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正傳 卷一 傷寒 方法9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21 22:1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正傳 卷一 傷寒 方法95

 

 

三一承氣湯  大黃 芒硝 濃朴 枳實(各五分) 甘草(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大盞,薑三片,煎七分,熱服。
 

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盛者,宜瓜蒂散吐之。
 

汗吐下三法之後、別無異證者,涼膈散調之。
 

病大熱已去、微熱未盡除者,以益元散服之,無令再病。
 

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散去麻黃以解利之。
 

其病半表半裡,白虎湯和解之。
 

其病在裡、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裡證俱不見,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譫語煩躁,蓄熱內盛,俱是脈沉者,並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以白虎湯解之。
 

白虎解後,以五苓合天水調之,多進數服無妨。
 

或腹脹滿脈沉者,亦當以承氣合解毒微下之。
 

或發汗之後,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朮再解之。
 

或裡熱內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致身冷脈微,昏懵將死,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
 

有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投玄武、四逆溫熱之劑,下咽必死。
 

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
 

蓄熱怫鬱將欲絕者。
 

當此之際,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以養陰退陽,宜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而愈,亦有無汗氣和而愈者。
 

未愈卻用解毒合承氣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三藥合而為一,調和陰陽,洗滌臟腑,則其余別證自不生矣。
 

有大下之後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若下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若輟而不下,則邪熱極盛,陰氣極衰,脈息漸絕,必不可救。
 

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醫者到此,殺人活人一彈指間,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
 

(訣云:傷寒汗後,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蒼朮湯再解之。 又按余論云:傷寒下後,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朮、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仙妙法也。 如此則汗下之後熱不退,不問有汗無汗,並宜白虎加蒼朮解之,又加人參亦炒,仍服涼膈、解毒調之。)
 

經云: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
 

後人有四、五次下而生,及十數次下而生者,此偶然誤中耳,活者得一二,死者已千百。
 

後學切不可以此為法,但當依前法用解毒合涼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脈漸生,庶不夭人命也。
 

若傷飲不解散,成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累下之。
 

若脈浮者不可下,是表證未出,小柴胡合小陷胸湯投之。
 

脈雖浮而熱大極者,承氣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飲過度,濕熱內生,自利不止,其熱未退,解毒湯治之。
 

陽毒生斑,涼膈散加當歸。
 

怫鬱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裡,不能發於外,相搏遂成發黃,茵 湯調五苓散。
 

甚者,茵合承氣下之。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7 21:56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