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頭哈那鯊或油夷鮫】 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
【辭書名稱】魚類
學名:Notorynchuscepedianus(Péron,1807)形態:頭形圓且吻端短鈍;
鰓裂七對;
眼小;
口裂寬且彎曲呈弓形;
下頜齒梳狀,高度較高而寬度較窄;
主齒尖具鋸齒狀邊緣,齒尖短,成魚小齒尖5~6枚。
尾柄短,由背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約與背鰭基底等長。
體表具無數黑點,唯背鰭及尾鰭上葉之尖端不具黑斑。
分布:本種於大部分溫帶沿近海域均有其蹤跡,如西北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東太平洋之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祕魯、智利沿海,西南大西洋之巴西、阿根廷沿海,東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之南非、印度沿海,臺灣北部海域則偶而可以漁獲。
生態習性:棲息於陸棚區水深0~46公尺處,通常是比較近岸棲息,體形較大的個體則會棲息在較深的水域。
生性活躍,游泳能力強。
卵胎生,每胎產仔數可超過82尾,通常將胎仔產於淺灣。
以魚類(包括鯊、魟等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海洋哺乳動物等為主食。
被飼育於水族館的個體有攻擊潛水人員的記錄,但並不常發生。
最大應可成長至3公尺以上,胎仔產出體長45~53公分,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192公分及150公分。
利用:可由延繩釣或底拖網漁獲,魚肉供食用,魚皮可製成皮革,肝臟可提煉維他命A。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