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8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5: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喘

 

喘: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

 

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呼吸雖急而無痰聲。

 

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

 

或問喘病之源何如?曰嘗考古今方論,自《巢氏病源》稱為肺主氣,為陽氣之所行,通榮臟腑,故氣有餘,俱入於肺,或為喘息上氣,或為咳嗽。

 

因此至嚴氏,謂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總,由其居於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

 

調攝失宜,或為風寒暑濕邪氣所侵,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呼吸促迫,坐臥不安。

 

或七情內傷,鬱而生痰,脾胃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發喘。

 

治之之法,當究其源,如感外邪則祛散之,氣鬱則調順之,脾胃虛者溫理之。

 

《聖濟方》又云:呼隨陽出,氣於是升,吸隨陰入,氣於是降,一升一降,陰陽乃和。

 

所謂上氣者,蓋氣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滿膈中,氣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

 

本於肺臟之虛,復感風邪,肺葉脹舉,諸臟又上衝而壅遏,此所以有上氣之候也。

 

歷代醫者,用此調氣之說,以為至當,無復他論,及觀劉河間《原病式》則以喘病敘於熱淫條下,謂火熱為陽,主乎急數,故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與巢氏所云氣為陽,有餘則喘較之,則劉氏之言為勝。

 

何則?陰陽各因其對待而指之,形與氣對,則以形為陰,氣為陽。

 

寒與熱對,則以寒為陰,熱為陽。

 

升與降對,則以降為陰,升為陽。

 

動與靜對,則以靜為陰,動為陽。

 

巢氏不分一氣中而有陰陽寒熱升降動靜備於其間,一皆以陽為說,致後人止知調氣者,調其陽而已。

 

今劉氏五運所主之病機,則是一氣變動而分者也。

 

其病機如何?曰不獨病之有機,於化生者亦有之,知生化之機,則可以知為病之機也。

 

蓋一氣營運,升降浮沉者,由生氣根於身中,而神居之,主陰陽動靜之機也。

 

其機動而清靜者,則生化治,動而煩擾者,則苛疾作矣。

 

其動有甚衰,以致五行六氣勝負之變作,故《內經‧至真大要》篇立病機一十九條,而統領五運六氣之大綱。

 

如喘者,謂諸喘皆屬於上。

 

王注以上乃上焦氣也。

 

炎熱薄爍,心之氣也。

 

承熱分化,肺之氣也。

 

又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是故河間敘喘病在熱淫條下,誠得其旨矣。

 

曰喘病之綱,屬熱屬火,則聞命矣。

 

亦有節目之可言者乎?曰予嘗考之《內經》、《靈樞》諸篇,有言喘喝,有言喘息,有言喘逆,有言喘嗽,有言喘嘔,有言上氣而喘。

 

諸喘之形狀,或因熱之微甚,或邪之所自故也。

 

其獨喘者,《內經‧逆調》篇謂:臥則喘,是水氣之客也。

 

經脈別論篇謂:夜行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渡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痹論謂:肺痹者,煩滿喘嘔。

 

腸痹者,中氣喘爭。

 

大奇論篇謂:肺癰者,喘而兩 滿。

 

至真大要論謂:太陰司天客勝,首面 腫,呼吸氣喘。

 

太陰陽明篇謂:邪入六腑,身熱喘呼,不得臥。

 

脈解篇謂:陽明之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其言喘喝者,喝謂大呵出聲。

 

生氣通天篇謂:陽氣者,因於暑,煩則喘喝。

 

五常政篇:堅成之紀,喘喝胸滿仰息。

 

《靈樞》本神篇:肺實者,喘喝胸滿仰息。

 

經脈篇謂:肺所生病,則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腎是動病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其言喘息者,玉機真臟篇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 ,真臟見,十月死。

 

注云:是脾臟也。

 

皆以至其月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又謂:秋脈不及,其氣來毛而微,其病在中,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注云:音是肺中喘息之聲也。

 

舉痛篇謂: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逆調篇: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風論篇:息而惡風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奇病篇謂:有病癃一日數十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太陰脈微細如發,此不足也。

 

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厥,死不治。

 

繆刺篇謂:邪客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刺其井。

 

痿論篇謂:肺者臟之長,為心之蓋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發為痿 。

 

注云:鳴者,喘息之聲也。

 

陰陽別論篇謂: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臟,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又二陽之病發心脾,傳為息賁,死不治。

 

注云:息奔者,喘息而上奔,脾胃腸肺及心、互相傳克故死。

 

《靈樞》五邪篇謂:邪在肺,上氣喘汗出。

 

