。第二釋品來意者。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無盡。成後十迴向之法。使令進向。令使行門不滯。是故此品須來。第三長科經意者。分為二門。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品經中。大段隨十藏名目。總有十一段經。其文如下。


*四釋文中。大分四別。第一唱數顯同。二徵名列異。三依名廣釋。四總歎勝能。今初。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 三世同說。顯勝令遵。


*二徵名列異。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慙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疏 藏如前解。信等對藏。皆持業釋。心淨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賢善為慙。輕拒暴惡為愧。餐教廣博為聞。輟己惠人為施。決擇諸法名慧。令心明記為念。任持所記為持。巧宣所持為辨。各有業用。


鈔 各有業用者。如信以能除不信濁為業。戒以遮防破戒蔽為業。慙以對治無慙。止息惡。行為業。愧以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聞以能破無知為業。施以止慳為業。慧以破痴為業。念以治忘念為業。持以治忘失為業。辨以治於謇訥為業。


疏 然念慧及戒慚愧等五。皆當體為性。餘五。行用立名。此約隨相。若就融通。皆順法界之行。良以法界。性自清淨。離過等故。隨義說十。然約隨相。前九自利。後一利他。通皆具二。信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離過。慚愧莊嚴。戒行光潔。上三離過之行。餘皆進善。進善之首。必藉多聞。如聞而行。唯福與慧。念使增明。持令經久。辨以利他故。前七即七聖財。慧為正導。故終辨之。次二守護。後一積而能散。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即為十段。今初信藏。信中有四。謂徵名。釋相。結名。辨益。辨益一種。唯初七十。餘之七段。文但有三。今初段中。初徵。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釋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薩下。明信力。三此菩薩入佛下。總結信成。今初。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


疏 十句為四。初三三空。信所執無相。謂情有理無名空。空亦無相。空無相故。無所願求。次三。信依他無生。一緣起無作。二不實故。無能所分別。三無體故。無所依。次三。信圓成無性。一廣無邊量。二勝故無上。三深不可越。


鈔 初三三空等者。意以前九別約三性。後一總融。前中即依三性。信無三性。此初信所執徧計。所執性云無相者。即相無自性性。二依他無生。無生即生無自性性。三圓成無性。無性即勝義無自性性。


疏 後一總信三性無生。如初會辨。則十皆無生。並通三性。如一無生觀。但信依他。無徧計人法自然之生性。則是無性圓成。餘例此知。


鈔 後一總信三性。總融前九。文中有三。一指前。即第二經。清淨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廣如前說。則十皆無生者。一空是無生義。二無相是無生義。三無願是無生義。四無作是無生義等。並通三性者。此有二義。一空等通三。謂徧計空。依他空。圓成空等。乃至三性難超越。二無相。無生無性。亦通三性。下疏依後義作一重云。如一無生。若作無相。應云。但信依他無徧計之相。是則圓成之相。若信依他無自然之性。則悟圓成之性。是故結云。餘例此知。


*第二明信力中二。先正顯業用。後徵釋所由。今初。


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眾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虛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疏 文有十句。徧從前十。前十竝成此十。若類例辨。初二於勝上法不怯。次四廣多法不怯。一所化眾生。二即化法。三是化處。四化之所歸。後四寬遠法不怯。若尅文取義。以後十句。逆配前十。謂由信法無生。故於佛法不怯。佛法以無生為體故。佛難超故。眾生無盡故。法界無邊故。虛空無依故。涅槃無分別故。過去之因不作果故。未來之法無可願故。現在之法即無相故。入劫無障礙。以即空故。此十皆深廣難思。


鈔 若尅文取義者。上但。當文通釋。今對前別釋經。


*二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深廣難思。菩薩聞而不怯。釋意云。以於深廣。皆堅信故。文分為二。初總。後別。


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無邊無盡。


疏 總云一向信者。無猶豫故。堅者異說不壞故。所信謂何。即佛智慧。智慧何相。無邊無盡。然通二義。一廣無邊涯。豎不可盡。二無二邊之偏。同真性之無盡。


*二別釋。


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捨。


疏 初釋前意。十方無量是無邊義。已現當入。是無盡義。言得菩提。是自證義。出世入滅。是應現義。法無邊故。佛智無邊。一佛之智。尚不可盡。況橫徧十方。豎該三際。菩薩於斯廣遠。堅信不移。寧有怯耶。二彼諸下。釋第二意。聞深不怯。謂已得今得菩提而不增。當得未得而不減。已出今出而不生。已入今入而不滅。當出而不進。當入而不退。現得出入而不近。在於已當而不遠。照窮萬法而無知。頓寂諸相而不捨。以寂照之體如如。超戲論故。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菩提涅槃有去來今。菩薩既堅信於此。寧聞深而怯耶。


*第三總結信成。


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


疏 於中二。初一句總牒信成。謂由明達佛智無邊無盡故。稱此成信。二得此信下。顯成信之益。亦是正顯成相。有十一句。前七。行體堅牢。初句為總。二內心不雜故不退。三外緣不沮故。四不染相故。五有正慧故。無慧之信。長無明故。靜法云。梵云阿慕羅匿陀。此云不從根生。謂無生之信。無根生故。今本云常有根本者。譯人不審。阿字沒在句。翻無為有。於理背也。此或應爾。今以理通。二義無違。無根語慧之體。根本約慧之用。亦猶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無本者。即是根本。六順同古聖故。七安住菩提心故。後四攝德無盡。一護已成性。二復長新解。三順如生善。四不滯有無。


*三結。四益。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為眾生說。皆令開悟。


疏 是名下。結菩薩住此下。辨益。易知。


*第二戒藏。釋相中二。初列十名。後隨牒釋。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


疏 初中十戒皆通三聚。取其相顯。初但饒益有情。後一律儀中八通三。約遮過罪。皆菩薩律儀。但為救護等。即是饒益。攝善可知。為顯此十。皆通三聚。故釋後一。復顯三聚。


*二牒釋。


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


疏 牒釋中。十戒為十。皆先牒後釋。初饒益者。菩薩本意。故首明之。


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


疏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一不受邪戒。謂鷄狗等。二三聚宿成。動不踰矩。


鈔 謂鷄狗等者。涅槃二十四云。菩薩摩訶薩。受持禁戒。不為生天。不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鷄戒。牛戒。雉戒。乃至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是第三戒。又十住毗婆沙論第三。明穢土中多諸外道。有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烏戒者。象戒者。釋曰。此皆外道所持惡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計。一由天眼。見有眾生從雞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尋思。妄生此計。婆沙一百一十四。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剃剌羅栖你迦。受持狗戒。二人異時往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已。時布剌拏。先為他問。此栖你迦受持狗戒。修道已滿。當生何處。世尊告曰。汝止莫問。復再三請。佛以慈心。告言諦聽。受持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聞佛語已。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須問。今果懷恨。時布剌拏白言。世尊不以此人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夜受持牛戒。或恐將來。亦當爾耶。唯願大慈。為我宣說。世尊告曰。准前狗戒。此等皆由不了真道。婆沙又問云。云何受豬戒。牛戒。狗戒。名無缺犯。答。一如牛法。狗法。名無缺犯。


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疏 三中。唯為菩提及眾生故。非如難陀之類。


鈔 非如難陀。難陀之緣甚長。而人多聞。正明其性多欲。染著孫陀羅。佛方便誘之。至於天上。見諸天女。端正姝麗。過其本妻。見諸天男。皆有天女。獨於一處。見有天女。迥異姝麗。而無天男。問佛。佛令自問。彼女答言。我夫主。即佛弟難陀。難陀答言。我身即是。女言。難陀為僧。身披袈裟。聞已。便求剃落。持戒。本為貪著天女而持禁戒。故阿難譏之。如羝羊相觸。將前而更卻。汝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雖能持戒。心為欲所牽。斯業不清淨。何用是戒為。意云。如羊本擬向前。如汝欲生天上。受欲而更卻後。如汝持戒。故業不清淨。


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恆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


疏 四中。涅槃云。何故持戒。為不悔故。何故不悔。為歡喜故。乃至為得大涅槃故。


鈔 涅槃等者。即第二十七師子吼言。何因緣故。受持禁戒。佛言。為心不悔。何故不悔。為受樂故。何故受樂。為遠離故。何故遠離。為安隱故。何故安隱。為禪定故。何故禪定。為實知見故。何為實知見。為見生死過患故。何為見生死過患。為心不貪著故。何為心不貪著。為得解脫故。何為得解脫故。為得無上大涅槃故。何為得無上大涅槃。為得常樂我淨故。何為得常樂我淨。為得不生不滅故。何為得不生不滅。為見佛性故。是故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疏家但至涅槃。已為究竟。故畧後三。後三即涅槃中事故。


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常歡喜而持於戒。


疏 五中有四。非者違也。一不違制立不同調達。二不違涅槃。不取相故。三不違律儀。具足持故。四不違利物。不惱他故。


鈔 不同調達者。佛說四依。為除比丘四惡欲故。調達比丘。加一為五。謂加不食酥鹽魚肉。復皆盡形壽。況雖有同。本意不善。不違涅槃者。涅槃經以無相持故。


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呪術。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而持於戒。


疏 六有二意。一非為欲惱眾生。先須持戒。二非為欲成淨戒。逼惱眾生。如殺馬祀等。


鈔 一非為欲惱眾生者。如欲禁龍。曾聞羅漢持戒而能遣龍。遂即持戒是也。如馬祀等者。即百論中。外道計殺馬祀天。得生梵天。即逼惱於馬。謂為戒等。


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


疏 七中。戒正見邪。故名為雜。定有定無。為斷常雜。觀緣性離。非有非無。則名為持。又無煩惱之雜。真出離矣。


鈔 定有定無者。今律學者。多計為有。禪學之者。說戒如空。定有著常。定無著斷。此為邪見。雜於正戒。觀緣性離者。觀緣之相。不壞堅持。緣成性空。故不起迷倒。


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巳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疏 八中。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見淨行。又如十住論說。一者矯異。二者自親。三者激動。四者抑揚。五者因利求利。大同前引智度論說。今文即矯異也。


鈔 又如十住婆沙論說。一矯異者。謂有貪利養故。行十二頭陀。作如是念。他作是行。當得敬養。我作是行。亦或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二自親者。為有貪利養故。至檀越家而語之言。汝等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有異也。若有所須。我能相與。若有所作。我能作之。不計遠近。來相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利養。貪著檀越。能以巧辨。牽引人心。三激動者。謂有不計貪罪。欲得財物。現於貪相。語檀越言。此衣鉢尼師壇好。若我得之。則能受用。若人能隨意施者。此人難得。又有謂檀越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又好。若常供養我。我以親眷。必當相與。四抑揚者。謂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更有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語彼人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等。常入汝家。與汝坐起語言。欲令檀越。必謂我是大阿羅漢。五因利求利者。謂以衣鉢及僧伽梨尼師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此是國王及施主并餘貴人將來與我。令其檀越。心中生念。王及貴人。尚供養彼。況我不與。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以名也。


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疏 九中不輕毀者。無行經云。見破戒人。不說其過惡。應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問。涅槃云。見破戒人。應當擯黜。呵責舉處。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豈不違於無。行此經。答。畧有三義。一此經約自行。涅槃據攝眾。二此經約根未熟。護恐增惡。故且攝受。涅槃約根熟者。慈心拔濟。故應折伏。三彼約慈心。此約輕毀。故不同也。


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疏 十中。釋內分二。初明律儀。十善眾戒之本。故偏明之。廣如二地。二菩薩持此下。雙明二聚。攝菩提善。益眾生故。


*第三慚藏。釋相中二。先標章。二謂彼下別釋。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慙藏。此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慙。


疏 然慚愧相別。諸說不同。涅槃云。慚者羞天。愧者羞人。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瑜伽四十四亦云。內生羞恥為慚。外生羞恥為愧。大同涅槃後解。成唯識云。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慚。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俱舍亦同。若無慚愧。但翻上慚愧。謂不羞天。則是無慚。餘可例知。若說羞恥為慚愧者。是二通相。今經多同唯識。而以不相恭敬為二通相。


*二別釋中。分二。先釋過去作惡。即無慚行。二自惟下。釋而生於慚。今初。


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僃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疏 文中初自念無慚。後一切下。悲他亦爾。


*第二正顯慚相。


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慙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慙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慙藏。


疏 顯慚相中。初自念昔非。恥佛知見。現修慚相。自惟。即是內自羞恥。


鈔 自惟即是內自羞恥者。正同涅槃。兼得唯識依自法力。


疏 二是故已下。決志斷證。文言去來現在行無慚者。言總意別。菩薩自惟昔過。慜物三世常行。故專心斷除。防已伏之再起。為眾生說。則物我之兼亡。


*第四愧藏。釋相中三。初自念無愧而修愧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


疏 云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即愧行也。


*二傷物無愧。


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歎。盲無慧眼無所知見。


疏 不覺苦集。故云無知無見。


*三依顧世間而修愧行。


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慾生不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疏 依顧世間而修愧行。誓益自他。於中初所愧境。有智慧下。顧他生愧。即外羞也。初因人。後諸佛。是故已下。決志斷證。言不淨之法者。從婬慾生。即種子不淨。母人腹中。即住處不淨。成垢穢身。即自相。自性。究竟。髮白。意含究竟不淨。


鈔 從婬慾生者。疏中先說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性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即智論二十一說。梵行品已廣其相。但自性不淨。即三十六物。今當更說。即涅槃十二聖。行品云。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一。毛二。爪三。齒四。不淨五。垢穢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腎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膽十六。腸十七。胃十八。生藏十九。熟藏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涕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淚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腦二十八。膜二十九。骨三十。髓三十一。膿三十二。血三十三。膀三十四。胱三十五。諸脈三十六。釋曰。遠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腦有二。腦連膜。除二欠二。腸有大小。亦欠其一。餘處有胞。則具三十六。直就經文。今具者。復有分垢為一。汗為一。則穢字屬汗。亦具三十六。


疏 言誑三世佛者。違本四弘誓斷惑故。餘文易知。


*第五聞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


*釋相中二。初明所知之法。後菩薩摩訶薩下。顯多聞之意。今初標稱聞藏。釋云知者。聞為本故。實則多知耳。文亦分二。先標章。後牒釋。今初。


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


疏 句雖有十。義束為七。初之四句。但是緣生故。謂一緣生。二有漏五蘊。三無漏五蘊。四有為。五無為。六有記。七無記。


*二牒釋即為七段。初緣起。


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


疏 緣起中。依生引二門。開為四重徵釋。謂十二支。初二能引。次五所引。次三能生。後二所生。故為四也。前七許同因位。故名能引所引。後五要因果相望。云能生所生。由此能引所中。但云此有彼有。後文則云此起彼起。起即生也。故集論云。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生所生。然文有染淨二觀。初於能引中明染觀。故云無明有故。行有。第二約所引。亦通能所相對。以明淨觀。故云識無故名色無。以識通能引。有二種業。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缚。謂與。行所引習氣俱生滅故。二與名色作緣。謂由識入母胎。名色得增長。今言識無者。即不為業熏。不持業缚。故不入胎增長名色。故云識無故名色無。第三能生所生相對以明染。觀。故云愛起故苦起。苦即當果。愛即能生。能生有三。舉初攝末。下明淨。觀。舉末攝初。蓋巧辨影畧耳。第四亦能所生相對。以明淨。觀。謂因亡果喪耳。


鈔 第三下能生所生相對。上愛取有是能生。生老死為所生。


論 初從十二緣說。無明有故。行有。識無故名色無。愛起故苦起。有滅故生滅。此上四事。識之與愛。皆從無明妄計。諸有從生。今達有本無。即十二緣滅。十二緣滅。非智有生。非智有滅。但除其病。其智無依無形無為。而靈通萬有。無思而現。無作而成。學之者。以止觀兩門。功終方會。此之一辨。後之十法總終。聖教具陳識相。對治異解。已下如文具明。


*第二有漏五蘊。


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


疏 蘊者。積聚義。雜集第一云。藏果。重擔義。而標名世間者。世即隱覆義。隱覆勝義故。又可破壞義。三世所遷故。間者。墮虛偽中故。隱覆之法。即墮虛偽。故世即是間。然色等蘊。通於無漏出世之義。欲阿毀故。畧舉一分。


鈔 二有漏下文五。一釋總名。已見光明覺。雜集藏果等者。即第二論。其藏果義。與蘊義大同。重擔與陰覆義大同。然彼論云。蘊義云何。答。諸所有色。乃至若近若遠。彼一切畧說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釋曰。此即藏果義。蘊藏色等果法耳。言重擔者。論云。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荷雜染擔者。謂煩惱等諸雜染法。皆依色等故。譬如世間身之一分。能荷於擔。即此一分。名肩名蘊。色等亦爾。能荷雜染。故名之為蘊。而標名下。二釋世間。世有三義。隱覆名世。通為無為。如世界成就品。下二唯有為世間。世即是間。持業釋也。然色等下。三料揀。言通無漏者。謂佛五蘊。況因滅無常色。獲常色等。兼通無為。今但取有漏有為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留於無漏。在後段說。


疏 云何知之。應知三種。一知其相。謂色以變礙為相。受以領納為義。想者取像。行謂遷流。識者了別。二知其生滅。謂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三知其不生不滅。謂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故力林菩薩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況知一切法趣蘊。蘊即法界無礙。方名真實多聞。然諸蘊性。性皆遷流。隨勝立名。行之一種。雖標總稱。即受別名。又攝法多故。


鈔 然諸蘊性下。第五解妨。此即以通為別妨。釋有二義。初一可知。又攝法多者。第二釋也。因此畧明五蘊。攝法多少。且依大乘百法。識蘊唯攝八識心王。色蘊唯攝十一種色。想受二蘊。但攝心所徧行中二數。四蘊但攝二十一法。除六無為。蘊所不攝。餘七十三。皆行蘊攝。故云多也。百法已見第一疏抄。


*第三無漏五蘊。


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疏 亦名無取五蘊。然無漏蘊。亦有二類。一仍本名。亦名色等。不與漏相應故。名為無漏。二從已轉立名。即五分法身。如今文是。欲顯戒等。德是可欣。故從極果。標以出世。理實亦有世間戒等。


鈔 理實亦有者。上五蘊。亦有出世間。然世間戒等。自有二義。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四禪等定。世智之慧。脫下地惑。於中知見。二者正教之中。亦說十善五戒。四禪八定。無見慢修欣厭之慧。脫下界缚。了見分明。而是有漏。故名世間。


疏 戒定慧三。上來頻釋。解脫即是離繫為名。解脫知見。由離繫缚。於境自在。觀求覺了。智論八十八云。戒眾者。攝一切戒。和合成眾。眾即蘊也。餘皆準之。然即轉前五蘊。成此五分。謂轉色蘊成於戒身。表無表戒。皆色蘊故。轉受蘊而成定名。定名正受。入四靜慮。出四受故。轉想成慧。凡所有想。皆是虛妄。見相非相。見法身故。轉行為解脫。無貪等行。名心解脫。永斷無智慧解脫故。轉識成解脫知見。若與邪受妄想相應。謂識依根。了別諸境。若與正受智慧相應。即是現量。如實知故。仁王觀空品云。觀色識受想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即斯義也。然此五分法身。不覆勝義。不為相遷。不墮虛偽。故名出世。雜集云。謂能對治三界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故。是出世間義。問。無取五蘊。即有為無漏。何以言不為相遷。答。約教異故。前是權小所明。若實教定說。非為無為。同真性故。但似蘊相現。立以蘊名。故涅槃純陀云。善覆如來有為之相。應言如來同於無為。況二融攝。若如是知。名為多聞。


*第四有為。


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界。


疏 有為者。瑜伽一百云。有生滅。繫屬因緣。是名有為。智論云。有所得故。是名有為。二論心境為異。今畧舉四事。三界即所依處。眾生即能依之者。然所依處。隨心成異。故論云。欲所屬界。名欲界等。


鈔 論云者。即俱舍第八。等字。等餘二界。云色所屬界名為色界。無色所屬界名為無色界。畧所屬二字。但名欲界等。


*第五無為。


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


疏 為者。作也。即前生滅。今虛空等。寂寞沖虛。湛然常住。無彼造作。故名無為。瑜伽云。無生滅。不繫屬因緣。是名無為。智論云。無所得故。名為無為。淨名云。不墮數故。然諸論總名。大旨無別。言虛空者。離諸障礙。無物所顯故。


鈔 唯識有六無為。即為六段。初虛空。釋語全是百法疏意。即唯識依性假施設有義。彼論先釋法性云。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非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釋曰。彼論明法性空。但言離諸障礙。百法兼取外空。云無物所顯。故俱舍云。此中空無礙。


疏 二涅槃者。古有二釋。一云性寂滅故。此即性淨涅槃。涅槃三十四。亦同此說。三數緣滅者。數謂慧數。由慧為緣。揀擇諸惑。能顯滅理。故唐三藏譯為擇滅。謂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然此滅言。有其二義。一理性寂滅。此從所顯得名。二因滅惑顯。名理為滅。則從能顯得名。四非數緣滅者。非由慧數滅惑所得。但以性淨。及於緣闕之所顯故。


鈔 四非數緣滅者。故唯識云。不由擇力。本性清淨。及緣闕所顯。名非擇滅。釋曰。論存二義。初義異小。故上疏文。取為楷定。言緣闕者。俱舍論云。畢竟碍當生。別得非擇滅。下釋中云。言當生者。當來生法。緣會則生。緣闕不生。於不生時。得非擇滅。此非擇滅碍當生法。令永不起。名畢竟碍。言別得者。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闕位中。起別得故。非擇滅得。不因擇滅。但由緣闕。名非擇滅。


疏 五緣起者。有別有通。別謂十二因緣故。分別論者。大眾一說。雞胤。化地。說出世部。皆立十二緣起以為無為。彼意以其次第作緣。恒無雜亂。故說為常。有佛無佛。此法自爾。名曰無為。故智論三十二云。聲聞法中。亦說法性實際故。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為是佛作。為是餘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等。涅槃亦說。即是無為。遠公云。就人論法。三世流轉。是其有為。廢人談法。法相常定。故曰無為。望今經意。緣起無性。故曰無為。大品云。菩薩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涅槃云。十二因緣即是佛性。雖舉十二因緣。即已攝陰界諸法。六法性住者。即真如也。謂非妄倒。故名真如。又真實如常。揀妄揀事。於一切位。恒如其性。而云住者。離遷變故。與法為性。是隨緣義。復云住者。是不變義。即妄即真。事皆如矣。若準智論。法性。法住。各是一義。云云。即為七法。


鈔 若準智論下。別釋取上法字。及下住字。自為一義。成七無為。則法字兩用。


疏 然小乘說三虛空。則就外空。復計三皆實有。若大乘說。非唯數增。義亦有異。唯識論中。二義建立。一唯心變故。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此諸義。但一真如。隨義假設。一無相義。二所證義。三惑盡義。四性淨義。五隨緣義。六隨緣即不變義。


鈔 然小乘下。對揀權實。初舉小乘。若大乘下。舉大斥小。


疏 此中法性。即是真如。然法性真如。亦假施設。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為法之性。名為法性。非離色心。別有實體 今多聞之人。不唯知名而已。應如是知。


*第六有記法。


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疏 有記法者。有釋云。謂能招愛非愛果。故名有記。此乃通說。餘處辨記。即是善惡。今唯舉善。應云順理善法。可記錄故。下出所記法體。句有十一。義攝唯五。四聖諦。如前本品已辨。四沙門果。如梵。行品。四辯。如第九地。三十七品。如第四地。四無所畏。今當畧明。謂外難無怯。故名無畏。瑜伽云。如來於此謗難。都不見有如實因相。由是因緣。能自了知。坦然無畏。無畏為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者障道。四出苦道。此四各有難答。初外難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諸比丘。從他方來。何須問言。安樂住不。言一切智。無所不知。今問於他。一何相反。佛自唱言。我是一切智人。但為攝受來者。隨順世間師弟人事故。


鈔 此之四段下。二辨相。初一切智無畏。難有二。初牒舉所難。二有諸比丘下。正難。於中先出難所因。謂諸部律中。多有此言。時諸比丘。至如來所。頭面禮足。佛便問言。比丘住止安樂不。乞求易得不。不以飲食為苦耶等。今云何故問者。即是。難也。言一切下。結成。難也。佛自唱言下。答也。於中先按定所難。明不失一切智義若具。皆云。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是大仙尊位。但為攝受下。出是一切智之所以。示現問耳。非已不知。言攝受者。令發勝心。聞佛慰問。發道心故。隨順世間師弟人事者。此有二意。一者成上示現之相。二者亦令餘人審諦於事。佛知尚問。況餘不知。亦為後人作軌則故。見來發心。應為引攝。故云隨順世間。


疏 二有。難云。若佛自言漏永盡者。何以愛語羅睺。訶罵調達。佛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怯。自唱德號。我實漏盡。但為隨根而調伏故。


鈔 二有。難云下。第二無畏。先難中。文但有二。先牒舉所難。謂經中說言。我諸漏已盡。何以愛下正難。難之所因。含在其中。謂羅睺羅。被僧驅出。在於廁上。佛語諸比丘言。云何野干。驅師子子。即愛語羅睺。調達頻為惡行。佛時罵言。痴人。或云食唾小兒等耶。佛於此難下。亦先按定所難。不失漏盡之義。但為隨根而調伏故。即出愛恚所以。謂羅睺譬之慧象。隨逐人心。軟言即調。調達喻之惡馬楚毒方調。非是如來有愛羅睺。有恚調達。漏未盡也。


疏 三有。難云。若佛說欲能障道者。何故預流一來。尚有妻子之愛。佛於此難。心無怯懼。謂自唱德號。我說欲能障道。但障不還羅漢。非初二果。


鈔 佛於此下答中亦二。先按所難。不失欲為障道。若具亦應云。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怯。處大仙位。故云。自唱德號。我所說下。出不障所以。若說邪行。障諸聖道。若說畜妻。障離欲道。初二果人。性戒久成。故斷邪行。既未離欲。不斷妻子。斯有何失。故諸染法。非不障也。


疏 四有難云。若佛說諸聖道能盡苦者。何故羅漢受瘡潰虵螫之苦。佛於此難。心無怯懼。自唱德號。我說聖道。實能盡苦邊際。但說未來。非現在故。


鈔 我說聖道下。通前難。然有二意。一者由於前世故業感身。於此身上得阿羅漢。苦依身在。故有此苦。非得羅漢。後有此苦。即今疏意。更有意云。無學實無苦果。為現惡因。必有苦報。由此聖者。示相受苦。起後教故。亦猶世尊受金鎗等。示義非實。故疏畧無。


疏 四中。初一離所知障。次離煩惱障。三是出離道障。四即出離之道。初二自利。後二利他。所以自歎此四者。初一為菩薩。第二為聲聞。後二通為。智論二十五。瑜伽五十。對法十四。廣辨其相。


*第七無記中分二。先徵名。後謂世間下。辨相。今初。


何等為無記法。


疏 無記二義。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感愛非愛果。名為無記。可釋餘文。今此正謂虛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故名無記。非對善惡故。俱舍第十九云。諸契經說十四無記。即其義也。亦名置記。記即答也。不應答故。所以不答者。何謂。此乃無義語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前說有記。則反於此。智論第三云。所以不答十四。難者。此事無實故。諸法有常。無此理故。言斷亦爾。如有人問。[(殼-一)/牛]於牛角得幾升乳。豈曰問耶。第十七云。有一比丘。思唯十四。難不能解。辭佛不為弟子。佛言。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是鬪諍法。如中毒箭。不應推尋。楞伽亦云。皆是世論。非我所說。


鈔 第十七下。引昔例今。其文稍畧。具云。有一比丘。於十四難。思惟觀察。不能通達。心不能忍。持衣鉢至佛所。白佛言。佛能為我解此十四難。使我了者。當作弟子。若不能解。我當更求餘道。佛言。痴人。汝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難。汝作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痴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十四難。是鬪諍法。於法無益。但是戲論。何用問為。若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脫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蟲角。復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毒所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為不欲拔箭。而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即失慧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慚愧。深識佛語。即得阿羅漢道。復次菩薩。欲作一切智人。推求一切法。知其實相。十四難中。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疏 言十四者。即此中前四四句。其第四四句。但合為二。謂身與神一。身與神異。然諸經論。多說十四難。而相或同異。不繁會釋。今經委論。不出我法二執。


*二辨相中。文分五段。第一有四四句。就我明無記。第二過去下。就三世。橫論凡聖數之多少。三何等下。約凡聖豎論初後。四世間從何下。徵三世間所從。五何者下。約生死際畔以辨無記。今初。


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


疏 句雖十六。其過不出斷常。言世間者。準大品中。通三世間。謂眾生世間。五蘊世間。及器世間。今此文意。正顯眾生世間。兼明五蘊世間。以眾生是總主假者。外道計以為我故。有邊等諸見。初有邊四句約未來世。常等四句。約過去世。如來有無。依涅槃起故。中論邪見品云。我於過去世。為有為是無。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無作。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涅槃品云。如來滅後有無等。依涅槃起。我及眾生有無四句。約現在說。既知起見之本。次隨文別釋。即為四段。第一四句。言有邊者。即斷見外道。計我於後世。更不復作。則與此身俱盡。無邊者。謂我於後世。更有所作。三俱句者。身盡故有邊。我不異故無邊。四俱非句者。亦以我存身盡。見上有過。故立此句。謂身盡故。非無邊。我存故。非有邊。既皆邪見。故不答之。若欲破者。初之二句。墮無後世過。謂有邊。則與陰同盡。無邊則是今身。故皆無後世。無後世者。修道苦行。為何益耶。第三句亦有邊無邊者。若身盡我存。身我為一為異。一則不應有盡不盡。異則離蘊何相。知有我耶。若謂捨人生天。人分猶在。天分更增。則半天半人。故皆不可。第四句。非有邊未免於無。非無邊未免於有。云何於此強分別耶。二常等四句。約過去者。過去世我。即是今我。名之為常。若常。即有大過。破壞因果涅槃等故。若謂我今始生名為無常。若爾。我是作法亦墮無因。無因則亦無涅槃等。第三見上二過。便謂我常身無常。離身何處有我。又成上二過。第四謂我不異故非無常。身有異故非常。破同第三句。又中論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及常等見。餘義廣如彼論。三如來滅後四句。依中論。附涅槃起四句。如來即佛也。順此經文。亦是外道自立己師而為如來。有謂如來滅後定有不變。或謂入無餘依。同於太虛。或謂法有應無。或謂約應非有。約法非無。以其四句。皆成戲論。不見如來寂滅相故。亦為邪見。此則權小之徒。未能免也。瑜伽八十七云。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可記。如來滅後若有若無。所以者何。且依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四我及眾生有無等四句。此並雙立。眾生即是五蘊。非約總主。有即定有。定有著常。無即定無。定無著斷。三遠上二過雙立有無。即墮相違。四避此相違。立俱非句。又成戲論。


*第二門明三乘凡聖數之多少。


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眾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眾生住。


疏 凡聖數之多少者。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


*第三門豎無際故。不可記也。


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眾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眾生種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


疏 有人答問。云有初佛。言自然悟。引獺祭天。亦為應機。寧加置記。若有初佛。如來應知。則可說名。言何法者。染淨等一切法也。


鈔 第三門豎明中。言有人答問者。即水南善知識。答燕國公張說問云。法在前。佛在前。答云。法在前。諸佛所師。所謂法故。便被難云。若爾。最初成佛。前無佛說。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獺乃祭天。豈有人教。燕公大伏。亦為應機者。歎其善對。寧加置記者。為順經文。從若有初佛下。出不加置記所以。既有初佛。悉數難窮。如來具足一切種智。直舉初佛。則可示矣。故雖善對。未息難源。言何法者。染淨一切法者。即如真妄前後之難也。初會畧明。初地當廣。


*第四門徵世間所從。


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疏 有六句。初二句問眾生。及蘊世間。次四句約器世間。以外道計眾生有最初生故。或謂從冥諦中來。還至冥故。或謂世界皆微塵成。謂至妙之色。常恒不變。聚則為身器。散則成微塵故。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


*第五約生死初後際。


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何者為生死最後際。


疏 生死初後際。唯有二句問。初際無始。聖教所明。生死有終。豈非正理。答。畧有三義。一約一人。則可云終。通望一切。則無終極。二以彼定執。長邪見故亦不應答。謂若許有終。必有始故。常法無始。亦無終故。三約法性。皆不可說。故中論云。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既言本際不可得。亦不應定謂無始無終。況有始終之見耶。又有偈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上諸邪見。多是外道。亦參小乘。菩薩善知。則問答無滯。便舉破者。令自他造中故也。 鈔上諸邪見下。總結上意。言菩薩善知問答者。具四種答。一正是置答。二如說生死。無有始終。是一向答。三如云眾生器界五種不同。是分別答。四若有問云。世尊約何法說我。何法說眾生。應答言。約假名說我。約因緣說眾生。是名隨問答。若通前七以辨多聞。問答居然可知。餘可思準。


是名無記法。


疏 結名可知。


*大科第二顯多聞之意。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於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疏 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8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1:44:1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三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釋相中二。第一標列十章。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


*第二依章牒釋。釋中十叚。一一各三。謂標。釋。結。然此十施。前六事捨。謂身。命。財。次三心捨。謂不取著。後一俱捨。名為究竟。第一分减施。


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衆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衆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衆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


疏 釋中三。初明分減之相。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外無施境。而不捨施心。三復作下。對治施障。


*第二竭盡施。


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徃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衆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疏 竭盡施者。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然施心須成。施行須量。若彼為成大利。則身命無吝。若彼但為貪求無厭。或惡心欲行大害。應以方便。勿成人惡。如月光王施頭與怨。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乞者恨死。雖有賢行。未全可凖。今言竭盡者。以彰菩薩施心已成。有應施境。終無吝也。內施內外。凖此可知。若不爾者。菩薩能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見衆生所不宜故。


鈔 如月光王等者。卽賢愚經第五卷說。月光王施頭。二十八經中。因說如來受波旬請。却後三月。當般涅槃。舍利弗聞。便白世尊。不忍見佛涅槃。當先涅槃。佛便許之。涅槃訖。佛告阿難。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見我涅槃。先取滅度。昔亦如是。阿難請說其事。佛便廣引。經文浩博。今畧意引。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栴陀婆羅脾。晉言月光。統閻浮提八萬四千國。第一夫人。名須摩檀。晉言花施。一萬大臣。其第一者。名摩訶旃陀。晉言大月。有五百太子。大者曰。尸羅跋陀。晉言戒賢。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晉言賢壽。廣說莊嚴。王思善因。廣行大施。告令國內。悉令大捨。時邊遠有一小國王。名曰毘摩斯那。心生嫉妬。廣詔外人。乞取王頭。無肯從者。後復廣詔云。得月光王頭。分國半治。以女妻之。有婆羅門。名勞度叉。應詔乞頭。月光王國。先有變怪。大月大臣。復得惡夢。城神遮之。不令得入。時首陀天。託夢令知。月光睡覺。詔令見已。大月大臣。思以五百七寶。贖頭換之。不得。心裂七分。死於王前。王許却後七日。徧告國內。國內皆至。擗地請留。王不受之。言我計死。所經地獄。二日之中。捨身無數。竟無所益。今日施頭。持是功德。誓求佛道。當度汝等。言訖入園。以髪繫樹。樹神以手搏婆羅門。王語樹神。我於此樹下。已捨九百九十九頭。今當滿千。汝莫遮我無上大道。樹神依之。婆羅門斬下王頭。地六震動。施頭之聲。聲徧天下。時毘摩羨王。聞此語已。喜踴驚愕。心擗裂死。時婆羅門嫌頭腥臭。擲地脚蹋。人又呵之。廻來在道。無施給者。饑餓萎悴。聞毘摩羨王。已復命終。懊懊憤憤。心裂七分。吐血而死。王及婆羅門。墮阿鼻地獄。其餘人民。感激死者。皆得生天。月光王者。我身是也。毘摩羨王。波旬是也。勞度叉者。調達是也。其樹神者。目連是也。大月大臣者。舍利弗是。釋曰。此卽世尊本行。故云賢行。此明世尊。無不能捨。則合施心須成。恐無巧慧。不善籌量。故云未全可凖。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向引已具。若不爾下。成上須量之義。菩薩能施而不施者。明是不宜。卽善量也。


疏 二釋相中三。初明難施之物。二或時下。乞境現前。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下之四施。皆有此三。


*第三內施。


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衆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


疏 內施。謂內身也。煢者。單也。玉篇云。無兄曰煢。無子曰獨。頓者。損也。冀者。望也。三是名下。結名。


*第四外施。


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衆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衆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衆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卽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


疏 外施。卽王位也。窶者。無財僃禮也。


*第五內外施。


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捨之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寳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冨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卽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疏 內外施者。王位為外。兼身作役為內也。


*第六一切施。


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寳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而於衆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衆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衆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


疏 一切施者。凡所有物也。此與竭盡及內外施異者。竭盡揀異分减。但約資生。內外合前二門。共言作役王位。今云一切。通前諸門。又是事捨之終。故總該收。舉難攝易。畧列數條。廣則無邊。如第六廻向所辨。


*第七過去施。


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所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衆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


疏 過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著。別則過去不生追戀。未來預止貪求。現在心無染著。今過去釋中分二。先明於佛法無著。後又復下。於一切法無著。前中初二句總明。次不起分別下。別顯。先顯不著之相。不分別者。稱法性故。次不貪染。不愛味。亦不方便求取以為己德。亦不依此而起修行。次見法下。廣上了達。釋不著所由。次但為下。釋疑。疑云。旣俱無著。云何而說。釋云。為化衆生令無著故。二於一切法無著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觸目現境。尚了性空。過往法中。寧當計有。


*第八未來施。


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徃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為說眞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未來施。


疏 釋中分二。先正顯。後釋疑。前中不著修行之因。不願淨土之果。不味其好。不厭其事。不廻向者。釋上不味。不自安處求勝樂故。不退已下。釋上不厭修彼行故。二但欲下釋疑。疑云。旣於淨不味。修行何為。釋有二意。一者約悲。但為攝物故。二然此下。約智。智了非有故。生卽非生。故不著。不礙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非無處所者。事像形故。非內者。相分境故。非外者。心所淨故。非近者。十萬等殊故。非遠者。我淨土不毀故。此約淨國以說。若通論未來法者。可以意知。復作已下。更約性空。結成捨義。又目擊尚捨。况於未形。 鈔 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者。卽明淨土四句之義。謂有質不成。無質不成等。如世界成就品。十萬等殊者。十萬。卽阿彌陀經。從此西方十萬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故。等者。等於餘土遠近之數。若約通論未來法。可以意知者。未來未至。故非有處所。緣會當成。聖智所知。故非無處所。未來故非內。由心故非外。未至何有遠近。


*第九現在施。


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衆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


疏 釋中有三。初明所捨之境。二聞已下。正明捨心。三為令下。釋通外難。今初先列淨天。後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舉佛菩薩。今舉諸天二乘者。文影畧耳。言乃至二乘功德者。中間越於四空等故。二聞已下。正明捨心中。聞上世出世境已。不迷為實。不沉没於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動以分別。但觀下。釋其所以。可知。三為令下。釋難者。疑云。旣言不聚善因。何以說五乘因果。釋云。拯三塗之劇苦。示人天以蘓息。止劣見之妄情。說二乘以引攝。為物然耳。非自不捨也。


*第十究竟施。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卽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眞實。無有慙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衆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疏 文三同前。徵名者。畧有五義。得究竟名。一前六捨財命。次三捨著心。今則兼上二門故。二又發大願。令物無著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愛著。則微細無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實益故。如無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豈能將他之目。安之於己。今菩薩福力。令彼還得。以慈善根力故。如五百羣賊。平復如故。故云究竟益。釋相中三。初施境現前。二菩薩聞下。正明施行。三如我下。回向衆生。二中分二。初正施無吝。二但自下。釋成行之由。由入觀故。此觀卽是念處觀也。皆言身者。觀有通別。別觀五蘊。一一名身。故淨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等。通觀五陰皆無常等。故智論云。五陰卽無常。無常卽苦。苦卽無我等。今此不淨。偏語色身。餘之三觀。皆通五蘊。第一苦觀。謂始從入胎。皆生苦攝。老等可知。二又觀下。明無我觀。謂無眞實主宰故。無有慚愧者。雖假以澡浴衣食。一旦背恩。如小兒故。非賢聖物者。是世間故。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令捨世間。三臭穢下。明不淨觀。四復作下。明無常觀。觀危脆故。


鈔 一旦背恩如小兒故者。即智論文。審諦觀此身。終畢歸死處。難御多反復。背恩如小兒。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下。亦同此卷。已前亦引。


疏 三回向者。揀小乘故。然菩薩修此觀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故。同法界故。已不共小。况回向耶。


*第七慧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釋相。三結名。四歎益。就釋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釋無盡。前中三。初明如實知境。次云何下。釋如實知義。三菩薩成就下。總結多門。以彰善巧。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


疏 以四諦慧。照十種法。攝十為五類。前二五蘊。次二有支。後三三乘故。


鈔 以四諦慧等者。卽無作四諦也。故下四諦差別門中云。若約菩薩能觀。皆無作也。


疏 收此五類。不出二門。初二凡境。後三聖境。又若後三就果。則初二有作四諦。後一無作四諦。界內界外。因果異故。此就所觀。若約菩薩能觀。皆無作也。又初二流轉。後三還滅。前有滅道。是流轉始修之還滅。後有苦集。是還滅未盡之流轉。又前是所知之法。後是能知之人。人中有法。卽是前法。歷於四諦。是聲聞法。所緣有支。是緣覺法。五蘊卽是三乘共法。皆如實知。是菩薩法。十中前七當相是苦。無明與愛。有漏性故。行苦隨故。行蘊攝故。緣成是集。無性是滅。顯滅為道。從詮顯故。此則總說。及就理滅。若別說者。不了無常不淨等過而生愛著。名為色集。若滅癡愛。名為色滅 唯止與觀。是色滅道。由止離愛。由觀離癡。若兼助道。卽有戒學。及道品等。受想行識。例此可知。無明集者。由他言說。不如理引。由自妄想。不正思惟。滅此名滅。言愛集者。謂無明觸為緣所生受故。亦滅此名滅。癡愛之道。皆同蘊說。十二支中唯舉二者。發業潤業唯此二故。能引能生。各舉初故。從癡有愛。病之源故。涅槃三十四云。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卽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卽無明愛等。亦似斯義。又約三際。無明為本。愛取為際。此二中間。有識等五。及生老死。令悟無明。由迷過去。有識等五。現在之愛。卽是無明。若不斷者。輪轉不息。今思斷之。將來無復生死矣。


鈔 無明與愛有漏性下。釋妨謂有問言。無明與愛。此是煩惱。云何而言七皆是苦。故為此通。明三義是苦。緣生是集。七皆緣生。無性是滅。七皆無性。結是理滅。顯滅為道者。顯無性理。言從詮顯者。釋上顯滅為道。謂緣生之法。是顯滅之詮。若不從緣。不知無性故。亦如修行止觀顯得滅理。故次結云。此則總說。及就理滅。若別說者下。歷色等一一別明。四諦之相。可以思凖。


疏 後三約淨。聲聞是人。四諦為法。所行道品為集。所成果為涅槃。十二因緣是緣覺法。無邊法界是菩薩法。又知聲聞。卽是知苦。以聲聞苦是已知故。但舉其位。法卽是彼所行之法。卽是道諦。集卽是彼惑。集未盡。是為集諦。已有斷故。法後說之。涅槃卽是滅諦。已證滅故。改名涅槃。緣覺菩薩。凖思可見。


*第二釋如實知義。


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虗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衆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


疏 釋如實知義。非唯能知行相。亦顯所知之相也。先徵後釋。徵意云。為隨相知。為無相知。若隨相知。寧異凡小。若無相知。無相無知。故言云何知。後釋意云。知相知性。無有障礙。是菩薩所知。無知之知。是菩薩知。文分二別。先約自利。明知苦集。後約利他彰知滅道。二文影畧。應各具四。又二叚中。含前五類。具顯三乘。今初叚中。知標業報。是五蘊相。業集報苦。是二諦相。言諸行因緣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諸行因緣。卽是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諦相。上辨知相。一切已下。顯知無相。通於苦集。初有二句。其三乘相。非我已下。釋成上文。揀二別相。由非我故。空無有實。但假五陰。是聲聞相。以非堅固。空無有實。但緣成假。是緣覺相。若無少可得。空無有實。但虛假幻相。是菩薩相。非安立諦。無可成故。二欲令已下。次約利他。彰知滅道。能知實性。是道諦相。法不可壞。及所知性。卽滅諦相。廣為宣說。唯菩薩相。文中二。初標說意。二為說下。展轉徵釋。總有三重。初徵意云。說何令知實性。釋云。說不可壞。此畧示其宗。次徵云。此不可壞。為性為相。此尋說處。釋云。相卽性故。五類等法。皆不可壞。依般若中。自色已上。種智已還。悉皆徧歷。後徵云。現見諸法。猶如聚沫。泡焰。芭蕉。幻夢。不實。那言不壞。下釋所由。畧由三義。一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卽眞。同法性故。若壞方眞。事在理外故。三由卽空不待壞故。壞則斷滅。文中十句五對。初無我無造。故不可壞。二離能所詮故。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取果。果不與因故。五體無動轉。用無作相故。


鈔 自色已上種智已還者。大品畧引八十餘科。大般若更廣。謂色為首。是五蘊初故。次歷四蘊。次歷十二入。十八界。次眼等。觸等。所生諸受。次四念住。四諦。四禪。八解脫。陀羅尼。十地。五眼。十力。大慈。大悲。四等。相好。無忘失法。一切種智。四果。菩薩行。無上菩提。釋曰。上即所歷也。現見諸法。猶如聚沫等者。舉五蘊不實破壞之義。以難不壞。釋意前已頻有。


*第三總結多門以彰善巧。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


疏 更有多門。皆以無所得等為少方便。則色空見盡。壞與不壞兩亡。不隨境轉。名不由他悟。


鈔 皆以無得等為少方便者。疏以無得。釋少方便。下經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若凖大般若。亦以無生為方便。無住為方便。無依為方便。皆般若相也。然為方便。畧有二意。一以為入有方便。令有無所得等。二為入空方便。亦不住無得故。今正取為入有方便。


*第二釋無盡義。


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衆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衆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衆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為十。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衆生。


疏 有標徵釋結。釋亦十事五對。一因緣。二教理。三福智。四持辯。五智通。福智中云一味者。百蕐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亦如上蘇。無不入也。


鈔 亦如上蘇無不入也者。解深密經。歎眞實智無不入也。


疏 是為菩薩下。三結。四歎。文處可知。


*第八念藏。釋相中有四。一總標念體。二所念差別。三能念勝相。四明念益相。今初。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癡惑。得具足念。


*二所念差別。


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脩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脩多羅。如脩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亦如是。念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疏 唯依宿住。以辨明記。畧舉十事。以顯無盡。一生。二劫。三佛名。四授記。五演教。六衆會。七說義。八根性。九所治。十能治。文竝可知。


*三明能念勝相。


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


疏 於中十句。一靜慮相應故。二無漏俱轉故。三淨信俱故。四了了知故。五不取相故。六離分別故。七離所知故。八與慧俱故。九具上諸德故。十離上諸過故。


*四明念益相。


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變動。徃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衆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與衆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衆會道場。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藏。


疏 亦有十句。旣世與出世皆念。故能離過成德。竝顯可知。


*第九持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此菩薩持諸佛所說脩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持。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佛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脩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脩多羅。持一衆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持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持藏。


疏 釋相中三。初別舉文義。顯長時持。二持一佛下。徧舉諸法。顯能廣持。所持卽前所念之法。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十句。一大之無外。二廣能虛受。三深難至底。四四邊絕相。五外無能制。六體無分量。七用無窮盡。八內含衆德。九因徹果源。十餘無能破。


*第十辨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衆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


疏 文有四別。謂徵。釋。結。歎。釋相中四。初總舉體用。雙照事理二種實相。名深智慧。


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脩多羅。說一衆會。說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明。廣為衆生演說於法。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一切煩惱纏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衆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無邊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此藏無窮盡。無分叚。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疏 二說一品下。顯能廣演。三或一日下。明長時演。先正明。後徵釋。以是十藏之終。故說具前十藏。近接總持。復舉陁羅尼門。四其說法下。彰辨之德。亦有正明。徵。釋。可知。三結。四歎。歎中十句。義該七辨。一無窮盡是豐義味辨。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卽捷辨。欲言卽言。無分叚故。三無疎謬辨。不以邪錯間深理故。四無斷辨。相續連環故。五應辨。應時應機無變異故。六迅辨。迅若懸河。無隔礙故。已下四句。卽一切世間最上玅辨。此辨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卽第八句。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卽第七句。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故能暜入一切佛法。卽第十句。四能令衆生入心敬愛。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故難可得入。上二卽第九句。 上來第三依章別釋竟。


*第四總歎十藏勝能。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為十。饒益一切衆生故。以本願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虗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悉得究竟無盡大藏。


疏 分三。初標歎。二徵釋。釋有十句。攝為五對。一下化上求。二豎窮橫徧。三捨相契實。四無變善攝。五外護內明。三是為下。結歎。此後應有偈等。或是畧無。多是經來未盡。 第四夜摩天宮會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8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1:52:4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四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自下第五會。明上賢十向。四門同前。初來意。


疏 來意中。先會來者。正為答前廻向問故。廻前解行。以向眞證。廣益自他。令行彌綸。無不周故。菩薩大乘藏經云。以少善根引無量果者。謂廻向心。以廻向心為大利故。故行後明之。又前解行旣著。令悲願彌博。後品來者。前會旣終。將陳後說。先明說處。表法故來。


*二釋名。


疏 釋名者。先會得名。亦有三義。同前二會。


鈔 亦有三義者。一約處。名兠率天宮會。二約人。名金剛幢菩薩會。三約法。名十廻向會。


疏 二釋品名。兠率是處。佛以法界之身。不起而應。故名為升。處此說者。表位超勝。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間行滿。故居喜足之天。又以彼有一生補處。表菩提之心。功行滿故。又積功累勳。知階未足。廻勳授子。乃知有餘。菩薩亦爾。勤苦積行。未見有餘。廻向衆生。乃知自足。又欲界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處於中故。又生此天而修三福。謂施。戒。定。自餘不具。偏多不均。故處此說也。


*第三宗趣。


疏 宗趣者。會以十向大願為宗。得地為趣。品以升天赴感為宗。說向為趣。


論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十廻向法門。於此會中。序分。正說。流通者。從此初升兜率天宮。是序分。已下兩品。是正說分。兩品中。至下動地興供。是流通分。於此位中。有三品經。共成此位。第一從初升兜率天宮品。三義如前。一釋品名目者。以升天所至立名也。兜率天者。此云樂知足天也。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十住十行二位以彰出世。已成如來智慧之業。今於此天。以明隨見道者。成如來大悲處世利生之業。會融世間出世間。不一不二法門。是故此品須來。問。云何於此天處說廻向法。答曰。如須彌頂上說十住。明初生佛家。住佛智慧之頂而無退動。夜摩天上說十行法。表行依法空。一切無著。至此兜率天宮。表雖不離欲界。處大悲門。而於欲境。常行知足。無所染著。但為饒益衆生。處於世間。又此天處於欲界。自須彌已上五天之中。以會智悲。令不偏故。是故而於此天說十廻向明和會眞俗成大慈悲。長處生死而不廢涅槃。名為廻向。從初發心住已來。如是和會位終。偏得其名。故名廻向。此為以處。表法升進。亦卽不曾身有上下去來。智悲恒徧故。無中邊故。但明寄處。表一生菩薩處此天中果行滿故。以明發心初始生如來智慧之家。以佛智慧。行大悲門。卽是圓滿如來果故。果復常滿。行復常行。果行相嚴。故號佛蕐嚴也。十地。十一地。依此十住十行十廻向三法成其功用。更亦無別安立。以是他化天中說十地時。更不別作法事興供。但長養此位大智大慈大悲。令深固圓滿故。


*第四釋文。此會有三品經。初二當會由致。後一正說。所以無勝進者。由二義故。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廻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二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與無分別為方便故。就初二品。前一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佛。今初品中。大分十叚。一本會齊現。二不離而升。三見佛嚴處。四迎佛興供。五覩佛勝德。六請佛處殿。七如來受請。八天王獲益。九承力偈讚。十如來就座。今初。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皆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疏 初言佛力。卽是徧因。未必起神境通。但是修成心自在力。十方已下。辨所現相。於中亦有化主助化。望第四會。旣加及須彌頂。此亦應云。坐於樹下。及須彌夜摩天宮。文無者畧。以第二叚中。帶前升後。旣全舉前四。則影顯前四。皆圓徧也。而演說者。亦通四會之所說也。


*第二明不離而升。


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徃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寳所莊嚴殿。


疏 謂前十方一切處四會。皆儼然不散。而升此說。意明橫徧十方。豎該九會。佛法界身。徧時處故。餘義具如第三會初。


論 云不離菩提樹而升夜摩兜率天者。為菩提智體。性無依住。徧往十方。無去來今。性無可得。無有住處。無有遷變。不動不寂。無所造作。而隨根暜應。於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前。對現色身如應化度。


*第三見佛嚴處文二。初明感應緣會。二卽於已下。正顯嚴處。於中分二。先明一方嚴處。後結通十方。今初。初雖標座。下列樓帳等。皆兼處嚴。文分為二。初總顯體德。後有百萬下。別明體用。今初。


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卽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其師子座。天諸妙寳之所集成。過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來神力所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一切如來淨法所起。無邊福力之所嚴瑩。清淨業報不可沮壞。觀者欣樂無有厭足。是出世法非世所染。一切衆生咸來觀察。無有能得究其妙好。


疏 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無盡大願。隨意出生。悲智必俱。生死無染。名摩尼藏。展行彌布。故有敷言。別有十種圓滿勝相。以斯玅座。實德成故。初一自體相。以寶成故。次六因相。一深遠相。二勝玅相。三廣大相。四同體相。五具德相。六堅固相。後三總顯殊特。卽座之德用。一端嚴故。二離染故。三無極故。


論 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者。明從前十行位。向十廻向。為遙見佛來也。


*二別明體用中。通有三百零有二種百萬億。廣上三叚。卽為三別。初廣自體。次有百萬億初發心下。廣前殊特。三百萬億善根下。廣前因相。初一多明器世間嚴。後二顯衆生世間嚴。皆智正覺世間之力也。皆言百萬億者。位增十行之百萬故。初中長分為十。前九色相嚴。後一音聲嚴。其一一嚴事。皆卽法門。可以意得。第一有十句座體嚴。


有百萬億層級。周帀圍繞。百萬億金網。百萬億華帳。百萬億寳帳。百萬億鬘帳。百萬億香帳。張施其上。華鬘垂下香氣普熏。百萬億華蓋。百萬億鬘蓋。百萬億寳蓋。諸天執持四面行列。百萬億寳衣以敷其上。


疏 於中初句辨座層級。後九覆座之嚴。雖四面行列。執葢亦為覆座。


*第二十句。復於殿內。建立樓閣。繞座莊嚴。亦是嚴處。


百萬億樓閣。綺煥莊嚴。百萬億摩尼網。百萬億寳網。彌覆其上。百萬億寳瓔珞網。四面垂下。百萬億莊嚴具網。百萬億蓋網。百萬億衣網。百萬億寳帳網。以張其上。百萬億寳蓮華網開敷光榮。百萬億寳香網。其香美妙。稱悅衆心。


疏 於中初句總。下九句別顯嚴閣。


*第三十句辨帳嚴。


百萬億寳鈴帳。其鈴微動。出和雅音。百萬億栴檀寳帳。香氣普熏。百萬億寳華帳。其華敷榮。百萬億衆妙色衣帳。世所希有。百萬億菩薩帳。百萬億雜色帳。百萬億眞金帳。百萬億瑠璃帳。百萬億種種寳帳。悉張其上。百萬億一切寳帳。大摩尼寳以為莊嚴。


疏 帳嚴亦是繞座。前已辨覆故。若重辨者。帳上建樓。樓上覆帳。重重無盡耳。


*第四有十一句辨嚴座身。


百萬億妙寳華周帀瑩飾。百萬億頻婆帳殊妙間錯。百萬億寳鬘。百萬億香鬘。四面垂下。百萬億天堅固香。其香普熏。百萬億天莊嚴具瓔珞。百萬億寳華瓔珞。百萬億勝藏寳瓔珞。百萬億摩尼寳瓔珞。百萬億海摩尼寳瓔珞。莊嚴座身。百萬億妙寳繒綵以為垂帶。


疏 其頻婆帳。應在寶蕐之前。類例穩便。亦可二句辨帳。九句嚴座身頻婆者。此云身影質。謂帳莊嚴具中。現外質之影故。


*第五有十七句亦嚴座四周。


百萬億因陀羅金剛寳。百萬億自在摩尼寳。百萬億妙色眞金藏以為間飾。百萬億毗盧遮那摩尼寳。百萬億因陀羅摩尼寳光明照耀。百萬億天堅固摩尼寳以為窻牖。百萬億清淨功德摩尼寳彰施妙色。百萬億清淨妙藏寳以為門闥。百萬億世中最勝半月寳。百萬億離垢藏摩尼寳。百萬億師子面摩尼寳。間錯莊嚴。百萬億心王摩尼寳所求如意。百萬億閻浮檀摩尼寳。百萬億清淨藏摩尼寳。百萬億帝幢摩尼寳。咸放光明彌覆其上。百萬億白銀藏摩尼寳。百萬億須彌幢摩尼寳莊嚴其藏。


疏 嚴座四周皆明玅寶。以為窻門及覆。亦嚴座體。以莊嚴其藏。是蓮蕐藏故。標中表法。有異住行。不言蓮蕐。理實應有。或是座身之龕名藏。


*第六十二句瓔珞周垂嚴。


百萬億眞珠瓔珞。百萬億瑠璃瓔珞。百萬億赤色寳瓔珞。百萬億摩尼瓔珞。百萬億寳光明瓔珞。百萬億種種藏摩尼瓔珞。百萬億甚可樂見赤眞珠瓔珞。百萬億無邊色相藏摩尼寳瓔珞。百萬億極清淨無比寳瓔珞。百萬億勝光明摩尼寳瓔珞。周帀垂布以為莊嚴。百萬億摩尼身殊妙嚴飾百萬億因陀羅妙色寳。


疏 其摩尼身下二句。文似闕畧。謂因陀羅玅色寶下。無所結屬。又非下之香類。不可別為一叚。


*第七有十六句以香為嚴。


百萬億黑栴檀香。百萬億不思議境界香。百萬億十方妙香。百萬億最勝香。百萬億甚可愛樂香。咸發香氣普熏十方。百萬億頻婆羅香普散十方。百萬億淨光香普熏衆生。百萬億無邊際種種色香。普熏一切諸佛國土永不歇滅。百萬億塗香。百萬億熏香。百萬億燒香。香氣發越普熏一切。百萬億蓮華藏沉水香出大音聲。百萬億遊戲香能轉衆心。百萬億阿樓那香。香氣普熏其味甘美。百萬億能開悟香普徧一切。令其聞者諸根寂靜。復有百萬億無比香王香種種莊嚴。


疏 阿樓那者。此云紅赤色。


*第八二十句雨雲為嚴。


雨百萬億天華雲。雨百萬億天香雲。雨百萬億天末香雲。雨百萬億天拘蘇摩華雲。雨百萬億天波頭摩華雲。雨百萬億天優鉢羅華雲。雨百萬億天拘物頭華雲。雨百萬億天芬陀利華雲。雨百萬億天曼陀羅華雲。雨百萬億一切天華雲。雨百萬億天衣雲。雨百萬億摩尼寳雲。雨百萬億天蓋雲。雨百萬億天旛雲。雨百萬億天冠雲。雨百萬億天莊嚴具雲。雨百萬億天寳鬘雲。雨百萬億天寳瓔珞雲。雨百萬億天栴檀香雲。雨百萬億天沉水香雲。


*第九四十八句座外四面嚴。


建百萬億寳幢。懸百萬億寳旛。垂百萬億寳繒帶。然百萬億香罏。布百萬億寳鬘。持百萬億寳扇。執百萬億寳拂。懸百萬億寳鈴網。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百萬億寳欄楯。周帀圍繞。百萬億寳多羅樹次第行列。百萬億妙寳窻牖綺麗莊嚴。百萬億寳樹周帀垂陰。百萬億樓閣延袤綺飾。百萬億寳門垂布瓔珞。百萬億金鈴出妙音聲。百萬億吉祥相瓔珞嚴淨垂下。百萬億寳悉底迦能除衆惡。百萬億金藏金縷織成。百萬億寳蓋。衆寳為竿執持行列。百萬億一切寳莊嚴具網。間錯莊嚴。百萬億光明寳放種種光。百萬億光明周徧照耀。百萬億日藏輪。百萬億月藏輪。並無量色寳之所集成。百萬億香燄光明映徹。百萬億蓮華藏開敷鮮榮。百萬億寳網。百萬億華網。百萬億香網。彌覆其上。百萬億天寳衣。百萬億天靑色衣。百萬億天黃色衣。百萬億天赤色衣。百萬億天奇妙色衣。百萬億天種種寳奇妙衣。百萬億種種香熏衣。百萬億一切寳所成衣。百萬億鮮白衣。悉善敷布見者歡喜。


百萬億天鈴幢。百萬億金網幢。出微妙音。百萬億天繒幢衆彩具足。百萬億香幢垂布香網。百萬億華幢雨一切華。百萬億天衣幢懸布妙衣。百萬億天摩尼寳幢衆寳莊嚴。百萬億天莊嚴具幢衆具校飾。百萬億天鬘幢。種種華鬘四面行布。百萬億天蓋幢。寳鈴和鳴聞皆歡喜。


疏 於中有四。初二十句。雜雜莊嚴。羅列座側。言樓閣延袤者。靜法云。梵云[艹+補]莫迦。此云帳轝。若是樓閣。應云微麼囊。卽不爾者。譯之誤也。此或應爾。前文已有樓閣故。若重辨者。亦無大失。寶悉底迦者。具云塞縛悉底迦。此云有樂。若見此相。必獲安樂。其形如萬字。具於音義。今寶形似此。二光明寶下。九句。光明嚴。言網覆者。若世之燈以護夕蟲。成隱暎故。三天寶衣下九句。寶衣敷布嚴。四天鈴幢下十句。寶幢行列嚴。


*第十辨音聲嚴。


百萬億天螺。出妙音聲。百萬億天鼓。出大音聲。百萬億天箜篌。出微妙音。百萬億天牟陀羅。出大妙音。百萬億天諸雜樂。同時俱奏。百萬億天自在樂。出妙音聲。其聲普徧一切佛剎。百萬億天變化樂。其聲如響普應一切。百萬億天鼓。因於撫擊而出妙音。百萬億天如意樂。自然出聲音節相和。百萬億天諸雜樂。出妙音聲滅諸煩惱。


百萬億悅意音讃歎供養。百萬億廣大音讃歎承事。百萬億甚深音讃歎修行。百萬億衆妙音歎佛業果。百萬億微細音歎如實理。百萬億無障礙眞實音歎佛本行。百萬億清淨音讃歎過去供養諸佛。百萬億法門音讃歎諸佛最勝無畏。百萬億無量音歎諸菩薩功德無盡。百萬億菩薩地音。讃歎開示一切菩薩地相應行。百萬億無斷絕音。歎佛功德無有斷絕。


百萬億隨順音讃歎稱揚見佛之行。百萬億甚深法音讃歎一切法無礙智相應理。百萬億廣大音。其音充滿一切佛剎。百萬億無礙清淨音。隨其心樂悉令歡喜。百萬億不住三界音。令其聞者深入法性。百萬億歡喜音。令其聞者心無障礙深信恭敬。百萬億佛境界音。隨所出聲悉能開示一切法義。百萬億陀羅尼音。善宣一切法句差別決了如來秘宻之藏。百萬億一切法音。其音和暢克諧衆樂。


疏 於中二。初十句樂音嚴。後悅意音下二十句。法音嚴。前中云牟陀羅者。此云鋒鼓。謂天樂初奏。此鼓先作故。後法音嚴中。初十一句。讚歎三寶。後隨順音下九句。說法益物。 別明體用中初廣自體竟。


論 大要言。凡隨智。隨行。隨慈。隨悲。隨波羅密。隨觀照。隨助道法。隨大願。所有報境。因果相似。今將此業果。將法表之。網表理智行教。樓閣表觀智。殿表正智利生。宮表含育無限。座表暜印法空悲智萬行。帳表隨根含攝衆生。鈴表法音和悅。蕐表道眼開敷。亦表行蕐資果。十百千萬億。都該大數無限。但隨法。准而知之。可見。不煩更釋。


*大文第二廣前殊特者。前文畧云見者無厭。亦已畧明益相。今廣顯之。卽座之德用。恭敬供養。復顯為嚴。文分為二。初明獲益。後申供義。前中有三十九句。曲分為四。初十約位辨益。


有百萬億初發心菩薩。纔見此座。倍更增長一切智心。百萬億治地菩薩。心淨歡喜。百萬億修行菩薩。悟解清淨。百萬億生貴菩薩。住勝志樂。百萬億方便具足菩薩。起大乗行。百萬億正心住菩薩。勤修一切菩薩道。百萬億不退菩薩。淨修一切菩薩地。百萬億童眞菩薩。得一切菩薩三昧光明。百萬億法王子菩薩入不思議諸佛境界。百萬億灌頂菩薩。能現無量如來十力。


*二有十二句雜辨得益。


百萬億菩薩得自在神通。百萬億菩薩生清淨解。百萬億菩薩心生愛樂。百萬億菩薩深信不壞。百萬億菩薩勢力廣大。百萬億菩薩名稱增長。百萬億菩薩演說法義令智決定。百萬億菩薩正念不亂。百萬億菩薩生决定智。百萬億菩薩得聞持力持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出生無量廣大覺解。百萬億菩薩安住信根。


*三十句約行辨益。


百萬億菩薩得檀波羅蜜。能一切施。百萬億菩薩得尸波羅蜜。具持衆戒。百萬億菩薩得忍波羅蜜。心不妄動。悉能忍受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得精進波羅蜜。能行無量出離精進。百萬億菩薩得禪波羅蜜。具足無量禪定光明。百萬億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智慧光明。能普照耀。百萬億菩薩成就大願。悉皆清淨。百萬億菩薩得智慧燈明照法門。百萬億菩薩為十方諸佛法光所照。百萬億菩薩周徧十方。演離癡法。


*四七句約大用辨益。


百萬億菩薩普入一切諸佛剎土。百萬億菩薩法身隨到一切佛國。百萬億菩薩得佛音聲能廣開悟。百萬億菩薩得出生一切智方便。百萬億菩薩得成就一切法門。百萬億菩薩成就法智。猶如寳幢能普顯示一切佛法。百萬億菩薩能悉示現如來境界。


疏 後三竝通諸位。或可第二叚明廻向。第三叚明十行。第四叚明十地。或唯約十住。通別無礙。


鈔 或可第二明廻向者。以初約位是十住。三明十度。全同十行故。二配廻向。四配十地。則豎位具足。以第二叚中神通不壞等。亦有廻向意。第四叚暜入佛剎等。亦有十地體勢。故為此配。由二三前却。二四不顯。故前正釋。後三通諸位。 廣殊特中初明獲益曲分為四竟。


*二明供義。文分為五。初十七句。雜明八部人天菩薩三業設敬。


百萬億諸天王恭敬禮拜。百萬億龍王諦觀無厭。百萬億夜叉王頂上合掌。百萬億乾闥婆王起淨信心。百萬億阿脩羅王斷憍慢意。百萬億迦樓羅王口銜繒帶。百萬億緊那羅王歡喜踊躍。百萬億摩睺羅伽王歡喜瞻仰。百萬億世主稽首作禮。百萬億忉利天王瞻仰不瞬。百萬億夜摩天王歡喜讃歎。百萬億兜率天王布身作禮。百萬億化樂天王頭頂禮敬。百萬億他化天王恭敬合掌。百萬億梵天王一心觀察。百萬億摩醯首羅天王恭敬供養。百萬億菩薩發聲讃歎。


疏 其中所作。各隨類所宜。


*二二十六句唯明諸天三業敬養。


百萬億天女專心供養。百萬億同願天踊躍歡喜。百萬億徃昔同住天妙聲稱讃。百萬億梵身天布身敬禮。百萬億梵輔天合掌於頂。百萬億梵衆天圍繞侍衞。百萬億大梵天讃歎稱揚無量功德。百萬億光天五體投地。百萬億少光天宣揚讃歎佛世難值。百萬億無量光天遙向佛禮。百萬億光音天讃歎如來甚難得見。百萬億淨天與宮殿俱而來詣此。百萬億少淨天以清淨心稽首作禮。百萬億無量淨天願欲見佛投身而下。百萬億徧淨天恭敬尊重親近供養。百萬億廣天念昔善根。百萬億少廣天於如來所生希有想。百萬億無量廣天決定尊重生諸善業。百萬億廣果天曲躬恭敬。百萬億無煩天信根堅固恭敬禮拜。百萬億無熱天合掌念佛情無厭足。百萬億善見天頭面作禮。百萬億善現天念供養佛心無懈歇。百萬億阿迦尼吒天恭敬頂禮。百萬億種種天皆大歡喜發聲讃歎。百萬億諸天各善思惟而為莊嚴。


疏 初之三句。卽欲界天。色究竟後。復言種種天者。或通無色。或總上諸類。善思惟。亦通諸類。


*三有十二句明菩薩事供養。


百萬億菩薩天護持佛座莊嚴不絕。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百萬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百萬億鬘手菩薩雨一切鬘。百萬億末香手菩薩雨一切末香。百萬億塗香手菩薩雨一切塗香。百萬億衣手菩薩雨一切衣。百萬億蓋手菩薩雨一切蓋。百萬億幢手菩薩雨一切幢。百萬億旛手菩薩雨一切旛。百萬億寳手菩薩雨一切寳。百萬億莊嚴手菩薩雨一切莊嚴具。


*四四句諸天身供養。


百萬億諸天子從天宮出至於座所。百萬億諸天子以淨信心并宮殿俱。百萬億生貴天子以身持座。百萬億灌頂天子舉身持座。


*五菩薩修法供養亦明得益。


百萬億思惟菩薩恭敬思惟。百萬億生貴菩薩發清淨心。百萬億菩薩諸根悅樂。百萬億菩薩深心清淨。百萬億菩薩信解清淨。百萬億菩薩諸業清淨。百萬億菩薩受生自在。百萬億菩薩法光照耀。百萬億菩薩成就於地。百萬億菩薩善能教化一切衆生。


疏 菩薩多明得益。諸天但說供養者。諸天供養。是益因故。諸天得益。卽菩薩故。 上申供合前獲益大文廣前殊特竟。


*第三廣前因深。


百萬億善根所生。百萬億諸佛護持。百萬億福德所圓滿。百萬億殊勝心所清淨。百萬億大願所嚴潔。百萬億善行所生起。百萬億善法所堅固。百萬億神力所示現。百萬億功德所成就。百萬億讃歎法而以讃歎。


疏 十句可知。所以此會嚴事偏多者。一此天多以補處為王故。二賢位已極。大悲暜周故。所以十住無菩薩嚴。表凡入位故。夜摩卽有。已入位故。然亦未廣而此勝相。皆是如來海印所現法界差別自在實德。人法無礙依正渾融之嚴事也。 上廣因相。合前先一方嚴處竟。


*第二結通十方。


如此世界兜率天王。奉為如來敷置高座。一切世界兜率天王。悉為於佛。如是敷座。如是莊嚴。如是儀則。如是信樂。如是心淨。如是欣樂。如是喜悅。如是尊重。如是而生希有之想。如是踊躍。如是渴仰。悉皆同等。


疏 可知。 見佛嚴處竟。


論 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皆同等。有五行經。明都結十方同然分。已上徒衆。有一百十八種百萬億衆。已上莊嚴。有一百八十四種百萬億莊嚴。菩薩神天天女。色類間襍。或次或不次者。意表此十廻向位。是以智從悲。成大悲海。於人天六道中。以無限徧周法界行門。一時等化。逐根與法。或次或超。或住或信。或位階十地。或人天善根。無有一向次第安立。以此莊嚴。及菩薩神天。表法間襍。不依次第。或菩薩衆有諸天。或諸天衆中有龍神。如是准義思之。可見經意。問曰。十住但有諸天衆來迎世尊。十行徒衆。卽有諸天及菩薩衆。此會何故八部王衆。大衆廣慱莊嚴。色類甚多。十地中。不敘致天王及衆來迎入殿莊嚴高座等事。何意其位高升。不陳廣供。答曰。十住有天。無菩薩來迎如來所施供養者。為十住位。且明其初生佛智慧家。未有先見道者。但列諸天。未有菩薩。為初始從信位凡夫。未得入聖位故。以此初升須彌頂品。不列菩薩之衆。但有諸天奉迎如來故。明從此位。方入聖流。如升夜摩天宮品。卽有諸天及菩薩衆稱揚讚歎者。卽明十住位。已有見道入位故。十行位升進中。卽有諸菩薩衆而迎佛。會入十行法門。以十住十行。設行衆行。出世心多。處世大悲。猶未自在故。所以衆不圓滿。如此兜率天宮諸天菩薩。及莊嚴色類多者。明此廻向之門。會融悲智。出世與世間一體成就。大悲暜育含識。徧周利物。不棄微生。是故天王。龍王。八部諸王。菩薩法王。其衆無量。莊嚴境界。色相無邊。表明悲位含弘。濟生無限。利物廣大。獲益無窮。是故此天。莊嚴廣大。如十地之位。但約此十廻向大悲之際。智育遐周之門。長養大悲。使令堅厚。更無餘法。別有進求。設復智有奇途。只是此位之中微細。是故佛升他化。更不別有徒衆承迎。座體進修。不論別加層級。可知。


*第四迎佛興供。於中二。先將迎興供。二見佛興供。今初。


爾時兜率天王。為如來敷置座已。心生尊重。與十萬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來。以清淨心。雨阿僧祇色華雲。雨不思議色香雲。雨種種色鬘雲。雨廣大清淨栴檀雲。雨無量種種蓋雲。雨細妙天衣雲。雨無邊衆妙寳雲。雨天莊嚴具雲。雨無量種種燒香雲。雨一切栴檀沉水堅固末香雲。諸天子衆。各從其身出此諸雲。時百千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及餘在會諸天子衆。心大歡喜恭敬頂禮。阿僧祇天女。踊躍欣慕諦觀如來。兜率宮中不可說諸菩薩衆住虗空中。精勤一心。以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恭敬作禮。阿僧祇音樂。一時同奏。


疏 前中二。初奉迎。二以清淨下。興供。於中先諸天興供。皆從身出者。非唯顯諸天福力。亦表身為供具。供自心生。後兜率宮下。菩薩興供。可知。


論 爾時兜率天王已下。至音樂一時同奏一叚經。明兜率天王為佛敷座已。與諸天衆。以淨心興供養雲。及諸菩薩奉迎如來分。釋義云。與十萬億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來有二義。一請佛入宮殿。二表法。以解脫無依住之大智。處一切生死。饒益衆生。卽迎佛義。又一釋。如創入聖位。以方便三昧而入眞門。如此十廻向。以取十住十行中無垢正智入大悲方便。為迎佛入宮殿。如三乘中。地前三十心為方便。十地見道。如此經。十信心為方便資糧。十住初心。為見道成佛。十行。十廻向。十地。十一地。為資糧。資糧十住初。正見心成。令慣習自在故。為三乘教。於三僧祇劫方成佛故。設十地菩薩得三種意生身。非是得佛智生身故。以是十地向前三賢菩薩是資糧位。十地見道為加行位。十一地等覺位中。暜賢行方終。十二地是玅覺佛果。此佛蕐嚴。其義先佛而後行。以先覺佛果。方以悲願之行。用資覺體。使悲智齊均。以此義故。號佛蕐嚴也。是故今此兜率天王。以將大悲之方便。用資十住十行之中大智佛果為迎佛義故。夫法無始終。一念齊等。萬行悲智。當體圓終。設教名言。不可竝立。名詮敘致。似有前後義生。體名者。名無始末。達教者。境智不移。此教意明混今古之為一際。破情塵於當卽也。終不可作延促解。始終見。總不出無時之理。和會一多差別之門也。凡以前位向後位為遙見。正契為佛來入宮。以清淨心雨阿僧祇色蕐雲。有二義。一供佛。二表法。明大悲萬行徧周其雲具十種明法行圓滿。皆從天身出者。明智身興萬行也。大衆天子天女歡喜頂禮者。明以軌度法則利生。令得樂故。明菩薩大悲。令衆生得樂。是菩薩樂故。如世人母。其子樂者。其母樂也。兜率宮中。不可說諸菩薩住虛空中。精勤一心供養出過天者。明以法空成行。出勝世間有為行也。


*第二見佛興供中二。先諸天。後百千億那由他先住下。明菩薩。前中三。初明承力見佛。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徃昔善根之所流故不可思議自在力故。兜率宮中一切諸天及諸天女皆遙見佛。如對目前。


疏 一現佛神力。二宿善力。三法門力。


*二慶遇奉迎。


同興念言。如來出世。難可值遇。我今得見具一切智於法無礙正等覺者。如是思惟。如是觀察。與諸衆會。悉共同時奉迎如來。


*三正明興供。於中三。初十句衣盛供以散佛。


各以天衣。盛一切華。盛一切香。盛一切寳。盛一切莊嚴具。盛一切天栴檀末香。盛一切天沉水末香。盛一切天妙寳末香。盛一切天香華。盛一切天曼陀羅華。悉以奉散供養於佛。


疏 表修寂滅。以趣果故。


*二十句明起心雨供嚴空。


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兜率陀天子住虗空中。咸於佛所。起智慧境界心。燒一切香。香氣成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歡喜心。雨一切天華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尊重心。雨一切天蓋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起供養心。散一切天鬘雲莊嚴虗空。又於佛所。生信解心。布阿僧祇金網彌覆虗空。一切寳鈴常出妙音。又於佛所。生最勝福田心。以阿僧祇帳莊嚴虗空。雨一切瓔珞雲無有斷絕。又於佛所。生深信心。以阿僧祇諸天。宮殿莊嚴虗空。一切天樂出微妙音。又於佛所。生最勝難遇心。以阿僧祇種種色天衣雲莊嚴虗空。雨於無比種種妙衣。又於佛所。生無量歡喜踊躍心。以阿僧祇諸天寳冠莊嚴虗空。雨無量天冠廣大成雲。又於佛所。起歡喜心。以阿僧祇種種色寳莊嚴虗空。雨一切瓔珞雲無有斷絕。


疏 雨供嚴空。顯所修萬行。稱法性空。空有無礙。是嚴空義。


*三九句雜申供養。


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咸於佛所。生淨信心。散無數種種色天華。然無數種種色天香。供養如來。又於佛所。起大莊嚴變化心。持無數種種色天栴檀末香。奉散如來。又於佛所。起歡喜踊躍心。持無數種種色蓋。隨逐如來。又於佛所。起增上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寳衣敷布道路。供養如來。又於佛所。起清淨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寳幢。奉迎如來。又於佛所。起增上歡喜心。持無數種種色天莊嚴具。供養如來。又於佛所。生不壞信心。持無數天寳鬘供養如來。又於佛所。生無比歡喜心。持無數種種色天寳旛。供養如來。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諸天子。以調順寂靜。無放逸心。持無數種種色天樂。出妙音聲。供養如來。


