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水脹總論】
水脹總論:
許學士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
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脹也。
然脹亦有頭面手足盡腫者,大抵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
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
《靈樞經‧五癃津液別》篇,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濃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予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聞其道。
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與則液上溢。
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