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06|回復: 4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陽上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1-5 21:0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太陽上編


卷上


太陽上編


病在三陰。則有傳經直中之異。在三陽則有在經在腑之分。而太陽更以傷寒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大關鑰。故篇中分辨風寒營衛甚嚴。不敢漫次一條。即犯本壞證。結胸痞滿。分隸各自為篇。非獨不仍叔和之舊。並不若尚論之混。收溫熱條例於傷寒法中。至於釋義。則嘉言獨開生面裁取倍於諸家讀者毋以拾唾前人為誚也。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此條以有熱無熱證陽病陰病之大端。言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亦屬偏見。發於陽者七日愈陽奇數也。


陽常有餘。故六日周遍六經余熱不能收散。至七日汗出身涼而愈。陰偶數也。


陰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經則陽回身暖而愈也。


上條統論陰陽受病之原。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者。邪氣並於肌表也。


頭項強痛者。太陽經脈上至於頭也。


惡寒者雖發熱而猶惡寒不止。非無熱也。


以始熱汗未泄。故脈但浮不緩耳。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6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3:59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此證誤而又誤。雖無驚狂等證然煩躁則外盡之候也。


亦真陽欲亡之機故用桂枝以解其外龍骨牡蠣以安其內不用蜀漆者。陰中火邪未至逆亂無取急迫以滋擾害也。


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營虛之人。即有寒傷營。營衛俱傷證並宜小建中和之慎不用麻黃青龍發汗。汗劑尚不可用況燒針乎。設誤用燒針劫汗。則血得火邪。必隨外至衛分故曰加燒針。則血流。少頃熱並於節不能內榮。故曰不行所以衛愈旺而營愈衰更加發熱躁煩勢所必至也。


或問火逆。何不分營。衛以火為陽邪。必傷陰。血治此者。但當救陰為主。不必問其風寒營衛也。


以上火逆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1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3:39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攻寒。營血得之。更增其熱營氣通於心引熱邪上逼神明。必致驚惶神亂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邪挾火勢上逆。而不下通陰分。故重而痹也。


脈浮熱甚。反炙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熱甚為表實。反以火助其熱。熱劇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火迫驚狂。起臥不安者。火邪於心。神明散亂也。


夫神散正欲其收。何桂枝方中。反去芍藥而增蜀漆龍骨牡蠣耶。


蓋陽邪散亂。當求之於陽。桂枝湯陽藥也。


然必去芍藥之陰重。始得疾達陽位。加蜀漆之性最急者。以迅掃其陰中之邪。


更加龍骨牡蠣以鎮固陰中之怯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1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3:1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圊同)


火邪入胃。胃中多水液者必速迫下利若胃中少津液之人復受火邪。則必加悶亂不寧。由是深入血室而為圊血也。


蓋陽邪不解。得以襲入陰中。動其陰血。倘陽邪不盡。其圊血必無止期。故申之曰火邪。示人以治火邪而不治其血也。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迫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陽筋。血難復也。


脈微而數。陰虛多熱之征也。


此而灸之。則虛者益虛。熱者益熱不至傷殘不止耳。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奔豚者。腎邪也。


北方腎邪惟桂能伐。所以用桂三倍。加入桂枝湯中。以外解風邪能泄陰氣也。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東垣所謂勞力感寒是也以其人本虛。故脈不弦緊而弱。渴者津液本少。不能勝邪也。


被火者譫語。火氣傷陰。陽神悖亂也。


弱者發熱更傷陰血也。


被火後脈不數疾而反浮。知邪未入裡猶宜汗解以和表。則火邪亦得外散矣設見數疾。當兼分利滲泄。具見言外。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1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2:51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二日煩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


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火邪入胃十餘日不解忽振栗自下利者火邪從大腸下奔。其候本為欲解。然而不得解者。以從腰以下不得汗。邪雖下走終不外走故不解也上條從頭以下不得汗。其勢重。此條從腰以下不得汗。其勢較輕。足下惡風者。見陽邪在下也。