疏 雜申供養。表萬行雜修故。調順寂靜。無放逸心。應分為二。則有十句。


*第二菩薩興供中二。先明行成依報供。後其諸菩薩下。身出正報供。前中二十七句。文分為三。初十句。多因成多果之供。次八句。一因成一果供。後九句。一因成多果供。今初。


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先住兜率宮諸菩薩衆。以從超過三界法所生。離諸煩惱行所生。周徧無礙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無量廣大智所生。堅固清淨信所增長。不思議善根所生起。阿僧祇善巧變化所成就。供養佛心之所現。無作法門之所印。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


疏 應有四句。由多因成一果。攝在初叚。以多因能一一成故。又初叚。卽一切中有一。及一切中有一切。次叚。卽一中一。後叚。卽一中一切也。今初十句。一時併舉多因。後通成諸供。出過諸天者。勝故。多故。餘可知。


*第二一因一果。


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寳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徧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衆寳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寳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寳宮殿。


疏 一因一果中。皆因果相似。一葢以障塵。若度能除蔽。二帳以庇蔭。若悲為佛境。蕐以開敷。如覺解清淨。三法忍和悅。用嚴法身。四演教網。則震金剛之玅音。觀教網。則不礙文而見理。五香氣聞而不可見。見而不可攬。猶幻法見而不可取。取而不可得。知幻無堅。以成堅法。六周徧法空。是佛智身所依之境。座之義也。七摧懈慢幢。樹法勝幢故。八諸法如夢。是佛棲託之所也。


*第三一因多果供。


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寳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栴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寳蓋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徧法界。出過諸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


疏 無著無生。但是一義。無生約理。無著約智。此二契合。方成一因。文中九句。可知。


*第二身出正報供。


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虗空界。其心等於三世諸佛。以從無顚倒法所起。無量如來力所加。開示衆生安隱之道。具足不可說名味句。普入無量法一切陀羅尼種中生。不可窮盡辯才之藏。心無所畏生大歡喜。以不可說無量無盡如實讃歎法。讃歎如來無有厭足。


疏 正報供中。文有十句。初二明現身德量。謂一一量周法界。德齊佛故。次以從下三句。明勝辨之因。次具足下四句。顯勝辨所依。後以不可下一句。正申辨讚。皆從總持辨藏之所流故。情動於中。故形於言。言猶不足。敬之至也。 上菩薩興供。合前諸天迎佛興供科竟。


*第五覩佛勝德。分二。先明覩佛身雲勝德。後爾時如來大悲下。明現勝德之意。前中分二。初覩勝德。後時彼大衆咸見下。見佛光用。前通十眼所見。後約天眼所見。今初也。然此經文次第。具顯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以文言浩汗。致古釋同迷。然離世間品。雖具二十一句。而此文義兼廣。故隨便引於諸論。文分為三。初總觀如來。次別觀德相。三結成觀解。


鈔 而此文義兼廣者。以離世間品初歎佛。有名無釋。今文有釋無名。四紙餘經。次第具釋二十一德。故云文義兼廣。四紙餘經文廣。其中句義。該收諸論異釋無遺。故云義廣。由此故於此中。引於諸論。將論釋經。將經證論。故云隨便。古人亦引諸論在離世間。旣無經文。論無憑據。由此無名。故古德同迷。賢首以下總結十句。分為十叚。刊定以十六三業配之。竝如下引。今竝不用。離世間品歎佛有名者。謂玅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暜見三世。身恒充徧一切國土。智恒明達一切諸法。了一切行。盡一切疑。無能測身。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到佛無二究竟彼岸。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盡於法界。等虛空界。


爾時一切諸天。及諸菩薩衆。見於如來。應正等覺不可思議人中之雄。


疏 今初畧舉三德以顯一雄。一者如來。二言應者。卽是應供。三正等覺。卽正徧知。此一應字。亦通屬下。隨應覺故。此卽總句。離世間品。名玅悟皆滿。佛地攝論。皆名最清淨覺。親光釋云。謂佛世尊。暜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此釋正義。揀異邪覺。又於一切所應覺境。淨玅圓滿。正開覺故。此釋最清淨義。亦明覺滿。揀異菩薩。又於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此釋符今等字。謂雙照二諦。平等覺故。亦是徧義。故云正徧知。


鈔 攝論本論。卽無著所造。世親無性。二俱有釋。唐三藏俱譯。皆有十卷。其盡所有。唯是世諦。其如所有。通於二諦。則顯如來自相共相。若教所說。若法本性。無不證知。如實覺故。疏中但云雙照二諦。平等覺故。然二諦平等。則二性無碍。無所不收。旣無不知。卽是徧義。


*第二別觀德相。二十一德。分二十叚。後二合故。然攝論中二十一德。通有三節。一先列經二十一句。二無著菩薩立功德名以為解釋。三無性等。但釋論名。以符經旨。今各句句配屬。其佛地論釋。有同攝論。有異攝論。異者引之。今初明不二現行。經也。卽觀察如來一向無障轉功德。此是無著立名。他皆倣此。


鈔 今各句句配屬者。以論中三節。各一時併舉。謂第一列經二十一句。第二本論。一時立二十一德之名。第三釋論。次第一時牒釋。故今各配。摘成二十叚。疏中文各有二。先釋名義。後釋經文。今初不二現行。先釋名義中。具指經論及釋三叚。可知。但無性釋論中。先牒本論功德之名。後方指經。如此叚云。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者。此卽開示不二現行。下皆凖此。世親則先牒經。今疏皆先牒經。後引本論立名。故釋名義中。且分為二。一牒經立名。二引釋論釋。初中其卽觀察如來五字。是疏義加。順於此經觀佛德故。餘皆是彼論文。


其身無量不可稱數。現不思議種種神變。令無數衆生心大歡喜。普徧一切虗空界一切法界。以佛莊嚴而為莊嚴。令一切衆生安住善根。示現無量諸佛神力。超過一切諸語言道。諸大菩薩所共欽敬。隨所應化皆令歡喜。住於諸佛廣大之身。功德善根悉已清淨。色相第一無能映奪。


疏 今初不二現行。先牒經立名。文中分二。初廣顯利樂。明離所知故。不同二乘。二住於下。結成所住。彰離煩惱。不同凡夫。前中三。初明應廣。順機令喜。二暜徧下。明其徧應。定慧莊嚴。生物善根。三示現下。彰應用深廣。雖超諸言而無遺曲濟。二結成所住者。初句明智住法身。能住所住。二俱廣大。下句心無煩惱。善根清淨。色相超倫。具上二義。名清淨覺。他皆倣此。


鈔 能住所住俱廣大者。所住卽法界。法身徧一切處故廣大智稱法身。等彼眞性。如日光含空。具上二義下。結歸總句。兼例下文。


*第二明趣無相法。卽觀察如來。於有無無二相。眞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無性云。為明斷德。故次說之。不住生死涅槃相故。卽無住涅槃。然無相法。卽是清淨眞如。趣謂趣入。謂此眞如。諸法無性以為相故。非是有相。體卽圓成。自相有故。非是無相。此二不相離。名無二相。諸法中勝。故名最勝。遠離客塵。故名清淨。旣自能入。亦令他入。為最清淨。自入則不住生死。他入則不住涅槃。


智慧境界不可窮盡。無比三昧之所出生。其身無際。徧住一切衆生身中。令無量衆生皆大歡喜。令一切智種性不斷。


疏 文中先明自入。後明他入。今初先明不住生死。智稱如境。皆不可盡。無比三昧。令智出生。又令眞如出二障故。二其身下。明不住涅槃。同體大悲。徧住物身。心眞如性。物物徧故。二令無量下。辨令他入。一則大悲冥熏。二則大智為說。令於身中。見如來性。成一切智故。種性不斷。是入義也。此用常寂。名為涅槃。


鈔 徧住物身者。如有偈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卽是我眞如。


*第三明住於佛住。卽觀察如來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為欲得上無住涅槃。故次明之。


住於諸佛究竟所住。生於三世諸佛之家。令不可數衆生。信解清淨。令一切菩薩。智慧成就諸根悅豫。法雲普覆虗空法界。教化調伏無有遺餘。隨衆生心悉令滿足。令其安住無分別智。出過一切衆生之上。


疏 文中初明所住。後彰住益。今初言佛住者。謂聖天梵等。皆佛所住。而於性空大悲。偏善安住。大悲性空。卽是佛家。故能不住生死涅槃為究竟住。此卽恩德。是以親光亦名為觀所化功德。常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後令不可下。彰住家益。初明由住大悲。故能益物無遺。是不休息義。由住性空自無功用。故能令物。住無分別。出過衆生。總顯勝也。


鈔 文中下。釋文為二。從多而言。前叚卽釋經。後叚卽釋論。在文易了。而取論意。若具引釋論者。無性論云。謂不作功用。於諸佛事有情等中。能無間斷。隨其所應。恒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聞。要作功用。方能成辦利有情事。非如外道。雖有所住。而非殊勝。天住。謂四種靜慮。梵住。卽是悲等無量。聖住。卽是空無相等。世親云。謂住佛所住。無所住處。性空也。謂此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大悲故也。今用二論。以釋經文。大悲性空者。大悲是利他家。性空是自利家。故法蕐經明大悲為室。淨名云。畢竟空寂舍。况二相導。眞實家也。故雙安位。故能不住下。卽上大悲般若所輔翼故。


*第四明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下云。得佛平等。卽觀察如來。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如上佛住。為共不共。故次明之。此一切諸佛。展轉和雜而同住故。一切諸佛。三事無差。非如聲聞。但有所依。


獲一切智放大光明。宿世善根皆令顯現。普使一切發廣大心。令一切衆生安住普賢不可壞智。徧住一切衆生國土。從於不退正法中生。住於一切平等法界。明了衆生心之所宜。現不可說不可說種種差別如來之身。非世言詞而歎可盡。能令一切常思念佛。充滿法界廣度羣生。隨初發心所欲利益。以法惠施。令其調伏。信解清淨。示現色身不可思議。


疏 文卽分三。初明所依無差別。謂一切智。以一切諸佛皆依眞如清淨智故。放大光下。顯智之用。二暜使已下。明意樂無差。謂同有利樂勝意樂故。暜使之言。卽意樂也。不可壞智。卽如來藏。暜賢菩薩自體徧故。染而不染。名不可壞。反源照極。故名安住。三徧住下。作業無差。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於中先明作業周徧。次從於下。作業所依。卽自受用身。一受不失。名為不退。謂得法性。卽念不退。此後親生佛智。此智生已。還住法界。次明了已下。正顯作業。初觀機。後現不可說下。作業。受用變化。各有多類。名不可說差別之身。能令已下。彰業之益。一能益他。二隨初下。滿本所願。亦令於物能現色身。此上四叚。明其自利。後十七叚。明其利他。


*第五明到無障處。卽觀察如來修一切障對治功德。利他之中。先明化障對治。故次明之。謂已慣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卽一切智及定自在性。故論名為修治。又已到永離一切習氣所依趣處。經名到無障處。二文互顯。以有治必無障。無障由有治故。


等觀衆生心無所著。住無礙住。得佛十力無所障礙。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


疏 文中心無所著。是無煩惱障。住無礙住。明無所知障。得佛十力。卽是種智。是所知障治。心常寂定住一切智。卽煩惱障治。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8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02:22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五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六明不可轉法。即觀察如來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由有上能治故。他不能轉利有情事故次明之。謂教證二法。皆不為他所動轉故。無有餘法勝過此故。


善能開演種種文句真實之義。能悉深入無邊智海。出生無量功德慧藏。


疏 文中初明教道。能悉已下。證道。出生已下。二道之益。


*第七明所行無礙。觀察如來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顯示如來所化之中。無高下礙。故次明之。謂世八風不能拘礙故。親光名降魔功德。謂色等境不能亂故。


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隨本願力常現不沒。恒住法界。住佛所住。無有變異。於我我所俱無所著。住出世法。世法無染。


疏 文中。以佛身日暜照法界。則橫無礙。常現不沒。則豎無礙。不以無信生盲等而不現故。正顯八風不礙。恆住已下。顯無礙因。無有變異。示無礙相。如摩尼珠。不隨物變。不著我所。於內無礙。世法不染。於外無礙。由住出世。如蓮蕐故。如有頌云。諸佛常游於世間。利樂一切有情類。八法勢風邪分別。不能傾動不拘礙。


鈔 不以無信等而不現者。即第一迴向中意。如有頌云。即無性論。


*第八明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即觀察如來安立正法功德。由依前方便。能作饒益之事。故次明之。謂十二分教。名所安立。由深廣故不可思議。


於一切世間建智慧幢。其智廣大。超過世間無所染著。拔諸眾生令出淤泥。置於最上智慧之地。所有福德饒益眾生而無有盡。了知一切菩薩智慧。信向決定當成正覺。以大慈悲。現不可說無量佛身種種莊嚴。以妙音聲演無量法。隨眾生意悉令滿足。


疏 文中分二。初約所詮以辨深廣。後約能詮以明深廣。今初。初句總顯。建即安立。其智下釋。超世廣大。即是幢義。拔置智地。即是建義。所有已下。福智相對。明高廣義。二以大慈下。現身說法。約能詮教以明安立。


*第九明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即觀察如來授記功德。以上加行利有情事。三世諸佛皆悉平等。故次明之。謂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故下經云。暜見三世。


於去來今心常清淨。令諸眾生不著境界。恒與一切諸菩薩記。令其皆入佛之種性。生在佛家。得佛灌頂。


疏 文中初明三世平等之義。故云心常清淨。自得平等。令物不著。使他平等。恒與以下。正明授記。授記未來。令同過去種性。亦名平等。


*第十明其身流布一切世間。即觀察如來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顯上利益。一時頓徧。非次第作。故次明之。


常遊十方未曾休息。而於一切無所樂著。法界佛剎悉能徧徃。諸眾生心靡不了知。所有福德離世清淨。不住生死。而於世間如影普現。


疏 文中初通辨二身。常約豎窮。徧約橫廣。十方法界。綺互其文。後諸眾生心下。總顯現相。德無不淨。故不住生死。機無不鑒。故暜現世間。


*第十一明於一切法智無疑滯。即觀察如來斷疑功德。以於上十方彼彼之處。作斷疑事。故次明之。謂於諸境善決定故。故下經云。智恒明達一切諸法。


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達一切悉無所得。恒以智慧知諸世間。如幻如影。如夢如化。一切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隨諸眾生業報不同。心樂差別。諸根各異。而現佛身。如來恒以無數眾生而為所緣。為說世間皆從緣起。知諸法相皆悉無相。唯是一相智慧之本。欲令眾生離諸相著。示現一切世間性相而行於世。為其開示無上菩提。


疏 文中初自斷疑。非不自決。能斷他疑故。智月暜照。總明了境。了達無得。是了真境。非不證真。能了俗故。恒以智下。明了俗境。一切皆以心為自性。義通二境。攝境為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義勝義。如是而住。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雙照真俗。無住住故。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游於畢竟空。世間靡不現。亦可屬上現受用身。二隨諸已下。能斷他疑。初明隨機現身。如來已下。所斷疑境。為說緣起。是斷疑法。深入緣起。疑見亡故。知緣起無性故。 知法無相。無相無異。故名一相。智體理成。故為其本。


鈔 深入緣起者。淨名三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寶積偈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故。由見因緣。能斷疑故。


疏 後欲令下。正明斷疑。若離相著。開示菩提。疑方斷故。


*第十二明於一切。行成就大覺。即觀察如來令入種種行功德。由所化生。性有差別。故次明之。謂八種種行。皆成大覺。下經但云。了一切行。


為欲救護一切眾生。出現世間開示佛道。令其得見如來身相。攀緣憶念勤加修習。除滅世間煩惱之相。修菩提行心不散動。於大乘門皆得圓滿。成就一切諸佛義利。


疏 文中初約說法令入。開示佛道者。令悟入故。後令其下。約現身令入。攀緣修習。是進善行。除滅已下。是離惡行。修菩提行。總舉萬行。心不散動。即是入義。既萬行齊修。則因無不滿。果無不成。


*第十三明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即觀察如來當來法生玅智功德。由即於前所化有能無能。善巧別知。故次明之。謂聖聲聞言。此人全無少分善根。如來知彼善法。當生現證。過去微少善根種子所隨故。


悉能觀察眾生善根。而不壞滅清淨業報。智慧明了普入三世。


疏 故文云。悉能觀察。下經云。盡一切疑。如求度者。遠劫採薪。興一善念。佛便知故。觀已便化。故不壞其清淨業報。智慧已下。釋其所以。以智暜入。無不知故。故親光名為能隨所應。恒正教誨功德。謂於諸法懷疑惑者。無有堪能隨應教誨。唯佛能故。名智慧明了。則第十一是自斷疑。此斷他疑。


鈔 如求度者。遠劫採薪者。即大莊嚴論第九。因說供養聲聞。得無量福。何況如來。便引此緣。昔有一人。因緣力故。發心出家。往至僧坊。值佛不在。詣身子所。身子觀其無少善根。詣諸比丘。比丘先問。誰不度汝。云舍利弗。如是展轉。皆不度之。如來大慈。至僧坊門。為說偈云。一切種智身。大悲以為體。佛於三界中。見諸受化子。猶如牛求犢愛念無休息。以手摩頂。其人悲泣具說不度因緣。佛說偈云。身子舍利弗者。彼非一切智。亦不解體性。不盡知中下。彼識有齊限。不能深解了。無有智能知。微細之業報。遂牽入僧坊。與度得道。身子問云。我觀此人。無少善因。云何與度。便得道即。佛言。汝智微淺。此人過去無量劫前為一貧人。入阿蘭若山林取薪。為虎所逼。以怖畏故。稱南無佛。種子今熟。故吾度之得羅漢耳。故上云。微少善根種子所隨。則第十一者。若準無性世親皆十一斷他疑。今順親光。故為此說。


*第十四明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下經但云。無能測身。即觀察如來。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由上云。善巧別知。故此次云。於前所化邪正。及俱行中,無有分別。


永離一切世間分別。放光明網。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充滿。色身妙好見者無厭。以大功德智慧神通。出生種種菩薩諸行。諸根境界自在圓滿。作諸佛事。作已便沒。


疏 文中初二句。明無分別義。世虛妄解。種現俱亡。故云永離。由自無分別故。餘不可以分別知。故親光名為能正攝受。無染自體殊勝功德。謂佛身功德。非是雜染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之雜染。故不可分別。而無性云。隨機現身。如摩尼珠。無分別者。則順今文佛無分別。不順彼經不可之言。次放光明下。彰所示現皆無分別。見無厭足。則顯眾生不能分別。如瞿波觀佛毛孔。念念無厭。不能窮究故。


鈔 如彼瞿波觀佛毛孔。即七十五經。


疏 以大功德下。辨能現德出生已下。明所現益。諸根以下。辨所現相。謂諸根圓滿。境界自在。作諸佛事。總彰現意。作已便沒。明現時分。既隨勝解現。則感謝應移。


*第十五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即觀察如來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為欲引發任持不定種性聲聞菩薩。唯讚大乘。故次明之。言等所求者。無不求故。佛地名為正所求智。謂唯菩薩。正能求故。


鈔 言等所求下。是疏釋經。義在釋文。


善能開示過現未來一切智道。為諸菩薩普雨。無量陀羅尼雨。令其發起廣大欲樂。受持修習。


疏 文中初明所求。即一切智。此所求智。即是無量菩薩所依。而言道者。通因果也。為諸已下。即成所依義。謂由無量菩薩。為欲調伏諸有情故。發起加行。要以佛增上力故。聞法為先。獲得玅智而為所依。令其發起廣大欲樂者。即是調伏有情加行。受持修習者。即成智之因。


*第十六明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即觀察如來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為遮所化。於大師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故次明之。由滿諸度。是一切智。言無二者。即平等也。平等有二。一法身平等。於法身中滿諸度故。二果位諸度無增減故。名為平等。親光則以住於法身。即是彼岸。不說諸度。故云法身無差別相。名為無二。緣彼勝定。常住其中。故名為住。即無二住。名勝彼岸。佛已窮到。故名為得。


成就一切諸佛功德圓滿熾盛。無邊妙色莊嚴其身。一切世間靡不現覩。永離一切障礙之法。於一切法真實之義已得清淨。於功德法而得自在。


疏 文中初滿諸度。故云熾盛。次無邊下。以度滿故。莊嚴法身。故法蕐云。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以十身圓融。不相離故。言一切世間者。不隔凡聖。靡不現覩。雙現受用變化之身。永離已下。無二礙故。和合識破。相續心滅故。於一切下。顯現法身。智純淨故。於功德下。諸度滿故。


鈔 和合識破。即起信意。前文已有。下復重明。


*第十七明不相間雜如來解脫玅智究竟。即觀察如來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以外人聞上平等。謂同一性。故次說言。不相間雜。謂一切如來。十身體用。各各別故。猶如冥室千光。


為大法王。如日普照。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間普現化身。放智慧光悉令開悟。欲令眾生知佛具足無邊功德。以無礙繒繫頂受位。隨順世間方便開導。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一切世間無量國土。悉能徧徃未曾休息。清淨慧眼離諸障翳。悉能明見。於作不善惡業眾生。種種調伏令其入道。善取時宜無有休息。若諸眾生起平等心即為化現平等業報。隨其心樂。隨其業果。現佛身種種神變而為說法。令其悟解。得法智慧。心大歡喜諸根踊躍。見無量佛起深重信。生諸善根永不退轉。


疏 在文分二。初明變化身土不雜。二明受用身土不雜。無著但云差別佛土畧舉一邊。親光則雙明身土。合今文意。今初變化中。先身後土。初中先總顯化身超勝。次暜現者。通十法界身。放智慧光。合如日義。欲令已下。彰所化意。能為多化。方顯佛德無邊。所以名不間雜者。以於一切世間暜化。一佛既爾。餘何所化。故知所屬不同。重重皆徧。是不間雜義。


鈔 所以名不間雜下。隨難別釋。即是釋經。於中先問。後故知所屬不同。下釋所屬不同。即無雜義。如千燈各異。重重皆徧是無間義。如光光涉入。故上總言。如冥室千光。


疏 後以無礙下。別化因圓果滿之身。初明因圓。為大醫下。現果滿身。二一切世下。明現化土。初明非唯能化。亦能徧往。清淨慧下。明佛觀機。即是如來勝解現前。於作不善下。隨機現土等。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調伏心。入佛智慧而取佛土。故云善取時宜。無適淨穢。故云種種。欲該餘化。畧無土言。義必含有。又對後平等。但言不善。亦應合有有漏之善。二若諸眾生下。現受用身土不雜。先土後身已證真如。名平等心。覩受用土。是平等報上則心有高下。此則依於佛慧。


鈔 上則心有高下。即淨名經意。螺髻語舍利弗。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今指上化土。是隨心高下。今見受用。是依佛慧。


疏 後隨其心樂下。現受用身。故親光云。於淨佛土現受用身。亦不相雜。今其已下。明現之益。親光云。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薩受用法樂。亦不相雜。得智心喜等皆法樂也。又心大歡喜。即是初地。見諸佛故生歡喜等。以證生信。故名深重。以證不退。故得永言。


*第十八明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即觀察如來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由疑上如來玅智究竟。非一非異。其相云何。故次明此無中邊等。常無常等。皆二邊相。言方處者。謂諸世界。無分限者。釋無中邊。此無中邊畧有四義。一世界無中邊。佛德如彼。無有分限。二世界無邊。諸佛十身。即於其中。稱世界量。平等徧滿。三此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徧滿。無中無邊。無有分限。四此法身等。徧一切處。為諸眾生現作饒益。然非自性無中無邊。親光復名此為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無有中邊。如此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證此性故。徧知一切。於中不染。今此文中。總顯十身。皆無分限。


一切眾生隨業所繫長眠生死。如來出世能覺悟之。安慰其心使無憂怖若得見者。悉證入無依義智。智慧善巧了達境界。莊嚴妙好無能映奪。智山法芽悉已清淨。或現菩薩或現佛身。令諸眾生至無患地。無數功德之所莊嚴。業行所成。現於世間。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一切智業之所成就。


疏 文中分二。先別顯四智十身。後無數下。總結因果。今初先就覺他。翻明自覺。成就法身。於中先明覺他。即玅觀察智。及成所作智之所利樂。若得見下。彰其所益。無依義智。即大圓鏡。是無中邊佛平等地。以無礙智身。無所依故。則證真如為佛地性轉昔染依。為智所依。即是如如。及如如智。既令他證。顯自已證也。次智慧下二句。即玅觀察智。莊嚴無奪。顯圓鏡智所現之影。智山清淨。即平等性智。平等高出。所以名山。四惑已亡。故云清淨。因惑為種。生必待時。今能生自在。故種受芽稱。或現已下。即平等性所現之影。兼顯十身。不唯此二。故復言或。令諸眾生至無患地者。即成佛地。以遠離微細念故。名為無患。後總結中。初總明。謂十力四智等。莊嚴法身。業行所成。即是報佛。現於世間。結他受用。及變化身。總上諸義。則有十身。


鈔 總上諸義者。一就覺他翻明自覺是菩提身。二成就法身。及顯如如即法身。三四智即智身。四莊嚴妙好即相好莊嚴身。五無能暎奪即威勢身。六無數功德即福德身。七或現菩薩等。即意生身。八令生離惑。即是願身。及九變化間。十業行所成現於世間。即力持身。故云具十。


疏 一切已下。總結異因。同歸一智。謂智導萬行。故能證此佛平等地。若報若化。無不清淨。


*第十九明極於法界。即觀察如來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以上言無中邊相。云何無相。故次云。極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淨故。離諸戲論。是法界相。能起等流利益之事。極此法界。無有盡期。親光亦名此德為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此窮於清淨法界。如是法界。修道得故。以斯則極法界言。有於二義。一同法界常故。二同法界清淨故。


常守本願不捨世間。作諸眾生堅固善友。清淨第一離垢光明。令一切眾生皆得現見。六趣眾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捨。若有徃昔同種善根。皆令清淨。而於六趣一切眾生。不捨本願無所欺誑。悉以善法方便攝取。令其修習清淨之業。摧破一切諸魔鬬諍。


疏 文中先明常利樂。二廣利樂。今初常守本願者。謂本發心。法界生界若有盡。我願乃盡。今生界未窮。故常現利樂。作善友者。世之善友。畧有七事。一遭苦不捨。二貧賤不輕。三密事相告。四逓相覆藏。五難作能作。六難與能與。七難忍能忍。如來亦爾。為物隨於六趣。若而不捨。貧無法財。而不見輕。本性客塵。無不相告。善根未熟。則以權覆實。堪真實化。則以實覆虛。著弊垢衣。執除糞器。為難作能作。解髻明珠。為難與能與。生違佛化。乃至多劫。心無退動。為難忍能忍。無不究竟。方明堅固。次清淨已下。明同法界清淨。雖復常化。離能所相。故名第一。二六趣下。廣多不捨。次若有已下。不捨昔緣。次而於下。通顯不捨。若蹔不隨。則捨本願。如願能作。名不欺誑。次悉以下。彰攝巧益。令同法界清淨。摧魔惑故。


*第二十顯於二句。謂盡虛空性。窮未來際。即觀察如來無盡等功德。謂上利樂。皆無盡故。深密佛地。具斯二句。開則別中自有二十一句。下離世間。但云等虛空界。而無窮未來際。欲顯圓數故。親光亦云。次後二句。顯示世尊無盡功德。初句自利。後句利他。故云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而無著釋。但云無盡功德等。不言開合。世親無性。開此等字為究竟功德。故皆云等。言等取究竟功德。則以無盡功德釋初句。究竟功德釋後句。而無性意。後句是究竟無盡。與前無盡異者。前則橫論無盡。故云盡一切界。徧作有情諸饒益事。後句則豎顯無盡。故云顯佛功德。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同顯無盡。故二句合。自他等異。二句則開。今文意合。欲顯二利不相離故。窮未來際。通在極於法界。及盡虛空故。


從無礙際。出廣大力。最勝日藏無有障礙。於淨心界而現影像。一切世間無不覩見。以種種法廣施眾生。佛是無邊光明之藏。諸力智慧皆悉圓滿。恒以大光普照眾生。隨其所願皆令滿足。離諸怨敵。為上福田。一切眾生共所依怙。凡有所施悉令清淨。修少善行受無量福。悉令得入無盡智地。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淨心之主。為一切眾生發生福德最上良田。智慧甚深。方便善巧。能救一切三惡道苦。


疏 為順二論。文分為兩。初唯橫論無盡。正明盡虛空性。二為上福田下。雙約橫豎以顯無盡。兼明窮未來際。今初先二句總言無礙際者。即法身智身。如彼虛空。無有障礙。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易。名無礙際。而能現前作諸利樂。如彼虛空。容受質礙。故云出廣大力。次最勝日下。別顯依空無礙之用。畧舉一日。而有四德。一蘊藏千光。二百川現影。三有目皆覩。四生成萬差。名種種施。上一叚文。言含法喻。佛是已下。唯就法說。初光明藏。即上日藏。身智光明。含攝出生故。諸力已下。如日無缺。恒以大下。如日舒光。離諸魔敵。降老死冤。如日大明。眾景奪耀。不獨合上。故名有影畧。


鈔 降老死怨者。淨名云。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今借用之。


疏 二雙約橫豎論無盡者。但云一切。通於十方。及來際故。文中先明為生福智之田。上福田者。具前德故。凡所有下。釋上田義。三義名上。一令清淨。如無荒穢。二因少果多。如涅槃說純陀施福。三入無盡智。如田。隨種隨生。如榖。展轉無盡。成金剛種。終不銷故。具斯三義。稱曰上田。次為一切下。顯為田主。次為一切眾生發生下。明體即是田。後智慧下。明能為田義。具悲智故。初權實無二。總為一智。對下能救。悲智無礙。合為一心。則是如來最清淨覺。


鈔 則是如來最清淨覺者。以在最後。故復結之。句句亦皆合結也。如涅槃說者。經云。我今所供。雖復微少。佛令汝具足檀波羅蜜。為果多也。


疏 上所引功德之名。全依無著。其所解釋。多依無性。有不同者。亦已對決。與離世間品。小有同異。大旨無違。至下品中。當更顯示。依上所釋。文旨有據。德相可分。若列宿羅空。粲然不雜。豈得寬文。廣申辭句。於佛勝德。蔑然畧陳。幸諸後學。不咎其繁而不要也。 別觀德相二十叚竟。


*第三結成觀解。


如是信解。如是觀察。如是入於智慧之淵。如是遊於功德之海。如是普至虗空智慧。如是而知眾生福田。如是正念。現前觀察。如是觀佛諸業。相好。如是觀佛普現世間。如是觀佛神通自在。


疏 謂前諸德。不出內德及與外相。今初二句。總明能。觀。信。解。約於仰推。觀察。通於諸眼。後之八句。就所觀德以辨能觀。前四內德。後四外相。前中謂佛內德無量。不出福智。前二福智之體。智慧之淵。畧語其深。功德之海。義兼深廣。淵宜趣入。海宜游涉。次二句福智之用。智廣虛空。福無不益。稱此而了。名暜至知。後四外相中。初一句重舉能觀。揀內外故。言正念者。明非散心。了佛德相。唯心無性。靜而能鑒。復云觀察。後三句。亦就所觀以辨能觀初一句總。後二句別。身雲暜現。即是相好。神通自在即前業用。前二十一德中。或一句之內。言兼福智。一德之內。體用雙明。若別配屬。義成偏近。


鈔 若別配屬者。正彈古德。以後十結句。科上二十一德之經。彼云。然此所現佛法界身。豈有限量。今且依下結文。分為十門。於中二。先顯十門之德。後如是下。正結十門之名。前中即為十叚。然按後結。少不次第。從初至清淨善根已來。超明第十見佛示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門。彼約晉經。與今小異。恐尋不曉。會取今經。今經即至功德善根悉已清淨。為第一叚神通自在。第二已去。全依今經。謂第二從色。相第一下。却明第一如是信解門。第三獲一切智放大光下。第二觀察正覺門。第四示現色身不思議下。明入智慧淵門。第五恒佛日暜照法下。第四入功德海門。第六以大慈悲現不可說無量佛身下。明第七正念現前觀察門。第七以智慧月下。明第五暜至虛空智慧門。第八放光明網暜照十方下。即第八觀察如來諸業相好門。第九為大法王如日暜照下。却明第六如是而知眾生福田門。第十清淨第一離垢光明下。却明第九如是觀佛暜現世間門。釋曰。此即賢首解為十門。以其總名。收其別義。皆不盡理。故云偏近。況結中。不出內德外相。內德不出福智。如何攝得前文。又刊定記科為十六三業。而叚叚之中。三業多闕。亦消文不盡。故皆偏近。依今之釋。一句無遺矣。


*第二明見佛光用。前雖有用。乃觀如來常所具德。今現目覩。故不同也。文中三。初覩常光。二覩放光。三顯光意。今初。


時彼大眾。見如來身一一毛孔。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一一光明。有阿僧祇色。阿僧祇清淨。阿僧祇照明。令阿僧祇眾觀察。阿僧祇眾歡喜。阿僧祇眾快樂。阿僧祇眾深信增長。阿僧祇眾志樂清淨。阿僧祇眾諸根清涼。阿僧祇眾恭敬尊重。


疏 雖云毛出。意取常出。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前三光相。後七光益。


*二覩放光中。


爾時大眾。咸見佛身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不思議色。不思議光。照不思議無邊法界。以佛神力。出大妙音。音演暢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讚頌。超諸世間所有言詞。出世善根之所成就。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微妙莊嚴。於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劫歎不可盡。皆是如來無盡自在之所出生。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出興於世。令諸眾生入智慧門。解甚深義。又現不可說諸佛如來所有變化。盡法界虗空界。令一切世間平等清淨。如是皆從如來所住無障礙一切智生。亦從如來所修行不思議勝德生。復現百千億那由他不思議妙寶光燄。從昔大願善根所起。以曾供養無量如來。修清淨行。無放逸故。薩婆若心。無有障礙生善根故。


疏 先舉體相。後以佛下。辨光業用。文有五現。一說法。二現嚴。此二皆先現後因。三現佛。則先現後意。令成教證二甚深故。四現神變。五現寶燄光。皆先現後因。


*第三現光意。


為顯如來力廣徧故。為斷一切眾生疑故。為令咸得見如來故。令無量眾生住善根故。顯示如來神通之力無映奪故。欲令眾生普得入於究竟海故。為令一切諸佛國土菩薩大眾皆來集故。為欲開示不可思議佛法門故。


疏 竝顯可知。


*第二大科明現勝德之意。文分二別。先牒前現德。


爾時如來大悲普覆。示一切智所有莊嚴。


疏 悲為能現。智為所現者。影畧其文。應以依二嚴體。現二嚴德。


*二正明現意。分二。先明下益眾生。二開示如來下。明上弘佛道。今初。


欲令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中眾生。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已增長者令其清淨。已清淨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心調伏。觀甚深法。具足無量智慧光明。發生無量廣大之心。薩婆若心無有退轉。不違法性。不怖實際。證真實理。滿足一切波羅蜜行。出世善根皆悉清淨。猶如普賢得佛自在。離魔境界入諸佛境。了知深法獲難思智大乘誓願永不退轉。常見諸佛未曾捨離。成就證智證無量法。具足無邊福德藏力。發歡喜心。入無疑地。離惡清淨。依一切智見法不動。得入一切菩薩眾會。常生三世諸如來家。世尊所現如是莊嚴。皆是過去先所積集善根所成。為欲調伏諸眾生故。


疏 分二。先彰現益。今初舉所益。後未信下。辨益不同。然此益中。文含多勢。且依一判。先約行布。初五句十信。始自初信。令心調伏。信位滿故。次七句皆十住益。謂初二句是住中觀慧。次二句。下化上求之心。後三句。住中證入。知心自性。故曰不違。不退二乘。故不怖實際。不由他悟。是證實理。圓教十住。許入證故。三滿足下三句。十行益。初句位中之行。後二句。位中之德。四離魔下三句。十向益。初句起行。一向利他。離二乘等魔。迴向菩提。故入佛境次句得法。隨相離相。無礙難思。後句行成。五常見諸佛下。盡明十地。初四句皆歡喜地。一見受用身故稱曰常。二根本證真。後得證無量法。又證徧行真如。亦名無量。三則僧祇積福。證理出生。名福藏力。四發歡喜心。是此位名。入見道故。名無疑地。離惡清淨。是第二地。依一切智。見法不動。是三四地。得入一切菩薩眾會。是五六七地。常生佛家。八地已上。念無有間。故曰常生。若約圓融。初之五句。信中攝位。句各一位。如理思之。


鈔 句各一位者。初信位。二增長是住位。三清淨是行位。四成熟是向位。五調伏是地位。


疏 從觀甚深下。義通諸位。以圓教中。位位攝德故。二世尊下。辨現因。既積善所成。故為益深大。為欲調伏諸眾生故一句。文含二勢。一結前。謂結因所屬。二生後。生後開示。亦是為生。


*第二明上弘佛道。


開示如來大威德故。照明無礙智慧藏故。示現如來無邊勝德極熾然故。顯示如來不可思議大神變故。以神通力。於一切趣現佛身故。示現如來神通變化無邊際故。本所志願悉成滿故。顯示如來勇猛智慧能徧徃故。於法自在成法王故。出生一切智慧門故。示現如來身清淨故。又現其身最殊妙故。顯示證得三世諸佛平等法故。開示善根清淨藏故。顯示世間無能為喻上妙色故。顯示具足十力之相。令其見者無厭足故。為世間日照三世故。自在法王一切功德。皆從徃昔善根所現。一切菩薩於一切劫。稱揚讚說不可窮盡。


疏 文中分二。先別彰所為。有十七句。為欲顯前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初句為總。餘皆是別。於中前五。各攝二德。餘句各一。第一照明無礙智慧藏句。顯二德者。一顯不二現行。故云無礙。無二礙故。二顯趣無相法。故云照智慧藏。慧為能照。藏即所照。無相真如。照明趣達。眼目殊稱。第二句。一顯住於佛住。謂住空大悲。任運利樂。無休息時。名曰熾然。二顯逮得一切佛平等住。謂依清淨智。起利樂意。作二身業。皆熾然故。第三句。一顯到無障處。二顯不可轉法。謂此二是降魔伏外功德。前由有對治。則不為他動。今由有神變。乃能轉他。第四句。一為顯所行無礙。今徧趣現身。即是所行。有漏盡通。八風不染。又神通力。即能徧因。二顯其所安立不可思議。謂佛威神所建立故。第五句。初顯游於三世平等法性。約記三世事。亦是神通。無邊際言。即平等性。二顯其身流布一切世間。此言甚顯。下皆各攝一德。六顯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本願已滿故。七顯於一切行。成最正覺。名智徧往。八顯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名於法自在。九顯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十顯凡所現身。不可分別。十一為顯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彼岸已圓。十身殊 玅故。十二顯不相間雜。如來解脫玅智究竟功德。又諸佛平皆徧。而不相雜故。十三顯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平等之地即清淨藏。十四顯極同法界。故云土玅。十五有十力故。能盡虛空。見者無厭。十六窮未來際。故照三世。第二自在下。舉因結歎。前舉積因。後歎無盡。 五覩佛勝德竟。


*第六天王請佛處殿。


爾時兜率陀天王。奉為如來嚴辦如是諸供具已。與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兜率天子。向佛合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見哀愍處此宮殿。


疏 亦稱五號。竝曰善來。及下文意。皆如第三會說。


鈔 亦稱五號者。一世尊。二善逝。三如來。四應供。五正徧知。然尋常畧舉下三。今加上二。故為五德。


*第七如來受請。


爾時世尊。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具大威德。為令一切眾生生大歡喜故。一切菩薩發深悟解故。一切兜率陀天子增益欲樂故。兜率陀天王供養承事無厭足故。無量眾生緣念於佛而發心故。無量眾生種見佛善根福德無盡故。常能發起清淨信故。見佛供養無所求故。所有志願皆清淨故。勤集善根無懈息故。發大誓願求一切智故。受天王請。入一切寶莊嚴殿。如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爾時一切寶莊嚴殿。自然而有妙好莊嚴。出過諸天莊嚴之上。一切寶網周帀彌覆。普雨一切上妙寶雲。普雨一切莊嚴具雲。普雨一切寶衣雲。普雨一切栴檀香雲。普雨一切堅固香雲。普雨一切寶莊嚴蓋雲。普雨不可思議華聚雲。普出不可思議妓樂音聲。讚揚如來一切種智。悉與妙法而共相應。如是一切諸供養具。悉過諸天供養之上。


疏 分二。先受請入殿。二爾時一切下。入已現嚴。前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前中初一句。明能應之德。次明所為之意。三正受請。竝顯可知。第二現嚴。顯是佛力。故出過諸天。


*第八天王獲益。


時兜率宮中。妓樂歌讚熾然不息。以佛神力。令兜率王心無動亂。徃昔善根皆得圓滿。無量善法益加堅固。增長淨信。起大精進。生大歡喜。淨深志樂。發菩提心。念法無斷總持不忘。


疏 文中初得定益。往昔已下。是進善益。佛神力言。通此二益。十住位劣。攝散歸靜。故樂音止息。此位超勝。得動實性。故動寂無二。熾然音樂。心不動也。


*第九承力偈讚。然憶念昔因。亦是益相。取文便故。為說偈依。文中二。先明此處偈讚。後結通十方。前中先說偈依。


爾時兜率陀天王。承佛威力。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而說頌言。


*後正陳偈讚。


昔有如來無礙月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廣智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金色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普眼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蓮華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號珊瑚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寶藏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論師子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山王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日照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眾華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佛號無邊光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樹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法幢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寶宮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如來名智燈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香山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昔有佛號功德光 諸吉祥中最殊勝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 十頌。頌各一佛。佛名有異。畧無別德。餘同前會。此佛即前會十佛次前十佛。寄位漸深。憶念漸遠耳。


論 云吉祥者。眾善所集名吉。眾福所加名祥。云金色殿者。殿有金色光明。亦明法身無垢。云蓮蕐殿者。殿有眾色蓮蕐莊嚴。亦表法身無染。是蓮蕐義。山王殿者。明積德如山王。非殿有山。如經云。寶者。貴德為寶。非關寶玉。餘義可知。所以須歎往昔如來者。有三義。一兜率天王。念昔自分善根力。二明古今諸佛道跡暜周。三明如來道跡。依古不異。非天魔梵所為。令眾生生信入故。此十佛。亦以加行隨行成名。


如此世界兜率天王承佛神力。以頌讚歎過去諸佛。十方一切諸世界中兜率天王。悉亦如是歎佛功德。


*第十如來就座。


爾時世尊。於一切寶莊嚴殿摩尼寶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法身清淨。妙用自在。與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與一切佛同入一性。佛眼明了。見一切法皆無障礙。有大威力。暜遊法界未嘗休息者。具大神通。隨有可化眾生之處悉能徧徃。以一切諸佛無礙莊嚴而嚴其身。善知其時。為眾說法。不可說諸菩薩眾。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眾會清淨。法身無二。無所依止。而能自在起佛身行。坐此座已。於其殿中。自然而有無量無數殊特妙好出過諸天供養之具。所謂華鬘。衣服。塗香。末香。寶蓋。幢旛。妓樂。歌讚。如是等事。一一皆悉不可稱數。以廣大心。恭敬尊重供養於佛。十方一切兜率陀天。悉亦如是。


疏 文分四別。一明就座。二顯德亦大。前二十一德。恐厭繁文。不能具釋。三眾集。即眷屬圓滿。然後品眾集。有所表故。但云一萬。理實徧集。故此但云不可說眾。未必但是後品之人。四現嚴。初此界。後結通。


論 於此品末。有十三行半經。約分為二叚。一爾時世尊已下。至為眾說法。有六行半經。明如來處座。為眾說法。分二不可說諸菩薩眾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七行經。明十方菩薩來集處座。殿內莊嚴玅好。勝出諸天。一切十方兜率。悉同此雲集莊嚴。分座體前已釋訖。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者。有二義。一世間威儀。二會此十迴向中理事交徹。如來座體以法界緣起不思議智無所依住大慈大悲以為座體。以無依住智。性自徧周。與虛空等。不去不來。而對現色身。與眾生數等。任根差別。隨應調伏而化度之。而無所造作。如經云。法身清淨。玅用自在者是也。與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者。以智體無內外中邊。諸佛同住。境界亦爾。與一切佛同入一性者。為無性之性。無出入也。諸佛同此也。佛眼明了者。覺一切法非有無。而能以智徧知一切諸法也。有大威力。暜遊十方未嘗休息者。以無作無依之理智破一切邪見執著。皆悉消亡。名之為威力。以智無表裏。性徧如空。應感現形。而無來去省之為遊。無俗不真。名為法界。一念三世。古今情盡。教化眾生。無終無始。名未嘗休息。明時不遷也。具大神通者。大智無依無形。性無生滅名之為神。智無不達。名之為通。隨有可化。悉能徧行者。智無去來中邊表裏。十方眾生應感皆見。皆悉不同名之為徧往。以一切諸佛無礙莊嚴而莊嚴之。有二義。一四無礙智莊嚴。二依正二報二福莊嚴。善知其時為眾說法者。了依生熟。如應化度。問曰。何為諸佛知眾生心。時與非時。答曰。諸佛如來心。與一切眾生心。本不異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時與非時。諸佛悟而了。與眾生共之。眾生迷。自謂為隔。一切諸佛以一切眾生心智慧而成正覺。一切眾生迷諸佛智慧而作眾生。及至成佛時。還成眾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眾生心裏迷佛眾生。以此不異。故知眾生心。經云。不可說諸菩薩。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者。約萬行差別。名為他方。以法隨根。應物調伏。名種種國土。不出如來大圓明智。名為而共來集眾會清淨者。無情識也。法身無二者。與佛同一體性等無性也。無所依止。無得無證也。而能自在起佛身。行者。無作之智。同佛用也。坐此座已。會此十迴向法界本也。殿出殊好。以智所感也。出過諸天者。以智報感。非有情為也。論主頌解云菩薩所有報相。約行所生。頌曰。菩薩以忍為乖鬘。慚愧恒為衣服飾戒品塗香及秣香。慈悲暜覆為其葢。正心不動禪定幢。智慧幢破諸邪見。方便常住生死海。饒益眾生為妓樂。總持演暢玅法音。聞者解脫為歌樂。已上如文可知。此會所將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但為長養初發心住。初生佛 家之智慧大悲。令慣習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麤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為大無異大也。此直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長養道之方便。佛果在於初發心。又十住中。一住具十住之功用故。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住中總具足故。猶如神龍。馬王所生。其神駒生在其地。與父遲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發心菩薩。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初生佛家。與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萬行長養故。雖長養功終法不異也。時不遷也。終不出初發心時。力用功畢。如龍女不剎那際。一生成佛。如善財一生得佛果亦爾。一生義者。得無生也。如三乘以意生身菩薩。未說乘佛一切智乘者。推佛果在十一地後。三祇之劫終也。前三賢為資糧。十地為見道。佛果在十一地三祇之劫終也。如此教與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顛倒。行相不同。後當更明。 升兜率天宮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7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12:3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六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來意。


疏 來意者。前明化主赴感。今明助化讚揚。及顯位體所依。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謂十方菩薩。於此宮中讚佛實德。故受斯名。通二種釋。如第三會。


*三宗趣。


疏 宗趣者。集眾放光偈讚為宗。為說迴向為趣。


論 第一釋品名目者。明以金剛幢等十菩薩。各從異佛剎來。處兜率天宮。至如來所。各化作玅寶師子之座已。各以十迴向法門因果而偈讚之。故名偈讚品。異佛剎者。從十。行中來。入十迴向。第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為欲成十迴向中因果法門故。須此品來也。


*四釋文亦三。初集眾 二放光。三偈讚。今初。


爾時佛神力故。


疏 文二。先明集因。謂佛神力。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疏 二眾集。於中文二。先明此會。後如此世界下。結通。今初長分十段。
一總舉上首。


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


疏 二眷屬數。


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


疏 三來處遠近。位增數增。故各一萬。


其名曰。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光明幢菩薩。智幢菩薩。寶幢菩薩。精進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星宿幢菩薩。法幢菩薩。


疏 四主菩薩名。同名幢者。畧有五義。一高出義。表三賢位極故。二建立義。大悲大智建立眾生及菩提故。三歸向義。謂大悲攝生智願攝善歸向菩提及實際故。四摧殄義。如猛將幢降伏一切諸魔軍故。五滅怖畏義。如帝釋幢。不怖惑業故。異名即表十向。行體。至偈當明。


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妙樂世界。妙銀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剛世界。妙波頭摩世界。妙優鉢羅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


疏 五所從來剎。皆稱玅者。迴向之力。微善彌於法界故。其別名。即表十向所修法門。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最可貴故。二得不壞信。常樂。因故三等佛白淨故。四如金徧至諸色像故。五出用無盡。如摩尼故。六善根堅固。如金剛故。七隨順眾生。不染塵故。八真如之因。如水生蕐。最為勝故。九如白栴檀。能去熱惱之缚著故。十如彼香氣。能暜周故。故下文慈氏座前燒一丸香。彌滿法界。即其事也。


鈔 慈氏座前等者。即六十七經。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無盡幢佛。風幢佛。解脫幢佛。威儀幢佛。明相幢佛。常幢佛。最勝幢佛。自在幢佛。梵幢佛。觀察幢佛。


疏 六本所事佛同名幢義。不異菩薩。別名即表修十向智。亦表當位之果。謂一救護之心不可盡故。成無盡佛。二如空中風。不住不壞故。三等佛解脫故。四四威儀中無不至故。五明了功德相故。六常能隨順善根故。七隨順眾生善最勝故。八同於真如。得自在故。九淨無垢染。不缚著故。十觀察。即是入法界故。


其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疏 七到已修敬。


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寶藏師子之座。寶網彌覆周帀徧滿。諸菩薩眾隨所來方。各於其上。結跏趺坐。


疏 八善住威儀。座體云玅寶者。十住以慧光徧照。故以毘盧遮那藏為體。十行。以行淨離垢故。以蓮華藏為體。今十向大悲。處於生死。暜該萬法。不拘乎一。故座體直云玅寶。不限色類。以教。行徧周。籠攝眾生。加以寶網。彌覆其上。


其身悉放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光明。此無量光皆從菩薩清淨心寶離眾過惡大願所起。顯示一切諸佛自在清淨之法。以諸菩薩平等願力。能普救護一切眾生。一切世間之所樂見。見者不虗。悉得調伏。


疏 九放光利物。此位多辨悲智救物。故復辨此於中初光體。次此無量下。辨光因。即圓淨迴向心。後顯示下。畧示光業。一智敬上業。二悲救下業。


其菩薩眾。悉已成就無量功德。所謂徧遊一切諸佛國土無所障礙。見無依止清淨法身。以智慧身現無量身。徧往十方承事諸佛。入於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之法。住於無量一切智門。以智光明善了諸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隨所演說。窮未來際辯才無盡。以大智慧開總持門。慧眼清淨。入深法界。智慧境界無有邊際。究竟清淨猶若虗空。


疏 十畧讚勝德。有十一句。初總餘別。別中十門。一神通門。二入證門。三以智下。依智修福。四入於下。上入果用。五住於下。住善決擇。六於諸下。四辯無盡。七智開總持。八慧眼見性。九智慧徧知。十究竟離障。


如此世界兜率天宮諸菩薩眾如是來集。十方一切兜率天宮。悉有如是名號菩薩而來集會。所從來國諸佛名號。亦皆同等。無有差別。


疏 結通可知。


*第二放光。


爾時世尊。從兩膝輪。


疏 文分四別。一放光處。言膝輪者。位漸高故。又表迴因向果等。有屈申進趣之相故。又悲智相導。屈申無住故。


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


疏 二光數。


普照十方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


疏 三光照分齊。


彼諸菩薩。皆見於此佛神變相。此諸菩薩。亦見於彼一切如來神變之相。


疏 四光所作業。謂令彼此互相見故。於中分三。初正明彼此相見。二如是下。釋見所由。三如是等下。結德所屬。


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修菩薩行。


疏 二中。由二因故見。一宿因同。行故。


論 明諸菩薩從誰發心者。皆於自心無始分別無明。為發心之始。達此無始無明。為大圓鏡智故。即與十方毘盧遮那如來同善根故。若離此智。無成佛期。無見佛日。是故經云。如是菩薩。皆與毘盧遮那往昔同善根故。明達自無明。成大智體。諸佛共此智也。


悉已悟入諸佛自在甚深解脫。得無差別法界之身。入一切土而無所住。見無量佛悉徃承事。於一念中周行法界自在無礙。心意清淨如無價寶。無量無數諸佛如來常加護念。共與其力。到於究竟第一彼岸。恒以淨念住無上覺。念念恆入一切智處。以小入大。以大入小。皆得自在通達無礙。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悉能隨入。開闡無量智慧法門。到金剛幢大智彼岸。獲金剛定斷諸疑惑。已得諸佛自在神通。普於一切十方國土。教化調伏百千萬億無數眾生。於一切數雖無所著。善能修學成就究竟。方便安立一切諸法。


疏 二悉已下。現德圓滿故。文有二十句。束為十對。一離障成身對。二入剎近佛對。三用速心淨對。四外護內證對。五能覺所覺對。謂一切智處是所覺故。六用廣證深對。身即智身。同住法界及大悲故。七得智生身對。身即應身。八行深解廣對。九智極定深對。此位中顯名金剛幢。對金剛定。即菩提智。十得通立法對。由得通故。調化無數。由離數故。而能安立。數有二種。一數量數。二色心有為。皆名為數。今文具二。謂由不著一多。能立一切故。不著於有。能安立故。即真俗鎔融。謂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勝義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斷空。此空何嘗不有。有空空有。體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雜。體一故。空有相順。冥然不二。一與不一。不即不離。鎔融無礙。菩薩智契其源。所以雖迴絕無寄。而善修安立。


鈔 一離障成身對者。以文易故。疏不指經。今當指之。二入一切土下。入剎對。三於一念中下是。四無量無數下是。五恆以淨念下是。六以小入大下是。七獲一切智下是。八一切如來下是。九到金剛幢下是。十已得諸佛自在下是。由離數下。釋立法。謂世俗下。別是真俗鎔融之相。相從緣生。舉體即空。理非斷滅。故常自有。然有三意。此上第一當體以明。二有是空有下。明二諦交徹成一。即有是空。即空是有。三有空空有。結成鎔融。即仁王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也。從菩薩智契下。結成能立。


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無盡清淨三世一切無量功德藏。諸菩薩眾。皆來集會在於佛所。因光所見。一切佛所。悉亦如是。


疏 三結德所屬。謂無盡德。屬於此會菩薩。及光中所見也。


論 如來放光處所表法者。十信足下輪中放光。以信為初。十住足指端。明入聖位之初。十行足趺。明依聖性法身起行。十迴向膝上放光。以膝者。人之坐起迴旋卷舒自在之所由也。明此迴向位法門。是迴真處俗解脫無染之大智以悲願利生。處生死而恆涅槃。涅槃與生死。無礙自在。以放光處表之。十地睂間放光者。表中道果光也。


*第三偈讚。十菩薩即為十段。亦十方如次。皆先標說人。及說儀式。今初東方金剛幢菩薩。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金剛幢菩薩者。此是會主。名含總別。總顯迴向不出悲智。金剛者。堅利也。即悲之智。二乘實際不能壞。堅也。斷難斷惑。利也。故云智慧到彼岸。即智之悲。愛見不能動。堅也。無所不救。利也。故文中徧剎利生。七十八云。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餘寶處生。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唯從大悲救護眾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餘眾生善根處生。故知金剛。不獨喻智。攻般若者。不得此意。但以標名。獨將金剛喻於般若。不觀文中。悲濟九類而無所度。悲智相導。方為真實不共般若。智者應知。別名即是救護眾生。悲也。離眾生相。智也。義不殊總。說頌儀式。頻見上文。


鈔 故知金剛下。四結彈。以今古諸師。皆唯般若喻金剛故。不觀文中下。成上失意。以金剛經。具悲智為金剛故。彼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悲濟九類。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等。大智而無所度也。故疏結云。悲智雙運。


論 從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說頌言。五十二行經明金剛幢等十菩薩眾。十方來集。彰因示果不二分。餘如文具明。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 是法難思議 非心所行處 智慧到彼岸 乃見諸佛境


疏 正顯頌文。十頌歎佛寂用無礙德。大分為二。初八讚佛勝德。後二結勸修行。今初分三。初五偈寂而常用。次一偈用而常寂。後二無礙自在。今初分三。初二偈。無生滅而示生滅。於中前偈就法正顯。後偈寄對顯深。以依體起用。體用無礙。故難思議。又心有心相。動不能行。故難思議。智無智相。名到彼岸。方見佛境。


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復然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少智不能知 諸佛實境界 久修清淨業 於此乃能了


疏 次二偈。非色聲而現色聲。亦前偈就法正顯。後偈寄對顯深。少智謂權小。久修謂圓機。素習見聞。故能了實。


正覺無來處 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 神力故顯現


疏 後一頌明無來去而示來去。覺處即現。不從方來。迷處自無不從此去。以神力故。示有來去。然從神力中來。即無來矣。


無量世界中 示現如來身 廣說微妙法 其心無所著


疏 二用常寂中。三句用。末句寂。


智慧無邊際 了達一切法 普入於法界 示現自在力 眾生及諸法 了達皆無礙 普現眾色像 徧於一切剎


疏 三無礙自在中。初偈了事理無礙。起用自在。後偈了生法無礙。起用自在。可知。


欲求一切智 速成無上覺 應以淨妙心 修習菩提行 若有見如來 如是威神力 當於最勝尊 供養勿生疑


疏 後二偈結勸中。初偈勸修智進。行。後偈勸修福斷疑。


*第二南方堅固菩薩。


爾時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堅固者。表不壞迴向故。菩提心堅故。觀佛無厭故。


如來勝無比 甚深不可說 出過言語道 清淨如虗空 汝觀人師子 自在神通力 已離於分別 而令分別見 導師為開演 甚深微妙法 以是因緣故 現此無比身


疏 十頌多明如來為物所依德。於中分二。初三讚佛勝德。後七勸修辨益。前中初頌明佛體離言。次偈無相現相。後偈現相所因。


此是大智慧 諸佛所行處 若欲了知者 常應親近佛


疏 後七中。舉修有益。即顯佛德深玄。文中分三。初偈指德勸依。即結前生後。


意業常清淨 供養諸如來 終無疲厭心 能入於佛道 具無盡功德 堅住菩提心 以是疑網除 觀佛無厭足 通達一切法 是乃真佛子 此人能了知 諸佛自在力


疏 次三示能入者。令物思齊。各先舉。行。後彰。行益。


廣大智所說 欲為諸法本 應起勝希望 志求無上覺 若有尊敬佛 念報於佛恩 彼人終不離 一切諸佛住 何有智慧人 於佛得見聞 不修清淨願 履佛所行道


疏 後三正勸進修。然夫進修。畧有五法。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初偈明欲。次偈辨念。後偈巧慧。前二正明。後一反顯。一心精進。攝在志求之中。


鈔 然夫進修等者。釋此三偈。自有二重。一約五法。即智論文。天台取之為二十五方便。此第五。五止觀。具云。謂前二十法雖僃。若無樂欲悕慕。一也。身心苦策。二也。念想。三也。方便。四也。一心決志者。五也。止觀無由現前。釋曰。上即反釋。下順釋云。若能欣集無厭。一也。曉夜匪懈。二也。念念相續。三也。善得其意。四也。一心無異。五也。此人能進前路。一心喻船柂。巧慧如點頭。三種如篙櫓。若少一事。則不安穩。無此五法。事禪尚難。何況理定。二約九因。釋。具如疏鈔。


*第三西方勇猛菩薩。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淨心智力。見佛盡源。等一切佛。故名勇猛。


譬如明淨眼 因日覩眾色 淨心亦復然 佛力見如來 如以精進力 能盡海源底 智力亦如是 得見無量佛


疏 十頌分二。前六明感應道交。見佛聞法。後四令捨偽求真。拂見聞相。故此一段。總顯如來見聞弘益之德。前中前五。各上半喻。下半合。通分為二。初二見佛。後四聞法。前中初偈雙明感應。淨心如淨眼。為見之因。佛力如日。為見之緣。如來如色。為見之境。如人入暗則無所見。斯則獨因不見也。如明淨日。瞽者莫見。獨緣不見也。此辨因緣和合。方能見也。


鈔 此辨因緣者。正同金剛經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但彼以般若為日。法中明心不住法。則內心自有因緣不同佛力為日也。


疏 後偈偏舉於感。以因奪緣。如出現品云。此非如來威神之力等。


鈔 如出現品者。謂佛光救地獄眾生生天。便即念言。此是如來威神之力。佛便報言。此非如來威神之力。若一眾生。於如來所不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是也。


譬如良沃田 所種必滋長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如人獲寶藏 永離貧窮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譬如伽陁藥 能消一切毒 佛法亦如是 滅諸煩惱患 真實善知識 如來所稱讚 以彼威神故 得聞諸佛法


疏 後聞法中。四偈分三。初偈顯因能生法。次二顯得法之益。前偈得權智。能離所知心垢。後偈有根本智。能除煩惱之患。三一偈顯緣。令聞法故。上文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設於無數劫 財寶施於佛 不知佛實相 此亦不名施 無量眾色相 莊嚴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見於佛 如來等正覺 寂然恒不動 而能普現身 徧滿十方界 譬如虗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畢竟無生滅


疏 後四令捨偽求真中二。前一示偽令捨。住相施故。以色相見佛。行邪道故。後三顯真令求。初二偈顯真佛。前偈即相非相。故非色能見。後偈即寂而應。故不可以寂取。末偈顯真法。真法無生滅故。


*第四北方光明幢菩薩。


爾時光明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以大悲力。運智慧光。朗彼重昏。無所不至。名光明幢。又以智慧。令諸善根無所不至故。


人間及天上 一切諸世界 普見於如來 清淨妙色身


疏 此頌中。多顯如來即體化用周暜之德。十頌分三。初一化用廣。亦明化處。次七化用深。亦明化依。後二雙結釋化。


譬如一心力 能生種種心 如是一佛身 普現一切佛 菩提無二法 亦復無諸相 而於二法中 現相莊嚴身 了法性空寂 如幻而生起 所行無有盡 導師如是現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淨 隨其所應化 普現妙色身


疏 化依中分四。初四雙明能所依。次一拂其能化心。次一拂其所依體。後一雙融自在。今初。初偈總明一多無礙。依一總心。變多王所。於一實佛。應化多端。故無礙也。次一。相二無礙。無相現相。無二現二。體絕能所。故云無二。相依身有。是即二也。然相二相對。應成四句。畧舉其一。無二現二。即於一現多。乃至百千。亦名二故。次偈顯依性起。起不異性。故如幻無盡。後偈從法身流。舉三世佛。以顯道同。


如來不念言 我作如是身 自然而示現 未嘗起分別


疏 二拂能化心中。謂如摩尼珠。無私成事故。


法界無差別 亦無所依止 而於世間中 示現無量身


疏 三一偈拂所依。謂上無二無相。法性法身。即是法界。法界本自無差。亦無定有。為化依止。由無依無別。故為依為別。故下文云。虛空雖無所依。能令三千世界而得安住。如空無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


佛身非變化 亦復非非化 於無化法中 示有變化形


疏 四一偈。雙融自在。言非非化者。此有二義。一假非化以遺化。非謂是非化。則上半約體絕待。下半依體起用。二不礙化故。然真化無二。融為一身。不壞體用。名依真起。依真起者。則報亦依真。非謂三身。獨一是化。


鈔 非謂是非化者。此一向是遮。即拂迹入玄耳。故昔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是有。非謂是非有。如人夜見於杌。謂之為人。智者告言。此非是人。但非其心中計人。愚人聞之。便謂此杌是於非人。非人即鬼。故人執雖無。鬼執卻起。故為惑耳。故下釋云。上半絕待。則化與非化兩亡。二不礙化故者。即重釋亦復非非化。此即以化遣於非化。則上句非變化者。即是真身故。亦復非非化者。有化用故。前釋上半是體。下半是用。今此上半自具體用。依於後義。廣釋經文。於中三。先總明。然約正身。自有多義。一法報合為真身。應化合為化身。二法身為真身。報應皆為化身。今依此義。故云非謂三身。獨一是化。


疏 且依真起化。畧有二門。一開義二融合。初中真應各有二義。真中一不變義。謂雖化而常湛然。初句顯之。二隨緣義。謂不守自性。無不現故。故云亦復非非化。二約化中。一無體即空義。謂攬緣無性。故云於無化法中。二從緣幻有義。故云示有變化形。二融合中。亦二義。一真化別合。二真化融通。初中。由真中隨緣即不變故。是故亦真亦非真。非真非不真。名真法身。化中。體空即幻有故。是故亦化亦非化。非化非不化。名為佛化身。二融通者。謂由真不變。顯化體空。此真不無化不有以為法身。而不無化用。以有化中空義故。又由真隨緣。顯化幻有。此是化不無真不有以為化身。而不無真理。以有真中隨緣義故。又由隨緣幻有。不異不變體空故。是故現化紛然。未嘗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真化鎔融。為一無礙清淨法界。宜審思之。


正覺不可量 法界虗空等 深廣無涯底 言語道悉絕 如來善通達 一切處行道 法界眾國土 所徃皆無礙


疏 第三二偈。雙結釋中。前偈結歸於體。謂智冥真境。等法界故。深無底。等虛空故。廣無涯。皆絕言道。為不可量。後偈舉因釋成。所以法界無礙者。智行徧故。


*第五東北方智幢菩薩。


爾時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於佛寂用之境。決斷無礙故。又智導萬行。出生無盡。故名智幢。若人能信受 一切智無礙 修習菩提行 其心不可量


疏 頌中多歎如來應現出生無盡無礙之德。十頌分二。初一標章勸信。信有修行之益。


一切國土中 普現無量身 而身不在處 亦不住於法


疏 後九所信勝德。於中分二。初一總。餘八別。總中上半用而無盡。下半寂而無住。不著應處。不住法體。即本末雙寂也。通為寂用無礙。


一一諸如來 神力示現身 不可思議劫 筭數莫能盡 三世諸眾生悉可知其數 如來所示現 其數不可得


疏 別中二。初二明無盡。一一眾生前。能現無盡身。故眾生可知。佛不可數。


或時示一二 乃至無量身 普現十方剎 其實無二種 譬如淨滿月 普現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無礙智 成就等正覺 普現一切剎 佛體亦無二 非一亦非二 亦復非無量 隨其所應化 示現無量身


疏 後六明無礙。於中三。初四一異無礙。亦是本末無礙。一法。二喻。三合。四釋。


佛身非過去 亦復非未來 一念現出生 成道及涅槃


疏 次一偈。延促無礙。


如幻所作色 無生亦無起 佛身亦如是 示現無有生


疏 後一偈。性相無礙。


*第六東南方寶幢菩薩。


爾時寶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以圓淨智。照平等理。不礙應現。隨順一切。如摩尼寶。故名寶幢。


佛身無有量 能示有量身 隨其所應覩 導師如是現 佛身無處所 充滿一切處 如空無邊際 如是難思議


疏 頌中多顯平等超世之德。十頌分二。前五總顯難思。後五迴超時數。前中初二正明。前一超量現量。後一超處徧處。故出現品云。譬如虛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等。如是難思。雙結上二。


非心所行處 心不於中起 諸佛境界中 畢竟無生滅 如翳眼所覩 非內亦非外 世間見諸佛 應知亦如是 饒益眾生故 如來出世間 眾生見有出 而實無興世


疏 後三展轉釋成。初云。何以難思。若身若處。非生滅心。行之境故。何以非心境。佛自不起心故。何以不起。體無生滅故。若爾。何以現見。次偈釋云。病眼所覩。取色分濟。勿謂為實。次疑云若爾。豈無如來出現世耶。次偈釋云。自機見耳。上三句以應就感。眾生謂出。末句既因物感。出即非出。名實不出。故諸法無。行經云。如來不出世。亦不度眾生。眾生強分別。作佛度眾生。既無有出。安有沒耶。上三亦初一超心行。次一超內外。後一超出沒。


不可以國土 晝夜而見佛 歲月一剎那 當知悉如是


疏 後五偈。迴超時數而現時數。於中初一偈。結前標後。國土結前處故。


眾生如是說 某日佛成道 如來得菩提 實不繫於日 如來離分別 非世超諸數 三世諸導師 出現皆如是 譬如淨日輪 不與昏夜合 而說某日夜 諸佛法如是 三世一切劫 不與如來合 而說三世佛 導師法如是


疏 後四別顯超時。初偈立宗。上半牒妄情。下半正立。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時是宗法。次偈立三因。一智無分別故。二三世不遷故。三體非有為之數故。次偈舉同喻。謂日體常明故。不合昏夜。後偈合結。上半合。下半結。合中語倒。若順應云。一切諸如來。不與三世合。又若以超時現時為宗者。則上宗中。四句皆宗。應云。菩提是有法。定不繫日。隨機說日是宗法。因云。體非三世等。不礙三世等故。同喻云。如日輪不合昏夜。以山映故。說有日夜。合云。佛無三世。以不應見機之所映故。而說三世。是則上三句皆合。下一句結。


*第七西南方精進幢菩薩。


爾時精進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勤觀如來。真應皆同。故能平等隨順一切眾生。名精進幢。


一切諸導師 身同義亦然 普於十方剎 隨應種種現


疏 十頌顯此同義。文分為二。初一總標。餘九別釋。前中上半正標。下半畧顯同相。言身同者。三身十身皆悉同故。義亦然者。此含多意。一且約三身。體依聚義。無不同故。所覺。能覺。覺他。同故。又義名所以。所以得名佛者。正覺真智。力無畏等無不具故。得名為佛。佛佛皆然。故義同也。又應用利樂。無不同故。故攝論第十云。諸佛法身。應知恒時能作五業等。二十一種功德之中。名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故。


鈔 義亦然者下。出三意。一釋三身。及與佛義。體即法身。依是報身。聚是化身。所覺下。所覺自法身。能覺是報身。覺他化身。又義名所以者。明成佛所以。即具眾德故。問明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諸佛法身者。即應化法身。言五業者。攝論云。第一救濟有情灾橫為業。於暫時見。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救濟惡趣為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三救濟非方便為業。令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四救濟薩遮耶見為業。授之能超三界道。五救濟諸乘為業。拯拔欲趣餘乘諸菩薩。及不定性諸聲聞等。安置善處。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若梁攝論。當第十五。二十一下。指上品所依智等三事。佛佛平等。無性亦明是利他德。


疏 二約十身釋義同者。皆通三世間。彼此互望。無差別故。種種利樂。居然是同。此有三因。一行海齊滿。二大願齊具。三同一法性故。非唯相似。亦一即一切。互相融故。餘如問明品說。下半同相。畧舉應用同。以應即真故。非應之外。別明法身是同。然暜有二義。一約諸佛。謂無有佛不徧十方故。二約一佛。謂無一方而不現故。


汝觀牟尼尊 所作甚竒特 充滿於法界 一切悉無餘 佛身不在內 亦復不在外 神力故顯現 導師法如是 隨諸眾生類 先世所集業 如是種種身 示現各不同 諸佛身如是 無量不可數 唯除大覺尊 無有能思議


疏 後九別釋中分二。先四頌正釋。後五頌轉釋。前中初偈。釋前暜於十方。無餘二義。一無處不徧故。二一切皆佛身故。諸佛本師二頌影畧。次偈釋前現義。謂有感方現。故云非內。神力能現故云非外。次偈釋前隨應種種義。一隨物類。則十法界等。萬類殊應。二於一類中。隨其先業。各見不同。如金色塗灰等。後偈釋前身同之義。結成難思。佛身皆同。無數量故。唯除大覺者。佛佛同證故。


如以我難思 心業莫能取 佛難思亦爾 非心業所現 如剎不可思 而見淨莊嚴 佛難思亦爾 妙相無不現 譬如一切法 眾緣故生起 見佛亦復然 必假眾善業 譬如隨意珠 能滿眾生心 諸佛法如是 悉滿一切願 無量國土中 導師興於世 隨其願力故 普應於十方


疏 後五轉釋中。從後向前。釋上四偈。前四兼喻。後一唯法。於中初二。釋第四無能思義。一以我為喻。謂如妄計之我。本無所有。故不可思。此以妄計情有理無。非聖智境。以況法身理有情無。非下位測。後偈以剎為喻。喻雖絕相難思而不礙相。次一偈釋第三隨業異現。所以要隨業者。同一切法。必假緣故。此以總喻別。次一偈釋第二非內外義。如珠現物。雖非內外能滿物心。後偈釋充滿法界義。所以能滿者。本願暜周故。


*第八西北方離垢幢菩薩。


爾時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真如體淨。能成白法。復淨世間。故名離垢。


鈔 真如體淨。第八迴向中義。復淨世間。即今偈意。


如來大智光 普淨諸世間 世間既淨已 開示諸佛法 設有入欲見 眾生數等佛 靡不應其心 而實無來處


疏 十頌多歎如來淨德。前六淨他。後四自淨。前中前二總明。後四別釋今初。前偈智淨。妄惑既寂。真智不無。開示無我知見性相。故名為法。後偈身淨。謂拂應顯真。


鈔 妄惑既寂等者。揀異斷空。開示已下。即法蕐開示悟入意也。


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息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成就白淨法 具足諸功德 彼於一切智 專念心不捨 導師為眾生 如應演說法 隨於可化處 普現最勝身 佛身及世間 一切皆無我 悟此成正覺 復為眾生說


疏 後別釋中。前二釋第二偈。後二釋初偈。前中初偈正明。欲見諸佛。應專佛境。隨念隨現。故名心等。又了心境。即佛真性。迷則不知。念則便現。次偈轉釋專念之義。無漏具德。故能專念。


鈔 隨念隨現者。此有二意。一隨念多少。佛亦等之。如稱一口。有一化佛等。二隨念淺深。佛應稱之。見有優劣。又了心境下。約觀心釋。即心即佛之義耳。


疏 後二中。前偈釋暜淨世間。說法現身而能淨故。後偈釋開示佛法。示其所悟二無我故。


一切人師子 無量自在力 示現念等身 其身各不同 世間如是身 諸佛身亦然 了知其自性 是則說名佛 如來普知見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導師無來去 亦復無所住 遠離諸顛倒 是名等正覺


疏 後四自淨中。初一已淨差別之用。後三內淨三德。一見性成佛。自開法身。稱性現應。次偈無得成佛。自開般若。佛法所覺。菩提能覺。必能所相因。故俱叵得。無所得者。則得菩提。後偈離妄成佛。自開解脫。不動無住故。妄倒斯寂。名真解脫。


*第九下方星宿幢菩薩。


爾時星宿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解佛徧應法界之身而不離法性。若彼星宿。粲然羅空。不可缚著。故以為名。


如來無所住 普住一切剎 一切土皆徃 一切處咸見 佛隨眾生心 普現一切身 成道轉法輪 及以般涅槃 諸佛不思議 誰能思議佛 誰能見正覺 誰能現最勝


疏 十頌顯佛此德。分為三別。初三總顯即體之應。次六別釋體應自在。後一拂去自在之迹。前中初偈約處顯身之徧。謂法性身。則無所住。約自受用。則無所不住。名為普住。約他受用及變化身。有感則往。故云一切土皆往。若約十身。無處非佛。故云一切處咸見。


鈔 謂法性身者。此初一偈。上三句約四身說徧。第四句約十身說徧。此十身正說眾生國土等十身故。則有虛空處。即虛空身。有國土處。即國土身等。故無非佛身矣。


疏 次偈約機顯身之多。故云一切。及八相事。皆由物感。後偈結歎難思。初句總標。下三句顯相。二句約感不能思。思唯約心。見通心眼。下句約應難思。云誰能現。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 如中有生滅 眾生妄分別 是佛是世界 了達法性者 無佛無世界 如來普現前 令眾生信喜 佛體不可得 彼亦無所見


疏 次六別釋中。初三順釋。後三反釋。今初。初偈釋前誰能現義。謂現即同如。無生滅故。次偈釋前誰能思義。謂起心而思。是妄分別。有依有正。法性之中。能所斯寂。後偈釋前誰能見義。謂能應隨緣。體本自無。能感之機。竟何所見。


若能於世間 遠離一切著 無礙心歡喜 於法得開悟 神力之所現 即此說名佛 三世一切時 求悉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心意及諸法 一切悉知見 疾得成如來


疏 後三反釋中。謂由無思見等。方能思等。則反顯前有思見等。不了佛境。於中初偈無思思。要無著無礙故。次偈無現現。神力之現。體即虛故。後偈明無見見。躡前無所有。為見前稱實之見。非唯見佛。亦得疾成。


言語中顯示 一切佛自在 正覺超語言 假以語言說


疏 三一偈拂自在之迹者。上明自在。尚假言詮。正覺超言。故拂言迹。超言亦假。應忘契之。


*第十上方法幢菩薩。


爾時法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知真實之法。暜入法界。則所修行。皆無分量。故名法幢。知法名佛。故先讚見佛之益。


寧可恒具受 一切世間苦 終不遠如來 不覩自在力


疏 十頌雙顯佛法難聞。於中分二。前四讚佛。勸人聞見。後六讚法。勸物聞求。前中初一。正令甘苦近佛。


若有諸眾生 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 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 一念發道心 必成無上尊 慎莫生疑惑 如來自在力 無量劫難遇 若生一念信 速證無上道


疏 後三釋其所以。畧舉三事。初偈聞名益。次偈發心益。後偈生信益。既受苦得明成斯勝益。受樂不覩。不免長淪。故應甘苦而近佛也。


設於念念中 供養無量佛 未知真實法 不名為供養 若聞如是法 諸佛從此生 雖經無量苦 不捨菩提行 一聞大智慧 諸佛所入法 普於法界中 成三世導師 雖盡未來際 徧遊諸佛剎 不求此妙法 終不成菩提 眾生無始來 生死久流轉 不了真實法 諸佛故興世 諸法不可壞 亦無能壞者 自在大光明 普示於世間


疏 後六中。已遇良醫。復須法藥。於中初二。由聞實法。能成。行法。前反後順。次二由聞理智。成於果法。前順後反。後二以感應釋成。前偈佛興。由生迷實。後偈說法。示於真實。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則性不可壞。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則相不可壞。斯則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無能壞。餘如十藏品。上十菩薩之偈。應以六相圓融。


鈔 上十菩薩下。總結。言六相者。一總顯佛德。二別。則十種德殊。三同。則同明佛德。四異。則十德互望不同。五成。則共成佛德。六壞。則各住自性。


疏 所以偈後無結通者。為顯法界兜率。讚德異故。猶彼處處文殊。偈偈各別。顯佛德無盡故。


論 已上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心。或但說有。眾生著有。或但說無。眾生著無。如經星宿幢菩薩頌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法幢菩薩頌云。寧可恆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覩自在力。此二頌皆相成就有無。恐墮邊見。餘例知。如觀十方。何意。為觀眾意之同別。亦觀十方世界諸佛。法同不二。 兜率天宮偈讚品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19:41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七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初來意。


