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4:5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二冊諸氣門鬱

 
鬱:
 
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
 
王安道曰:木鬱達之五句,治鬱之法也。
 
調其氣一句,治鬱之余法也。
 
過者折之三句,調氣之余法也。
 
夫五法者,經雖為病由五運之鬱所致而立,然擴而充之,則未嘗不可也。
 
且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鬱,鬱者、滯而不通之義。
 
或因所乘而為鬱,或不因所乘而本氣自鬱,皆鬱也。
 
豈惟五運之變能使然哉。
 
鬱既非五運之變可拘,則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擴焉而充之矣。
 
木鬱達之,達者、通暢之也。
 
如肝性急,怒氣逆, 脅或脹,火時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則用升發之藥,加以厥陰報使而從治之。
 
又如久風入中為餐泄,及不因外風之人而清氣在下為餐泄,則以輕揚之劑,舉而散之。
 
凡此之類,皆達之之法也。
 
王氏謂吐之令其條達,為木鬱達之。
 
東垣謂食塞胸中,食為坤土,胸為金位,金主殺伐,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發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此木鬱達之也。
 
竊意王氏以吐訓達,此不能使人無疑者,以為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歟,則瀉肺氣舉肝氣可矣,不必吐也。
 
以為脾胃濁氣下流,而少陽清氣不升歟,則益胃升陽可也,不必吐也。
 
雖然木鬱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總該達字,則是凡木鬱皆當用吐矣,其可乎哉。
 
至於東垣所謂食塞肺分,為金與土旺於上而克木,又不能使人無疑者,夫金之克木,五行之常道,固不待夫物傷而後能也。
 
且為物所傷,豈有反旺之理。
 
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氣,乃是反為木鬱而施治,非為食傷而施治矣。
 
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耳。
 
恐不勞引木鬱之說以汨之也。
 
火鬱發之,發者、汗之也,升舉之也。
 
如腠理外閉,邪熱怫鬱,則解表取汗以散之。
 
又如龍火鬱甚於內,非苦寒降沉之劑可治,則用升浮之藥,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使勢窮則止。
 
如東垣升陽散火湯是也。
 
凡此之類,皆發之之法也。
 
土鬱奪之,奪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
 
如邪熱入胃,用鹹寒之劑以攻去之。
 
又如中滿腹脹,濕熱內甚,其人壯氣實者,則攻下之,其或勢盛而不能頓除者,則劫奪其勢而使之衰。
 
又如濕熱為痢,有非力輕之劑可治者,則或攻或劫,以致其平。
 
凡此之類,皆奪之之法也。
 
金鬱泄之,泄者、滲泄而利小便也,疏通其氣也。
 
如肺金為腎水上原,金受火爍,其令不行,原鬱而滲道閉矣。
 
宜整肅金化,滋以利之。
 
又如肺氣 滿,胸憑仰息,非利肺氣之劑,不足以疏通之。
 
凡此之類,皆泄之之法也。
 
王氏謂滲泄、解表、利小便,為金鬱泄之。
 
夫滲泄利小便,固為泄金鬱矣,其解表二字,莫曉其意,得非以人之皮毛屬肺,其受邪為金鬱,而解表為泄之乎。
 
竊謂如此,則凡筋病便是木鬱,肉病便是土鬱耶,此二字未當於理,今刪去。
 
且解表間於滲泄利小便之中,是滲泄利小便為二治矣。
 
若以滲泄為滋肺生水,以利小便為直治膀胱,則直治膀胱,既責不在肺,何為金鬱乎,是亦不通,故予易之曰,滲泄而利小便也。
 
水鬱折之,折者、制御也,伐而挫之也,漸殺其勢也。
 
如腫脹之病,水氣淫溢而滲道以塞,夫水之所不勝者土也。
 
今土氣衰弱不能制之,故反受其侮,治當實其脾土,資其運化,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則滲道達而後愈。
 
或病勢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則用泄水之藥以伐而挫之,或去菀陳 ,開鬼門,潔淨府,三治備舉,迭用以漸平之。
 