小便不得。見陽邪閉拒陰竅也。


與不得汗正同。所以大便亦硬。益見前之下利。為火勢急奔。火勢衰滅則利止也。


反嘔者。


邪欲從上越也。


欲失泄者邪欲從陰出也。


皆餘邪未散之征。胃火既滅。小便當數。復不數。則津液可回。及至津回腸潤。


則久積之大便必盡出。大便出多。則小便之當數者。始數矣。


腸胃之間。邪熱既散而不持。則腰以下之得汗。並可知矣。


得汗。則陰分之陽邪盡從汗解然後身半以下之陰氣得上而反頭痛身半以上之陽氣得下而反足心熱欲解之候。尚且如此。


火邪明虐為何如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2:2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


陰陽相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抹床。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風陽也。


火亦陽也。


邪風更被火熱助之。則血氣沸騰所以失其常度。蒸身為黃。然陽邪盛於陽位者。尚或可以從衄解。可從汗解。至於陽邪深入陰分勢必劫。盡津液所以劑頸以下。不能得汗。口乾咽爛。肺焦喘促。身體枯燥。小便難。


大便秘。手足擾動。譫妄噦逆。乃火邪內熾。真陰立盡之象。非藥力所能勝者。必其人小便尚利。陰未盡傷。肺氣不逆。


膀胱氣化。腎水不枯。始得行驅陽救陰之法。注家泥於陰陽俱虛竭一語。遂謂小便利者。陰未盡虛。則陽猶可回。是認可治為回陽。大失經旨。不知此證急救其陽。以存陰之一線。尚恐不得。況可回陽以更劫其陰乎。且頭汗乃陽邪上壅。


不下通於陰。所以劑頸以下不能得汗。設見衄血。則邪從衄解。頭間且無汗矣。


設有汗則從汗解。又不衄矣。


後條火邪深入必圊血一證。亦謂身體枯燥而不得汗。必致圊血。設有汗。更不圊血矣。


豈有得汗而反加衄血。圊血之理哉。又豈有偏身無汗。而頭汗為亡陽之理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2:0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此證始終只是夾。陰雖脈浮自汗為陽證。而腳攣急不溫。乃屬平素下虛至於心煩小便數。不獨真陽素虛而真陰亦虧。所以才用陽且遂變厥逆也。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乾薑甘草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乘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陽旦者桂枝加黃芩之制本治冬溫之的方也。


以其心煩小便數有似冬溫而誤與之。因其人陽氣素衰所以得湯便厥也。


若重發汗。或燒針者。誤上加誤非四逆湯不能回其陽矣。


此證既象陽旦又云按法治之即是按冬溫之法也。


所以病患得之便厥明明誤在黃芩助其陰寒。若單服桂枝何致是耶。故仲景即行陰旦之法以救其失觀增桂令汗出一語豈不昭昭耶。陰旦不足更加附子溫經即咽中乾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渾不為意。且重飲甘草乾薑湯。以俟夜半陽回足熱後果如言豈非先有所試乎為黃芩入口而便厥。未幾即以桂附乾薑尾其後。固知其厥必不久。所以可斷夜半手足當溫況譫語咽乾熱證相錯其非重陰冱寒可知。故才得足溫。即便以和陰為務。何其審哉。


以上營衛俱傷壞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1:3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逮至兩相搏聚注經絡流關節滲骨體軀殼之間。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矣。


於中短氣一證。乃汗多亡陽。陽氣大傷之征。故用甘草附子白朮桂枝為劑。以復陽而分解內外之邪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此陽虛營衛俱傷誤用桂枝。治風遺寒。治表遺裡之變證也。