疏 來意者。當會序分已彰。正宗宜顯故。又已總示所依佛智。次別顯能依行位。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 釋名者。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名迴向。迴向不同。有其十種。然十之別名。本分當釋。迴向通稱。今當重明。隨境所向。義有眾多。以義通收。不出三處。謂眾生。菩提。及以實際。上二皆隨相。實際即離相。開三為十。一迴自向他故。二迴少向多故。三迴自因。行向他因行故。四迴因向果故。五迴劣向勝故。六迴比向證故。七迴事向理故。八迴差別行向圓融行故。九迴世向出世故。十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前十義中。初三皆迴向眾生。次三皆迴向菩提。次二迴向實際。後二。義通於果及與實際。若依總云十迴向。即帶數釋。若準梵本。晉經。皆云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則人法雙舉。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法。通二釋也。


*三宗趣。


疏 宗趣者。以無邊。行海。順無盡大願為宗。成就暜賢法界德用為趣。


論 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初發心住於玅峰山頂見比丘名為德雲。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雖知已後次第十善知識。十波羅蜜互相參入。和融諸行。早以具足。然當隨本位。行門。勝劣全異。此明同中。別令升進故。如十。行位中。為行之首。即以三眼國比丘名善見。即以林中經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故以比丘所表。為十。行廣大。覆蔭眾多。以林所表。如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故名迴向。迴真入俗利生。故名迴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識。即以鬻香長者名號青蓮蕐表之。明此十迴向法門。如合和香法。以將諸眾香合成為一丸。互相資益。以成徧熏。十迴向者。亦復如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涅槃生死諸塵勞門。其成一箇法界之真香。皆從大願為首。是故此位名為迴向。長者名青蓮蕐者。表此位。行。不染垢淨涅槃也。又長者。明處俗流。智長於世人。名之為長者。青蓮蕐者。明色諸蕐之中。此蕐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門。此十迴向法門第一。何以然者。為此十迴向法門。以大願力。會融悲智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資前位佛果。使具暜賢。行門圓滿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門。使慣習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總是此十迴向位中理智。大願大智大悲所圓融故。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故表青蓮蕐。眾蕐之中。色香最為殊勝。出過餘花也。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化世間故。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又向上色界無色界。是樂靜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處欲界之天。上下處中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於此表法勝故。


*四釋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瑞應分。七結通分。八證成分。九偈讚勸修分。十校量功德分。今初。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


疏 金剛幢入者。是眾首故。表歸向高出等義。故不異名說。承佛神力。彰入定緣。入菩薩智光三味者。顯所入名。揀異果定。故云菩薩。智即是體。謂根本智。光有三義。一是證智前相。如明得定等。此約寄位。在賢終故。二光即根本智用。對治無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三光即後得。了所緣故。二智無礙。朗照法界。此約剛幢自體釋之。


*第二加分。有三。一總顯能加。二辨加所為。三正顯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疏 文二。一明佛現。二明讚善。今初有五。一標所因。謂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三昧力。二十方下。佛來近遠。三有十下。佛數多少。上二顯位過。行。故云十萬。四皆同下。顯佛名同。五而現下。正明佛至。餘如前說。二咸稱讚下。明佛讚善。於中初標稱善。次別歎得定。後顯得定所因。先別顯五因。一伴佛神力。二主佛宿願。三主佛現威。四說者智淨。五聽者善根。十住無聽者善根。十行闕說者自力。此則具二。理應徧具。而影畧者。表住初自悟。行則捨末利他。今則悲兼自他。俱無障礙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果主伴。皆具足故。謂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故主伴加威。非器不傳。明因主自力。非感不應。顯因伴善根。餘之差當。如第三會。後令汝下。結前生後。


鈔 因果主伴者。因主。即金剛幢力。因伴。即聽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佛加。謂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是遮那本願。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為主加威十方佛加。為伴加威。


*第二辨加所為。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


疏 有二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別明所為。後一。結為所屬。前中初十標所成。後十一明所作。亦猶十地。前十自利。後十利他。前中初九內德。後一外加。謂得佛護持信等根故。前中前八。橫具諸德。後一豎繼不斷。從前所成。明記決斷故。前中前七法體。後一大用。佛神力言。非神境通。離世間品。神力神通。義有異故。通謂無擁。力謂幹能。通多就外。力多約內。就前七中。前六別明。後一總說。謂一門之中。具於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暜門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後一離過。謂所具福智。不與二礙有漏相應故。前五中前四智慧。後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後一勝進。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說教。後一入證。謂入緣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中無畏。則於緣無懼。辯才常說不斷。上來從後襵疊。已釋所成。


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


疏 二明其所作。於中初一總。謂廣說故。後十別。於中初一約法。次三約位。一攝地前。二安地上。三照佛果。次三約修。一令開發十向大願。二令解實際。三令知迴向廣大。與法界等。後三約人。一稱根令喜二喜故學三世佛迴向。三救護一切眾生故。不斷佛種。


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


疏 後一總結所屬者。謂若說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為。即說所為。六相融攝。如理應思。


*第三正顯加相。於中三。初語業勸說以增辨。二意業冥加以益智。三身業摩頂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語便故。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疏 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說此法者。有二種力。一者他力。如經得佛護念故。此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緣力。二者自力。即下八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緣力。是故此法。要自他因果親疎融合。方得有說。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淨法力。一總。謂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業。下二別。一長無漏功德。二入總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無作法力。一離所淨障。謂無二障礙。三得所淨智。謂事理暜照。後三顯身淨力。即三種盡。一二乘不同盡。謂雙集悲智。離於捨悲入寂過失故。二菩薩盡。謂離心意識。唯依大智法身境故。三者佛盡。無障礙智是佛法故。此是地前。有三盡者。一圓教普賢位融攝故。二約金剛幢內德。位已極故。又前加所中。住行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並過前者。表位增故。隣於地故。多同地經。


*二意加。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疏 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釋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然此十句。大同地經。唯五六前卻。餘如彼次。後別中。一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留礙故。二堪辯才。以善淨堪智有四種。謂緣。法。作。成。故云分別句義。三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云無礙法光。忘不隨意。則有礙故。四即第五不雜辯才。三種同智常現在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與徧至一切處智。五即第四能說辯才。有淨音故。六教出辯才。靜鑒雙流故。七不畏辯才。智不可壞。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卻。思之。八即無量辯才。謂一切法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六種正見故。九即同化辯才。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三業神變化故。


鈔 三種智者。即自相。其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同相者。同無我等。不二相者。即一實理也。或六七前卻者。六即不畏辯才。以經云。不思議善觀察三昧。同彼如來無所畏故。七是教出辯才。以不可沮壞一切善根。是教出故。大同地經成道自在力故。六種正見者。一真實智正見。二行正見。三教正見。四離二邊正見。五不思議正見。六根欲正見。


疏 次何以故下。釋偏加所以。可知。


*爾時下身加。并第三金剛幢下起分。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疏 竝如前後說。


*第四本分。分二。先總顯體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下。別示名相。今初。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疏 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三。初句總標願體難思。希求名願。即具攝暜賢無盡願海深廣難思。二充滿下。顯難思相。謂體充法界。故難思議。用暜救護故稱為大。又約體。深不思議。約用。廣不思議。又深廣無礙。名不思議。又體相用三。竝充法界。隨所徧處無不救護。實難思議。三所謂下。釋成難思。以行同佛故。


鈔 二充滿下。釋第二句。自有四義。一以體釋不思議。以用釋大。二雙約體用釋不思議。三體用雙融釋不思議。四約三大相融釋不思議。


疏 然總論品內。一一難思。別示其相。畧申十種。一體深。二用廣。如上已辨。三攝德無盡。四出生眾行。五餘不能壞。此三充滿法界中攝。六都不自為。七忍若無倦。八背恩不轉。九逆順多端。十盡窮來際。此五暜能救護中攝。此之十句。一一超於言念。皆不思議。故收前後有三種體。一所依體。即智光三昧。二約剋性。即上大願。三約總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三願。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議解脫以為體性。而圓融無礙為迴向體。


*第二別示名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 文分四別。一舉名徵數。二佛子下。標數顯勝。諸佛共說故。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是為下。結數引證。三中先徵後列。十迴向義。畧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義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中。先總名。已見品初。後別名。今當畧釋。然通相而辨。有其二意。一迴向二字。皆是能迴之願。救護等名皆是所迴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護等名。皆迴向之別相。迴向二字。皆別相之通名。當名相望。救護等即迴向。若互相揀。是救護之迴向。非不壞之迴向。則通依主。隨其義便。不可局定。第一救護等者。大悲廣濟。名為救護一切眾生。大智無著。故云離眾生相。將墜者護。已墜者救。救令脫苦。護令息惡。並以善根。願能成此。二於三寶等得不壞信。以此善根用將迴向。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四菩薩令其善根至一切處。五由迴向故。能成無盡功德之藏。六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順益眾生。八善根合如。以成迴向。九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如不思議解脫等。十稱性起用。謂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至隨文中。當更開顯。第二顯義相者。先別後通。別中前七隨事行。後三稱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於中一者起行心堅。二約佛辨廣。三約法顯徧。四約德顯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後三中。一正與理合。顯體深廣。二明依體。起無方大用。三顯體用無礙。圓明自在。二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菩提。實際。此三各有二義。故成迴向。一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眾生之分。故還向彼。由餘二成。餘二流故。菩提分故。稱實際故。法爾向彼。二凡是菩薩。必為度生。不爾。同二乘故。必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不爾。同凡小故。必證實際。背無明故。照二空故。所以要須三者。義乃無邊。畧申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戒。顯三佛性。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一依三法者。謂真性觀照。及與資成。即起信論體。相用也。實際依體。菩提依相。眾生依用。二滅三道者。見苦實際。方能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迴結縛業。為利生業。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攝眾善。向眾生者。即是攝也。四顯三佛性者。實際正因。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因。五成三寶者。實際成法。菩提成佛。向彼眾生。成同體僧。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德。謂斷。智。恩。八得三菩提。謂實相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 。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謂薪盡火滅。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極照故。由向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累。令他解脫。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以斯十義。立三迴向。若立三種菩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實自利。向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實護煩惱。向生護小乘。菩提通二護。又為成悲智。智照理事。故有三也。又隨舉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者。令彼眾生。知其實際。同證菩提故。智中三者。照生相盡。即同實際。證菩提故。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為證實際故。迴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實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故。二為救眾生故。迴向實際。速證實際。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菩提。速證菩提。方能廣利。故地經云。欲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迴向眾生。不化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故此三事。相資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資。隨一一事。具攝法界德用。即入無礙。方名真實迴向三事。第三體性者。有總有別。總如前說。謂大願等。別在說分。隨位顯之。第四定位者。若約資糧等五。諸說不同。一云。此迴向位。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資糧位終。從十信來。皆資糧故。十迴向後。別立加行。有云。此十迴向。是加行位。復有二說。一云。四順決擇分中是後二攝。謂十。解為煖。十行為頂。前九迴向為忍。第十迴向為世第一法。成唯識云。此四善根。亦勝。解。行攝。此文為證。雖不分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釋。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真諦翻攝大乘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薩亦爾。有四方便。謂四十心。若依此釋。則無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上來多是大乘初門。接引二乘。擬議彼立四善根故。有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行遠近。此據終說。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說。此約頓顯真性而說。若依當部。一位之中。頓攝諸位。不礙前後。而位滿處。即是因圓。約圓教說。然與前教相參。應成四句。一唯約相。如前諸教。二唯約自體。如前頓說。三以體從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當今文。謂以性隨相。性不差而位歷然。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第五。行法差別者。行隨位別。亦有圓融。及寄法差別。若對前教。亦成四句。準位應知。有以十向配於十度。隨勝受名。雖 位位所迴。皆具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

 

鈔 第五。行法差別中。光正釋圓融。則一迴向行。其攝諸迴向行。二行布。如向所釋別名義中。有以十向配於十度者。即北京李長者意。以名收之。亦有理在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似施二不壞似戒。三等佛似忍。四至一切處似進。進故周徧。五無盡功德藏似禪。禪攝德故。六隨順堅回順般若故。七等隨順眾生同方便故。八真如相似六願故。九無縛著似力故。十法界似智人故。欲顯多途。不壞行布。四十位中。多分相似。故為此收而一一位中。多列諸度。又如第六廣說於施。故非正義。故云亦有理在。


疏 四結數。引證。可知。


論 總有十卷經明正說十迴向。隨十波羅蜜進修行門分。已上十箇迴向。一箇是一箇波羅蜜。行都其為十段科。至後隨當位。分中方釋。


*第五說分。說十迴向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長行。後明偈頌。長行中各二。初位行。後位果。有不具者。至文當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徵起。二依徵廣釋。三依釋結名。文處可見。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 初迴向。文闕位果。於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又本業云。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等。


鈔 又本業云下。初標以空涉有。即先明離眾生相。後救護眾生也。言不受而受諸受者。受即如五陰。及與六受。由了無相。故不受諸法。為物現在見聞覺知。故而受也。又已超五陰。現生五陰也。故淨名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迴易轉化者。捄護非一故。


*二廣釋中二。先明所迴善根。後正明回迴向。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疏 古人名此以為行體。若順前名。救護眾生是悲。離眾生相為智。則以悲智為其行體。以是初行。故將總體以為別體。若以為欲迴向故。修諸善根。即彼善根。亦得稱體。古義依此。


鈔 以是初行下。通妨。妨云。何以將總體為別體。


*後正明迴向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我應如日下。明離相迴向。前即迴向眾生及與菩提。釋救護眾生。後即迴向實際。釋離眾生。相前中二。先總明。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疏 令物離苦。至究竟菩提。即雙明慈悲。及二迴向。


*後別顯。文分為四。一利樂救護。二佛子菩薩於非親友下。受惱救護。三佛子菩薩見諸眾生下。代苦救護。四佛子菩薩以諸善根正迴向下。迴拔救護。今初。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已善根如是迴向。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疏 初中三。一總標。二我當下。別顯。三佛子下。總結。初可知。二別顯。文有十句。初離苦果。二離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眾中。含三道故。上三通於深淺。後七唯約究竟。四得菩提。五得涅槃。六滅煩惱之源。根本不覺。若滅此者。如天之大明。七滅所知之闇。故云一切無明。即觸事不了者。若滅於此。如人執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脫。故涅槃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已脫重昏。故云燈也。九令證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無二礙智。亦是權實無礙之智。


鈔 五怖畏中含三道者。惡道怖畏。苦也。惡名是煩惱。大眾威德是業。若舉其因。五皆煩惱。又死及不活。煩惱為因。餘少功德。即是業也。根本不覺者。即起信文。即最初無明。


疏 三結中。以前十句有通淺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


鈔 一大事義。已如初會。


*第二受惱救護中二。先明受惱之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下。明迴向之相。前中亦二。先法後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疏 法中有標徵釋。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先大海不變喻。喻遇惡緣。不變本心。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疏 海。喻菩薩器量大故。眾毒。喻惡眾生。不變。喻菩薩不亂。


*二日輪暜照喻。喻遇惡不息利益。於中三。初喻。次合。後徵釋。今初。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羅手。閻浮提樹。崇嚴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


疏 喻中畧有其二。先日輪具德。後遇緣不息。有十一惡緣。


*二合中具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迴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疏 先合具德。舉其十德以合於日。影顯於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輪已圓。二智用深廣難測。三正念游空。無有高下。四慈風運用。不退不疲。五圓福智輪。顯照空法。六三乘山谷。暜照無私。七使目覩萬像。了真俗之義。八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九常為利益。晝夜無休。十無器生盲。亦不誤捨。


鈔 一福德等者。每句之中。法喻具足。一如日輪圓滿為喻。法合即是福德已圓。二唯智一字是法。餘通法喻。日輪廣者。周鐵圍故。深者。不分而徧等故。難測者。通上二義。六三乘山谷者。十大山王。如菩薩乘。黑山為緣覺。高原為聲聞。谷兼眾生。少分可生者。餘可思準。


疏 後不以眾生下。合非緣不阻。於中有四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正合。後但以下。反合。故出現品云。無信無解。毀戒毀見等。皆名生盲。若別合者。弊惡合生盲。邪見合乾城。令人妄謂為實故。瞋濁合修羅手。日為帝釋先鋒。彼瞋故覆障。次不知恩。合閻浮樹。崇巖邃谷。次不以凡愚下。合前塵霧煙雲。以彼能徧空。猶彼凡愚。同一處住。後不以眾生數起下。合前時節改變。謂頻起過惑。乍善乍惡。如彼晝夜。陰陽失度等。


*三徵釋。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 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惡不厭捨。釋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後合。二合中二。初總合。後不但下。別合。於中二。初以大悲合日。惡是其境。本為一切。豈獨揀於惡人。如日普益。寧復棄於槁木。二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惡均照故。


*第二明迴向之。相中二。先辨迴向之心。後佛子下。辨迴向之願。前中依悲智心行迴向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


疏 於中二。先緣境廣大。上等佛心。即以圓覺因果之法為所緣境。圓明可貴。所以稱寶。後菩薩如是下。悲成利樂。下救物心。於中先牒前起後。生二種心。一於上等佛得淨信心。二下與眾生同大悲體。由依此二。成甚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慶慶他故。三離過故。四超二乘故。五定樂相應故。餘五可知。暜為已下。結其所用。心順口故。名為真實。


*第二正辨迴向之願。文中二。先願眾生令成法器。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二令得法圓滿。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疏 於中四。一總舉遇緣得法。二於諸佛下。成自分德。滿七財者。即十藏前七。


鈔 上辨十藏前七者。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施。七慧故。


疏 三於諸佛所常隨下。勝進德圓。四令一切下。明得果滿。先標佛樂。下二句釋。故第三迴向。畧明十種樂。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等。又不思議法品。畧明十種無量住。謂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護中。文分為三初總明代苦迴向。二復作是念我所修行下。別明迴向之心。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下。總結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後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下。念徧救諸苦。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疏 有二。先見苦興悲。心堅不退。堅有七相。謂不捨所行。不避苦事。不驚忽至。不怖迷倒。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長苦無厭。二何以下。徵以釋成。徵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薩。而欲代之。二云。劇苦難堪。何為不厭。釋意云。本願荷故。逢苦若厭。焉能荷負。


*二念徧救諸苦。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者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疏 救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難等苦。故有諸言。隨業流轉。是業繫苦。邪見無智是愚癡苦。我應已下。起救之心。


鈔 先救八苦者。一生苦。二老。三病。四死。五五盛陰。六求不得。七怨憎會。八愛別離。八難。下當廣釋。


疏 二又諸眾生下。救迷四諦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薩見下。正興悲救。令初。於中先不知集。謂癡愛為本。是煩惱道。染著已下。明其業道。為有造行。故名染著。隨業入苦。如彼鳥獸。因食愛故。入於籠檻。作魔業行。明有惡業。福智都盡。明無善業。次常懷疑惑。無生道見滅之因。故不見安隱圓寂。不知出離道諦。在於生死苦諦。二興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脫苦集故。大饒益心者。令得清淨滅道故。故用善根迴向。大迴向經者。賢首云。如圓教所說普賢迴向故。然藏內有大迴向經。此教最初。不應指彼。若結集從簡。於理可然。


*第二別明代苦迴向之心中。有五復念。前三明代苦之心。後二明迴向之心。今初即分為三。初明一向普救。無自為心。次眾苦備受。無懈怠心。三決志保護。無虛妄心。


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


疏 初文可知。


*二明眾苦僃受。


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苦大壑。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疏 復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言大壑者。如尾閭壑。飲縮眾生。無暫已故。後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獨為眾生僃受眾苦。復勤修耶。釋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脫。故願自受。顯悲之深。


鈔 尾闡壑義。出現品當明。


疏 問眾生之苦。自業所招。自心所變。云何菩薩而能代耶。答。通論代苦。有其七義。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二約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為代。後能為物為增上緣。亦名代受。三約菩薩留惑同事。受有苦身。為生說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喪。亦名代受。四設有眾生欲造無間等業。菩薩化止不從。遂斷其命。菩薩自受惡趣苦報。令彼得免無間大苦。名為代受。此依梁攝論第十一說。涅槃仙預國王。亦同此義。非唯意樂而已。五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為大魚。皆其類也。或以光明照觸。或以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彼眾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願。還潛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七由普賢以法界為身。一切眾生皆是法界。即眾生受苦。常是菩薩。故名為代。上來七義。初但意樂。次二但約為增上緣。四五二義。實能身代。六七二開義。理觀融通。

 

鈔 此依梁攝論者。本論云。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釋論曰。如菩薩能行如所堪行方便勝智。今顯此二義。若菩薩能行。知如此事。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可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方便。能使不作此惡。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墮極苦處。長時受苦。菩薩知此事已。作如是念。我若行此殺業。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此人。於現在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久受大樂。譬如良醫。治有病者。先加輕苦。後除重病。菩薩所行。亦復如是。於菩薩道。無非福德。故離染濁過失。因此生長無量福德。故能疾證無上菩提。如此方便。最為甚深。行盜等行。亦復如是。涅槃仙預國王者。第十六經梵行品。因說一子地。迦葉難云。若諸菩薩住一子地者。云何如來昔為國王行菩薩。行時。斷絕爾所婆羅門命。下佛廣答。先說慈悲竟。末云菩薩常思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便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是何所。即便自知。是阿鼻地獄。三者自念。我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我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王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昔為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


疏 問。若依四五二義。應能暜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答。此有三義。一有緣無緣故。與菩薩有緣。則可代也。二業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苦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


*第三決志保護。


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虗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鬬訟。更相毀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


疏 中二。先正明。後徵釋。徵意云。云何不捨。何名不虛。釋有二意。一異小乘。不自為故。二亦不為下。明異凡夫著欲過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二徵釋所以。所以不求者。見多過故。文中體即是苦。復能生苦。近障天樂。況大菩提。惑習雙亡。今言媱欲即是道者。善須得意。


鈔 近障天樂者。釋曰。此即大品經意。第一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生歡喜意念言。我等常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各念言。我等常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媱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欲苦會。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媱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欲。今言媱欲下。誡勸得意之義。前已曾有。法界品中。更當廣釋。


疏 三菩薩如是下。結成前義。


*第二有二復念。明迴向之心。即分二。初念令彼得樂。後念身為保護。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


疏 乘前欲苦。故令得樂。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前八涅槃。後一菩提。於涅槃中。一住涅槃。能建大事。名為利益。二滅心數。三證無為。四無能所。五相不能遷。六廣無分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槃。故無所捨。智冥真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滅。依解節經說。有五樂。一出家樂。脫家難故。二遠離樂。以斷欲得初禪故。三寂靜樂。二禪為首。覺觀息故。四菩提樂。於法如實覺故。五涅槃樂。息化入無餘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會釋可知。


*二念身為保護。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


疏 保護中。初示安隱道。令得菩提。名知實義。後又於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槃。名到彼岸。


*第三總結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疏 成益中。初總標。所謂下別顯。別中。初句救護。餘皆成益。


*第四迴拔救護。謂孤標大志。暜為眾生而無冀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普照一切眾生故。示導一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成就一切眾生故。令一切眾生歡喜故。令一切眾生悅樂故。令一切眾生斷疑故。


疏 文中二。先喻後合。喻中有二。一獨照喻。二又諸下。成益喻。法合亦二。先合獨照。後修習下。合前成益。即正顯迴向。初之一句。通其二勢。一成前。二標後。所謂下。別顯。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照謂照機。顧復之義。借用毛詩。餘文可了。


鈔 顧復之義。借用毛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鄭玄箋云。顧。視也。復。反也。言子離雖近。猶步步反顧。今菩薩於諸眾生亦爾。


*第二大段離相迴向。於中二。先以忘機之智導前大悲令成無緣。後安置下。正明大智離眾生相。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疏 功高二儀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故。於中先正明無私。不求恩故。能容受惡。為暜照故。不以一惡而捨眾多。設盡背恩。尚無嫌恨。豈況一耶。


鈔 今初功高等者。即肇論中文。用老子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蒭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蒭狗。即道經道沖而用之章。注云。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蒭狗有二。河上公云。蒭草狗畜。即二物也。御注云。結蒭為狗。不恃其警吠也。大意明天地聖人。無心恃其仁德也。今菩薩亦然。菩薩功高而不恃。般若觀空故。而彌昏者。若無所知也。言高二儀者。二儀覆而不載。載而不覆。菩薩兼之。又但覆身。不能覆心。及萬善等。言明逾日月者。日月之明。不兼晝夜。大悲菩薩。長燭幽昏。日月照身。不能照心。菩薩智慧反此。無法不照。故下文云。不求恩報。即不仁等義也。

 

疏 後善根雖少下。顯成廣大。大智導悲。能普緣故。如聲入角。小亦遠聞。


*第二正明離相迴向。謂向實際。然一一隨相。皆具如下諸句離相。說有前後。行在一心。


鈔 然一一隨相等者。且如上向一眾生。即安置眾生無所著。法性迴向等諸句。又如大般若。隨一離相。徧歷入十餘科之相。如一清淨。徧歷色等。今不欲繁文。故各併一處。


*文分為二。先正明離相。後菩薩如是下。總結成益。前中義雖總通。且取文便。畧分為二。先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後以如是等下。會前迴向菩提。明入實際。然入實際。即事理無礙故。前段亦明不離蘊等。後段亦明離我我所。前中二。先廣明離善根迴向之相。二解一切下。雙結二相。前中有二十一迴向。分四初十四句。離所取相。次二句。離能取相。三一句。離能詮名言。四有四句。顯如如理。由離妄想。成正智故。令前名相。皆好如如。


鈔 初十四句等者。此中即具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名。四如如。其正智含在離妄之中。


*今初。


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蘊相迴向。不壞五蘊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迴向。不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虗妄法迴向。


疏 初總餘別。總謂令所向眾生。契同所向實際。故名安置。實際即法性。性自無著。


鈔 性自無著者。揀非修成無著。修成文在安置之中。


疏 別中二。前十入理。後三離過。今初。初句遣所向眾生。了自性故不著。凝然不動。隨緣不變。二遣能迴悲願。不依於悲。不取願相。三遣所迴善根。四遣所獲果報。五六二句。雙明起。行之身。及所向眾生之相。即真故不著。即俗故不壞。七遣所成業行。八遣所得報相。上四遣體。九總顯諸事能成因緣。十總明前事從緣所起。明上迴向。不出前十。由後二句故無性。無性故即法性。故無所著。後三離過。一不著虛名。二不著報處。三不著敬養等。名虛妄法。


*二離能取相。


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迴向。


疏 能取相中初句對所說能。後句別無三倒謂於前諸事。起心分別。常無常等。名為心倒。於常等境。取分齊相。名為想倒。於相執實。名為見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名為不起三倒。故大品十七彌勒語須菩提言。新發意菩薩。隨喜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迴向菩提。云何不墮想心見倒。須菩提言。於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迴向菩提。於此迴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迴向。則非想倒心倒見倒。若取相迴向。為想心見倒。光明覺品云。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有生。當獲大名稱。此亦無三倒也。若依大般若第二會隨喜迴向品意。則上諸事。皆盡滅離變。此中何者是諸事耶。若菩薩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無所有。而復能行隨喜迴向。則非想心見倒。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三一句離能詮名言。


不著語言道迴向。


*四有四句顯如如。


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離貪欲迴向。


疏 以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實有。一切玅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二義不二為真法印。是即妄取迴向。菩薩不有。真實迴向。菩薩不無。文有四句。初總顯實性。次別約眾生。三印諸事善。四心絕貪求。


鈔 四有四句下。先彰大意。以諸宗或說妄空真有。二真空妄有。三真妄俱有。四真妄俱空。此具四意。前明名相。妄想皆空。即妄空也。此顯如如理有。即真有也。而疏云。一切皆空者。則涅槃菩提亦空。計有為妄情故。又言一切玅有者。則眾生善根亦皆玅有。萬法即真故。次云。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者。上明前空此有。今即前之空。是此之實。則空即有。則空非空。此有即空。則有非有矣。由此則妄空真有。即是妄有真空。何者。謂虛妄之法。緣生無性。名為妄空。真性湛然。名為真有。今即上妄法緣生。故名妄有。即無性性。名為真諦。故說真空。此無性空。體即是實。故名真有。是故言語則別。理無二致。是則妄取迴向下。結成本義。此即妄空真有意。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前相歷然。而無取著耳。


*第二雙結。


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


疏 雙結者。一句結所迴善根。善根可以獨修。但云種植。一句結迴向行。迴向必有能所。故觀無二。如此。則德本不生。惑本不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真德湛然不滅。


鈔 如此則德本不生者。此是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無可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翻上惑不滅為不生。真德湛然不滅。翻上真不生為不滅。前惑空無可滅。今空則寂然。故不生。前以真無初故。不生。今以真無後故。不滅。


*第二會前迴向菩提入實際者。又前明隨相。次辨離相。欲顯此二同時。故雙非即離。文中三。初結前生後。二非即下。法喻釋成。三離我下。結成迴向。今初。


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


疏 由前離相。所行清淨。故順出世無上菩提。而言二者。善根迴向。世與出世。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皆名為二。今竝無之。


*二釋成。


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疏 釋成中。先法。後喻。法中二對。初以所迴善根。對能迴。行願。辨非即離。明因中無二。初句業非迴向。能所別故。次句不離。離業無可迴故。亦同淨名。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故不離。斯為不二。非即故無不二也。後對因果相望。初句果不即因。後句離因無果。文影畧耳。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離義。


鈔 文影畧者。亦合云。業非一切智。然不離一切智而別有業。故云。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非離之義。


疏 後喻中。乘光發影。及水月之影。皆緣生無性。非即非離。故云清淨。初二句以因對報。報通十地故。後二句以報對果。


*三結成迴向。


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


疏 結成迴向者。能迴之我。所迴之所。若隨若離。並稱動亂。今照而常寂。故離斯分別。而不壞相。故名方便。


*第二總結成益。


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讚。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 成益者。由隨離不二。故成無礙離過之益。及第三結名。文竝可知。


*第二重頌分文二。先敘儀意。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于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隨佛神力。即說頌言。


疏 於中初後二句說儀。入深句義者。說依。以無量下。亦是說依。依此說故。亦說所為。為此說故。


*後正陳偈詞。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 常求諸佛功德法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群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眾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疏 二十八偈分二。前八偈半。頌所迴善根。前六四等。一慈。二悲。


一偈半喜。一偈半捨。如地無心故。一偈結其暜徧。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行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恆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疏 後二偈半。明六度。


如是功德皆迴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眾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疏 後如是下。十九偈半。頌迴向行。分二。前七偈半。頌隨相。初一偈半。頌利樂迴向。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智慧清淨如虛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疏 後六頌。代苦迴向。餘畧不頌。


鈔 餘畧不頌。即不頌受惱迴拔二救護也。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眾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疏 未曾下十二偈。頌前離相。於中二。前五頌正明離相。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眾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離眾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一切眾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疏 後十方下七偈。頌前成益。文竝可知。


論 已下頌中。有五十六行頌。頌此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一段中。明菩薩所行之行。均調得所。兩行一頌。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第二隨文解釋者。何故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釋此名目。有二義。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明本位名號。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於初發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薩所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所謂處非處等十種如來智力而發於心。生佛家。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歡喜行。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無有悔恡。行菩薩行。以為所緣。如此十迴向中初迴向。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者。即以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所緣。明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無著淨行。起廣大願行。處於生死。以六波羅蜜以為行。首慈悲喜捨以為處生死利物之緣。是故即名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以慈悲喜捨為救護。以六波羅蜜出世間法為離眾生相故。為六度行門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總在十住初發心位。一時總具。只為紙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後義故。如十住位中。善財童子表法之中。海門國觀大海。具有阿修羅等十王供養等。是迴向義。然教門次第升進。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後學之流。行沉淪而不進。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為離體。十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處生死救護眾生所緣。是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以智體無依。所救護者無性。眾生無相。正為救護而無作者故。眾生自真。無出沒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成此初迴向法門。具足五緣。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淨解脫緣。二得大智慧解脫緣。三具大願力奉事諸佛利眾生緣。四十波羅蜜具足勝行緣。五慈悲喜捨一切眾生緣。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迴向。此之一段。以檀波羅蜜為主。九波羅蜜為伴。善財以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表所行。行之人。以名下義。思之可解。於中所行法則。鬻香長者賣香人也。能辨諸香。和合諸香。賣鬻與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釋竟。 第一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7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32:20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八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二不壞迴向。長行中二。先位行。後位果。位行中三。謂標。釋。結。今初標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


疏 謂於諦寶等十種勝境。深信堅固得不壞名。然十表無盡。信通事理。故本業云。觀一切法。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壞。是知善根迴向皆通事事無礙。方真不壞耳。


鈔 故本業云下。證通事理。但有名用事也。念念不住故名不壞者。單取不住即是剎那無常。合是壞義。以無所住。故名不住。則是理不壞義耳。準下供具等。皆通事事無礙。


論 第二不壞迴向。以戒波羅密為體。餘九為伴。善財以船師號婆施羅為表行。行之人此云自在。住樓閣城城門外海岸上。修大悲幢行法門。明此迴向位中。以大悲為戒體。視一切生死之海。令得一切大智之海。居生死海而得自在。故名自在。廣說如經。又表戒體如海。性淨不宿死屍。明法身本淨。不宿煩惱染淨死屍也。廣義如文。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舉所迴善根。二辨迴向之行。三明迴向所為。今初分二。先明起不壞信。後佛子下。依信種善。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發深志樂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住持故。於一切眾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觀善根迴向普利益故。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普集無邊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迴向道得不壞信。滿足殊勝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疏 初十句。不出三寶四信。初句佛寶。次句僧寶。餘皆法寶。於中初句是總。兼含理法。餘七句別。別中初一教法。次四行法。一大悲行。二惡止善行行。亦攝於戒。三迴向行。四近友行。次一果法。後一重舉行法。意欲總包其中理法。即信真如。


鈔 不出三寶四信者。四信即三寶外加一。然二文不同。若起信論。即是真如。故彼論修行信心分云。畧說信有四種。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樂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故下疏云。其中理法。即信真如。二若準瓔珞下卷。四不壞信。前三是三寶。四是正戒。云從今時。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戒法。如是言說。故疏云。二惡止善行行。亦攝於戒。意取戒為第四信故。四既不定。為十何爽。


*第二依信種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佛菩薩聲聞獨覺。若諸佛教。若諸眾生。如是等種種境界中。種諸善根無量無邊。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慈悲廣大。平等觀察。隨順修學諸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真實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


疏 先種善根。後令菩提下。長菩薩道。有十句。初總餘別。可知。 初舉所迴善根竟。


*第二明迴向行中二。先將善根迴向。後將勝報迴向。前中即雙向眾生菩提。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智。願常見諸佛。親近善友。與諸菩薩同共止住。念一切智心無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常迴向出世之道。供養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大願悉使滿足。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


疏 文二。初正明迴向。二結成。先總明迴向菩提之果願常下。別明迴向。成得果之因。文有十句。初三行緣。次二行因。後五所成之行。初成利他行。即迴向眾生意。次三自利。後一通二利。


鈔 前中即雙向等者。以初云。迴向一切智。故是菩提。次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等。即向眾生。故下疏云。即迴向眾生意。


疏 二如是積集下。結成中九句。前三通顯收攝。亦是聞慧。一積一至多。二令至究竟。三隨一使增。次四皆思慧。後二修慧起行為修習相應為安住。


*二將勝報迴向。謂依迴向得報。復將迴向通向三處。文中二。先明所迴善根。二如是修集無量功德下。顯迴向行。今初又二。先結前生後。


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


*二正明供佛善根。於中又二。先總標。後以阿僧祇下。廣顯。今初。


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疏 言如其所應者。有二義。一隨何所要。如應即供。二稱佛境界所應之供。謂不以稱法界之供。不能供稱法界之佛故。


*二廣顯中四。一廣列供事。二明供佛。三顯供意。四結分齊。今初廣列供事有六十七句。為六。初二十句雜門。明內外之供。下皆純門。


以阿僧祇寶。阿僧祇華。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莊嚴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塗飾地。阿僧祇塗香。阿僧祇末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愛樂。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


疏 可知。


*二座。


阿僧祇寶座。阿僧祇華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寶繒座。阿僧祇寶色座。


*三經行處。


阿僧祇寶經行處。阿僧祇華經行處。阿僧祇香經行處。阿僧祇鬘經行處。阿僧祇衣經行處。阿僧祇寶間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繒綵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多羅樹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欄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寶鈴網彌覆經行處。


*四宮殿。


阿僧祇一切寶宮殿。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


*五樹。


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寶衣樹。阿僧祇諸音樂樹。阿僧祇寶莊嚴具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僧祇寶繒綵樹。阿僧祇寶璫樹。阿僧祇一切華香幢旛鬘蓋所嚴飾樹。如是等樹。扶疎蔭映莊嚴宮殿。


*六嚴宮殿亦純雜無礙。


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莊嚴。阿僧祇窻牖莊嚴。阿僧祇門闥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帳莊嚴。阿僧祇金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疏 可知。 上來廣列供事竟。


論 三菩薩如是已下。至阿僧祇衣敷布其地。有三十三行經。明舉依果報嚴分。釋義云。如是阿僧祇寶。是本行中以法利生依果也。阿僧祇蕐者。是以行能利自他開敷眾善之依果。阿僧祇鬘。是忍所報也。阿僧祇衣。從慚愧生也。阿僧祇蓋。大慈悲所生也。阿僧祇幡。迴向心所生也。阿僧祇幢。是隨行不退力所生也。阿僧祇莊嚴具。諸助道法所生也。阿僧祇侍從。謙敬離慢所生也。阿僧祇塗飾地。從戒品生也。阿僧祇塗香。以戒徧諸法生也。阿僧祇粖香。以往昔散蕐香報所生。大綱以行知果。如影隨形。一一相似。准物類以義解之可解。亦以昔曾以如是物供養佛法僧。獲得斯果故。餘准此知之。


*二明供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養。


疏 先供現佛。後一一下。明供舍利。


*三明供意。


為令一切眾生生淨信故。一切眾生攝善根故。一切眾生離諸苦故。一切眾生廣大解故。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莊嚴故。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值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


疏 有十一句。可知。


*四結供分齊。


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


疏 謂非唯如上所列。故云不可盡。


*第二顯迴向行中三。初迴向之心。二迴向之相。三迴向行成。今初。


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為成熟一切眾生。無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


疏 文中有三。初不離大悲。兼迴向眾生之意。次無有執著下。離妄契真。即離相之意。後諸佛下。結前生後。


*二迴向之相。


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迴向。住於無量善巧迴向。永出一切諸有迴向。修行諸行不住於相善巧迴向。普攝一切善根迴向。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發無上菩提心迴向。與一切善根同住迴向。滿足最上信解心迴向。


疏 兼顯迴向菩提。於中有十一句。前六離相。後五隨相。


*三迴向行成。於中三。初隨相行成。二以清淨下。離相行成三菩薩如是善巧下。雙結二行無礙。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於諸有心無動亂。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不染有為法。不失無礙智。菩薩行位因緣無盡。世間諸法無能變動。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薩如是離諸癡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長淨法。迴向勝道具足眾行。


疏 有三。初牒前。由前離相。非唯不礙隨相。亦能成此隨相。


鈔 非唯不礙等者。不礙者。如空不礙萬象。能成者。如無水即無可為波。亦如無空不能生起雲霞煙霧。不礙即相徧門能成。即相成門即理成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


疏 次雖隨下正顯。文有十句。一由前法性相應故。隨生死而不變。二以入無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未曾退轉。三由捨離想著故。諸有不動。四住多善巧。能度眾生。五永出諸有故。不染有為。六修行不住相故。不失無礙智。七暜攝善根故因緣無盡。八暜淨大願故世法不動。九發菩提心故具修諸度。十由善根同住故。具足十力。如次配上。


鈔 由前法性等者。正辨離相。成隨相也。此句猶與法性相應故。是離相故。法性即是真如。真如隨緣。故能成事。不失不變。故而不改。下九例然。細尋前十。一一相對可知。


疏 後菩薩如是下。結前生後。即由前最上信解心生。


*二明離相行成。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疏 由前事不礙理。故觸境了如。


鈔 由前等者。前之十句離相成於隨相者。由理不礙事故。今成離相。由前事不礙理。上總釋意。


疏 於中初一句總。了一切下別。別中初唯心觀成。次知業下。緣生無性觀成。次出生下。法眼了真。具菩薩下。玅行無著。亦如次配前一了心性故。


鈔 亦如次配前者。從頭別釋。即配前與諸法性相應迴向。人無作法成就所作迴向等十句。而前隨相行成舉前迴向離相為能成。隨相為所成。故前云。由前法性相應。故隨生死流而不變等。今此則舉前隨相不礙。成此離相。若事礙理不即離故。近躡前事。亦遠躡前離相。謂由前迴向。與法性相應故。今成了心性之行。


疏 二業無作故。


鈔 二由前入無所作法。成就所作。故成此知業如幻等。


疏 三不起想故。


鈔 三由前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故。成此中出生無著清淨法眼等。


疏 四行善巧故。


鈔 四由住於無量善巧故。成此具菩薩行。


疏 五諸有緣生故。


鈔 五由前永出一切諸有故。成此於一切相皆無所著。


疏 六行無住故。


鈔 六由前修行諸行不住於相故。成此善能修行同事諸業。


疏 七暜攝無著故。


鈔 七由前暜攝一切善根故。成此於白淨法。恒無廢捨。


疏 八諸行廣大故。


鈔 八由前暜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迴向故。成此離一切著。


疏 九了菩提性無有二。唯一實故。


鈔 九由前發無上菩提心故。成此離一切著。此句難解。故疏云。了菩提性無有二。唯一實故。


疏 十由與善根同住故。能具菩薩行。


鈔 十由前與一切善根同住故。住無著行。


疏 十一由最上信解故。於無漏白法。無有廢捨。若通由前。則易可知。


鈔 十一由最上信解等。即前第十一句。此中對前文小不次。而白淨法兩重用之。第七已用故。


*三雙結二行。無礙以成迴向。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真實。善巧迴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於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獲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疏 初總明不迷理惑事。故名善巧思惟。後不違下別。皆事理無礙。可知。 第二辨迴向之行竟。


*第三迴向所為。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為欲度脫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眾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以平等印普印諸業。發心趣入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


疏 初句總明。後不斷下別顯。於中前離魔業。通一切惡。後魔事業。通一切相。但違法印。皆魔事故。故下釋云。以平等印。暜印諸業。則離魔也。餘句可知。


*第二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見一切無數諸佛。成就無量清淨妙法普於眾生得平等心。於一切法無有疑惑。一切諸佛神力所加。降伏眾魔永離其業。成就生貴滿菩提心得無礙智。不由他解善能開闡一切法義。能隨想力入一切剎。普照眾生悉使清淨。菩薩摩訶薩以此不壞迴向之力。攝諸善根。如是迴向。


疏 亦如十地調柔等果。文中初牒得時。次得見下。正辯果相。後菩薩下總結所屬。


*第二偈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即說頌言。菩薩已得不壞意 修行一切諸善業 是故能令佛歡喜 智者以此而迴向 供養無量無邊佛 布施持戒伏諸根 為欲利益諸眾生 普使一切皆清淨


疏 二十五偈分三。初二頌所迴善根。及第一節迴向。次十八偈頌所成供行復將迴向。後五偈頌迴向所為。


一切上妙諸香華 無量差別勝衣服 寶蓋及以莊嚴具 供養一切諸如來 如是供養於諸佛 無量無數難思劫 恭敬尊重常歡喜 未曾一念生疲厭 專心想念於諸佛 一切世間大明燈 十方所有諸如來 靡不現前如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 種種布施心無厭 百千萬億眾劫中 修諸善法悉如是 彼諸如來滅度已 供養舍利無厭足 悉以種種妙莊嚴 建立難思眾塔廟 造立無等最勝形 寶藏淨金為莊嚴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數無量百千億 淨心尊重供養已 復生歡喜利益意 不思議劫處世間 救護眾生令解脫 了知眾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無分別 而能善別眾生根 普為羣生作饒益


疏 二中亦二。前八頌所迴善根。


菩薩修集諸功德 廣大最勝無與比 了達體性悉非有 如是決定皆迴向 以最勝智觀諸法 其中無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迴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以是方便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而於一切無所礙


疏 後十頌迴向之行。文中三。初四頌迴向之心。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眾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迴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疏 次二頌迴向之相。補註曰 此偈八句。首二句明諸佛出世之意。謂佛出不為別事。唯為啟發開導眾生之心。眾生者。凡夫二乘也。凡夫心住生死。曠劫沈淪。二乘心住涅槃。棄利樂事。佛乃出世。以大法而啟導之。令其究竟出離耳。中間四句。正示所以啟導之法。初二句於心性上啟導。如其心性而觀察者。隨緣名心。即第八賴耶。令依賴耶正理量而觀察之。是唯心識觀。即起信生滅門也。不變名性。即如來藏性。依如來藏性正理量而觀察之。是真如實觀。即真如門也。夜摩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畢竟推求不可得者。謂究竟窮極。復還一心。則能觀之智。所觀之理。當體寂滅皆不可得。上句信解。下句證入。所謂離念境界。唯證相應也。次二句於諸法上啟導。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謂世出世間凡聖染淨一切諸法。皆是真性緣起。無自體性。即是真如。若真如上見有一法可得。即是有餘。若有一法不是真如。則真如有不徧之處。即是欠也。故信心銘云。圓同太虗。無欠無餘。又以五教言之。依心觀察。是大乘始教。依如來藏性觀察。終教。畢竟推求不可得。頓教。知一切法無體性。即是真如。具十玄六相。乃圓教義也。後二句結歸迴向之義。如是淨眼。即上四句。謂能依此法門觀察證入。是清淨智眼也。迴向有三。實際佛果。具上四句內。此但迴向眾生。謂凡小眾生。無量劫來。關閉二種生死牢獄。無由得出。諸佛出世。示大法門。直下即開也。噫。死生大矣。智者可不於此求出路哉。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疏 後四頌迴向行成。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眾惡業 如是饒益諸羣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涅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迴向 不取眾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虗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別 如是開悟諸羣生 一切無性無所觀


疏 頌迴向所為。可知。


論 已上頌有五十行。兩行一頌。皆頌當位之中迴向所行之行。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文行之。第二隨文解義者。云何為不壞迴向。雖隨生死海不壞法身。雖隨分別而不壞無作。雖隨諸見而不壞法眼。雖隨順諸行而不壞菩提心。雖教化成熟眾生皆至佛果。不壞身心無依住門。雖隨一切眾生知根同事。而不壞戒體恒自白淨。是故名為不壞迴向。又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成壞體。此迴向體。如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迴向。此是不壞迴向之大體也。智不壞。生死不壞。大願不壞。大悲不壞。皆如實故。如十住位。以離染大悲為戒體。即以海門國海雲比丘為所表。十行位中。即以工巧算術以為戒體。即以釋天童子於河渚中算印法以為所表。為明行為河流歸海故。十迴向中。以處俗大悲為戒體。即以海師自在為所表。 第二迴向竟。


*第三等一切佛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前中亦三。初標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


疏 標名者。若準次文。但等三世諸佛迴向之道。準下亦等善根。故文云。如過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故。本業亦云。三世諸佛善一切時行。兼顯無間。故下文云。與妻子俱。未曾蹔捨菩提之心。此從所等立名。即等一切佛之迴向。以深入法性。行暜門善而為其性。


鈔 兼顯無間者。上引本業。但證等善根。以云一切時行。故云無間。此從所等下。結得名。從以深入下。出體性。


論 第三等一切佛迴向。以忍波羅密為體。餘九為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為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為明得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為明忍為覺行之首。為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眾善之首。房為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為陽。為生萬物之首。明忍為萬行之首。生眾福故。故居城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是幢義。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無上勝者。眾行之中。不勝忍也。以無忍不成行故。餘廣如經說。


*二依徵廣釋中二。先總標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


疏 即釋名也。


*後廣釋亦二。先顯迴向。後明成益。前中又二。先等隨相。後等離相。前中復二。先明對境善根以將迴向。後總攝萬善以將迴向。前中又二。初所迴善根。後正顯迴向。今初。


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輭諸根清涼。


疏 謂學佛修時。於六境違順。成四淨心。一於順違成就行捨。不為境牽。名心自在。二異於凡小。以悲智廣大。淨諸惑故。三離憂過故。有喜樂捨。無憂苦惱。四禪定輕安故。心意柔輭不妄取境。故諸根清涼。


*第二正迴向中。迴向五乘之境。文分五段。一佛。二菩薩。三有善眾生。四二乘。五有惡眾生。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復更發心迴向諸佛。作如是念。願以我今所種善根。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所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無有等比佛三昧樂。不可限量大慈悲樂。一切諸佛解脫之樂。無有邊際大神通樂。最極尊重大自在樂。廣大究竟無量力樂。離諸知覺寂靜之樂。住無礙住恒正定樂。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疏 文二。先牒前起後。後願以我下。正顯所願。初總願樂增。然佛德已圓。今願增者。尊重荷恩。展誠敬故。亦猶獻芹於上。香蕐奉佛。非彼須待。


鈔 然佛德已圓下。顯文意。亦是通難。先出難。從尊重荷恩下釋。亦猶獻芹者。即外典中事。野老美之而獻於君。君豈美之。


疏 所謂下別。文有十句。初句望九。亦是總句。具下諸住故。由此名不思議。二即天住。謂海印等。三即梵住。四即聖住。謂無邊解脫等。五種類俱生無作行通。


鈔 即天住等者。智論云。天住。謂四禪。聖住謂三解脫。梵住謂四無量。皆通三乘。今皆約一乘果位。故皆無量。五種類等者。即三種意生身中第三從十地得。至佛亦同。但增勝耳。而非生死但取變化身耳。三種之義。第六迴向當辨。


疏 六十自在樂。或八自在我。


鈔 或八自在我者。即涅槃二十三經云。一能示一身以為多身等。二示一塵身滿三千界。三能以滿三千界身。飛舉過二十恒河沙等世界而無障礙。四心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身化無量類形等五根自在。一根見色聞聲等。六以自在故。得一切法。謂無得而得等。


疏 七智用無邊。


鈔 七說自在故。謂說一偈義。經無量劫等。


疏 八離覺圓寂。


鈔 八如來徧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廣釋如彼。皆明無得無作而有所成。故云自在。今但畧列而已。


疏 九大用恒湛。十二行永亡。


鈔 二行永亡者。即上二十一種功德第一。已如前辯。


*二迴向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佛已。復以此善根迴向菩薩。所謂願未滿者令得圓滿。心未淨者令得清淨。諸波羅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安住金剛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精進。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能令眾生捨離我慢。發菩提心所願成滿。安住一切菩薩所住。獲得菩薩明利諸根。修習善根證薩婆若。


疏 亦二。初結前生後。後所謂下。正顯有十。前六自行。後四利他。前中通有三義。一通相辯。隨願行等而滿故。二究竟滿故。三從次滿。


鈔 從次滿者。此義該下諸句。即次第滿義。


疏 初信中。隨緣之願如淨行品。二淨十住解心。故晉經云。未淨直心者。三成十行。四成十向。故菩薩戒名十金剛。五得初地已上證不退故。六得八地已上無功用行名大精進。任運了一切法。名護菩提門善根。


鈔 初句信滿。二十住滿。故晉經云。未淨直心。證成此句是住義。十住直心增故。故云心未得淨者。令得清淨。


疏 後能令眾生下。四利他中。初令證發心離二我故。二徧安諸地。三通得地中之德。四令證佛果。


*三迴向有善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菩薩已。復以迴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離見佛。心得清淨獲諸佛法。集無量德。淨諸神通。捨法疑念。依教而住。


疏 亦是迷真實義愚眾生。有於少善。但為求有。處人天乘。今令住佛乘。以成十益。初三令念三寶。次三念已成德。後三由德成益。各如次配佛法僧寶。念佛三昧。能發通故。


鈔 各如次配者。如云不離見佛。即由前念佛圓滿所成等。淨諸神通。即是常見佛益。由此句似隱。故疏釋云。念佛三昧。能發通故。


*四迴向二乘。


如為眾生如是迴向。為聲聞辟支佛迴向亦復如是。


疏 然眾生於佛法易反復。故先迴向之。二乘終竟迴心。故亦不捨。例前成益。


鈔 於佛法易反復者。即淨名第二。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以聲聞斷結。故下云。終竟迴心。揀異定性。下當廣引。


*五為於有惡。


又願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一切惡處。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永不毀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心清淨。證一切智。


疏 謂不遺闡提。亦是迷異熟愚眾生。不見苦果故。初令離苦果。成因善。後永不下。令離惡因。成當果。


鈔 亦是迷異熟愚眾生者。對前迷勝義愚。亦如前釋。


疏 上來五段。初一迴向菩提。餘四迴向眾生。


*第二總攝萬善迴向中二。先總顯其相。後歷事別陳。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具足充滿。


疏 所有善根即所發起等也。皆以大願即能發起等也。別有三句。一未生善根以大願方便發起令生。故晉經以發起為行。二亦以大願積集令多。三隨已生善一一增勝。令充佛地。而皆有重句。云正發起等者。謂隨發起積集增進。必向三處。不餘趣求。離諸過失名之為正。悉令已下。總結成益。由正發等故令稱悲智。故名廣大。由發起積集故。諸善具足。由增長故。一一充滿法界。等於如來。無善不爾。故云悉令。


*第二歷事別陳。諸善非一。畧舉一兩。以顯隨緣攝善。皆成迴向。文中二。初顯增長迴向。後佛子菩薩爾時下。明積集迴向。其發起迴向通在二處。前叚亦是大悲隨順。後叚以明大悲深重。此約善根。若據迴向。前明迴向菩提。為眾生故。後迴向眾生。令得菩提。皆是綺互。欲顯一時迴向三處耳。今初增長中分二。先別明後菩薩如是下。總結。前中三。初明隨染無汙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疏 以慈故隨染。以智故居清淨道。念薩婆若。


*二動與道合迴向。徧而無間。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


*三總顯迴向之相。正顯前文大願發起增長之義。


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


疏 文中二。先總明。初句標意。安住下。即能發起願。攝取下。所起所增善根。暜救一切。即結成正義。二永離下。別顯。文有十句。一離惑故。二正趣向故。三不取餘道故。四正觀故。五捨離染故。六具修因故。七於菩提因捨二障故。八持誦智地。九以智習善。十不染世行。受出世法。十皆自德能向菩提。若以上暜救一切貫之。則十皆為生。令得此善。


鈔 謂離惑故者。即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放逸眾惑之根。憍為染法所依。慢能長淪生死。故離此二。諸惑皆離。餘可思準。


*二總結。


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迴向諸佛無上菩提。


疏 結中。以此文證。釋增長義。理甚分明。


*第二明積集迴向中二。初別明。後總結。前中二。初明微細積集。後長時積集。今初。


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迴向一切種智。


疏 前中亦二。先明所積善根。下至一搏一粒。其福至微。施與畜生其田至劣。積此微善。亦以大願。令正發起。成迴向行。二明迴向行。先總明離苦得樂。次永度已下。別彰離苦。文有九句。初總顯深廣。次八別明苦相。受即苦之自性。蘊即苦依。謂五盛陰。苦覺。謂苦相。亦攝冤會愛離等覺。聚。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行即罪業。因即諸惑。本即貪欲。處即三塗。乃至變易所依。皆得捨離。通後五句。後菩薩如是下總結。令得菩提。


鈔 初總顯深廣者。為苦海故。餘可思準。本即貪欲者。法蕐第二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第二長時積集。


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普攝眾生修諸善根悉以迴向。欲令永離生死曠野。得諸如來無礙快樂。出煩惱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滿悲力廣大。普使一切得清淨樂。守護善根。親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斷世間種。植如來種。住於三世平等法中。


疏 長時積集者。從初發心。即積集故。文中二。先總標善根迴向。後欲令下。明迴向意。即是迴向之相。以欲令之言。是心願故。文有十三句。前十二為六對。得隨相益。後一句入平等理益。前中一離苦果得滅樂。二出集因修正道。三具悲智。成上修道。四護善近佛。則出煩惱海。餘二對。共成初對。


*第二總結。


菩薩摩訶薩如是所有已集當集現集善根。悉以迴向。


疏 結中。一搏一粒等。即現集也。初發心來。即已集也。當集之善。雖則未起。願力逆要。起必任運。注向三處。況依此教。九世圓融。 先等隨相迴向竟。


*第二等佛離相迴向。即向實際。統於前二。說有前後行在一心。文二。初等過去。後佛子下。等現未前中二。先舉所等。後顯於能等。今初。


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菩薩所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度諸眾生令永出離。勤加修習一切善根。悉以迴向而無所著。所謂不依色。不著受。無倒想。不作行。不取識。捨離六處。不住世法。樂出世間知一切法皆如虗空無所從來。不生不滅。無有真實。無所染著。遠離一切諸分別見。不動不轉。不失不壞。住於實際。無相離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樂習行普門善根。悉見一切諸佛眾會。


疏 前中三。初標隨相。即有離相。故末句云。而無所著。次所謂下。別顯離相之相。三如是深入下。結其無礙。二中先離妄契止。初蘊。次處。不住世法即十八界。有根境識是世間故。不依不著即是出世。後知一切下。釋前不著。所以不著者。由見實成觀故。初句是喻。無所從下。文含法喻。但觀所喻。能喻可知。皆由從緣無性故。無來等五句。展轉相釋。故上文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等。遠離已下。結其成觀。心無分別故。寂然不動。外緣不轉。不失於照。不壞於止。故與實際相應。實際謂何。即是無相。何名無相。體離十相。唯是一相。一相謂何。即是無相。又無相約理。本自無故。離相約智。離取相故。唯是一相。心境冥故。


鈔 一切法無來等者。此上半以無來釋無生。而言等者。等取下半云。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此以無生釋無滅也。不滅故無有真實。有實則有可滅故。無實故無染。譬如雲霧。不能染空。故云五句展轉相釋。何名無相等者。涅槃三十一云。大般涅槃。名為無相。師子吼問。何名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又無相約理下。上之四義。展轉相承。唯明一體。此下分能所證。以為無相離相。能所契合以為一相。則實際為總。下三別明。


疏 三如是深入下。結無礙者。既稱法性。修隨相故。一攝一切。名暜門善。悉見諸佛。畧辨成益。


*二顯能等。


如彼過去一切如來善根迴向。我亦如是而為迴向。解如是法。證如是法。依如是法。發心修習。不違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所顯現。乃至如來究竟之地。


疏 此顯能等中二。先牒所等。總顯能等。二解如是下。別顯等相。初二句。願等佛解證。次二句。依之修行。不違已下。顯修行相。至究竟地。即是修果。


*第二等現未。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修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未來現在。悉亦如是。我今亦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第一迴向。勝迴向。最勝迴向。上迴向。無上迴向。無等迴向。無等等迴向。無比迴向。無對迴向。尊迴向。妙迴向。平等迴向。正直迴向。大功德迴向。廣大迴向。善迴向。清淨迴向。離惡迴向。不隨惡迴向。


疏 分三。初牒所等。即舉過去。例於現未。次我今下。總顯能等。三第一下。別明等相。通能所等。前過去章中已廣顯離相。今此文內。直歎殊勝。義存影畧。不欲繁文。有十九句。晉經具二十句。謂廣大下。有明淨迴向。今譯謂同清淨。故闕此一。於中初九形對辨勝。初總明首出。故名第一。二越凡小故。三超因位故。四獨出故。五無加過故。六無與齊故。七唯至極無二者。可齊等故。八無匹故。九無敵故。後十約自體顯勝。一尊。可貴重故。二玅者。言思不及故。三稱理無差故。四不餘趣向故。五攝德故。六周法界故。舊云大願。七離無記故。八離垢染故。九自無惡行故。十不隨惡緣故。 上來正顯迴向竟。


*第二明迴向成益。


菩薩如是以諸善根正迴向已。成就清淨身語意業。住菩薩住。無諸過失修習善業。離身語惡心無瑕穢。修一切智住廣大心。知一切法無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別了知無量諸業。成就迴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一切佛迴向。


疏 文顯可知。


*第二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深入一切諸如來業。趣向如來勝妙功德。入深清淨智慧境界。不離一切諸菩薩業。善能分別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入佛種性。以巧方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現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


疏 畧辨十種勝德。一因修佛業以等佛迴向故。迴向眾生是佛業故。又如離世間品十種佛業。二趣佛果德向菩提故。三智入深理向實際故。餘可知。


鈔 又如離世者。即五十八經云。所謂隨時開導是佛業。令正修行故。夢中令見是佛業。覺昔善根故。為他演說所未聞經是佛業。令生智斷疑故等。恐繁且止。


*第二偈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即說頌言。


彼諸菩薩摩訶薩 修過去佛迴向法 亦學未來現在世 一切導師之所行


疏 二十四偈分三。初二十一頌。頌前位行。次二位果。後一結歎。前中二。初一頌總標釋名。


於諸境界得安樂 諸佛如來所稱讚 廣大光明清淨眼 悉以迴向大聰哲 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亦復然 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迴向諸最勝


疏 後二十偈。頌上廣釋。亦二。先十九頌正明迴向。後一頌成益。前中隨相離相雙頌。文中亦二。初六頌對境所生善根迴向。於中初二偈。頌所迴善根。兼迴向佛樂。


一切世間眾善法 及諸如來所成就 於彼悉攝無有餘 盡以隨喜益眾生 世間隨喜無量種 令此迴向為眾生 人中師子所有樂 願使羣萌悉圓滿 一切國土諸如來 凡所知見種種樂 願令眾生皆悉得 而為照世大明燈 菩薩所得勝妙樂 悉以迴向諸羣生 雖為羣生故迴向 而於迴向無所著


疏 後四頌迴向眾生。令得佛安樂。


菩薩修行此迴向 興起無量大悲心 如佛所修迴向德 願我修行悉成滿 如諸最勝所成就 一切智乘微妙樂 及我在世之所行 諸菩薩行無量樂 示入眾趣安隱樂 恒守諸根寂靜樂 悉以迴向諸羣生 普使修成無上智 非身語意即是業 亦不離此而別有 但以方便滅癡冥 如是修成無上智


疏 二有十三偈。頌總攝萬善迴向。分三。初四頌增長迴向。


菩薩所修諸行業 積集無量勝功德 隨順如來生佛家 寂然不亂正迴向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咸攝受 悉以善根迴向彼 願令具足安隱樂 不為自身求利益 欲令一切悉安樂 未曾暫起戲論心 但觀諸法空無我


疏 二有三偈。頌積集迴向。


十方無量諸最勝 所見一切真佛子 悉以善根迴向彼 願使速成無上覺 一切世間含識類 等心攝取無有餘 以我所行諸善業 令彼眾生速成佛 無量無邊諸大願 無上導師所演說 願諸佛子皆清淨 隨其心樂悉成滿 普觀十方諸世界 悉以功德施於彼 願令皆具妙莊嚴 菩薩如是學迴向 心不稱量諸二法 但恒了達法無二 諸法若二若不二 於中畢竟無所著 十方一切諸世間 悉是眾生想分別 於想非想無所得 如是了達於諸想


疏 三六偈。卻頌上對境善根迴向菩薩。迴文前卻。初四隨相。後二離相。於中初偈達法際。二與不二。相待皆寂。後偈了妄源。以想遣境。境盡想亡。非想遣想相待俱寂。寂而常照方名了想。


彼諸菩薩身淨已 則意清淨無瑕穢 語業已淨無諸過 當知意淨無所著 一心正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導師 及以現在天人尊 悉學於其所說法 三世一切諸如來 智慧明達心無礙 為欲利益眾生故 迴向菩提集眾業 彼第一慧廣大慧 不虗妄慧無倒慧 平等實慧清淨慧 最勝慧者如是說


疏 此四偈。一偈頌成益。兩偈頌位果。後頌結歎。可知。


論 已上有四十八行頌。兩行一頌。所頌前法。如文具明。不煩更解。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一切佛迴向。為此第三迴向。成其忍門。明無貪瞋癡。三業如佛。佛所行願。皆悉願為。故云等一切佛迴向。令願行一如佛故。又前云不壞迴向。以次等一切諸佛迴向。明次第合然。 第三迴向竟。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長行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前中亦三。謂牒。釋。結。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迴向。


疏 至是能至善根。及其供具。一切處。即所至供境。謂以大願。令此善根供具。徧至一切時處。隨所應供。供諸福田。本業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然準下文。若因若果。皆至一切。畧舉十事。一法身至一切處。如來藏身暜周徧故。二法身至故智身至。三智身至故大願至。四大願至故供具善根至。五則見佛聽聞至。六則現身開悟至。七則無來無去至。八則不出一毛孔而能至。九則一身一毛。等一切身毛至。十則一念等一切劫至。若剋陳別體。則以供佛善根。及勝解心為體。通則該於法界。


論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者。以精進波羅密為體。餘九為伴。以善財所見比丘尼名師子嚬伸。住輸那國。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云鬪諍時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斷鬬諍。此表第四迴向行精進業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離染清淨。尼者。慈音。明此精進行門。離染慈悲以為行體。號師子嚬伸者。明已得四無礙智。已得四種無畏故。師子者。明智無畏也。嚬伸者。卷舒自在也。明以清淨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說法利生。善和斷鬬諍。皆悉從伏。無量諸眾生見聞不同。廣如經說。意表此第四迴向中行精進之行。表智悲之相故。無染慈悲。說法自在。表悲常隨苦流。智常無染。是摩尼義。四無礙智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辭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迴向眾生菩提。二迴向實際。三結歎成益。前中二。初畧明。後廣顯。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至一切眾生。至一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虗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無為。至一切語言音聲。願此善根亦復如是。徧至一切諸如來所。供養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所願悉滿。未來諸佛具足莊嚴。現在諸佛及其國土道場眾會。徧滿一切虗空法界。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一切善根悉迴向故。以如諸天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充滿無量無邊世界。


疏 前中三謂法。喻。合。法中。謂以願力及善根力。此二相資。故能徧至。次譬如下。喻況中。實際者。即一切法真實之際。故無不在。一切物者。謂凡是有形。故晉經中名一切有。餘竝可知。此與如相及法界迴向。有差別者。此據善根迴向。成供具至一切處。第八約善根迴向。同如體相業用。第十約所迴向行廣多無量故無濫也。第三以法合中。先總。後過去下別明。於中二。先舉三世。合所至處。能事已畢。過云願滿。修因已圓。未云具足。現成正化。故云國土道場。後願以信下。明能至供。於中先成供因。因有三種。一以勝解。則隨心轉變。二以大智。了無障礙。三以善根迴向。稱願而成。以如諸下。辨所成供。可知。


*第二廣明。於中二。先約十方佛明其徧至。後約常住佛明其徧至。前中分三。初總明供處。二別明供養。三通顯迴向之心。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諸佛世尊。普徧一切虛空法界。種種業所起。十方不可說一切世界種世界。不可說佛國土佛境界種種世界。無量世界。無分齊世界。轉世界。側世界。仰世界。覆世界。


疏 先約處顯多。次種種業所起。約因顯多。十方已下。約數顯多。種種世界。約形類顯多。義通受用及變化土。


*二別明供養。


如是一切諸世界中。現住於壽。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彼有菩薩。以勝解力。為諸眾生堪受化者。於彼一切諸世界中。現為如來出興於世。以至一切處智。普徧開示如來無量自在神力。法身徧徃無有差別。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證法實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轉無礙力故。生於如來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願於如是諸如來所。以眾妙華。及眾妙香。鬘蓋幢旛。衣服燈燭。及餘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若佛形像。若佛塔廟。悉亦如是。


疏 文二。初供現在佛。後若佛形像下。供住持佛。前中二。先所供田。後佛子下。明能供行。前中二。初實報田。二彼有下。辨權應田。於中三。初現身。次說法。言以至一切處智者。意明今此位菩薩。亦能爾也。此即本下迹高。若佛為菩薩。則本高迹下。或俱高俱下。因果交徹。思之。


鈔 或俱高俱下者。畧成四句。佛化為佛。本迹俱高。菩薩化為菩薩。本迹俱下。就菩薩中以位相望。亦有高下。可知。


疏 三法身下。釋權佛所由。初之三句。顯與果佛平等。同性起故。一得法性身。同徧往故。二等有智身。入法界故。三暜賢自體。如來藏身不生滅故。由上三義。故能善巧。暜現世間。若爾。眾生豈無如來藏身。故下三句。復釋成前義。一證法實故。得同法身。二有無礙智力。故暜入法界。三佛種中生故得如來藏身之用。謂絕二障權實無礙。是如來見。廣大威德。是如來用。菩薩隨順悟入。是生彼種性之中。故出現品云。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思議無障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廣如彼說。得斯後三。因位尚即為果。況應現耶。上亦供行所因。 鈔上亦供行所因者。即上釋權化所由。以如來藏等力故。令供行至。故為所因。


疏 二明供行。及供住持佛等。文竝可知。


*三通顯迴向之心。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亂迴向。一心迴向。自意迴向。尊敬迴向。不動迴向。無住迴向。無依迴向。無眾生心迴向。無躁競心迴向。寂靜心迴向。


疏 初句總牒善根迴向。後所謂下。別顯行相。謂前以善根迴向成供。供諸田時。如是用心。文有十句。一不生妄念。二專注正境。三不由他悟。四於田殷重。五違順不動。六不住於法。七不依於境。八知我空。九心行安審。十正順涅槃。


*第二約常住佛明徧至者。謂三世住壽。盡未來際。應亦常也。三身十身融無礙故。不同前文有塔廟等。文中有三。初以善根迴向供佛。二願令一切下。以供佛善迴向眾生。三譬如下。總願善根暜攝迴向。初中二。先所供境。後顯能供行。今初。


鈔 三身十身融故者。出應亦常所以。若法相說。應雖名常。是不斷常。今法性宗。同是一常。若別說者。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化身有始有終。今化即法。故無始終。況報同法。亦無有始。十身融義。居然可知。


復作是念。盡法界。虗空界。去來現在一切劫中。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無量名字各各差別。於種種時現成正覺。悉皆住壽盡未來際。一一各以法界莊嚴而嚴其身。道場眾會周徧法界。一切國土隨時出興而作佛事。


疏 盡空法界。明處無不徧。去來現劫。時無不窮。諸佛世尊。總該真應。得一切下。明真極之成。於種種時下。明應現成。成即有始。應乃無終。故皆住壽盡未來際。真應無二。故一一各以法界莊嚴。主伴圓通。故道場眾會皆周法界。出非在我故曰隨時。興必利生。名作佛事。


*二顯能供行。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我以善根。普皆迴向。願以無數香蓋。無數香幢。無數香旛。無數香帳。無數香網。無數香像。無數香光。無數香燄。無數香雲。無數香座。無數香經行地。無數香所住處。無數香世界。無數香山。無數香海。無數香河。無數香樹。無數香衣服。無數香蓮華。無數香宮殿。無量華蓋。廣說乃至無量華宮殿。無邊鬘蓋。廣說乃至無邊鬘宮殿。無等塗香蓋。廣說乃至無等塗香宮殿。不可數末香蓋。廣說乃至不可數末香宮殿。不可稱衣蓋。廣說乃至不可稱衣宮殿不可思寶蓋。廣說乃至不可思寶宮殿。不可量燈光明蓋。廣說乃至不可量燈光明宮殿。不可說莊嚴具蓋。廣說乃至不可說莊嚴具宮殿。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蓋。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幢。如是摩尼寶旛。摩尼寶帳。摩尼寶網。摩尼寶像。摩尼寶光。摩尼寶燄。摩尼寶雲。摩尼寶座。摩尼寶經行地。摩尼寶所住處。摩尼寶剎。摩尼寶山。摩尼寶海。摩尼寶河。摩尼寶樹。摩尼寶衣服。摩尼寶蓮華。摩尼寶宮殿。皆不可說不可說。如是一一諸境界中。各有無數欄楯。無數宮殿。無數樓閣。無數門闥。無數半月。無數却敵。無數牕牖。無數清淨寶。無數莊嚴具。以如是等諸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諸佛世尊。


疏 能供行中三。初結前生後。二願以下。所成供具。三以如是下。結成供行。二中三。初以香為葢等二十事。次無量蕐葢下。以蕐鬘等九例於前香。各具二十。香等離葢等更無別體。故有二百。


鈔 香等離葢等者。如初以香等為二十事但有二十。無二十一。以香徧二十故如刻栴檀為二十事。豈別有栴檀後花等九事。各為二十亦然。


疏 後如是一一下。隨彼葢幢等中。若總相說。皆有楯等九事。成一千八百。并前本門。總有二千。是則香等成葢等。葢等有楯等。從無數無量如是漸增。且至不可說。理實皆等法界。難可稱也。然一一諸言。定通香等。不全通於葢等。以衣及光明何有門闥樓閣等耶。是則都數未必二千。但通相言。一一諸境界也。三結成供行。可知。


*第二以供佛善根迴向眾生者。正願迴向之願。


願令一切世間皆得清淨。一切眾生咸得出離住十力地。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法明。令一切眾生具足善根悉得調伏。其心無量等虗空界。徃一切剎而無所至。入一切土施諸善法。常得見佛植諸善根。成就大乘不著諸法。具足眾善立無量行。普入無邊一切法界。成就諸佛神通之力。得於如來一切智智。


疏 然前叚供後有不亂等心。今此供後明清淨等願者。文有影畧。義實相通。文分為二。初總顯所為。謂令得果。惑淨智明。後令一切下別顯。願得因圓果滿。初明二利因圓。成就已下。智用果滿。


*第三總願善根暜攝迴向。


譬如無我。普攝諸法。我諸善根。亦復如是。普攝一切諸佛如來。咸悉供養無有餘故。普攝一切無量諸法。悉能悟入無障礙故。普攝一切諸菩薩眾。究竟皆與同善根故。普攝一切諸菩薩行。以本願力皆圓滿故。普攝一切菩薩法明。了達諸法皆無礙故。普攝諸佛大神通力。成就無量諸善根故。普攝諸佛力無所畏。發無量心滿一切故。普攝菩薩三昧辯才陀羅尼門。善能照了無二法故。普攝諸佛善巧方便。示現如來大神力故。普攝三世一切諸佛降生成道轉正法輪。調伏眾生入般涅槃。恭敬供養悉周徧故。普攝十方一切世界。嚴淨佛剎咸究竟故。普攝一切諸廣大劫。於中出現修菩薩行無斷絕故。普攝一切所有趣生。悉於其中現受生故。普攝一切諸眾生界。具足普賢菩薩行故。普攝一切諸惑習氣。悉以方便令清淨故。普攝一切眾生諸根。無量差別咸了知故。普攝一切眾生解欲。令離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化眾生行。隨其所應為現身故。普攝一切應眾生道。悉入一切眾生界故。普攝一切如來智性。護持一切諸佛教故。


疏 暜攝迴向者。以上來三叚別明善根。但說成供供佛。今欲顯此善根無所不成故復明此。於中二。初喻。謂二無我理。暜攝理事無不周故。二法合。有二十句。前十二句攝成自利德。後八成利他。竝顯可知。 初迴向眾生菩提竟。


*第二實際迴向中二。初總標。二不於下別顯。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用無所得而為方便。


疏 用無所得為方便者。畧有二義。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迷於空。為入有之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無得。即此無得亦是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也。今文正用前意。義兼於後。欲顯隨相離相。無前後故。然畧云無得。準大般若。亦以無生無滅無住等。皆為涉有之方便也。


*二別顯中三。初正顯觀心。二菩薩如是了達下。明觀成之相。三菩薩如是觀一切下。時觀成益。今初。


不於業中分別報。不於報中分別業。


疏 初中十句。義有四節。初一會事歸理。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無不現。故業果皆空。業空故。無體可能招報。況謂因中而有果耶。報空故。無體可以酬因。況謂果中而有因耶若約觀心。名會用歸寂。


鈔 業空下別釋。此有二意。一正以緣生即空。破權小見。顯業不能為因招果。果亦不能為果酬因。二兼破外道因中有果等。彼計因中有果者。如乳是酪因。乳中有酪。成酪之後。亦有於乳。故曰果中有因。若約觀心者。上約法理。通境及智。今約觀心。但一是非。即名為寂。亦無心於事理方稱為寂。不失於照。故名為用。不取用相。即用常寂。


雖無分別而普入法界。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雖無所起而勤修勝法。不信諸法而能深入。不有於法而悉知見。


疏 次五句明理不礙事。約心則寂不礙用。於中初句理無能所分別。而不礙有能入之智。所入法界。次句無作而造作。次句無起而修起。次句無能所信。而能即事入玄。此與初句。但事理之異。大般若云。若信一切法。則不信一切法。以不信一切法。名信一切法。此約不信是真信。今約不信不礙信。末句不有能所見。而不礙能所見。


鈔 此與初句者。初句約理。無入而入。今約事上無能入。以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大般若下。引此文者。揀義不同。謂般若意卻是即用而寂。同上須彌山頂偈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是則無所見。此偈則先正後反。大般若則先反後正。今此中意。明理不礙事故。意別也末句不有能所見者。以文言不有於法。法通能所見也。何以得知法是能所見。以下句云。悉知見故。即同金剛。如來悉知悉見。


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諸法性恒不自在。


疏 三有二句。事理雙絕。約心則止。觀兩亡。初句正釋。作事也。不作理也。待對假言。故皆不可得。下句釋成法從緣起。不能不生。諸緣離散。不能不滅。從緣生滅。不能不有。緣生無性。不能不空。故諸法性。無蹔自在。何有性相而可得耶。


鈔 待對者。出絕事理之意。一相待門。謂待事說理。待理說事。知因長有短。短不可得等。二云假言者。諸法寂滅。本絕名言。今云事理。皆假名耳。故皆雙絕。上是疏家釋成。下句經自釋成。


雖悉見諸法而無所見。普知一切而無所知。


疏 四有二句明事理無礙。約心則寂照雙流。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不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上四句。初則會有歸空。有未曾損。次依空立有。有未始存。次空有兩亡。無隱無顯。後空有無礙。存沒同時。四句鎔融。方名離相實際觀。


鈔 上四句下。總融前四。言有未曾損者。法即是空。非法滅空。有未始存者。即空之有。有相虛故。無隱無顯者。有存則空隱。空存則有隱。今由兩亡。故非隱顯。存沒同時者。空不礙有故存。有不礙空故沒。然隱顯皆就理明。存沒竝約事說。亦影畧耳。四句鎔融下總結。此則非唯離於隨相。亦離離相。真無礙也。真實際也。


*二觀成之相。


菩薩如是了達境界。知一切法因緣為本。見於一切諸佛法身。至一切法離染實際。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無有二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相。


疏 然此叚文。更有二意。一前是即觀之止。後明即止之觀。前雖云知。意明無知。二以後叚釋成前文。由知因緣等故。不於業中分別報等。雖有此二。觀成相顯。於中分二。初句結前生後。由依如前了達心境。故能成下如是知見。後知一切下。正顯其相。文有八句。初總餘別。總中由上觀故。能知因緣。何等因緣。謂一切法。若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以因緣而為其本。云何謂本。謂因緣故有。因緣故空。因緣故不有。因緣故不空。因緣故流轉。因緣故還滅乃至一切。皆由因緣。故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有為緣生。無為緣顯。因有有為。則有無為。又形奪相盡。是真無為。下別有七句。釋成上義。由觀因緣得見佛等。是故因緣為諸法本。一見法身。因緣無住。無住之本。即是法身。經云。佛以法為身。故中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二見法實際。因緣性離。為法實故。三無性緣生。故如化似有。四理外無事。故唯一法。皆如來藏。事事皆虛故無二性。尚無有二。何況有五。五緣性無礙。故於業境皆得善巧。以業攝報。境必對心。則內外因果皆善巧也。六即事顯理而不壞事。故云於有為等。七即理成事而不隱理。故云於無為等。若滅壞有為。則失有為本空。若分別無為。即壞無為之性。是以若約相即為即無為。無可滅壞。無為即為。亦無可分別。若約無礙。則事能顯理而非理。理能成事而非事。事理相即。性相歷然。故為無為。體非一異。示謂顯示。有為界分。無為界性。