王氏所謂抑之制其沖逆,正欲折挫其泛濫之勢也。
 
夫實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廣略而決勝也。
 
守也、攻也、廣略也,雖俱為治水之法,然不審病者之虛實、久近淺深,雜焉而妄施治之,其不傾踣者寡矣。
 
且夫五鬱之病,固有法以治之矣,然邪氣久客,正氣必損,今邪氣雖去,正氣豈能遽平哉。
 
苟不平調正氣,使各安其位復其常,於治鬱之余,則猶未足以盡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調其氣。
 
苟調之而其氣猶或過而未服,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如木過者當益金,金能制木,則木斯服矣。
 
所不勝者,所畏者也,故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
 
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
 
制於物者,物之所不欲也。
 
順其欲則喜,逆其欲則惡。
 
今逆之以所惡,故曰所謂瀉之。
 
王氏以咸瀉腎、酸瀉肝之類為說,未盡厥旨。
 
雖然自調其氣以下,蓋經之本旨。
 
故予推其義如此。
 
若擴充為應變之用,則不必盡然也。
 
丹溪言鬱有六,氣、血、濕、熱、痰、食也。
 
氣鬱,胸脅痛,脈沉而澀,宜香附、蒼朮、撫芎。
 
濕鬱,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其脈沉細,宜蒼朮、川芎、白芷、茯苓。
 
熱鬱,目瞀,小便赤,其脈沉數,宜山梔、青黛、香附、蒼朮、撫芎。
 
痰鬱,動則喘,寸口脈沉滑,宜海石、香附、南星、栝蔞仁。
 
血鬱,四肢無力,能食便紅,其脈芤,宜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鬱,噯酸,腹滿不能食,右寸脈緊盛,宜香附、蒼朮、山楂、神麯、針砂。
 
上諸鬱藥,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蒼朮、撫芎,總解諸鬱。
 
凡鬱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自除矣。
 
余仿此。
 
或問方論分門敘證,未嘗有鬱病之名,今出六鬱之藥何也?曰:夫人氣之變,一如地六淫而分之,故鬱者,燥淫為病之別稱也。
 
燥乃陽明秋金之位化。
 
經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
 
又曰:木氣之下,金氣乘之。
 
蓋物之化,從於生物之成,從於殺造化之道,於生殺之氣,未始相離,猶權衡之不可輕重也。
 
生之重殺之輕,則氣殫散而不收。
 
殺之重生之輕,則氣斂澀而不通,是謂鬱矣。
 
鬱有外邪內傷,外邪者,《內經》有六氣五運勝克之鬱,內應乎人氣而生病者是也。
 
用五鬱而治,木鬱者達之,火鬱者發之,水鬱者折之,土鬱者奪之,金鬱者泄之。
 
內傷者,人之天真與穀氣並,分布五臟,名五陽者,金、木、水、火、土之五氣也,各司一臟,而金木則統為生殺之紀綱。
 
以其五陽,又復相通移,五五二十五陽,於是一臟一五氣,各有生、長、化、收、藏之用。
 
雖各自為之用,然必歸於肺。
 
肺屬金、主氣,分陰陽,其化燥,其變斂澀,斂澀則傷其分布之政,不惟生氣不得升,而收氣亦不得降。
 
故經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又曰:諸氣怫鬱,皆屬於肺,此之謂也。
 
今觀此集所云,鬱病多在中焦,及六鬱凡例之藥,誠得其要矣。
 
中焦者,脾胃也,水穀之海,法天地,生萬物,體乾健之化,具坤靜之德,五性備而沖和之氣,五臟六腑皆稟乏以為主,榮衛由穀氣之精悍所化,天真亦由穀氣而充大。
 
東垣所謂人身之清氣、榮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
 
然而諸氣豈盡是胃氣者哉,乃因胃氣以資其生故也。
 
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腎肝在下,凡有六淫七情勞役妄動上下,所屬之臟氣,致虛實勝克之變,過於中者,而中氣則常先,是故四臟一有不平,則中氣不得其和而先鬱矣。
 
