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打印本頁]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5 07:58
標題: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①


】: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5 07:58
001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①。』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②。


】:
  
方士,謂明悟方術之士也。

言互為藏府之差異者,經中猶有之矣。
  
《靈蘭秘典論》:『以腸胃為十二藏相使之次。』
  
《六節藏象論》云:『十一藏取決于膽。』
  
《五藏生成篇》云:『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此則互相矛楯爾。腦髓為藏,應在別經。
  
腦、髓、骨、脈,雖名為府,不正與神藏為表裏。

膽與肝合而不同六府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

然出納之用,有殊于六府,故言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19:38
002文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①。

魄門亦為五藏使,水榖不得久藏②。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③。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④。

所以然者,水榖入口,則胃實而腸虛⑤。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⑥。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
  
①言水榖入已,糟粕變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住于中,但當化已,輸瀉令去而已,傳瀉諸化,故曰傳化之府也。
  
②謂肛之門也。

內通于肺,故曰魄門。

受已化物則為五藏行使,然水榖亦不得久藏于中。
  
③精氣為滿,水榖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
  
④以不藏精氣,但受水榖故也。
  
⑤以未下也。
  
⑥水榖下也。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19:39
003文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①?』
 
岐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也②。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③。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④。


】:
  
①氣口,則寸口也,亦謂脈口。

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皆同取于手魚際之後,同身寸之一寸,是則寸口也。
  
②人有四海,水榖之海則其一也。

受水榖已,榮養四傍,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府之大源也。
  
③氣口在手魚際之後,同身寸之一寸,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④榮氣之道,內榖為實。
  
《新校正》云:『詳此注出靈樞,「實」作「寶」,榖入于胃,氣傳與肺,精專者循肺氣行于氣口,故云變見于氣口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出」作「入」。』





作者: 術龍    時間: 2015-2-26 19:40
004文

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①。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②。

惡于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③。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④。』


】:
  
①下,謂目下所見可否也。調適其脈之盈虛,觀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淺成敗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
  
②志意邪則好祈禱,言至德則事必違,故不可與言至德也。
  
③惡于鍼石,則巧不得施,故不可與言至巧。
  
④心不許人治之,是其必死,強為治者功亦不成,故曰治之無功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