*三觀成之益。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畢竟寂滅。成就一切清淨善根。而起救護眾生之心。智慧明達一切法海。常樂修行。離愚癡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學世間之法。得淨智眼離諸癡翳。以善方便修迴向道。


疏 文顯可智。 二迴向實際竟。


*第三結歎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稱可一切諸佛之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眾生最上福田。為一切商人智慧導師。作一切世間清淨日輪。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護一切眾生。皆令清淨具足功德。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能護持一切佛種。能成熟一切眾生。能嚴淨一切國土。能不壞一切諸業。能了知一切諸法。能等觀諸法無二。能徧往十方世界。能了達離欲實際。能成就清淨信解。能具足明利諸根。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迴向。


疏 上來近明離相之益。今則通辨一迴向益。文中二。先明自分二利益。初句上稱佛心。餘句自成二利。二佛子下。勝進二利益。文兼體用。竝顯可知。


*第二大叚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得至一切處身業。普能應現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語業。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故。得至一切處意業。受持一切佛所說法故。得至一切處神足通。隨眾生心悉往應故。得至一切處隨證智。普能了達一切法故。得至一切處總持辯才。隨眾生心令歡喜故。得至一切處入法界。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徧入身。於一眾生身普入一切眾生身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劫。一一劫中常見一切諸如來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念。一一念中一切諸佛悉現前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一切處迴向。能以善根如是迴向。


疏 位果中三。初牒得時。二得至下。正顯所得。文有十句。初三三業體徧。次三三業用徧。後四顯用自在。三佛子下總結。


*第二重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內外一切諸世間 菩薩悉皆無所著 不捨饒益眾生業 大士修行如是智


疏 有十一偈。分三。初七頌迴向眾生及菩提。次三偈半。頌迴向實際。後半頌成益。前中二。初一偈頌前畧明至一切處。但頌法說所修善根。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切無依無所住


疏 後六頌前廣明。於中初半偈。通頌前所至處。


不取活命等眾法 亦不妄起諸分別 普攝十方世界中 一切眾生無有餘 觀其體性無所有 至一切處善迴向


疏 次一偈半。頌前迴向眾生。


普攝有為無為法 不於其中起妄念 如於世間法亦然 照世燈明如是覺 菩薩所修諸業行 上中下品各差別 悉以善根迴向彼 十方一切諸如來 菩薩迴向到彼岸 隨如來學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勝法 清淨善根普迴向 利益羣迷恒不捨 悉令一切諸眾生 得成無上照世燈


疏 後四頌前暜攝迴向。餘可知。


未曾分別取眾生 亦不妄想念諸法 雖於世間所染著 亦復不捨諸含識 菩薩常樂寂滅法 隨順得至涅槃境 亦不捨離眾生道 獲如是等微妙智 菩薩未曾分別業 亦不取著諸果報 一切世間從緣生 不離因緣見諸法 深入如是諸境界 不於其中起分別 一切眾生調御師於此明了善迴向


論 已上有二十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至一切處迴向。約位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處。二智身至一切處。三大願至一切處。四供養諸佛至一切處。五見聞聽受諸法至一切處。六徧現色身至一切處。七開悟眾生至一切處。八不出毛孔至一切處。九徧滿十方等于法界而無去來至一切處。十入一眾生身心等一切眾生身心至一切處。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至一切處迴向。又迴向者有十法。一以無作法迴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迴向無作法。三以一法迴向多法。四以多法迴向一法。五於諸有法迴向無法。六於無法迴向有法。七以世間法迴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迴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迴向以為方便有迴向法。十以一切有迴向法以為自性無迴向法。為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無障礙故。得大神通無法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以誠實心。起大願雲。周覆法界虛空界與種種供具。供養三世一切諸佛。皆願自他福德圓滿故。是故名為至一切處迴向。大意以修得十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願大悲。依無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滯染淨。不為染淨二法心所拘留。入神通自在門。不著神通。不著自在。為神通諸法性自離故。 第四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7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47:10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四十九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長行中亦二。先明位。行中亦二。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盡功德藏迴向。


疏 由緣無盡境行迴向故。成無盡善根功德之行。得十無盡藏之果。從能迴及果行受名。或無盡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釋。以迴向望行。迴向為能藏無盡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並有財釋。本業云。常以三寶授於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此義亦通所迴善根。即以五門善根迴向而為其性。


論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者。以禪波羅蜜為體。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密女以為所行。行之人。所住國土名為險難城。名寶莊嚴。以歎德中。心無分別。暜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自身現一切剎。所明禪體。徧周自在。為明禪與智悲會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者。以真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真。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城名寶莊嚴。婆須密女者。此云世友。能與世人為師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寶。或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眾生一切智寶。此女身金色。目髮紺青。若聞說法。若暫見。若執手。若坐其座。總得三昧。為明禪體徧周。與智會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禪體智悲相會之流。若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覩其容也。但為定與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為女。非即但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禪門。即俗士長者號為解脫。明俗體本真。眾生身本來佛國故。長者身含佛國。明眾生身亦然。但禪觀相應即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以明禪門。以本自居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內。即明以智為禪體。就俗引生。故云巿上。引入智境。名歸宅內。今十迴向之內。以婆須密女明禪門。即明十迴向以智悲為禪體。以女表之。以致其像。用之表法。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汙。若也未悟俗塵。為業所留。要須戒定慧。志求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纏不汙。方便利生。皆令解脫。切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眾生。要須依根受藥。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明所迴善根。二明迴向之行。三結行成德。今初。文有八句。初三可知。四聞法修證。屬於勸請。以對佛親請。必聞法故。後四皆隨喜。然依離垢慧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佛。二讚佛德。三禮佛。餘即五悔。或合禮讚。或畧供養。或但為五。以發願迴向。但總別之異。如十住婆沙。今文依此。迴向在於下文。故此有四。或但為三。故智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得近佛。若依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畧。


鈔 初三可知者。即經列五也。一懺悔。二禮敬。三勸請。四隨喜。五迴向。迴向在後。又隨時者。看臨期時。應用廣畧。然晝夜三時。不宜闕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所起善根。


疏 一懺悔。然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住修來。除惡業障。故須懺也。然懺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應須起行。此復二種。一事行。如方等經。及禮佛名等。二依理觀。謂觀諸法空。如淨名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等。若依普賢觀。及下隨好品。皆具事理無礙之懺。至下廣明。


鈔 然懺名下。第二釋文。即釋名辨相。四事即為四段。今初釋懺悔。先釋名。懺悔二字。古有二釋。今疏即天台釋。亦通漢梵。二者。今釋即半梵半漢。懺者。梵云懺磨。此云請忍。悔即此方。體是惡作。厭先過失。求請三寶。忍受悔過。單云悔者非是。六釋合二。即是依主。除惡業者。此辨懺益。亦懺意也。然懺有二下。即辨相也。如方等者。經中令先嚴淨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壇彩畫。懸五色幡。燒海岸香。燃燈。敷高座。請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餚饍盡心力。須新淨衣鞋履。無新洗故。出入脫著。令無參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對師說罪。要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此不可減。若能更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得。須辦單縫三衣。僃佛法式。旋繞一百二十匝。卻坐思惟等。廣如經說。佛名經。常所見聞。如淨名。即優婆離章。波離白佛。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謂我言。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顛倒是垢。不顛倒是淨。一切法亦如是。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等。即一向理觀。以訶事也。若暜賢觀者。初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暜賢菩薩。徧懺六根。即事懺也。復令觀心。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即是理懺。如前釋毗盧遮那。已引經竟。今時常用。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等。即彼經後總偈。皆事理雙明。隨好品意。至下當知。


禮敬三世一切諸佛所起善根。


疏 三言禮敬者。除我慢障。起信敬善。故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後三。以成圓十。一我慢禮。謂依次位立。無敬心故。二唱。和禮。高聲喧雜故。此二非儀。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故。四無相禮。入深法性。離能所故。五起用禮。雖無能所。而禮不可禮之三寶。一一佛前。皆影現故。六內觀禮。但禮身中法身佛故。七實。相禮。無內無外。同一實故。八大悲禮。前雖有觀。未顯為生。今一一禮。普代眾生故。九總攝禮。總攝前六為一觀故。十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故。


鈔 言禮敬者。此牒第二行經。五輪著地者。離垢慧經云。一一發願。初總願云。我今五輪。於佛作禮。為斷五道。離於五葢。願諸眾生。常得安住。不壞五通。具足五願。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我今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餘義可思。


勸請一切諸佛說法所起善根。聞佛說法。精勤修習。悟不思議廣大境界所起善根。


疏 三言勸請者。名為祈求。除謗法障。起慈善根故。聲聞自度。但懺己罪。菩薩愍眾。故須勸請。但勸如來普雨法雨。則自必霑洽。此文畧云勸佛說法。智論復加請佛住世。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次句因聞法故。起悟入善。言修習者。瑜伽八十三云。修者了相作意。習者。勝解作意故。又修者。於所知事而發趣故。習者。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鈔 言勸請者。此牒第三行也。了相作意等。即七作意。義如三地釋。


於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生隨喜所起善根。去來今世一切諸佛善根。無盡諸菩薩眾精勤修習所得善根。三世諸佛成等正覺轉正法輪調伏眾生。菩薩悉知發隨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最正覺。乃至示現入般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滅盡。於如是等皆生隨喜所有善根。


疏 四言隨喜者。為慶悅彼故。除嫉妬障。起平等善。然十住智論。皆有三位。一諸佛善。二二乘善。三人天善。今文四句。初一總明。具於三善。二乘正是所訶。故不別舉。而含在一切眾生之中。次三句別。其第二句。別明三善。結一隨喜。後一隨喜諸佛因果。


鈔 言隨喜者。此明第四行也。


疏 大品隨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法華展轉第五十人。尚難校量。況初隨喜。此據隨喜如來權實功德。其福更多。


鈔 大品隨喜下。重示隨喜成益。即上平等功德。初引大品。即第十七。法蕐展轉。即第六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是法蕐經隨喜者。為得幾所福經答文廣。今當畧引。謂有人於會中聞是法蕐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轉為人說。是第二人聞已。復轉為第三人說。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當說之。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滿其中。有人求福。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王*車]璖瑪瑙珊瑚琥珀。乃至象馬車乘。奴婢人民。七寶樓閣等。比第五十人聞法蕐經隨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下結云。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釋曰。此顯功德多。此據等者。疏出德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隨喜之福。今就所隨喜中分其勝劣。勝境隨喜。其福更多。言權實功德者。即是法蕐經。故經云。此法蕐經。開方便門(權也)。示真實相(實也)。如來智慧甚深無量(實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權也)。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從實開權也。)會三歸一。(會權歸實也。)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實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權也。)故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顯如來權實知見。昔人云。此蕐不有則已。有則華實雙含。此經不說則已。說則權實雙辨。明知法華不出權實功德耳。既窮終極唱。難信難解。今能隨喜。功德難量。最初聞人。近獲六根清淨。遠則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多。


疏 然佛是除罪勝緣。故與懺悔。前後無在。既淨身器。次希法雨。後攝他同已。迴向三處。不墮三界。及與二乘。然禮等五果。通得菩提。別則懺得依正具足。禮則尊貴。身器具足。勸請得慧。隨喜得大眷屬。并大財福。迴向離邪。常遇佛世。常能修行。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鈔 然佛是下。第三料揀。於中曲有三門。一明次第。然禮等五果下。二辨果報。約教下。三約教揀定。言可思者。如前禮佛十重。初二非儀。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權小。四是始教。順空義故。五是終教。通事理故。六七頓教。但禮心佛。無禮禮故。八通終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圓教。八是能禮。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淺。事隨理融。事事無礙故。而言攝前六者。二非儀故。十重重無盡故。下經云。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舉身次第恭敬禮。如是無邊諸最勝。亦以言辭普稱讚。窮盡未來一切劫。一如來所供養具。其數無量等眾生。又普賢行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等。若依此禮。一禮則無有盡。功德豈可量哉。餘之七門。可以思準。不入斯觀。徒自疲勞。 初明所迴善根竟。


*第二明迴向。行中二。先結前善根。後悉以下。正明迴向。今初。


菩薩如是念不可說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無障礙境。如是廣大無量差別一切善根。凡所積集。凡所信解。凡所隨喜。凡所圓滿。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獲得。凡所知覺。凡所攝持。凡所增長。


疏 前中二。初橫結上來及不可說者。後凡所下。豎結前善。謂隨前一善。皆有積集等故。具足為圓滿。學成為成就。證入為獲得。了性為覺知。餘文竝顯。


*二正明迴向。於中二。先迴向菩提。後迴向眾生。前中二。先明隨相。後明離相。前中亦二。先正起行願。後結行成益。前中又二。先迴向淨土。後總攝迴向。前中亦二。先明眾寶莊嚴。後明人寶為嚴。汎論嚴淨。有其三種。一處所淨。二住處眾生淨。即前二段。三法門流布淨。亦名受用淨。徧上二段。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圓滿。今初有二。初總標所成。


鈔 又此二段等者。此十八法。蕐藏品中。已具列釋。今經文具。疏但隨文配屬。難則釋之。今鈔重依彼經論。牒經配屬。論云。經曰。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暜照一切無邊世界。(此上顯色圓滿。)無量方所。玅飾間列。(形色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分量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方所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也。)最極自在。淨識為相。(果圓滿也。)如來所都。(主圓滿也。)諸大菩薩眾。所共雲集。(輔翼圓滿。)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眷屬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住持圓滿。)作諸眾生一切義利。(事業圓滿。)滅諸煩惱災橫纏垢。(攝益圓滿。)遠離眾魔。(無畏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住處圓滿。)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即路圓滿。)大止玅觀以為一乘。(乘圓滿也。)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門圓滿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依持圓滿)大宮殿中。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由十八圓滿淨事。故說名圓滿。次列十八圓滿竟。下結云。如是十八圓滿所莊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釋曰。下隨疏釋。依今經次。釋義即彼論廣文。


悉以迴莊嚴一切諸佛國土。


疏 可知。


*二別顯嚴相。於中亦二。先舉三世土嚴。二願成彼嚴。今初亦二。先別明。二總結。前中三世。即為三別。謂過未現在而為其次。今初分二。先總明。後別顯。今初。


如過去世無邊際劫。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所謂無量無數佛世界種。佛智所知菩薩所識。大心所受。莊嚴佛剎。


疏 先舉時辨處。次所謂下。總標。世界種者。即方處間列。如初會說。無量者。無分量故。無數者。數多故。佛智所知者。淨識所現。唯佛窮故。菩薩所識者。登地分見故。大心所受者。地前能受故。莊嚴佛剎者。即正顯示。此雖義當形色。意是總該。


鈔 今初下。於總中。數多者。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故。其中已有圓滿之相。如方處間列。即方處圓滿。無分量。即分量圓滿。淨識所現者。謂賴耶淨識。現自受用土。第七淨識。現他受用土。餘五淨識。現變化土。唯佛窮者。八識轉智。唯佛窮故。登地分見。見他受用故。雖含有別。意皆是總。


*二別明。有二圓滿。初辨因圓滿。謂出過三界淨土。亦有出過之因。然上世界成就品中。起具因緣。總有十種。生佛兼說有淨穢故。今此唯五。欲同佛淨。故畧眾生。


清淨業行所流所引應眾生起。如來神力之所示現。諸佛出世淨業所成。普賢菩薩妙行所興。


疏 初句亦總亦別總明三上之因。皆無漏業。故云清淨。自受用土。淨行所流。萬行生故。他受用土。及變化土。淨業所引。隨業現故。別則唯約受用。因緣所流。增上緣所引故。下四唯別。初二變化土因。初句約為緣義。後句約為因義。次句是自受用因。故云出世淨業。後句義兼自他受用土因。登地已上。皆修普賢之玅行。故又此玅行。即圓融因。融上諸土無障礙故。


鈔 因緣親生曰流。增上緣疎為引。


*二事業圓滿。


一切諸佛於中成道。示現種種自在神力。


疏 事業圓滿。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故。如來雖即是主。意取義利。


鈔 自能現作者。即佛地論。但畧其要。具足論云。如其淨土住持圓滿。作何事業。問也。作諸眾生一切義利。引經文總答也。 過去土嚴竟。


*第二舉未來土嚴。文中二。初總標。二盡法界下。別顯。有九圓滿。文分為五。一分量圓滿。


盡未來際。所有如來應正等覺徧法界住。當成佛道。當得一切清淨莊嚴功德佛土。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無際。無斷無盡。


疏 此通二土。謂約自受用。從初得佛。盡未來際。相續無變。橫周法界。故無邊際。約他受用。為於地上。隨宜而現。勝劣大小。改變不定。但地前不測。言無邊際。登地常見。亦無斷盡。此文兼明方所圓滿。以方所有二。一自受用周徧法界。於三界處不即不離故。二他受用處。下文當辨。


*二即果圓滿。


皆從如來智慧所生。


疏 自受用土。圓鏡智生。他受用土。平等智生。


*三依持圓滿。故佛地經云。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蕐王。是為依持。


無量妙寶之所莊嚴。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華莊嚴。一切衣莊嚴。一切功德藏莊嚴。一切諸佛力莊嚴。一切佛國土莊嚴。


疏 今文中。先總標玅寶。所謂下。別列。初三事嚴。中有蓮蕐。次二德嚴。初即無量功德。佛力即是能持。後一即是所持之國。佛地唯據於事。但云蓮蕐。今通事理。故云佛力。功德莊嚴。亦通事理。


*四明主圓滿。


如來所都。


鈔 如來所都者。全同佛地經。論釋曰。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屬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故。


*五輔翼圓滿。


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薩淨眼乃能照見。此諸菩薩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薩諸清淨業。入不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間無有限極。


疏 復兼四種。文中分二。初總顯。則兼眷屬圓滿。眷屬謂人天八部。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故。今但云諸清淨眾。則兼之矣。


鈔 輔翼圓滿。佛地論云。如是淨土。主既圓滿。應有輔翼。主必攝受輔翼者故。彼經云。諸大菩薩眾生所雲集。論云。謂大宮殿。有無數大菩薩僧所共雲集。諸來朝者。名為輔翼。既有如是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眷屬圓滿。佛地經云。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今文無此。故以諸眾攝之。然皆菩薩化作。示淨土不空。即彼論釋妨。妨云。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答云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第一釋也。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第二釋也。即阿彌陀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論云。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供養佛故。第三釋也。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是故無過。第四釋也。四義皆示不空耳。


疏 後未來下。別顯勝德。兼三圓滿。初明方所圓滿。佛地經云。超過三界所行之處。今云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通於自他受用。非世所覩。即是超過。菩薩能見。是他受用。受用方所。或說淨居。或說西方等是。


鈔 初明方所圓滿。此即標名。論云。如是淨土分量圓滿。為同三界。為不爾耶。論假問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引經答也。乃至云。如是淨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問也。有義。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亦有處說在西方等。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際。徧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徧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釋曰。今疏直用其要。兼取如實義耳。


疏 二此諸菩薩具大威下。皆門圓滿。以三三昧為所入門。此中初句。顯門之因。知一切下。是空門相。行菩薩業。是無相門相。善巧方便下。是無作門相。入不思議三昧。通該前後。三又此淨業。即攝益圓滿。以離煩惱纏垢等為攝益故。名為清淨。


鈔 三又此淨業下。辨攝益相。彼經云。滅諸煩惱災橫纏垢。故論云。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纏垢。及諸災橫。即諸煩惱名為纏垢。如是即名諸災橫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橫。此中亦無。釋曰。離此煩惱等。即名攝益。又現證得解脫煩惱災橫纏垢殊勝福智故名攝益。故疏指上淨業。名為攝益。 未來土嚴竟。


*第三舉現在嚴。


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悉亦如是。莊嚴世界。無量形相。無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無量香。無量寶。無量樹。無數莊嚴。無數宮殿。無數音聲。隨順宿緣諸善智識。示現一切功德莊嚴無有窮盡。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鬘莊嚴。一切末香莊嚴。一切寶莊嚴。一切旛莊嚴。一切寶繒綵莊嚴。一切寶欄楯莊嚴。阿僧祇金網莊嚴。阿僧祇河莊嚴。阿僧祇雲雨莊嚴。阿僧祇音樂奏微妙音。


疏 現在嚴中亦二。初總標類同過未。云亦如是。二無量下別顯。有三圓滿。一者形相。即形色圓滿。二無量光色。即顯色圓滿。悉是以下。總以因結。三無量香下。住處圓滿。於中有三。初總明住處。次隨順下。別顯處因。即他受用因。故云示現。後所謂下。廣顯處嚴。以超過一切菩薩。及餘住處。名處圓滿。 現在土嚴竟。


*第二總結三世嚴具及土。


如是等無量無數莊嚴之具。莊嚴一切盡法界虗空界。十方無量種種業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說。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所謂莊嚴佛土。清淨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廣大佛土。安樂佛土。不可壞佛土。無盡佛土。無量佛土。無動佛土。無畏佛土。光明佛土。無違逆佛土。可愛樂佛土。普照明佛土。嚴好佛土。精麗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上佛土。無上佛土。無等佛土。無比佛土。無譬喻佛土。


疏 於中二。初總結能所嚴。後所謂下。別顯所嚴。有二十九種隨體德用。立名不同。亦可并前總標。通結上來十八圓滿。隨勝立土。如理應思。


鈔 亦可并前等者。上來過去有二。未來有九。現在有三。但有十四。下人寶中有五事業。分佛菩薩。遂即重出。除重。十八云何攝耶。今總標文為主圓滿。以言佛土故。別中二十九句。有十七圓滿。一莊嚴。二清淨。為因圓滿。佛地經云。超出世界善根所生。今以清淨。故為出世。以其莊嚴為所起嚴。萬善嚴故。三四事業。平等玅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為威德故。六七住處廣大安樂。八即輔翼叵壞。九眷屬無盡。十分量無量。十一依持不動。十二無畏名同。十三顯色光明。十四無違。十五可愛。皆攝益圓滿。無煩惱災橫之違。故可愛也。十六照明。十七嚴好。皆果。最極清淨為其相故。十八精麗。十九玅巧。二十第一。皆依持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蕐王眾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門圓滿。三解脫門為最勝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玅觀為無上等故。二十七無等。二十八無比。二十九無譬喻。皆方所。以徧法界。性不並真。無比對故。經旨多含。畧為此配。未必要爾。故疏畧示。令如理思。 先舉三世土嚴竟。


*第二願成彼嚴。


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土所有莊嚴。菩薩摩訶薩以已善根發心迴向。願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淨莊嚴。悉以莊嚴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皆悉成就。皆悉清淨。皆悉聚集。皆悉顯現。皆悉嚴好。皆悉住持。如一世界。如是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諸佛國土種種莊嚴。皆悉具足。


疏 於中二。先嚴一界。後如一世界下。例嚴暜周。顯嚴分齊。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莊嚴。既一佛土。即具無盡莊嚴。則一嚴一切嚴。亦顯一圓滿。即一切圓滿。重重無盡。方是蕐嚴淨土圓滿。二願成彼嚴竟。


*第二人寶為嚴。同十大願中第七願也。亦即是前輔翼圓滿。文中三。初總願所成。二別顯嚴相。三願令如是下。結以嚴剎。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願我所修一切佛剎。諸大菩薩皆悉充滿。


*二中文二。先願德齊。後願業廣。前中亦二。先正顯德。後結德嚴土。


其諸菩薩。體性真實。智慧通達。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眾生界。深入法界及虗空界。捨離愚癡。成就念佛。念法真實不可思議。念僧無量普皆周徧。亦念於捨。法日圓滿智光普照。見無所礙。從無得生。生諸佛法。為眾勝上善根之主。發生無上菩提之心。住如來力。趣薩婆若。破諸魔業。淨眾生界。深入法性永離顛倒。善根大願皆悉不空。


疏 前中有二十句。初二總明體實智圓。後善能下十八句。別顯。於中先明智慧。即路圓滿。大念慧行為所游路。路即道之異名。文中初明大慧分別是權。深入是實。此是慧體。離癡慧業。成就念下。即大念也。七念之中。畧舉前四。七念如離世間品。後法日下。即是大行。行即修慧故。


鈔 大念慧行為所游路。即佛地經文。言路即道之異名者。是彼論釋。彼論具云。謂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遊履。故名遊路。是道異名。聞所成慧。名為大念。聞已記持。無離義故。思所成慧。名為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成慧。名為大行。由修習力。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彼所攝故。履三玅慧。淨土往還。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玅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七念等者。等常六念。加念眾生。


疏 後深入下。釋體實。亦是行攝。


*二結德嚴土。


如是菩薩充滿其土。生如是處。有如是德。


疏 初句總。次生如是處。指前淨土。有如是德。即指向文。


*第二願業廣中分四。即四圓滿。初明事業圓滿。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淨光明具法界智。現神通力。一身充滿一切法界。


疏 上辨佛業。今菩薩業。


*二即乘圓滿。


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別無量無邊法界句義。於一切剎皆無所著。而能普現一切佛土。心如虛空無有所依。而能分別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疏 大止玅觀以為乘故。


鈔 大止玅觀者。即佛地經文。論釋云。止謂奢摩他。觀謂般若。大義如前大念中緣大乘故。此二等運。故名所乘。乘止與觀。隨其所應。行前道路。


*三無畏圓滿。


趣薩婆若。住諸佛剎。得諸佛力。開示演說阿僧祇法而無所畏。


疏 內無災患。外無畏故。


鈔 無畏圓滿。彼經云。遠離眾魔。論云。謂以此中遠離一切煩惱蘊。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遠離四魔。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諸怖畏故。此中無彼故名無畏。


*四即任持圓滿。


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知阿僧祇諸語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差別音聲。入於無上佛自在地。普遊十方一切世界而無障礙。行於無諍。無所依法。無所分別。修習增廣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義。能隨次第開示演說。


疏 論云。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喜樂故。文中二。前明能受。後知阿僧祇下。能說。


*第三結以嚴剎。


願令如是諸大菩薩莊嚴其國。充滿分布隨順安住。熏修極熏修。純淨極純淨。恬然宴寂。於一佛剎。隨一方所。皆有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周徧充滿。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復如是。如一佛剎。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


疏 結以嚴剎中三。初總彰人徧。次熏修下。結行德深。謂以止以觀。唯智唯悲。熏修身心。無有間斷。名極熏修。現惑不生故云純淨。種習不起。名極純淨。恬。和也。宴。安也。恬和安寂。即照寂之相也。亦一乘也。


鈔 亦一乘者。以大止玅觀為熏修故。


疏 後於一佛剎下。別示徧相。兼顯數多。於中三節。一剎中一方。有多數量。次以方例剎。後以剎例法界。一方所言。義兼大小。準下僧祇品。於一微細毛端處。則有不可說諸普賢也。言如是者。如前具德也。 迴向淨土竟。


*第二總攝迴向。非唯但向佛淨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迴向一切佛剎。方便迴向一切菩薩。方便迴向一切如來。方便迴向一切佛菩提。方便迴向一切廣大願。方便迴向一切出要道。方便迴向淨一切眾生界。方便迴向於一切世界常見諸佛出興於世。方便迴向常見如來壽命無量。方便迴向常見諸佛徧周法界。轉無障礙不退法輪。


疏 文有十句。初三結前已說。後七辨所未明。言出要者。小乘出要。唯有四種。謂進念定慧。三十七品。不離此故。今亦兼有大乘出要。唯有三科。謂四攝。四等。及與十度。三乘切要。唯止與觀。一乘切要。唯智與悲。故十地皆云。大悲為首。智慧增上。餘竝可知。


*第二結。行成益。總收三種世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普入一切佛國土故。一切佛剎皆悉清淨。普至一切眾生界故。一切菩薩皆悉清淨。普願一切諸佛國土佛出興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如本身。超然出現。 已上大科隨相迴向竟。


*第二離相迴向。即向實際。文中二。先明見實。智冥實際。後彰離妄。德合實際。此之二段。反覆相成。今初。


鈔 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見實故離妄。如見杌。則不見鬼。由離妄故見實。若無鬼見。是見木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比迴向。趣薩婆若。其心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限量。入不思議。知一切業及以果報。皆悉寂滅。心常平等無有邊際。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疏 初句牒前迴向菩提。其心已下。正顯離相。寂然無涯。為入不思議。即事契真。故常平等。由此故能遍入若事若理無礙法界。名為一切。


*二彰其離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不分別佛。及以佛法。不分別剎。及以嚴淨。不分別眾生。及以調伏。不分別業。及業果報。不著於思。及思所起。不壞因。不壞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謂生死有分別。不謂涅槃恒寂靜。不謂如來證佛境界。無有少法與法同止。


疏 文有十對。初六遮妄執有。以緣成無性故。皆前迴向之法。思所起者。謂身語業。餘文可知。次一對遮妄執空。以即真故。不礙存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不壞因果。


鈔 以即真故下。此有三義。釋不壞因果。初同淨名。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此約空觀。二不礙存故。即假觀。三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二義雙照。為中道觀。


疏 後三對雙遮空有。初遮事理。法即理法。互相即故。不可定取。次遮生死涅槃。離向背相。通有二義。一約離相。謂生死涅槃相待而有。俱空回得。二約體融。以緣就實。生死即涅槃。故無妄分別。以實從緣。涅槃即生死。故非真寂靜。故中論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而晉經云。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言異義同。


鈔 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此約性空。下約顯實。


疏 後對即遮能所證。既二際無差。唯佛能證。故復拂之。上句標。下句釋。亦通二意。一約離相。能證相離。不能證於佛境。所證體空。故無少法與能證智同止相契。故楞伽云。遠離覺所覺。二約體融。佛即法界。不應以法界更證法界。故文殊問經云。若以法界證法界。則是諍競。如智一體。如外無少智為能證。智外無少如為所證。故無可同止。次下文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影公云。法性不並真。聖賢無異道。即斯意也。上來三節。皆約遮邊。前來契實。已辨雙照。則四門僃矣。 迴向菩提竟。


*第二迴向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諸善根普施眾生。決定成熟。平等教化。無相。無緣。無稱量。無虗妄。遠離一切分別取著。


疏 初總明。謂即前迴向菩提時。便以善根迴向眾生。故云如是迴向時也。次決定下。別顯行相。有七句。二句隨相。一無放捨心。二無冤親相。五句離相。一不見眾生相。二不取化緣。三不稱量根性。四無能度我人。末句總結。 二明迴向之行竟。


*第三結。行成德。有四佛子。兼此為五。一成無盡善根德。二成二空智慧德。三成境界清淨德。四成福智無盡德。五成福智廣大德。就此五中。初一雙明。次二離相。後二隨相。今初。由隨一一行。發無盡心。故成無盡德。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已。得無盡善根。所謂念三世一切諸佛故。得無盡善根。念一切菩薩故。得無盡善根。淨諸佛剎故。得無盡善根。淨一切眾生界故。得無盡善根。深入法界故。得無盡善根。修無量心等虗空界故。得無盡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無盡善根。於菩薩業勤修習故。得無盡善根。了達三世故。得無盡善根。


疏 文有十句。初總。所謂下別。於中前四隨相所成。初二因果。後二依正。次二離相所成。顯其深廣。次二解行。通於隨相。及與離相。後一通顯上來迴向同三世故。


*第二成二空智慧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時。了一切眾生界無有眾生。解一切法無有壽命。知一切法無有作者。悟一切法無補伽羅。了一切法無有忿諍。觀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住處。知一切物皆無所依。了一切剎悉無所住。觀一切菩薩。行亦無處所。見一切境界悉無所有。


疏 十句。初四我空。一無眾生。離眾生垢故。二無壽命。離生死故。三無作者。亦名無我。離我垢故。四無數。取趣。前後際斷故。餘如十行說。後六法空。文亦可知。


鈔 一無眾生垢故者多同淨名。即目連章中。淨名云。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釋曰。上四句我空。故疏取之。此四即金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今經辨次。不同二經。皆明無定前後也。名亦小異。以作者當我。以補特伽羅當人。


*第三佛子成境界清淨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解如來身非如虗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於一切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


疏 一剎淨者。畧有三義。一了穢即空故。二如螺髻等。穢處見淨故。三雖覩淨穢。無見相故。二眾生淨。同一空故。同如來藏故。無見相故。三法淨。對法辨智。義便故來。此亦二義。一空無能所故。二同一如故。舉一全收。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而入於如。法性寂然。故名為如。寂而常照。故名為智。何有異耶。亦同上來無法同住。後一佛淨。為破執有。說佛如空。若同空無。此見非淨。今明二利德圓。非如虛空一向無也。


*第四佛子福智無盡德。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為一切眾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得故。隨所遊方。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隨所行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


疏 初上攝佛智。謂十力智地。有不可說用。故念念得多福。具足下。自為福田。此菩薩下。福智無盡。


*第五佛子福智超勝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勝。色相無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瞻對。善根具足大願成就。其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無量佛剎。智力無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疏 初句總顯福智之因。次福德下。正顯勝相。初明福勝。其心已下。顯智超勝。


*第二辨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得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得入法無盡藏。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憶持無盡藏。受持一切佛所說法無忘失故。得決定慧無盡藏。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祕密方便故。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得無邊悟。解無盡藏。以如虗空智通達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無盡藏。充滿一切諸眾生意不可盡故。得勇猛智覺無盡藏。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愚癡翳故。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眾生悉解了故。得十力無畏無盡藏。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至無障礙一切智故。是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迴向時。得此十種無盡藏。


疏 文四。謂標。徵。釋。結。三中有十句。皆先標名。後釋義。於中初六自利。初一見佛。約微細門。一毛之義。前文頻釋。今重發揮。謂心性本無大小。悟之成智。身土皆為智影。智淨影明。故大小無礙。一多即入。次五見法。即相入門。一證理法。二持教法。三慧知密意。謂以實覆權等。四義窮意趣。謂四義趣等。亦是窮於性相。五聞藏。義兼修證。次三利他。一福滿他意。二智滅他惑。三辯教平等。後一攝。行成果。此上多有同十藏品。可以意得。四結。可知。


*第二應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成就深心力 普於諸法得自在 以其勸請隨喜福 無礙方便善迴向


疏 二十五偈。分二。初一頌所迴善根。文竝具含。


三世所有諸如來 嚴淨佛剎徧世間 所有功德靡不具 迴向淨剎亦如是 三世所有諸佛法 菩薩皆悉諦思惟 以心攝取無有餘 如是莊嚴諸佛剎 盡於三世所有劫 讚一佛剎諸功德 三世諸劫猶可盡 佛剎功德無窮盡 如是一切諸佛剎 菩薩悉見無有餘 總以莊嚴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疏 餘二十四偈。雙頌前迴向善根。及結。行成益。於中二。先有十一偈。頌二段隨相。後十三偈。頌二段離相。今初分三。初八頌向菩提。於中亦三。初四頌上嚴剎。


有諸佛子心清淨 悉從如來法化生 一切功德莊嚴心 一切佛剎皆充滿 彼諸菩薩悉具足 無量相好莊嚴身 辯才演說徧世間 譬如大海無窮盡 菩薩安住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淨無與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無餘諸佛剎 此諸菩薩皆充滿


疏 次三偈半。頌人寶莊嚴。


未曾憶念聲聞乘 亦復不求緣覺道


疏 後半偈。頌總攝迴向。


菩薩如是心清淨 善根迴向諸羣生 普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諸佛法


疏 二菩薩如是下一偈。頌迴向眾生。


十方所有眾魔怨 菩薩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無能勝 決定修行究竟法 菩薩以此大願力 所有迴向無留礙 入於無盡功德藏 去來現在常無盡


疏 三十方下二偈。頌結。行成德五段通頌。


菩薩善觀諸行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既知諸法性如是 不妄取業及果報 無有色法無色法 亦無有想無無想 有法無法皆悉無 了知一切無所得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而於因緣及所起 畢竟於中無取著 一切眾生語言處 於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別 明解諸法悉無我 如眾生性本寂滅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攝無有餘 剎及諸業皆平等 以如是智而迴向 隨其悟解福業生 此諸福相亦如解 豈復於中有可得 如是迴向心無垢 永不稱量諸法性 了達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間亦不出


疏 第二頌二段離相。中三。初七頌前菩提離相。與前見實及離妄。相參而頌。顯此二相成故。


一切所行眾善業 悉以迴向諸羣生 莫不了達其真性 所有分別皆除遣 所有一切虗妄見 悉皆棄捨無有餘 離諸熱惱恆清涼 住於解脫無礙地


疏 次二頌眾生離相。


菩薩不壞一切法 亦不滅壞諸法性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了知三世諸眾生 悉從因緣和合起 亦知心樂及習氣 未曾滅壞一切法


疏 後四頌結。行成德離相中。初二頌境界清淨德。


了達業性非是業 而亦不違諸法相 又亦不壞業果報 說諸法性從緣起 了知眾生無有生 亦無眾生可流轉 無實眾生而可說 但依世俗假宣示


疏 後二頌二空智慧德。


論 已上有五十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但如說修行。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虛空為一道場。以無盡眾生無明。行相而為佛事。身恆承事無盡諸佛。而徧周法界化無盡眾生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都盡。徧知諸法。不壞無心。故名無盡功德藏。 第五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7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54:02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長行中亦二謂位行。位果。行中亦三。謂牒。釋。結。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疏 謂所修事善。皆悉順入堅固法性故。下文云。則為隨順眞實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卽隨順。平等卽堅固。平等之理不可壞故。若順等理。則順諸善根。故下文云。則為隨順佛住等。又本業云。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一切善根。此則不唯事順於理。理事相順。受平等名。如此平等。方名堅固。此約所廻善根。及所向實際。以立斯名。亦可名為堅固之善根。堅固卽善根。若以隨順望堅固善根。亦通二義。卽以無礙善根而為其性。


論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此明般若波羅密為體。以善財知識名鞞瑟胝羅。住善度城。常供養栴檀座佛塔以為表法。鞞瑟胝羅。此云包攝。以身含佛剎為名。住善度國者。約化行為名故。以此主智慧。善度衆生故。供養栴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脫。解脫法身為座體。得佛不涅槃際者。明戒定慧體無滅沒也。廣如經說。其座不安形象者。明無相理會。是佛義故。見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與空合。名為佛國。亦名包攝也。以明無相智慧。是佛不滅度法門。以智無生滅故。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行所依身。二具足下。依身起行。前中復二。先明得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或為帝王。臨御大國。


疏 今初菩薩行檀之身。隨宜萬類。故置或言。而偏語王者。一則在家是施位故。二難捨能捨。舉勝策劣故。三者菩薩多為王故。以菩薩位。唯有二種。一者法王。二者人王。法王教化。人王攝化。具菩薩戒處處為王故。發號施令。無敢違故。具能施物。遂所求故。帝者。主也。王者。王也。臨者。治也。御亦主領。千乘之國。卽稱為大。下言為轉輪王。則以一洲已去。可稱為大。


鈔 千乘之國者。古以一城。出革車一乘。千乘之國。其地千城也。乘卽車乘。謂以皮裹車。革卽皮也。生曰革。熟曰韋。每乘管卒七十二人。一洲已去者。輪王有四。鐵輪卽王一洲故。


*二顯具德。


威德廣被。名震天下。凡諸怨敵靡不歸順。發號施令悉依正法。執持一蓋溥蔭萬方。周行率土所向無礙。以離垢繒而繫其頂。於法自在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以四攝法攝諸衆生。為轉輪王。一切周給。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屬不可沮壞。離衆過失見者無厭。福德莊嚴。相好圓滿。形體支分均調具足。獲那羅延堅固之身。大力成就無能屈伏。得清淨業。離諸業障。


疏 具德中二。先綂領自在德。有十二句。初二句總。有威則下必畏之。有德則下必懷之。故令名振。次凡諸下十句別。初句釋威。祖父之讐曰寃。四夷有土曰敵。由威被故。敵歸寃順。次發號下。釋上有德。依正施令。物可則也。執持一葢等。兼釋臨御。一葢有三。一則無私萬物故。二等教十善故。下施葢中云。為令衆生得自在葢。能持一切諸善法故。三慈悲葢。大光王云。如諸菩薩為高葢。慈心暜蔭諸衆生故。以離垢繒。釋為帝義。於法自在。釋為王義。不刑已下。雙顯威德。謂不以刑戮懲罰之威。但令感德從化。則威而不猛也。又加苦曰刑。削奪為罰。導之以德義。莫敢不服。則庻人無刑。齊之以禮樂。莫故不敬。則大夫無罰。次以四攝下。顯是菩薩。揀異世王。為轉輪王。結成有位。一切周給。有大財。卽財位果。


鈔 二等教者。夫輪王十善化世故。


疏 二菩薩安住下。正報殊倫德。初句結前。義兼生後。有大眷屬下。具七種果也。一宗族果。二離衆過失。不亢不驕。發言誠實。見者無厭。有慈有慧。人所信順卽信言果。三福德已下。顯大色果。四獲那羅延堅固之身。顯壽命果。五大力成就等。顯大力果。六得清淨業。謂得大念慧。成就總持。曾事不忘。未萌先覺。由斯有土。名振天下。卽聲譽果。七離諸業障。顯人性果。有業報障。非丈夫故。兼上財位。具八異熟。是增上生。如是自在。是大勢生。


鈔 具八異熟者。卽瑜伽論三十六。淨行品已辨。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一明隨相廻向。二明離相廻向。三釋廻向名。初卽廻向菩提。及向衆生。次卽廻向實際。後叚通二。又初是廣大廻向。次甚深廻向。後兼深廣。今隨相中分三。初總相標列善根廻向。二佛子菩薩摩訶薩隨所施下。依標廣顯善根廻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諸衆生下。總結多門善根廻向。今初亦三。一列所施物。二其中下。辨所施田。三佛子下。顯行所依心。今初。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飲。食。及諸上味。或施車乗。或施衣服。或施華。鬘。雜香。塗香。牀座。房舍及所住處。上妙燈。燭。病縁湯藥。寳器。寳車。調良象。馬。悉皆嚴飾。歡喜布施。或有來乞王所處座。若蓋。若傘。幢。旛。寳物。諸莊嚴具。頂上寳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無所悋。若見衆生在牢獄中。捨諸財寳。妻子眷屬。乃至以身救彼令脫。若見獄囚將欲被戮。卽捨其身。以代彼命。或見來乞連膚頂髪。歡喜施與亦無所悋。眼。耳。鼻。舌。及以牙。齒。頭。頂。手。足。血。肉。骨。髓。心。腎。肝。肺。大腸。小腸。厚皮。薄皮。手足諸指。連肉爪甲。以歡喜心盡皆施與。或為求請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為護持如來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徧捨四海之內一切所有。恒以正法化導羣生。令修善行捨離諸惡。若見衆生損敗他形。慈心救之令捨罪業。若見如來成最正覺。稱揚讃歎普使聞知。或施於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為住處。及施僮僕供承作役。或以自身施來乞者。或施於佛。為求法故。歡喜踊躍。為衆生故。承事供養。或捨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妻子眷屬。隨所乞求悉滿其願。或捨一切資生之物。普設無遮大施之會。


疏 初句總。或施下別。別中若望下廻向應為六十。若直就文數。都八十事。初從飲食至牀座為一十。以牀座但通是一牀。下文別施座故。次房舍至葢為二十。傘至頂髪為三十。以王位為重。為明外財施竟。故結云。乃至王位。下文自有王位。後廻向中。此次後無故。次眼至足為四十。血至腸為五十。厚皮至救損他形為六十。示佛興至邑為七十。從聚落至終為八十。救獄囚中。雖有妻等四事。但為一救囚之行耳。於中前二十七事。是外財施。次救獄囚一。兼於內外。代囚命下二十九事。唯明內財下諸門中。或兼內外。或但是外。可以意得。又前二十七施無樂者。是為慈行。救囚代命等。為大悲行。餘或通二行。若通相辨。皆兼二行。又代命。救殘害男形。是無畏施。斷殺有二。若望所殺。是無畏施。若望能殺。令持五戒。是為法施。告示佛興。卽是法施。財施可知。又此等旣竝是法門。俱通三施。


*二所施田。


其中衆生種種福田。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賢或愚。或好或醜。若男若女。人與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異。等皆施與。悉令滿足。


疏 施田中等皆施與者。不揀賢愚等故。悉令滿足者。隨所求故。


*三顯能施廻向之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發善攝心。悉以迴向所謂善攝色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受想行識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王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眷屬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資具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惠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


疏 能施廻向之心者望前。是能施之心。故云如是施時。發善攝心。望後。是能廻向心。故云發善攝心。悉以廻向。故下諸門廻向之內。皆以此心貫之。文中二。先總明。後所謂下。別顯。於中所攝有五。總收上來能施所施。及以施物。言善攝者。釋隨順義。謂此菩薩若行於施。廻向之時。於自他五蘊等。心無住著。不令馳散。故云善攝。如此則與實際相應。便能隨順堅固善根。謂捨住著故。隨順施善。無異求故隨順戒善。忍深理故隨順忍善。離色相故隨順進善。不馳散故。隨順定善。了無生故。隨順慧善。如是乃至一切。由順實際。任運順於一切。稱性之善。


*第二依標廣顯中。麤相望前。畧有五異。一傘。二頂。前有後無。舍宅一種。前無後有。卽有無異也。二前以法導化。卽後禁殺。令住五戒。卽名字異也。三承事供養。前合後開象馬等事。前開後合。卽開合異也。四後文舌居牙齒之後。眷屬居妻子之前。骨居腸下。飲於食後。卽前後異。五前畧後廣其文非一也。餘皆大同。然其都門。但有六十。由開合故。謂十二叚。二二相合。一象馬。二幢幡。三寶冠明珠。四耳鼻。五牙齒。六手足。七髓肉。八厚薄皮。九手足指。十僮僕。十一園林。十二妻子。復有二叚。各五事合。謂一腸腎肝肺四事。及大小腸。合一廻向。二王位邑聚落宮殿合一廻向。故下文云。國土一切諸物。卽斯五事。都十四門。合二十事。雖闕二事。而加二事。謂宅舍。及開承事。與供侍別故。有六十門。昔光統師以後都門。束前標中。亦唯六十。成一百二十門。皆有十善。成千二百。以七施乘之。成八千四百。一一具十廻向。成八萬四千。言七施者。隨相有六。謂心有三種。卽三時喜。事有三種。卽是三輪。入理有一。卽照三輪空。又以七聖財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萬四千。餘一一行。皆亦如是。此上且約法門。非無有理。若散說者。行相無量。如施資具及大會等。不可言一。故次標云。無量無邊。後都結云。阿僧祇物。實則皆是法界大緣起門。暜賢無礙自在之行。故以一切所有施於一田。一切皆爾。一微塵處。卽施一切衆生。徧法界皆爾。一剎那中頓成此行。盡前後際亦爾。此一菩薩。滿法界身。僃起此行。仍有純雜。若以純門。於一施眼。徧上時處。唯見施眼。十方無邊初後無際。餘門如虛空。雜則隨一施眼。具足諸門。餘亦如是。純雜無礙。重重無盡。故知六十八十。乃舉其大綱耳。


鈔 然其都門下。正出八十六十所以。開合有無故。二出其本意。以皆成事事無礙重重之行。


*文中二。初總標施行成廻向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所施物無量無邊。以彼善根如是迴向。


疏 無量之義。已如上辨。


*第二一一別顯。六十門內。一一皆四。一施行。二廻向行。三雙結二行。四廻向所為。若闕所為。則但有三。亦可合後二叚為雙結所為。此科宜記。下有廣畧。至文當知。若具四叚。門前多不科判。今第一施食。以食為世命。貴賤同依。故首明之。


所謂以上妙食施衆生時。其心清淨。於所施物。無貪無著。無所顧悋。具足行施。願一切衆生得智慧食。心無障礙。了知食性無所貪著。但樂法喜出離之食。智慧充滿。以法堅住。攝取善根。法身智身。清淨遊行。哀愍衆生。為作福田。現受摶食。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食時善根迴向。


疏 文但有三。先明施行。言其心清淨者。離施過故。謂不求名利果報。及怖畏等而行施故。不貪著者。是無貪思。無顧悋者。是無慳思。又施時無貪著。施已無顧悋。隨所施行。與衆生共。兼於事理。名為具足。此心在初。亦貫下諸叚。二願一切下。廻向行。然其所願。正為衆生。令得成佛。卽向菩提也。下皆凖之。然阿含唯識等說。世間食總有四種。一觸。二思。三識。四叚。說出世食。有其五種。一禪悅。二願。三念。四解脫。五法喜。今翻四成五。一翻思食成智慧食。卽是念食。念慧隣故。二無所貪下。翻於觸食以成法喜。觸以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故但願法喜。其出離食。卽解脫食。總離四故。三智慧充下。翻於識食。以成禪悅。禪則不動故。以法堅住。引生功德故。攝取善根。能除煩惱故。二身清淨。竝如識食。能執持故。四哀愍下。大悲願力。現受叚食。今云搏者。尚依古譯。三是為下。雙結二行。


*第二施飲。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施飲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飲法味水。精勤修習具菩薩道。斷世渴愛常求佛智。離欲境界得法喜樂。從清淨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調攝其心。入智慧海。興大法雲霔大法雨。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飲時善根迴向。


疏 施飲中亦三。初施行。二以此下。廻向行。於中先牒前起後。後所謂願一切下。別顯願相。下皆倣此。然望食雖異。不離五食。望水雖異。多同水用。故所願事。或翻或順。或敵體相似。或流類以明。不全尅定。文中一如飲無間。易得充足。飲法精勤。速具大道。餘竝可知。


鈔 一如飲無間。此卽敵體相似。斷世渴愛常求佛智卽或翻也得法喜樂等。卽順也。入海霔雨。卽同水義也。下諸門中。體勢亦爾隨時解釋。


疏 三是為下。雙結。


*第三施味。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清淨上味。所謂辛酸醎淡。及以甘苦。種種諸味。潤澤具足。能令四大。安隱調和。肌體盈滿。氣力彊壯。其心清淨。常得歡喜。咽咀之時。不欬不逆。諸根明利。內藏充實。毒不能侵。病不能傷。始終無患。永得安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滿。願一切衆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諸味業用。願一切衆生得無量法味。了達法界。安住實際大法城中。願一切衆生作大法雲。周徧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調伏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得勝智味。無上法喜充滿身心。願一切衆生得無貪著一切上味。不染世間一切諸味。常勤修習一切佛法。願一切衆生得一法味。了諸佛法悉無差別。願一切衆生得最勝味。乗一切智終無退轉。願一切衆生得入諸佛無異法味。悉能分別一切諸根。願一切衆生法味增益。常得滿足無礙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味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衆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無礙智身故。


疏 文四。加所為故。初施行可知。二以此下。廻向行中十願。初願晉經得上味相。則是三十二相之一。經說佛大牙後有甘露泉。但食入口。悉為甘露。約法。亦卽涅槃為甘露不死之味。餘文竝顯。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所為。


*第四施車乗。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車乗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皆得具足一切智乗。乗於大乗。不可壞乗。最勝乗。最上乗。速疾乗。大力乗。福德具足乗。出世間乗。出生無量諸菩薩乗。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車乗時善根迴向。


疏 分三。初施行者。義通馬等。以第十六別施車故。廻向十願。皆約代步。初一唯果。餘兼通因。然乘體性通於理智。隨義立名。一體性包含。二不可廢立。三超劣。四無過。五不歷三祇。六十力暜運。七兼五度萬行。八無漏相應。九發心趣者。卽名菩薩。


鈔 義通馬者。以梵語通呼車乘云。野(余我反)。囊。若別呼車。云奢羯吒。若呼車輅。云曷羅他。此云野囊。明是車乘。故通馬等。下第十六。卽單是車。以梵云奢羯吒故。


*第五施衣。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衣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得慙愧衣以覆其身。捨離邪道露形惡法。顏色潤澤。皮膚細輭。成就諸佛第一之樂。得最清淨一切種智。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衣時善根迴向。


疏 施衣中。瑜伽施衣。能感玅色。以衣禦寒。令顏色潤澤故。又新衣成。蹔持獻佛。得無量福。若要期日數。未滿而取。成取佛物。


*第六施蕐。


佛子。菩薩摩訶薩常以種種名華布施。所謂微妙香華。種種色華。無量奇妙華。善見華。可喜樂華。一切時華。天華。人華。世所珍愛華。甚芬馥悅意華。以如是等無量妙華。供養一切現在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以供養說法之人。或以供養比丘僧寳。一切菩薩。諸善知識。聲聞獨覺。父母宗親。下至自身。及餘一切貧窮孤露。布施之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皆得諸佛三昧之華。悉能開敷一切諸法。願一切衆生皆得如佛。見者歡喜心無厭足。願一切衆生所見順愜。心無動亂。願一切衆生具行廣大清淨之業。願一切衆生常念善友心無變異。願一切衆生如阿伽陀藥。能除一切煩惱衆毒。願一切衆生成滿大願。皆悉得為無上智王。願一切衆生智慧日光。破愚癡暗。願一切衆生菩提淨月增長滿足。願一切衆生入大寳洲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華時善根迴向。為令衆生皆得清淨無礙智故。


疏 文四。初施行中。先列施物。後供養下。明所施田。下至自身者。身為福田。是法器故。依之進道故。故施自身。勝施外道無量。所謂下。廻向十願前七可知。八亦蓮蕐等。不遇日光。翳死無疑。菩薩之行。必資乎智。涅槃第九云。譬如蓮蕐。為日所照。無不開敷。九月開靑蓮。佛智照行。涅槃第二十云。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蕐。開敷鮮明。十約寶蕐。


鈔 九月開靑蓮者。卽梵行品。耆婆為闍王說。因世尊入月愛三昧。放光照王。王問其故。耆婆答云。此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放光。問云。何等名為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蕐。開敷鮮榮。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衆生。善心開敷。下卽廣說。今但取月開靑蓮耳。合以佛智為月。行為蓮開。


疏 後二叚可知。


*第七施鬘。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人所樂見。見者欽歎。見者親善。見者愛樂。見者渴仰。見者除憂。見者生喜。見者離惡。見者常得親近於佛。見者清淨獲一切智。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鬘時善根迴向。


疏 施鬘者。貫蕐如環而為首飾。或以纓身。故未見則樂見。正見則愛樂。


鈔 或以纓身者。在身曰纓。在首曰鬘。纓乃鬘類。皆結蕐成。因便故來。


*第八施香。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香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衆生具足戒香。得不缺戒。不雜戒。不汙戒。無悔戒。離纏戒。無熱戒。無犯戒。無邊戒。出世戒。菩薩波羅蜜戒。願一切衆生以是戒故。皆得成就諸佛戒身。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香時善根迴向。為令衆生悉得圓滿無礙戒蘊故。


疏 施香中。凖下塗香。十度萬行皆香。此偏語戒者。翻破戒之穢故。願有十二。初一總標。次十別顯。少同十藏。多同智論。隨宜不同。但按文釋。一具持三聚。二不雜外道。三無染心。涅槃經中。乃至染環釧聲。亦名汙菩薩戒。四不犯重故。犯重之人。多生悔恨。五設有誤犯。深慚愧故。如其故犯。數犯。不生慚愧。深愛著犯。見犯是福。名之為纏。六七定共相應。故無惑熱。常持如初。八九道共相應。離斷常邊。成出世行。十遠離二乘。圓修十度。方名不犯菩薩律儀。是智所讚戒。末句結因成果。謂五分之一。


*第九施塗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施香普熏。悉能惠捨一切所有。願一切衆生戒香普熏。得於如來究竟淨戒。願一切衆生忍香普熏。離於一切險害之心。願一切衆生精進香普熏。常服大乗精進甲冑。願一切衆生定香普熏。安住諸佛現前三昧。願一切衆生慧香普熏。一念得成無上智王。願一切衆生法香普熏。於無上法得無所畏。願一切衆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大功德智。願一切衆生菩提香普熏。得佛十力到於彼岸。願一切衆生清淨白法妙香普熏。永滅一切不善之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善根迴向。


疏 十度皆有熏發資長菩提心義。辟除蔽障。俱得稱香。


*第十施牀座。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牀座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得諸天牀座。證大智慧。願一切衆生得賢聖牀座。捨凡夫意住菩提心。願一切衆生得安樂牀座。永離一切生死苦惱。願一切衆生得究竟牀座。得見諸佛自在神通。願一切衆生得平等牀座。恒普熏修一切善法。願一切衆生得最勝牀座。具清淨業世無與等。願一切衆生得安隱牀座。證眞實法具足究竟。願一切衆生得清淨牀座。修習如來淨智境界。願一切衆生得安住牀座。得善知識常隨覆護。願一切衆生得師子牀座。常如如來右脇而臥。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牀座時善根迴向。為令衆生修習正念善護諸根故。


疏 施牀座中。初舉施行。下第十八別明施座。故晉譯此以為牀敷。深允當也。廻向行中十願。一卽第一義天。大智證故。二菩提心。是賢聖依。三涅槃解脫。四首楞嚴定。名為究竟。如四禪座。能發神通。餘六可知。


*十一施房舍。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皆得安住清淨佛剎。精勤修習一切功德。安住甚深三昧境界。捨離一切住處執著。了諸住處皆無所有。離諸世間住一切智。攝取一切諸佛所住。住究竟道安樂住處。恒住第一清淨善根。終不捨離佛無上住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善根迴向。為欲利益一切衆生。隨其所應。思惟救護故。


疏 施房舍中。攝取一切諸佛所住。謂聖天梵等。後言不捨佛最上住者。住大寂室。餘取事類例。可以虛求。


*十二施住處。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常獲善利。其心安樂。願一切衆生依如來住。依大智住。依善知識住。依尊勝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羅蜜住。依大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薩道住。是為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福德清淨故。究竟清淨故。智清淨故。道清淨故。法清淨故。戒清淨故。志樂清淨故。信解清淨故。願清淨故。一切神通功德清淨故。


疏 住處。謂僧坊等。


*十三施燈。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燈明。所謂酥燈。油燈。寳燈。摩尼燈。漆燈。火燈。沉水燈。栴檀燈。一切香燈。無量色光燈。施如是等無量燈時。為欲利益一切衆生。為欲攝受一切衆生。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得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正法。願一切衆生得清淨光。照見世間極微細色。願一切衆生得離翳光。了衆生界空無所有。願一切衆生得無邊光。身出妙光普照一切。願一切衆生得普照光。於諸佛法心無退轉。願一切衆生得佛淨光。一切剎中悉皆顯現。願一切衆生得無礙光。一光徧照一切法界。願一切衆生得無斷光。照諸佛剎光明不斷。願一切衆生得智幢光。普照世間。願一切衆生得無量色光。照一切剎示現神力。菩薩如是施燈明時。為欲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故。以此善根隨逐衆生。以此善根攝受衆生。以此善根分布衆生。以此善根慈愍衆生。以此善根覆育衆生。以此善根救護衆生。以此善根充滿衆生。以此善根緣念衆生。以此善根等益衆生。以此善根觀察衆生。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時善根迴向。如是迴向無有障礙。普令衆生住善根中。


疏 一明施行。於中列其施物。寶燈者。如夜光之類。沉水栴檀。用和酥油。無量色者。然膏色白。然漆色赤。然油色黃。然檀色綠。如是種種如是等下。明其施意。二以此下。廻向行。於中先正顯廻向願。後辨廻向意。前中十願。然凖瑜伽賢首。皆明施燈得淨眼報。然燈功德經。燒燈供養。大能滅罪生福。令發願言。當以大海為油。須彌為炷。然大燈明。徧佛剎海。供養無休。又願法門之燈。大願為炷等。今文願中。具身智光。竝可思凖。後菩薩如是下。顯廻向意。三是為下。雙結。四如是下。廻向所為。其廻向意。諸文應具。大同所為。故畧不明。


*十四施湯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於諸蓋纏究竟得出。願一切衆生永離病身。得如來身。願一切衆生作大良藥。滅除一切不善之病。願一切衆生成阿伽陀藥。安住菩薩不退轉地。願一切衆生成如來藥。能拔一切煩惱毒箭。願一切衆生親近賢聖。滅除煩惱修清淨行。願一切衆生作大藥王。永除衆病。不令重發。願一切衆生作不壞藥樹。悉能救療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智光。出衆病箭。願一切衆生善解世間方藥之法。所有疾病。為其救療。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為令一切衆生永離衆病故。究竟安隱故。究竟清淨故。如佛無病故。拔除一切病箭故。得無盡堅固身故。得金剛圍山所不壞身故。得堅固滿足力故。得圓滿不可奪佛樂故。得一切佛自在堅固身故。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疏 湯藥中三。一施行。施藥近果。得無病報。如薄俱羅。遠得藥王樹身等。如十大願中辨。二廻向行。言不重發者。經云。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餘可知。三菩薩下。雙辨二行所為。言金剛圍山所不能壞者。如不思議法品。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徤法中第一說。堅固滿足力。亦是彼品中十力第七。名堅固力。不可奪樂者。是常樂故。自在堅固身者。卽金剛身。金剛為內照之實。非唯金色。故云自在。


鈔 卽金剛身者。涅槃第三。有金剛身品。金剛為內照之實。卽生公釋。言非唯金色。亦不全遮。意通內外耳。前已引竟。


*十五施器。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謂黃金器盛滿雜寳。白銀器盛衆妙寳。瑠璃器盛種種寳。玻瓈器盛滿無量寳莊嚴具。硨磲器盛赤眞珠。瑪瑙器盛滿珊瑚摩尼珠寳。白玉器盛衆美食。栴檀器盛天衣服。金剛器盛衆妙香。無量無數種種寳器盛無量無數種種衆寳。或施諸佛。信佛福田不思議故。或施菩薩。知善知識難值遇故。或施聖僧。為令佛法久住世故。或施聲聞及辟支佛。於諸聖人生淨信故。或施父母。為尊重故。或施師長。為恒誘誨。令依聖教修功德故。或施下劣貧窮孤露。大慈大悲。愛眼等視諸衆生故。專意滿足去來今世一切菩薩檀波羅蜜故。以一切物普施一切。終不厭捨諸衆生故。如是施時。於其施物。及以受者。皆無所著。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寳器盛無量寳而布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成等虗空無邊藏器。念力廣大。悉能受持世出世間一切經書無有忘失。願一切衆生成清淨器。能悟諸佛甚深正法。願一切衆生成無上寳器。悉能受持三世佛法。願一切衆生成就如來廣大法器。以不壞信。攝受三世佛菩提法。願一切衆生成就最勝寳莊嚴器。住大威德菩提之心。願一切衆生成就功德所依處器。於諸如來無量智慧生淨信解。願一切衆生成就趣入一切智器。究竟如來無礙解脫。願一切衆生得盡未來劫菩薩行器。能令衆生普皆安住一切智力。願一切衆生成就三世諸佛種性勝功德器。一切諸佛妙音所說悉能受持。願一切衆生成就容納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一切如來衆會道場器。為大丈夫讃說之首。勸請諸佛轉正法輪。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器時善根迴向。為欲普令一切衆生。皆得圓滿普賢菩薩行願器故。


疏 施器中文四。初施行中三。一所施物。二或施下。對田顯施。聖僧通三乘。三如是下。成波羅密。二菩薩下。明廻向行十願。一廣。二深。三高。四堅。五勝。六淨。七果。八悲。九聞熏納教。十攝法上首。然隨施一器。卽發多願。未必一器以對一願。三是為下結。四所為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6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2:59:0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一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十六施車中二。先標列財田。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下。隨田別顯。今初。


佛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車眾寶嚴飾。奉施諸佛。及諸菩薩。師長善友。聲聞緣覺。如是無量種種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者。此諸人眾。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承菩薩名聞故來。或是菩薩因緣故來。或聞菩薩往昔所發施願故來。或是菩薩心願請來。菩薩是時。或施寶車。或施金車。悉妙莊嚴。鈴網覆上。寶帶垂下。或施上妙瑠璃之車。無量珍奇以為嚴飾。或復施與白銀之車。覆以金網。駕以駿馬。或復施與無量雜寶所莊嚴車。覆以寶網。駕以香象。或復施與栴檀之車。妙寶為輪。雜寶為蓋。寶師子座敷置嚴好。百千婇女列坐其上。十萬丈夫牽御而行。或復施與玻瓈寶車。眾雜妙寶以為嚴飾。端正女人充滿其中。寶帳覆上。幢旛侍側。或復施與碼碯藏車。飾以眾寶。熏諸雜香。種種妙華散布莊嚴。百千婇女持寶瓔珞。駕馭均調。涉險能安。或復施與堅固香車。眾寶為輪莊嚴巨麗。寶帳覆上。寶網垂下。種種寶衣敷布其中。清淨好香流芬外徹。其香美妙稱悅人心。無量諸天翼從而行。載以眾寶隨時給施。或復施與光明寶車。種種諸寶妙色暎徹。眾妙寶網羅覆其上。雜寶瓔珞周帀垂下。散以末香內外芬潔。所愛男女悉載其上。


疏 文三。一總標所施。二奉施下。別舉福田。於中先辨類。後此諸人下。彰其來意。因緣故來者。往昔有緣。應受施故。三菩薩是時下。別列所施以明施行。問。瑜伽三十九云。若有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應施與。今施美色。豈不相違。又云。施妻子時。不應施與冤家惡人。藥叉羅剎凶暴業者。今云。種種福田。豈皆施與。答。能施有二。謂必知能為損惱。不施無咎。若不委知。但作利安之心。施亦無咎。況菩薩能知無染。又同行之女。必不生物染。又女能以法而化彼故。故攝論中有利有染。無利無染。有染無利。此三菩薩不行。有利無染。菩薩乃行。


*第二隨田別顯。約五類田。則分為五。一一段中。文皆具四。今初施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眾妙寶車奉施佛時。


疏 先施行。可知。


*二迴向行。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悉解供養最上福田。深信施佛得無量報願一切眾生一心向佛。常遇無量清淨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如來無所恡惜。具足成就大捨之心。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行施行離二乘願。逮得如來無礙解脫一切智智。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行無盡施。入佛無量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入佛勝智。得成清淨無上智王。願一切眾生得佛徧至無礙神通。隨所欲往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深入大乘。獲無量智安住不動。願一切眾生皆能出生一切智法。為諸天人最上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無嫌恨心。勤種善根。樂求佛智。願一切眾生任運能往一切佛剎。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而無懈倦。願一切眾生逮得菩薩自在神通。分身徧滿等虗空界一切佛所。親近供養。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徧往十方而無厭倦。願一切眾生得廣大身。飛行迅疾隨意所往終無懈退。願一切眾生得佛究竟自在威力。一剎那中盡虗空界悉現諸佛神通變化。願一切眾生修安樂行。隨順一切諸菩薩道。願一切眾生得速疾行。究竟十力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普入法界十方國土。悉盡邊際等無差別。願一切眾生行普賢行。無有退轉。到於彼岸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升於無比智慧之乘。隨順法性見如實理。


疏 迴向。行中有二十願。初十約所施佛田立願。後十約所施車立願。竝顯可知。但云修安樂行者。法蕐安樂。行品說四安樂行。一畢竟空行。經名行處近處。已入於理而履行之。名為行處。故經云。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等。雖未入理。能遠諸惡。親而近之。名親近處。故經云。不親近國王。及外道等。為遠惡也。觀一切法空。為近理也。二名身口無過失行。三者心無嫉妬行。四大慈悲行。廣如彼說。


鈔 法蕐等者。今疏所列。初一會諸師義。後三全同生公。生公初一。但名行處近處。意是總明遠惡近理。下三別耳。寶林基公第一名空行。二名離憍慢。三四同生公。南嶽云。一名無著正慧。二明口不說過。三敬上接下。四同生公。大乘法師。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心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善法利他行。天台云。止觀慈悲。導三業及誓願。初身有止故。離身粗業。有觀故。不得身業。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墮凡夫。有慈悲故。勤修身業。廣利一切。不墮二乘。有止行故。著忍辱衣有觀行故。坐如來座。有慈悲故。入如來室。止行離過即成斷德。觀行無著。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名身安樂行。餘口意誓願亦如是。釋曰。此即通辨三法為能導。其所導即初一是身。二是口。三是意。四是誓願。大乘法師傍以立名。然諸師立。皆從多分增勝以分。通用三法。理則玄玅。不彰四別。今取生公之意。合身口在第二。取行處近處。及南嶽寶林。共立一名。名畢竟空行。寶林但語一空似約於境。南嶽云。無著慧。但語於心。今云畢竟空。心境兩亡。空有雙會。故生公云。近處明遠惡近理。行處而為履行之宗。在畢竟空耳。此為大智。四為大悲。悲智相導。於中二三業。天台之意。亦不失也。又初後成德。中二離過。離過即斷德。初智。後悲。三德僃矣。雖義俱通。從多故別。是以第一經中。但名行處近處。意在近理行理耳。已入於下。即生公釋。下疏引經證。既云無行而觀。即寂照雙流。為行理也。而言等者。等取下文。亦不行。不分別。釋此自有二意。一謂上無行而觀。皆是不分別。今又不行。則寂照兩亡也。二但對上而觀諸法如實相。恐濫從行起觀。今明正觀時。亦不行此觀。不分別此觀就行。約心詣於理觀。約照達於理。今心。行不行。觀無分別。即觀無觀。是寂照雙流。故下偈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即不行也。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正是入理。即亦不分別也。問。若以入理為行。住忍辱地等。豈入理行耶。答。正是入理。謂無生地寂滅之忍為所住處。柔和善順。即柔順忍。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即音聲忍。三忍頓具。故為入理。住忍辱地。即如來衣。觀如實相。即如來座。以此導悲。即如來室。雖未入理下。亦生公之意。遠諸惡下。引經證。先證遠諸惡。言及外道等。等取餘八。總離十緣。一遠豪勢。謂國王等。為損害緣。二不近邪人法。謂外道梵志等。為惡見緣。三亦不親近諸有凶戲者。是壞亂緣。四又不親近栴陀羅等。即惡業緣。五不親近求聲聞等。即離劣友緣。六又文殊師利等。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等。即長染緣。七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即非器緣。八不獨入他家。即譏訶緣。九若為女人說法下。離非軌緣。天台云。八離冤害。九離譏嫌。十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等。即散亂緣。上明不應親近。下云常好坐禪。下明所應親近。上為親近之始。為初親近處。次云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即第二親近處。為親近之終。正明近理。以觀想未除。故名親近。二身口無過失者。經云。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長行多唯辨口。偈中則說於身。以油塗身。澡浴塵穢。亦兼身矣。三心無嫉妬者。經云。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等。四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等。廣如彼經。


疏 然安樂者。畧有二意。一涅槃之果。名為安樂。此行能趣。即安樂之行。二住此四行。則身靜神定。身靜神定。則外苦不干。故稱安樂。又常見外道。因果俱苦。斷見外道。因樂。果苦。析法二乘。因苦果樂。唯有菩薩。因果具樂。故涅槃云。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定樂。行者。謂諸佛菩薩。因果俱樂。名安樂行。


鈔 然安樂下。釋安樂行名。初釋以果名因。二因即安樂。亦生公意。又常見等。即天台意。常見外道因果俱苦者。計我常故。修於苦行。以期玅果。所修是邪。還招苦果。斷見外道不信當報。恣意行惡。受五欲樂。當受苦果。析法二乘。無常拙度。加功若到。此名因苦。得入涅槃。故云果樂。菩薩如實巧度。故為因樂。證大菩提常涅槃樂。故涅槃下。引證。即二十七經。經云。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一定樂行。二定苦行。三苦樂行。一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憐愍一切諸眾生故。雖復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二定苦行者。所謂凡夫。三苦樂行者。所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行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三結文。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奉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於如來究竟出離無礙乘故。


疏 結文中。加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塔安舍利。廟置佛像。塔者。正云窣堵波。此云高顯。亦曰歸宗之所。言所有者。不局佛塔。故長阿含說。四種人應可起塔。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羅漢。四輪王。十二因緣經云。八種人應起塔。一佛。其露盤八層已上。餘七。謂菩薩。緣覺。四果。輪王。次第減一層。輪王唯一層。見一層塔。不應禮拜。非聖人故。僧祇律說。凡僧亦許起塔。然不得安露盤。令在屏處。謂一持律。二法師。三營事。四德望。今造塔者。宜審此文。汎論起塔。總有六意。一為表人勝。二為令生淨信。三令標心有在。四令供養生福。五為報恩。行畢。六生福滅罪。若造佛塔。近招梵福。遠脫生死。故無上依經。供佛舍利如芥子許。悉得究竟脫生死苦。


鈔 長阿含十二因緣經。僧祇律造塔事未檢。故無上依經者。經有兩卷。今當第一。因阿難隨佛乞食。見一新成樓閣。心念有人以此勝閣。布施四方僧。幷具四事。若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問佛。佛讚。廣為引喻較量。初舉滿閻浮提如稻麻竹葦四果及辟支佛。有人盡形。四事供養。滅後起大塔供養。佛問功德多不。阿難答多。次舉西瞿陀尼。次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問佛。佛讚。廣為引喻較量。初舉滿閻浮提如稻麻竹葦四果及辟支佛。有人盡形。四事供養。滅後起大塔供養。佛問功德多不。阿難答多。次舉西瞿陀尼。次舉東弗婆提。次舉北鬱單越。皆量漸廣。供事如前。比所造閣。如帝釋所處。問於阿難。阿難皆答甚多。佛告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功德比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此功德。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功德聚。所獲福報。盡娑婆世界微塵數。作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天王。夜摩天王。三十三天王。況復轉輪聖王。釋曰。據此。但云福多。若加迴向。必至究竟。


*二施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菩薩等善知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心常憶持善知識教。專勤守護令不忘失。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義利。普攝一切與共善根。願一切眾生近善知識尊重供養。悉捨所有順可其心。願一切眾生得善志欲。隨逐善友未嘗捨離。願一切眾生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專意承奉不違其教。願一切眾生。樂善知識常不捨離。無間無雜亦無誤失。願一切眾生能以其身施善知識。隨其教命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修習大慈遠離諸惡。願一切眾生隨善知識聽聞諸佛所說正法。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善根清淨業果。與諸菩薩同一行願究竟十力。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善知識法。逮得一切三味境界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一切正法。修習諸行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乘於大乘無所障礙。究竟成就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悉得上於一切智乘。至安隱處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知如實行隨其所聞一切佛法。皆得究竟永無忘失。願一切眾生普為諸佛之所攝受。得無礙智究竟諸法。願一切眾生得無退失自在神通。所欲往詣。一念皆到。願一切眾生往來自在。廣行化導令住大乘。願一切眾生所行不空。載以智乘到究竟位。願一切眾生得無礙乘。以無礙智至一切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善知識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功德具足。與佛菩薩等無異故。


疏 施菩薩中。有二十願。前十約所施田發相似願。後十約所施車發相似願。竝顯可知。


*三施僧。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僧時。起學一切施心。智善了心。淨功德心。隨順捨心。僧寶難遇心。深信僧寶心。攝持正教心。住勝志樂得未曾有。為大施會出生無量廣大功德。深信佛教不可沮壞。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普入佛法憶持不忘。願一切眾生離凡愚法入賢聖處。願一切眾生速入聖位。能以佛法次第開誘。願一切眾生舉世宗重言必信用。願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法平等。了知法界自在無二。願一切眾生從於如來智境而生。諸調順人所共圍繞。願一切眾生住離深法。滅除一切煩惱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無上僧寶。離凡夫地入賢聖眾。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法。得無礙智具聖功德。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心不著三世。於諸眾中自在如王。願一切眾生乘智慧乘轉正法輪。願一切眾生具足神通。一念能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願一切眾生乘虗空身。於諸世間智慧無礙。願一切眾生普入一切虛空法界諸佛眾會。成就第一波羅蜜行。願一切眾生得輕舉身。殊勝智慧悉能徧入一切佛剎。願一切眾生獲無邊際善巧神足。於一切剎普現其身。願一切眾生得於一切無所依身。以神通力如影普現。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自在神力。隨應可化即現其前教化調伏。願一切眾生得入法界無礙方便。一念徧遊十方國土。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僧寶車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乘清淨無上智乘。於一切世間轉無礙法智慧輪故。


疏 初施。行中。顯十施心。一財無不捨田無所揀。二了事可否。受畜不淨。不應施故。三淨三輪故。四順檀行故。五因佛有僧。僧難遇故。六依僧知佛故。七依僧知教故。八應景慕。九不局一僧。十由教說僧故。二迴向行中有二十願。亦前十約田。後十約車。其十三云乘虛空身者。當其無有車之用故。


*四施二乘。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聲聞獨覺之時。起如是心。所謂福田心。尊敬心。功德海心。能出生功德智慧心。從如來功德勢力所生心。百千億那由他劫修習心。能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解脫一切魔繫縛心。摧滅一切魔軍眾心。慧光照了無上法心。以此施車所有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為世所信第一福田。具足無上檀波羅蜜。願一切眾生離無益語。常樂獨處心無二念。願一切眾生成最第一清淨福田。攝諸眾生令修福業。願一切眾生成智慧淵。能與眾生無量無數善根果報。願一切眾生住無礙行。滿足清淨第一福田。願一切眾生住無諍法。了一切法皆無所作無性為性。願一切眾生常得親近最上福田。具足修成無量福德。願一切眾生能現無量自在神通。以淨福田攝諸含識。願一切眾生具足無盡功德福田。能與眾生如來十力第一乘果。願一切眾生為能辨果真實福田。成一切智無盡福聚。願一切眾生得滅罪法。悉能受持所未曾聞佛法句義。願一切眾生常勤聽受一切佛法。聞悉解悟無空過者。願一切眾生聽聞佛法通達究竟。如其所聞隨順演說。願一切眾生於如來教信解修行。捨離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願一切眾生常見賢聖。增長一切最勝善根。願一切眾生心常信樂智行之士。與諸聖哲同止共歡。願一切眾生聽聞佛名悉不唐捐。隨其所聞咸得目見。願一切眾生善分別知諸佛正教。悉能守護持佛法者。願一切眾生常樂聽聞一切佛法。受持讀誦開示照了。願一切眾生信解佛教如實功德。悉捨所有恭敬供養。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聲聞獨覺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成就清淨第一智慧神通。精進修行無有懈怠。獲一切智力無畏故。


疏 施二乘中亦四。初施行中。言如來勢力生者。設是獨覺。亦由過去曾習佛法。後道成無佛世故。六七翻彼三生百劫故。


鈔 翻三生百劫者。羅漢三生修福。緣覺百劫。今令百千億那由他劫修等故。


疏 二迴向行中。亦二十願。多翻劣顯勝。前十多翻緣覺。樂獨善寂等故。無諍有二。一人嫌我行。我則長立等。二觀緣無性。無乖違故。後十翻聲聞。一翻彼小乘。非究竟滅罪之法。彼犯律儀。容可懺滅。犯四重禁。為不可救。大乘至教。無所不滅。佛名經說。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重罪。涅槃第十云。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為邪鬼毒惡所持。聞是經典。所有諸惡。悉皆消滅。又云。犯四重禁不還生者。無有是處。如是等文。處處皆有。犯重得佛聞大經力故。二聲聞雖從佛聞。未悟深理故。三不能廣傳故。四望於大乘。猶是邪故。所以諸處多說九十五種。別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今言九十六者。自有二義。一依薩婆多律。說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有九十六。二者外道有二。一外外道。即佛法外。二內外道。此復三種。一附佛法外道。起自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犢子讀舍利弗毗曇。自別制義。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說藏中。佛說此人。不異外道。諸論皆推不受。名外道也。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龍樹斥言。此非佛法。方廣所作。亦邪人法也。二學佛法外道。謂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故。智論云。若不得般若意。入阿毗曇。即墜有中等。三以大斥小故。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心分別。現於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又第二云。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故諸大乘。訶彼二乘。同於外道。非奪方便之意。今合後三。總為一類。成九十六。依此義故。發願永離。七中得目見者。非聞見故。餘可例知。


