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2-8-8 23:27 編輯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
太陽病,發汗後,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內竭,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當少少與之,以滋胃燥,令胃氣和,則可愈也。
倘與之飲,胃仍不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則是太陽表邪未罷,膀胱裏飲已成也。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矣。
今邪熱薰灼,燥其現有之津,飲水不化,絕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匱,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熱,內輸水府,則氣化津生,熱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註〕:
張兼善曰:白虎治表證已解,邪傳裏而煩渴者。
今脈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得全解,故用五苓,藉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熱也。
朮、澤、二苓之淡滲,化水生津以止燥渴也。
喻昌曰:脈浮當用桂枝,何以變用五苓耶?
蓋熱邪得水,雖不全解,勢必衰其大半,所以熱微兼小便不利,證成消渴,則蓄飲證具,故不從單解,而從兩解也。
凡飲水多而小便少,謂之消渴,裏熱飲盛,不可單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程應旄曰:微熱字對下條發熱字看,彼以發熱在表,則知犯本未深,故邪熱蓄而拒水;
此曰微熱,則表熱犯本已深,故其邪結而耗液,所以不惟與水與五苓主治有別,而前五苓後五苓主治,亦俱有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