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沈堯封曰:傷寒既以頭痛、胃實等項分六經,即以汗字判風寒,渴字認燥熱,小便不利認濕氣,縱橫辨別,邪無遁形矣。
學人當於此等處,著實留心。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
倪沖之曰:此濕家為病之總綱也。
前條濕在關節而疼,故曰痹。
此則一身盡疼而表有熱,故成氏謂之在經。
熏黃與橘子黃,同是濕熱;彼以熱勝者黃而明,此以濕勝者黃而晦,宜茵陳五苓散。
王海藏以熏黃為陰黃,蓋既濕勝,則次傳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王夢隱按:此由治病者,但清其熱,不治其濕所致),宜朮附湯。
沈堯封曰:丹溪云:如造麴然,濕熱鬱久則發黃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4&fromuid=526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其余所因甚多:有穀疸,酒疸,女勞疸,黃膽,黃汗,及冷汗、便溏、氣虛之陰黃,身面浮腫、睛白能餐、勞倦之弱黃,神志不足、猝受恐嚇、膽氣外泄之驚黃,肝木橫肆、脾胃傷殘、土敗而黃色外越之痿黃;皆與暴病不同,不可概目為濕熱病。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復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王夢隱曰:胸中有寒之寒字,當作痰字解。
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
其津液為痰所阻,故口燥煩。
而痰飲乃水之所凝結,故雖渴而不能飲也。
尤在涇曰:寒濕在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故頭汗背強,欲得被復向火也。
是宜用溫藥以通陽,不可用攻藥以逐濕。
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
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所傷之上下而為病也。
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實非苔也。
蓋下後陽氣陷於下,而寒濕聚於上,於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水,胸中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在涇曰:濕病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利小便。
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
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復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
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6&fromuid=526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王夢隱曰:濕熱發黃,名曰黃癉,皆是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
王夢隱曰:張石頑云,由此推之,雖額汗微喘,若大小便不利,則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
雖大小便利,而無額汗微喘,則陽氣不越,陰之根猶在也。
陰陽不至離決,尚可隨其虛實而救之。
至於下利不止,雖無喘汗陽脫之候亦死。
又小便反閉,而額上汗出者謂之關。
經云:關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活。
有汗者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汪謝城云:古人即表汗,亦有節度如此;奈何今人動發其汗,且逼令其多耶?
此與傷寒論桂枝湯後注,可以互參。
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暈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8&fromuid=526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章虛穀曰:此所謂霧露清邪,中於上也。
三陽經脈,上頭而行於身之表:頭中寒濕,則表氣不宣,故身疼發熱。
肺開竅於鼻,而行氣於皮毛;邪從鼻入,濕遏其陽而上蒸則面黃,氣閉則喘,氣壅則頭痛鼻塞而煩,皆肺氣窒塞,不得下降,故脈反大,與濕中於下而在陰之脈沉細者,迥不同也。
肺通喉,胃通咽;邪在肺,不在胃;故腹無病而自能飲食。
頭中寒濕故鼻塞,當用辛香苦泄之藥納鼻中,如近世之痧藥(王夢隱用古法瓜蒂散嗅鼻出黃水),使肺氣通達,其濕邪化水,從鼻中出則愈。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章虛穀曰:表邪未解,濕熱內瘀則發黃。
用麻黃解表,連軺、赤豆利肺氣以清濕熱。
此以邪在經絡,故從表解之。
王夢隱曰:夏月濕熱發黃,表有風寒者,采用本方,以香薷易麻黃輒效(楊素園曰:香薷乃夏月之麻黃,換得恰當)。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瘀而未實之證,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
梔子撤熱於上,柏皮清熱於下,而中未及實,故用甘草以和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9&fromuid=526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沈堯封曰:梔柏湯清熱利水,治濕熱之主方也。
程扶生以麻黃小豆湯為主方,不知麻黃小豆乃發汗之方,惟外兼風寒者宜之,梔柏湯為利小便之方,乃治濕熱之正法。
觀論中但當利其小便句,則此理自明矣。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結在裡之證也。
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若陰黃,則色黃而晦矣。
熱結在裡,則小便不利而腹滿,故宜茵陳蒿湯,以下熱通瘀為主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
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
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則熱不外達;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合,瘀郁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
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30&fromuid=526
【附注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沈堯封曰:此寒邪外束之濕溫證也,麻黃小豆湯是其主方。
除卻惡寒,即是梔柏湯證。
更加腹微滿,即是茵陳蒿證。
章虛穀曰:面赤者,熱鬱在經也,當以汗解。
若攻之,傷其腑氣,則經熱反從內走,與水穀之氣鬱蒸發黃,三焦閉塞,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發黃。
章虛穀曰:此條雖未誤下,而無汗小便不利,其邪熱閉結而無出路,與胃中水液鬱蒸,則必發黃矣。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喻嘉言曰:濕停熱鬱而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液上奔,額有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便,均不可得矣:發黃之變,安能免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31&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