*五施諸田。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獨者時。隨其所求一切悉捨。心生歡喜無有厭倦。仍向彼人自悔責言。我應往就供養供給。不應勞汝遠來疲頓。言已拜跪。問訊起居。凡有所須。一切施與。或時施彼摩尼寶車。以閻浮提第一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金莊嚴車。人間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妙瑠璃車。內宮妓女。充滿其上。或施種種奇妙寶車。童女充滿。如天婇女。或施無數寶莊嚴車。寶女滿中柔明辯慧。或施所乘妙栴檀車。或復施與玻瓈寶車。悉載寶女充滿其上。顏容端正。色相無比。袨服莊嚴。見者欣悅。或復施與碼碯寶車。灌頂王子身載其上。或時施與堅固香車。所有男女悉載其中。或施一切寶莊嚴車。載以難捨親善眷屬。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寶車。隨其所求。恭敬施與。皆令遂願歡喜滿足。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乘不退轉無障礙輪廣大之乘。詣不可思議菩提樹下。願一切眾生乘清淨因大法智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永離一切分別執著。而常修習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乘無諂誑正直之乘。往諸佛剎自在無礙。願一切眾生隨順安住一切智乘。以諸佛法共相娛樂。願一切眾生皆乘菩薩清淨行乘。具足菩薩十出離道及三昧樂。願一切眾生乘四輪乘。所謂住好國土。依止善人。集勝福德。發大誓願。以此成滿一切菩薩清淨梵行。願一切眾生得普照十方法光明乘。修學一切如來智力。願一切眾生乘佛法乘。到一切法究竟彼岸。願一切眾生載眾福善難思法乘。普示十方安隱正道。願一切眾生乘大施乘。捨慳恡垢。願一切眾生乘淨戒乘。持等法界無邊淨戒。願一切眾生乘忍辱乘。常於眾生離瞋濁心。願一切眾生乘大精進不退轉乘。堅修勝行趣菩提道。願一切眾生乘禪定乘。速至道場證菩提智。願一切眾生乘於智慧巧方便乘。化身充滿一切法界諸佛境界。願一切眾生乘法王乘。成就無畏恒普惠施一切智法。願一切眾生乘無所著智慧之乘。悉能徧入一切十方。於真法性而無所動。願一切眾生乘於一切諸佛法乘。示現受生徧十方剎。而不失壞大乘之道。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智最上寶乘。滿足普賢菩薩行願而無厭倦。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人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無量智歡喜踊躍。究竟皆得一切智乘故。


疏 初施行中。有悲境故。加以拜跪等言。以有劣田。重舉玅物。最下乞人。等如來故。言袨服者。大盛玄黃之服也。二以此下。迴向行。亦二十願。施田非一。故但就車。發相似願。其中亦兼所施女等。可以意得。六云十出離道者。即是十地。以十度行。出十重障。離十麤故。七乘四輪乘者。文中自列。 十六施車竟。


*十七施象馬二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象寶。其性調順。七支具足。年齒盛壯。六牙清淨。口色紅赤猶如蓮華。形體鮮白。譬如雪山。金幢為飾。寶網羅覆。種種妙寶莊嚴其鼻。見者欣玩無有厭足。超步萬里曾不疲倦。或復施與調良馬寶。諸相具足猶如天馬。妙寶月輪以為光飾。真金鈴網羅覆其上。行步平正乘者安隱。隨意所往迅疾如風。遊歷四洲自在無礙。菩薩以此象寶馬寶。或奉養父母及善知識。或給施貧乏苦惱眾生。其心曠然不生悔悋。但倍增欣慶。益加悲愍。修菩薩德。淨菩薩心。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調順乘。增長一切菩薩功德。願一切眾生得善巧乘。能隨出生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信解乘。普照如來無礙智力。願一切眾生得發趣乘。能普發興一切大願。願一切眾生具足平等波羅蜜乘。成滿一切平等善根。願一切眾生成就寶乘。生諸佛法無上智寶。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行莊嚴乘。開敷菩薩諸三昧華。願一切眾生得無邊速疾乘。於無數劫淨菩薩心。精勤思惟了達諸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最勝調順大乘。以善方便具菩薩地。願一切眾生成最高廣堅固大乘。普能運載一切眾生。皆得至於一切智位。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象馬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乘於無礙智乘。圓滿究竟至佛乘故。


疏 合有十願。一如性調順。二如隨意所住。三似彼盛壯。四如超步萬里。五猶行步平正。六如彼象寶。七似彼如華。八即迅疾如風。九上云。調順。通顯增於功德。今云具菩薩地。名最勝調。象馬各有調義。故分二願。十似彼上立金幢。


*十八施座。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座時。或施所處師子之座。其座高廣殊特妙好。瑠璃為足。金縷所成。柔輭衣服。以敷其上。建以寶幢。熏諸妙香。無量雜寶莊嚴之具以為莊校。金網覆上。寶鐸風搖出妙音聲。奇珍萬計。周帀填飾。一切臣民所共瞻仰。灌頂大王獨居其上。宣布法化萬邦遵奉。其王復以妙寶嚴身。所謂普光明寶。帝青寶。大帝青寶。勝藏摩尼寶。明淨如日。清涼猶月。周帀繁布。譬如眾星。上妙莊嚴第一無比。海殊妙寶。海堅固幢寶。奇文異表種種莊嚴。於大眾中最尊最勝。閻浮檀金離垢寶繒以冠其首。享灌頂位。王閻浮提。具足無量大威德力。以慈為主伏諸怨敵。教令所行靡不承順時轉輪王以如是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寶莊嚴座。施於如來第一福田。及諸菩薩真善知識。賢聖僧寶。說法之師。父母宗親。聲聞獨覺。及以發趣菩薩乘者。或如來塔。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其所須悉皆施與。以此善根如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坐菩提座。悉能覺悟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處自在座。得法自在。諸金剛山所不能壞。能悉摧伏一切魔軍。願一切眾生得佛自在師子之座。一切眾生之所瞻仰。願一切眾生得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寶莊嚴座。於法自在化導眾生。願一切眾生得三種世間最殊勝座。廣大善根之所嚴飾。願一切眾生得周徧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座。阿僧祇劫歎之無盡。願一切眾生得大深密福德之座。其身充滿一切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種種寶座。隨其本願所念眾生廣開法施。願一切眾生得善妙座。現不可說諸佛神通。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寶座。一切香座。一切華座。一切衣座。一切鬘座。一切摩尼座。一切瑠璃等不思議種種寶座。無量不可說世界座。一切世間莊嚴清淨座。一切金剛座。示現如來威德自在成最正覺。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座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獲離世間大菩提座。自然覺悟一切佛法故。


疏 迴向中。言三種世間。義如常釋。辨法師云。地前為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八至等覺名無功用世間。有云西域相傳。眾生界中。有三世間。一地下世間。龍修羅等。二人中世間。三天上世間。若依智論。三世間者。即眾生。五蘊。及器為三。於彼顯勝。義皆無失。餘竝可知。


*十九施葢。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寶蓋。此蓋殊特。尊貴所用。種種大寶而為莊嚴。百千億那由他上妙蓋中。最為第一。眾寶為竿。妙網覆上。寶繩金鈴。周帀垂下。摩尼瓔珞。次第懸布。微風吹動。妙音克諧。珠玉寶藏。種種充滿。無量奇珍。悉以嚴飾。栴檀沉水妙香普熏。閻浮檀金光明清淨。如是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妙寶物具足莊嚴。以清淨心奉施於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為法故。施諸菩薩。及善知識。名聞法師。或施父母。或施僧寶。或復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種種眾生福田。或施師僧及諸尊宿。或施初發菩提之心。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有求者悉皆施與。


疏 施葢中。本行經說。編草為葢。七寶葢隨。況眾寶嚴。功報何極。


鈔 本行經者。賢愚經第八說。過去有王。名為金剛。夫人有胎。身上恆有七寶大葢。及生太子。身紫金色。相好具足。葢在其上名葢事王。七寶自至。王四天下。即是佛身。佛言。阿難。因過去久遠。仙人山。有辟支佛涅槃後。有長者起塔。以葢葢其上。故獲斯報。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為諸佛之所庇廕。願一切眾生功德智慧以為其蓋。永離世間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覆以善法。除滅世間塵垢熱惱。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藏。令眾樂見心無厭足。願一切眾生以寂靜白法而自覆蔭。皆得究竟不壞佛法。願一切眾生善覆其身。究竟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作周徧蓋。十力智慧徧覆世間。願一切眾生得妙智慧。出過三世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應供蓋。成勝福田受一切供。願一切眾生得最上蓋。獲無上智自然覺悟。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蓋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蓋。能持一切諸善法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普覆一切虗空法界一切剎土。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退轉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莊嚴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佛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幢旛及諸寶蓋。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蓋。徧覆一切諸佛國土盡無餘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廣大蓋。普蓋眾生皆令於佛生信解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眾妙寶蓋。供養一佛。於不可說一一佛所皆如是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佛菩提高廣之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摩尼寶莊嚴蓋。一切寶瓔珞莊嚴蓋。一切堅固香莊嚴蓋。種種寶清淨莊嚴蓋。無量寶清淨莊嚴蓋。廣大寶清淨莊嚴蓋。寶網彌覆。寶鈴垂下。隨風搖動出微妙音。普覆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諸佛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無礙智莊嚴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第一智慧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佛功德莊嚴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佛功德生清淨欲願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無邊自在心寶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滿足諸法自在智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善根普覆一切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智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普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彌覆法界諸佛剎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法自在為法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廣大智恒無絕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蓋其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平等心覆眾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平等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具大迴向巧方便故。又欲令一切眾生獲勝欲樂清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善欲樂清淨意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迴向普覆一切諸眾生故。


疏 四所為中。有十為令。二十又欲。皆令眾生因圓果滿。觸理皆葢。方顯菩薩悲智深玅。可謂隨順一切善根。竝可虛求。法門浩大。不可具釋。


*二十施幢旛二事合一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施種種上妙幢旛。眾寶為竿。寶繒為旛。種種雜綵以為其幢。寶網垂覆。光色徧滿。寶鐸微搖音節相和。奇特妙寶形如半月。閻浮檀金光踰曒日。悉置幢上。隨諸世界業果所現種種妙物以為嚴飾。如是無數千萬億那由他諸妙幢旛。接影連輝。逓相間發。光明嚴潔。周徧大地。充滿十方虗空法界。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淨心信解。以如是等無量幢旛。或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或施菩薩諸善知識。或施聲聞及辟支佛。或施大眾。或施別人諸來求者。普皆施與。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能建立一切善根福德幢旛。不可毀壞。願一切眾生建一切法自在幢旛。尊重愛樂勤加守護。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願一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建智力幢。一切諸魔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大智慧那羅延幢。摧滅一切世間慢幢。願一切眾生得智慧日大光明幢。以智日光普照法界。願一切眾生具足無量寶莊嚴幢。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幢旛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甚深高廣菩薩行幢。及諸菩薩神通行幢清淨道故。


疏 十中。初二幢旛合願。一建善翻惡。二重法翻慢。次一唯就旛。旛書字故。後七皆就幢辨。


*二十一開藏施寶。


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眾寶藏。以百千億那由他諸妙珍寶。給施無數一切眾生。隨意與之心無恡惜。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見佛寶。捨離愚癡修行正念。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法寶光明。護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能悉攝受一切僧寶。周給供養。恒無厭足。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無上心寶。淨菩提心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寶。普入諸法心無疑惑。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諸功德寶。開示演說無量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於無量妙功德寶。修成正覺十力智慧。願一切眾生得妙三昧十六智寶。究竟成滿廣大智慧。願一切眾生成就第一福田之寶。悟入如來無上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成第一無上寶王。以無盡辯開演諸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眾寶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成滿第一智寶。如來無礙淨眼寶故。


疏 迴向行中。言十六智寶者。今依賢首。即是八忍八智。然此有二。一依觀能所取以立十六。一苦法智忍。觀三界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前二觀如。後二觀智。苦下有四。三諦亦然。為十六智。


鈔 今依賢首者。且依唯識釋之。即論釋。相見道中。緣安立諦。有十六心見道。一苦法智忍者。苦即苦諦。法者。即彼能詮之教。智者。所謂加行道中。緣苦法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也。此苦法智忍。觀苦下如。能斷三界見道二十八種分別隨眠。謂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以除瞋故。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法智者。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三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等。意云。此第三心。於一剎那。各別內證。法忍法智。謂二心後。乃至無學。一切聖法。從此二心。彼得生故。故云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者。此智但緣第三苦類智忍故。雜集云。於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前二等者。謂法忍法智觀如。類忍類智觀智。


疏 二者依觀上下諦境別立。謂觀欲苦。有法忍法智。初即無間道。後即解脫道。次觀上二界苦。為類忍類智。類同欲故。如苦既然。餘三亦爾。為十六智。廣如唯識。雜集第九所明。第十願言無上寶王者。佛為法寶之主故。


*二十二施莊嚴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以種種妙莊嚴具而為布施。所謂一切身莊嚴具。令身淨妙靡不稱可。菩薩摩訶薩。等觀一切世間眾生猶如一子。欲令皆得身淨莊嚴。成就世間最上安樂。佛智慧樂。安住佛法。利益眾生。以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種種殊妙寶莊嚴具勤行布施。行布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就無上妙莊嚴具。以諸清淨功德智慧莊嚴人天。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莊嚴相。以淨福德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莊嚴相。以百福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不雜亂莊嚴相。以一切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善淨語言莊嚴相。具足種種無盡辯才。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功德聲莊嚴相。其音清淨聞者喜悅。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諸佛語言莊嚴相。令諸眾生聞法歡喜修清淨行。願一切眾生得心莊嚴相。入深禪定普見諸佛。願一切眾生得總持莊嚴相。照明一切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莊嚴相。以佛智慧莊嚴其心。是為菩薩摩訶薩惠施一切莊嚴具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足一切無量佛法。功德智慧圓滿莊嚴。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故。


疏 施莊嚴具中十願。初一利他。後九自利。於中初三約身。次三約語。後三約意。其中言百福相。前文已引涅槃二十四說。依瑜伽五十三。名百福行。故論云。復由百行所攝律儀。謂少分離殺。乃至邪見。為一十。二多分離殺等。三全分離。四少時離。五多時離。六盡壽離。七自離。八教人離。九以無量門稱揚讚述離。十見離殺等深心慶悅。生大歡喜。十門各十。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亦爾。此且就同教三十二相化身而說。若依此經十身相海。隨一一相。無盡因成故。上暜興雲幢主水神偈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玅相等故。餘可知。


*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二事。合一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受灌頂自在王位摩尼寶冠。及髻中珠。普施眾生。心無恡惜。常勤修習。為大施主。修學施慧增長捨根。智慧善巧其心廣大。給施一切。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法之所灌頂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具足頂髻。得第一智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以妙智寶普攝眾生。皆令究竟功德之頂。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智慧寶頂。堪受世間之所禮敬。願一切眾生以智慧冠莊嚴其首。為一切法自在之王。願一切眾生智慧明珠繫其頂上。一切世間無能見者。願一切眾生皆悉堪受世間頂禮。成就慧頂照明佛法。願一切眾生首冠十力莊嚴之冠。智慧寶海清淨具足。願一切眾生至大地頂。得一切智究竟十力。破欲界頂諸魔眷屬。願諸眾生得成第一無上頂王。獲一切智光明之頂。無能暎奪。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冠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第一智最清淨處。智慧摩尼妙寶冠故。


疏 六智慧明珠等者。體圓德僃。鑒徹惑亡。為智明珠極果所宗。故名頂上。是祕是玅。無能見者。亦以權隱實。名在髻中。開權顯實。故名解髻。文無解義。因便故來。若不明解。佛有秘藏。前後可知。


*二十四施妻子等救獄囚。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處在牢獄黑暗之處。杻械枷鏁檢繫其身。起坐不安眾苦競集。無有親識。無歸無救。裸露饑贏酸劇難忍。菩薩見已。捨其所有一切財寶。妻子眷屬及以自身。於牢獄中救彼眾生。如大悲菩薩。妙眼王菩薩。既救度已。隨其所須普皆給施。除其苦患令得安隱。然後施以無上法寶。令捨放逸安住善根。於佛教中心無退轉。佛子。菩薩摩訶薩於牢獄中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貪愛纏縛。願一切眾生斷生死流升智慧岸。願一切眾生除滅愚癡生長智慧。解脫一切煩惱纏縛。願一切眾生滅三界縛得一切智究竟出離。願一切眾生永斷一切煩惱結縛。到無煩惱無障礙地智慧彼岸。願一切眾生離諸動念思惟分別。入於平等不動智地。願一切眾生脫諸欲縛。永離世間一切貪欲。於三界中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勝志樂。常蒙諸佛為說法門。願一切眾生得無著無縛解脫心。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願一切眾生得菩薩神通。一切世界調伏眾生。令離世間。住於大乘。是為菩薩摩訶薩救度牢獄苦眾生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入如來智慧地故。


疏 上來皆明外施。此下二段。明無畏施。初一兼於內外之財。內財為難。故佛本行經說。昔五百長者子。各捨珍寶等施。有一貧人。問求何願。云欲求佛道。自念貧無。以蜜塗身。塚間而捨。天帝試之。心安不動。知求佛果。而稱讚之。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百千億倍。當先作佛。彼貧人者。即我身是。故知難中之難。施行有三。出覩境興悲。二如大悲下。指同先例。大悲即觀自在也。以其偏主此門故。下文引例。皆準此知。後既救度下。施以財法。迴向行十願。準思易了。


*二十五捨身代死囚。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獄囚。五處被縛受諸苦毒。防衛驅逼將之死地。欲斷其命。捨閻浮提一切樂具。親戚朋友悉將永訣。置高碪上以刀屠割。或用木槍豎貫其體。衣纏油沃以火焚燒。如是等苦。種種逼迫。菩薩見已。自捨其身而代受之。如阿逸多菩薩。殊勝行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眾生故。自捨身命受諸苦毒。菩薩爾時語主者言。我願捨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與我。如治彼人隨意皆作。設過彼苦阿僧祇倍。我亦當受令其解脫。我若見彼將被殺害。不捨身命救贖其苦。則不名為住菩薩心。何以故。我為救護一切眾生發一切智菩提心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斷盡究竟身命。永離一切災橫逼惱。願一切眾生依諸佛住。受一切智具足十力菩提記莂。願一切眾生普救含識。令無怖畏永出惡道。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命。入於不死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永離怨敵無諸厄難。常為諸佛善友所攝。願一切眾生捨離一切刀劔兵仗諸惡苦具。修行種種清淨善業。願一切眾生離諸怖畏。菩提樹下摧伏魔軍。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於無上法心淨無畏。能為最上大師子吼。願一切眾生得無障礙師子智慧。於諸世間修行正業。願一切眾生到無畏處常念救護諸苦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彼臨刑諸獄囚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離生死苦。得於如來上妙樂故。


疏 捨身代死囚。一向內財。文四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6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31 23:03:13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二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二十六施連膚頂髻。即肉髻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乞者連膚頂髻。如寶髻王菩薩。勝妙身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菩薩是時見乞者來。心生歡喜。而語之言。汝今若須連膚頂髻。可就我取。我此頂髻。閻浮提中最為第一。作是語時。心無動亂。不念餘業捨離世間。志求寂靜究竟清淨。精勤質直向一切智。便執利刀割其頭上連膚頂髻。右膝著地合十指掌一心施與。正念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發大歡喜增上志樂。於諸法中意善開解。不取於苦。了知苦受。無相無生。諸受互起。無有常住。是故我應同去來今一切菩薩修行大捨。發深信樂。求一切智無有退轉。不由他教善知識力。菩薩摩訶薩作是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見頂。成就菩薩如塔之髻。願一切眾生得紺青髮。金剛髮細輭髮。能滅眾生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得潤澤髮。密緻髮。不侵鬢額髮。願一切眾生得柔輭髮。盡於鬢額而生髮。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髮。螺文右旋髮。願一切眾生得佛相髮。永離一切煩惱結習。願一切眾生得光明髮。其光普照十方世界。願一切眾生得無亂髮。如如來髮淨妙無雜。願一切眾生得成應供頂塔之髮。令其見者如見佛髮。願一切眾生皆得如來無染著髮。永離一切暗翳塵垢。是為菩薩摩訶薩施連膚髻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其心寂靜。皆得圓滿諸陀羅尼。究竟如來一切種智十種力故。


疏 施行中三。初總標施行。二如寶髻下。指物同修。三菩薩是時下。正明施行。於中六。一覩乞生欣。住種性故。二而語下。語意清淨。離二障故。三便執下。身業正捨。事業勝故。四正念下。欣慕上流。意樂勝故。五於諸法下。巧安諦理。無相攝故。六是故下。決志思齊。依止勝故。此及迴向。有七最勝。成波羅蜜。前後諸施。文多畧無。二菩薩下。迴向行中十願。一無見頂者。縱窮上界。亦有餘故。言如塔者。菩薩敬故。二堅無中斷故。五中靜法云。準梵本。令得二相髮。謂室利靺蹉塞縛悉底迦相髮。義如前說。六云得佛相髮。準梵本。卻是右旋。餘可知。迴向所為。總綰諸髮成髻圓滿。故云爾也。


*二十七施眼。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眼布施諸來乞者。如歡喜行菩薩。月光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所行惠施。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起清淨施眼心。起清淨智眼心。起依止法光明心。起現觀無上佛道心。發迴向廣大智慧心。發與三世菩薩平等捨施心。發於無礙眼起不壞淨信心。於其乞者起歡喜攝受心。為究竟一切神通故。為生佛眼故。為增廣大菩提心故。為修習大慈悲故。為制伏六根故。於如是法而生其心。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於其乞者心生愛樂。為設施會增長法力。捨離世間愛見放逸。除斷欲縛修習菩提。隨彼所求心安不動。不違其意皆令滿足。而常隨順無二捨行。


疏 智論十四說。施有三種。飲食為下。珍寶為中。頭目五藏為上。廣如彼說。文中施行內有四。一標章引例。


鈔 經云。及餘無量菩薩者。賢愚經第六。快目王施眼。說過去阿僧祇劫。有王名為快目。其目徹過牆壁。見四十里。王八萬四千國。性善好施。有邊國王名波羅陀拔彌。不賔王化。治政失度。快目王舉兵往伏。彼王有臣云。快目王好施。令一盲婆羅門從其乞眼。快目便許之。七日後施。臣佐悲諫。太子請以眼代。快目王廣為說法。令剜一眼置於掌中。廣發大願。後置婆羅門眼中。彼即得視。復剜一眼。置彼匡中。亦即得視。大地震動。諸天下讚。帝釋問王。施眼何求。答。唯求佛道。問有悔心不。答言無悔。若不悔者。令我如故。尋便平復。波羅門回。奏報彼王。彼王聞已。心裂而死。


疏 二菩薩摩訶薩下。發起勝心。三為究竟下。明行心所為。可知。四佛子下。彰施儀式。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最勝眼。示導一切。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開廣智藏。願一切眾生得淨肉眼。光明鑒徹無能蔽者。願一切眾生得淨天眼。悉見眾生生死業果。願一切眾生得淨法眼。能隨順入如來境界。願一切眾生得智慧眼。捨離一切分別取著。願一切眾生具足佛眼。悉能覺悟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普眼。盡諸境界無所障礙。願一切眾生成就清淨離癡翳眼。了眾生界空無所有。願一切眾生具足清淨無障礙眼。皆得究竟如來十力。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一切智清淨眼故。


疏 二迴向行。願成十眼。與離世間。大同小異。


*二十八施耳鼻中。二事合明施行。別顯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以耳鼻施諸乞者。如勝行王菩薩。無怨勝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布施之時親附乞者。專心修習諸菩薩行。具佛種性生如來家。念諸菩薩所修施行。常勤發起諸佛菩提。清淨諸根功德智慧。觀察三有無一堅固。願常得見諸佛菩薩。隨順憶念一切佛法。知身虗妄空無所有無所貪惜。菩薩如是施耳鼻時。心常寂靜調伏諸根。勉濟眾生險惡諸難。生長一切智慧功德。入大施海了達法義。具修諸道依智慧行。得法自在。以不堅身易堅固身。


疏 文但有三。今初施行有二。一標章引例。二布施之時下。安住勝心。一具佛種性。即安住最勝。二念諸下。事業最勝。三常勤下。依止最勝。四隨順下。清淨最勝。五勉濟下。意樂最勝。六生長下。巧便最勝。


鈔 具佛種性者。謂具七最勝。成波羅蜜。如第一會。


*二迴向行中。先耳十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耳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普聞一切說法之音。願一切眾生得無障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耳。一切聰達無所壅滯。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耳。不因耳處生分別心。願一切眾生得無聾聵耳。令蒙昧識畢竟不生。願一切眾生得徧法界耳。悉知一切諸佛法音。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耳。開悟一切無障礙法。願一切眾生得無壞耳。善知諸論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普聞耳。廣大清淨為諸耳王。願一切眾生具足天耳。及以佛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耳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悉獲得清淨耳故。


疏 初及第七。俱名無礙者。準梵本。初名無著。聵者。從生即聾故。為耳王者。聞與不聞。皆自在故。


*後施鼻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鼻時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隆直鼻。得隨好鼻。得善相鼻。得可愛樂鼻。得淨妙鼻。得隨順鼻。得高顯鼻。得伏怨鼻。得善見鼻。得如來鼻。願一切眾生得離恚怒面。得一切法面。得無障礙面。得善見面。得隨順面。得清淨面。得離過失面。得如來圓滿面。得徧一切處面。得無量美好面。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鼻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究竟得入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攝受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了知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住持諸佛法故。為令眾生究竟常見諸如來故。為令眾生皆悉證得佛法門故。為令眾生究竟成就無能壞心故。為令眾生皆能照了諸佛正法故。為令眾生普悉嚴淨諸佛國土故。為令眾生皆得如來大威力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耳鼻時善根迴向。


疏 文四。初牒起。二正顯中有二願。前一願得十鼻。言隨好者。兩孔不現故。善相者。相海品云。如來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雲故。隨順鼻者。隨宜所現故。後一願得十面。鼻居而中。好醜由起。故相從立願。一切法者。正向諸法故。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迴向所為有十。以鼻香氣所入故。攝受香故。了知故。住於覺故。如眼見色故。合中知故。不壞鼻根故。不邪分別故。香氣嚴潔故。五分法身香故。


*二十九施牙齒。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堅固自在地中。能以牙齒施諸眾生。猶如往昔華齒王菩薩。六牙象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菩薩摩訶薩施牙齒時。其心清淨。希有難得。如優曇華。所謂無盡心施。大信心施。步步成就無量捨心施。調伏諸根心施。一切悉捨心施。一切智願心施。安樂眾生心施。大施。極施。勝施。最勝施。輟身要用無所嫌恨心施。


疏 初施行中。安住堅固自在位者。登地已上故。智論十四云。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薩。事廣如彼。及十輪第四。


鈔 論云。如釋迦文佛。曾為六牙白象。獵者伺便。以毒箭射之。諸象競至。欲來蹋殺獵者。白象以身捍之。擁護其人。愍之如子。曉喻慇勤。遮止群象。徐問獵人。何故射我。答曰。我須汝牙。即以六牙內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舉牙。授與獵者。雖曰象身。用心如是。當知此象。非畜生行報。阿羅漢法中。都無此心。當知此為法身菩薩。及十輪者。經云。若有苾蒭。於諸根本性重罪中。隨犯一罪。雖名破戒惡行苾蒭。猶勝一切在家白衣。犯性罪者尚應如是。況犯其餘諸小遮罪。是故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輕慢讁罰。所以者何。善男子。乃至過去有迦奢國王。名曰梵授。敕五旃陀羅。有大象王。名青蓮蕐。六牙具足。住雪山邊。汝可往彼。拔取牙來。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無活義。時旃陀羅為護身命。執持弓箭。被赤袈裟。現於沙門威儀形相。往雪山邊至象王所。彼母象遙見人來。執持弓箭驚怖馳走。詣象王所。白言。大大。今見有人。張弓挾箭。徐行覘視。來趣我等。將非我等。命欲盡耶。象王聞已。舉目觀見剃除鬚髮著袈裟人。即為母象而說偈言。被殑伽沙等。諸佛法幢相。觀此離惡心。必不害眾生。時彼母象以頌答曰。雖知被法服而執於弓箭。是惡旃陀羅。樂惡無悲愍。時大象王。復說頌言。見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必歸佛者。愍念諸眾生。汝勿懷疑慮。宜應速攝心。被此法衣人。欲度生死海。時旃陀羅。即以毒箭彎弓審射。中象王心。母象見之。悲號呌哭聲哀哽咽。以頌白曰。被此法衣人。宜應定歸佛。威儀雖寂靜。而懷毒惡心。應速蹋彼身。令其命根斷。滅此怨令盡。以射天身故。時大象王。以頌答曰。寧速捨身命。不應生惡心。彼雖懷詐心。猶似佛弟子。智者非為命。而壞清淨心。為度諸有情。當習菩薩行。時大象王。心生悲愍。徐問人言。汝何所須。彼人答言。欲須汝牙。象王歡喜。即自拔牙。施旃陀羅。而說頌曰。我以白牙今施汝。無忿無恨無貪惜。願以施福當成佛。滅除眾生煩惱病。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象王。雖受如是傍生趣身。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能棄捨身命無恡。恭敬尊重著袈裟人。雖彼為怨。而不加報。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陀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波羅門等。歸於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弟子。諸所惱亂訶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決定當趣無間地獄。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銛白牙齒。成最勝塔受天人供。願一切眾生得齊平牙齒。如佛相好無有踈缺。願一切眾生得調伏心。善趣菩薩波羅蜜行。願一切眾生口善清淨。牙齒鮮白分明顯現。願一切眾生得可憶念莊嚴牙齒。其口清淨無可惡相。願一切眾生牙齒成就具滿四十。常出種種希有妙香。願一切眾生意善調伏。牙齒鮮潔如白蓮華。文理迴旋卍字成就。願一切眾生口脣鮮淨牙齒潔白。放無量光周徧照耀。願一切眾生牙齒堅利食無完粒。無所味著為上福田。願一切眾生於牙齒間常放光明。授諸菩薩第一記莂。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牙齒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一切智。於諸法中智慧清淨故。


疏 二迴向。行十願。唯第三單約心說。謂智能調惑。趣於彼岸。如牙調食以資法身。餘皆約牙齒說。萬字成就者。若梵本。但云右旋。及有樂耳。放無量光者。即如相海品說。


*三十施舌。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有人來從乞舌時。於乞者所。以慈悲心。輭語愛語。猶如往昔端正面王菩薩。不退轉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趣中而受生時。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而來乞舌。菩薩爾時安置其人在師子座。以無恚心。無害心。無恨心。大威德心。從佛種性所生心。住於菩薩所住心。常不濁亂心。住大勢力心。於身無著心。於語無著心。兩膝著地。開口出舌以示乞者。慈心輭語而告之言。我今此身普皆屬汝。可取我舌隨意所用。令汝所願皆得滿足。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周普舌。悉能宣示諸語言法。願一切眾生得覆面舌。所言無二。皆悉真實。願一切眾生得普覆一切佛國土舌。示現諸佛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得輭薄舌。恒受美妙清淨上味。願一切眾生得辯才舌。能斷一切世間疑網。願一切眾生得光明舌。能放無數萬億光明。願一切眾生得決定舌。辯說諸法無有窮盡。願一切眾生得普調伏舌。善能開示一切祕要。所有言說皆令信受。願一切眾生得普通達舌。善入一切語言大海。願一切眾生得善說一切諸法門舌。於言語智悉到彼岸。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舌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圓滿無礙智故。


疏 施舌願中。初即相海品廣長舌相。餘可知。


*三十一施頭。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頭布施諸來乞者。如最勝智菩薩。及大丈夫迦尸國王等大菩薩所行布施。為欲成就入一切法最勝智首。為欲成就證大菩提救眾生首。為欲具足見一切法最第一首。為得正見清淨智首。為欲成就無障礙首。為欲證得第一地首。為求世間最勝智首。欲成三界無能見頂淨智慧首。為得示現普到十方智慧王首。為欲滿足一切諸法無能破壞自在之首。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是法精勤修習。則為已入諸佛種性。學佛行施。於諸佛所生清淨信增長善根。令諸乞者皆得喜足。其心清淨慶悅無量。心淨信解。照明佛法。發菩提意。安住捨心。諸根悅豫功德增長。生善樂欲常好修行廣大施行。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如來頭。得無見頂。於一切處無能暎蔽。於諸佛剎最為上首。其髮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世所希有。具足佛首成就智首。一切世間最第一首。為具足首。為清淨首。為坐道場圓滿智首。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頭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最勝法。成於無上大智慧故。


疏 初施行中三。初標章引證。引迦尸國王者。又本行經說。月光王。報恩第五。名大光王。施頭與波羅門。具說如彼。


鈔 迦尸國王。未見名。同月光王緣十藏品已引。菩薩本緣經亦有。大同小異。


疏 次為欲下。顯施所為。為有十種。皆約佛智。隨義不同。一入理。二導悲。三見事。四離障。五融事理。六為所依。七超劣。八見無初相。九現用自在。十即事而真。故不可壞後佛子下。正顯施行。亦具最勝。可以意得。二菩薩下。迴向行等。可知。


*三十二施手足。二事合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手足施諸眾生。如常精進菩薩。無憂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種種生處布施手足。以信為手。起饒益行。往反周旋勤修正法。願得寶手以手為施。所行不空具菩薩道。常舒其手擬將廣惠。安步遊行勇猛無怯。以淨信力具精進行。除滅惡道成就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以無量無邊廣大之心。開淨法門入諸佛海。成就施手周給十方。願力任持一切智道。住於究竟離垢之心。法身智身無斷無壞。一切魔業不能傾動。依善知識堅固其心。同諸菩薩修行施度。


疏 文但有三。初施行亦三。初標章引證。次以信下。標因祈果。信為手因。果能雨寶。行為足因。果暜游步等。後佛子下。淨心正施。於中初施手心。願力已下。明施足心。如足住地。能持身故。願住智地。能成智身。離心垢故。能顯法身。法身湛然。故不可壞。智證永續。故無有斷。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求一切智施手足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神通力皆得寶手。得寶手已。各相尊敬生福田想。以種種寶更相供養。又以眾寶供養諸佛。興妙寶雲徧諸佛土。令諸眾生互起慈心不相惱害。遊諸佛剎安住無畏。自然具足究竟神通。又令皆得寶手。華手。香手。衣手。蓋手。華鬘手。未香手。莊嚴具手。無邊手。無量手。普手。得是手已。以神通力常勤往詣一切佛土。能以一手徧摩一切諸佛世界。以自在手持諸眾生。得妙相手放無量光。能以一手普覆眾生。成於如來手指網縵赤銅爪相。菩薩爾時以大願于普覆眾生。願一切眾生志當樂求無上菩提。出生一切功德大海。見來乞者歡喜無厭。入佛法海同佛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手足時善根迴向。


疏 二明迴向。行文二。初廣辨一用。手能。雨寶。足能游剎。次又令下。畧舉諸手之用。


*三十三壞身出血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壞身出血布施眾生。如法業菩薩。善意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施身血時。起成就一切智心。起欣仰大菩提心。起樂修菩薩行心。起不取苦受心。起樂見乞者心。起不嫌來乞心。起趣向一切菩薩道心。起守護一切菩薩捨心。起增廣菩薩善施心。起不退轉心。不休息心。無戀己心。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願一切眾生得無勞倦身。猶如金剛。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身。無能傷害。願一切眾生得如變化身。普現世間無有盡極。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身。淨妙堅固。願一切眾生得法界生身。同於如來無所依止。願一切眾生得如妙寶光明之身。一切世人無能暎蔽。願一切眾生得智藏身。於不死界而得自在。願一切眾生得寶海身。見皆獲益無空過者。願一切眾生得虗空身。世間惱患無能染著。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血時。以大乘心。清淨心。廣大心。欣悅心。慶幸心。歡喜心。增上心。安樂心。無濁心。善根迴向。


疏 文亦唯三。施行引例。及下施髓。竝如智論十四中說。


鈔 及下施髓竝在智論者。論云。月光太子。出行遊觀。癩人見之。要車白言。我身重病。辛苦懊惱。太子嬉遊。獨自歡耶。大慈愍念。願見救療。太子聞之。以問諸毉。毉言。當須從生長大無瞋之人血髓。塗而飲之。如是可愈。太子念言。設有此人。貪生惜壽。云何可得。自除我身。無可得處。即命旃陀羅。令除身肉。破骨出髓。以塗病人。以血飲之。


*三十四施身髓肉中。二事合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乞求其身髓肉。歡喜輭語謂乞者言。我身髓肉隨意取用。如饒益菩薩。一切施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於諸趣中種種生處。以其髓肉施乞者時。歡喜廣大施心增長。同諸菩薩修習善根。離世塵垢得深志樂。以身普施心無有盡。具足無量廣大善根。攝受一切妙功德寶。如菩薩法受行無厭。心常愛樂布施功德。一切周給心無有悔。審觀諸法從緣無體。不貪施業及業果報。隨所會遇平等施與。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一切諸佛皆悉現前。想之如父得護念故。一切眾生皆悉現前。普令安住清淨法故。一切世界皆悉現前。嚴淨一切佛國土故。一切眾生皆悉現前。以大悲心普救護故。一切佛道皆悉現前。樂觀如來十種力故。去來現在一切菩薩皆悉現前。同共圓滿諸善根故。一切無畏皆悉現前。能作最上師子吼故。一切三世皆悉現前。得平等智普觀察故。一切世間皆悉現前。發廣大願盡未來劫修菩提故。一切菩薩無疲厭行皆悉現前。發無數量廣大心故。


疏 初施行中三。初標章引證。次於諸趣下。正顯行相。後佛子下。彰施現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髓肉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身。不可沮壞。願一切眾生得堅密身。恒無缺減。願一切眾生得意生身。猶如佛身莊嚴清淨。


疏 二迴向十願。三云意生身者。七卷楞伽第二云。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此乃意是舉喻。然此身類。有其三種。一三昧樂。二覺法自性。三種類俱生無作行。初者。楞伽第四云。謂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云何覺法自性。謂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依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蕐開敷。速疾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四大造。與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莊嚴。暜入佛剎。了諸法性故。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謂了達諸佛自證法相。釋曰。初身從所依定為名。次身從所依智立稱。三自證法相。義兼定慧。及法性相。故名種類。由此故能隨眾生類種種。一時現生。任運而成。云無作行。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後即八地後。若成唯識第八名為意成。隨意願成故。意明但轉變成。非新生故。故論又云。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


願一切眾生得百福相身。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疏 四云百福相身。此舉三十二相之通因。若別因者。如涅槃師子吼品。


鈔 百福相等者。百福。十行品中已辨。三十二相。至法界品瞿波處廣說。


願一切眾生得八十種好妙莊嚴身。具足十力不可斷壞。


疏 五八十種好者。謂皆殊玅。立隨好名。具如瑜伽四十九。大般若三百八十一說。餘文可知。


鈔 八十種好。今當畧示。大般若三百八十一。今當具引。經云。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一。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作赤銅色。二。世尊手足指圓纖長。[月*庸]直柔軟。節骨不現。三。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四。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蕐。五。世尊筋脉。槃結堅固。深隱不現。六。世尊兩踝。俱隱不現。七。世尊行步。直進庠審。如龍象王。八。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九。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十。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十一。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十二。世尊支節。漸次[月*庸]圓。玅善安布。十三。世尊骨節。交結無隟。猶如龍盤。十四。世尊膝輪。玅善安布。堅固圓滿。十五。世尊隱處。其文玅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十六。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十七。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十八。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十九。世尊身支。安定敦重。常不掉動。圓滿無壞。二十。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帀端嚴。光淨離翳。二十一。世尊身有周帀圓光。於行等持。常自照耀。二十二。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二十三。世尊臍深。右旋圓玅。清淨光澤。二十四。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帀玅好。二十五。世尊身皮。遠離疥癬。亦無黭點疣贅等過。二十六。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二十七。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二十八。世尊脣色。光潤丹輝。如頻婆果。上下相稱。二十九。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三十。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三十一。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三十二。世尊音韻。美玅具足。如深谷響。三十三。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兩孔不現。三十四。世尊諸齒。方整鮮白。三十五。世尊諸牙。圓光白潔。漸次鋒利。三十六。世尊眼淨。青白分明。三十七。世尊眼相修廣。譬如青蓮蕐葉。甚可愛樂。三十八。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三十九。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四十。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瑠璃色。四十一。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四十二。世尊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四十三。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四十四。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捨無染。皆生愛敬。四十五。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玅。四十六。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四十七。世尊首髮。修長紺青。稠密不白。四十八。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四十九。世尊首髮。齊整 無亂。亦不交雜。五十。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折落。五十一。世尊首髮。光滑殊玅。塵垢不著。五十二。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五十三。世尊身體。長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諸竅。清淨圓好。五十五。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五十六。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常無厭足。五十七。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五十八。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唯向不背。五十九。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顰蹙。青赤等過。六十。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臰穢。六十一。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玅之香。六十二。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六十三。世尊首相。周圓玅好。如末達那。亦如天葢。六十四。世尊身毛。紺青光澤。如孔雀項。紅輝綺飾。色類赤銅。六十五。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滅。應現無差。六十六。世尊頂相。無能見者。六十七。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玅好。如赤銅色。六十八。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六十九。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七十。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七十一。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七十二。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七十三。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七十四。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七十五。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不愛憎。七十六。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七十七。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七十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八十。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畵。色類丹珠。善現。是名八十隨好。


願一切眾生得如來身。究竟清淨不可限量。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身。一切魔怨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一相身。與三世佛同一身相。願一切眾生得無礙身。以淨法身徧虗空界。願一切眾生得菩提藏身。普能容納一切世間。是為菩薩摩訶薩求一切智施髓肉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如來究竟清淨無量身故。


疏 十云菩提藏身者。如出現品。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暜見一切眾生成覺等故。


鈔 暜見一切等者。等有二義。一等下文云。乃至暜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是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等。二等取次下經云。佛子。菩薩應知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亦即身藏之義。上則暜含眾生。此則但含諸佛。上全身含。今一毛含。徧法界毛。當知亦爾。故身為藏。


*三十五施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心布施諸來乞者。如無悔厭菩薩。無礙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以其自心施乞者時。學自在施心。修一切施心。習行檀波羅蜜心。成就檀波羅蜜心。學一切菩薩布施心。一切悉捨無盡心。一切悉施慣習心。荷負一切菩薩施行心。正念一切諸佛現前心。供養一切諸來乞者無斷絕心。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其心清淨。為度一切諸眾生故。為得十力菩提處故。為依大願而修行故。為欲安住菩薩道故。為欲成就一切智故。為不捨離本誓願故。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心。一切金剛圍山等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得無能動搖心。得不可恐怖心。得利益世間常無盡心。得大勇猛幢智慧藏心。得如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如眾生海不可盡心。得那羅延藏無能壞心。得滅諸魔業魔軍眾心。得無所畏心。得大威德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不驚懼心。得被金剛甲冑心。得諸菩薩最上心。得成就佛法菩提光明心。得菩提樹下坐。安住一切諸佛正法離諸迷惑成一切智心。得成就十力心。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心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不染世間。具足如來十力心故。


疏 初施行。二迴向行中。先辨意。後顯願。有二十心。初云金剛藏者。藏即名堅。其猶樹藏。金剛亦堅。即佛地智。世法莫壞。如不思議品。十種勇健法中第一法說。


鈔 藏即名堅者。此即十地初。釋金剛藏論文。如不思議品者。經云。謂一切諸佛身不可壞。命不可斷。乃至云。八部天龍。盡其勢力。雨大金剛山。如須彌山。及鐵圍山。徧於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下。不能令佛心有驚怖。乃至一毛。亦不搖動。


疏 二中。外標卍相。表萬德吉祥。內智契如。名金剛界。界者。性也。由契性故。堅如金剛。不可損壞。由成智故。利如金剛。壞難壞惑。故十地受職分內。名金剛莊嚴臆德相。不思議法品及離世間。皆有此心。名大同也。第九迴向及離世間。又名金剛界根。金剛燄根。亦即此名。以清淨心王。於無分別智。有所依增上義故。立以根稱。其大勇猛幢。取降伏義。言堅固幢。取不為他壞義。被金剛甲。是大誓義。餘竝可知。


*三十六施腸腎肝肺四事。合一迴向。前有大小二腸。今合為一腸。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有乞求腸腎肝肺。悉皆施與。如善施菩薩。降魔自在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行此施時。見乞者來其心歡喜。以愛眼觀。為求菩提。隨其所須。悉皆施與。心不中悔。觀察此身無有堅固。我應施彼。取堅固身。復念此身。尋即敗壞。見者生厭。狐狼餓狗之所噉食。此身無常會當棄捨。為他所食無所覺知。佛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知身無常穢汙之極。於法解悟生大歡喜。敬心諦視彼來乞者。如善知識而來護想。隨所乞求無不惠施。以不堅身易堅固身。


疏 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所有善根悉以迴向。願一切眾生得智藏身。內外清淨。願一切眾生得福藏身。能普任持一切智願。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身。內蘊妙香外發光明。願一切眾生得腹不現身。上下端直支節相稱。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身。以佛法味充悅滋長。願一切眾生得無盡身。修習安住甚深法性。願一切眾生得陀羅尼清淨藏身。以妙辯才顯示諸法。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身。若身若心內外俱淨。願一切眾生得如來智深觀行身。智慧充滿。雨大法雨。願一切眾生得內寂身。外為眾生作智幢王。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腸腎肝肺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內外清淨。皆得安住無礙智故。


疏 言智藏身者。身為智依故。餘可知。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6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6:09:29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三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三十七支節諸骨。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乞者支節諸骨。如法藏菩薩。光明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施其身分支節骨時。見乞者來生愛樂心。歡喜心。淨信心。安樂心。勇猛心。慈心。無礙心。清淨心。隨所乞求皆施與心。


疏 前云骨髓。髓已前明。而加支節諸骨。若合者。但是一事。謂支節之骨。若開支節。自是一事。如節節支解等。即前列所無。


菩薩摩訶薩施身骨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如化身。不復更受骨肉血身。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身。不可破壞無能勝者。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圓滿法身。於無縛無著無繫界生。


疏 迴向行中。言無繫界者。即涅槃界。


願一切眾生得智力身。諸根圓滿不斷不壞。願一切眾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身。其身貞實常無散壞。願一切眾生得隨應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得智熏身。具那羅延支節大力。


疏 言具那羅延支節大力者。如涅槃校量。


鈔 言具那羅延者。即涅槃北經第十一。南本第十現病品。因佛現臥。迦葉恠間。如來已離病惱。何故倚臥。便校量佛力云。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次四牙象。次雪山白象。次香山象。次青象。次黃象。次赤象。次白象。次山象。次優鉢羅象。次芬陁利象。次一力士。次鉢健提。次八臂那羅延。次十住菩薩一節之力。皆前前之十。不及後後之一。如前六重。故知佛力不可思議。


願一切眾生得堅固相續不斷絕身。永離一切疲極勞倦。願一切眾生得大力安住身。悉能具足精進大力。願一切眾生得徧世間平等法身。住於無量最上智處。願一切眾生得福德力身。見者蒙益遠離眾惡。願一切眾生得無依處身。皆得具足無依著智。願一切眾生得佛攝受身。常為一切諸佛加護。願一切眾生得普饒益諸眾生身。悉能徧入一切諸道。願一切眾生得普現身。普能照現一切佛法。


疏 言暜照現身者。如淨明鏡。無不現故。餘可知。


願一切眾生得具足精進身。專念勤修大乘智行。願一切眾生得離我慢貢高清淨身。智常安住無所動亂。願一切眾生得堅固行身。成就大乘一切智業。願一切眾生得佛家身。永離世間一切生死。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骨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一切智永清淨故。


疏 所為中。言得智者。智為萬德之骨故。


*三十八施身皮。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手執利刀乞其身皮。心生歡喜諸根悅豫。譬如有人惠以重恩。逢迎引納敷座令坐。曲躬恭敬而作是念。此來乞者甚為難遇。斯欲滿我一切智願。故來求索饒益於我。歡喜和顏而語之言。我今此身一切皆捨。所須皮者隨意取用。猶如往昔清淨藏菩薩。金脇鹿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等無有異。


疏 引例中。清淨藏菩薩。未見同名。智論十六中。如毒龍受一日戒。被剝五色皮。忍而施之。云云。言金脇鹿王者。智論。及菩薩本緣集經第三說。金脇鹿救於溺者。彼人背恩。告王取鹿。大例名同。而非施皮。


鈔 智論者。論云。問曰。已知尸羅相。云何波羅蜜。答曰。有人言。菩薩持戒。寧自失身。不毀小戒。是為尸羅波羅蜜。如上蘇陀摩王經中所說。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薩本身,曾作大力毒龍。若眾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視便死。身力強者。氣往而死。是龍曾受一日禁戒。出家求靜。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睡時。復形如蛇。身有文綵。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此乃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服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如意。傾覆此國。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視。閉氣不息。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蜿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我今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終。即生第二忉利天上。爾時毒龍。即今我身。釋迦佛是。是時獵者提婆達多等六師。是諸小蟲輩。釋迦佛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菩薩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名尸羅波羅蜜。釋曰。雖本明戒。正是施皮耳。菩薩本緣經。亦有此緣。其事更廣。先為大龍。有大勢力。或化身為人。與諸龍女。共相娛樂。至毘陁山幽邃之處。金翅欲食。欲來諸山。碎壞泉池。令其枯涸。諸龍龍女。化為女人。來附此龍。龍為金翅。說慈心法。令反本宮。後為諸龍說慈心法。亦令行慈。後捨諠就靜。山間齋戒。多日困乏。暫臥止息。遂遇惡人。餘同上。智論。及菩薩本緣經者。經云。菩薩過去墮畜生中而為鹿身。兩脇金色。脊似瑠璃。餘處雜厕。種種難名。髀如硨磲。角如金精。其身莊嚴。如七寶藏。身色光燄。如日初出。諸天敬重。為立名字。名金色鹿。善解人言。為諸群鹿。宣說正法。為大利益。下取意畧引。至一河邊。瀑水泛溢。損壞樹岸。見一溺人。投水救之。其人得濟。白鹿王言。君即是我再生父母。何以報德。鹿王言。我無所須。以身皮玅。常恐人見。當嘿汝言。知恩之人。具多功德。不知恩者。多受苦報。此人背恩。還白王知。王即命駕。令此溺人。引至鹿所。鹿王正睡。有烏啄耳。覺已瞻望。見王兵已近。乃安撫群鹿云。王為我來。汝勿驚怖。尋至王所。溺者指言。此是鹿王。兩手墜落。王見是事。下馬詣鹿。鹿却慰王。令勿驚怖。我施一切眾生無畏。王遂讚言。汝雖獸身。非實畜也。王語鹿言。既施一切眾生無畏。為何令此溺人。兩手墮落。鹿王答言。如人犯官重法。自招其咎。此人自作自受。非我使 然。王便長跪。又云。白鹿。我從今日。長相歸依。鹿白王言。若能爾者。願賜此人無畏。如赤子想此人必墮地獄。故可憐愍。王益稱敬。願長為弟子。暜施諸鹿。令得無畏。敕令國內。不得遊獵殺害眾生。廣如彼說。更有九色鹿經。事緣一同。但云九色。又王夫人夜夢。託病。王為求之。許分半國。貪利見王。言知鹿處。當即面癩。後結會云。鹿即我身是。王即父王。夫人即先陁利。烏即阿難。溺人即調達。餘皆同也。釋曰。金色義同。非正捨皮。云大例相似。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微細皮猶如如來。色相清淨見者無厭。願一切眾生得不壞皮。猶如金剛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金色皮。如閻浮檀上妙真金清淨明潔。願一切眾生得無量色皮。隨其心樂現清淨色。願一切眾生得淨妙色皮。具足沙門善輭清淨如來色相。願一切眾生得第一色皮。自性清淨色相無比。願一切眾生成就如來清淨色皮。以諸相好而自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妙色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願一切眾生得明網皮。如世高幢放不可說圓滿光明。願一切眾生得潤澤色皮。一切色相悉皆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身皮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一切嚴淨佛剎。具足如來大功德故。


疏 願中云。相好皮者。謂金色等。


鈔 相好者。相謂三十二相中第十五。身皮金色。好者。八十種好中第十六。世尊身皮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故疏云等。


疏 所為云淨佛剎者。皮為外相故。


*三十九施手足指。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手足指施諸乞者。如堅精進菩薩。閻浮提自在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菩薩爾時顏貌和悅。其心安善無有顛倒。乘於大乘。不求美欲。不尚名聞。但發菩薩廣大之意。遠離慳嫉一切諸垢。專向如來無上妙法。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攝諸善根悉以迴向。願一切眾生得纖長指。與佛無異。願一切眾生得[月*庸]圓指。上下相稱。願一切眾生得赤銅甲指。其甲隆起清淨鑒徹。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勝丈夫指。悉能攝持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得隨好指。具足十力。願一切眾生得大人指。纖[月*庸]齊等。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蕐卍字旋指。十力業報。相好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光藏指。放大光明照不可說諸佛世界。願一切眾生得善安布指。善巧分布網縵其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指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一切皆得心清淨故。


疏 迴向十願。纖長者量。


鈔 纖長者。直就事說。若約相好。纖長是相。即三十二中第三相。


疏 圓者形。


鈔 圓是第二好。


疏 赤銅者色。


鈔 赤銅是第一好。


疏 能攝者力。此以智為指。


鈔 能攝者。持法界故。亦第五十三好。


疏 隨好者玅。言十力者。隨一一指。能持一切世界等。


鈔 隨好者。總指。由此一句。故別名云為力為色等。亦瑜伽二十指皆殊玅。為二十隨好也。


疏 齊等者。不參差。


鈔 齊等者不參差。即第三隨好。云各等無差。


疏 輪相等者。梵本云。願一切眾生。得十指端。裏面皆有千輻輪相。所餘節中。裏面皆有本那伽吒。及以塞縛悉底迦相。相間莊嚴。準此。則圓滿之言。應云滿缾。右旋之言。應云有樂。若準觀佛三昧海經。一一指節端。有十二輪相現。八中準梵本。願得大蓮蕐難提迦物多。相指。卻是右旋。十力業報者。亦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也。相即纖等。好即殊玅。有云萬字旋者。約中文也。準三昧海經。指端各有萬字相。萬字點間有千輻輪相。網縵者。經云。歛指不現。張時即現。如真珠網。分明可愛。餘可知。所為云得清淨心者。得指由心故。


*四十施連肉爪。


佛子。菩薩摩訶薩請求法時。若有人言。汝能施我連肉爪甲。當與汝法。菩薩答言。但與我法。連肉爪甲隨意取用。如求法自在王菩薩。無盡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求法故。欲以正法開示演說饒益眾生。一切皆令得滿足故。捨連肉爪甲與諸乞者。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赤銅相爪。願一切眾生得潤澤爪。隨好莊嚴。願一切眾生得光淨爪。鑒徹第一。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爪。具大人相。願一切眾生得無比爪。於諸世間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妙莊嚴爪。光明普照一切世間。願一切眾生得不壞爪。清淨無缺。願一切眾生得入一切佛法方便相爪。廣大智慧皆悉清淨。願一切眾生得善生爪。菩薩業果無不淨妙。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大導師爪。放無量色妙光明藏。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施連肉爪甲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足諸佛一切智爪無礙力故。


疏 言赤銅相者。即是小相。五無比者。事爪則不染塵垢。智爪則不染境相。言善生者。善業生故。有云西域方言。謂善生為端正。餘可知。所以求法偏語施爪者。一則以引例中。有現事故。下入火求法。亦準此通。二有所表。以爪能[國*瓜]取。順求義故。下入火求者。表難取故。故智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無取亦不取故。


*四十一求法入火。


佛子。菩薩摩訶薩求佛法藏。恭敬尊重生難得想。有能說者來。語之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施汝法。菩薩聞已。歡喜踊躍。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應久住阿鼻獄等一切惡趣受無量苦。何況纔入人間火坑。即得聞法。竒哉正法。甚為易得。不受地獄無量楚毒。但入火坑即便得聞。但為我說。我入火坑。如求善法王菩薩。金剛思惟菩薩。為求法故。入火坑中。


疏 施行中言七仞者。一仞七尺也。


鈔 求法入火者。三地有文。又賢愚經云。又復世尊。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字曇摩鉗。好樂正法。四方求法。周徧不獲。愁悶懊惱。帝釋化為婆羅門。來詣王所。王請就座。為說玅法。婆羅門言。學之甚難。云何便說。太子審問。答言。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滿中熾火。自投於中。為供養者。吾乃與法。太子如教。羣臣諫喻。令愍我等。婆羅門言。吾不相逼。若不爾者。吾不說法。王知意定。令使乘八千里象。宣告一切。太子却後七日。求法入火。諸小王等。遠近皆集。悲哀勸喻。太子告言。我於久遠生死之中。喪身無數。人中為貪。更相殘害。天上壽盡。失欲憂苦。地獄之中。火燒湯煑等。受無量苦。未曾為法。吾今以此臰穢之身。為法供養。云何止我。將欲投火。先請說法。時婆羅門為說偈云。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眾生。矜傷為雨淚。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救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聞說法已。便投火坑。帝釋梵王,各執一手而歎之言。一切生類。賴太子安。何為投火。喪他父母。太子答言。為無上道。不惜身命。纔投於火。火變花池。太子安然坐蓮蕐臺。諸天雨花。沒至於膝。爾時梵天王者。淨梵王是。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佛所住一切智法。永不退轉無上菩提。願一切眾生離諸險難。受佛安樂。願一切眾生得無畏心離諸恐怖。願一切眾生常樂求法。具足喜樂。眾法莊嚴。願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滅除一切三毒熾火。願一切眾生常得安樂。具足如來勝妙樂事。願一切眾生得菩薩心。永離一切貪恚癡火。願一切眾生悉得菩薩諸三昧樂。普見諸佛心大歡喜。願一切眾生善說正法。於法究竟常無忘失。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神通妙樂。究竟安住一切種智。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投火坑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離障礙業。皆得具足智慧火故。


疏 迴向行中。初及第九。約求法為願。餘約入火為願。


*四十二為求法護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分別演說。開菩薩道。示菩提路。趣無上智。勤修十力。廣示一切智心。獲無礙智法。令眾生清淨。住菩薩境界。勤修大智。護佛菩提時。以身具受無量苦惱。如求善法菩薩。勇猛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求法故受無量苦。乃至攝取誹謗正法惡業所覆魔業所持極大惡人。彼所應受一切苦惱。以求法故。悉皆為受。


疏 受眾苦者。如香城粉骨。雪嶺忘軀。其類非一。


鈔 如香城粉骨等。下句即涅槃。上句即大般若。般若文廣。今依大品二十七畧引經云。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求般若者。當如薩陁波崙。此云常啼。欲求般若。不惜身命。聞空中聲。汝但東行。莫憚勞苦。即當得聞。菩薩聞已。作是念言。令我東行。何時何處。當聞般若,即住立啼泣。經于七日。空中有佛。即語之言。從此東行。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彼有菩薩。名曇無竭。此云法尚。日中三時。宣說般若波羅蜜。心念欲往。即得無量三時法門。諸佛慰喻。忽然不現。欲見法尚。自念貧無。何以供養。遂欲賣身。中路有城。以魔蔽故。竝無人聞賣身之聲。唯有城中長者女聞。帝釋化為婆羅門云。我不要人。唯要人血髓。用祀天神。菩薩遂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復當破骨出髓。時長者女樓上遙見。下問其故。答云。我欲供養法尚。求聞般若。女遂止之。許供所須。與共同往。帝釋即時復天身云。我相試耳。欲求何願。答云。與我無上菩提。帝釋言。是佛境界。非我所能。更何所求。答云。無所求。帝釋乞令其身如故。菩薩許之。平復如故。釋曰。此即粉骨。言香城者。彼眾香城七重。欲往彼故。又至彼城。刺血灑地故。言雪嶺亡軀者。即涅槃第十四聖行品。明世尊昔在雪山修行。為求菩提。帝釋化為羅剎。去其不遠。遂說半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忽聞。豎髮舉視。遂見羅剎。初疑其人。若聞此偈。不合受此可畏之身。又思或於過去佛所曾聞。尋往問言。汝於何處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半如意珠耶。羅剎言曰。我饑讇言。菩薩請言。汝所說者。義味不盡。為我說終。我當終身為汝弟子。供給所須。又言。我今饑苦。終不能說。菩薩問言。汝須何食。羅剎答言。我所飲者。唯人熱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飛行處處而不能得。菩薩請言。但為我說。我聞偈已。以身奉施。羅剎又言。誰當信汝。菩薩答言。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得他心者。諸佛菩薩。以為證明。次脫衣服。以敷高座。羅剎坐已。說餘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羅剎又言。偈已說竟。當施我身。菩薩是時。深思此義。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後升樹上。投身而下。未至於地。虛空之中。發種種聲。稱歎菩薩。上至阿迦膩吒天。釋復本身接之。安置平地。稱讚善哉。真是菩薩。必成正覺。願見濟度。禮足而去。因此乃超彌勒菩薩十二劫。在先成佛。言其類非一者。如菩薩本緣經說。虔闍那梨王。愛樂正法。廣召賢達。有婆羅門應詔而至。令王剜身千燈。經停七日。廣集眷屬。遂剜千燈。燈如錢大。添滿油竟。請說偈法。婆羅門說偈言。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必有死。聞竟 然燈。又發願言。願成菩提。然大法燈。照於一切。帝釋問云。得無悔耶。答言。不悔。若不虛者。平復如故。言畢平復。賢愚經第一。亦有此緣。名虔闍婆梨。又有釘身千道。涅槃二十二。亦有賣身重法之緣。恐繁不引。八十經中。普賢自說求法因緣。第三地中。亦說求法。內外無恡。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永離一切苦惱逼迫。成就安樂。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永離諸苦得一切樂。願一切眾生永滅苦蘊。得照現身恒受安樂。願一切眾生超出苦獄。成就智行。願一切眾生見安隱道離諸惡趣。願一切眾生得法喜樂。永斷眾苦。願一切眾生永拔眾苦。互相慈愛無損害心。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樂。離生死苦。願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無比安樂。一切苦惱無能損害。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勝樂。究竟具足佛無礙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受眾苦時善根迴向。為欲救護一切眾生令離險難。住一切智無所障礙解脫處故。


*四十三求法。捨海內所南。即捨王位所統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處於王位求正法時。乃至但為一文一字一句一義。生難得想。能悉罄捨海內所有。若近若遠國土城邑。人民庫藏。園池屋宅。樹林華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宮殿樓閣。妻子眷屬。及以王位。悉能捨之。於不堅中求堅固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勤求諸佛無礙解脫。究竟清淨一切智道。如大勢德菩薩。勝德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勤求正法。乃至極少。為於一字。五體投地。正念三世一切佛法愛樂修習。永不貪著名聞利養。捨諸世間自在王位。求佛自在法王之位。於世間樂。心無所著。以出世法長養其心。永離世間一切戲論。住於諸佛無戲論法。


疏 可知。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樂惠施一切悉捨。願一切眾生能捨所有心無中悔。願一切眾生常求正法。不惜身命資生之具。願一切眾生悉得法利。能斷一切眾生疑惑。願一切眾生得善法欲。心常喜樂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為求佛法。能捨身命及以王位。大心修習無上菩提。願一切眾生尊重正法。常深愛樂。不惜身命。願一切眾生護持諸佛甚難得法。常勤修習。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菩提光明。成菩提行。不由他悟。願一切眾生常能觀察一切佛法。拔除疑箭心得安隱。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捨國城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知見圓滿。常得住於安隱道故。


疏 迴向行中。言疑箭者。如涅槃說。人中毒箭。應速拔之。若妄分別,未究而終故。


*四十四為王斷殺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大國王。於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殺業。閻浮提內城邑聚落。一切屠殺皆令禁斷。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種種生類。普施無畏無欺奪心。廣修一切菩薩諸行。仁慈莅物不行侵惱。發妙寶心安隱眾生。於諸佛所立深智樂。常自安住三種淨戒。亦令眾生如是安住。菩薩摩訶薩令諸眾生住於五戒永斷殺業。


疏 施行中。自住三聚淨戒。令他住於五戒。是為法施。五戒殺初。故此偏語。若望所殺。是無畏施。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菩薩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願一切眾生住無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壽命。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災毒不害其命。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願一切眾生得無盡命。窮未來劫住菩薩行。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為壽命門。十力善根於中增長。願一切眾生善根具足。得無盡命成滿大願。願一切眾生悉見諸佛供養承事。住無盡壽修習善根。願一切眾生於如來處善學所學。得聖法喜無盡壽命。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聚淨戒。永斷殺業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佛十力圓滿智故。


*四十五救於形殘。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心懷殘忍。損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減。受諸楚毒。見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之。令閻浮提一切人民皆捨此業。菩薩爾時語其人言。汝何所為。作是惡業。我有庫藏百千萬億。一切樂。具悉皆充滿。隨汝所須。盡當相給。汝之所作眾罪由生。我今勸汝莫作是事。汝所作業不如道理。設有所獲於何可用。損他益己終無是處。如此惡行諸不善法。一切如來所不稱歎。作是語已。即以所有一切樂具盡皆施與。復以善語為說妙法令其歡悅。所謂示寂靜法。令其信受。滅除不善修行淨業。互起慈心不相損害。彼人聞已永捨罪惡。


疏 初施行中。具足三施。於中三。初覩境興悲。次菩薩爾時下。以法諫喻。後作是語下。財法雙救。財救所害之現苦。法救能害之當苦。示寂靜滅。修淨業道。滅集因故。俱舍論說。昔有黃門。救五百牛毀形之事。善根力故。男形具足。


鈔 俱舍論說等者。與西域記第一全同。彼云。是屈支國。舊曰龜玆國。城西門外。路之左右。各立佛像。高九十餘尺。五年修設一大會。西北渡河。至阿奢里貳伽藍。(唐言奇特。)相傳云。昔此國先王。崇敬三寶。將欲遊方。觀禮聖跡。乃命母弟。攝知留事。其弟受命。竊自割勢。防未萌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謂也。對曰。駕迴之日。乃可開發。即付執事。隨軍掌護。王之還也。果有搆禍者白王。王命監國婬亂中宮。王聞震怒。欲置嚴刑。弟曰。不敢逃責。願開金函。王遂發而觀之。乃斷勢也。曰。斯何異物。欲何發明。對曰。王昔遊方。命知留事。懼有讒禍。割勢自明。今果有徵。願垂照鑒。王深敬異。情愛彌隆。出入後庭。無所禁礙。王弟於後。行遇一夫。擁一百牛。欲視刑腐。見而懷念。引類增懷。我今形虧。豈非宿業。即以財寶。贖此羣牛。以慈善力。男形漸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宮。王怪而問之。乃陳其始末。王以為奇特。遂建伽藍。式旌美迹。傳芳後葉。從此立名。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丈夫形。成就如來馬陰藏相。願一切眾生具男子形。發勇猛心修諸梵行。願一切眾生具勇猛力恒為主導。住無礙智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大丈夫身。永離欲心無有染著。願一切眾生悉得成就善男子法。智慧增長諸佛所歎。願一切眾生普得具於大人之力。常能修習十力善根。願一切眾生永不失壞男子之形。常修福智未曾有法。願一切眾生於五欲中。無著無縛心得解脫。厭離三有住菩薩行。願一切眾生成就第一智慧丈夫。一切宗信伏從其化。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丈夫智慧。不久當成無上大雄。


疏 二迴向行中。修諸梵行。未必制心。後離欲心。必無身過。具男子形。但異女身。具大丈夫。必心懷道德。


是為菩薩摩訶薩禁絕一切毀敗男形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丈夫形。皆能守護諸善丈夫。生賢聖家智慧具足。常勤修習丈夫勝行。有丈夫用。巧能顯示七丈夫道。具足諸佛善丈夫種。丈夫正教。丈夫勇猛。丈夫精進。丈夫智慧。丈夫清淨。普令眾生究竟皆得。


疏 四所為中。初令得果。後常勤下。令得起行。丈夫行者。涅槃十八云。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即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又四相品。具四相故名為丈夫。


鈔 四如說修行者。此下餘經云。善男子。若男若女。具足四法。謂名丈夫。若有男子無此四法。即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是故佛號調御丈夫也。又四相品。即南經。北經。即如來性品。卷當第四。言四相者。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前亦已引。意云。自正者。明信三寶。常住不移。寧以利刀割斷其舌。終不說言。如來法僧是無常也。二正他者。意云。隨機授法。智小未堪。說無常等。智大堪化。乃可具說常無常等。三能隨問答者。意云。善知如來制聽之意。隨問而說。如有問言。云何不施一錢得大施名。佛言。不食酒肉。施以酒肉。不飾香花。施以香花。無費一毫。施名流布。迦葉因言。食肉之人。不應受施。便為廣說斷肉之制。昔開三種。乃為漸損其貪耳。四善解因緣義者。意云。知佛有何因緣。初不說深。不廣制戒。後方說之。知未堪聞。故先未說。未有過失。故不廣制。隨過補之。然此四相。將為眾生。開大涅槃。為能開德。通是利他。若別說者。初一自利。自行非邪。故名為正。後三利他。令離邪過。故名正他。此一正是利他行體。後二化德。能隨問答。明知法藥自在。隨問巧答。四達根性。善知隨機授化因緣。上就能開以說。若就所開四者。經云。復次自正者。所謂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為比丘說言。如來常存不變。隨問答者。迦葉。因汝問故。得廣為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甚深微玅義理。因緣義者。聲聞緣覺。不解如是甚深之義。不聞伊字三點。而成解脫涅槃。摩訶般若。成祕密藏。我今於此闡揚分別。為諸聲聞。開發慧眼等。餘廣如彼經。此中但取知其四事。名丈夫耳。


疏 又云。雖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是丈夫故。男子不信。即是女人。顯示七丈夫道。即丈夫用。道字梵本名為揭底。此云事業。晉本云。丈夫趣。與道相近。然七丈夫。總有多說。一約世間。瑜伽丈夫有其七義。一長壽久住。二玅色端嚴。三無病少惱。四非僕非女。非半擇迦。五智慧猛利。六發言威肅。七有大宗葉。具此七法。名為丈夫道。即是彼之因也。即下所列六句。小有開合。可以思準。前令具丈夫形。即非女等也。二依小乘。有七丈夫。即七賢聖。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離世間品當說。此應不願成彼小乘。三依大乘。瑜伽七地。即七賢聖。如十住品初說。四依瓔絡。六位及信。即上生賢聖家。復有說言。即七善知。謂知法。知義。知時。知足。知自。知眾。知尊卑。故佛丈夫種。所謂大悲成十力等。為佛丈夫。丈夫正教。即內三藏。及外五明。餘文易了。


鈔 雖是女人下。亦即涅槃第九經末。前廣說女人之過竟。便云。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聽是大乘般涅槃經。常應訶責女人之相。求於男子。何以故。是大乘經典。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是。即是男子。釋曰。以此文證。宗五性者。都非丈夫。若具四德。不揀男女。即丈夫矣。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6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6:17:2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四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四十六歎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聲暜告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如來出興於世。開演正法。


疏 初施行者。即法施行。於中三。一見佛興世。二法施益生。三結所成益。


以大音聲普告一切。如來出世。如來出世。令諸眾生得聞佛名。捨離一切我慢戲論。復更勸導令速見佛。令憶念佛。令歸向佛。令攀緣佛。令觀察佛。令讚歎佛。復為廣說佛難值遇。千萬億劫時乃一出。眾生由此得見於佛。生清淨信。踊躍歡喜尊重供養。復於佛所聞諸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植諸善本修習增長。


疏 二中四。初令聞名離惑益。二復更下。見身起行益。三復為下。讚希增敬益。四復於下。展轉增長益。


爾時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因見佛故。皆得清淨。究竟調伏。彼諸眾生於菩薩所。皆生最上善知識想。因菩薩故成就佛法。以無數劫所種善根。普於世間施作佛事。


疏 三結益。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示眾生令見佛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不待勸誘自往見佛。承事供養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心無廢捨。願一切眾生常勤修習廣大智慧。受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隨所聞聲皆悟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願一切眾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見佛出興。願一切眾生不念異業。常憶見佛勤修十力。願一切眾生於一切處常見諸佛。了達如來徧虗空界。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於十方成道說法。願一切眾生遇善知識常聞佛法。於諸如來得不壞信。願一切眾生悉能稱歎諸佛出興。令其見者普得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歎佛出世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見一切佛供養承事。於無上法究竟清淨故。


疏 二迴向。可知。


*四十七施大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捨於大地。或施諸佛造立精舍。或施菩薩及善知識隨意所用。或施眾僧以為住處。或施父母。或施別人。聲聞獨覺種種福田。乃至一切貧窮孤露及餘四眾。隨意悉與令無所乏。或施造立如來塔廟。於如是等諸處之中。悉為辦具資生什物。令隨意用無所恐懼。


疏 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初施行中。畧列諸田。實通一切。言別人者。謂有資財人。非敬非悲故。菩薩通於一切善知識。要在益我。


鈔 言別別人者。即不思議境界經暜賢云。又復菩薩為護三昧。隨法施時。不揀福田。怨親善惡。恃戒破戒。富貴貧賤。又復思惟。施於富者。雖無所用。然我自應修習施行。釋曰。即有財為別人也。


疏 於中佛塔菩薩知識父母是恩田。亦敬田。眾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貧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若敬田有病。即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論十四云。一憐愍施。謂於貧窮下賤及畜生。二恭敬施。謂於佛及法身菩薩等。三憐愍恭敬施。謂於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佛等。


鈔 釋曰。論唯此三句。今有非恭敬。非憐愍即別人。


疏 總收為二。謂悲與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攝。無德可恭敬故。然此二田。此理御心。則等無優劣。故淨名云。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無異。無所分別。等于大悲。若直就境論。則敬強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挍量功德經說。若就於心。即悲田為勝。親引悲故。故敬則田強而悲心弱。悲則田弱而悲心強。各有其美。俱為良田。若等是敬田。恩則勝德。故挍量經云。供百羅漢。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說。供養父母。共一生補處功德齊等。若同是恩田。在家人則父母恩勝。出家則師僧恩勝。如舍利弗請問經說。或約生色身。及生法身。則優劣可知矣。等是德田。別不如暜。故梵網經說。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由主財田異。感報勝劣。種種不同。恐繁不載。


鈔 又由主財田等者。俱舍論云。由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此即約分別門。就於三輪。皆具優劣。主謂重心輕心等。財謂好物惡物等。田謂若敬若悲等。


疏 然今此中菩薩施心。悲智齊於虛空。事物窮乎法界。施田凡聖盡於十方。故三事性空深無底。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徧無涯。三事相融俱無礙。


鈔 然今此中下。第三結示經旨。三事即三輪。廣即約事。深即約理。融有二義。一融於上事理。二以理融事。重重無盡。


菩薩摩訶薩隨何方所布施地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一切智地。悉到普賢眾行彼岸。願一切眾生得總持地。正念受持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住持力。常能守護一切佛教。願一切眾生得如地心。於諸眾生意常清淨無有惡念。願一切眾生持諸佛種。成就菩薩諸地次第無有斷絕。願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處。悉令調伏住清淨道。願一切眾生同諸如來利益世間。普使勤修安住佛力。願一切眾生普為世間之所愛樂。悉令安住無上佛樂。願一切眾生獲善方便。住佛諸力無畏法中。願一切眾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大地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究竟一切如來清淨地故。


疏 二迴向行中。初一果地。餘九因地。各相似義。如理應思。


1213~1209


*四十八施僮僕。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僮僕。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或施僧寶。或奉父母尊勝福田。或復給施病苦眾生。令無闕乏以存其命。或復施與貧窮孤露。及餘一切無瞻侍者。或為守護如來塔廟。或為書持諸佛正法。以百千億那由他僕使隨時給施。其諸僕使。皆聰慧善巧性自調順。常勤精進無有懈惰。具質直心。安樂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無怨恨心。無讎敵心。能隨受者方俗所宜。於彼彼中作諸利益。又皆從菩薩淨業所感。才能技藝工巧算數靡不通達。善能供侍悅可其心。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調順心。一切佛所修習善根。願一切眾生隨順供養一切諸佛。於佛所說悉能聽受。願一切眾生得佛攝受。常觀如來更無餘念。願一切眾生不壞佛種。勤修一切順佛善根。願一切眾生常勤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時。願一切眾生攝持一切諸佛妙義。言詞清淨遊行無畏。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心無厭足。於諸佛所不惜身命。願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心無染著離世所依。願一切眾生但歸於佛。永離一切邪歸依處。願一切眾生隨順佛道。心常樂觀無上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僕使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遠離塵垢淨治佛地。能現如來自在身故。


疏 少美曰僮。以擬瞻侍。執守曰僕。以僃勞役。然不放之從良。而施與人還令成僕者。以菩薩行海。無善不修。若唯放從良。有三義闕。一行海不具。二彼僕本願不滿。三佛果闕此應機之德。餘可知。


*四十九施自身為給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諸來乞者。布施之時。生謙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眾苦無變動心。生給侍眾生不疲厭心。生於諸眾生猶如慈母。所有眾善悉迴與心。生於諸愚險極惡眾生種種侵陵皆寬宥心。安住善根精勤給事。


菩薩爾時悉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隨其所須常無闕乏。修菩薩行恒不間斷。不捨一切菩薩義利。善住菩薩所行之道。了達菩薩平等法性。得在如來種族之數。住真實語。持菩薩行。令諸世間得淨佛法。深心信解。證法究竟。令諸眾生出生清淨增上善根。住大功德具一切智。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供養一切諸佛。解一切法。受持讀誦。不忘不失。不壞不散。心善調伏。不調令調。以寂靜法而調習之。令彼眾生。於諸佛所住如是事。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塔。應受世間種種供養。令一切眾生成最上福田。得佛智慧開悟一切。令一切眾生作最上受者。普能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成最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令一切眾生成第一好施處。能使獲得無量福報。令一切眾生於三界中皆得出離。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導師。能為世間示如實道。令一切眾生得妙總持。具持一切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證得無量第一法界。具足虗空無礙正道。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自己身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應供無量智身故。


