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 20:2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性善】
人之性善,為孟子所主張,孟子書滕文公篇:「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蓋當孟子之時,對人性善惡的主張很多,而孟子獨排眾議,力主性善,此見於告子篇之記載:「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
或相倍徙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依照孟子的意見,人性本然是善的,人只要發見本然的善性,順此性去行,就一切都善了。
然而人間畢竟有許多不善存在,那是什麼原故呢?
是因為欲念的作祟,障蔽了善性,使善性在心中放失了,所以孟子又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性善之主張,乃直承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更上承孔子「各正性命」的思想(易乾卦彖傳)而來,為儒家的正統思想。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