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6-25 12:09 編輯
【鸚鵡螺】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 頭足綱 Cephalopoda 亞綱: 鸚鵡螺亞綱 Nautiloidea 目: 鸚鵡螺目 Nautilida 亞目: 鸚鵡螺亞目 Nautilina
Agassiz, 1847
科: 鸚鵡螺科 Nautilidae
Blainville, 1825 屬/種
Allonautilus
Allonautilus perforatus
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
鸚鵡螺屬(Nautilus)
帕勞鸚鵡螺(Nautilus belauensis)
Nautilus clarkanus†
Nautilus cookanum†
大臍鸚鵡螺(Nautilus macromphalus)
珍珠鸚鵡螺(Nautilus pompilius)
Nautilus pompilius pompilius
Nautilus pompilius suluensis
Nautilus praepompilius†
Nautilus stenomphalus
鸚鵡螺,海洋軟體動物,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東至斐濟等地區均有發現。
位於鸚鵡螺主要產地的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還以鸚鵡螺做為國徽的主要圖案。
現存種群數量少。因生活環境須有數個大氣壓的水壓,故難人工飼養。
在中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台灣的南方澳寶貝館有全世界唯一人工飼養鸚鵡螺。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體型特徵
鸚鵡螺外形色彩絢麗,體型華美,觀賞性極強。它的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
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外殼切面呈現優美的等角螺線,而等角螺線本身又與黃金分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使鸚鵡螺在亮麗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許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
鸚鵡螺外形與普通頭足綱動物類似,有顯著的頭部和觸鬚。
但鸚鵡螺的觸鬚明顯偏多,最多可達90根。
鸚鵡螺的觸鬚沒有吸管,相互之間並無功能上的區別,而且可以收回。鸚鵡螺的齒舌很大,並有9顆牙齒,兩對腮。
在現在存活的頭足綱動物中,僅有鸚鵡螺具有貝殼,其他頭足綱動物均無貝殼;船蛸這類的章魚雖然也有殼,但那只有母船蛸在產卵時會產生白色系的外殼以保護卵,而且外殼與肉體可分離,產卵後便不再有外殼,然而鸚鵡螺的肉體與貝殼是不會分離的。
鸚鵡螺的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
深臍鸚鵡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一般只有16厘米。
鸚鵡螺的殼被多個橫斷的隔板分隔成三十餘個獨立的殼室,除動物體所在的最後一個大殼室外,都充滿氣體(多為氮氣),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
各殼室之間有一個貫穿的細管,用以輸送氣體進到各殼室之中,通過氣體的調節,操縱身體浮沉與移行。
鸚鵡螺這種特殊的身體結構也為人類建造潛艇提供了靈感,許多國家的潛艇也以「鸚鵡螺」命名。
鸚鵡螺的貝殼像等角螺線
生活習性
鸚鵡螺的遊動視頻鸚鵡螺為暖水性動物,生活適宜水溫為19-20℃,一般生活在50到300米深的海洋中,通常夜間活躍,多以底棲的小蟹、小蝦等甲殼類動物幼體為食,日間則躲在珊瑚礁淺海的岩縫中,以觸手握在岩石上歇息,當動物死亡後,身軀軟體脫殼而沉沒,其空殼則隨洋流漂移,研究其漂移路線對洋流的分析有一定意義。
鸚鵡螺雌雄異體,卵生,雌鸚鵡螺每年產卵一次,一般將卵產於淺水岩石上,孵化期12個月,新出殼的小鸚鵡螺一般體長約3厘米。
鸚鵡螺壽命一般為二十年,是頭足綱動物中壽命較長的動物。
名稱和形象的使用
•鸚鵡螺號: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海底兩萬里》中虛構的潛艇;
•鸚鵡螺號:世界上第一艘實際運作服役的核子動力潛艇;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xEfKpORFB3.FZ3KafikaA--/article?mid=12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