疏 二迴向行中。有二十願。前無十進善。後十住持。


*五十聞法喜悅身供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法喜悅生淨信心。能以其身供養諸佛。欣樂信解無上法寶。於諸佛所生父母想。讀誦受持無礙道法。普入無數那由他法大智慧寶諸善根門。心常憶念無量諸佛。入佛境界深遠義理。能以如來微密梵音。興佛法雲。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別說一切智入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薩婆若乘。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法成滿諸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所聞如是法。歡喜無量安住正法。自斷疑惑。亦令他斷。心恒怡暢功德成滿。善根具足意恒相續。利益眾生心常不匱。獲最勝智成金剛藏。親近諸佛淨諸佛剎。常勤供養一切如來。


疏 初施行者。即財法二供。文中三。初標行體。二欣樂下。別顯行相。初自利行。後能以如下。利他行。三佛子下。結行成益。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圓滿最勝之身。一切諸佛之所攝受。願一切眾生常近諸佛依諸佛住。恒得覲仰未曾遠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不壞之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常勤供養一切諸佛。行無所得究竟梵行。願一切眾生得無我身離我我所。願一切眾生悉能分身徧十方剎。猶如影現而無來往。願一切眾生得自在身。普往十方無我無受。願一切眾生從佛身生。處在如來無上身家。願一切眾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無能壞者。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成就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成就出世功德之身。生無所得清淨法界。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供佛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永住三世諸佛家故。


*五十一以身暜施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為欲普令成就善根。憶念善根。菩薩摩訶薩自願其身為大明燈。普能照耀一切眾生。為眾樂具。普能攝受一切眾生。為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眾生。為淨光明。普能開曉一切眾生。為世光影。普令眾生常得覩見。為善根因緣。普令眾生常得值遇。為真善知識。令一切眾生悉蒙教誘。為平坦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履踐。為無有上具足安樂。令一切眾生離苦清淨。為明淨日。普作世間平等利益。


疏 施行中亦具事法二施。初總標後菩薩下。別顯。若約事。則身為日月光明。河池井泉。以施於物。以三種世間身得自在故。若約法施。則法燈照耀。法日利益等。文中或法或事。而義實兩兼。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親近佛。入佛智地。願一切眾生得隨順智住無上覺。願一切眾生常處佛會意善調伏。願一切眾生所行有則具佛威儀。願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深解法義。願一切眾生具知足行。生如來家。願一切眾生捨無明欲住佛志樂。願一切眾生生勝善根坐菩提樹。願一切眾生殺煩惱賊離怨害心。願一切眾生具足護持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善根迴向。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得無上安隱處故。


疏 二迴向行中。上之施行。以身就生等。翻願眾生以身近佛等。隨義思之。


*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自以其身給侍諸佛。於諸佛所。念報重恩。如父母想於諸如來起深信樂。以清淨心護佛菩提住諸佛法。離世間想生如來家。隨順諸佛離魔境界。了達一切諸佛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器。


疏 初施行。亦有身侍心侍。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心。一切智寶而自莊嚴。願一切眾生住善調伏。遠離一切諸不善業。願一切眾生得不可壞堅固眷屬。普能攝受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為佛弟子。到於菩薩灌頂之地。願一切眾生常為諸佛之所攝受。永離一切不善之法。願一切眾生隨順諸佛。修行菩薩最勝之法。願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悉皆得授一切智記。願一切眾生與諸如來皆悉平等。一切佛法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悉為諸佛之所攝受。常能修行無取著業。願一切眾生常為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


疏 二迴向行。亦依二侍立願。


是為菩薩摩訶薩給侍諸佛善根迴向。為欲證得諸佛菩提。為欲救護一切眾生。為欲出離一切三界。為欲成就無損惱心。為得無量廣大菩提。為欲成就照佛法智。為欲常蒙諸佛攝受。為得諸佛之所護持。為欲信解一切佛法。為欲成就與三世佛平等善根。為欲圓滿無悔恨心。證得一切諸佛法故。


*五十三施國所有乃至王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國土一切諸物。乃至王位悉亦能捨。於諸世事心得自在。無繫無縛無所戀著。遠離惡業饒益眾生。不著業果。不樂世法。不復貪染諸有生處。雖住世間。非此處生。心不執著蘊界處法。於內外法心無依住。常不忘失諸菩薩行。未曾遠離諸善知識。持諸菩薩廣大行願。常樂承事一切善友。


疏 初施行中。先明事捨。後於諸下。明其心捨。自在是總。下十句別。現棄萬乘猶如脫屣。何繫縛哉。餘義見十藏品。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為大法王。於法自在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成佛法王。摧滅一切煩惱怨賊。願一切眾生住佛王位。得如來智開演佛法。願一切眾生住佛境界。能轉無上自在法輪。願一切眾生生如來家於法自在。護持佛種永使不絕。願一切眾生開示無量法王正法。成就無邊諸大菩薩。願一切眾生住淨法界。為大法王。現佛出興相斷不斷。願一切眾生於諸世界作智慧王。化導羣生無時暫捨。願一切眾生普為法界虗空界等諸世界中一切眾生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於大乘。願一切眾生得成具足眾善之王。與三世佛善根齊等。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王位善根迴向。為欲令彼一切眾生究竟住於安隱處故。


*五十四施王都城。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王京都嚴麗大城。及以關防所有輸稅。盡皆施與心無恡惜。專向菩提發大誓願。住於大慈。行於大悲。志意歡悅利益眾生。以廣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諸佛平等法性。發心為求一切智故。於自在法起深樂故。於自在智求證得故。淨修一切諸功德故。住於堅固廣大智故。廣集一切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法願故。自然覺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無退故。修習一切菩薩行。願一切種智盡究竟故。而行布施。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悉能嚴淨無量剎土。奉施諸佛以為住處。願一切眾生常樂居止阿蘭若處寂靜不動。願一切眾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樂寂靜永得究竟。願一切眾生永不樂著一切世間。於世語言常樂遠離。願一切眾生得離貪心。施諸所有心無中悔。願一切眾生得出離心。捨諸家業。願一切眾生得無恡心。常行惠施。願一切眾生得不著心。離居家法。願一切眾生得離眾苦。除滅一切災橫怖畏。願一切眾生嚴淨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諸佛。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王都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悉能嚴淨諸佛剎故。


疏 可知。


*五十五施內宮眷屬。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內宮眷屬妓侍眾女皆顏貌端正才能具足。談笑歌舞悉皆巧妙。種種衣服種種蕐香而以嚴身。見者歡喜情無厭足。如是寶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皆由菩薩善所生。隨意自在敬順無失。盡以布施諸來乞者。而於其中無愛樂心。無顧戀心。無耽著心。無繫縛心。無執取心。無貪染心。無分別心。無隨逐心。無取相心。無樂欲心。


疏 初施行中二。一女麗具德。二而於下。明施心清淨。菩薩爾時觀諸善根。為欲令一切眾生咸得出離故迴向。得佛法喜故迴向。於不堅固中而得堅固故迴向。得金剛智不可壞心故迴向。入佛道場故迴向。至於彼岸故迴向。得無上菩提心故迴向。能以智慧了達諸法故迴向。出生一切善根故迴向。入三世諸佛家故迴向。


疏 二明迴向行。文分為二。初迴向意。二正顯迴向。今初以歷事將終。文勢稍展。此一段文。貫於前後。然晉經迴向二字皆在句初。則是迴向菩提意也。今經在於句末。則是迴向之意。然迴向意與迴向所為。大同小異。小異云何。謂有此意故所以迴向。今迴向者為成此故。又意則多通諸行。所為別約施行。言大同者。意為此故。就文又二。初正顯迴向之意。文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如是法生如來家。增長諸佛清淨勝因。出生最勝一切智道。深入菩薩廣大智業。滅除一切世間垢惱。常能供施功德福田。為諸眾生宣說妙法。善巧安立。令其修習諸清淨行。常勤攝取一切善根。


疏 後重牒前意。欲將迴向。初句總指上意。故云住如是法生如來家。下從後倒牒。亦有十句。一牒入佛家。二勝因即出世善。次五可知。八善巧者。謂不堅易堅。九修習者。是得法喜。十常攝善根。為令出離西域文勢。義多如此。反騰前辭。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得無量三昧眷屬。菩薩勝定相續不斷。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悉入諸佛莊嚴三昧。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不思議定。自在遊戲無量神通。願一切眾生入如實定得不壞心。願一切眾生盡獲菩薩甚深三昧。於諸禪定而得自在。願一切眾生得解脫心。成就一切三昧眷屬。願一切眾生種種三昧皆得善巧。悉能攝取諸三昧相。願一切眾生得勝智三昧。普能學習諸三昧門。願一切眾生得無礙三昧。入深禪定終不退失。願一切眾生得無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


疏 二正明迴向。文有十願。隨一一願。具前十意。十願皆云三昧者。禪定輕安。身心柔軟。猶彼女故。故善財偈云。定女常供侍。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內宮眷屬時善根迴向。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不壞清淨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菩薩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悉得滿足佛法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智力故。為欲令一切眾生證於無上智慧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順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福智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善和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如來清淨法身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次第如理辯才。善說諸佛無盡法藏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永捨一切世欲善根同修出世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淨業圓滿成就一切清淨法故。為欲令一切眾生一切佛法皆悉現前。以法光明普嚴淨故。


疏 三結。四所為。竝可知。


*五十六施妻子二合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以所愛妻子布施。猶如往昔須達拏太子。現莊嚴王菩薩。及餘無量諸菩薩等。


疏 初施行中二。先標章引例。須達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事如彼經。現莊嚴王。如大莊嚴經說。又如菩薩本緣經說。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


鈔 須達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經唯一卷。說事甚廣。今當畧引。阿難請問。佛說過去不可說劫。有一大國。名為葉波。王號溼波。無子禱神。後乃有子。內外歡喜。號須大拏。年十五六。無藝不通。納妃名曼垣。生一男一女。太子廣行惠施。施王敵國。行蓮花白象與其怨國。大臣瞋懼。白王擯太子於檀特山。太子出門。一切皆施。無揀車馬。亦為他乞。太子負男。其妃抱女。至其山所。山有道人。名阿蘭陀。太子遂問道人云。何可居止。答云。出是福地。無處不可。乃造草菴而居。有拘留國十二醜婆羅門。年四十方娶妻。妻令求奴婢。聞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來求乞。初遇獵師欲殺之。云王遣迎太子。獵遂放之。見太子乞子。太子自縛以施之。其母不在。母目瞤動。左手復痒。恐太子不安遽歸三問。太子不應。復問。方答云。我以施訖。其妻悶絕。良久乃蘇。放聲大哭。太子言。汝憶過去提和竭佛時。我為婆羅門子。汝為女賣花。我以五百金錢。買汝五花。汝寄二花以上於佛。願為我妻。我時要汝。莫違我意。汝答可爾。今何亂我善施心耶。帝釋知其心堅。復化為婆羅門。亦十二醜。就其乞妻。太子即施。卻來寄太子所。太子怪問。方答云。我是天帝。故來相試。遂復天身。令其求願。妻有三願。一願賣我子還至本國。二願我子不至饑苦。三願我及太子早還本國。帝釋曰。如汝所願。太子發願言。願一切眾生。皆得度脫生老病死之苦。帝釋歎言。大哉是願。非我所能。更求何願。又願言。今且願大富。常行布施。又願國王大臣。皆思見我。帝釋言。如意。婆羅門將子歸。婦瞋。何用王種別求奴婢。遂外國賣子。帝釋謗無買者。遂至本國。國人識之。白王。王欲抱之。啼不肯就。問賣男子。先言。男銀錢一千。特牛百頭。女銀錢二千。特牛二百。王問。何以女貴男賤。答言。王之後宮。與王無親。出自微賤。而受榮寵。王唯一子。遂之深山。曾不眷念。明知女貴男賤。王遂令人追太子還。付以寶藏恣其布施遂致得佛。父即淨飯。母即摩耶。妃即瞿夷。男即羅睺。女即現羅復成利母。婆羅門即調達。妻即旃遮那摩。山上道人即目連。獵師即阿難。又如菩薩本緣者。經有三卷。今當第一。一半向後至第二卷。一半回前。然其緣起全似須大拏。但彼施一男一女。此施二子皆男。又加乞眼。畧無王請歸。餘多同也。更復畧引。一切持王好施。施王白象行蓮花上。力能敵國。國人大臣。皆悉恐懼。又慮敵國來侵。遂令擯王子於雪山。山中施二子與醜婆羅門。婆羅門賣之。至本國。祖王驚歎。後帝釋化為波羅門乞妻。王子施之便云。汝妻端正。恐為賊劫。且寄於汝。我要當取。王子聞已 。默然受之。復化婆羅門從之乞眼。王子欲挑。復止之云。我今未用。且寄汝處。我要當取。王子云。我云何受二種寄附。釋知心堅還復天身云。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今且寄汝。勿復施人。飛空而去。雨花稱讚。必證菩提。


菩薩爾時乘薩婆若心。行一切施。淨修菩薩布施之道。其心清淨無有中悔。罄捨所珍求一切智。令諸眾生淨深志樂成菩提行。觀菩薩道念佛菩提住佛種性。


疏 二明能施心。於中初自分所依。


菩薩摩訶薩成辦如是布施心已。決定志求如來之身。自觀已身。繫屬一切不得自在。又以其身普攝眾生。猶如寶洲給施一切。未滿足者令其滿足。菩薩如是護念眾生。欲令自身作第一塔。普使一切皆生歡喜。欲於世間生平等心。欲為眾生作清涼池。欲與眾生一切安樂。欲為眾生作大施主智慧自在了知菩薩所行之行。而能如是大誓莊嚴趣一切智。願成無上智慧福田。普念眾生常隨守護。而能成辦自身利益。智慧光明普照於世。常勤憶念菩薩施心。恒樂觀察如來境界。


疏 後勝進所為。初結前生後。次自觀下。觀身不堅。況於妻子。後又以下。而修堅固二利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布施妻子所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佛菩提。起變化身周徧法界轉不退輪。願一切眾生得無著身。願力周行一切佛剎。願一切眾生捨愛憎心。斷貪恚結。願一切眾生為諸佛子隨佛所行。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生自己心不可沮壞。願一切眾生常為佛子從法化生。願一切眾生得究竟處。成就如來自在智慧。願一切眾生證佛菩提。永離煩惱。願一切眾生能具演說佛菩提道。常樂修行無上法施。願一切眾生得正定心。不為一切諸緣所壞。願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最正覺。開示無量從法化生諸善男女。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妻子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悉證得無礙解脫無著智故。


疏 二佛子下。明迴向行。有十一願。初一依於施心。欲令暜徧故。次二依妻立願。次三及後一。依子立願。生自己心。如已骨肉等故。餘通依上三立願。然所施化實。應成四句。一乞者是化。所施為實。如賢愚經說。毘沙門化作夜叉。從王乞子等。此破菩薩執故。


鈔 然所施下。第二料揀。言如賢愚經毘沙門等者即第一經。因梵王請佛說法。佛辭眾生垢蔽。不如速滅。梵王遂引昔緣勸佛。昔無數劫。為生求法。乃至一偈。以身心妻子而用施與。何不念昔而欲弃生。過去久遠。於閻浮提。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小國。初以財施。後思以堅實法施遂慕說者。毘沙門王。見欲往試。變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鉤牙外出。頭髮悉豎。詣王宮門云。我能說法。王請入宮。欲請說法。彼云。先以所愛夫人及所愛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王即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與之。夜叉食竟。為王說偈云。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陰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王聞歡喜。書寫流布。無有悔恨。毘沙門遂復本身。讚云奇特。夫人及子。猶存如故。王者是佛。昔為法尚爾。今何速滅。釋曰。此則妻子是實。乞者是化。此破菩薩執者。如淨名云。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現作魔王。故云破菩薩執。


疏 二乞者是實。所施是化。如攝論說。毘荀陀王。捨子與婆羅門是化無惱。以菩薩方便。滿乞意故。


鈔 二乞者是實者。引第十一梁攝論云。或現種種本生。由逼惱他。及逼惱怨對。令他相愛利益安樂心。釋論曰。為化邪見眾生。不信因果。令得正法離惡修善。故化現種種本生。如毘荀陀王。捨兒與婆羅門。非是逼惱他。此兒是化作。何以故。菩薩無逼惱此人。生彼人安樂故。又如藥藏菩薩。令眉絺王。與毘提訶王相逼惱此亦是化作。後悉令相愛利益安樂心。菩薩行如是事。有何利益。論曰。生他信心為先。後於三乘聖道中。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薩甚深制差別。


疏 三者俱化。旁警眾生。四者俱實。復有二種。一始行者。欲將施時。再三本問。故瑜伽三十九說。施妻子時。先當曉喻令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於來乞者。雖以正言曉喻。不施冤家等。二根熟者。其所施人。多與菩薩同結志願。互為主伴。今將為施。遂本所祈。故下經云。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


鈔 四俱實者。如一切施王。施兒與婆羅門。鞭打而持去至一樹下。更欲打之。樹神手擬婆羅門即倒。神欲斷彼命。奪王子送還。王子告神。請勿害之。我若再還。令我父王。檀行不足。即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此即妻子同行也。須自捨身命。豈有辭苦而退。言王生行施處者。即七十五。釋迦女瞿波昔緣中事。當時玅德童女。欲事太子。太子要云。恐為其障修菩薩道。彼女意云。我無染心。請為主者。偈白太子。中有偈云。無量劫頂戴。廣大金剛山。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無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處。願令我亦然。若能眷納我。與我為主者。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釋曰。斯皆根熟之者。


*五十七施宅舍。


佛子。菩薩摩訶薩莊嚴舍宅及諸資具。隨有乞求一切施與。行布施法於家無著。遠離一切居家覺觀。厭惡家業資生之具。不貪不味心無繫著。知家易壞心恒厭捨。都於其中無所愛樂。但欲出家修菩薩行。以諸佛法而自莊嚴。一切悉捨心無中悔。常為諸佛之所讚歎。舍宅財物隨處所有。悉以惠施心無戀著。見有乞求心生喜慶。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捨離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樂。願一切眾生解脫家縛入於非家。諸佛法中修行梵行。願一切眾生捨離慳垢。樂一切施心無退轉。願一切眾生永離家法。少欲知足無所藏積。願一切眾生出世俗家住如來家。願一切眾生得無礙法。滅除一切障礙之道。願一切眾生離家屬愛。雖現居家心無所著。願一切眾生善能化誘。不離家法說佛智慧。願一切眾生身現在家。心常隨順佛智而住。願一切眾生居家地住於佛地。普令無量無邊眾生發歡喜心。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舍宅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成就菩薩種種行願神通智故。


*五十八施園林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園林臺榭遊戲快樂莊嚴之處。作是念言。我當為一切眾生作好園林。我當為一切眾生示現法樂。我當施一切眾生歡喜之意。我當示一切眾生無邊喜樂。我當為一切眾生開淨法門。我當令一切眾生發歡喜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佛菩提。我當令一切眾生成滿大願。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父。我當令一切眾生智慧觀察。我當施一切眾生資生之具。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母。生長一切善根大願。


疏 施行中二。先標起念。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於惡眾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捨之心。設滿世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於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於諸世間心如虗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捨大乘志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


疏 後佛子下。離過成德。餘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攝諸善根悉以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念念滋生無量善法。成就無上園林之心。願一切眾生得不動法。見一切佛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樂法園苑。得諸佛剎園苑妙樂。願一切眾生得淨妙心。常見如來神足園林。願一切眾生得佛戲樂。常善遊戲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得遊戲樂。普詣佛剎道場眾會。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解脫遊戲。盡未來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倦。願一切眾生見一切佛充滿法界。發廣大心住佛園林。願一切眾生悉能徧往一切佛剎。一一剎中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善欲心。清淨莊嚴一切佛剎。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園林臺榭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見一切佛。遊戲一切佛園林故。


*五十九設大施會。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百千億那由他無量無數廣大施會。一切清淨諸佛印可。終不損惱於一眾生。普令眾生遠離眾惡。淨三業道成就智慧。開置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境界。積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資生妙物。發甚難得菩提之心。行無限施。令諸眾生住清淨道。初中後善。生淨信解。隨百千億無量眾生心之所樂。悉令歡喜。以大慈悲救護一切。承事供養三世諸佛。為欲成就一切佛種。修行布施心無中悔。增長信根成滿勝行。念念增進檀波羅蜜。


疏 初施行中。初總標。次一切下。離過成德。擇薪而爨。濾水而用。不強乞求。名不惱眾生。今多反此。豈成大益。次開置下。畧顯儀式。次發甚難得下。顯施所依心。成波羅密。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大乘心。悉得成就摩訶衍施。願一切眾生皆悉能行大會施。盡施。善施。最勝施。無上施。最無上施。無等等施。超諸世間施。一切諸佛所稱歎施。願一切眾生作第一施主。於諸惡趣勉濟眾生。皆令得入無礙智道。修平等願如實善根。得無差別證自境智。願一切眾生安住寂靜諸禪定智。入不死道。究竟一切神通智慧。勇猛精進具足諸地莊嚴佛法。到於彼岸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終不疲厭。給濟眾生無有休息。究竟無上一切種智。願一切眾生恒勤種植一切善根。到於無量功德彼岸。願一切眾生常蒙諸佛之所稱歎普為世間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滿法界。徧照十方施無上樂。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廣集善根。等攝眾生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成最勝施。普令眾生住第一乘。願一切眾生為應時施。永離非時大施究竟。願一切眾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願一切眾生究竟常行大莊嚴施。盡以一切諸佛為師。悉皆親近興大供養。願一切眾生住清淨施。集等法界無量福德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於諸世間為大施主。誓度羣品住如來地。是為菩薩摩訶薩設大施會善根迴向。為令眾生行無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可壞施。供諸佛施。無恚恨施。救眾生施。成一切智施。常見諸佛施。善精進施。成就一切菩薩功德諸佛智慧廣大施故。


*六十施資具者。以別說諸門。不可盡故。末後總說一切資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資生之物。心無貪惜不求果報。於世富樂無所希望。離妄想心善思惟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審觀一切諸法實性。隨諸眾生種種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別。成辦無量資生之具。所有嚴飾悉皆妙好。行無邊施。行一切施。盡內外施。行此施時。增志樂力。獲大功德成就心寶。常能守護一切眾生。皆令發生殊勝志願。初未曾有求反報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圓滿一切種智。


疏 文但有二。一施行。二迴向行。以隣後都結。故闕後二。今初有四。一施時離過。二辨施所依。三正明施行。四顯所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布施所有善根迴向眾生。願一切眾生清淨調伏。願一切眾生滅除煩惱。嚴淨一切諸佛剎土。願一切眾生以清淨心。於一念中周徧法界。願一切眾生智慧充滿虗空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普入三世調伏眾生。於一切時常轉清淨不退法輪。願一切眾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現神通方便饒益眾生。願一切眾生悉能悟入諸佛菩提。盡未來劫於十方世界常說正法曾無休息。令諸眾生普得聞知。願一切眾生於無量劫修菩薩行悉得圓滿。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若染若淨。若小若大。若麤若細。若覆若仰。或一莊嚴。或種種莊嚴。所可演說。在世界數諸世界中修菩薩行。靡不周徧。願一切眾生於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眾生向一切智。


疏 迴向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正顯。顯中十願。資生多種。願亦類別。一施洗滌資具願。二施掃拭資具願。餘可準思。又資具總明。願亦總發。未必別配。


*第三總結多門善根迴向。別不可盡。故此總明。文分二別。先結善根。即前施行。後佛子下。結前迴向。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一切所須。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為給施。


疏 分三。一結所施物。謂菩薩所施。非止六十。故等以僧祇。


為令佛法相續不斷。大悲普救一切眾生。安住大慈修菩薩行。於佛教誨終無違犯。以巧方便修行眾善。不斷一切諸佛種性。隨求悉與而無患厭。一切悉捨未曾中悔。常勤迴向一切智道。


疏 二結施所為。文含二意。以初貫後。即是所為。若依大悲等而行布施。是施所依。所為即通。為自他所依則自心所住。瑜伽三十九云。又諸菩薩。於諸有怨。以慈意樂而行惠施。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親善同意。以捨意樂而行惠施。當知亦名菩薩巧慧而行布施。文中初句總。後大悲下。別顯不斷之相。謂以四等心而行萬行。為相續不斷。初悲。次慈。不斷一切下。明其大捨。後段廣明大喜。又下離相。亦是起捨。


時十方國土種種形類。種種趣生。種種福田。皆來集會。至菩薩所種種求索。菩薩見已普皆攝受。心生歡喜如見善友。大悲哀愍思滿其願。捨心增長無有休息。亦不疲厭。隨其所求悉令滿足。離貧窮苦。時諸乞者心大欣慶。轉更稱傳讚揚其德。美聲遐布悉來歸往。菩薩見已歡喜無量。假使百千億那由他劫受帝釋樂。無數劫受夜摩天樂。無量劫受兜率陀天樂。無邊劫受善變化天樂。無等劫受他化自在天樂。不可數劫受梵王樂。不可稱劫受轉輪王王三千樂。不可思劫受徧淨天樂。不可說劫受淨居天樂。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見乞者來。歡喜愛樂。欣慶踊躍。信心增長。志樂清淨。諸根調順。信解成滿。乃至增進諸佛菩提。


疏 三結能施心中四。初對多田生喜離過。二時諸乞下。明其田彌多。其喜彌廣。三假使下。校量顯廣。畧舉十王所受之樂。不及菩薩喜樂之心。四菩薩摩訶薩下。結喜廣深。何等菩薩見乞生喜。謂施行熟故。施障盡故。言施障者。瑜伽三十九云。又諸菩薩。於施障及對治。如實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慣習。二施物鮮闕。三耽著上玅物。四欣樂當來具足財果。云何對治。若現有施物。乞者現前。而施心不發。應觀此心。由往習故。今若不施。後世之中。定背施行。故應勵力思擇而行惠施。二觀宿業過。今受飢渴乏少之苦。尚應亡軀。況有少活命而不行施。三應觀妄樂。能生當苦。四應觀當果。是邪果報。速滅離散。求大菩提。


*第二結前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迴向。為欲安樂一切眾生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大義利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求菩提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賢善心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入摩訶衍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賢善智慧故迴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具普賢菩薩行願。滿十力乗現成正覺故迴向。


疏 迴向隨義。已具上文。今但結其迴向所為。則顯前來別別迴向。不出於此。可知。


*大文第二離相迴向。即向實際行稱涅槃。此彰行深。前彰行廣。深廣同時。言不竝耳。文分為二。先正明離相。後菩薩如是觀察下。不礙隨相。前中三。初畧標。二別顯。三徵釋。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身口意業皆悉解脫。無著無繫。


疏 初三句。解脫是總。不著於解。不繫於縛。是真解脫。


*二別顯中分二。一內絕想念。故無縛解。二佛子下。觸境離染。故無縛解。今初分二。先明絕想。後彰其行成。今初。


無眾生想。無命者想。無補伽羅想。無人想。無童子想。無生者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無有想。無無想。無今世後世想。無死此生彼想。無常想。無無常想。無三有想。無無三有想。非想非非想。


疏 前中又二。先絕我想。但法上妄執故。具如前釋。


鈔 先絕我者。即歡喜行中。


疏 後無有想下。絕其法想。前段以法奪我。今則以我除法。既無有我。則無我所。故法我無礙。文有六對。一不於法體起增減想。二於法時離三世想。三於分位離流轉想。四於法義離斷常想。五於影像離依處想。六於法本遣心非心想。


鈔 一不於法體者。一切法體不出有無。定有則增益。定無則損減。四於諸法者。就一有上。即有常無常義。從緣而有。即是無常。不從緣有。即名為常。五三有器界。唯識頓變。名為影像。為生所依。想即是心。非想非心。六於法本。遣心非心想。以上諸句。皆有想言。一切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義。心為法本。故忘心即為非想。今竝遣之。故云。六於法本。遣心非心想耳。


疏 無之所以。下經自釋。今且畧明。初對為總。言無有想者。有即空故。二空一味。等無差故。言無無想。乃有五意。一以事例無。有法觸目尚不生想。無法無物。安可念耶。二者相無來去故。謂有本自無。非有去無來。即以此義。則無可無也。故無無想。三者有即非有。不可謂之為有。況得言無。則言思道斷。四者假非有以遣有。非謂有於非有。故復遣之。五者以是法無我理。非是斷無。必不礙有。故無無也。故下釋云。非有非非有矣。有無既寂。俱及俱非。豈當有寄。餘對例知。末對總結前有無等想。總名為想。一切都絕。是曰無想。假非想以遣想。非有非想。故云非非想。餘義例知。


*二顯行成。


如是非縛迴向。非縛解迴向。非業迴向。非業報迴向。非分別迴向。非無分別迴向。非思迴向。非思已迴向。非心迴向。非無心迴向。


疏 文有五對。初對為總。由絕如是我法想故。無有縛解。謂非想故非縛。非非想故非解。下四對別。初對唯語於縛。但因果之異。由無作者及受者故。次對雙顯縛解。由無有無等想故。即顯上來有分別業。無分別業。二皆絕故。次雙顯二業。行俱為思。行後為思已後對亦雙明縛解。即思所依王。有心則生死波浪。無心則同乎外道。又以無心為是。則未免於有。故皆非之。


鈔 次對雙顯者。以分別為縛。無分別為解也。次對雙顯二業者。即思及思已而為二也。後對亦雙明者。有心則生死波浪。故非心迴向。無心則同乎外道。故非無心迴向。此則無不礙有義。又以無心下。拂迹以明。


*第二觸境離染無縛解者。文分為三。初明無著。次辨不縛。後明不解。心染於境。故名為著。由境纏心。故名為縛。楞伽云。心縛於境界。覺相智隨轉。此之謂也。離於心境。故名為解。今初無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內。不著外。不著能緣。不著所緣。不著因。不著果。不著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滅。不著受想行識。不著受想行識生。不著受想行識滅。


疏 無著中。初牒前起後。謂內無想念迴向之時。則於諸境。心無所著。文有十六句。初十句五對。顯界處空。故不染著。內謂六入。外謂六塵。次對兼前。即十八界。能緣是識。所緣通於內外。因果一對。即界處為緣所生之法。法與非法總顯諸法。通其三義。一則有無。二則善惡。三則性相。已如上辨。末後一對。別語業體性相。後之六句。顯不著蘊。大般若中。觀色等有三。一相。二生滅。三無生滅。今不著前二。即契無生滅。不著色者。即是色相。知色緣成。如聚沫故不著生滅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故。由此則入無生滅理。後之四蘊。但相有異。餘二竝同。已遣三科。則無所遺矣。


*二明其不縛。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於此諸法不著。則不縛色。不縛色生。不縛色滅。不縛受想行識。不縛受想行識生。不縛受想行識滅。


疏 縛著雖異。義不出前。


*三明其不解。


若能於此諸法不縛。則亦於諸法不解。


疏 若本無縛。其誰求解。離縛取解。未免於縛。故復遣之。遣之又遣。以至無遣。儻然無寄。理自玄會矣。


*三徵釋。


何以故。無有少法若現生。若已生。若當生。無法可取無法可著。一切諸法自相如是。無有自性。自性相離。非一非二。非多非無量。非小非大。非狹非廣。非深非淺。非寂靜非戲論。非處非非處。非法非非法。非體非非體。非有非非有。


疏 徵釋中。先徵意云。設我假立。法體不無。今無念著。其故何耶。後釋意云。法性爾故。文分為二。初總顯法體離相。後非一下。別彰所離。今初先顯法體無生。故不可取著。即般若中第三義也。三世求生。不可得故。從無而有。故名為生。已生已有。不可名生。如母已有。不名生故。未生未有。亦不名生。若未生名生。眾生菩提。應名為生。諸未生法。悉應名生。現在之法。剎那不住。恆屬已未。離於已未。無別現故。為生之理。不出三世。三世既無。生將安寄。既無有生。則亦無滅。無生無滅。則無境可取。於何執著。次應問云。生是能生之相。可許推無。所相法體。豈應非有。故復釋云。一切諸法。自相如是。離生滅外。有為法體不可得故。從緣而生。相即無相故。生即無生故。此顯相空。次應問云。法從緣生。相可觸目云何言無。故復釋云。從緣而生。無自性故。此顯性空。自性相離。雙結上二。又顯法本自離。非推之使離。二別彰所離者。上但云離。為離何相。謂一二等。文有十對。初二約數。次二約量。外望論大小。內望論廣陿。次二約理智。淺深約事理。靜論語識智。次二約教法。處非處者。邪正教相對。法非法者。善惡相對。後二約體相。初對約體。色心之體不可得故。離色心外。非體之法。亦叵得故。後對約相。為法之相。不出有無。設非有非無。若有此者。亦不出有。若無此句。亦不出無。但遣有無。萬法斯寂。由離性相。故觸法斯非。


鈔 靜論語識智者。然依智不依識。識是戲論。智是寂靜。今竝雙非。則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矣。即法四依。四依之義。下文當釋。


*第二不礙隨相。


菩薩如是觀察諸法。則為非法。於言語中。隨世建立。非法為法。不斷諸業道。不捨菩薩行。求一切智終無退轉。了知一切業緣如夢。音聲如響。眾生如影。諸法如幻。而亦不壞因緣業力。了知諸業其用廣大。解一切法皆無所作。行無作道未嘗暫廢。


疏 不礙隨相者。凡情封執。觸言生滯。聞於離相。則謂乖前隨相之言。失於業果菩提之行。故此畧為雙會二文。言隨相者。約隨俗說。言離相者。約勝義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此之謂也。


鈔 諸佛依二諦者。即中論四諦品。下更偈云。一以世欲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前已引竟。


疏 然俗是真俗。則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云觀察諸法。則為非法。真是俗真。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故云於言語中。隨世建立。非法為法。由建立故。不斷諸業道。則不壞世間不捨下。不壞出世因果。次了知下。卻釋觀察諸法則為非法。初了俗即真而不壞俗。謂依他業緣等。皆如夢幻。無真實故。俗即為真。由即俗而真故。不壞因果。本來自真。不假壞故。不妨了業。其用廣大。謂業雖如幻。一念幻惡。長劫沉淪。一念幻善。遠階佛果。故云廣大。次解一切下。明了俗即真。不礙修真。無作真道。尚須修行。若不修行。不契真故。況不壞俗。寧無修證。隨相離相。準此應知。此二無礙。異於凡小。


*大文第三釋迴向名。文分為二。初總釋。後別釋。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智。若處非處。普皆迴向一切智性。於一切處。皆悉迴向無有退轉。


疏 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諸義故。若處已下。釋平等隨順義。若約對境。處即是善。非處為惡。若約自行。處即隨相。非處離相。處非處殊。皆向智性。於一切處。悉皆迴向是隨順一切善根義。迴向智性。是迴向義。無有退轉。是堅固義。又向智性。亦堅固義。


*二別釋中三。初假徵起釋迴向義。二釋隨順義。三釋堅固一切善根義。今初。


以何義故。說名迴向。永度世間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諸蘊至於彼岸。故名迴向。度言語道至於彼岸。故名迴向。離種種想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斷身見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離依處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絕所作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諸有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捨諸取至於彼岸。故名迴向。永出世法至於彼岸。故名迴向。


疏 然隨相之名。以堅固心修諸善行。皆願眾生向菩提果。不言自顯。而離相受稱。非釋不知。所以偏明。故徵起云。離相之中。無能所殊。以何義故。說名迴向下隨順等。例此可知。畧顯十義。雖一離相。得成迴向。謂但能離相順一切智。則自度世等。至於彼岸。豈非迴向義耶。一過世八法。至不動岸。


鈔 後一過世八法下。別。各隨所趣。立彼岸別。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法。即世間法。八法不動。名不動岸。


疏 二度我我所。至解脫岸。


鈔 二依蘊計我。故有二我。若離二我。名為解脫。


疏 三離尋伺。至實際岸。


鈔 三尋伺即言語道。道是因故。實際絕言故。


疏 四滅盡諸想。至實智岸。


鈔 四念想觀除。為實智故。


疏 五離煩惱本。至有餘岸。


鈔 五身見以為煩惱障本。故但能斷。便是有餘。


疏 六離苦依身。至無餘岸。


鈔 六苦依身。即為依處。智所依身。身智俱亡。為無餘也。


疏 七出一切業。至施等岸。


鈔 七施等即是所作善法故。


疏 八出三界。至無住涅槃岸。


鈔 八菩薩出有入無。而無染故。為無住岸。


疏 九盡有漏。至法身岸。


鈔 九證於法身。是無漏界故。


疏 十出生住滅見。至自覺聖智岸。


鈔 十生住異滅。即是有為世間之法。覺心現量。生滅藐注無有自性故。成自覺聖智岸也。


*二釋隨順。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則為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隨順義住。隨順迴向住。隨順境界住。隨順行住。隨順真實住。隨順清淨住。


疏 然下二段。兼顯益相。正為釋名。亦應徵云。實際之內。誰是能隨。誰是所隨。故此釋云。但能如是離相迴向。自然隨順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實為體故。


*三釋堅固一切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則為了達一切諸法。則為承事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而不承事。無有一法而不供養。無有一法而可滅壞。無有一法而可乖違。無有一物而可貪著。無有一法而可厭離。不見內外一切諸法有少滅壞違因緣道。法力具足無有休息。


疏 亦合徵云。實際非相何名堅固。實際無差何名一切。此釋意云。如是離相迴向。方名堅固。凡是有相可破壞故。但能離相。自成諸善。諸善皆以實際而為體故。於中一不了法無相。不名為了故。二佛以法為身。心詣於法。為事佛故。三若身承事。則有事不事。若事於理。則一事一切事。佛無二體故。四如理修行。真供養故。五相即無相。不須滅壞。六無非無相。不可乖違。七八染淨皆空。無貪無厭。九世間常住。故無少滅壞。隨緣起滅。故不違因緣。十究此根源。法力方具。又由無礙。故名具足。


*第三依釋結名。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疏 可知。


*大文第二明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堅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隨順法義。隨順法性。隨順一切堅固善根。隨順一切圓滿大願。具足隨順堅固之法。一切金剛所不能壞。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疏 隨離無二。招斯十果。


*第二應頌。先說因緣。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觀察眾會。觀察法界已。入於字句甚深之義。修習無量廣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長去來今佛種性心。入於一切諸佛功德。成就諸佛自在力身。觀諸眾生心之所樂。隨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為現色身。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疏 有十二句。初一總辨儀式。後一總明所依。前文屢釋。中間十句。別釋二義。初二儀式。一觀所被。二徹事理。上觀察言。通心及眼。下辨所依。一依教智。次下三句。依廣大心。初句為總。大悲暜覆。即上廣心。長佛種性。即前大心。次二句上依果德。一依說德。二依說身。次二依權智。觀樂觀宜。後句依體起用。


*後正顯偈。


菩薩現身作國王 於世位中最無等 福德威光勝一切 普為羣萌興利益 其心清淨無染著 於世自在咸遵敬 弘宣正法以訓人 普使眾生獲安隱 現生貴族升王位 常依正教轉法輪 稟性仁慈無毒虐 十方敬仰皆從化 智慧分別常明了 色相才能皆具足 臨馭率土靡不從 摧伏魔軍悉令盡 堅持淨戒無違犯 決志堪忍不動搖 永願蠲除忿恚心 常樂修行諸佛法


疏 四十一頌。長分為三。初五偈頌行所依身。次飲食下三十偈半。頌依身起行。後隨順下。有五偈半。頌釋名中隨順等義。兼頌位果。


飲食香鬘及衣服 車騎牀褥座與燈 菩薩悉以給濟人 并及所餘無量種 為利益故而行施 令其開發廣大心 於尊勝處及所餘 意皆清淨生歡喜 菩薩一切皆周給 內外所有悉能捨 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或施於頭或施眼 或施於手或施足 皮肉骨髓及餘物一切皆捨心無恡 菩薩身居大王位 種族豪貴人中尊 開口出舌施羣生 其心歡喜無憂戀 以彼施舌諸功德 迴向一切諸眾生 普願藉此勝因緣 悉得如來廣長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 或施其身作僮僕 其心清淨常歡喜 如是一切無憂悔 隨所樂求咸施與 應時給濟無疲厭一切所有皆能散 諸來求者普滿足 為聞法故施其身 修諸苦行求菩提 復為眾生捨一切 求無上智不退轉 以於佛所聞正法 自捨其身充給侍 為欲普救諸羣生 發生無量歡喜心 彼見世尊大導師 能以慈心廣饒益 是時踊躍生歡喜 聽受如來深法味 菩薩所有諸善根 悉以迴向諸眾生 普皆救護無有餘 永使解脫常安樂 菩薩所有諸眷屬 色相端嚴能辯慧 華鬘衣服及塗香 種種莊嚴皆具足 此諸眷屬甚希有 菩薩一切皆能施 專求正覺度羣生 如是之心無暫捨 菩薩如是諦思惟 備行種種廣大業 悉以迴向諸含識 而不生於取著心 菩薩捨彼大王位 及以國土諸城邑 宮殿樓閣與園林 僮僕與衛皆無恡 彼於無量百千劫 處處周行而施與 因以教導諸羣生 悉使超升無上岸 無量品類各差別 十方世界來萃止 菩薩見已心欣慶 隨其所乏令滿足 如三世佛所迴向 菩薩亦修如是業 調御人尊之所行 悉皆隨學到彼岸


疏 二中分兩。先十九偈。頌隨相迴向。於中初一頌標。後三頌結。中間皆頌廣顯。標顯二文。影畧不具。


菩薩觀察一切法 誰為能入此法者 云何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無住 菩薩迴向善巧智 菩薩迴向方便法 菩薩迴向真實義 於其法中無所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 亦不染著於業果 知菩提性從緣起 入深法界無違逆 不於身中而有業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無業性 以因緣故業不失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疏 後十一偈半。頌離相迴向。文分四別。第一五偈。頌內絕想念。於中初句。總顯觀力。次句人空。餘皆法空。知菩提等者。菩提性淨。不礙從緣。淨法為緣。有菩提起。起即無性。不違法界。是性起菩提。


鈔 菩提性淨下。有二菩提。一性淨。二圓淨。從緣起者。即是圓淨。圓淨復二。一明緣起萬行為緣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淨功德之所顯故。又緣起無性。即性淨故。廣如出現。此亦法蕐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義耳。前已廣引。


疏 若業依身有。則不由心。若住心中。則有心皆業。既許有心無業。則業假緣生。其性安有。


菩薩已到色彼岸 受想行識亦如是 超出世間生死流 其心謙下常清淨 諦觀五蘊十八界 十二種處及已身 於此一一求菩提 體性畢竟不可得


疏 二二偈頌觸境離染。由到不可得岸。故無所著。


不取諸法常住相 於斷滅相亦不著 法性非有亦非無 業理次第終無盡 不於諸法有所住 不見眾生及菩提 十方國土三世中 畢竟求之無可得


疏 三有二偈。頌前徵釋。


若能如是觀諸法 則如諸佛之所解 雖求其性不可得 菩薩所行亦不虗 菩薩了法從緣有 不違一切所行道 開示解說諸業跡 欲使眾生悉清淨 是為智者所行道 一切如來之所說


疏 四二偈半。頌不礙隨相。餘竝可知。


隨順思惟入正義 自然覺悟成菩提 諸法無生亦無滅 亦復無來無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 是人悟解諸佛法 了達諸法真實性 而於法性無分別 知法無性無分別 此人善入諸佛智 法性徧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一切諸佛所覺了 悉皆攝取無有餘 雖說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諸法性徧一切 菩薩迴向亦復然 如是迴向諸眾生 常於世間無退轉


論 今上下長行。及八十二行頌。於中文義自具。不煩更釋。且畧釋迴向名目。云何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經云。佛子。如是迴向時。即為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總明行檀波羅蜜。周徧剎海。不壞法身智身。成就通化。長大慈悲等佛所行。故為名也。又釋。以理順行。以行順理。以智順悲。以悲順智。以方便願力引生智海。成就悲門。均調自在。名為隨順堅固善根迴向。論主頌曰。法身理智無體性。平等清淨無造作。方便以願力莊嚴。神通變化行充滿。法無自性從緣生。緣生不失無作性。說興迴向大願雲。周徧無邊一切行。不離緣體性無生。智如影響充法界。智體如願如暜賢。迴向大願皆無實。雖復無實不廢緣。雖復從緣性無作。菩薩所興諸行雲。智無來去如影現。假使教化諸羣生。猶如化人度幻眾。大約如世造立宮室。要以功成。論其現自施功。功體各無自性。及至成功事畢。還以無功而益人。設宮室有覆養之功。亦復不云養育。此迴向大願。亦復如是。為理智雖有淨煩惱之功。不興迴向大願。無覆育饒益大慈悲之功。此之迴向。從初發心住。具足有之。但約升進勝劣言之。亦約說文廣狹言爾。亦以時不遷論也。總五位一時說也。古今無前後義也。 第六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6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6:24:0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五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長行中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 謂以善根。等心順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順眾生。無相平等。能隨順心智照平等。此從迴向受名。等即隨順。故本業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相。一合相故。名隨順觀一切眾生迴向。名無等字。釋有等義。有云。善惡即冤親。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應云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惡父母者。無明貪愛也。不滅癡愛。起於明脫。故無二相。智契無二。各一合相。即以無貪等善根而為其性。


論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眾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為此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大悲迴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為觀自在菩薩。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文殊。暜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暜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毘盧遮那。一切眾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為佛。少一不成。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眾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暜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迴向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下。攝將迴向。前中復二。先正修善根。後佛子菩薩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初是。行體。後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為三段。初十一句。明善根分齊。次十。善所依緣。後十。善根體性。然其前十。一一徧從中十。中十一一能生後十。後十一一容具前十。前十一一該後二十。思之自顯也。


鈔 然其前十下。料揀。言前十一一徧從中十者。從佛境生小等。從法境生小等。從餘八亦然。二中十一一能生後十者。從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從法生十度。餘八亦然。三後十一一容具前十者。謂布施等有小有大。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足十。不必皆具。故云容具。戒等九度。於前十亦然。四前十一一該後二十者。謂從佛境起小施。或從佛境起大施等。或於佛境起小戒。或從佛境起大戒等。理即昭然。云思之自顯。


*今初十一句。即增數十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所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數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際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


疏 於中初三約。分量。如小心施名為小善。為菩提施名之為大。為利他施名之為廣。餘之九度。例此可知。又從佛境所生之施有此小等。從九境生亦有小等。如施既爾。餘九亦然。此三既爾。下八例知。次三約類。謂有多色類。乃至無量種種不同。未至無量。但可名多。三五相望。亦名種種。餘五約數明多。於中後二。亦顯甚深難思。旁無分量。


*二中十句。


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諸善心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


疏 十句內。前五為緣境。前四智境。後一悲境。後五造修境。初一能修智。次一能修心。次二所觀境。後一所修法。因覩此法。能起十度等。


*三後十句。


勤修一切捨善根。立勝志究竟持淨戒善根。一切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常精進心無退善根。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觀察善根。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集無邊功德善根。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疏 前七可知。八願心積德。九念力習行。辯力說法。以為業行。十由智自在。故能覆育。


*二因修成德中二。先牒已修。後顯成德。初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攝受。積集。辦具。悟解。心淨。開示。發起時。


疏 初總餘別。一住作意。二加行趣入。三攝行屬已。四漸集成多。五假緣資助。六照其事理。七惑障不生。此上自修。後二轉教。八開顯指示。九勸如說行。隨修一善。則有斯十。


*後正顯成德。


得堪忍心。閉惡趣門。善攝諸根。威儀具足。遠離顛倒。正行圓滿。堪為一切諸佛法器。能作眾生福德良田。為佛所念。長佛善根。住諸佛願。行諸佛業。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場。入如來力。具佛色相。超諸世間。不樂生天。不貪富樂。不著諸行。一切善根悉以迴向。為諸眾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虛妄道中拔出眾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遍諸境界無斷無盡。開一切智菩提之門。建立智幢。嚴淨大道。普能示現一切世間。令除垢染。心善調伏。生如來家。淨佛種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為世所依。安立眾生咸令清淨。常勤修習一切善根。


疏 文分為二。初成自利德。後為諸眾生下。成利他德。前中十對。皆含因果。一得忍息惡。二攝根具戒。三離倒。行正。四上受下資。五佛護善增。六住願起業。七心等諸佛。行詣道場。八內入佛力。外相超世。九不樂當報。不貪現樂。十不著諸行而修迴向。此雖有迴向之言。意取所迴之善。十中前八成德。後二離過。九離凡。十離小。後利他中。先總明悲智。雙運為究竟道。於虛妄下別顯。文並易知。常勤修下一句。總結。 先辨所迴善根竟。


*第二攝將迴向中二。初念修善根本因。法應迴向。後正將迴向。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時。作是念言。此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積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為憐愍一切眾生。皆為趣求一切種智。皆為成就如來十力。作是念時。善根增進。永不退轉。


疏 先經敘念時。次此諸下。正陳所念。初之五句。總顯諸善。由菩提心。多聞積集。思惟義理。發起修行。志樂無厭。唯深唯廣。皆為下三句。顯菩提心三迴向義。種智證於實際。即是菩提三心。迴向三處也。後作是下。結。


*第二正將迴向中。文為三別。初向眾生及向菩提。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向實際。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普施世間下。總結三種迴向。今初分二。初迴已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下。復回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今初亦二。先總顯要期。二別彰施行。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果報。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悉以惠施一切眾生。悉以迴向一切眾生。普徧無餘。


疏 所以偏願成施。行者。一則自具。行緣。故云修菩薩行。二則眾生現益。故云惠施一切。三則檀為。行首。舉一例餘。四則此一施行。具一切行。


*二別彰中。先願成外施。後願成內施。以情非情而為內外。今初。


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滿。阿僧祇世界妙香充滿。阿僧祇世界莊嚴具充滿。阿僧祇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阿僧祇世界妙華充滿。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滿。阿僧祇世界財貨充滿。阿僧祇世界牀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種種莊嚴寶冠充滿。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無虛偽心。無希望心。無名譽心。無中悔心。無熱惱心。但發專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捨心。哀愍眾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


疏 分四。一顯施廣大。各僧祇故。二假使下。辨施無限。長時多田。隨求無厭故。三佛子下。明施殊勝。離過順理故。文有十句。前五離過。追悔不已。則生熱惱。後五順理。前二大智。後三大悲。四又佛子下。結成二行。謂由迴向。行。以成施行。


*第二內施。文四。初對一田顯施廣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一眾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寶象充滿。七支具足性極調順。上立金幢金綱彌覆。種種妙寶而為莊嚴。以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寶馬充滿。如龍馬王。種種眾寶莊嚴之具而嚴飾之。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伎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滿。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滿。發菩提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頭充滿。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滿。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心無顧戀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滿其中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奴僕作使充滿其中持用布施。


疏 謂一眾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


*二以一例餘彰施無限。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諸物。盡未來劫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施一眾生。如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施。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以是等物施一眾生。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如於一世界。於盡虗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 先舉人例人。佛子下。舉處例處。總收其義。有六無限。一物。二時。三心。四田。五施。六處。


*三結成所作。


大 悲普覆。終無間息。普加哀愍。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


疏 結成所作。該六無限。一處徧法界故暜覆。二時盡未來故無息。三田盡生界而加哀。四施隨所求而滿足。五物該種種行不息。六心住大施而無疲。


*四顯施殊勝離過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生於此心。所謂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攝心。無執心。無壽者心。善調伏心。不散亂心。不妄計心。具種種寶性心。不求果報心。了達一切法心。住大迴向心。善決諸義心。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疏 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一十九心。一不染施行。二不為施縛。三由遮前二故得解脫。四違緣不傾。五詣甚深理。六無相善攝。上六皆巧便殊勝。次五清淨殊勝。初句總。總無二執故。下四別。初句無我執。餘三無法執。一不取法相故。二了唯心性故。三見性空故。次有三心。即安住殊勝。初句為總。菩薩種性。萬行齊修。皆可貴故。二心為別。無瑕而明故。次有二心即迴向殊勝。善決諸義。具三迴向故。次有一心。即意樂殊勝。悲愍一切故。後之二心。依止殊勝。依菩提心故。初句因。後句果。上顯施中廣大無限。即事業殊勝。具上七勝檀度。行成。


鈔 故唯識云。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密多。以上釋經。文同符契。


*第二迴上施行。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中。文分為三。第一慈悲迴向。二又勸眾生下。勸物迴向。三又以諸善如是迴向。究竟迴向。今初分三。初正明迴向。二明迴向所為。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下。結其成益。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財寶豊足。無所乏少。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願一切眾生增長菩薩摩訶薩業。願一切眾生成滿無量第一勝法。願一切眾生得不退轉一切智乘。願一切眾生普見十方一切諸佛。願一切眾生永離世間諸惑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願一切眾生離諸難處得一切智。


疏 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十願。初一豊財。以財施故。餘皆具法。積善本故。文意總顯。


*第二迴向所。為中二。先牒前起後。後為令下。隨義別顯。總有一百一十句。文分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後三十八句。令成圓融。因圓果滿。此二無礙為迴向意。亦是前自。分後勝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發歡喜心。為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能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歡喜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永離貧窮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數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普施無量施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盡未來劫無斷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悉捨無悔無惱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悉捨一切資生之物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隨順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取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廣大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捨無量莊嚴具供養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著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金剛極大力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如來智施心故。


疏 前中六。初二十一句。為令修善。趣賢首位之行。然純明施行。末云。攝如來智施。行者。照三輪空。離諸分別。同菩提故。


鈔 善趣賢首位之。行者。圓融十信位也。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煩惱睡眠中得覺悟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諸疑惑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淨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無能壞者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不動三昧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不可壞一切智智故。


疏 二十句。成種性位中修行。


鈔 種性即十住。


為令一切眾生成滿菩薩無量清淨神通。行故。為令一切眾生修集無著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念去來今一切諸佛心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清淨勝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魔所作業障道法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無礙清淨平等功德法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廣大心常念諸佛無懈廢故。為令一切眾生常近諸佛勤供養故。為令一切眾生廣開一切諸善根門普能圓滿白淨法故。為令一切眾生無量心廣大心最勝心悉清淨故。


疏 三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無量者。四等也。鈔 解。行雖通三賢。今正取。行向二位故。故解。行發心。在於十。行。方發迴向心故。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奉持諸佛尸波羅蜜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堪忍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精進波羅蜜常無懈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量定能起種種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知一切法無體性般若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圓滿無邊淨法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一切神通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佛境界悉周徧故。


疏 四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七云滿無邊淨法界。此通事理。故曰無邊。是方便度也。八成滿神通。即是大願。九住平等。方可名力。十入佛境。是謂智圓。


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實義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而無所著普圓滿故。


疏 五有十句。令成等覺位中修行。故皆有暜言。


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一切辯才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師子吼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轉不退轉無盡法輪故。為令一切眾生了一切法開示演說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以時修習清淨善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導師無上法寶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莊嚴無量莊嚴大莊嚴諸佛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


疏 六有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言六十種音者。第十迴向。有而不具。至文當知。密迹力士經第二具說。莊嚴論亦引此經。而云百千種法而以莊嚴者。不思議法品云。如來具足六十種音聲。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嚴好。即其事也。復有處說六十四音。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則有六十四種。


鈔 復有處說者。瑜伽等說。八轉者。疏文但舉唐言之名。今兼顯梵音。西域國法若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此八轉聲。方知文義分齊。一補盧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令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出斧破。故云具也。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五補盧沙[多*頁](丁可反)。是所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六補盧殺婆。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七補盧鎩(所戒反)。是所於聲。如客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瑜伽第二。名上七種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語。聲論八轉。更加醯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然此八聲。各有三種。一男聲。二女聲。三非男非女聲。此上且約男聲說之。以梵名丈夫為盧沙也。是八轉聲者。即八梵音。賢首品已明。今當重說。一調和者。謂大小得中故。二柔輭者。言無粗獷故。三諦了者。亦云最好。如迦陵頻伽等故。四易解者。亦云易了。言詞辯了故。五無錯謬者。亦云不誤。言無錯誤故。六無雌小者。亦云不女。其聲雄朗故。七廣大者。亦云尊慧。言無戰懼故。八深遠者。臍輪發生故。如來具此八八之音。


疏 四云無盡法明者。第八地云。如來法明。有無量轉等。第十云。一莊嚴者。無二相故。以一莊嚴嚴一切故。無量莊嚴者。眾多差別故。大莊嚴者。稱法界故。若依若正。皆具此嚴。


*第二。三十八句。明圓融行。因圓果滿。明位位中有佛義故。若將此下。屬前佛果。則令果中有修菩薩行。遇善知識。便違正理。


鈔 若將此下。結彈異釋。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往詣一切佛剎。聽受正法無不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智慧利益為世所宗與佛等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行不動業得無礙果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所有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眾生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差別平等智慧。於一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與理無違。一切善根悉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菩薩自在神通悉明達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為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無遺缺故。


疏 文分為四。初十句。令眾生於種性位因行圓滿。四云行不動業得無礙果者。毀譽不動。則觸境無礙。有云。其因有四。一就機法施。二無障礙願。三悲心亡已。為物受生。四修法性鎔融行。感三業皆無功用。盡眾生界。同時普應。無所障礙。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為世最上福德田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為諸施者大力田故。為令一切眾生堅固第一。無能沮壞故。為令一切眾生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最勝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為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普修一切菩薩精進。行無懈退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妙音普使聞者皆得解故。


疏 二。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圓果滿。二云大力田者。謂於其中。種少善根。能壞大惑故。三云堅固第一者。悲智大願。無能壞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普得值遇諸善知識咸承事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菩薩行調伏眾生不休息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為令一切眾生。常樂積集一切善根安立眾生於淨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淨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善根。觀察迴向普成就故。


疏 三。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圓滿。晉經第一。名直心平等。即初證真如。此約離障。故云清淨。二云見善知識生大歡喜。正順初地。得見多佛。故云咸事。


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覺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具足神通智。於一處出興。一切諸處皆出興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智嚴淨一眾會。一切眾會皆嚴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佛國土普見一切佛國土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莊嚴具。不可說莊嚴具。無量莊嚴具。無盡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普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悉能決了甚深義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得非一非異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為諸佛灌其頂故。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成滿清淨智身。於諸有中最尊勝故。


疏 四。十句。令成佛果圓滿。八云非一非異等者。即十通中。無體性無作神通。以了一切為無為等非一異故。於一切染淨自他等境。轉變自在。相即相作而非一異。業用無礙。又非一異。應成四句。如十忍品說。


鈔 非一異者。一非一。二非異。三非非一非非異。四非亦一亦異。十忍當說。


疏 然上諸義。望一一位。各有所由。恐厭繁文。舉其大畧耳。又行布圓融無礙。不可定執。


*第三結其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咸令清淨。遠離慳嫉。受勝妙樂具大威德。生大信解。永離瞋恚及諸翳濁。其心清淨。質直柔軟。無有諂曲。迷惑愚癡。行出離行。堅固不壞平等之心。永無退轉白淨法力。具足成就無惱無失善巧迴向。常修正。行調伏眾生。滅除一切諸不善業。修行苦。行一切善根。


疏 成益中二。先結前生後。後咸令下。別顯益相。文有十三句。顯二種生。攝一切德。初之三句。顯勝妙生。二句為因。一句為果。清淨者。戒受人天身。離慳者。施有大財位。人天財位。即勝妙生。有大威德。後之十句。顯功德生。功德生者。即決定勝道。有人天中具大財位。無信解等。非功德生。一生大信解。揀異邪小。二永離三毒障。翳即癡。濁即是貪。亦兼餘障。故致諸言。三其心下。即離毒之德。初句為總。質直下別。由離瞋故。質直柔軟。由離貪故。無有諂曲。由離癡翳故。無有迷惑愚癡。四修真定慧為出離道。五運同體悲為平等心。六入無漏因為白淨法。七由離前過不惱眾生。自行無失兼能迴向。八自他兼利。九滅除惡因。十修行善本。


鈔 初之三句者。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識釋。前三為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其勝妙生。即增上生。名異義同。後三決定勝道。


*第二勸物迴向。


又勸眾生令其修集。普為含識具受眾苦。以大智眼觀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為性。方便迴向一切眾生。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淨一切諸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福田境界中種諸善法心無悔故。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疏 中二。先令悲智雙行而成迴向。後為令下。明迴向意。意通能所。約能。菩薩為此故教。約所。教其當如是為。文有六句。二中性即體性。義即所以。通於理事。


*第三究竟迴向。


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安隱。願一切眾生究竟清淨。願一切眾生究竟安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願一切眾生究竟平等。願一切眾生究竟了達。願一切眾生究竟安住諸白淨法。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願一切眾生善調其心。願一切眾生具足十力調伏眾生。


疏 上來展轉迴向。以隨宜故。或通因果。世及出世。今迴向既終。惟願得成究竟之果。安隱者。無障惱故。安樂者。唯寂滅故。


*第二迴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不著報。不著身。不著物。不著剎。不著方。不著眾生。不著無眾生。不著一切法。不著無一切法。


疏 先牒前隨相。後不著下。正顯離相。十句五對。一己業因果。二自己身財。三起行方處。四所化眾生。五所迴行法。亦通一切。不著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著無一切者。空亦空故。


*第三總結三種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此善根普施世間。願一切眾生成滿佛智。得清淨心智慧明了。內心寂靜外緣不動。增長成就三世佛種。


疏 近仍前起。謂即上離相不礙隨相。遠結上文。普施世間即向眾生。願生成佛。即向菩提。得清淨心下。即向實際。成就三世佛種。即總結三種迴向之能。 二攝將迴向竟。


*大文第二迴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廣大之德。有四佛子。即為四段。第一佛子。成因位廣大德。第二佛子。果位清淨德。三會違自在德。四相盡平等德。前之二段。即隨相益。後之二段。即離相益。又初一現成德。次一當成德。此二因果一對。三是會相德。四是得實德。此二會違攝法對。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超出一切。無能過者。一切世間所有言辭悉其稱讚亦不可盡。普修一切菩薩諸行。悉能往詣一切佛土普見諸佛無所障礙。又能普見一切世界菩薩所行。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分別諸法甚深句義。得陀羅尼演說妙法。盡未來劫無有斷絕。為眾生故。念念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猶如影像普現其身供養諸佛。念念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悉令周徧。修行嚴淨佛剎智慧而無厭足。念念令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眾生。清淨成就平等滿足。於彼一切諸國土中勤修一切諸波羅蜜。攝取眾生成就淨業。得無礙耳。於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一一如來所轉法輪。聽聞受持精勤修習。不生一念捨離之心。住無所得無依止無作無著菩薩神通。於一剎那一彈指頃。分身普詣不可說諸佛世界。與諸菩薩等同一見。


疏 先牒成益之時。顯正修時。即成此益。後超出下。正顯。顯有十二句。初二為總。初句顯深。無能過故。後句顯廣。歎不盡故。後十句別。攝為五對。初二所行所見對。行中初行。行後詣剎。所見中。初見果。後見因。二說法深廣。對事理善巧。故法義甚深。總持廣包。辭辯無斷。三為眾生下。現身嚴剎對。於嚴剎中。先果後因。四念念令下。成就攝生對。初成就。後於彼下攝取。五得無礙下。遠聽速往對初明遠聽。聽必修行。後住無得下速往。往皆無得。不假靜慮。故曰無依。不起加行。故云無作。不染通境。故云無著。依此無依。故能剎那頓現。等同一見者。詣剎雖多。道風無異。


*第二果德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習菩薩行時。尚能成滿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清淨功德。憶念稱讚所不能盡。況復得成無上菩提。一切佛剎平等清淨。一切眾生平等清淨。一切身平等清淨。一切根平等清淨。一切業果平等清淨。一切眾會道場平等清淨。一切圓滿行平等清淨。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淨。一切如來諸願迴向平等清淨。一切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淨。


疏 文分為二。一牒現況當。謂結前因德。尚爾無盡。況當成果德。豈可量耶。二懸解當相。謂成果之狀。畧舉此十。前六果相圓備。後四舉因顯果。謂此果滿由因圓故。皆言清淨者。無染不盡。云平等者。無理不證。染淨皆虛。故云平等。淨符乎理。但云清淨。此上因果德用。若非圓教諸位相攝。何容地前得斯無礙。


*第三會違自在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功德清淨歡喜法門。無量功德圓滿莊嚴。如是迴向時。眾生不違一切剎。剎不違一切眾生。剎眾生不違業。業不違剎眾生。思不違心。心不違思。思心不違境界。境界不違思心。業不違報。報不違業。業不違業道。業道不違業。


疏 自在德中二。初結前生後。此結有二。一近結上果德。果德無邊。上言不盡。故云一切功德清淨。二通結因果。以隨相益竟。欲明得隨相益。即有離相。故總結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圓滿莊嚴。由此故有不違等也。二如是迴向時下。正顯會違之益。有十五對。大分為四。初十一對。法法相望無違。次二對世世無違。次一對世法無違。後一因果無違。即是總結。前中分三。初六對事事無違。次法性下二對。事理無違。三剎平等下三對。理理無違。今初。一依正。二業果。三王所。四心境。五業報。二是引業。此是滿業。六正助無違。行前之思。方便造業。但名為業。思之所起身口意行。名為業道。以是思之所游履故。晉經名業迹。迹即道也。此之事事所以無違者。隨性融故。緣起相由故。同一緣起義故。亦由後二段。令此無違。


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


疏 次二對理事無違者。初對約所。相之法。論性。相無違。後對約能。相四相。辨性。相無違。畧舉一生耳。性不違。相者。理能成事故。相不違性者。事能顯理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


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


疏 三理理無違。三對。一依正。二人法。三能所。證離欲際。即所證理。眾生安住。即能證智。智冥於理。故二無違。


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過去未來不違現在。現在不違過去未來。


疏 二約世世。


世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


疏 三約世法。


菩薩。行不違一切智。一切智不違菩薩行。


疏 四約因果。文竝可知。


*第四相盡平等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願平等。得一切眾生平等。得一切剎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諸佛。得供養一切菩薩。得種一切善根。得滿一切大願。得教化一切眾生。得了知一切業。得承事供養一切善智識。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得通達一切正教。得成滿一切白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 文分為二。初得平等離相益。二得承事一切佛下。明得不壞諸相益。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大文第二辨位果。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迴向。則能摧滅一切魔怨。拔諸欲刺。得出離樂。住無二性。具大威德。救護眾生。為功德王。神足無礙。往一切剎。入寂滅處。具一切身成菩薩行。於諸行願心得自在。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剎。得無礙耳。聞一切剎所有音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未嘗暫捨。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無高下。於一切法得無所得。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等隨順一切眾生如是迴向。


疏 與益異者。成益約於位中。得果就其位滿。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後一總結。中間十九。攝為九果。一斷染果。降魔冤。謂止惡緣。拔欲刺。斷惡因也。二入證果。得出離樂。正證。住無二性。證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護生之因。四內外超勝果。謂內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無礙果。六具一切下。行願廣大果。七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八得無礙下。見聞自在果。九於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後無得。


*第二重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所作諸功德 微妙廣大甚深遠


疏 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頌迴向。次九偈頌成益。後一偈結讚。今初分二。初半偈頌所迴善根。


乃至一念而修行 悉能迴向無邊際 菩薩所有資生具 種種豊盈無限億 香象寶馬以駕車 衣服珍財悉殊妙 或以頭目并手足 或持身肉及骨髓 悉徧十方無量剎 普施一切令充徧 無量劫中所修習 一切功德盡迴向 為欲救度諸羣生 其心畢竟不退轉


疏 餘頌攝將迴向。於中三。初三偈半。頌迴已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


菩薩為度眾生故 常修最勝迴向業 普令三界得安樂 悉使當成無上果 菩薩普興平等願 隨其所集清淨業 悉以迴施諸羣生 如是大誓終無捨 菩薩願力無限礙 一切世間咸攝受 如是迴向諸羣生 未曾暫起分別心 普願眾生智明了 布施持戒悉清淨 精進修行不懈廢 如是大誓無休息 菩薩迴向到彼岸 普開清淨妙法門 智慧同於兩足尊 分別實義得究竟


疏 次五偈。頌復迴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


菩薩言辭已通達 種種智慧亦如是 說法如理無障礙 而於其中心不著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復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並皆離 知其悉是語言道


疏 三二偈。頌迴向實際。


知諸世間悉平等 莫非心語一切業 眾生幻化無有實 所有果報從玆起 一切世間之所有 種種果報各不同 莫不皆由業力成 若滅於業彼皆盡


疏 二頌成益中三。初二頌因德廣大。


菩薩觀察諸世間 身口意業悉平等 亦令眾生住平等 猶如無等大聖尊 菩薩善業悉迴向 普令眾生色清淨 福德方便皆具足 同於無上調御士 菩薩利益諸羣生 功德大海盡迴向 願使威光特超世 得成勇猛大力身 凡所修習諸功德 願使世間普清淨 諸佛清淨無倫匹眾生清淨亦如是 菩薩於義得善巧 能知諸佛最勝法 以眾善業等迴向 願令庶品同如來


疏 次五頌。果德清淨。


菩薩了知諸法空 一切世間無所有 無有造作及作者 眾生業報亦不失 諸法寂滅非寂滅 遠離此二分別心 知諸分別是世見 入於正位分別盡


疏 後二頌。相盡平等。畧不頌會違。上已委具。然頌三段。勢少異前。前直語益。今兼顯迴向之因。


如是真實諸佛子 從於如來法化生 彼能如是善迴向 世間疑惑悉除滅


疏 三結讚。可知。


論 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為明此第七方便波羅密。主大悲門。以六波羅密中所修智慧之力。入於生死海。隨一切眾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即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捨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迴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迴向。總有二十段經文。餘十九段。文義自顯。不煩更釋。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捨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門。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捉來殺罰。以息眾生惡逆。此十迴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文芳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備。理具辭豊。且畧釋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餘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餘義如文。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5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6:31:36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六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八真如相廻向。長行中二。先廣朙。後結示。前中亦二。先朙位行。後辨位果。前中亦三。今初標名。


佛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真如相迴向。


疏 善根合如。以成廻向。從所依立名。義通能所故。本業云。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


鈔 從所依立名者。但言真如相。即是所依。善根合如故義通能所。常照者。以有能所。況一合相。復有二義。一有無不二。即一合相。以同如故。二智與境冥。絕能所故。即通能所為如相矣。


論 第八真如相廻向。以願波羅密為體。朙此位同第八地智增勝。以願引生智業成大悲故。以願防智。為智體淨故。利化不弘。表法中。如善財童子見東方正趣菩薩。是其行也。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者。朙法空智現暜周。亦無來去。觀世音指東方正趣。及見時。與觀世音同會而見。表以願會悲。至智朙圓。悲令滿故。東方表智。西方表悲。日出照朙。春陽發生。青龍吉祥。表智日入昏迷。秋霜白虎殺害。朙智入悲。處苦流濟眾生故。第八願波羅密。朙防智體性淨。以願會悲。成暜賢行昇進。隨其行位。和會如之。


*第二依徵廣釋中三。初朙隨相廻向。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下。離相廻向。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得一切下。廻向成益。初中分二。先積善廻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下。觸境廻向。前中亦二。先朙所廻行體。後菩薩爾時慧眼下。攝將廻向。前中亦二。先積集資糧。後結德成就。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生勝善根修白淨法。大悲增長心寶成就。常念諸佛護持正法。於菩薩道信樂堅固。


疏 文有十句。初一為總。謂正念堅朙。下九為別。文有三節。初三正念菩提。一遠離迷惑是朙了義。專意修行即為正念。正念是定。朙了是慧。定慧雙運。為道之源。二契理不動故曰湥心。緣不能沮。成不壞業。即自分堅住。三求佛不退。即勝進堅住。次四句。正念化生。初句為總。勇求兼濟。為大法故。下三句別。一悲智雙運為朙了。般若為眾德之本故。二進善去漏為正念。三悲增智圓為堅住。後三正念三寶。一念佛。二護法。三信僧。上有正念。下句堅固。影畧該攝。


*二結德成就。


成就無量淨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為調御師生眾善法。以智方便而為迴向。


疏 文有四句。前三結前。一非止上十。故云無量。二三統而收之不出福智大悲。末句生後廻向。


*第二攝將廻向中二。先觀察善根。本期廻向。二正朙廻向。今初。


菩薩爾時慧眼普觀。所有善根無量無邊。其諸善根修習之時。若求緣。若辦具。若治淨。若趣入。若專勵。若起行。若明達。若精審。若開示。如是一切有種種門。種種境。種種相。種種事。種種分。種種行。種種名字。種種分別。種種出生。種種修習。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迴向一切種智。唯一無二。


疏 文有三。初總標。次其諸善下。別顯。三如是下。總結。於中二。先結種類多門。有十句。謂隨前求緣等有多差別。一通游非一故。如一趣入。為用有門。為用空門。乃至無量。故慈行童女云。諸佛各以異門。令我入此暜莊嚴門。二隨其一門。緣何為境。為佛為法等。三隨一境上。相貌不同。四相所依事。謂色心等。五隨一事上。有多分位。六施等萬行。七能詮名字。八分別決擇。九生多知見。十若定若慧。上中下修。後其中下。結修本意。本意既然。寧不廻向。


*第二正朙廻向。分二。初向菩提。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為己身下。廻向眾生。今初。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得圓滿無礙身業修菩薩行。願得清淨無礙口業修菩薩行。願得成就無礙意業安住大乘。願得圓滿無障礙心淨修一切諸菩薩行。願起無量廣大施心周給無邊一切眾生。願於諸法心得自在演大法明無能障蔽。願得明達一切智處發菩提心普照世間。願常正念三世諸佛。諦想如來常現在前。願住圓滿增上志樂。遠離一切諸魔怨敵。願得安住佛十力智。普攝眾生無有休息。


疏 前中有二十願。分三初十願。願成智行。即菩提因果。


願得三昧遊諸世界。而於世間無所染著。願住諸世界無有疲厭。教化眾生恒不休息。願起無量思慧方便。成就菩薩不思議道。願得諸方不迷惑智。悉能分別一切世間。


疏 二四願周徧利生。即化用因果。一化所依。二化時處。三知藥治。四識病宜。


願得自在神通智力。於一念中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願得普入諸法自性。見一切世間悉皆清淨。願得生起無差別智。於一剎中入一切剎。願以一切剎莊嚴之事。顯示一切教化無量無邊眾生。願於一佛剎中示無邊法界。一切佛剎悉亦如是。願得自在大神通智。普能往詣一切佛土。


疏 三六願暜嚴佛剎。即淨土因果。一神通智。嚴淨事土。二入理智。嚴法性土。亦非嚴嚴故。三事理無礙智。嚴帝網土。四以前三嚴。用化眾生。上四因圓。後二果滿。


*第二廻向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願得莊嚴一切佛國。願得周徧一切世界。願得成就智慧觀察。如為己身如是迴向。如是而為一切眾生。所謂願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趣。願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礙之業。願一切眾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願一切眾生於怨於親等心攝受。皆令安樂智慧清淨。願一切眾生智慧圓滿淨光普照。願一切眾生思慧成滿了真實義。願一切眾生以淨志樂趣求菩提獲無量智。願一切眾生普能顯示安隱住處。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以善心如是迴向。為令一切眾生遇清涼雲霔法雨故。為令一切眾生常值福田勝境界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自護持故。為令一切眾生離諸蓋纏善安住故。為令一切眾生皆獲無礙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身普示現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一切種智普興利益無空過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羣品令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皆能究竟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心不動搖無障礙故。


疏 文三。初牒前起後。即從後倒牒前之三段。二所謂下。正顯廻向。文有八句。初二願離三障。障礙之言。義兼煩惱。次四成四智。後二結二果。謂菩提涅槃。菩提不唯四智。故云無量。三佛子下。總結所為。


*第二觸境廻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愛樂國土園林。草木蕐果。各香上服。珍寶財物諸莊嚴具。或見可樂村邑聚落。或見帝王威德自在。或見住處離諸諠雜。見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習。出生無量勝妙功德。為諸眾生勤求善法心無放逸。廣集眾善猶如大海。以無盡善普覆一切。為眾善法所依之處。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而無分別。開示無量種種善根。智常觀察一切眾生。心恒憶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無有休息。


疏 大同淨行。對境發願。於中五。一列所見境。二見是事下。覩境成德。謂增悲智。三以諸善根下。總朙廻向。亦是廻向之德。四菩薩爾時下。別朙廻向。五佛子下。廻向成益。前三如上。可知。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如來可愛樂見。見法真性平等平等。無所取著圓滿清淨。願一切眾生見諸如來甚可愛樂圓滿供養。願一切眾生往生一切無諸煩惱甚可愛樂清淨佛剎。願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常樂護持一切菩薩可愛樂行。願一切眾生得善知識可愛樂眼見無所礙。願一切眾生常見一切可愛樂物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可愛樂法而勤護持。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可樂法中得淨光明。願一切眾生修諸菩薩一切能捨可愛樂心。願一切眾生得無所畏。能說一切可愛樂法。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極可愛樂甚深三昧。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陀羅尼門。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善觀察智。願一切眾生能現菩薩甚可愛樂自在神通。願一切眾生能於諸佛大眾會中說可愛樂甚深妙法。願一切眾生能以方便開示演說甚可愛樂差別之句。願一切眾生常能發起甚可愛樂平等大悲。願一切眾生念念發起甚可愛樂大菩提心。常令諸根歡喜悅豫。願一切眾生能入一切甚可愛樂諸如來家。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能調伏行調伏眾生無有休息。願一切眾生得諸菩薩甚可愛樂無盡辯才演說諸法。願一切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住於一切可樂世界。教化眾生心無厭倦。願一切眾生以無量方便。普能悟入甚可愛樂諸佛法門。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無礙方便。知一切法無有根本。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欲際。知一切法畢竟無二斷一切障。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離貪欲際。知一切法平等真實。願一切眾生具足成滿一切菩薩甚可愛樂無戲論法。願一切眾生得金剛藏精進之心。成可愛樂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具可愛樂無礙善根。摧伏一切煩惱怨敵。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一切智門。普於世間現成正覺。


疏 四別朙廻向中。初句總標。標將說別。上起行中云。以諸善根。方便廻向。未知廻向。其相云何。故云爾時如是廻向。後所謂下。別顯。顯如是言。三十一願。皆言令得可愛樂者。由見可愛樂境。起可愛樂善。故願成可愛樂德。釋此諸願。橫對上境。發等流願。言橫對者。初之十願。對上國土。一若見國土。當願眾生。見法性土。二土之供具。三通受用變化淨土。餘皆土中之事。可以意得。對此一境發十願者。以一例諸。皆應有多。不欲繁文。下漸從畧。


鈔 餘皆是土中之事者。四法即法門流布。五行即菩薩修行。六即天眼常喜。世界生者天眼徹見十方。七則水鳥樹林。花池寶閣。八護法。九證法。十心無著。


疏 次得無畏下三願。對上園林。無漏法林。無所畏故。總持三昧。為園苑故。


鈔 無漏法林等。即淨名佛道品。無漏法林樹。總持之園苑。下經三昧為園苑故


疏 次一願。對上草木。善觀五乘。三草二木智差別故。


鈔 對上草木者。三草二木。即法蕐藥草喻品。初會已引。五乘差別。但由智異。故將善觀察智。以對草木。


疏 次三對蕐。神通等法。如蕐開敷。處眾開演。皆蕐敷故。果之一種。畱在後朙。從發大悲下。一願以對一境謂大悲熏心。以對上香。令根喜悅如彼上服。生如來家得珍寶分。以調伏行為聖財物。無礙辨說。為莊嚴具。可樂世界。猶如於村。悟入多門。等彼城邑。無礙無本。如彼聚落。畢竟無二。若國無二王。證離欲際。方得自在無戲論法。為離諠雜。後三句。即對前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諸善根時。得智慧明。為善知識之所攝受。如來慧日明照其心。永滅癡冥勤修正法。入諸智業善學智地。流布善根充滿法界。以智迴向。盡諸菩薩善根源底。以智深入大方便海。成就無量廣大善根。


