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英國歷史】 西元前六世紀或更早一些,有兩、三波的塞爾特人(Celts)從中歐前來定居,並且創造了早期的不列顛文明。
羅馬大將凱撒(JuliusCaesar)於西元前五五年率兵征英,開始四、五百年羅馬人統治不列顛的史頁。
羅馬人雖靠軍事力量為後盾占據不列顛,然制度、拉丁語文與基督教的引進與紮根,對未來的歷史產生重大的意義。
羅馬帝國從西元四世紀漸呈衰弱,北方的日耳曼人(Germans)趁隙南徙。
五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族人(Angles,SaxonsandJutes)特別看中了不列顛島嶼,朱特人首建肯特王國(Kent),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各建三個王國。
諸王國國勢此消彼長,終於八二五年被威塞克斯(Wessex)統一。
九、十兩世紀,丹人(Danes)入侵,且一度加以統治。
盎格魯─撒克遜人稍後雖然復國,至哈羅德(Harold)王時遂為外來的諾曼人(Normans)代之而興。
征服者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於一○六六年入主英國,將諾曼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制度兼容並用,尤其對於全國土地的調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影響深遠。
一二一五年,約翰王(KingJohn)在男爵們的要求下簽訂了計有六十三條的大憲章(TheMagnaCarta)。
憲章的主要目的雖在保障貴族的權利,但對於日後成文法的形成,及人民司法權的維護啟發良多,故在西方憲政發展史上被視為重要的文獻。
一二六五年召開的大議會(GreatCouncil)是英國國會產生的開端。
一二九五年「典型國會」(ModelParliament)召開,出席人士包括男爵、上層和下層教士、士紳和鄉村與市鎮的代表,英國國會便正式誕生。
約在十四世紀中期,上議院(theHouseofLords),和下議院(theHouseofCommons)的組合形態亦已出現。
百年戰爭(TheHundredYears'War,一三三六~一四五三),使英、法兩國皆成為領土完整的近代民族國家。
薔薇戰爭(TheWarofRoses,一四五○~一四八五),更再度削弱了貴族的勢力,並使英國歷史進入都鐸(Tudor)王朝時代。
亨利七世(HenryⅦ)在位期間,在內政、財政、外交上奠定新王朝的基石。
亨利八世(HenryⅧ)的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以及毅然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實行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TheAnglicanChurch),使英國成為歐洲政治舞臺上一股潛在的新興力量。
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Ⅰ)克紹父業,統治英國四十餘年(一五五八~一六○三),蔚為英國歷史空前的盛世。
詹姆斯一世(JamesⅠ)於一六○三年入主英國,建立斯圖華(Stuart)王朝,但由於個性固執,對國內情況缺乏了解,故治績不彰,多起紛擾,至查理一世(CharlesI)時終於爆發內戰。
一六四九年被克倫威爾(OliverCromwell)領導的清教徒軍推翻,遂有過度時期的共和政體,至查理二世回英復辟為止。
十七世紀後期,傾向王室的托利黨(Tory)和傾向國會的輝格黨(Whig)相繼出現,政黨組織乃見形成。
而此一時期對外的開拓與殖民大有進展,在亞洲、美洲和非洲均擴張迅速。
當十七、八世紀之交,英國政府的內閣制亦漸形成。
斯圖華王朝的末代君主安妮(QueenAnne)無嗣,從歐陸的漢諾威迎接喬治(George)入主英國,是為喬治一世。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在動力及生產方面執世界各國之牛耳,改變了世界經濟活動的全貌。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獨立革命,在大英帝國如旭日東昇之際塗上一層陰影。
十九世紀是英國內政革新,對外擴張,國力鼎盛的「日不落帝國」時代,維多利亞女王(QueenVictoria,一八三七~一九○一)就是這個超強大國繁榮壯盛的象徵。
自此以降,盛極而衰,尤其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其殖民地與自治領紛紛獨立,國勢大損,今非昔比。
(閻沁恆)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