脈浮自汗。固為在表之風邪而小便數心煩則邪又在裡。


加以微惡寒則在裡為寒邪更加腳攣急。則寒邪頗重矣。


乃用桂枝獨治其表。則陽愈虛陰愈無制故得之便厥也。


桂枝誤矣。


麻黃青龍更可知也陰寒內凝總無攻表之理甘草乾薑湯復其陽者。即所以散其寒也。


厥愈足溫不但不必治。寒且慮前之辛熱有傷其陰而足攣轉錮故隨用芍藥甘草以和陰而伸其腳設胃氣不和而譫語則胃中津液為熱所耗。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和胃而止其譫語多與則為下而非和矣。


若不知此證之不可汗。而重發其汗。復加燒針則陽之虛者必造於亡陰之無制者。必致犯上無等此則用四逆湯以回其陽。尚恐不勝況可兼陰為治乎。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1:1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即上條之證。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廢也。


曰虛煩曰脈甚微。則津液內亡。求上條之脈沉緊為不可得矣。


曰心下痞硬。曰脅下痛。較上條之心下逆滿更甚矣。


曰氣上衝咽喉。較上條之衝胸更高矣。


此皆痰飲上逆之故。逆而不已。上衝頭目。因而眩冒日加。則不但身為振搖。其頸項間。且陽虛而陰湊之矣。


陰氣上入高巔。則愈重。而益振搖矣。


上盛下虛。兩足必先痿廢。此仲景於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之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早已用力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與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即白朮附子湯)


風濕相搏。止是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疼嘔渴等證。見卑濕之邪難犯高巔臟腑之界也。


不嘔者。上無表邪也。


不渴者。內無熱熾也。


加以脈浮虛而澀。則為風濕搏於軀殼無疑。故用桂枝附子。疾馳經絡水道以桂枝散表之風。附子逐經之濕。迅掃而分竭之也。


其小便利大便堅。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朮以助津液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0:47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夫不汗出之煩躁與發汗後之煩躁毫厘千裡。不汗出之煩躁。不辨脈而投大青龍。尚有亡陽之變。是則發汗後之煩躁。即不誤用藥已誤在汗矣。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此小青龍證誤施吐下而成也。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風邪搏飲。壅塞於膈。所以起其頭眩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入內。


連動其飲也。


脈見沉緊。明系寒邪留結於中。若但發汗。以強解其外。外雖解而津液盡竭反足傷動經脈。有身為振搖之患矣。


遇此等證必兼滌飲散邪。乃克有濟。小青龍本證。全是此意但始病重在風寒兩受。不得不重在表。此吐下後復汗。


外邪已散。止存飲中之邪故以桂枝加入制飲藥內。使飲中之邪。盡散。津液得以四布而滋養其經脈也。


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亡陽厥逆煩躁。或仍發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20:2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詳此方與各半藥品不殊。


惟鐵分稍異而證治攸分。可見仲景於差多差少之間。分毫不苟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治風而遺其寒。所以不解。而證變。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裡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而用白朮茯苓為主治。去桂枝者。已誤不可復用也。


○張卿子曰。逐飲何不用橘皮半夏。可見。此停飲而胃虛。故無汗耳。


○此條頗似結胸。所以辨為太陽之表證尚在。全重在翕翕發熱上。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此大青龍證誤施汗下。而轉增煩躁也誤汗。則亡陽而表虛誤下。則亡陰而裡虛。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


用此湯以救之。蓋煩為心煩。躁為腎躁。故用乾薑附子入腎以解躁茯苓人參入心以解煩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50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湯。


無陽乃無津液之通稱。蓋津為陽。血為陰也。


無陽為脾胃衰。故不可更發汗非汗。則風寒終不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風邪。越脾之一。以治鬱熱。越脾者石膏之辛涼以化胃之鬱熱。則熱化津生而脾氣發越得以行其胃液也。


世本作越婢言脾為小姑比之女婢。若此則越字何義。二字便不貫矣今從外台方正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此風多寒少之證。服桂枝湯。治風而遺其寒。汗又大出。脈反洪大。似乎風邪再襲。故重以桂枝湯。探之。若果風邪之故立解矣。