疏 第五廻向成益中。先朙得時。後得智下。正顯。十句攝為五對。一以因感緣。由智內朙。外為友攝。二以緣感因。外蒙慧照。內滅癡冥。此除障益。三由勤修。入三慧業。此朙學益四上學證智。自善暜充。此證入益。五盡善福源。入實智海。此成二嚴益。即為向實際之本。以智窮入故。


*第二離相廻向。即向實際。此與前諸廻向小異。前多攝相歸性。少有依性起相。今此多顯性相無礙以為如相。故上諸標文。皆躡前隨相之時。今不要對前以成無礙。故無時字。文分為二。初直朙廻向。後譬如下。對如廣辨。今初分二。初順如之行。二順如之益。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正念諸法離分別見。不捨一切佛自在慧。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迴向門。隨順一切平等正法。不壞如來真實之相。等觀三世無眾生相。善順佛道善說於法。深了其義。入最勝地悟真實法。智慧圓滿信樂堅固。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觀一切義及種種行。隨世言說而無所著。除滅一切執著因緣。知如實理。觀諸法性皆悉寂滅。了一切法同一實相。知諸法相不相違背。與諸菩薩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攝眾生。入去來今一切菩薩迴向之門。


疏 文二。先約心朙。則止觀雙運。不著有無。後別約行朙。則權實雙行。不違性相。今初復二。一止寂妄取。不違體用。二等觀下。觀達空有信智雙圓。前中初二句標。次其心下二句釋。上句無所取故。下句離能取故。不捨下。朙其不違。一不違因。二不違法。三不違果。所以不違者。不著無故。觀中。初觀真空。善順下。觀其玅有。二雖善下。權實雙行中。初句立宗。以無礙為宗。次句同喻。如幻相有體即虛故。後知一切下合。及出所因。一法無性故。二觀一切下。觀無著故。上二順於空如。三知如實下。知一實故。則順不空如。四知諸法下。結成無違。五與諸下。結成所作。謂能橫入一道。豎入一門。


鈔 初句立宗者。即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量云。正業是有法。空有無礙是宗法。因云。緣成即無性故。同喻云如幻。幻法從緣生。空有不相礙。正業從緣生。同彼幻法不相礙。


*二順如益。


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以無量心令諸眾生普得清淨。於十方世界不起執取我我所心。於諸世間無所分別。於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


疏 益中十句五對。令四心彌固。一上安湥法。下淨眾生。即廣大心。二二我不生。世見斯絕。即不顛倒心。三於境無染。出世勤修。四不依世間。正道唯固。上二即第一心。無住涅槃為第一故。五妄見斯寂。了實體同。即常心。常不捨離同體悲故。


鈔 十句五對者。即天親般若論中答住問也。若依無著。即當第一發心住處。然無著十八住處。住住皆答三問。三問即應云何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降伏。秦經闕修行問。合在二中。言發心住處者。經佛告須菩提。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即廣大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第一心也。)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常心也。)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顛倒心也。)論偈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湥心住。此乘功德滿。此偈上半標四心。下半說住義。四心利益。具自他行故。此深心菩薩。應住大乘。功德盡圓滿矣。四心者。三界九類皆盡度之。是廣大心。令入無餘涅槃是第一心。二乘尚有三餘。非曰無餘。不名第一。今二種涅槃。無餘第一。四涅槃中。無住涅槃。方為第一。今言無餘。即佛無住。往昔但有三涅槃。故不言無餘耳。彼疏科上二心。名加行住。言常心者。論云。如是取眾生如我身。常不捨離。是名常心。偈中利益。解其常義。謂度眾生。常不離大悲同體如我之心。故名常矣。疏科此心。為修行定。言不顛倒心者。疏科為折散心。言不顛倒者。論云。此示現離依止身見眾生等相故。依身執我。名為身見。有我等四。即非菩薩。是名顛倒。今離此四即是菩薩。非顛倒心。大雲言。此文即根本智。前文大悲是後得智。由根本智離我見故。前大智悲觀無眾生相。始得成就。又大雲解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總有五義。一眾生性空。故無可滅。二菩薩後得智同體大悲。離自身外。無別眾生。即無他體。於根本智必先自離我見之相。即自無體。既無自他。實無眾生得滅度矣。三一切眾生本來寂滅。不更滅故。四順法性。法性無念。心若起念。即違法性故。五解法界不度眾生。天親解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眾生名。名即法界。眾生陰身。陰即法界。眾生與佛。同一法界。豈於此理度眾生哉。故淨名云。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授記。以同一如。不應別故。斯理特深。天親下文有此解者。謂教地上諸大菩薩。以初地上盡證真如。令地上學佛平等法界觀矣。而今天親即解此文。大悲同體。是教地前。學地上觀。故為此釋。天親玅意。今日曉矣。釋曰。上皆暉公之意。今謂不然。且問寂滅與空。為一為異。若言一者。則初三不別。若言異者。異相云何。豈不詮言法性本空寂耶。又寂滅言。但是盡相。為顯實耶。若是顯實。即同第五同一法界。又同體悲。寧殊同一法界。又五法界與順法性。復何差別。非無念智。不名真解。是知論明法界。生佛相望。論明同體。菩薩望生。故不應二。則上五解。唯應為二。其無念義。應合在於不顛倒心。經唯舉我為顛倒。法執不亡。豈非顛倒。故不顛倒。約止絕妄想。同體常心。觀冥真理。是故經文。以不顛倒釋上常心。云何以故。由無妄故。方能契實。由契理故。方得無妄。二義相成。故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契空如。性空寂滅。故無可度。二契不空。同一法性。法性平等。故無可度。足顯玄玅。皆就諸佛菩薩觀心。非獨約理。故今疏文。直取論意。便為正解。復順今經。以今經證天親解經。玅符聖旨。


*第二對如廣辨如相廻向。生此段文。畧以五門分別。一釋名。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此法相宗。若法性宗云。不變為真。順緣曰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順緣故。與有為法。有非異義。而起信云。無遣曰真。無立曰如。唯就遮詮。頓彰真理。


鈔 順緣曰如者。即隨緣義。淨名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今謂如隨於法。無能隨故。以如性空。方能隨緣成一切故。而起信下。此論解釋分中。初釋真如門。正舉法體有二。一正顯如體。二會執釋名。初門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釋曰此上論文。自有三段。一就實畧標。二一切諸法下。會妄顯真。三是故下。結真離妄。此三皆是正顯如體。即離妄偽為真。離異相為如。今疏所引。即會執釋名具足。


*二朙種類。或唯一味。無有差別。或分為二。即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又安立非安立二。又空不空二竝如常釋。或分為三。約三性辨。如瑜伽等。或分為七。謂一流轉真如。即諸行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思惟諸法無二我性。三唯識真如。即唯識性。四安立。五邪行。六清淨。七正行。上四即如次四諦體性。如顯揚說。或分為十。十地當朙,或有百門。十十無盡。如今經辨。則上來所列。皆是其中一義。設言通一切法。亦一義耳。


鈔 二明種類。總有六門。謂一。二。三。七。十。及百。為六類。


*三辨德用。一成依持用。與一切法而為所依。此能持故。二成觀境。謂為賢聖證觀境故。亦是百門之一德耳。起信說有三大。一者體大。謂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成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然彼依心。說於三大。真如乃是其一。以一統二。二皆屬如。然違真名惡。契如則滅。順真為善。稱如則大。約善順義。故說如為善因。然違順雖殊。離如則無可違。故惡亦以如為體。若會此經百門之內。或體。或相。或用。或兼。實則一一皆通體等。故為百門。融通理事。使重重無盡。猶如帝網。


鈔 然彼依心下。對會今經。亦是解妨。妨云。彼論於依一心法而立三大。真如乃是其一。何得真如具三大耶。故彼立義分中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一者體大等。通局既異。何得引耶。故下通云。以一統二。二皆屬如。故下解釋分中。分為二門。真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又此二門。不相離故。故如必有相用二也。然違真下。三釋用大。義似太局。亦名解妨。妨云。真如既為一切法體。隨流成法。何得不言能生惡因果耶。故為此通。是以瓔珞經云。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名之為善。背第一義諦。名之為惡。約違義邊。不言生惡。於中先明不言生惡所以。然違順雖殊下。釋為惡體。藏和尚云。以違真故。不得離真。以違真故。非其用也。故今疏云。離如則無可違。故不離也。如波違水。離水無波。若會此經下。第四會釋經文具闕。至下當知。


*四約教不同。可以思準。


鈔 四約教不同者。小乘但有生空。始教即立二空。及六七等。不即於事。終教則即事即如。頓教多用非安立義。圓教即是百門。重重無盡。


*五釋文者。然此百門。古釋非一。今且十十科之。以配十地十如。


初徧一切。及無相為相等。即徧滿真如之義。


鈔 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世親釋云。謂此法界。徧一切行。以無少法非無我故。今言二空。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二中無能測量。無有比對。即最勝義。


鈔 二中等者。唯識釋最勝真如云。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注云。由能離犯戒垢。證此真如德莊嚴故。今無測無對。即最勝義。


*三中於法無礙。為眾法眼。即勝流義。


鈔 三中下。論釋勝流真如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最為勝故。注。由得三慧。照大乘法。觀此法教根本真如。名勝流真如。或證此如。說法勝故。今云。於法無礙。即教法等。為眾法眼。亦勝流矣。


*四中無著無住等。即無攝受義。


鈔 四中等者。論云。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世親解云。於此如中。無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繫屬故。應說此如。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所依取故。今無著無住。即無攝受。


*五中畢竟無盡。無有變易。即類無別義。


鈔 五中下。論云。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注。謂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無差別。今竟無盡變。豈有別耶。


*六中無有分別。體性無生。即無染淨義。


鈔 六中下。論云。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中邊釋云。由六地觀十二因緣。知緣起法。無染無淨。非謂如也。由真如故。法無染淨。名此真如為無染淨。今無分別。何有染淨。


*七中無所不在。住有無法。即法無別義。


鈔 七中下。論云。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注。雖諸教法依如建立。如無異故。今無所不在。何有別耶。有無同如。法豈別耶。


*八中體性清淨。體性平等。即不增減義。


鈔 八中下。論云。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染淨。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注。謂凡位不減。聖位不增故。今清淨平等。豈有增減。


*九中徧一切法。是佛境界。即智自在義。


鈔 九中下。論云。九智自在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注。謂此地中。得無礙解。名智自在。今徧一切。智何不知。是佛境界。真自在也。


*十中住一切地。成就一切諸佛菩薩等。即業自在義。其中餘義。可以類取。


鈔 十中下。論云。十業自在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暜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今住一切地成佛。菩薩業自在矣。然此十如。約詮辨體。若不爾者。且如非先不徧。今者方徧。若不約詮。說徧何法。上來畧取文中各有二義以成其名。餘各八義。取類本名。可以意得。


*隨地別顯。唯說十如。一具一切。十十成百。欲顯如德。無量無邊。地前通修。等覺徧等。如來窮證。


鈔 地前通修者。第二通前後無如妨。妨云。將百門如。配十地如。地前等玅。應無如矣。故為通云。地前通修十如。等覺徧等十如。玅覺窮證十如。但同地如。無不同矣。


*然異從義別。體本常融。但契一如。自含眾德。非由作意。順差別如。能同廻向。亦融攝無礙。


鈔 然異從下。第三通如觀難成妨。妨云。十地菩薩。一地之內。唯觀一如。加行既成。方證其一。今羅百數。成觀何由。況一味之如。何由契合。故今答云。約行布說。別證十如。就圓融修。一含眾玅。加行有異。說十不同。正證相應。本唯一味。隨門入理。畧有百門。若契一門。自含眾玅。如海一滴。味具百川。牽衣一角。全體來矣。故唯識云。雖真如性體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十既假立。百門亦然。德用多門。非體不一。言能同廻向者。由如融攝。行順於如。亦融攝矣。故初地中。徧達十如。隨能證行。後後建立。


*稱如起行。體即是如。但人信如德。尚迷廻向。故以如德。喻廻向德。若取文義便者。應云。真如體相徧一切處。善根廻向。以同如故。亦徧一切無邊際等。又徧一切。方得同如。


鈔 稱如起行下。第四通廻向非如妨。妨云。夫如暜徧。無法非如。何有如外。別有廻向。以為所喻通意有二。一以其所信。喻所不信。二若取文義下。立為體式。則無前難。


*百門之內。各有二句。上即所同之如德。下善根下。能同廻向之德。


譬如真如。徧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若有得者。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離境界相而為三世一切諸佛圓滿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安立一切眾生。譬如真如。性常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劫隨順不斷。


疏 最初十中。初門顯在緣中。故無不徧。二朙不變。故云真實。三朙隨緣即不變。云恆守本性。四示其性。五示其相。此五一向就如以辨。次二對智以說。故為智境。八顯真如。非境為境。謂要忘境。方契如境故。如之本性。非安立故。九即安立如。十即如常之義。餘可思準。逐難當解。


譬如真如。無能測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等虗空界。盡眾生心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剎那中普周法界。


疏 十二云。充滿一切者。謂若色若心。若大若小等。極微剎那。亦皆圓滿。非分滿故。如不可分。分則多過。即由此義。及下四十。不離諸法故。諸法隨如徧一塵中。故下果中。得此門故。一毛容納一切剎等。


譬如真如。常住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究竟無盡。譬如真如。無有比對。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圓滿一切佛法。無有比對。


疏 十四無比對者。法性不竝真故。


譬如真如。體性堅固。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體性堅固。非諸惑惱之所能沮。譬如真如。不可破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損壞。


疏 十五惑不能壞。十六人不能壞。


譬如真如。照明為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普照明而為其性。


疏 十七寂而常照。智即如用故。


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悉無不在。譬如真如。徧一切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於世間而體清淨。譬如真如。於法無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周行一切而無所礙。譬如真如。為眾法眼。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為一切眾生作眼。


疏 二十二。既以照朙為體。何無照矚之眼。又由見如。成法眼故。大般若云。三世諸佛。皆以性空而為佛眼。


鈔 大般若者。見性為佛眼故。


譬如真如。性無勞倦。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諸行恒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知其性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體微妙難可得見。譬如真如。離眾垢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慧眼清淨。離諸癡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成就一切諸菩薩行最上無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善能隨順寂靜之法。譬如真如。無有根本。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入一切無根本法。


疏 三十云。無根本者。前無所依故。即無住本故。


譬如真如。體性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諸眾生其數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畢竟遠離一切諸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除滅一切世間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間之所能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所作悉皆捨離。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真實。


疏 三十七云。安住者。由無所住。安住真實故。


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諸菩薩聽聞修習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修平等行。譬如真如。不離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不捨世間。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迴向無盡。


疏 四十一。畢竟無盡者。雖在諸法。諸法盡而體常。又正在法中。取不可盡。如芥子之空故。


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違三世一切佛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攝一切眾生善根。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捨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攝持一切世出世法。譬如真如。無能暎蔽。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無能暎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魔業無能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菩薩行無有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愍念眾生心無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法所能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覺悟一切諸法。


疏 五十一性常覺悟者。能內熏發。起厭求故。


譬如真如。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起勝志願永不失壞。


疏 五十二不可失壞者。在於生死。染而不染故。


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大智光照諸世間。


疏 五十三。即大智光朙徧照法界義故。


譬如真如。不可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言語所不可說。


疏 五十四。離言真如。


譬如真如。持諸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持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隨世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隨順一切智慧言說。譬如真如。徧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於十方一切佛剎。現大神通成等正覺。譬如真如。無有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無所分別。譬如真如。徧一切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徧十方剎無量身中。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方便示生而無所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土中。普現神通而無不在。


疏 六十一。無所不在者。上徧一切。即無邊際。今隨一一法。皆全在中。


譬如真如。徧在於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


疏 六十二。在晝夜。乃至盡未來者。一念長劫。各各收如。各各依如。故得念劫。互收互入。


譬如真如。徧在於晝。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令一切在晝眾生。見佛神變演不退輪。離垢清淨無空過者。譬如真如。徧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次第時節得善方便。於一念中知一切時。譬如真如。徧在年歲。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無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諸根皆令圓滿。譬如真如。徧成壞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劫清淨無染。教化眾生咸令清淨。譬如真如。盡未來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修諸菩薩清淨妙行。成滿大願無有退轉。譬如真如。徧住三世。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一剎那見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捨離。譬如真如。徧一切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超出三界周徧一切悉得自在。譬如真如。住有無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達一切有無之法畢竟清淨。


疏 七十。住有無者。理無惑計。有無常實故。


鈔 理無惑計者。即生公十四科實相義中。具云。夫惑情所封。則兩端斯失。失理背宗。所計皆虛。理無惑計。則有無竝實。實則說空。可以祛滯有者之惑。明有。可以釋守空者之迷。斯則空有二教。旨俱得實。釋曰。此中有三。初約情非。二約理是。三約教真。今當其中。但用理是。


譬如真如。體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淨治一切諸菩薩行。譬如真如。體性明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悉得三昧明潔之心。


疏 七十二。性覺為朙。離念為潔。


譬如真如。體性無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遠離諸垢。滿足一切諸清淨意。譬如真如。無我我所。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無我我所清淨之心。充滿十方諸佛國土。譬如真如。體性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獲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諸法。離諸癡翳。譬如真如。超諸數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超數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向止住。興徧十方一切世界廣大法雲。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生一切諸菩薩行。平等住於一切智道。譬如真如。徧住一切諸眾生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滿足無礙一切種智。於眾生界悉現在前。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具足一切諸言音智。能普示現種種言音開示眾生。譬如真如。永離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使眾生永出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受持去來今世廣大佛法恒不忘失。勤修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無有間息。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欲安處一切眾生於大智地。於一切劫修菩薩行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徧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念無礙普攝一切寬廣法門。譬如真如。徧攝羣品。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證得無量品類之智。修諸菩薩真實妙行。譬如真如。無所取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皆無所取。除滅一切世間取著普令清淨。譬如真如。體性不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普賢圓滿行願畢竟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滿足一切大智境界。滅煩惱境悉令清淨。譬如真如。無能制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為一切眾魔事業外道邪論之所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捨離一切妄想取著。於修不修。無所分別。


疏 八十九。非可修者。無所得故。非不可修者。為聖境故。


譬如真如。無有退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常見諸佛發菩提心。大誓莊嚴永無退捨。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得一切差別言音神通智慧。普發一切種種言詞。譬如真如。於一切法無所希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乘普賢乘而得出離。於一切法無所貪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捨世間地住智慧地。以普賢行而自莊嚴。譬如真如。無有斷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得無所畏。隨其類音。處處演說無有斷絕。譬如真如。捨離諸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成就法智了達於法。圓滿菩提無漏功德。


疏 九十五。捨離諸漏者。準梵本云。阿那薩攞嚩。此云無漏。今言捨者。性本捨故。猶心體離念。


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是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令開悟一切諸法。其心無量徧周法界。


疏 九十六云。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覺悟者。如徧非情。則有少分非是覺悟。況經云。佛性除於瓦石。論云。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朙知非情。非有覺性。故應釋言。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為性亦殊。如涅槃等。以緣從性。則非覺不覺。本絕百非。言亡四句。若二性互融。則無非覺悟。起信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論云。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亦可證此。既二性相即。緣復即性。故無少非覺悟者。況心為總相。又融攝重重哉。


鈔 無有少下。文中三意。初牒經。二如徧非情下。設難。三故應釋云下。會通。然此段疏。為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就計此義。自有淺湥。一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梟獍負塊以成於子。情變非情。非情變情。斯為邪見。不異外道眾生。計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說無情同一性故。則稍近宗。亦須得意。彼本立意。約於真如自體徧故。真實之性無有二故。涅槃經說。第一義空為佛性故。一切法中有安樂性。攝境從心。無非心故。色性智性體無二故。如是等文。諸經具有。今謂此釋。太即太過。失情無情。壞於性相。若以涅槃第一義空該通心境。涅槃何以揀於瓦礫。言無性耶。廣如別破。今直顯正義。謂性與相。非一非異。情與非情。亦非一非異。故應釋言。以性從緣等。一如涅槃者。揀去墻壁瓦礫等故。二無覺不覺者。真性之中。無心境故。三無非覺悟。以無情性。融覺性故。故引起信。文畧一句。然其此義。前已引竟。今此復要。彼論通問。問云。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種種色相。答。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今取二性相即互融之義說耳。論云等者。引證。非正證前。故云亦可證此。可為證者。智及智處。同般若故。既二性下。結釋經文。況心為總相下。舉況以釋。前結一性義。今結唯心義。總相則無所不攝。又融攝重重。即本經意。隨舉一塵。即含法界。何令色境非一性耶。


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新新恒起菩提心願。普使清淨永離生死。


疏 九十七云。過去非始等者。過去初際。所以名始。未來為終。故稱為末。現在似有。已未分之。無蹔住時。故名為異。今朙真如雖徧三世之中。體絕三世初中後相。故竝言非。廻向亦爾。雖為眾生新新起願。同彼真如徧三世中。而令永離三世生死之相。方名清淨。


譬如真如。於三世中無所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現在念念。心常覺悟。過去未來。皆悉清淨。


疏 九十八言三世無分別者。前約遮詮。不同三世。今約顯詮。常無分別。意旨相似。故晉本合之耳。又上不同三世。總顯非新。今無分別。亦朙非故。而性相互融。能新能故。新故雙絕矣。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煩惱。圓滿一切清淨智慧。


*第三廻向成益。及結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佛剎平等。普嚴淨一切世界故。得一切眾生平等。普為轉無礙法輪故。得一切菩薩平等。普出生一切智願故。得一切諸佛平等。觀察諸佛體無二故。得一切法平等。普知諸法性無易故。得一切世間平等。以方便智善解一切語言道故。得一切菩薩行平等。隨種種善根盡迴向故。得一切時平等。勤修佛事。於一切時無斷絕故。得一切業果平等。於世出世所有善根皆無染著咸究竟故。得一切佛自在神通平等。隨順世間現佛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真如相迴向。


疏 竝顯可知。


論 以如上廻向。皆以無性無著真如為廻向分。朙以真如為廻向體。以真如徧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廻向還徧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何以然者。為以廻向為方便。興起無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羅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真如無作大自在作用恆寂故。若不如是。以大願大悲大智慧無限廻向。但依無作真如。用淨煩惱。即同二乘樂寂及三乘六通菩薩。但生一方淨國。不入法界之真門。居門外之權乘。且止草菴之位。當知滿十方之差別種智。皆由大願力而發生。圓法界之行門。藉廻向而興起。故立斯教網。用接有緣。朙知軌度而踐其蹤。使學者省功而不錯謬者也。


*大文第二朙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證得無量清淨法門。能為如來大師子吼自在無畏。以善方便。教化成就無量菩薩。於一切時未曾休息。得佛無量圓滿之身。一身充徧一切世界。得佛無量圓滿音聲。一音開悟一切眾生。得佛無量圓滿之力。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圓滿神通。置諸眾生於一塵中。得佛無量圓滿解脫。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諸佛境界成等正覺。得佛無量圓滿三昧。一三昧中普能示現一切三昧。得佛無量圓滿辯才。說一句法窮未來際而不可盡。悉除一切眾生疑惑。得佛無量圓滿眾生具佛十力。盡眾生界示成正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順真如相迴向。


疏 初牒得因。後證得下。正顯所得。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皆云無量者。同如廣大無盡故。皆云得佛者。同佛所證故。作佛事故。大文第二佛子下。總以結示。


*第二應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 二十九偈分四。


菩薩志樂常安住 正念堅固離癡惑 其心善輭恒清涼 積集無邊功德行 菩薩謙順無違逆 所有志願悉清淨 已得智慧大光明 善能照了一切業


疏 初六頌隨相。於中先二。所廻行體。


菩薩思惟業廣大 種種差別甚希有 決意修行無退轉 以此饒益諸羣生 諸業差別無量種 菩薩一切勤修習 隨順眾生不違意 普令心淨生歡喜 已升調御人尊地 離諸熱惱心無礙 於法於義悉善知 為利羣生轉勤習 菩薩所修眾善行 無量無數種種別 於彼一切分別知 為利羣生故迴向


疏 後四廻向之行。


以妙智慧恒觀察 究竟廣大真實理 斷諸有處悉無餘 如彼真如善迴向 譬如真如徧一切 如是普攝諸世間 菩薩以此心迴向 悉令眾生無所著 菩薩願力徧一切 譬如真如無不在 若見不見念悉周 悉以功德而迴向 夜中隨住晝亦住 半月一月亦隨住 若年若劫悉住中 真如如是行亦然 所有三世及剎土 一切眾生與諸法 悉住其中無所住 以如是行而迴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菩薩如是發大心 真如所在無不在 以如是行而迴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 以如是業而迴向 如真如相業亦爾 如真如性業亦爾 如真如性本真實 業亦如是同真如 譬如真如無邊際 業亦如是無有邊 而於其中無縛著 是故此業得清淨


疏 二有十六偈。頌離相廻向。於中先九頌。對如廣辨。


如是聰慧真佛子 志願堅固不動搖 以其智力善通達 入於諸佛方便藏 覺悟法王真實法 於中無著亦無縛 如是自在心無礙 未曾見有一法起 如來法身所作業 一切世間如彼相 說諸法相皆無相 知如是相是知法 菩薩住是不思議 於中思議不可盡 入此不可思議處 思與非思皆寂滅 如是思惟諸法性 了達一切業差別 所有我執皆除滅 住於功德無能動 菩薩一切業果報 悉為無盡智所印 如是無盡自性盡 是故無盡方便滅 菩薩觀心不在外 亦復不得在於內 知其心性無所有 我法皆離永寂滅


疏 後七卻頌約法。直朙菩薩住是不思議等。宜善思之。


彼諸佛子如是知 一切法性常空寂 無有一法能造作 同於諸佛悟無我 了知一切諸世間 悉與真如性相等 見是不可思議相 是則能知無相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 常樂修行菩薩行 為欲利益諸羣生 大誓莊嚴無退轉 是則超過於世間 不起生死妄分別 了達其心如幻化 勤修眾行度羣生 菩薩正念觀世間 一切皆從業緣得 為欲救度修諸行 普攝三界無遺者 了知眾生種種異 悉是想行所分別 於此觀察悉明了 而不壞於諸法性


疏 三六偈。頌廻向成益。


智者了知諸佛法 以如是行而迴向 哀愍一切諸眾生 令於實法正思惟


疏 四一偈結廻向意。竝可知。


論 有五十八行頌。朙以頌重頌前法分。經文自具。經云。得佛無量圓滿之身。一身充徧一切世間。得佛無量圓滿之力。一毛孔中。暜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無量神通。置諸眾生於一毛孔。此約十住初心見道之後。能入如實知見。然為凡夫有信之士。畧釋少分。以開心目。須入禪定。觀智會融。方親見爾。論主以頌說曰。了知毛孔大小性。十方國土無表裏。智境含容十方剎。剎土體相本皆幻。智身體淨相無礙。毛孔微塵亦復然。國土因心虛妄生。無妄智境恆相納。眾生心淨無表裏。乃了自身毛亦然。心無分別自他情。一切塵毛含佛剎。是故如來說廻向。廣興願行融自他。願他得樂與已同。心淨佛國恆相入。以廣大願興大智。同體智悲充法界。無功理智起身雲。隨類現形聲亦爾。能以自他同體智。眾生身中現佛國。以眾生智轉法輪。眾生心迷不知覺。以眾生智是佛智。佛智本是眾生智。迷者佛智作眾生。悟者眾生是佛智。如是了達體同別。堪與眾生作依止。 約釋第八真如相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5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6:37:38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七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長行中亦先朙位行。後顯位果。前中亦三。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疏 謂理智無依。不為能所見著。相惑所縛。由此即名解脫。此約行體釋之。故本業云。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三世一合相故。又解脫者。亦作用自在。如不思議等。此約行用。由攝善根。皆用迴向暜賢三業無邊自在德用故。於何無縛著耶。謂心等十。以自身有心身口業果及所作佛事。有世界佛剎眾生法智等故。不為何等所縛著耶。畧如上說。別有十事五對。一由離凡故。不縛生死。以出小乘。不著二乘。二離六識取。不縛外境。離第七執。不著於內。三離現行縛。無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執空著。五無惑障縛。無智障著。皆縛麤著細。若約一事。由著故縛義如總中。或縛著一義。此約無礙大用受名。通能所迴向。約脫惑障無縛無著。卽是解脫。約用解脫乃無縛著之解脫。若望心等亦是無缚著之心。卽上體用。竝為其性。


論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以方波羅密為體。以善財所見天神。為所表此位之行也。所居之城名墮羅鉢底。神號大天。城名墮羅鉢底者。此曰有門城。此是此界乾坤。以乾為天門。已後次第見地神。以此二位。朙和會此十迴向位之智極悲終。天神表法空智之極。地神表大慈悲至極。厚載萬物。育含生故。像如父母位也。天神現無量種眾寶。積聚如山。地神放光地震嚴寶。種種寶物處處莊嚴。地為淨剎。眾多寶藏自然踊現。朙天神地神。隨業養育。濟物之德廣大。至文方朙。畧舉會通表法之意。令後學者易見其意。不迷教行。不迂修行。表法中朙智淨稱天之性。即法財充滿。功德寶出現如山。若純淨大悲育載萬物。如地無勞故。地體本唯淨土。此唯智悲之淨極故。即佛國莊嚴淨也。此朙神智應真。德會天地。濟育萬物也。亦是天地之神靈。是菩薩約位所堪。治真俗之行。此位天神表之。朙升進理智幽微。像天靈而不測。神功萬有。以不作而為之。


*第二廣釋中分三。一朙所迴善根。二佛子下能迴向行。三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如三世下。朙迴向成益。今初。


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所謂於出生死。心生尊重。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於隨喜善根心生尊重。於禮敬諸佛心生尊重。於合掌恭敬心生尊重。於頂禮塔廟心生尊重。於勸佛說法心生尊重。於如是等種種善根。皆生尊重隨順忍可。


疏 先總標尊重。以一毫之善皆佛因故。無非佛所流故。次所謂下別顯。後於如是下。總結竝可知。


鈔 以一毫下。即生公解法蕐。一毫之善。發跡顯佛。舉手低頭皆已成佛。言無非佛流即涅槃意。乃至外道典籍。亦佛法流。況內法耶。大小等教。皆從如來大悲所流故。


*第二迴向行中二。先仍前進修。擬將迴向。二正朙行願。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善根皆生尊重隨順忍可時。究竟欣樂。堅固信解。自得安住。令他安住。勤修無著。自在積集。成勝志樂。住如來境。勢力增長。悉得知見。


疏 亦二。先總牒前。後究竟下別顯修相。文有十句。前五修前。即釋尊重等言。謂一欣樂故尊重。二信解故忍可。三自隨順。四令他順。五總顯無著以該上四。後五進修。一積集勝進。二志樂暜賢無方德用。三上入佛境。四善根增勢。五知見逾朙。


*第二正朙願行中義有十門。文分為二。第一廣顯其相。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心無縛下。總結多門。前中分二。先朙眾生及菩提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別下實際迴向。前朙廣大。後顯甚深。廣大迴向。有六十一門 。甚深之內。有二十門。并前尊重進修。復二十門。總有百一門。顯圓融無盡深廣無礙。為大迴向。就廣大六十一門。廣顯暜賢自在德用。大分為二。初之四門總顯。餘皆別朙。今初。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身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清淨普賢語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圓滿普賢意業。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發起普賢廣大精進。


疏 前三成三業。以下諸門。不出三業故。後一精進。通策萬行故。於中無著無縛解脫心。是能迴之心。成就普賢身業。正是所向。他皆倣此。前諸善根。即是所迴。故以諸善根之言。下流八十門內。此一迴向。不願成佛。願成暜賢者。以暜賢通於位前。及以位後。得道不捨因行。窮盡生界利樂有情。故願成暜賢兼二迴向。下別顯中。一一門內。皆攝法界自在德用。或理或行。或智或境。或自行。或化生。或體或用。或因或果。或人或法。皆各總攝一切法故。不可相從。


*別科畧分為二。初二十三門。顯暜賢自分究竟。即位中暜賢。後三十四門顯暜賢勝進究竟。即位後暜賢。二分無礙。是暜賢德。前即因圓果滿。後即得道不捨因行。故二段中皆含因果。今初分三。初四成暜賢總持德。二有十二願。成暜賢自在力用。三有七願。願成暜賢行。然諸門德。多約三業。今初總持。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具足普賢無礙音聲陀羅尼門。其聲廣大普徧十方。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具足普賢見一切佛陀羅尼門。恒見十方一切諸佛。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解了一切音聲陀羅尼門。同一切音說無量法。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一切劫住陀羅尼門。普於十方修菩薩行。


疏 總持亦具三業。初一語業總持。二身業見佛。三意業解了。後一三業用之時處。標名約時。辨用就處。文互顯耳。


*第二力用。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眾生身中示修一切菩薩行。盡未來劫無間斷。如一眾生身。一切眾生身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普入一切眾道場。普現一切諸佛前修菩薩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一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佛自在力。於種種門中。示現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窮盡。令一切眾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現一切佛前。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念念中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住十力智心無疲倦。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切眾生身中現一切佛自在神通。令一切眾生住普賢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切眾生語言中作一切眾生語言。令一切眾生一一皆住一切智地。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於一一眾生身中普容納一切眾生身。令皆自謂成就佛身。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能以一華。莊嚴一切十方世界。


疏 力用中復二。初九願。一多攝入自在。文有三業化時處等。可知。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出大音聲普徧法界。周聞一切諸佛國土。攝受調伏一切眾生。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盡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劫。於念念中悉能徧入一切世界。以佛神力隨念莊嚴。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自在力。盡未來際所住之劫。常能徧入一切世界。示現成佛出興於世。


疏 後三廣大自在。可知。


*第三成暜賢行。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一光普照盡虗空界一切世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得無量智慧具一切神通說種種法。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入於如來盡一切劫不可測量神通智慧。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住盡法界諸如來所。以佛神力修習一切諸菩薩行。身口意業曾無懈倦。


疏 行中分二。初四願成神通。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普賢行。不違於義。不壞於法。言詞清淨。樂說無盡。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令其當得一切諸佛無上菩提。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入一法門時。放無量光照不思議一切法門。如一法門。一切法門皆亦如是。通達無礙。究竟當得一切智地。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行。於法自在到於普賢莊嚴彼岸。於一一境界皆以一切智觀察悟入。而一切智亦不窮盡。


疏 二有三願。願成四辨。初一總具四辨。次二別顯去義。初法後義。即顯果滿究竟。


*第二朙勝進究竟。而言因者。乃果中之因。於中分三。初有九門。攝法廣大自在德。次有十五門。相即相入重重德。後有十門。朙微細容持甚深德。今初。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始從此生盡未來際。住普賢行常不休息。得一切智。悟不可說不可說真實法。於法究竟無有迷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業。方便自在得法光明。於諸菩薩所行之行。照了無礙。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方便智。知一切方便。所謂無量方便。不思議方便。菩薩方便。一切智方便。一切菩薩調伏方便。轉無量法輪方便。不可說時方便。說種種法方便。無邊際無畏藏方便。說一切法無餘方便。


疏 初中分六。初三願成智。前一實智。後二方便智。初是照行方便。後一照方便之方便。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成就身業。令一切眾生見者歡喜。不生誹謗發菩提心。永不退轉究竟清淨。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了一切眾生語言清淨智。一切言詞具足莊嚴。普應眾生皆令歡喜。


疏 二有二願成利益。不空三業。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立殊勝志具清淨心。得廣大神通。廣大智慧。普詣一切廣大世間。廣大國土。廣大眾生。所說一切如來不可說廣大法。廣大莊嚴圓滿藏。


疏 三有一願。廣大三業。廣大眾生者。具大心故。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滿普賢迴向行願。得一切佛清淨身。清淨心。清淨解。攝佛功德。住佛境界。智印普照。示現菩薩清淨之業。善入一切差別句義。示諸佛菩薩廣大自在。為一切眾生現成正覺。


疏 四一願。成清淨三業。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勤修普賢諸根行願。得聰利根。調順根。一切法自在根。無盡根。勤修一切善根根。一切佛境界平等根。受一切菩薩不退轉記大精進根。了知一切佛法金剛界根。一切如來智慧光照金剛燄根。分別一切諸根自在根。安立無量眾生於一切智根。無邊廣大根。一切圓滿根。清淨無礙根。


疏 五一願。諸根三業。別有十四根。皆以勝用增上光顯義故。立以根名。初聰利等三根。約眼等六。兼五受根。聰利者領覽敏疾故。調順者內無剛強故。自在者外境不牽故。餘約信等五根。初一信根。信心無盡故。亦兼命根。次一進。次一念。唯念佛平等故。次一定及精進。以不退轉是定義故。餘七皆慧。


鈔 別有十四根者。按經文數。有十四義。合二十二根。如俱舍第十一明。皆以勝用者。彼論解根有二義。此依薩婆多宗。故彼論云。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解云。根體勝故。為最勝。根用勝故。名為自在。體用雙彰。名為光顯。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為增上。將增上義以釋根也。論云。此增上義。誰望於誰。釋曰。謂二十二根。望誰增上。頌曰。傅說五於四。四根於二種。五八染淨中。各別為增上。釋曰。傅說五於四者。眼等五根。於其四事。能為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釋曰。初盲聾等。非莊嚴故。二眼見耳聞。避險難故。香味觸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三生識等。等取心所。四有共事。眼唯見等。言四根於二種者。謂男女命意。名為四根。各於二種而得增上。男女於二得增上者。一有情異謂男女類別。二分別異謂形相言音乳房等別。命根二者一能續過去眾同分。二能持現在眾同分。意根二者。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行。謂經云。心能導世間即自在義。心能徧攝受即隨行義。如是一心法。皆自在隨行。言五八染淨中者。五謂樂等五受。八謂信等五根。三無漏根。謂五受順三毒染。信等八根順清淨法。隨生長故。頌云。未知當知根。具知根亦爾。於得後後道。涅槃等增上。釋曰。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未知根是見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無學道。未知於已知根有增上用。見道引修道故。已知於具知道有增上用。引無學故。具知於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涅槃故。已知是未知之後。具知是已知之後。故言後後。兼五受根者。頌云。身不悅名苦。(損惱義故。)即此悅名樂。(攝養義故。)及三定心悅。(謂第三禪。五識無故。無有身樂。心悅名樂。)餘處悅名喜。(餘處。謂初二禪。及欲界處。心悅名喜。)心不悅名憂。中捨二無別。(中謂非苦非樂。此處中故。名為捨根。捨在身心。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身心二捨。同一捨根耳。)見修無學道。依九立三根者。釋曰。九謂意喜樂捨。信等五根。若在見道。依此九立未知當知根。修道及無學。亦依九立已知具知。論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根。


疏 金剛界根者。義兼定慧。金剛三昧。即是定故。金剛正智即是慧故。界即是性。智了心性名上定故。亦即未知當知根。現觀位中得不壞故。金剛燄者。燄通事理及能所故。即已知根。已成智故。離世間品云。如金剛根。證知一切諸法性故。即此界根。又云。金剛光燄根。暜照一切佛境界故。佛境有二。一所觀境通於事理。二分齊境即能觀智。亦得稱境。


鈔 金剛燄下。文中有二。一正釋。金剛發燄。金剛如燈。發燄如教。故雙了事理。言及能所者。照境為所。亦兼照於能觀智也。即已知根者。通照事理。如修道中故。二離世間下。引證。


疏 次三調化。後二果圓惑淨。即具知根也。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菩薩神力。所謂無量廣大力神力。無量自在智神力。不動其身普現一切佛剎神力。無礙不斷自在神力。普攝一切佛剎置於一處神力。一身徧滿一切佛剎神力。無礙解脫遊戲神力。無所作一念自在神力。住無性無依神力。一毛孔中次第安立不可說世界。徧遊法界諸佛道場。示諸眾生皆令得入大智慧門神力。


疏 六一願神力三業。文雖闕語。義亦兼具。


*第二即入重重德。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門生菩薩行。以自在智。於一念頃普入無量諸佛國土。一身容受無量佛剎。獲能嚴淨佛國土智。恒以智慧觀見無邊諸佛國土。永不發起二乘之心。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方便行。入智慧境界。生如來家。住菩薩道。具足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不思議殊勝心。行無量願未曾休息。了知三世一切法界。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清淨法門。於一毛端量處。悉包容盡虗空徧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國土。皆使明見。如一毛端量處。徧法界虗空界一一毛端量處。悉亦如是。


疏 分六。初三入暜賢門。一行門。二智門。三法門。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深心方便。於一念心中。現一眾生不可說不可說劫念心。如是乃至現一切眾生爾許劫念心。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迴向行方便地。於一身中悉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說身。而眾生界無所增減。如一身乃至周徧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大願方便捨。離一切想倒心倒見倒。普入一切諸佛境界。常見諸佛虗空界等清淨法身。相好莊嚴神力自在。常以妙音開示演說無礙無斷。令其聞者如說受持。於如來身了無所得。


疏 二有三願成暜賢方便。一湥心方便。以契理湥心。故於一心。能現多心。二迴向方便。一身悉包一切。但向一身。已向一切。故云方便。三大願方便。以無得心。入佛境故。


以無著無缚解脫心。修普賢行。住菩薩地。於一念中入一切世界。所謂入仰世界。覆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網一切處廣大世界。以因陀羅網分別方便。普分別一切法界。以種種世界入一世界。以不可說不可說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法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虗空界所安立無量世界入一世界。而亦不壞安立之相。悉令明見。


疏 三有一願。入暜賢位。初一始入於地。故能入剎無礙。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菩薩行願得佛灌頂。於一念中入方便地。成滿安住眾行智寶。悉能了知一切諸想。所謂眾生想。法想。剎想。方想。佛想。世想。業想。行想。界想。解想。根想。時想。持想。煩惱想。清淨想。成熟想。見佛想。轉法輪想。聞法解了想。調伏想。無量想。出離想。種種地想。無量地想。菩薩了知想。菩薩修習想。菩薩三昧想。菩薩三昧起想。菩薩成想。菩薩壞想。菩薩歿想。菩薩生想。菩薩解脫想。菩薩自在想。菩薩住持想。菩薩境界想。劫成壞想。明想。暗想。晝想。夜想。半月一月一時一歲變異想。去想。來想。住想。坐想。睡想。覺想。如是等想。於一念中悉能了知。而離一切想。無所分別。斷一切障無所執著。一切佛智充滿其心。一切佛法長其善根。與諸如來等同一身。一切諸佛之所攝取。離垢清淨。一切佛法皆隨修學到於彼岸。


疏 後一終成。故得灌頂成智。於中三。初標能所知。次所謂下。列所知想。有五十二。其業行界解根等。皆十力智所知。如初會釋。餘亦攝在其內。持謂執持善惡。地謂斷證分齊。菩薩成者解行正命。菩薩壞者戒見邪命。餘皆可知。後如是等想下。結能知德。謂離四過失。具五功德。


鈔 謂離四過等者。從一切佛智下。即具五功德。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為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大智寶。於一一心中知無量心。隨其依止。隨其分別。隨其種性。隨其所作。隨其業用。隨其相狀。隨其思覺。種種不同靡不明見。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大願智寶。於一處中知於無量不可說處。如於一處。於一切處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行業智地。於一業中能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業。其業各以種種緣造。明了知見。如於一業。於一切業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知諸法智。於一法中知不可說不可說法。於一切法中而知一法。如是諸法各各差別。無有障礙無違無著。


疏 四有四願成暜賢智。一成行智。無機不知。以化眾生為其行故。二大願智。無處不知。願徧化故。三窮業智。了因緣故。四知法智知化法故。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行。得具普賢無礙耳根。於一言音中。知不可說不可說言音。無量無邊種種差別而無所著。如於一言音。於一切言音悉亦如是。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智。起普賢行。住普賢地。於一一法中。演說不可說不可說法。其法廣大種種差別。教化攝受不可思議方便相應。於無量時。於一切時。隨諸眾生所有欲解。隨根隨時。以佛音聲而為說法。以一妙音。令不可說道場眾會無量眾生皆悉歡喜。一切如來所。無量菩薩充滿法界。立殊勝志生廣大見。究竟了知一切諸行住普賢地。隨所說法。於念念中悉能證入。一剎那頃。增長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大智慧聚。盡未來劫如是演說。於一切剎修習廣大虗空等行成就圓滿。


疏 五有二願。願成暜賢聽說。初耳無不聽。次舌無不演。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習普賢諸根行門。成大行王。於一一根中。悉能了知無量諸根。無量心樂。不思議境界所生妙行。


疏 六有一願。成知根德。一攝一切。於中言大行王者。以徧知根。於化行自在故。一根知一切根者。有二義。一約理融。二約事別。謂如一人。有多乘根性。一一乘中。有無量品。如聲聞中。有信行法行等。此二通有退思護住等上中下根。隨於一品。復有信等種種善根之異。


鈔 如聲聞等。此二通有退思護住者。俱舍二十五云。阿羅漢有六。謂退至不動。前五信解生。總名時解脫。後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釋曰。契經說有六阿羅漢。一者退法。謂遇少緣。便退所得。二者思法。謂懼退失恆思自害。三者護法。謂於所得。喜自防護。四安住法。無勝退緣。雖不自護。亦能不退。無勝加行亦不增進。五堪達法。謂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六不動法。不為煩惱所退動故。前五種性。從無學位信解性生。此五總名時解脫也。以要待時。方能入定。及心解脫。言待時者。此有六種。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臥具。四得好處。五得好說法師。六得好同學。後不動性。名不時解脫。謂是利根。以不待時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從無學位。見至性生。釋曰。論云。從無學位信解生等者。二十三論云。第十六心。隨三向住果。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別。釋曰。隨三向住果者。隨三向人。至住三果。隨鈍利根得名不同。若鈍根人名為信解。若利根者名為見至。前隨信行。今名勝解。謂由信故。勝解相顯。名為信解。前隨法行。今名見至。謂由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標信解。見至名別。言謂由向見得至果見者。以法行人。見理情多故。


*第三得色甚微細下十門。朙願得暜賢微細知法。以所知之事幽微。故能知之智微細。微細有二。一準無性攝論。以難知故。二就經宗。於一法中。有一切法炳然齊現故。如文云。眾生業報微細等。即約初義。如在母胎等。通於二義。十門即為十段。第一明世間法微細。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普賢行大迴向心。得色甚微細智。身甚微細智。剎甚微細智。劫甚微細智。世甚微細智。方甚微細智。時甚微細智。數甚微細智。業報甚微細智。清靜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於一念中悉能了知。而心不恐怖。心不迷惑。不亂不散。不濁不劣。其心一緣。心善寂定。心善分別。心善安住。


疏 瑜伽云。色微細性有三。一損減微細性。即析至極微。二種類微細性。謂如風等。色中有色。三心自在轉微細性。即色無色界色。如經說。有天住一毛端量地處。展轉無礙。此三即難知微細也。餘之難知類此各有異義。文中分三。初標德所依。次得色下。列所得法。後如是等下。結能知之德。不怖甚深。不迷理事。亂謂錯謬。散謂不專。濁謂垢染。劣無堪任。今皆反此。上朙離過。下顯成德。一緣謂專注一境故不散。善寂謂心境兩亡故不亂。即定而知。名善分別故不迷。即照而止。名善住故不怖。此能知之德。以在初門義通下九。皆應爾知。


鈔 一緣謂專注者。釋曰。此下成德。翻上諸過。而小不次。一緣成上不散。以善寂成上不亂。以善分別成上不迷。以善住成上不怯怖。


*第二知眾生趣微細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住菩薩智。修普賢行無有懈倦。能知一切眾生趣甚微細。眾生死甚微細。眾生生甚微細。眾生住甚微細。眾生處甚微細。眾生品類甚微細。眾生境界甚微細。眾生行甚微細。眾生取甚微細。眾生攀緣甚微細。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於一念中悉能了知。


疏 住謂住壽。餘竝可知。


*第三知菩薩行德微細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立深志樂修普賢行。能知一切菩薩從初發心為一切眾生修菩薩行甚微細。菩薩住處甚微。菩薩神通甚微細。菩薩遊行無量佛剎甚微細。菩薩法光明甚微細。菩薩清淨眼甚微細。菩薩成就殊勝心甚微細。菩薩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陀羅尼門智甚微細。菩薩無量無畏地一切辯才藏演說甚微細。菩薩無量三昧相甚微細。菩薩見一切佛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甚深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大莊嚴三昧智甚微細。菩薩法界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大自在神通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盡未來際廣大行住持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出生無量差別三昧智甚微細。菩薩出生一切諸佛前勤修供養恒不捨離三昧智甚微細。菩薩修行一切甚深廣博無障無礙三昧智甚微細。菩薩究竟一切智地。住持行智地。大神通地。決定義地。離翳三昧智甚微細。如是等一切甚微細。悉能了知。


疏 列所得中。有二十句。前十別類。後十同朙三昧。


*第四知菩薩位德大用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悉知一切菩薩安立智甚微細。菩薩地甚微細。菩薩無量行甚微細。菩薩出生迴向甚微細。菩薩得一切佛藏甚微細。菩薩觀察智甚微細。菩薩神通願力甚微細。菩薩演說三昧甚微細。菩薩自在方便甚微細。菩薩印甚微細。菩薩一生補處甚微細。


疏 於中三。初標所修。次悉知下。列所得。有四十一種。初十一事。位行成滿。


菩薩生兜率天甚微細。菩薩住止天宮甚微細。菩薩嚴淨佛國甚微細。菩薩觀察人中甚微細。菩薩放大光明甚微細。菩薩種族殊勝甚微細。菩薩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徧一切世界受生甚微細。菩薩於一身示現一切身命終甚微細。菩薩入母胎甚微細。菩薩住母胎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自在示現一切法界道場眾會甚微細。菩薩在母胎中示現一切佛神力甚微細。菩薩示現誕生事甚微細。菩薩師子遊行七步智甚微細。菩薩示處王宮巧方便智甚微細。菩薩出家修調伏行甚微細。菩薩菩提樹下坐道場甚微細。菩薩破魔軍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微細。如來坐菩提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甚微細。如來示現無量神變甚微細。如來師子吼大涅槃甚微細。如來調伏一切眾生而無所礙甚微細。如來不思議自在力如金剛菩提心甚微細。如來普護念一切世間境界甚微細。如來普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盡未來劫而無休息甚微細。如來無礙神力周徧法界甚微細。如來於盡虗空界一切世界普現成佛調伏眾生甚微細。如來於一佛身現無量佛身甚微細。如來於去來今三世中皆處道場自在智甚微細。


疏 後生兜率下三十事。朙位滿大用。現八相等。其中有菩薩佛名因果之異。皆是用中之事耳。其微細之事。離世間品及不思議法品。廣朙。


如是等一切微細悉能了知。成就清淨普能示現一切世間。於念念中增長智慧圓滿不退。善巧方便修菩薩行無有休息。成就普賢迴向之地。具足一切如來功德。永不厭捨菩薩所行。出生菩薩現前境界。無量方便皆悉清淨。普欲安隱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成就菩薩大威德地。得諸菩薩心之樂欲。獲金剛幢迴向之門。出生法界諸功德藏。常諸佛之所護念。入諸菩薩深妙法門。演說一切真實之義。於法善巧無所違失。起大誓願不捨眾生。於一念中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於非心處示生於心。遠離語言安住智慧。同諸菩薩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盡未來際常無休息。一切世間眾生劫數妄想言說之所建立。神通願力悉能示現。


疏 三如是下。結能知德。謂成暜賢自在行德。德亦名益。此德通從諸智而生。亦可別配。恐厭繁文。於中云心非心等者。以識緣境名為心地。以智了境名非心地。識所了境通於善惡。善唯有漏。智所了境唯無漏善。漏無漏境心能含之。心即名藏。故晉經云。究竟了知思議不思議地諸功德藏。言於非心處示生於心者。即非心量之心量也。由此故能離言語道。安住智等。故晉經云。於不思議出生思議。示諸法門離言語道。上經云。菩薩住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此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俱寂滅。即斯義也。以心與非心。生滅真如。非即離故。不為此釋。令人誤解。謂使無情有心。設令無情有心。既云示生。於理無失。餘文可知。


鈔 不為此釋下。第二揀濫。人多誤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故下又縱云。設言於非心處。示生於心。是非情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無情為有情矣。


*第五知眾生界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得一切眾生界甚微細智。所謂眾生界分別甚微細智。眾生界言說甚微細智。眾生界執著甚微智。眾生界異類甚微細智。眾生界同類甚微細智。眾生界無量趣甚微細智。眾生界不思議種種分別所作甚微細智。眾生界無量雜染甚微細智。眾生無量清淨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眾生界境界甚微細。於一念中能以智慧皆如實知。廣攝眾生而為說法。開示種種清淨法門。令修菩薩廣大智慧。化身無量見者歡喜。以智日光照菩薩心。令其開悟智慧自在。


疏 其第二知眾生趣。即十力中自業智境。此知生界即是性。異十力之中。種種界智境。故晉經云。入眾生性微細也。文中三。初標得所依。次得一切下。列所得智。於中十句。初總。所謂下別。別言眾生界分別等者。亦可言眾生分別界等。一分別者自性強思起邪見等。二言說界者。依邪師教。名言熏習等。三謂戒見等。四五可知。六求趣欲天。有求趣靜慮邪梵行。求趣無色無想。各謂為涅槃故。七謂諸行界。諸求眾生行各異故。隨一邪求。有裸形等種種殊故。八多貪瞋等雜染異故。九聞一乘三乘無量乘等皆清淨故。又染淨二句。通前七句。謂有染分別。淨分別等。又通有四義。故甚湥微細。一顛倒即空故。二理有真實故。三緣成離念故。四相入無羈故。三如是下。結能知德業。初結德。後廣攝下。朙作業。亦有通別。思以配之。


*第六知世界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修普賢行。得盡虗空界法界一切世界甚微細智。所謂小世界甚微細智。大世界甚微細智。雜染世界甚微細智。清淨世界甚微細智。無比世界甚微細智。種種世界甚微細智。廣世界甚微細智。狹世界甚微細智。無礙莊嚴世界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佛出現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說正法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普現身甚微細智。徧一切世界放大光明甚微細智。盡一切世界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甚微細智。盡一切世界以一音聲示一切音甚微細智。入一切世界一切佛剎道場眾會甚微細智。以一切法界佛剎作一佛剎甚微細智。以一佛剎作一切法界佛剎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夢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像甚微細智。知一切世界如幻甚微細智。如是了知出生一切菩薩之道。入普賢行智慧神通。具普賢觀修菩薩行。常無休息得一切佛自在神變。具無礙身。住無依智。於諸善法無所取著。心之所行悉無所得。於一切處起遠離想。於菩薩行起淨修想。於一切智無取著想。以諸三昧而自莊嚴。智慧隨順一切法界。


疏 文三。初總標。次所謂下。別顯。有二十一智。初九直語器界。次九朙其受用。其一多相作。亦是菩薩受用。後三正知無取著故。三如是下。顯能知德。於中亦有通別。別可思之。


*第七知法界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菩薩行門。得無量法界甚微細智。演說一切法界甚微細智。入廣大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不思議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一念徧一切法界甚微細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所得甚微細智。觀一切法界無所礙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有生甚微細智。於一切法界現神變甚微細智。


疏 此顯即理之事法界。故云一切法界。即事之理。復云不生等。亦初標所修。次得無量下。辨所得。初句總。餘十別。


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細。以廣大智皆如實知。於法自在示普賢行。令諸眾生皆悉滿足。不捨於義。不著於法。出生平等無礙之智。知無礙本。不住一切法。不壞諸法性。如實無染猶若虗空。隨順世間起於言說。開真實義示寂滅性。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離一切著。


疏 後結能知之德。唯就通說。於中初標二利滿足。後不捨下。釋成滿義。暜賢行滿不出二種。一證道。二化道。初離二邊。顯證道滿。不捨於義此離空邊。不著於法此離有邊。故得平等無礙之智。言知無礙本即是所證。次不住下雙照二諦。朙化道滿。可知。


*第八知入劫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生諸劫甚微細智。所謂以不可說劫為一念甚微細智。以一念為不可說劫甚微細智。以阿僧祇劫入一劫甚微細智。以一劫入阿僧祇劫甚微細智。以長劫入短劫甚微細智。以短劫入長劫甚微細智。入有佛劫無佛劫甚微細智。知一切劫數甚微細智。知一切劫非劫甚微細智。一念中見三世一切劫甚微細智。


疏 初標。次所謂下列。


如是等一切諸劫甚微細。以如來智於一念中皆如實知。得諸菩薩圓滿行王心。入普賢行心。離一切分別異道戲論心。發大願無懈息心。普見無量世界網無量諸佛充滿心。於諸佛善根諸菩薩行能聞持心。於安慰一切眾生廣大行聞已不忘心。能於一切劫現佛出世心。於一一世界盡未來際行不動行無休息心。於一切世界中。以如來身業充滿菩薩身心。


疏 後結能知德。亦是益相。先結後益。可知。


*第九知法智。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成不退轉。得一切法甚微細智。所謂甚深法甚微細智。廣大法甚微細智。種種法甚微細智。莊嚴法甚微細智。一切法無有量甚微細智。一切法入一法甚微細智。一法入一切法甚微細智。一切法入非法甚微細智。無法中安立一切法而不相違甚微細智。入一切佛法方便無有餘甚微細智。


疏 初標。次所謂下列。文有十句。義有四重。一法體具德。二一切入一等。朙法用即入。三入非法等。朙理事相即。亦有無相即。以非法有三義。一非善法故。二非即是無。如兔角等。三非即時理。今是後二。次云無法。亦即非法。晉本名非。今譯以非通二義。故互朙之。依第二義。則法本自無因緣生諸。故云安立。若依第三。則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不相違。四入方便無餘。是體用善巧。


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言說所安立法諸微細智。與彼同等。其智無礙。皆如實知。得入無邊法界心。於一一法界。深心堅住成無礙行。以一切智充滿諸根。入諸佛智正念方便。成就諸佛廣大功德徧滿法界。普入一切諸如來身。現諸菩薩所有身業。隨順一切世界言詞演說於法。得一切佛神力所加智慧意業。出生無量善巧方便。分別諸法薩婆若智。


疏 後結德。可知。


*第十得總知一切盡無餘微細智。故晉經十句皆有無餘之言。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出生一切甚微細智。所謂知一切剎甚微細智。知一切眾生甚微細智。知一切法果報甚微細智。知一切眾生心甚微細智。知一切說法時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盡虗空界三世甚微細智。知一切語言道甚微細智。知一切世間行甚微細智。知一切出世行甚微細智。乃至知一切如來道一切菩薩道一切眾生道甚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普賢道。若文若義皆如實知。生如影智。生如夢智。生如幻智。生如響智。生如化智。生如空智。生寂滅智。生一切法界智。生無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


疏 文中分四。初總標。二所謂下。別列。即牒前十門。名或小變。次或不等。會意皆同。


鈔 名或小異者。今當會之。一剎即第六世界。二眾生即第二眾生趣。三一切法果報即第九法。四眾生心即第五眾生界。五一切說法時即第八入劫。六法界即第七法界。七盡虛空界一切三世。亦屬第八入劫。八語言道即第四菩薩位德。位但假名故。九世間行即第一世間法。十出世間行即第三菩薩行德甚微細。十句結於九門。故一重明。而劫即長時。三世即短時矣。


疏 三乃至下。結所不說。四生如影下。顯知之德。亦有通別。通從前生。別則次第。對前十句。一外剎是心之影像故。今能知剎則知影像。二眾生想現故云如夢。三者果報緣生故如幻。四心性寂然。緣感成異故云如響。五說時如化。六即空界。七言語本寂。八即法界。九世間無依。十出世間行即是佛法。


*第二迴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不分別若世間若世間法。不分別若菩提若菩提薩埵。不分別若菩薩行若出離道。不分別若佛若一切佛法。不分別若調伏眾生若不調伏眾生。不分別若善根若迴向。不分別若自若他。不分別若施物若受施者。不分別若菩薩行若等正覺。不分別若法若智。


疏 文有十對。初假實對。二即人法。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三即體用亦名能所。梁攝論云。於分別依他起性。不見所行行及能行道。即此義也。謂證智能行則出離故。第九因果。等正覺者。約人契法。異前菩提。三中雖有菩薩行意取所行。此約為因。故不重也。十法即教法。教智相對。餘竝可知。


*第二大科總結多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心無著無縛解脫。身無著無縛解脫。口無著無縛解脫。業無著無縛解脫。報無著無縛解脫。世間無著無縛解脫。佛剎無著無縛解脫。眾生無著無縛解脫。法無著無縛解脫。智無著無縛解脫。


疏 由心無縛。令身等皆無縛著也。


*大科第三行成利益。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如三世諸佛為菩薩時所修迴向而行迴向。學過去諸佛迴向。成未來諸佛迴向。住現在諸佛迴向。安住過去諸佛迴向道。不捨未來諸佛迴向道。隨順現在諸佛迴向道。勤修過去諸佛教。成就未來諸佛教。了知現在諸佛教。滿足過去諸佛平等。成就未來諸佛平等。安住現在諸佛平等。行過去諸佛境界。住未來諸佛境界。等現在諸佛境界。得三世一切諸佛善根。具三世一切諸佛種性。住三世一切諸佛所行。順三世一切諸佛境界。


疏 初牒後顯。顯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迴向者。正起修行。二道者。常游法徑。三迴向教。四平等智。五所緣境。六功行絕修是佛善根。七了見本源成如來性。八無礙悲智。是佛所行。如出現品。九無盡體用。是分齊境。


*第三結名。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


疏 從初廣說。故有心言。


*第二位果。


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一切金剛輪圍山所不能壞。於一切眾生中色相第一無能及者。悉能摧破諸魔邪業。普現十方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為欲開悟一切眾生。以善方便說諸佛法得大智慧。於諸佛法心無迷惑。在在生處。若行若住。常得值遇不壞眷屬。三世諸佛所說正法。以清淨念悉能受持。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常不休息無所依著。普賢行願增長具足。得一切智施作佛事。成就菩薩自在神通。


疏 成三種果。一現成果。於中自利。後為欲下利他。二在在下。成當得果。初自利。後盡未來下。兼於自他。三暜賢下。朙終成果。因果無礙。


*第二應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普於十方無等尊 未曾一起輕慢心 隨其所修功德業 亦復恭敬生尊重 所修一切諸功德 不為自己及他人 恒以最上信解心 利益眾生故迴向 未嘗暫起高慢心 亦復不生下劣意 如來所有身等業 彼悉請問勤修習


疏 五十一偈分二。先頌位行。後二位果。前中三。初三頌所迴善根。二所修下。四十四頌頌迴向行。三過去下二頌頌行成利益。今初云不為自己等者。照理大智無私自他。同體大悲利益迴向。


所修種種諸善根 悉為利益諸含識 安住深心廣大解 迴向人尊功德位


疏 二頌迴向中但頌廣大。畧不頌甚深。以徧在廣大中故。文二。初一偈頌暜賢自分究竟。


世間所有無量別 種種善巧奇特事 麤細廣大及甚深 靡不修行皆了達 世間所有種種身 以身平等入其中 於此修行得了悟 慧門成就無退轉 世間國土無量種 微細廣大仰覆別 菩薩能以智慧門 一毛孔中無不見


疏 餘頌勝進究竟。於中前長行有三。一攝法廣大德。二即入重重德。三微細容持德。今通頌之。但顯微細。於中分十。第一有三偈。頌世間微細智。


眾生心行無有量 能令平等入一心 以智慧門悉開悟 於所修行不退轉


疏 二一偈頌眾生趣。趣由行別故。


眾生諸根及欲樂 上中下品各不同 一切甚深難可知 隨其本性悉能了 眾生所有種種業 上中下品各差別 菩薩深入如來力 以智慧門普明見


疏 三有二偈。超頌第五眾生生界。界即根性故。


不可思議無量劫 能令平等入一念 如是見已徧十方 修行一切清淨業 過去未來及現在 了知其相各不同 而亦不違平等理 是則大心明達行 世間眾生行不同 或顯或隱無量種 菩薩悉知差別相 亦知其相皆無相


疏 四有三偈。頌第三菩薩行德。菩薩亦受眾生之稱。神通等行名顯。三昧等行名隱。餘義細詳。


十方世界一切佛 所現自在神通力 廣大難可得思議 菩薩悉能分別知


疏 五十方下。二十七偈。頌第四位德大用。於中三。初一總。


一切世界兜率中 自然覺悟人師子 功德廣大淨無等 如其體相悉能見 或現降神處母胎 無量自在大神變 成佛說法示滅度 普徧世間無暫已 人中師子初生時 一切勝智悉承奉 諸天帝釋梵王等 靡不恭敬而瞻侍 十方一切無有餘 無量無邊法界中 無始無末無遐邇 示現如來自在力 人中尊導現生已 遊行諸方各七步 欲以妙法悟羣生 是故如來普觀察 見諸眾生沉欲海 盲闇愚癡之所覆 人中自在現微笑 念當救彼三有苦 大師子吼出妙音 我為世間第一尊 應然明淨智慧燈 滅彼生死愚癡闇 人師子王出世時 普放無量大光明 令諸惡道皆休息 永滅世間眾苦難 或時示現處王宮 或現捨家修學道 為欲饒益眾生故 示其如是自在力 如來始坐道場時 一切大地皆動搖 十方世界悉蒙光 六趣眾生咸離苦 震動一切魔宮殿 開悟十方眾生心 昔曾受化及修行 皆使了知真實義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入毛孔無有餘 一切毛孔剎無邊 於彼普現神通力 一切諸佛所開演 無量方便皆隨悟 設諸如來所不說 亦能解了勤修習 徧滿三千大千界 一切魔軍興鬬諍 所作無量種種惡 無礙智門能悉滅 如來或在諸佛剎 或復現處諸天宮 或在梵宮而現身 菩薩悉見無障礙 佛現無量種種身 轉於清淨妙法輪 乃至三世一切劫 求其邊際不可得 寶座高廣最無等 徧滿十方無量界 種種妙相而莊嚴 佛處其上難思議 諸佛子眾共圍繞 盡於法界悉周徧 開示菩提無量行 一切最勝所由道 諸佛隨宜所作業 無量無邊等法界 智者能以一方便 一切了知無不盡 諸佛自在神通力 示現一切種種身 或現諸趣無量生 或現婇女眾圍繞 或於無量諸世界 示現出家成佛道 乃至最後般涅槃 分布其身起塔廟 如是種種無邊行 導師演說佛所住 世尊所有大功德 誓願修行悉令盡 以彼善根迴向時 住於如是方便法 如是修習菩提行 其心畢竟無厭怠


疏 次二十三。別頌因果八相等。


如來所有大神通 及以無邊勝功德 乃至世間諸智行 一切悉知無不盡 如是一切人中主 隨其所有諸境界 於一念中皆了悟 而亦不捨菩提行 諸佛所有微細行 及一切剎種種法 於彼悉能隨順知 究竟迴向到彼岸


疏 後三頌能知之德。


有數無數一切劫 菩薩了知即一念 於此善入菩提行 常勤修習不退轉


疏 六一偈。頌第八知劫智。


十方所有無量剎 或有雜染或清淨 及彼一切諸如來 菩薩悉能分別知


疏 七一偈。頌第六世界智。


於念念中悉明見 不可思議無量劫 如是三世無有餘 具足修治菩薩行 於一切心平等入 入一切法亦平等 盡空佛剎斯亦然 彼最勝行悉了知


疏 八二偈。頌第七法界智。


出生眾生及諸法 所有種種諸智慧 菩薩神力亦復然 如是一切無窮盡


疏 九一偈。頌第九知法智。以法與法界。性相互舉。前分二門。義必相通。偈居一處。


諸微細智各差別 菩薩盡攝無有餘 同相異相悉善知 如是修行廣大行 十方無量諸佛剎 其中眾生各無量 趣生族類種種殊 住行力已悉能知


疏 十有二偈。頌一切法智。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諸導師 若人知此而迴向 則與彼佛行平等 若人能修此迴向 則為學佛所行道 當得一切佛功德 及以一切佛智慧 一切世間莫能壞 一切所學皆成就 常能憶念一切佛 常見一切世間燈 菩薩勝行不可量 諸功德法亦如是 已住如來無上行悉知諸佛自在力


疏 成益位果二段。可知。


論 第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頌文義自具。兩行一頌。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為無著無縛解脫迴向。為無性理智無依。即一切無著。一切無縛。是故經云。甚深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暜賢道。若文若義。皆如實知。生如影智。生如夢。如幻。如響。如化。如空。乃至無所依等智生也。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5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7:07:11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八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十等法界無量廻向。於長行中。先位行。後位果。前中亦三。初牒名徵起。次依徵廣釋。後依釋結名。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迴向。


疏 謂稱法界起大用故。然等者。入義。故本分中。名入法界。法界無量。卽是所入。何法能入。畧有其四。一所廻行法。謂法施之行。稱法界施故。二所行行體。廣大無邊故。三能廻之智。四所向之德。謂以稱法界之大智。廻等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行體。此則位滿至極。故標法界之名。當法受稱。等何法界。此通四義。一等理法界。故經云。如法界一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廻向。亦復如是。其文非一。二等事法界。經云。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衆生。或願起等法界無量行。或願成等法界無量德。或願得等法界無量果。皆卽理之事也。三等理事無礙法界。經云。願一切衆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玅相而自莊嚴。則相無相無礙。皆其類也。四等事事無礙法界。故經云。一佛剎中。現一切佛剎等。然其四事。全等四種法界。融而無二。故此能等。卽是所等。非有二物而可依之。故上稱入。入無所入。本業但云法界。無等入言。卽其意也。彼釋云。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第一中道。卽是所入。皆一相照。卽是能入。此二無二。卽是法界。故不可但以事法界為名。


鈔 故不可下。結彈古人。


疏 言無量者。亦有二義。一無分量。卽理法界。二無數量。卽事法界。前廻向朙依體起用。此朙體用無礙。圓極自在。卽以法施及諸相應暜賢自在大善巧德為其位體。


論 第十等法界無量廻向。以智波羅密為體。表法以善財童子所見安住地神。此是女神。表智悲成滿。可以說教利生。須當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載育萬物。不以為勞。如地能生能養能載。終始不移焉。


*第二依徵廣釋。文分為三。初朙所廻善根。二以此善根下。攝將廻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安住下。廻向成德初中二。先朙行依身位。第二依位起行。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住法師位。


疏 如第十地。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內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白繒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相。知得彼定。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羣生。名法師位。然斯位滿。總有五重。一約信滿。如賢首品說。便得灌頂而升位等。二約解滿。如灌頂住。及海幢處說。三約行滿。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等。四善巧願滿。如此位辨。五約證滿。如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皆名位滿。然信解等殊。故不相濫。若約圓融。但一位滿。卽因究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卽得餘位。總一法界受職之位。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全攝無礙。不同餘教。


*二依位起行中二。先朙起行。後顯其行成。又前卽利他。後朙自利。又前朙自分。後顯勝進。今初起行。


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衆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衆生作調御師。示諸衆生一切智道。為諸衆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衆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捨一切善根道業。作諸衆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衆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衆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


疏 十一句。初總餘別。別謂慈等。皆是法施。夫法施者。生解之玅方。起行之根本。入聖道之階漸。越苦海之津梁。古德云。此經中託人以弘道。多歎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毎引暜賢為末篇。故知法施之功。過財施之難喻。於中十句。一慈悲安物於菩提心。二益物無息。上二卽廣大心。三大心長善。揀非餘為。四究竟調御。御以佛道。上二卽第一心。五法日暜照。六等勸修善。晉經云。欲使眾生修諸善根。上二卽常心。常愛眾生同於己故。名為平等。七心淨無礙。卽不顚倒心。顚倒有二。一心染能所之化。今不生於化。其化大焉。名智自在。二見無能所。便趣寂滅。今不捨善業。無滯事理。八示果寶渚。故云商主。安隱正道。俱通因果。果卽涅槃菩提。因卽八正萬行。九導以萬行之因。上二卽作義利。亦第一心也。十增長不壞。為護念也。初令發心。終令成就。有始有卒。其唯聖人。然廣等四心。般若雖當發心住中。位位皆用。 初明所廻善根竟。


*第二行成。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


疏 行成中二。初牒前。晉經云。菩薩行法施等一切善法。後攝受下。正顯成相。文顯可知。


*第二攝將廻向。文小異前諸段。通下總有二十一門。若通將上十句法施善根。其成諸段。理無間然。今且分三。初九門。別對十一句善根以朙廻向。卽自分廻向。次四門。通顯廻向之意。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朙廻向。卽勝進廻向。今初卽為九段。第一願聞法見佛修二利行。對前二句。於中二。初一願總朙。餘皆別顯。今初。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


疏 初句牒前起後。願得已下。正顯願辭。一切境者。文局初段。義總該於二十一段廻向。皆一切境。此一切境。廣大如法界。理事事事。皆無障礙。如此之境。皆得增長成就。


*後別顯中二。初願聞法受持。


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


疏 願聞法受持。卽成上文廣行法施之義。


*二願念佛修行。成上饒益無休。於中亦二。初正朙念佛之行。


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旣憶念已。修菩薩行。


*次廻念佛善。成二利行。於中亦二。先總為一切徧於時處修菩薩行。


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衆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衆生。為一切衆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


*後別朙修行。梵行為萬行之本。故偏朙之。於中三。初總舉所願。


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讚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满。


*二列所修之行。


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玷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讚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著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


疏 二中。有二十梵行。與智論所列十戒多同。所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通用性戒而為根本。今開為二十。一不破在初者。謂持四重十重。若犯此者。猶破器無用故。二不缺者。謂持僧殘。殘如器缺。猶可修補。三持方便。若念破戒事。染心共語。聞環釧聲。皆名為雜。四持波逸提。如白圭之玷。雖則可磨。亦不為也。五定心相應。乃至吉羅。亦不誤失。六緣不能壞。上三皆不穿戒。穿如漏器。不堪受道。前六皆律儀。七卽智所讚。謂事理無違。契聖心故。八不依名利果報。九不得能持所持。由有此二。雖秉御自他。於世間中。得自在也。次三皆隨道戒。十揀小道。十一顯是佛行。十二兼能通達非道。故云無礙。皆隨中道也。十三無著。卽見眞成聖。次四卽具足戒。謂觀中道。具事理故。一事理無違。二順理而行。則常不滅。三心能詣理。四對餘超勝。無動已下。皆隨定戒。謂隨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雖示十法界像。無戒不行。而寂然不動。順境不能亂。違境而無恚。又安住無比。卽住大慈悲。無動無亂。卽捨心常現。無恚卽喜。是四等心。亦名梵行。


*第三通難釋成者。有伏難云。菩薩期心。先人後己。今先自行。豈不相違。故下釋云。但自修行。便能益物。此亦成上安立衆生於菩提心。及以菩提心長養善根。文中分二。初正朙。二重徵釋。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已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皆得安住。令一切衆生皆得開曉。令一切衆生皆得成就。令一切衆生皆得清淨。令一切衆生皆得無垢。令一切衆生皆得照明。令一切衆生離諸塵染。令一切衆生無諸障翳。令一切衆生離諸熱惱。令一切衆生離諸纏縛。令一切衆生永離諸惡。令一切衆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


疏 先總朙。後令一切下。別顯。有十二句。總顯持犯。前六朙有持德。一安住者。通住諸戒。二開曉者。朙閑持犯。三善行。四惡止。五心無垢。六智能照。後六朙無犯過。一不起心過。故無塵染。二不犯身口。故無業報障。照朙開曉。不翳於理。三由不犯。則二世清凉。四離無慚及悔纏所縛。五離惡因惡果。六不自惱惱他。成波羅密。


*二重徵釋中二。初正徵反釋。後重徵順釋。今初。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為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


疏 徵意云。自他行異。如何自行。便是為他。釋意云。自身不正。其令不從。故上自行。便為為物。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攝論云。若自住邪行。設欲正他非。是人終不能。制止他過失。文有十句。例上可知。


鈔 攝論云等。卽梁論第七。引契經說。若無性攝論當第五。句小異云。如契經言。若自住邪行。便受他譏謗。是人終不能。制止他過失。又云。若懷瞋忿。誨他所犯。以非利益。非方便故。言不威肅。他轉違背。起諸邪行。如有頌云。慈憐如一子。誨舉他所犯。決定令受持。後不復當犯。


*二重徵順釋。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衆生安住正法。


疏 意云。石雖不利。而能利刀。自雖不行。何妨化物。今云不能益者。其故何耶。釋意云。若自犯教他。便成顚倒。菩薩無倒。必言行相符。故要如說而行。方能如行而說。文中先總朙。後菩薩下。別顯。初門竟。


*第二復次。願得法廣演以益自他。亦成上文為調御師。示一切智道。文分為三。初牒前起後。次正朙。三總結。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


*二正朙。


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衆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满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衆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衆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衆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衆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衆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衆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辯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衆生精勤修習。得徧法界無量自在身。得徧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衆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迴向。


疏 二中二願。初一願總朙得法。文有四節。一得法。二解說。三益機。四摧滅下。成自德。二願我下一願。別朙演法。釋前四段。故晉經異論之下。無願我之言。文分為五。初總朙。二於一一下。朙得法。三獲無所畏下。能演。四為欲令下。朙所為機。竝可知。五作是念言下。自修成德。卽為物勤修。自成己德。成十種德。初二云徧。徧於事理。餘八云等。兼等無礙。影畧其文。其中云住者。卽聖天梵等。


*第三總結。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為令衆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疏 結中。上成自德。亦為攝生。故復重云。為令衆生成一切智。


*第三復次。願得二利行圓。成上作法藏日獲智見佛等。皆暜照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衆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满等法界無量利益衆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满。如我所得。願一切衆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


疏 文中二。先通朙二利。後又願下。別朙二利。卽成上文。於諸衆生其心平等。初以自等於理。後如我所得下。令物等自。


*第四復次願行稱法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一切衆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衆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衆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衆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


疏 行稱法界。成上心淨無染。及智慧自在。以動合法界。故無所染。是以末云。永不失壞諸清淨行。此章多同理法界也。如智因理發。故同法界。餘皆準之。卽向實際意也。


*第五復次有十四願。願得見佛解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徧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恒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見佛不生執著。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捨。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趣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


疏 見佛解法。成上大智商主。初三自成智性。是商主德。餘為衆生。是商主事。


*第六復次願解法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迴向。如法界根本性迴向。如法界自體性迴向。如法界無依性迴向。如法界無忘失性迴向。如法界空無性迴向。如法界寂靜性迴向。如法界無處所性迴向。如法界無遷動性迴向。如法界無差別性迴向。


疏 願解法界。卽理法界。豈以此文而名隨相。然此中云如。晉經云解。解契於理。故名為如。卽是成前安隱正道。文有十句。一不隨緣變。二不守自性。故為法本。三如亦復如。是其自體。故晉經中。名為如如。四非是能依。五不蹔離如。六隨緣無性。卽是如性。七無性亦無。本來寂靜。八無二性。離能所故。九不隨三世。十一味平等。