本臟篇謂:肺高則上氣肩息,肝高則上支賁,切脅 ,為息賁。

 

經筋篇謂:太陰筋病,甚成息賁,脅急。

 

其言上氣而喘逆者,經脈別論篇謂:太陽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

 

至真大要論謂:陽明在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寒厥,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痹論篇謂:心痹者,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脈解篇謂:嘔咳上氣而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也。

 

東垣解以此論秋冬之陰陽也。

 

經氣之燥寒在上陽也,臟氣之金水在下陰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邪客臟腑間,故為水也。

 

脈要篇謂:肝脈搏堅而長,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其言喘咳者,臟氣法時篇謂: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

 

又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憎風。

 

刺熱篇謂:肺熱病者,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頭痛,汗出而寒。

 

五常政篇謂:從革之紀,發喘咳。

 

氣交變篇謂:歲火太過,肺金受邪,少氣喘咳。

 

血溢血泄,嗌燥,中熱,肩背熱。

 

歲金太過,甚則火氣復之,喘咳逆氣,肩背痛,咳逆甚而血溢。

 

歲水太過,害在心火,病在中,上下寒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

 

六元正紀篇謂:少陰司天,三之氣,大火行,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

 

終之氣,燥令行,余火內格,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內作寒中。

 

至真大要論篇謂:少陰司天,胸中熱, 滿,寒熱喘咳,唾血。

 

少陰司天,客勝少氣發熱,甚則腫血溢,咳喘。

 

《靈樞‧經脈》篇謂:肺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其言喘嘔者,痹論篇謂: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至真大要篇謂:少陰司天,喘嘔寒熱。

 

其言喘咳上氣者,調經篇謂:風有餘喘咳上氣。

 

玉機篇謂:肺脈不及,喘,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夫諸篇節目之多如此,然猶是設為凡例者耳,何則?蓋聖人之言,舉一邪而諸邪具,舉一臟而五臟具,用是推之,其陰陽之變,百病之生,莫不各有所。

 

窮其理之極致,唯張仲景得其旨,在傷寒證中,諸喘症者,皆因其邪動之機,以致方藥務不失其氣宜。

 

若夫從後代集證類方者,不過從巢氏、嚴氏之說而已。

 

獨王海藏辯華佗云:肺氣盛為喘。

 

活人云:氣有餘則喘,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餘,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

 

以其火入於肺,炎爍真氣,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所言盛與有餘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

 

此語高出前輩,發千古所未發,惜乎但舉其端,未盡乎火所兼行之氣。

 

何則?如外感六淫,鬱而成火者,則必與六淫相合,因內傷五邪相勝者,亦必與邪相並,遂有風熱、暑熱、濕熱、燥熱、寒熱之分,諸逆衝上之火亦然,而有所從之氣在焉。

 

蓋相火出於肝腎,厥陽之火氣起於五臟。

 

夫火生於動,五臟主藏精,宅神乃火也。

 

至若陰精先有所傷而虛,不能閉藏其氣,遇有妄動,其神至則火隨發而炎起,起於腎者,本臟寒水之氣從之;起於肝者,本臟風木之氣從之;起於脾者,濕氣從之;起於心者,熱氣從之;起於肺者,燥氣從之;所從者得以附火之炎而逆也。

 

諸逆之氣盛,先入於所勝之臟,甚而至於上焦,或因火而徑沖於肺,此亦火之合並臟氣五邪者也。

 

此外,復有心火因逆氣不得下降,奔迫於上者;有臟氣之俱不足,其火浮溜於上而虛者;有離其宮室,而務於取勝,反自虛者。

 

更有人之稟素弱者,有常貴後賤之脫營;常富後貧之氣離守者。

 

夫如是之病,雖有當攻之實,亦不重瀉,大抵必從病機。

 

大要治法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凡處治虛實之法,盡在此數語矣。

 

予今獨引《內經》、《靈樞》諸篇綱目之詳如此條者,蓋欲令人知是集之百病,盡有綱目之當察,因書以為例。

 

丹溪云:喘因氣虛,火入於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

 

戴復庵云: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

 

一人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愈,此水氣乘肺也。

 

若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是也。

 

蓋肺主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何病之有。

 

若內傷於七情,外感於六氣,則肺氣不清而喘作矣。

 

外感風寒暑濕,脈人迎大於氣口,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審是風寒者,《局方》三拗湯、華蓋散、《三因》神秘湯。

 

審是濕者,滲濕湯。

 

審是暑者,白虎湯。

 

通用秘傳麻黃東加減,麻黃、有汗不去節,無汗去根節。

 