若形如瘧日再發。此邪本欲解。終為微寒所持。故略兼治寒。而汗出必愈也。


○此條前半。與溫熱病篇白虎證。第七條但少大煩渴一句。蓋大煩渴。明熱能消水。故為伏氣非略欲飲一二口即止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2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分作一節。看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此一節。乃表和無病。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


陰陽相等。脈證皆同。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愈。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


此一節宜溫之。面上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


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此一節必待汗而解也。


○首節頗似小柴胡證故以不嘔清便自調證之次節雖脈微惡寒。止宜小建中。加黃 以溫分肉司開闔。原非溫經之謂。後節面色反有熱色。言表邪未盡。


故宜各半。不可與面合赤色。比類而觀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9:0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下利清穀。陽氣內微也。


身體疼痛。表邪外盛也。


法當急救其在裡之微陽。俟其清便調和。則在裡之陽已復而身痛不止明。是營衛不和所致又當急救其表。使外邪仍從外解矣。


救裡與攻裡天淵。若攻裡。必須先表後裡。惟在裡之陰寒極盛恐陽氣暴脫。不得不急救其裡也。


厥陰篇下利腹脹。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是互此意。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痛者。太陽傷寒脈反沉者。其人本虛。或病後陽氣弱也。


雖脈沉體虛。以其有頭痛表證而用解肌藥病不瘥反加身疼者。此陽虛陰盛可知。宜與四逆湯回陽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


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故宜四逆以消陰復陽。倘服四逆後脈變浮數。仍身疼頭痛。熱不止者。此裡得藥助驅邪外散之候。仍少用桂枝湯佐其作汗更不待言。


以上寒傷營壞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10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8:3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內外俱虛。雖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甘草湯主之。


日煩躁擾夜間安靜。則陰不病而陽病可知矣無表證而脈沉微。則太陽之邪已盡以下後復發汗復擾其虛陽故用附子乾薑以溫補其陽不用四逆者。恐甘草戀胃故也。


即自汗小便數。咽乾煩躁吐逆。用乾薑甘草以溫胃復陽不用四逆者。恐附子峻下故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汗而惡寒。邪盛而表實。已汗而惡寒。邪退而表虛。陽虛則惡寒。宜用附子固矣。


然既發汗不解可知其熱猶在也。


熱在而別無他證。自是陰虛之熱。又當用芍藥以收陰。此營胃陰虛之救法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惡寒者汗出營衛新虛。故用法以收陰固陽而和其營衛。不惡寒者。汗出表氣未虛反加惡熱則津干。胃實可知故用法以泄實而和平。然曰與似大有酌量。其不當徑行攻下。重虛津液從可知矣。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8:0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熱已發出於外。自與內瘀不同。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使不留於肌表之間。前條熱瘀在裡故用麻黃發之。此條發熱在表反不用麻黃者。蓋寒濕之證難於得熱。熱則其勢外出而不內入矣。


所謂於寒濕中求之。不可泥傷寒之定法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也。


色黃鮮明其為三陽之熱無疑小便不利腹微滿乃濕家之本證。不得因此指為傷寒之裡證也。


方中用大黃者。取佐茵陳梔子。建驅濕除邪之功。以利小便非用下也。


然二便有兼阻者。有因前竅不利。而後竅並為不通者。如陽明證不更衣十日無苦渴者。與五苓散一條。非濕熱挾津液下滲膀胱而致大便枯燥不通耶。此因濕熱搏聚。小便不利致腹微滿。故少與大黃同水道藥開泄下竅則二便俱得通利。而濕熱勢殺得以分解矣。