*第七復次願衆生成法師。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成菩薩法師。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願一切衆生作無上法師。方便安立一切衆生於一切智。願一切衆生作無屈法師。一切問難莫能窮盡。願一切衆生作無礙法師。得一切法無礙光明。願一切衆生作智藏法師。能善巧說一切佛法。願一切衆生成諸如來自在法師。善能分別如來智慧。願一切衆生作如眼法師。說如實法不由他教。願一切衆生作憶持一切佛法法師。如理演說不違句義。願一切衆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善入諸法。願一切衆生作大身法師。其身普徧一切國土。興大法雲。雨諸佛法。願一切衆生作護法藏法師。建無勝幢護諸佛法。令正法海無所缺減。願一切衆生作一切法日法師。得佛辯才巧說諸法。願一切衆生作妙音方便法師。善說無邊法界之藏。願一切衆生作到法彼岸法師。以智神通開正法藏。願一切衆生作安住正法法師。演說如來究竟智慧。願一切衆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能說無量無盡功德。願一切衆生作不誑世間法師。能以方便令入實際。願一切衆生作破諸魔衆法師。善能覺知一切魔業。願一切衆生作諸佛所攝受法師。離我我所攝受之心。願一切衆生作安隱一切世間法師。成就菩薩說法願力。


疏 願衆生成法師。卽成上而作導首。導首卽是法師。上為他作。今令他作。仁王經說十三法師。如來滅後。流化不絕。亦名法師。如法蕐。菩薩藏經。各有其品。今此多就極勝而說。於中有二十法師。七云如眼者。現證。非聞見故。九無相之相。是玅相故。二十唯有說法。能安世間。


*第八復次不取著廻向。卽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故迴向。不以取著報故迴向。不以取著心故迴向。不以取著法故迴向。不以取著事故迴向。不以取著因故迴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不以取著利益衆生故迴向。


疏 此及第九。成上作不可壞堅固善友。此之一段。朙堅固緣。文顯可知。


*第九離過成德廻向。先十七句離過。卽離可壞緣。後但為下成德。朙其所為。為不可壞堅固善友。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為耽著色境界故迴向。不為耽著聲香味觸法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生天故迴向。不為求欲樂故迴向。不為著欲境界故迴向。不為求眷屬故迴向。不為求自在故迴向。不為求生死樂故迴向。不為著生死故迴向。不為樂諸有故迴向。不為求和合樂故迴向。不為求可樂著處故迴向。不為懷毒害心故迴向。不壞善根故迴向。不依三界故迴向。不著諸禪解脫三昧故迴向。不住聲聞辟支佛乗故迴向。


疏 前十五事護煩惱行。於中初二。不耽現境。次一不求當報。餘通二世。後一護小乘行。其第十六。若解脫三昧。唯小乘因。諸禪三昧。通生死因。未得不求。已得不著。誰復求死。所謂求生。生必死故。求和合者。除涅槃樂。皆有合故。沙彌求龍。是懷毒廻向。願為魔王。卽壞善廻向。


鈔 沙彌求龍者。智論云。昔有羅漢。居近龍池。毎至食時。皆請羅漢入池供養。羅漢神通。安坐繩床。忽然而去。有一沙彌。於一日中。臨至食時。密在床下。攀繩床轅。羅漢不知。如常運通至龍池中。從床下出。龍王怪問。此未離欲。何以將來。以天甘露以供養羅漢。以人間味而饍沙彌。沙彌滌鉢。駭其香味。恨師忿龍。兼貪龍女。興心欲奪。龍得他心。知沙彌意。復兼頭痛。求其謝過。沙彌心志。毒願不息。加切精誠。復足下水出。尋至池邊。以衣覆頭。便化為龍。遂入池內。咬殺其龍。奪其宮殿。妻子眷屬。報龍已畢。卽興風雲。震雷降雹。拔倒寺宇。淨無所有。國王知之。復為立寺。復被毀滅。國王大怒。遂要其龍。若更為害。當填此池。龍遂謝過。謂其師曰。自今已後。不敢為惡。然是龍身。性多瞋毒。恐後還發。若見池上有黑雲生。卽是弟子起於惡心。當令鳴鐘。念摩訶般若。惡心則息。後如其言。毎有雲起。卽念般若。鳴鐘擊磬。雲則散滅。釋曰。此沙彌為龍。具有二意。一為貪色味。二為瞋恚。而皆是毒。


*後顯成德。


但為教化調伏一切衆生故迴向。但為成满一切智智故迴向。但為得無礙智故迴向。但為得無障礙清淨善根故迴向。但為令一切衆生超出生死證大智慧故迴向。但為令大菩提心如金剛不可壞故迴向。但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迴向。但為以無量莊嚴莊嚴佛種性示現一切智自在故迴向。但為求菩薩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迴向。但為於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賢行圓滿不退。被堅固大願鎧。令一切衆生住普賢地故迴向。但為盡未來劫度脫衆生常無休息。示現一切智地無礙光明恒不斷故迴向。


疏 亦是所求。在文易了。


*大文第二四門。總顯廻向之意。故初不云復以善根。但云以彼善根廻向時。居然揀別。四門卽為四別。初一門。朙應向實際。及向衆生。第二門。朙應向菩提。第三門。朙應離過。第四門。朙有成益。初門為二。初朙應向實際。後又為令下。朙應向衆生。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迴向時。以如是心迴向。所謂以本性平等心迴向。以法性平等心迴向。以一切衆生無量平等心迴向。以無諍平等心迴向。以自性無所起平等心迴向。以知諸法無亂心迴向。以入三世平等心迴向。以出生三世諸佛種性心迴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迴向。以生成一切智行迴向。


疏 本性。卽不變性。法性。卽隨緣性。衆生是人。卽無分量。無諍是法。理事不乖。自性。則起無所起。諸法則橫該本寂。三世。則豎入無差。以知法性為緣。則生起佛種。依性依用。無退失時。照斯實際。實智行立。


*後應向衆生。


又為令一切衆生永離一切地獄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不入畜生趣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不往閻羅王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除滅一切障道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满足一切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能應時轉法輪令一切歡喜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入十力輪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满足菩薩無邊清淨法願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隨順一切善知識教。菩提心器得满足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修諸菩薩無障礙行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常見諸佛現其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清淨法光明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無畏大菩提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菩薩不思議智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普救護衆生令清淨。大悲心常現前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以不可說不可說勝妙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剎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摧滅一切衆魔鬬諍羅網業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於一切佛剎皆無所依修菩薩行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發一切種智心。入一切佛法廣大門故迴向。


疏 向衆生中。有二十所為。七云十力輪者。圓滿摧伏故。十四云無畏菩提心者。不畏生死長遠。衆生難度。轉依難證。萬行難修。菩提曠遠故。


鈔 不畏等者。卽三種練磨心。論識第九資糧位中偈云。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長行釋未能伏滅中云。此位二障雖未能滅。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湥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注云。第一菩提廣大屈。引他况已練。廣者無邊。大者無上。湥者難測。遠者長時。由此退屈。引他已證。我同彼類。何故退耶。攝論頌云。十方世界諸有情。念念速成善逝果。彼旣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二聞施等波羅密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注云。第二萬行難修屈。省己增修練。偈云。汝已來道經多劫。無益受苦尚能超。今修少善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玅因。練磨其心。勇猛不退。卽第三轉依難證屈。引粗况玅練。如行施等。尚感貴樂。况我所修清淨玅善而無果耶。論偈云。博地凡夫初發心。尚擬遠趣菩提果。我已精進經多劫。不應退屈卻沉淪。論云。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今疏初不畏生死長遠。衆生難度。卽通說也。轉依難證下。卽例牒三種練磨之心。故總說云。不畏。無性攝論。當其第六。


*第二應向菩提。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正念清淨迴向。智慧決定迴向。盡知一切佛法方便迴向。為成就無量無礙智故迴向。為欲满足清淨殊勝心故迴向。為一切衆生住大慈故迴向。為一切衆生住大悲故迴向。為一切衆生住大喜故迴向。為一切衆生住大捨故迴向。為永離二著住勝善根故迴向。為思惟觀察分別演說一切緣起法故迴向。為立大勇猛幢心故迴向。為立無能勝幢藏故迴向。為破諸魔衆故迴向。為得一切法清淨無礙心故迴向。為修一切菩薩行不退轉故迴向。為得樂求第一勝法心故迴向。為得樂求諸功德法自在清淨一切智智心故迴向。為满一切願。除一切諍。得佛自在無礙清淨法。為一切衆生轉不退法輪故迴向。為得如來最上殊勝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莊嚴。普照一切法界衆生故迴向。為欲調伏一切衆生隨其所樂常令滿足。不捨本願盡未來際聽聞正法修習大行。得淨智慧離垢光明。斷除一切憍慢。消滅一切煩惱。裂愛欲網。破愚癡闇。具足無垢無障礙法故迴向。為一切衆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習一切智行無有退轉。一一令得無礙妙慧。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故迴向。


疏 向菩提者。有二十二廻向。前三無為字。欲成二十故。於中前二十廻向。朙因圓果滿。後二朙得果不捨因。窮未來際以化物。


*第三朙應離過。及第四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時。不應貪著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迴向。應以無瞋善根迴向。應以無癡善根迴向。應以不害善根迴向。應以離慢善根迴向。應以不諂善根迴向。應以質直善根迴向。應以精勤善根迴向。應以修習善根迴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淨信心。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修習清淨大菩薩道。具佛種性得佛智慧。捨一切惡離衆魔業。親近善友成己大願。請諸眾生設大施會。


疏 文竝易知。


*大文第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朙廻向。卽是勝進。文分四別。


第一二門。廻向衆生。二有三門。廻向菩提。三有二門。總顯所為。四有一門。廻向實際。今初分二。前門願得圓音。後門總令具德。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令一切衆生得淨妙音。得柔輭音。得天鼓音。得無量無數不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清淨音。得周徧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說功德莊嚴音。得高遠音。得廣大音。得滅一切散亂音。得充满法界音。得攝取一切衆生語言音。得一切衆生無邊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語言音聲智。得無量語言音聲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莊嚴音。得一切世間無厭足音。得究竟不繫屬一切世間音。得歡喜音。得佛清淨語言音。得說一切佛法遠離癡翳名稱普聞音。得令一切衆生得一切法陀羅尼莊嚴音。得說一切無量種法音。得普至法界無量衆會道場音。得普攝持不可思議法金剛句音。得開示一切法音。得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別智藏音。得演說一切法無所著不斷音。得一切法光明照曜音。得能令一切世間清淨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攝一切法句義音。得神力護持自在無礙音。得到一切世間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得不下劣音。得無怖畏音。得無染著音。得一切衆會道場歡喜音。得隨順美妙音。得善說一切佛法音。得斷一切衆生疑念皆令覺悟音。得具足辯才音。得普覺悟一切衆生長夜睡眠音。


疏 以法師位故。欲令物同得圓音。演法要故。有四十五種音聲。卽密迹經中六十種音。但數不足。次多不同。名或小異。


鈔 密迹經。卽大寶積經中。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三。卷當第十。爾時寂意菩薩。復問金剛力士。如來有幾事秘要。答有三種。一曰身密。二曰意密。三曰口密。口中說六十種音。廣讚如來無思無想無言之言竟。卽云如來從口敷演。如一言詞。出六十品各異音聲。


疏 又此所朙。顯德廣大。如彼但云。暜入衆會音。此則云暜至法界無量衆會道場等。法有所本。不可不知。名言不同。無俟全會。中間云音聲智者。在心為智。宣吐稱音。皆應具二。影畧而說。第八云不可說功德莊嚴者。大悲芬陀利經說。以三千界衆生功德為一聚。更增十倍。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展轉乃至無見頂。前一切功德總為一聚。更增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倍。不及如來胷中大種所發音聲一聲功德。彼約總說。卽此別朙。然六十種中。不出有二。一約具德。如柔輭等。二約無失。如不下劣等。故不下劣初。有又以此善之言。通言音聲者。聲謂四聲。為音之依。音謂五音。依五行別。木聲壅。其音角。火聲識。其音徵。土聲寛。其音宮。金聲清。其音商。水聲濁。其音羽。若一音之義。廣在下文。


*第二總令衆生具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法身。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淨妙功德。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妙相。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業果。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一切智心。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無量清淨菩提心。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了知諸根清淨方便。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信解。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勤修礙行願。願一切衆生得離衆過惡清淨正念智慧辯才。


疏 具德中十句。前五果滿。後五因圓。


*第二三門。廻向菩提。分三。初一門得正果。次一二果因圓。後一依報果滿。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迴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所謂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清淨身。極清淨身。離塵身。極離塵身。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於一切世界現諸業像。於一切世間現言說像。於一切宮殿現安立像。如淨明鏡種種色像自然顯現。示諸衆生大菩提行。示諸衆生甚深妙法。示諸衆生種種功德。示諸衆生修行之道。示諸衆生成就之行。示諸衆生菩薩行願。示諸衆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興於世。示諸衆生一切諸佛神通變化。示諸衆生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威力。示諸衆生成滿普賢菩薩行願一切智性。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微妙淨身。方便攝取一切衆生。悉令成就清淨功德一切智身。


疏 然上衆生得果。有其十句。各應有多。今但廣初一身。則餘可例取。文中三。初朙得身。次顯身用。後結所成。前中初總相。所謂下別相。身是同相。餘是異相。成壞可知。然此十身。通法通智。一光朙者。身光智光。無不照故。二體無闇障。能鑒徹故。三體不受染。若彼潤玉。涅而不緇。四淨德內充。如玉無瑕翳。五非蹔時淨。揀異下流。上三就體辨。次三對境以朙。六不為塵坌。對上清淨。七極微不著。對極清淨。八垢穢無汙。對上不染。若就內德。卽煩惱障盡。名為離塵。習氣亦亡。名極離塵。所知不住。名離心垢。九具相具德。十形充法界。智徧十方。山河事理。不能障礙。


鈔 若彼等者。涅者。水中黑泥。緇者。黑色。謂若玉在泥中。千載不黑。


疏 二於一切下。依身起用。前四色身用。前三羅一身於法界。後一收萬像於一身。次示諸下五句。智身用。後示菩薩行願下。通二身用。後菩薩下。總結所成。


*第二門。願二果因圓中二。初卽理起用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迴向。願身隨住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衆生見者皆悉不虗。發菩提心永無退轉。順眞實義不可傾動。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道而無疲厭。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衆生根。應時說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識心常正念。乃至不捨一剎那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心常正念未曾蹔懈。修諸善根無有虗偽。置諸衆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轉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雲。受大法雨。修菩薩行。


疏 初成行緣。身隨住故。次衆生見下。利他不空。後於善知識下。兼通二利。


*後卽事入玄。


入一切衆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衆生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清淨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無邊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薩行。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5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7:12:31 | 只看該作者

卷第五十九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三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第三門願成依果。文分為二。先總朙。後其一一下別顯。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一一佛剎其量廣大同於法界。純善。無礙。清淨光明。諸佛於中現成正覺。一佛剎中清淨境界。悉能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


疏 文十句。一牒前起後。後正顯願相。一願清淨。二願莊嚴。三分量暜周。四純善。五無障礙。六具淨光。七有佛現。八融攝。九舉一例餘。一剎之展。量同法界。一剎之卷。顯現無餘。展卷無礙。是一佛剎。如一佛剎。剎剎皆然。準上蕐藏。及後人嚴。塵塵尚然。况復剎剎。


*第二別顯中分二。先顯寶嚴。後如寶莊嚴下。類顯餘嚴。今初分三。初總標。次所謂下。別顯。三是為菩薩下。總結。今初。


其一一剎。悉以等法界無量無邊清淨妙寶莊嚴之具而為嚴飾。


*二別顯中復二。先通顯寶嚴。後佛子下。別朙人寶嚴。前中以阿僧祇數。但有九十四數。以晉經皆云無量阿僧祇。初有數事。但云無量。則阿僧祇言。非是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為限局。今就九十四內。寶樹之中。有無量玅寶以為蕐果為一。宮殿中有無量菩薩為二。初段顯因之後。有無數寶藏為三。一一瓔珞中有千菩薩上玅莊嚴為四。下寶枝中有不思議鳥為五。寶蕐中有無量菩薩為六。足滿百數。文中分二。初十八事畧朙顯勝。


所謂阿僧祇清淨寶座。敷衆寶衣。阿僧祇寶帳。寶網垂布。阿僧祇寶蓋。一切妙寶互相暎徹。阿僧祇寶雲。普雨衆寶。阿僧祇寶華。周徧清淨。阿僧祇衆寶所成欄楯軒檻。清淨莊嚴。阿僧祇寶鈴。常演諸佛微妙音聲。周流法界。阿僧祇寶蓮蕐。種種寶色開敷榮曜。阿僧祇寶樹。周帀行列。無量妙寶以為華果。阿僧祇寶宮殿。無量菩薩止住其中。阿僧祇寶樓閣。廣博崇麗延袤遠近。阿僧祇寶卻敵。大寶所成莊嚴妙好。阿僧祇寶門闥。妙寶瓔珞周帀垂布。阿僧祇寶牎牖。不思議寶清淨莊嚴。阿僧祇寶多羅。形如半月衆寶集成。如是一切。悉以衆寶而為嚴飾。離垢清淨不可思議。無非如來善根所起。具足無數寶藏莊嚴。


疏 初畧朙。如是一切下。舉因顯勝。


*後復有下。八十二事廣顯。


復有阿僧祇寶河。流出一切清淨善法。阿僧祇寶海。法水盈滿。阿僧祇寶芬陀利蕐。常出妙法芬陀利聲。阿僧祇寶須彌山。智慧山王秀出清淨。阿僧祇八楞妙寶。寶線貫穿嚴淨無比。阿僧祇淨光寶。常放無礙大智光明普照法界。阿僧祇寶鈴鐸。更相扣擊出妙音聲。阿僧祇清淨寶。諸菩薩寶具足充滿。阿僧祇寶繒綵。處處垂下色相光潔。阿僧祇妙寶幢。以寶半月而為嚴飾。阿僧祇寶旛。悉能普雨無量寶旛。阿僧祇寶帶。垂布空中莊嚴殊妙。阿僧祇寶敷具。能生種種微細樂觸。阿僧祇妙寶旋。示現菩薩一切智眼。阿僧祇寶瓔珞。一一瓔珞百千菩薩上妙莊嚴。阿僧祇寶宮殿。超過一切妙絕無比。阿僧祇寶莊嚴具。金剛摩尼以為嚴飾。阿僧祇種種妙寶莊嚴具。常現一切清淨妙色。阿僧祇清淨寶。殊形異彩光鑒暎徹。阿僧祇寶山以為垣牆。周帀圍繞清淨無礙。阿僧祇寶香。其香普熏一切世界。阿僧祇寶化事。一一化事周徧法界。阿僧祇寶光明。一一光明現一切光。


疏 於中分五。第一二十四事。唯以外寶為嚴。其間三兩。亦標以事名。釋以法門。且從多判。


復有阿僧祇寶光明。清淨智光照了諸法。復有阿僧祇無礙寶光明。一一光明周徧法界。有阿僧祇寶處。一切諸寶皆悉具足。阿僧祇寶藏。開示一切正法藏寶。阿僧祇寶幢。如來幢相迥然高出。阿僧祇寶賢。大智賢像具足清淨。阿僧祇寶園。生諸菩薩三昧快樂。阿僧祇寶音。如來妙音普示世間。阿僧祇寶形。其一一形。皆放無量妙法光明。阿僧祇寶相。其一一相悉超衆相。阿僧祇寶威儀。見者皆生菩薩喜樂。阿僧祇寶聚。見者皆生智慧寶聚。阿僧祇寶安住。見者皆生善住寶心。阿僧祇寶衣服。其有著者生諸菩薩無比三昧。阿僧祇寶袈裟。其有著者。纔始發心。則得善見陀羅尼門。


疏 二有十五事。標以事名。釋以法門。欲顯卽事成法門故。


阿僧祇寶修習。其有見者。知一切寶皆是業果決定清淨。阿僧祇寶無礙知見。其有見者得了一切清淨法眼。阿僧祇寶光藏。其有見者。則得成就大智慧藏。


疏 三有三事。唯約法門。顯卽法可貴。非要託事。


阿僧祇寶座。佛坐其上大師子吼。阿僧祇寶燈。常放清淨智慧光明。阿僧祇寶多羅樹。次第行列。繚以寶繩莊嚴清淨。其樹復有阿僧祇寶幹。從身聳擢端直圓潔。阿僧祇寶枝。種種衆寶莊嚴稠密。不思議鳥翔集其中。常吐妙音宣揚正法。阿僧祇寶葉。放大智光徧一切處。阿僧祇寶蕐。一一蕐上無量菩薩結跏趺坐徧遊法界。阿僧祇寶果。見者當得一切智智不退轉果。阿僧祇寶聚落。見者捨離世聚落法。阿僧祇寶都邑。無礙衆生於中盈滿。阿僧祇寶宮殿。王處其中具足菩薩那羅延身。勇猛堅固。被法甲冑。心無退轉。阿僧祇寶舍。入者能除戀舍宅心。阿僧祇寶衣。著者能令解了無著。阿僧祇寶宮殿。出家菩薩充滿其中。阿僧祇寶珍玩。見者咸生無量歡喜。阿僧祇寶輪。放不思議智慧光明轉不退輪。阿僧祇寶跋陀樹。因陀羅網莊嚴清淨。阿僧祇寶地。不思議寶。間錯莊嚴。阿僧祇寶吹。其音清亮充滿法界。阿僧祇寶鼓。妙音克諧窮劫不絕。


疏 四有二十二事。約於事寶。能成法門。或顯依中有正。朙雜莊嚴。


阿僧祇寶衆生。盡能攝持無上法寶。阿僧祇寶身。具足無量功德妙寶。阿僧祇寶口。常演一切妙法寶音。阿僧祇寶心。具清淨意大智願寶。阿僧祇寶念。斷諸愚惑。究竟堅固一切智寶。阿僧祇寶明。誦持一切諸佛法寶。阿僧祇寶慧。決了一切諸佛法藏。阿僧祇寶智。得大圓滿一切智寶。阿僧祇寶眼。鑒十力寶無所障礙。阿僧祇寶耳。聽聞無量盡法界聲清淨無礙。阿僧祇寶鼻。常齅隨順清淨寶香。阿僧祇寶舌。能說無量諸語言法。阿僧祇寶身。徧遊十方而無罣礙。阿僧祇寶意。常勤修習普賢行願。阿僧祇寶音。淨妙音聲徧十方界。阿僧祇寶身業。一切所作以智為首。阿僧祇寶語業。常說修行無礙智寶。阿僧祇寶意業。得無障礙廣大智寶究竟圓滿。


疏 五十八事。顯於內身六根三業。皆名為寶。竝圓朙可貴故。此上諸事。或純或雜。或依正無礙。皆以事事無礙法門因所感故。若將一因各對一事。如以寂忍為因。所感寶衣等。恐繁不顯。觀者思之。復將一因成一切果。四句融通。義如常說。


*二人寶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彼一切諸佛剎中。於一佛剎。一方。一處。一毛端量。有無量無邊不可說數諸大菩薩。皆悉成就清淨智慧充滿而住。如一佛剎。一方。一處。一毛端量如是。盡虗空。徧法界。一一佛剎。一一方。一一處。一一毛端量。悉亦如是。


疏 人寶嚴者。法蕐云。彼國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所以楚魏之朝。亦不以金玉為珍。而以賢臣為寶。徧法界微塵之處。有多菩薩。可謂大心嚴剎也。


*三結成寶嚴。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迴向。普願一切諸佛國土。悉具種種妙寶莊嚴。


疏 可知。


*二類顯餘嚴。


如寶莊嚴如是。廣說。如是香莊嚴。蕐莊嚴。鬘莊嚴。塗香莊嚴。燒香莊嚴。末香莊嚴。衣莊嚴。蓋莊嚴。幢莊嚴。旛莊嚴。摩尼寶莊嚴。次第乃至過此百倍。皆如寶莊嚴。如是廣說。


疏 有十一事。一一皆有上之百事。幷前一百。則一千二百。言次第乃至過此百倍者。若言嚴事過者。則不應言。皆如寶嚴。若準晉經云。衣葢幢幡。乃至百事莊嚴。卽以香等為百。過此倍之三字。譯者不玅。若別理通者。以前寶嚴但列百事。非止唯百。應過百倍。則百百為萬。表圓融萬行。則應廻文云。摩尼寶嚴。皆如寶莊嚴。如是廣說。次第乃至過此百倍。理則無違。


*第三二門。廻向所為中。初一門應為衆生。後門應為菩提。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所集善根。為長養一切善根故迴向。為嚴淨一切佛剎故迴向。為成就一切衆生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心淨不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入甚深佛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無能過清淨功德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不可壞清淨福力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無盡智力度諸衆生令入佛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平等無量清淨言音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平等無礙眼。成就盡虗空徧法界等智慧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清淨念。知前際劫一切世界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無礙大智慧。悉能決了一切法藏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無限量大菩提。周徧法界無所障礙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平等無分別同體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一切功德。具足莊嚴清淨身語意業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同於普賢行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入一切同體清淨佛剎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悉觀察一切智皆趣入圓滿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遠離不平等善根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平等無異相深心次第圓滿一切智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安住一切白法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於一念中證一切智得究竟故迴向。為令一切衆生皆得成滿清淨一切智道故迴向。


疏 有二十三句。初之二句。文雖在初。義通二處。第三成就衆生。是為總句。下皆是別。始自信心。終成種智。其文竝顯。


*二應向菩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普為一切衆生如是迴向已。復以此善根。欲普圓滿演說一切清淨行法力故迴向。欲成就清淨行威力得不可說不可說法海故迴向。欲於一一法海具足無量等法界清淨智光明故迴向。欲開示演說一切法差別句義故迴向。欲成就無邊廣大一切法光明三昧故迴向。欲隨順三世諸佛辯才故迴向。欲成就去來現在一切佛自在身故迴向。為尊重一切佛可愛樂無障礙法故迴向。為滿足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常無退轉故迴向。欲成就不思議差別法無障礙智。心無垢染諸根清淨。普入一切衆會道場故迴向。欲於一切若覆若仰。若麤若細。若廣若狹。小大染淨。如是等諸佛國土。常轉平等不退法輪故迴向。欲於念念中得無所畏無有窮盡種種辯才妙法光明開示演說故迴向。為樂求衆善發心修習。諸根轉勝獲一切法大神通智。盡能了知一切諸法故迴向。欲於一切衆會道場親近供養。為一切衆生演一切法咸令歡喜故迴向。


疏 向菩提中。朙因圓果滿。大用無盡。亦顯可知。


*第四廻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以住法界無量住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身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語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意業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色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受想行識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蘊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界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處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內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外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發起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深心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方便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信解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諸根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初中後際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業報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染淨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衆生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佛剎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法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世間光明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諸佛菩薩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行願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出離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菩薩教化調伏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法界無二平等迴向。以住法界無量如來衆會道場平等迴向。


疏 有二十九句。皆云法界者。理事無礙法界也。皆云住者。智契卽事之理。無所住故。住卽入義。以安住故。法界無二。卽是等義。初云無量住者。一切善根。皆是所住。今以無住之住。便同法界無量。他皆倣此。 第二攝將廻向竟。


*第三廻向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身。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語。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心。安住法界無量平等諸菩薩清淨行願。安住法界無量平等清淨衆會道場。安住法界無量平等。為一切菩薩廣說諸法清淨智。安住法界無量平等。能入盡法界一切世界身。安住法界無量平等。一切法光明清淨無畏。能以一音盡斷一切衆生疑網。隨其根欲皆令歡喜。住於無上一切種智。力。無所畏。自在。神通。廣大功德出離法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住等法界無量迴向。


疏 文有十句。皆言安住者。由上智契。故能得安也。身等。卽差別事法。今卽平等清淨。平等清淨。卽是法界。無盡法界清淨。卽所成德。智能安住。全同法界。由八安住。成後二用。一一音暜斷物疑。二上住佛德。佛德雖多。畧舉其四。謂十力。四無畏。十自在。六神通。名廣大德。對上種智。為佛二嚴。是出離法。三佛子下。大科依釋結名。 第三廻向成德竟。


*大文第二菩薩下。位果。分三。初標得因。次列其所得。三結得之相。今初。


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一切善根。如是迴向時。


*二列其所得。


成滿普賢無量無邊菩薩行願。悉能嚴淨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佛剎。令一切衆生亦得如是。具足成就無邊智慧了一切法。於念念中見一切佛出興於世。於念念中見一切佛無量無邊自在力。所謂廣大自在力。無著自在力。無礙自在力。不思議自在力。淨一切衆生自在力。立一切世界自在力。現不可說語言自在力。隨時應現自在力。住不退轉神通智自在力。演說一切無邊法界俾無有餘自在力。出生普賢菩薩無邊際眼自在力。以無礙耳識聞持無量諸佛正法自在力。一身。結跏趺坐。周徧十方無量法界。於諸衆生無所迫隘自在力。以圓滿智普入三世無量法自在力。又得無量清淨。所謂一切衆生清淨。一切佛剎清淨。一切法清淨。一切處徧知智清淨。徧虗空界無邊智清淨。得一切差別言音智。以種種言音普應衆生清淨。放無量圓滿光普照一切無邊世界清淨。出生一切三世菩薩行智清淨。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衆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衆生皆作所應作清淨。


疏 二中畧顯三種果滿。一因果利益滿。二於念念下。見佛自在滿。又二。初總標。後所謂下。別顯。皆以體用理量。俱無障礙。是佛自在。


鈔 皆以體用等者。理量。卽如理智。如量智。佛地論第三。亦名二修。一如理修。二如量修。世間所知。唯有二種。一人。二法。若能通達此二空者。則永證得眞如實際。是故名為理量。總釋二修。如理修者。不壞人法。如此人法。本來玅極。寂靜為性。故無增無減。離有離無。寂靜者。性清淨法。本來無生。淨心不執。名為滅諦。是心有自性清淨。及煩惱惑障。如此兩法。無漏界中。善心惡心。獨自行故。於一念中。兩心不相應故。乃至如此而知。名如理智。別釋初修。會歸理智。如量修者。究竟窮達一切境界。名如量智。若見一切眾生。乖如境智。則成生死。若符境智。則得涅槃。以是義故。名為如量。別釋量智。卽第二修。至初地菩薩。得此二智。以通達徧滿法界理故。生死涅槃。二法俱知。二智起種也。又此兩智。是自證知見。由自得解。不由他得。但自得證知。名自證知見。明自證。非他也。又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衆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言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界。是如量智相。二智相別。又此二智。復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智為果者。由此智故。知於如來眞俗等法。具足成就。因果義別。又如理智。是清淨因。如量智。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寂滅。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二因不同。釋曰。前文頻有理量二智。此方廣釋。


疏 三又得下。清淨果滿。由淨惑障。見性淨故。亦先標。所謂下列。文顯可知。


*三結能得之相。


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現前。皆悉知見。皆悉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到於彼岸。


疏 平等者。離能所知故。餘竝易了。


*大文第六瑞應分。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雨衆天華。天鬘。天末香。天諸雜香。天衣服。天珍寶。天莊嚴具。天摩尼寶。天沉水香。天栴檀香。天上妙蓋。天種種幢。天雜色旛。阿僧祇諸天身。無量百千億不可說天妙法音不可思議天讚佛音。阿僧祇天歡喜音。咸稱善哉。無量阿僧祇百千那由他諸天恭敬禮拜。無數天子常念諸佛。希求如來無量功德心不捨離。無數天子作衆妓樂。歌詠讚歎供養如來。百千阿僧祇諸天放大光明。普照盡虗空徧法界一切佛剎。現無量阿僧祇諸佛境界如來化身。出過諸天。


疏 於中二。先動地生信。後佛神力故下。興供表行。於中三。一供因。二外事供。三阿僧祇下。內事三業供。


*大文第七結通十方。


如於此世界兜率陀天宮說如是法。周徧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悉亦如是。


疏 以是通方之說故。準上諸會。或結瑞應。今此結說。故別開章。


*大文第八證成分。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百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而來集會。周徧十方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大迴向。佛子。我等皆同一號名金剛幢。悉從金剛光世界金剛幢佛所。來詣此土。彼諸世界。悉以佛神力故而說是法。衆會眷屬。文辭句義。皆亦如是。不增不減。我等皆承佛神力。從彼土來為汝作證。如我來此衆會為汝作證。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兜率天宮寶莊嚴殿諸菩薩衆來為作證。亦復如是。


疏 云百萬者。位過前故。


*大文第九偈讚勸修分。於中二。先序意。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曁于法界已。善知文義增廣大心。大悲普覆一切衆生。繫心安住三世佛種。善入一切佛功德法。成就諸佛自在之身。觀諸衆生心之所樂。及其所種一切善根。悉分別知。隨順法身。為現清淨妙色之身。卽於是時。而說頌曰。


疏 可知。


*後正說偈。於中亦二。先朙第十廻向偈。後歎勝勸修。


菩薩成就法智慧 悟解無邊正法門 為法光明調御師 了知無礙眞實法 菩薩為法大導師 開示甚深難得法 引導十方無量衆 悉令安住正法中 菩薩已飲佛法海 法雲普雨十方界 法日出現於世間 闡揚妙法利羣生 常為難遇法施主 了知入法巧方便 法光清淨照其心 於世說法恒無畏 善修於法自在心 悉能悟入諸法門 成就甚深妙法海 普為衆生擊法鼓 宣說甚深希有法 以法長養諸功德 具足清淨法喜心 示現世間佛法藏 諸佛法王所灌頂 成就法性智藏身 悉能解了法實相 安住一切衆善法 菩薩修行第一施 一切如來所讚喜 所作皆蒙佛忍可 以此成就人中尊 菩薩成就妙法身 親從諸佛法化生 為利衆生作法燈 演說無量最勝法


疏 前中三十六偈分三。初九偈。頌所廻善根。


隨所修行妙法施 則亦觀察彼善根 所作衆善為衆生 悉以智慧而迴向 所有成佛功德法 悉以迴施諸羣生 願令一切皆清淨 到佛莊嚴之彼岸


疏 次七偈頌廻向行。後二十偈頌位果。二中分三。初二偈。總頌前文九段廻向。


十方佛剎無有量 悉具無量大莊嚴 如是莊嚴不可思 盡以莊嚴一國土


疏 次一偈。頌廻向嚴剎。


如來所有清淨智 願令衆生皆具足 猶如普賢眞佛子 一切功德自莊嚴 成就廣大神通力 往詣世界悉周徧 一切衆生無有餘 皆使修行菩薩道 諸佛如來所開悟 十方無量諸衆生 一切皆令如普賢 具足修行最上行 諸佛菩薩所成就 種種差別諸功德 如是功德無有邊 願使衆生悉圓滿


疏 後四偈。頌二段中廻向所為。


菩薩具足自在力 所應學處皆往學 示現一切大神通 普詣十方無量土


疏 三菩薩具足下。頌位果中三。初一偈頌見佛自在。由己自在。方見佛自在。


菩薩能於一念頃 覲等衆生無數佛 又復於一毛端中 盡攝諸法皆明見 世間衆生無有量 菩薩悉能分別知 諸佛無量等衆生 大心供養咸令盡 種種名香上妙華 衆寶衣裳及旛蓋 分布法界咸充滿 發心普供十方佛 一毛孔中悉明見 不思議數無量佛 一切毛孔皆如是 普禮一切世間燈 舉身次第恭敬禮 如是無邊諸最勝 亦以言辭普稱讚 窮盡未來一切劫 一如來所供養具 其數無量等衆生 如是供養一如來 一切如來亦復然 供養讚歎諸如來 盡彼世間一切劫 世間劫數可終盡 菩薩供養無休懈 一切世間種種劫 於爾所劫修諸行 恭敬供養一如來 盡一切劫無厭足 如無量劫供一佛 供一切佛皆如是 亦不分別是劫數 於所供養生疲厭 法界廣大無邊際 菩薩觀察悉明了 以大蓮蕐徧布中 施等衆生無量佛 寶蕐香色皆圓滿 清淨莊嚴甚微妙 一切世間無可喻 持以供養人中尊 衆生數等無量剎 諸妙寶蓋滿其中 悉以供養一如來 供一切佛皆如是 塗香無比最殊勝 一切世間未曾有 以此供養天人師 窮盡衆生數等劫 末香燒香上妙華 衆寶衣服莊嚴具 如是供養諸最勝 歡喜奉事無厭足 等衆生數照世燈 念念成就大菩提 亦以無邊偈稱述 供養人中調御者 如衆生數佛世尊 皆修無上妙供養 如衆生數無量劫 如是讚歎無窮盡 如是供養諸佛時 以佛神力皆周徧 悉見十方無量佛 安住普賢菩薩行


疏 次十七偈頌得清淨中。一念中暜入三世一切諸佛衆會道場智清


淨。上云入者。必在供養。故此廣顯。此是力能。亦可頌前願成所為。


過去未來及現在 所有一切諸善根 令我常修普賢行 速得安住普賢地 一切如來所知見 世間無量諸衆生 悉願具足如普賢 為聰慧者所稱讚


疏 後二偈總結第十廻向。然上且依麤相而分。菩薩縱任辨才。體勢包攝。大旨無異。故不委論。


*第二歎勝勸修。通於十向。


此是十方諸大士 共所修治迴向行 諸佛如來為我說 此迴向行最無上 十方世界無有餘 其中一切諸衆生 莫不咸令得開覺 悉使常如普賢行 如其迴向行布施 亦復堅持於禁戒 精進長時無退怯 忍辱柔和心不動 禪定持心常一緣 智慧了境同三昧 去來現在皆通達 世間無有得其邊 菩薩身心及語業 如是所作皆清淨 一切修行無有餘 悉與普賢菩薩等 譬如法界無分別 戲論染著皆永盡 亦如涅槃無障礙 心常如是離諸取


疏 於中九偈分二。先六偈。舉人就行以歎勝。謂是菩薩所行。如來所說。六度隨相等行。法界離相等行。故是超勝。


智者所有迴向法 諸佛如來已開示 種種善根悉迴向 是故能成菩薩道 佛子善學此迴向 無量行願悉成滿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說 菩薩廣大殊勝行 冝應善住此迴向 是諸佛子號普賢


疏 後三偈。結歎勸修。


*大文第十末後二偈。校量功德。


一切衆生猶可數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得邊 衆剎為塵可知數 如是大仙諸佛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疏 德旣無限。宜可修行。然此顯德湥勝高遠者。一圓融教故。二約殊勝願力故。登地已上。寄位階差。故每結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知。勿謂此湥。便言地劣。


論 云何為等法界無量廻向。釋曰。如法界無中邊。廻向心無中邊。如法界無作者。廻向心無作者。法界無來去遠近。廻向心無來去遠近。法界如虛空。廻向智如虛空。法界不思議。廻向智不思議。法界無所依。廻向智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如無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滅時分所攝。廻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廻向之智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法界有無自在。廻向之智有無自在。為令自他。皆如法界。無礙自在。如諸佛故。以是名為等法界無量廻向。大意令一切發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諸德用自在圓滿廣大無限離大小性。不屬一二三百千萬等有限量故。等無限量法。世間出世間大智大悲喜捨等法界衆生界故。若不如是廻向。設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薩。樂生淨土。皆住門外三車。露地白牛。不當其分。此十廻向。令諸三乘得出世心者。令達世間生死之性。自性法界。令起大悲。與一切衆生。皆得令見衆生性是法界智故。得平等悲門。入暜光朙圓智之宅故。不令久住草菴化城。卽如維摩居士所說一期法門。是令三乘廻向之少分。法蕐露地白牛之乘。畧陳一分之寶所。總與法界門暜光朙大智佛果暜賢行海。是暜終畢也。如此當部經中十廻向門。為廻十住十行中。大悲大智法身萬行。功德莊嚴。自他滯障。悲敬不眞。知見不廣。悲心不暜。心不廣大。不稱無限法界。將此廻向。均治令等。稱法界無礙無限自在性故。若不如是。以無限廻向發願。暜為無限法界衆生。卽自住眞門。偏生淨土。不依法界無礙垢淨平等無限同體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廻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門。總在其中。此義十地位。更不別配佛果。但取此位十箇佛果上名總同。同名為玅。菩薩名號。十地位中菩薩上名。與此十廻向位菩薩。總名金剛。但幢與藏別。朙玅用之佛果。及所行之法。與此無殊。但蘊積功終。大悲功滿。名之為藏。非是異此廻向位外別法也。 第五會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4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 17:19:59 | 只看該作者

卷第六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發表於 2012/07/29 由 huayantanxuan


*四門中初來意。


疏 來意者。為答暜光十地問故。夫功不虛設。終必有歸。前朙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朙智冥真如。聖位果立。故有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故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即斯義也。然會來即是品來。一會之中。唯一品故。故釋名宗趣。亦品會無差。


鈔 言證前三心者。謂直。湥。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故。


*次釋名。


疏 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後得而起用故。不處化樂者。表凡聖隔絕故。三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本論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義也。


論 何故名為十地品。釋曰。以朙如來暜光朙智以成地體。如經。如是菩薩。已踐如來暜光朙地。即大圓鏡智是。所說四智。及一切種。一切智之差別。以此為智體。以諸菩薩。雖登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密。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又以一波羅密中而自具十法。名為十地。十十之中具百。百不移十。故名為十地。乃至十百。十千。十萬。十十萬。十億。乃至十不可說。朙十數該含一多無盡。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通因十。即通十信。所信十箇佛果。即以暜光朙殿所說十箇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乃至無礙智佛。解脫智佛。通十箇智佛為所信之果。進修之中。經十住。十行。十迴向。還將十信之中十箇智果以成此十地之體。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暜光朙智為本。暜光朙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卻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於五位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品者。均分義。一多次第。升進同別。階級義故。此乃是無升進中進修。無層級中層級。且畧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是故此經。十住。十行。十迴向。皆有隨位進修因果十佛號故。十地十一地。以取十迴向中佛果通號。更不別立佛名號故。為此後十地十一地。但取十迴向中。理智大悲玅用蘊積。使德行功熟。更無異法。以此義故。十迴向中十箇佛果。總號之為玅。為朙十迴向。已和會理事悲智玅用法成故。以此。如來亦不云升天。他化天王。亦不云遙見。亦無迎佛。及以興供。古人云。十地無迎佛及敷座者。以經來文未足者。此非為得經之意也。但為法則。如十迴向中大願及智悲。修令圓滿如彼。故無敷座等事。為朙法則。依地前舊法。不更別有加行進修。以十地法門。但依十信十住中法則以不動智為體。以十住中十箇月佛。十行中十箇眼佛。十迴向中十箇玅佛。以為十信中不動智佛上加行進修。十地同此準知。不移初法。


*三宗趣。


疏 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有二義。一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二前二皆宗。為成佛果為趣。後別者。別於上總。畧有十義。一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以離能所證故。雖通一部。此品正朙。二約所證。是離垢真如。三者約智。謂根本後得。亦通方便。


鈔 三約智中。亦通方便者。正唯二智。以後九方便。即後得故。初地方便。未是地故。如欲入二地。起於十心。是住初地後得智中。進修此十。所謂正直。柔軟。堪能。調伏。寂靜。純善。不雜。無顧戀。廣心。大心。此十若滿。即入二地。二地入三等。皆準此知。初地加行。若未圓滿。正屬地前四加行位。今言亦通者。後九方便。望於本地。雖是後得。望起後地為方便故。初地加行。在十地會明。非迴向位。故屬初地。則此會中。亦有未入地行之方便也。


疏 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五約所修。初地修願行。二地戒行。三禪行。四道品行。五四諦行。六緣生行。七菩提分行。八淨土行。九說法行。十受位行。六約修成有四行。謂初地信樂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地已上皆慧行。於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七地已去是菩薩慧。七約寄位行。十地各寄一度。八者約法有三德。謂證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九約寄乘法。謂初二三地。寄世間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世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


鈔 九約寄乘者。謂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無色乘。故以初三為人天乘。四地初斷俱生身見。觀於道品。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終。寄阿羅漢。六地觀緣。寄於緣覺。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薩。八地已上。既是一乘。故不云寄。


疏 十者撮要為六決定。宗辨此故。


鈔 十撮要者。本分當明。


疏 於此十中。二三四八十。通於圓融行布。初一雙非。餘皆行布。多約寄法顯淺深故。若以圓融。融彼行布。則無不圓融。故以別從總。皆十地宗。若別中之別。則地地別宗。別論其趣。不異總趣。問。何為地前顯圓融德。地上行布。彰淺劣耶。答。顯一乘故。云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乘。前淺後湥。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朙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湥甚湥。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顯湥。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虛空鳥迹。迹迹合空。大海十德。德德皆海。地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文文之內。皆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知。故剛藏俟五請而方說。世親以六相而圓融。意在於斯矣。又此一會。文唯一品。闕於方便及勝進者。正表斯義。所以闕方便者。有二義故。一表證法無二。離方便故。二總攝三賢。皆為入地之方便故。闕進趣者。亦有二義。一十地如佛。更無趣故。二以十定等品。即此勝進故。若爾。何以別會說耶。含二義故。一開此勝進。成等覺故。二勝進趣佛。行深遠故。若別立方便勝進。即不得包攝前後。顯地圓融。十地甚湥。良在於此。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湥。異於地上。此解尤玅。學者應思。


*第四釋文。一品分二。初長行散說。後偈頌總攝。偈中雖有第十地偈。以後有總攝之偈。前隔結通等文。故從文便科之。中間諸頌。攝在當地。初長行中二。先正說十地。後爾時復以下。菩薩證成。前中亦二。先顯此界所說。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齊說。


鈔 然下用論。小異於古。謂論先具牒經文。後以論釋。遠公先委釋經。後復釋論。後人多取遠公釋論之文。不觀前文釋經之處。故多缺畧。今皆對會二處釋文。為一異也。二昔人或釋經竟。後牒論釋。或復牒論而後釋論。今則經中易者。則直用論為疏釋之。或令義顯。加一兩字。若經文難。則先釋經。後引論釋。若論難者。先牒論文。後方疏釋。或先取論意以解經文。後引論證。為二異也。三晉經。論經。及今唐本。三經不同。賢首釋晉。遠公釋論。後人但取以釋今經。若不善會。時有差失。今同則不明。異則通會。為三異也。


*前中大科。總有十分。一序分。起說由致故。二三昧分。顯證能說故。三加分。示說不虛故。四起分。定無言說故。五本分。起先畧陳故。六請分。聞名渴仰故。七說分。正為廣陳故。(上七依論次第。)八影像分。別說難曉。以喻總朙故。九利益分。為說既竟。顯勝勸修故。十偈頌分。散說難知故。若依十地。即為十段。初歡喜地。文有八分。七如前朙。第八名為挍量勝分。文之分齊。至下朙顯。今初序分。論經別行。具六成就。今攝在大部。故闕信聞。但有餘四。謂一時。二主。三處。四眾。雖有四事。而論但云時處等。挍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說。而不言主眾勝者。意朙主眾。餘經容有故。若以相從。主既十身。眾不可說。亦得名勝。故論有等言。四段分二。一時主處勝。二朙眾勝。今初。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


疏 爾時者。時勝。以是初時。得名為勝。故論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論經別行。故標二七。今經攝在大部。但云爾時。即是初會始成正覺時也。且依論朙。若以初表勝。初七最初。何故不說。論云。思惟行因緣行故。因者能說之智。緣者所化之機。欲將所得玅法以逗物機。故云思惟行行。故法蕐云。我所得智慧。微玅最第一。思惟因也。眾生諸根鈍等。思惟緣也。論云。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此問意云。在法身地。見機堪化。方應成佛。何用更思。今答意云。非是思而後知。自為受法樂故。大法樂者。即所得智慧寂靜樂也。論云。何故顯已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捨如是玅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何故唯行因緣行耶。顯示不共法故。謂窮智究竟。照機無遺。除佛一人。無能及者。名不共法。又因緣。亦即所證深理。唯佛窮故。二世尊者。主勝。義如前釋。三在他化下。處勝。論云。此處宮殿勝故。宮即自在天宮。勝下五天故。殿即摩尼寶藏。純寶所成。勝寶嚴故。他化天宮。既表地智。無心而成化事。摩尼寶殿。亦表慈覆無心。出用無盡。若以欲頂為表勝者。色界尤勝。何不彼說。論云。此處感果故。謂機感在此故。又色界為長壽天。難不能感果。能感勝果。必是欲界之身。故密嚴中。朙此處。十地菩薩常所游履。大乘同性經云。此處有報佛淨土。故於此處說。若唯約機感。失所表義。


*二朙眾勝。文分為五。一揀定眾類。二歎其勝德。三依德列名。四結數難測。五金剛藏下。標說法主。今初。


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疏 文三。一揀大異小。同菩薩故。二其諸下。揀尊異卑。謂八地已上。念不退轉故。彌勒問經云。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若準論經。又云。皆一生得無上菩提。則皆等覺。等覺亦通念不退故。又仁王經。一生正得下寂滅忍。言不退者。不復退入無生忍故。顯文雖爾。本迹難量。多是諸佛之所化故。三悉從下。揀新異舊。他方集故。


論 悉從他方世界來集者。以從十迴向法。來成十地。名為他方。法界性中。無別他方。以未至位處。名他方故。乃至諸位例然。


*二歎其勝德。


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


疏 歎德中。有二十句。初二畧朙。後二總結。中間廣歎。今初畧中。初句自分行滿。謂權實無礙智。住真俗雙融境。境智一如。無住住故。後句勝進行滿。證佛所證。則是如來。勤行不息。故名菩薩。


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


疏 二廣歎有十六句。分二。前十三句廣自分。後三廣勝進。前中亦二。初三朙行修具足。一神用善巧。二調化應時。三行願徧於時處。


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恒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捨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上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


疏 餘十句。德用圓僃。四福智益而不竭。五權實智慧皆已究竟。六以無住道不捨修行。七內證定智通朙。八外用施為自在。九內獲自在幹能。十外能一念周徧請法。十一護法。十二供養。十三二利勤修。


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疏 後三廣勝進。即三業廣大。及悉已下。結文。竝顯可知。


*三依德列名。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蕐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蕐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毗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鉢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燄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燄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虗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


疏 名中。前三十八同名藏者。表地法有含攝眾德。出生果用故。後一句解脫月者。即請法上首。脫眾疑暗。使得清涼。如夜月故。又藏表根本智。包含出生。月表後得。清涼益物。蘇利耶者。此云月也。俱蘇摩者。悅意也。即是蕐名。餘之別名。可隨義釋。


*四結數。


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


疏 可知。


*五標法主。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疏 論云。何故菩薩說此法門。為令增長諸菩薩力故。謂彼同類而能爾故。菩薩眾多。何故唯金剛藏說。論答云。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此釋金剛。謂表地智有堅利二義。如金剛故。能壞煩惱。即是利義。 第一序分竟。


*第二朙三昧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疏 爾時者。眾已集時。金剛藏菩薩者。標入定人。為眾首故。承佛神力者。辨入所依。顯定深玄。唯佛窮究故。推功有在。無我慢故。菩薩大智慧光朙三昧者。顯所入定名。三昧通稱。餘皆別名。智慧是體。光朙就用。照二無我。證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無朙故。名曰光朙。大有二義。一揀異凡小。二能斷大惑。能證大理。成大果故。彰非果定。故云菩薩。即照之寂。故云三昧。智與理冥。故稱為入。所以入者。意畧有六。論但有二。一謂表湥。論云。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二即以此義。顯非證不說故。餘四。如十住品。


鈔 言餘四如十住者。三是法體故。四觀機審法故。五上受佛加故。六下為物軌故。


論 菩薩大智慧光朙。即是如來睂間所放十地智慧中道之光朙。名菩薩力燄朙。亦是初會中如來放睂間光。名一切菩薩力智光朙。總是十地道終。佛智慧光朙。今入三昧。還是此之智慧三昧。說十地道之智慧。名菩薩大智慧光朙。以根本智。成菩薩大悲行故。 第二三昧分竟。


*第三加分有六。一辨加所因。二能加佛現。三讚其得定。四雙辨加定因緣。五辨加所為。六別顯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


疏 入是三昧已者。若未入定。佛不加故。故下論云。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三昧故。十住會云。以三昧力故。


*二能加佛現。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


疏 佛現中有五。一佛現時。謂正入定時。二十方下。來處遠近。三各有下。能加佛數。四同名金剛藏。顯名同所加。五而現其前。現身生信。上二三中。意朙多數。勝前位故。若爾。何以不言無量世界。而云十億剎塵界耶。論云。方便顯多佛故。謂無量雖多。其言猶漫。人不謂多。今假以剎塵。一塵一剎。一剎一佛。便謂細而叵測。若爾。但趣舉剎塵。即已顯多。何要定言十億。有二意故。一為說十地故。二此經如是。多說十數。顯無盡故。即由此義。不云無量。無量不得顯無盡故。何要顯此多佛加耶。論云。顯於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又表諸佛皆同說故。何要同名加。論有二意。一云。本願力故。論意云。諸佛因中得定。名金剛藏。遂發願言。我成佛時。亦同其名。所以同者。為顯菩薩所得法體。同於多佛。朙人異道同故。論意正爾。若以義取。亦通遮那本願。以佛因中得定說法。能加所加同名。法爾亦發斯願。以顯道同。故下經云。亦是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第二意論云。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勇悅故。前就法理。此就化儀。


*第三同讚得定。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疏 同讚得定。顯有加因。


*第四雙辨加定因緣。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


疏 有四因緣。一伴佛同加故。二主佛本願故。三主佛現威故。四定者智力故。


*第五朙加所為。論云。何故加。然直就經文。則應分二。初總朙。後所謂下。別顯。論無所謂二字。故取別中入智地句。入初總句。總別合朙。但有二十。前十依自利行。後十依利他行。義雖兼通。從多分判。欲顯二利差別相故。今依論釋初十句。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疏 初十句中。論以二門解釋。一直釋經文。二會通本末。初門先釋總句。彼經云。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朙說。令入智慧地故。既將別句入總。即經論開合不同。論經云朙。即今經光朙。但廣畧有異。彼云朙說。此云說不思議。彼未迴文。即經論方言有異。既知二經同異。次正釋文。初欲令汝為者。標舉章門。總顯加意。意為何事。為一切菩薩說等。此中三義。一一切菩薩是所被機。二不思議諸佛法光朙。是所說法。三令入智地。是說之益。被何等機。論云。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此通二類。一謂地前未證真如。但依信心而起行故。無著論中。亦同此名。二通地上。如初地加行位中。名信行地。即地地加行。皆名信行。以攝論中。意言無分別觀。通於四位。故知地上。亦有信行。下釋所入智地。及別入中。皆通十地。朙知所被。不唯地前。況下請分中論云。未入地者。令得淨心。已入地者。令得十力。必通被也。二中說何法被。此有二種。一所證法。論云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此朙十地法。體是無漏。故名出世間。生佛果故名道。十位行法。類別名品。既是佛因。是佛所證。故云佛法。心言路絕。名不思議。二說能證。論云。光朙者。見智得證。此謂後得。觀事差別名見。根本。觀理一相名智。見達於事名得。智契於理名證。直語智體。故言見智。以智合境。故言得證。地法雖多。不出此二。見智雖廣。此釋正宜。三中說此何益。令入智地。論云。入者。信樂得證。此中信樂。即所被機。得證。即上二智契合。入何法耶。所謂智地。論云。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即上不思議佛法也。上說能所證者。意令菩薩以能證智。入佛所證法。是此總意。已說總句入地之相。次下九句。依本開末。顯入差別。論云。此修多羅中。依根本入。有九種入。此九種入。寄於四位。初四願樂位。次一見位。次三修位。後一究竟位。近地方便。亦屬地故。地後勝進。趣究竟故。皆十地攝。言九入者。一者攝入。謂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義入。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智方便者。即善揀擇。道品。即是佛法。三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知故。彼彼。即是諸法。種種知。即廣知。此即所思法成。四教化入。隨所思義。名字具足。故能善說。此知修慧。修通二利。菩薩利他。即是自成佛法。故入自利中收。五證入。於一切法中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故。言平等者。即無分別。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二取相。故云平等。二我分別。隨眠不生。名善清淨。最初照理。立見道名。六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切煩惱障故。故世法不染。七地地轉入 。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此朙修道位中。離障證理。智行轉進。於地地中雙斷二愚。是無漏善。能淨所知。以此無漏。淨三善根。名淨煩惱。論復云。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此朙諸地中。加行善根淨也。


鈔 言於地地中雙斷二愚者。謂開上十障。一各成二。故有二十愚。若兼等覺。有二十二愚。今約十地。故說二十。下說分中。亦皆別說。今當畧示。初地斷二愚者。一執著我法愚。是惑。二惡趣雜染愚。是業。二地二者。一微細悞犯愚。二種種業趣愚。三地二者。一欲貪愚。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四地二者。一等至愛愚。二法愛愚五地二者。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六地二者。一現觀察行流轉愚。二相多現行愚。七地二者。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八地二者。一於無相作加行愚。二於相自在愚。九地二者。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十地二者。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細祕密愚。至說分中。地地之初。各辨其相。然準唯識。此後更有二愚障於佛地。謂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第二智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疏 八菩薩盡入。於第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即下大盡分中。入如來十種祕密之智是也。如來祕密。下地不測。名不思議。若入彼所入。是智之境。入彼能入。即智是境。得即是入。故歎淨名云。諸佛祕藏。無不得入。九佛盡入。於一切智入智故。上一切智。釋一切智人。下智字。即智境界。入即得也。上直釋竟。自下論文。融會本末。初會末歸本。謂上九種入。為欲挍量地智差別轉勝之相。非根本入。有此行布。後朙本末無礙。欲顯前從本起末。則無別之別。次攝末歸本。別而無別。故以六相。融而無礙。論云。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者。此標舉顯通。故云。一切皆有。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者。此顯立意。謂此六相。為顯緣起圓融之法。勿以陰界入等事相執取。


鈔 此言說解釋下。彰其立意。先舉論。此顯下。疏釋。即賢首意。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網無窮理事等。此義現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乃至即具暜賢圓因十佛境界故。此言說者。約教道解釋故。後勿以下。釋除事之言。論中但云。謂陰界入等。今疏加執取之言。以釋論意。意不令人隨事執取。非陰界體。不具六相。


疏 言六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鈔 一總相者。一含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


疏 亦如梁等。共成一舍。總則一舍。別則諸緣。同則互不相違。異則諸緣各別。成則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餘一切十句。皆應隨義類知。別章廣顯。


鈔 別章廣顯者。即賢首教義分齊。彼唯三門。一教興意。二別名畧釋。三問答料揀。前之二門。上已具竟。今但明問答。寄就一舍之上。辨其六相。例法可知。問。何等是總相。答。舍是總相。問。此但椽等。何者是舍。答。椽等即是舍。獨能作舍故。離即不成。若爾。未有瓦等。應即是舍。答。未有瓦等。不是椽故。以無瓦等。對何說椽。若諸緣共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斷常過。但諸少力。不成一全舍故。舍則斷也。不成執有。是無因常。今去一椽。即非全舍。明椽全成。椽即舍也。由此全成。便令此椽。即栿瓦等。以去於椽。即舍便壞。則瓦栿等。亦皆壞故。故此諸緣。皆即是椽。舍方善成。一緣既爾。餘緣亦然。故緣起法。不成則已。成則圓融。第二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成。由無別時。則無總故。是故即以總為別也。問。若總即別。應不成總。答。由即別故。故得成總。如椽即舍。故名總相。舍即是椽。故名別相。若別不即舍。不是椽故。若舍不即椽。不是舍故。若不相即。總在別外。即非總也。別在總外。即非別也。問。若不別者。復有何過。答。有斷常過。謂若無別。即無椽等。舍不成故。無而執有。無因常故。下之四相。各有斷常。可以意得。第三同相者。椽等諸緣。和合作舍。不相違故。皆名舍緣。非作餘物故。若不同者。諸緣相背。則不同作。舍則不成。與總何別。答。總相唯望一舍。同則眾緣互望。成力義齊。第四異相者。椽等諸緣。隨自形類相差別故。問。異應不同。答。由相各異。長短等殊。方為舍緣。同力成舍。此與別何異。別相諸緣。別於一舍。異則諸緣自互相望。第五成相者。由此諸緣。舍義得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緣。不爾。二俱不成。問。現見諸緣。各住自性。何因得成。答。由不作舍。舍方得成。以若作舍。失本緣故。舍不得成。今由不作。諸緣現在。故舍得成。又若不作舍。椽不名緣。今既名緣。明知作舍。第六壞相者。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若作舍者。即失本法。舍則不成。由不作故。舍得成也。又總即一舍。別即諸緣。同則互不相違。異則諸緣各別。成則諸緣辦果。壞則各住自法。乃為頌曰。一則是多為總相。多則非一是別相。多類自同成於異。各體別異顯於同。一多緣起理玅成。壞住自法恆不作。唯知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六相之義。畧已終矣。


*第二十句依利他行。


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疏 是增數十。經有十二句。論經合七八二句。故唯十一。


鈔 言增數十者。依大智度論。數法有二。一小。二大。以十為十。數狹名小。少滅名狹。數寬少增。名寬名大。七八等名少減。十一二等名為少增。今據大數。名增數十。以十二為十故。


疏 初句為總。餘十為別。總中始者。內起信欲。外近善友聽聞。終者。憶念任持。所聞地法。地地皆爾。故云十地始終。此約教行。復有阿含為始。以證為終。則前皆是教。


鈔 阿含者。梵言。此云淨教。既唯以證為終。而行非是證。故前教始行終。竝名為始。故疏結云。則前皆是教。


疏 又依根本始終。有十始終。


鈔 有十始終下。釋別句義。


疏 前三。地前思修利物。次一見道。餘六修道。一攝始終。經云。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謂以思慧智。攝持所聞。稱思宣說。故云如實。二欲始終。緣念佛法。意欲令物證故。此即思慧上品求心。


鈔 論云。欲言上品求心者。有二義故。一令物證。二唯緣佛法故。


疏 三行始終。以是修慧。故名修習。言分別無漏法者。於地上無漏道品。起意言分別觀行故。以未證故。但是觀分之時。帶相觀心。未覺無相。故云分別。四證始終。即見道位。大智者。即真見道。根本法無我智。過小乘故名大治。無朙故云光朙。此智親證真如。平等平等。離二取相。名善觀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名善選擇。巧莊嚴者。即相見道。是後得智。故論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見道種種建立。名為莊嚴。又莊嚴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達法界。於多百門。已得自在。故云莊嚴。五修道始終。論云。出世間智智力得入法義故者。以後得了俗。由於證真。名出世間智智。由證真達俗。故名善入。智能入法。即名為門。上寄從二地至七地竟。次下五句。有五始終。寄入八地。至於佛地。治菩薩於菩提五障。五障在於七地。至於等覺。經文但有能治。障在文外。今初二句。即能欲邪論障始終。不能破邪論障。即是所治。隨所住處者。即邪論心住著之處。言次第顯說者。以宗因喻。現比教量。顯己正義。隨病治之。上皆論所據。言無所畏者。即論莊嚴。後句辯才。即是論體。亦論莊嚴。謂語具圓滿。順言敦肅。故名辯才。又上皆論多所作法。所作有三。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不竭。配文可知。言光朙者。性不闇故。即論出離。謂善觀察得失等故。由具上諸義。故不墮負。由破此障。得入八地。


鈔 頌云。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疏 二能善答難始終。上朙能破。此顯能立。第九善慧是辯才地。住即證也。


鈔 言上明能破。此顯能立者。總釋也。因明論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此之一偈。總有八義。一真能立。二似能立。三真能破。四似能破。五真現量。六似現量。七真比量。八似比量。今此辨於利他。故但明能立能破。而菩薩離過。但有真能立破。無似能立破。


疏 三樂著小乘對治始終。不忘菩提。上求下化故。四化眾生懈怠對治始終。成就不疲故。五無方便對治始終。善達五朙。為一切處開悟。故能巧化。又上五障。一不能破邪。二雖能破而不能立。三雖能破立。情樂小乘。四雖不樂小乘。而不勤化他。五雖化不疲。而無化方便。治於此五。行化畧周。


*第六正顯加相。論云。已說。何故加。復云何加。加相有三。謂口。意。身。約別相說。口加以益辨。意加以與智。身加以增威。如實說者。能加則局。所加皆通。乘前語便。故先口加。得智堪說。事須起定。使身觸令覺。故為此次。此就十方佛辨。若約舍那。先意令得定。當有所說。次身光照觸增威。後雲臺說偈令演。亦義次第。非有優劣。今初口加。


鈔 言約別說者。謂以身加身。以口加口等。如實說者。謂能加隨舉一業。即加所加三業故。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疏 口加中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令以樂說辨。說十地法門名相差別。不違事理。善巧成故。故云汝當辯說等。所謂下十句別中。依根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他力辯。即是初句。謂承佛力。承何力耶。如來智朙故。二自力辯。即後九句。自他因緣。方有說故。一淨自善根者。有作善法淨。即是教行。亦約相故。名為有作。


鈔 釋此一淨。文有四節。初句牒經。二有作善法淨。依論立名。三即是教行。出其行體。四亦約相故。名為有作。依體釋名。謂由約相約教。故有修作。修作即是教行。


疏 二暜淨法界者。無作法淨。此約證行。亦約體故。名為無作。依此性相而有說故。上二皆自利。


鈔 釋此一淨。文有五段。一牒經。二無作法淨。依論立名。三此約證行。出其行體。四亦約體故。名為無作。依體釋名。由約體故。無有修作。但出妄染。故稱為淨。如拂雲霧。顯出晴空故。此但約顯體名淨。不同前門對治名淨。五依此性相下。雙結上二。先結二淨。性即體證。相即相教。後上二皆自利者。結上自利。生下第三利他故也。


疏 三暜攝眾生者。教化眾生淨。即是利他。餘六句經。皆名身淨。攝為三種盡。皆顯二利。滿故成德。成德有二義。一當位顯益。有菩薩盡。二寄對辨勝。有後二盡。初菩薩盡者。因位窮終故。攝經三句。初句位滿。謂十地勝進。破和合識。顯現法身。非心意識之所能得。唯如智所依。成於智身。菩薩照寂。故云深入。後二句成益。一成現報益。得佛灌頂。受佛位故。


鈔 後二句等者。此句總標。一成現報。纔證十地。得離垢三昧,末後有一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此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現。身坐其上。十方諸佛現身灌頂。名為受位。故是現報。廣如第十地說。然汎明受位。畧有三種。一唯就相。如彌勒等。示居長子。已窮聖位。授記當來。次補佛處。二就相顯實。如迴向所引。名為得位。三唯就實。十地行滿。眾累永寂。法身之相。顯自心源。雖有三義。今取第二。故云現報。


疏 二成後報益。十地攝報。生大自在。云高大身。高大二義。一色形中極。量最大故。居有頂故。二約三乘。此成報身。位極暜周。故云高大。論云。摩醯首羅智處生故者。智處亦二義。一摩醯首羅。智自在故。二攝報智滿。成種智故。


鈔 論云已下。引論釋。從智處二義。即疏釋論二義。亦順上高大二義。一即就攝報之身。智便自在故。賢首品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即其文也。然此天何以為智處耶。以下天定少。四空定多。以四禪中。定慧均等。色界中極故。文約二乘之人。多無漏之智。熏習禪定故。二攝報智者。此有二意。一約未成佛。但是十地。攝報居彼。智度已圓。故云攝報智滿。二就彼天上得成菩提。具足種智。名為智處。然論成佛。通說有三。一寄化顯實。在閻浮提。即周法界。二寄報顯實。在色究竟成。便徧法界。三就實顯實。玅出三世。不可定其時處身相。今就中義。


疏 二寄對顯勝中。一對下彰出。有二乘不同盡。攝經二句。一超一切世間道者。度五道故。道即因義。二清淨出世善根者。論云。復涅槃道淨故。以二乘雖度五道。有三餘故。不淨涅槃。今無三餘。故云復淨也。由具此二故。不同二乘。


鈔 言三餘者。一無明住地惑。為煩惱餘。二無漏有分別。對業為業餘。三變易生死為苦餘。問。此句不同二乘。義則可爾。上句度於五道。則不同凡夫。何名不同二乘。有人答云。但約超勝。畧無凡夫。此義不然。今謂凡夫此不足論。今明正度五道。有濫小乘。故淨涅槃。顯不同彼。故合二句。方成此盡。又二句皆濫二乘。今皆不同。由淨善根故。不住涅槃。由度五道故。不住生死。合二無住。故不同二乘。度於五道入涅槃矣。


疏 後一望上顯同。名為佛盡。等覺菩薩同滿種智故。


鈔 後一望上下。明第三盡。此句顯意標名。言滿種智者。釋一切智智字。此有二意。一上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後得智。此二無礙。名一切種智。二依論經意。上一切智是佛。下智字。是佛智慧。故論云。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二義皆是智。


*第二意加中二。初正顯。後徵釋偏加所以。今初。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暎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疏 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中身有二種。一與無上勝威德身。如王處眾。無能暎奪。二與辯才無能暎奪身。前色身勝。後名身勝。


鈔 第二意加者。當時如來。但意地冥被。與其智力。都無言說。皆集經者言。總中者。論經總句云。與金剛藏菩薩真實無畏身。無畏。即無能勝義。上力被下。故名為與。雖己之智。即不可他用。約為緣助。故得言與。如鬼入身。尚增智辯。況於如來。問。此與。為暫為永。答。有三義。一就實相。金剛藏上契佛心。佛力下被。相應為與。此與則常。二就化體。既金剛藏化周法界。無時不說。隨說即與。無有暫廢。亦得名永。三就化相。有說不說。說時即與。此則非永。然此總句。亦總亦別。總謂總攝十句。為無能勝身故。別謂此句。即當色身。後九句別。唯屬名故。二名已去。即得名身。身者聚義。


疏 後與無礙下別。別開名身。成九種身。所加通三。故增其色身。在心名智。在口稱辯。經云與智。論判為名。二文影畧。顯義方僃。一與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滯礙故。謂無偏住著故。不滯事理。云無礙樂說。二與堪辯。分別法相。能正說故。名為清淨。三即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云善憶念不忘力。謂隨門異說。不忘本宗故。四能說辯。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故。謂應機斷疑。故名決定。能隨所應。是謂朙了。五不雜辯。三種同智常現前故。三同智者。即自相。同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故。同相者。同無常苦無我故。不二相者。即一實理。又自相即俗諦。同相即真諦。不二即中道第一義諦。金剛仙等諸論。皆朙此三。無法不爾。故云徧至一切。菩薩所了。故云開悟。六教出辯。以十力智。自在化物。斷惑得果。故云自在成道。


鈔 為令眾生。斷惑出離。故名教出。


疏 七不畏辯。於他言說。不怯弱故。八無量辯。於一切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六正見者。即是法門。金剛仙論云。一真實智正見。能知理法。二行正見。能知行法。此二教旨。三教正見。能知教法。四離二邊正見。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議正見。知前行法。成德出情。六根欲性正見。知前教法。說隨物心。瑜伽六十四。名六種理門。大旨無異。九同化辯。一切如來。同以三輪化故。三業殊勝。故曰莊嚴。上十已辨他力。


*第二釋偏加所以。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疏 以顯自力堪加。偏就意業釋者。意為本故。初徵意云。諸佛慈力。若隨闕者。可許偏加。既有力能與。有慈能暜。何以上十。偏加剛藏。而不加餘。下釋十句。初總。餘別。總朙得此三昧。法合偏加。剛藏得此。餘不得故。何以得此三昧。下別顯中有二因故。一本願所致故。即初句顯示。二善淨下。三昧身攝功德故。


鈔 何以得此者。疏徵得三昧之由。上總句中。由得三昧。故得偏加。今徵意云。三昧殊勝。何以能得。下別顯下。答有二因。一宿願深重。謂因中發願。欲證十地智光三昧。故今得之。二是現緣。即三昧身攝功德也。現身無德。雖有宿願。亦不能入。然諸菩薩。皆具此德。隨門顯法。在金剛藏。故偏言有。又標佛力能加草木。何要有德。欲令菩薩進修具德。上契佛心。方得加故。表此地法。證方說故。


疏 此復八種淨。依自利利他故。謂前四自利。後四利他。一善淨湥心是因淨。信樂至極。能趣菩薩地盡。皆清淨故。故云善淨。此一為眾行本。故名為因。次三朙自利行德。謂二即智淨。趣菩薩地盡。修道真如觀。如日輪圓滿。暜照法界故。此即智德。三身轉淨。謂生生轉勝。集助道福德故。四心調伏淨。善斷煩惱習。故云修治。此即斷德。後四利他中。五聞攝淨。能聞持佛法。故為法器。此利他方便。餘三利他行體。即身語意。謂六者通淨。以勝神通。生物信解故。七辯才淨。由總持力。於一字中。攝一切字句。前後無違。故無錯謬。八離慢淨。謂雖化眾生。以實智印印之。不違法界。故無化慢。


*第三身加。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疏 身加境威令起故。言各申者。不離本處而申。即延促無礙。諸佛皆摩。故云各申。即一多無礙。 第三加分竟。


*第四起分。


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


疏 所以起者。三昧事訖故。云何訖。已得勝力故。雖已得力。何不且定。說時至故。何不定中說。定無言說故。


*第五本分。畧示綱要。為廣本故。亦與下請為其本故。不請而說者。不自說本。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法故。文分為三。初朙六決定以為地體。次佛子何等下。標列十名。以顯地相。三佛子我不見下。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今初。


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疏 地體已如前辨。文中初句標告。諸佛子下正顯。於中初句總朙。後無雜下別顯。總中言菩薩願善決定者。標人列法。故云菩薩。於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為願。即下初地中發菩提心也。此願所以名善決定者。以真實智攝故。謂攝導此願。皆令順理。決擇揩定故。真智即善。善即決定。持業受名。故論云。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揀依他受名也。此已入初地。是證決定。非是地前信地所攝之願。受決定名。若通論決定。有其六義。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二望所證。決定須證。三定能斷惑。四決信不疑。五決能度生。六決成佛果。後別中。此善決定有六種。即經六句。一無雜者。即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


鈔 真如下。即論釋也。


疏 二不可見者。是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論總釋云。大法界故。一切諸佛根本故。此中上句出所如法界。亦釋大義。下句顯能如地智。亦釋廣義。法界所以名界者。一是因義。迷悟根故。二是性義。法本性故。今能如地智為佛根本。故得如之。況體合如。無所如矣。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故經云。盡未來際。有釋云。一為生因。生菩提有為果故。二為了因。了涅槃無為果故。此順法相。不順經宗。以經宗常與無常。非一異故。今更直釋。論文朙此地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為無常因。用雖虧盈。而智無起滅。如所依空。非無常故。經朙此智。究竟如空。二用而常寂故。為常果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不爾。將何窮未來際。若會三身者。用為化身。寂為法身。智為報身。非無常矣。設智為了因。亦雙了菩提涅槃。故論云。涅槃道。道亦菩提故。五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故。即暜覆名大。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善。上入智地。不怯弱故。論經闕於一切諸佛所護一句。但云入智地不怯。若準此經。由佛護故。入智無怯。言佛護者。智造佛境。佛智照故。故佛所護。與入智地。反覆相成。論下六相圓融。類前可見。


鈔 論下六相圓融者。論云。善決定者。總相。餘者是別相。同相者。善決定。謂六種同名善決定故。異相者。別相故。一觀相。二真實。三勝。四因。五大。六不怯弱。相別不同故。不同前別。分一總句為六決定以為別相。成相者。畧說故。壞相者。一一廣說故。如世界成壞。前文已有。故云類前可見。


*第二地相。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燄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 文四。一寄問徵起。二佛子下。舉數顯同。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此菩薩下。結名顯勝。初一可知。二中以生成住持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文在地相。義兼地體。


鈔 二中以生成住持故者。出同說所以。然生之與成。望於佛果。始起為生。終滿為成。亦可生為因。成為緣。因有二種。一證。二教。果亦有二。一是性淨。二方便淨。望性淨果。證道為因。教道為緣。望方便淨果。教道為因。證道為緣。因果功德。皆因地智而住。地智能持。有斯勝能。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者。地體最為要勝故。


疏 三列名中。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及引諸論。竝如下廣釋中辨。


鈔 論問云。何故定說菩薩十地。對治十障故。何者十障。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暗鈍障。四解法慢障。五身淨慢障。六微細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於無相有加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義如下說。


疏 今依本論。畧釋地名。論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此有二義。一二利創成故。二聖位新得故。遂本期心。故生歡喜。二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此有三義。一即因離。謂離能起誤犯煩惱。二果行離。謂離犯戒惡業。故云等也。三對治離。謂清淨戒具足。三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朙地。此唯一義。謂三慧照當地所聞之法。然唯識此經。皆名發光。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玅慧光故。此則三義。一定為能發。二持為能持。三後地慧光為所發所持。然三慧就初。發光約後。故受名不同。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燄地。燄即慧燄。故此名燄慧地。五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此唯一義。謂真俗無違。極難勝故。以三地同世。未能得出。四地雖出而不能隨。多滯二邊。難以越度。今得出世。又能隨俗。巧達五朙。真俗無違。能度偏滯。實為難勝。此初得故。偏受其名。六般若波羅密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謂玅達緣生。引無分別。名般若行。親如目覩。名曰現前。對後彰劣。名為有間。以第七地常在觀故。七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此或三義。一善修無相。到無相邊。故名遠行。二功用至極。故名遠行。三望前超過。故名遠行。合唯一義。善修無相行。釋行字。功用下。皆釋遠字。八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此亦三義。一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依此起行。任運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玅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煩惱不動。合唯一義。謂前地無相。已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為功用所動。無不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任運無間故。三不能動。下輪王梵王之喻。可以證此。


鈔 下輪王喻者。七地菩薩。煩惱及相。已不動故。而非報行不動。梵王捨欲。生於梵天。即功用不動。


疏 九得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尚未稱善。徧說徧益。方名為善。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此有二義。一得大法身。語法雲體。具足自在。釋法雲義。謂能雲雨說法。自在用故。此約能說為名。二得大法身。此朙法義。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釋雲義。能受如來雲雨說故。下釋名分。自當廣釋。此十得名。畧有四對。一約法喻。燄慧法雲。法喻合目。餘皆就法。二約體用。歡喜善慧。約體為名。餘皆就用。三約自他。離垢不動。就他受稱。餘皆自義立名。四約當位相形。難勝遠行。形他受稱。餘皆當位受名。此十圓融。地地皆具。若約行布。則前前之名。應該後後。後後之稱。不該前前。如歡喜之名。義該十地。法雲之稱。不預前九。今為顯別相。各從初得受名。下文重顯。四結名顯勝。可知。


*第三彰地要勝。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疏 彰地要勝者。為欲令物生渴仰故。文中二。初朙不見不說。反顯十方報化皆說。二徵釋所由。徵云。佛國不同。化儀亦異。如何十地要皆說耶。釋意云。此最勝故。謂萬法皆如。體如成聖。離斯證智。皆是隨宜。故為要勝。文有四句。初二句總標顯勝。初句證行。謂諸佛證此為因。成菩提故。餘皆助道。故此最上最勝。次句阿含。法門者。名為法體。光朙者。顯照一切餘法門故。後二句別顯其相。初句釋前阿含。云分別說。即朙前法光朙是教體用。此句是教所照法門。故論云。分別十地事者。顯示世間智所知法故。後句顯上證道。非地前世智所知。名不可思議。故論云。顯示出世間智故。說證將默。故呼佛子。 第五已說本分竟。

 

引用:http://www.huayantanxuan.org/?p=134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20:34 , Processed in 0.39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