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海洋沈積物】 海洋沈積物之成分,依其來源不同而有異。
有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伊利土、高嶺土、綠泥石、雲母,和變質礦物之陸源礦,被河流、風或冰川所搬入海中者。
亦有如火山玻璃、高溫形成之鹹性長石、斜長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磁鐵礦等由火山噴發而來者。
此外,尚有來自海中生物源之有孔蟲、球菌藻、翼足類軟體動物之浮游生物之碳酸鹽類遺骸,以及來自放射蟲、矽藻、矽鞭毛藻之蛋白石,由魚之硬骨而來之磷灰石等,此外,珊瑚礁也提供大量之方解石。
生物遺骸沈積時或其沈積後,因結晶或與海水或孔隙水作用,所形成之蒙脫土及沸石之鈣十字石。
深海中,亦可見白雲石及重晶石之小結晶體,其外層因附有氫氧化鐵、水化鐵及其他礦物粒子,而變得非常脆弱。
此外,太平洋中有大量之錳核,為一種同心結殼之鐵錳礦物。
深海中尚有一種特殊之沈積物,係來自太空之碎片,為含鐵-鎳質之粒狀物,其套膜被氧化。
深海黏土、碳酸鹽軟泥和砂質軟泥,為深海中常見之沈積物。
深海黏土一般分布在四千五百公尺深之海底,顏色有棕色、紅棕色和藍灰色等。
主要來自淺海沈積和火山噴發物,因碳質部分在深海被海水溶解,僅剩難溶之矽酸鹽、磷灰石,非陸源之金屬碎屑、氫氧化鐵、水化鐵和氧化錳等。
深海黏土之顆粒非常細,平常在一微米以下,但粗粒沈積物亦常見到,尤其是火山碎屑及自生礦物之沸石等。
碳酸鹽軟泥產生於深海溶解率較小之處,其主要含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浮游性有孔蟲和球菌藻,在研究古環境上極有價值。
矽質軟泥之主要成分,為放射蟲及矽藻矽質軟泥,主要分布在北赤道輻散帶之邊緣及高緯度之海底。
赤道附近之深海,因碳酸鹽生物遺骸之被溶解,相對的放射蟲的含量提高。
在高緯度之矽質軟泥,主要含矽藻。
(陳民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