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咳嗽】
咳嗽:
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而咳,動於脾濕,因咳而為嗽也。
經言臟腑皆有咳嗽,咳嗽屬肺,何為臟腑皆有之?蓋咳嗽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而發者,風寒暑濕外也,七情飢飽內也。
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雖外邪欲傳臟腑,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
七情飢飽內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此自內而發者也。
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徑傷臟腑,不留於皮毛。
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止在本臟,未即上攻。
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飢飽之嗽,久而後見,治法當審脈證三因。
若外因邪氣,止當發散,又須原其虛實冷熱。
若內因七情,則隨其部經,在與氣口脈相應,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
有停飲而咳,又須消化之方,不可用烏梅、罌粟酸澀之藥。
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補藥。
尤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遂成瘵疾,宜養脾生肺也。
《仁齋直指》云: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淒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忪,或實或虛,痰之黃白,唾之稀稠,從可知也。
治嗽大法,肺脈浮為風邪所客,以發散取之。
肺脈實為氣壅內熱,以清利行之。
脈濡散為肺虛,以補肺安之。
其間久嗽之人,曾經解利,以致肺胃俱寒,飲食不進,則用溫中助胃,加和平治嗽之藥。
至若酒色過度,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遂使燥熱乘肺,咯唾膿血,上氣涎潮,其嗽連續而不已。
唯夫血不榮肌,故邪在皮毛,皆能入肺,而自背得之尤速,此則人參、芎、歸,所不可無。
一種傳注,病涉邪惡,五臟反克,毒害尤深,近世率用蛤蚧、天靈蓋、桃、柳枝,丹砂、雄黃、安息香、蘇合香丸通神之劑。
然則咳嗽證治,於此可以問津索途矣。
抑猶有說焉,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
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
當以破故紙、安腎丸主之。
毋徒從事於寧肺。
感風而嗽者,惡風自汗,或身體發熱,或鼻流清涕,其脈浮,宜桂枝東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
感寒而嗽者,惡寒發熱無汗,鼻流清涕,其脈緊,宜杏子湯去乾薑、五味,加紫蘇、干葛,或二陳加紫蘇、葛根、杏仁、桔梗。
暴感風寒,不惡寒發熱,止是咳嗽鼻塞聲重者,寧嗽化痰湯。
薛新甫云:春月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用金沸草散。
咳嗽聲重,身熱頭痛,用《局方》消風散。
蓋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
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
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
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
熱躁而咳,梔子湯。
咳唾有血,麥門冬湯。
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
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痞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飲。
若病邪既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干山藥、五味子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病氣俱實者,宜華蓋散、加減麻黃湯。
所謂從表而入,自表而出。
若形氣病氣俱虛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易入,而其病愈難治矣。
《活法機要》云: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湯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
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
感濕而嗽者,身體痛重,或有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熱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後不解濕衣,致有此患,宜白朮酒。
熱嗽,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色黃且濃,或帶血縷,或出血腥臭,或堅如蠣肉,不若風寒之嗽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薄荷、枇杷葉、五味、杏仁、桑根白皮、貝母、茯苓、桔梗,入棗子一個同煎,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風散含化。
有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服五味、杏仁、枇杷葉,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可用。
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風散各一帖和煎,或應夢人參散,或款冬花散,以薄荷代麻黃,或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風丹吞化。
七情飢飽嗽,無非傷動臟腑正氣,致邪上逆,結成痰涎,肺道不理。
宜順氣為先,四七湯一帖,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參、阿膠、麥門冬、枇杷葉各一錢。
有飲冷熱酒,或飲冷水,傷肺致嗽,俗謂之湊肺,宜紫菀飲。