川升麻、北細辛、桑白皮、桔梗、生甘草各等分,熱加栝蔞根,濕加蒼朮、薑、蔥煎,溫熱服,或加川芎、干葛,則群隊矣,暑喘勿用。

 

仲景云: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又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主之。

 

東垣麻黃定喘湯,麻黃蒼朮湯。

 

(以上皆外因。)

 

七情鬱結,上氣喘急,宜四磨湯、四七湯。

 

(內因。)

 

羅謙甫治石憐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時霖雨不止,又飲酒及潼乳過,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

 

此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

 

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

 

故制平氣散以下之,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再與加減瀉白散全愈。

 

(內外俱因。)

 

仲景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云岐云:四七湯治痰涎咽喉中,上氣喘逆甚效。

 

風痰作喘,千緡湯,半夏丸。

 

經驗方定喘化痰,豬蹄甲四十九個淨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入半夏、白礬各一字,裝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 通赤,去火毒,細研,入麝香一錢匕,糯米飲下。

 

人參半夏丸,化痰定喘。

 

婁全善云: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發時服此丸,已發時用沉香滾痰丸微下,累效。

 

槐角利膈丸,亦可下痰。

 

婁全善云: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

 

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

 

(以上治痰例。)

 

初虞世云:火喘用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雙玉散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為細末,人參湯下三錢,食後服。

 

(以上治實火例。)

 

經云:歲火大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咳喘。

 

又熱淫所勝,病寒熱喘咳。

 

宜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救肺,童便炒黃柏、知母降火。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此衝脈之火,用滋腎丸。

 

仲景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保命》天門冬丸。

 

(以上治虛火例。)

 

丹溪云:喘須分虛實,久病是氣虛,用阿膠、人參、五味補之。

 

新病是氣實,用桑白皮、葶藶瀉之。

 

《金匱》云: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或又曰實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上寸沉實,宜瀉肺。

 

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

 

邪喘者,由肺受寒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

 

《三因》又云:肺實者,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

 

肺虛者,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也。

 

《永類鈐方》云:右手寸口氣口以前陰脈,應手有力,肺實也,必上氣喘逆,咽塞欲嘔,自汗,皆肺實證。

 

若氣口以前陰脈,應手無力,必咽乾無津少氣,此肺虛證。

 

(右分虛實例。

 

從前皆瀉實例。

 

今述補虛例於後。)

 

東垣云: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

 

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

 

若氣短加黃、五味子、人參。

 

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

 

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丹溪云: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

 

本草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

 

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裡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婁全善治一婦人,五十余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栝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余帖而安。

 

此實麥門冬、五味子、人參之功也。

 

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

 

宜下之。

 

(以上治氣虛例。)

 

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宜四物東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

 

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東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

 

愚謂歸、地泥膈生痰,枳、半燥泄傷陰,不如用天門冬、桑皮、貝母、馬兜鈴、地骨皮、麥門冬、枇杷葉之屬。

 

(以上治陰虛例。)

 

東垣曰: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辯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

 

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

 

《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

 

系在下焦,非屬上也。

 

故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

 

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

 

其 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

 

今立熱喘、寒喘二方於後。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調中益氣東加減法,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

 

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症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止見寒熱病,四時症也。

 

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

 

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

 

《黃帝針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邪氣於腠理皮毛也。

 

又曰:視前痛者,當先取之。

 

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塞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後治他病。

 

(以上分寒熱例。)

 

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

 

(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古人以通利為戒,如分氣紫蘇飲,指迷七氣東加半夏,二陳東加縮砂,施之為當。)

 

真元耗損,喘生於腎氣之上奔。

 

(真陽虛憊,腎氣不得歸元,固有以金石鎮墜,助陽接真而愈者,然亦不可峻驟,且先與安腎丸、八味丸輩,否則人參煎湯,下養正丹主之。)

 

肺虛則少氣而喘。

 

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門冬、五味、人參之屬是也。

 

肺痹、肺積則久喘而不已。

 

經云: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又云: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氣宣通而愈也。

 

《難經》又云: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發肺癰。

 

治法則息賁丸,以磨其積是也。

 

(右治肺喘例。)

 

胃喘則身熱而煩。

 

經云:胃為氣逆。

 

又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又云:陽明厥則喘而 , 則惡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是也。

 

 ,王注謂:熱內鬱而煩。

 

凡此胃喘治法,宜加減白虎湯之類是也。

 

(右治胃喘例。)

 

腎喘則嘔咳。

 

經云: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東垣治以瀉白散是也。

 

(右治腎喘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3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32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