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脾胃論 卷上 脾胃虛實傳變論0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15:58: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脾胃論 卷上 脾胃虛實傳變論02

 

 

《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通於脾。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九竅者,五臟主之。

 

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

 

《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

 

《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又云:陰之所和,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

 

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內經》之旨,皎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

 

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裡。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

 

聖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

 

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

 

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又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

 

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為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讀,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目盲耳閉,潰潰乎若壞都。

 

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

 

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六節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

 

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 ,不一而起矣。

 

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經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謂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豈特四者,至於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

 

聖人旨意,重見疊出,詳盡如此,且垂戒云,法於陰陽,和於朮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1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02 , Processed in 0.0947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