○或問仲景既云寒濕而用藥。又忌祛濕熱之味。其故何耶。蓋始本寒濕襲入軀殼。久之陽氣漸復。則郁發而為熱矣。


若泥寒字。全失移寒化熱之義。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7:46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傷寒脈結。伐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或問炙甘草湯一證。但言脈結代。心動悸。並不言從前所見何證。曾服何藥所致。細繹其方。不出乎滋養真陰回枯潤燥。兼和營散邪之劑。必緣其人胃氣素虛。所以汗下不解。胃氣轉傷。真陰枯竭遂致心悸脈代。與水停心悸之脈似是而非。水則緊而虛則代加之以結。則知正氣雖虧。尚有陽邪伏結。凌爍真陰。陰陽相搏。是以動悸不寧耳。邪留不解陰已大虧。計惟潤燥養陰和營散邪。乃為合法。方中人參甘草補益胃氣。桂枝甘草調和營衛。麥冬生地阿膠麻仁。潤經益血復脈通心。尚恐藥力不及更須清酒。以協助成功。蓋津液枯槁之人預方二便秘澀之虞。其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


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免致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特識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發汗已。熱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搏聚適在軀殼之裡。故爾發黃也。


裡者在內之通稱非謂寒濕深入在裡。蓋身目正屬軀殼。與臟腑無關也。


於寒濕中求之即下文三法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而傷寒之邪得濕而不行。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故用外解之法設泥裡字。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7:14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惱同)


胸中窒塞窒比結痛則較輕也。


虛煩不得眠。即下條臥起不安之互辭也。


反覆顛倒心中懊 。乃邪退正虛。而餘邪阻滯。不能傳散。無可奈何之狀也。


此時將汗之乎。下之乎。和之乎。溫之乎。仲景巧用梔子豉湯。涌載其餘邪於上。使一吐而盡傳無余然惟無形之虛煩。用此無疑若涌吐實煩仲景別有瓜蒂散。則非梔子所能也。


乃因汗吐下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之處便是客邪之處。若正氣暴虛。餘邪不盡則仲景原有炙甘草一法。寧敢妄涌以犯虛邪之戒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滿而不煩。即裡證已具之實滿煩而不滿即表證未罷之虛煩。合而有之且臥起不安明是邪奏胸表腹裡之間。故取梔子以快涌其胸中之邪而合厚朴枳實。以泄腹中之滿也。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大下之徒傷其中。而不能湯滌其邪。故梔子合乾薑用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


凡用梔子豉湯。病患舊有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有微溏。則大腸易動。服此不惟不能上涌。反為下泄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6:45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陽邪熾盛。逼處心胸。擾亂不寧。所以知其心下必結。然但顯欲結之象。尚未至於結也。


若其人脈微弱者。此平素有寒飲積於心膈之分。適與外邪相召。外邪方熾。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則邪熱乘虛入膈。


必與寒痰上結若利未止因復下之。使陽邪不復上結。亦將差就錯。因勢利導之法。但邪熱從表解極易。從裡解極難協熱下利。熱不盡其利漫無止期。亦危道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其人已亡津液。復強責其小便。究令膀胱之氣化不行。轉增滿硬脹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


以上風傷衛壞證。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4-1-5 22:16:22 | 只看該作者

太陽下編


○或云叉手自冒心曰冒。冒為發汗過多。胃中清陽氣傷。故叉手自冒。必補氣。


以助其作汗。宜小建中加參 。頻服乃瘥。若尺中遲弱者。更加熟附子三五分。可見昏冒耳聾非大劑溫補不能取效也。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病久不解。不過入陰入陽之二途。脈既陰陽兩傳初無偏勝可以解矣。


猶必先振栗。始得汗出而解虛可知也。


設不振栗。則邪不能傳之於表。而無從得汗可知也。


然既云陰陽兩停。則在先脈浮沉俱緊盛。今則浮沉俱不緊盛也。


脈既陰陽兩停。其傳表傳裡未可預定。所以惟陽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表。當從汗之而解。惟陰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裡。當從下之而解。此其故甚可思也。


若非邪住不傳之候則陽脈微者。當補其陽。陰脈微者。當補其陰矣。


豈有反汗之而傷其陽。


下之而傷其陰哉。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8%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4&pid=70009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7 09:56 , Processed in 0.15624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