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十四 疾病類 五臟虛實病刺16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1:0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十四 疾病類 五臟虛實病刺165

 

 

(《素問‧藏氣法時論》)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肝之實邪也。

 

肝脈布脅肋抵小腹,邪實則兩脅下痛,引於少腹。

 

肝志怒,故氣強則善怒。)

 

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目為肝之竅,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肝與膽為表裡,膽脈從耳後入耳中,故氣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也。

 

肝虛則膽虛,故氣怯而善恐。

 

KT 音荒。)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取其經者,非絡病也。

 

取厥陰以治肝,取少陽以治膽。

 

此承上文虛實二節而言,虛者當補,實者當瀉也。

 

下仿 此。)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氣逆於上則上實,故頭痛耳聾頰腫。

 

蓋肝脈與督脈會於巔,下頰裡;膽脈入耳中,下加頰車也。

 

治此者,當取其經血盛之處,隨其左右,有則刺而瀉之。)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此心經之實邪也。

 

手少陰心脈,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其支者循胸出脅,上抵腋下,循 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又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 脈繞肩胛,交肩上。

 

故為此諸証。)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胸腹腰脅之間,皆手少陰厥陰之脈所及,心虛則陽虛而逆氣不行,故為胸腹大。

 

心主血脈,血虛則不能榮養筋脈,故腰脅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手少陰太陽,心與小腸脈也,當隨其虛實而取之。

 

心主舌,故取舌下血以瀉其實。)

 

其變病,刺 中血者,(變病,謂病屬少陰而証有異於前說者。

 

中,陰 穴也,為手少陰之 ,血去則邪隨而瀉矣。

 

,隙同。)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腳下痛;(此脾經之實邪也。

 

脾屬土,主肌肉,土邪濕勝,故令人身重肌肉痿。

 

肉痿者,痺弱不仁也。

 

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行善螈。

 

螈者,手足掉掣也。

 

脾脈起於足大趾,過核骨以上內踝,故為腳下痛。

 

痿,威、蕤二音。

 

螈,翅、系、寄三音。)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脾虛則失其健運之用而中氣不治,故為此諸病。

 

飧音孫。)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與胃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陽明之經。

 

少陰,腎脈也。

 

脾主濕,腎主水,水能助濕傷脾,故當取少陰之血以泄其寒實。

 

如《厥病篇》治脾心痛者,亦取腎經之然谷、太溪,義猶此也。

 

詳針刺類六十四。)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此肺經之實邪也。

 

肺藏氣,主喘息,在變動為咳,故病則喘咳逆氣。

 

背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為痛。

 

肺主皮毛,病則疏泄,故汗出。)

 

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此病皆足少陰經也。

 

少陰之脈起於足下,循內踝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今肺病連腎,以氣陷下部而母病及 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陰以治之。

 

尻,開高切。

 

髀,並米切,又音比。

 

音篆。

 

音杭,又形敬切。)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報,復也。

 

不能報息,謂呼吸氣短,難於接續也。

 

手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氣虛則聾,其脈循喉嚨,故為嗌乾也。

 

嗌音益。)

 

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太陰,肺之本經也,故當因其虛實取而刺之。

 

更取足太陽之外,外言前也。

 

足厥陰之內,內言後也。

 

正謂內踝後直上 之內側者,乃足少陰脈次也。

 

視左右足脈,凡少陰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處者,取而去之,以瀉其實。)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此腎經之實邪也。

 

足少陰之脈上 內,夾臍上行入肺中。

 

陰邪上侵,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

 

腎主骨,骨病故身重。

 

腎主五液,在心為汗,而腎邪侮之,心氣內微,改為寢汗出。

 

如《脈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即此之謂。

 

凡汗多者表必虛,表虛者陽必衰,故惡風也。

 

憎音曾。)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足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虛則心腎不交,故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者,正以腎脈自下而上,至俞府而止也。

 

腎藏精,精化氣,精虛則氣虛,故為清冷厥逆。

 

腎之神為志,惟志不足,故意有不樂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足少陰、太陽為表裡也。

 

凡刺之道,自當虛補實瀉,然經絡有血,猶當先去血脈,而後平其有餘不足焉。

 

《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此之謂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11:0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