更有因飲食失節,停積痰飲,寒溫不適所,脾胃自受,所以中焦致鬱之多也。
 
今以其藥兼升降而用之者,蓋欲升之,必先降之,而後得以升也。
 
欲降之,必先升之,而後得以降也。
 
老氏所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其蒼朮足陽明藥也,氣味雄壯辛烈,強胃強脾,開發水穀氣,其功最大。
 
香附陰血中快氣藥也,下氣最速,一升一降,以散其鬱。
 
撫芎者,足厥陰直達三焦,俾生發之氣,上至頭目,下抵血海,通疏陰陽氣血之使者也。
 
然用此不專開中焦而已,其胃主行氣於三陽,脾主行氣於三陰,脾胃既布,水穀之氣行,縱是三陰三陽各臟腑自受其燥金之鬱者,亦必因胃氣可得而通矣。
 
天真等氣之不達,亦必可得而伸矣。
 
況蒼朮尤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者也。
 
觀此六鬱藥之凡例,其升降消導,皆因《內經》變而致,殆將於受病未深者設也。
 
若或氣耗血衰,津液枯竭,病已入深,寧復令人守此,不從病機大要治法,以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者哉。
 
不然,如前條中風、傷寒外邪者,尚分虛實論治,何乃鬱病屬內傷多者,反不分之乎。
 
先生之意當不止是,集書者不能備其辭也。
 
曰子言鬱乃燥淫之別稱,劉河間則又以怫鬱屬熱者何也?曰燥之為氣,有涼有熱而燥者,秋風氣至大涼,革候肅殺堅勁,生氣不揚,草木斂容,人物之象一也。
 
在人身則腠理閉密,中外澀滯,氣液皆不滑澤,是以《原病式》敘諸澀枯涸,干勁皴揭者,在燥淫條下,從化何如,《內經》有之,少陰、少陽熱火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
 
河間又謂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或風熱勝濕成燥澀者,或肺受火熱、致金衰耗津而燥者,或火熱亢極、兼賊鬼水化、反閉塞而燥者,或因寒邪外閉腠理、陽氣鬱而成燥,其病在外,甚亦入內。
 
或口食生冷,陽氣內鬱而成燥熱者,其病在肉裡,甚亦在外。
 
或兼於濕者,濕主於否,因致怫鬱成熱以燥者。
 
或兼風者,因熱傷肺金不能平木,而生風勝濕而燥也。
 
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
 
燥之從化者,其此之謂歟。
 
至於論鬱之為病,外在六經九竅四屬,內在五臟六腑,大而中風、暴病、暴死、顛狂、勞癆、消渴等疾,小而百病,莫不由是氣液不能宣通之所致。
 
治鬱之法,有中外四氣之異,在表者汗之,在內者下之。
 
兼風者散之,熱微者寒以和之,熱甚者瀉陽救水,養液潤燥,補其已衰之陰。
 
兼濕者,審其濕之太過不及,猶土之旱澇也。
 
寒濕之勝,則以苦燥之,以辛溫之。
 
不及而燥熱者,則以辛潤之,以寒調之。
 
大抵須得仲景之法治之,要各守其經氣而勿違。
 
然方論止敘風寒濕熱四氣之病,無燥火二淫之故。
 
殆是從四時令氣之傷人者,於秋不言傷其燥,而乃曰傷其濕者,為相火代君火行令於暑,故止言熱而不言火,夫如是之天氣合四時者尚不能明,況能推究人以一氣之變,亦如天氣六淫之分者乎。
 
且人氣之燥火二淫,常通貫於風寒濕熱病中,尤多於四氣之相移也。
 
何以言之?在病之沖逆奔迫即屬之火,氣液不得通即屬之燥,其火游行於五者之間,今不以為言,尚不可也。
 
抑夫燥者,正屬五行金氣所化,而亦舍之,此何理焉。
 
及觀其所立氣門,多是二淫之病,可見其不識人氣有六化六變之道,宜乎其治氣病之法,無端緒矣。
 
引用
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3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1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