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四 頭痛 論492】
頭痛論
《內經》曰: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曰: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曰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曰則病少愈。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 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之脈病沖頭痛,足少陽之脈病頭角頷痛。
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
如氣上不下,頭痛癲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
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
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者,死不治。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也。
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
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
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
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細辛、附子為主。
厥陰頭頂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血虛頭痛,川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 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
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
羌活附子湯,治厥逆頭痛藥也。
如濕氣在頭者,以苦藥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先師嘗病頭痛,發時面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
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頭痛,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
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學人其可執一而不知變乎。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