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七 積聚門 積聚總論143】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瘕堅硬腹滿,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
(積者,不散。聚者,不化。留者,不行。飲者,停滯。痞者,不通。隔者,阻也。中滿者,濕,為積。霍亂吐下,留停,為聚。者,徵也。瘕者,假也。)
斯疾乃五臟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製也。
亢則害,承乃製,極則反矣。
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
謂人形精神,與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通。
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
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滯也。
土主形體,腹滿於中央,乃曰中滿。
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製也。
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 也。
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乃瘕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瘕。
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摶,則血溢而為伏瘕。
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行為瘕。
為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
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
或陽氣郁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 瘕也。
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
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製之,故堅痞之腹滿,或熱郁於內,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
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五臟六腑,四季皆有積聚。
心之積,名曰伏梁,在於臍上,大如臂,上至於心,橫於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
肝之積,名曰賁(音奔。)
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
久不愈,令人瘧。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食不為膚肌。
肺之積,名曰息賁,結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為肺癰。
腎之積,名曰賁(音奔。),
在於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走,往來無定。
久不愈,令人喘逆,發為骨痿,少氣乏力。
此為五臟之積也。
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
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臟之氣虛,而內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
其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