有嗽吐痰與食俱出者,此蓋飲食失節,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濁道,肺清道,清濁相干,宜二陳東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各半錢。
食積痰嗽發熱,二陳東加栝蔞、萊菔子、山楂、枳實、曲 。
《機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氣微下之。
痰而不能食者,濃朴湯主之。
嗽而失聲,潤肺散,或清音丸。
戴云:有熱嗽失聲咽疼,多進冷劑,而聲愈不出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亦得,冷熱嗽後失聲者尤宜。
嗽而失聲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證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散熱服。
聲啞者,寒包其熱也,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
亦有痰熱壅於肺者,金空則鳴,必清金中邪滯,用清咽寧嗽湯。
勞嗽,有因久嗽成勞者,有因病勞乃嗽者,其證寒熱往來,或獨熱無寒,咽乾嗌痛,精神疲極,所嗽之痰,或濃或淡,或時有血,腥臭異常,語聲不出者,薏苡仁五錢,桑根白皮、麥門冬各三錢,白石英二錢,人參、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杏仁、貝母、阿膠、百合、桔梗、秦艽、枇杷葉各一錢,薑、棗、粳米同煎,去渣調鐘乳粉。
亦宜蛤蚧散,或保和湯、知母茯苓湯、紫菀散、寧嗽湯。
經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藥不瘥,余無他證,卻與勞嗽不同。
戴用三拗湯、青金丸。
予謂其不妥,獨宜保肺而已,一味百部膏可也。
《衍義》云: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勞。
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
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有風寒者,可用熏法。
有熱者,可用枳殼湯。
有實積者,可用款氣丸、利膈丸、馬兜鈴丸。
脾胃如常,飲食不妨者,加味人參清肺湯、參粟湯。
《素問》云: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八味丸、安腎丸主之。
有暴嗽,服諸藥不效,或教之進生料鹿茸丸、大菟絲子丸方愈。
有本有標,卻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補之非,所以易愈者,亦覺之早故也。
時行嗽,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氣急,狀如傷冷熱,連咳不已。
初得病即伏枕一兩日即輕,俗呼為蝦蟆瘟,用參蘇飲加細辛半錢。
潔古云: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燒生薑、胡桃,皆治無痰而嗽者。
《本事方》補肺法,生地黃二斤,淨洗,杏仁二兩,生薑、蜜各四兩,搗如泥,入瓦盆中,置飯上蒸五七度,每五更挑三匙咽下。
《金匱》方,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咳嗽喉中作聲,一味白前妙。
《千金》有白前湯。
一男子五十余歲,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 ,與獨參湯一服而 聲徐,至二三帖咳嗽亦漸退,凡服二三斤,病始全愈。
丹溪云: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
午後嗽多,屬陰虛。
黃昏嗽多,此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斂而降之。
有一咳即出痰者,脾濕勝而痰滑也。
有連咳十數不能出痰者,肺燥勝痰澀也。
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
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
形肥,或有汗,或脈緩,體重嗜臥之人咳者,脾濕勝也。
宜白朮、蒼朮、茯苓之屬燥之。
形瘦,或夏月無汗,或脈澀之人咳者,肺燥勝也。
宜杏仁、栝蔞之屬潤之。
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唯於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
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
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
面白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
宜辛甘熱去之,半夏溫肺湯。
丹溪治飲酒傷肺痰嗽,以竹瀝煎入韭汁,就吞栝蔞、杏仁、青黛、黃連丸。
按此恐太寒,閉遏熱氣,不得發舒,不若先以辛散之,而後以酸收之,甚者吐之。
後與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吃醋搶喉,咳嗽不止,用甘草二兩,去赤皮,作二寸 ,中半劈開,用豬膽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干為細末,煉蜜丸。
每服四十丸,茶清吞下,臨臥服。
咸物所傷,哮嗽不止,用白面二錢,砂糖二錢,通搜和,用糖餅灰汁捻作餅子,放在爐內炸熟,劃出,加輕粉四錢,另炒略熟,將餅切作四亞,摻輕粉在內,令患人吃盡,吐出病根即愈。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麻黃湯。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桔梗湯。
肝咳之狀,咳而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小柴胡湯。
(仲景云:咳引脅痛為懸飲,宜十棗湯。
丹溪云:咳引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枳殼、香附子等,實者白芥子之屬。)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
五臟之久嗽,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
不止用豬苓分水散。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茯苓甘草湯。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錢氏異功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