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
(楊氏) 乙卯歲,至建寧滕柯山,母患手臂不舉,背惡寒而體倦困,雖盛暑喜穿棉襖,諸醫俱作虛冷治之。
予診其脈沉滑,此痰在經絡也。
予針肺俞、曲池、三裡穴,是日即覺身輕手舉,寒亦不畏,棉襖不復著矣。
後投除濕化痰之劑,至今康健,諸疾不發。
若作虛寒,愈補而痰愈結,可不慎歟!
戊午春,鴻臚呂小山,患結核在臂,大如柿,不紅不痛。
醫云是腫毒。
予曰:此是痰核結於皮裡膜外,非藥可愈。
後針手曲池,行六陰數,更灸二七壯,以通其經氣,不數日即平妥矣。
若作腫毒,用以托裡之劑,豈不傷脾胃清純之氣耶?
己巳歲夏,文選李漸庵公祖夫人,患產後血厥,兩足忽腫大如股,甚危急。
徐、何二堂尊召予視之,診其脈芤而歇止,此必得之產後惡露未盡,兼風邪所乘,陽陰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體腫痛,病勢雖危,針足三陰經,可以無虞。
果如其言,針行飯頃而蘇,腫痛立消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699&fromuid=526
【醫案】
癸酉秋,大理李義河翁,患兩腿痛十余載,諸藥不能奏效。
相公推予治之,診其脈滑浮,風濕入於筋骨,豈藥力能愈,須針可痊。
即取風市、陰市等穴針之。
官至工部尚書,病不甲戌夏,員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熱咳嗽,繞臍一塊痛至死,脈氣將危絕。
眾醫云:不可治矣。
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視其脈雖危絕,而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針刺,不得已,急針氣海,更灸至五十壯而蘇,其塊即散,痛即止。
後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調理得痊。
次年升職方,公問其故。
予曰:病有標本,治有緩急,若拘於日忌,而不針氣海,則塊何由而散?
塊既消散,則氣得以疏通,而痛止脈復矣。
正所謂急則治標之意也。
公體雖安,飲食後不可多怒氣,以保和其本;
否則正氣乖而肝氣盛,致脾土受克,可計日而復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01&fromuid=526
【醫案】
辛未夏,刑部王念頤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於其間,此疾在肺膈,豈藥餌所能愈。
東皋徐公推予針之,取膻中、氣海,下取三裡二穴,更灸數十壯,徐徐調之而痊。
東皋名醫也,且才高識博,非不能療,即東垣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非針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門而愈。
東皋之心,即東垣心也,而其德可並稱焉。
視今之嫉賢妒能者,為何如哉?
然妒匪斯今,疇昔然矣。
予曾往磁洲,道經湯陰伏道路旁,有先師扁鵲墓焉,下馬拜之。
問其故。
曰:鵲乃河間人也。
針術擅天下,被秦醫令李HT 刺死於道路之旁,故名曰伏道,實可嘆也。
有傳可考。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04&fromuid=526
【醫案】
戊辰歲,給事楊後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藥日服而人日瘦。
同科鄭湘溪公,迎予治之。
予曰:此子形羸,雖是疳症,而腹內有積塊,附於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塊,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
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門灸針,消散積塊,後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己除,而君子得行其道於天下矣。
果如其言,而針塊中,灸章門,再以蟾蜍丸藥兼用之,形體漸盛,疳疾俱痊。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06&fromuid=526
【醫案】
壬申歲,四川陳相公長孫,患胸前突起,此異疾也。
人皆曰:此非藥力所能愈。
錢誠翁堂尊,推予治之,予曰:此乃痰結肺經,而不能疏散,久而愈高,必早針俞府、膻中,後擇日針,行六陰之數,更灸五壯,令貼膏,痰出而平。
乃翁編修公甚悅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08&fromuid=526
【醫案】
辛未,武選王會泉公亞夫人,患危異之疾,半月不飲食,目閉不開久矣。
六脈似有如無,此疾非針不蘇。
同寅諸公,推予即針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
若待吉日良時,則淪於鬼矣。
不得已,即針內關二穴,目即開,而即能食米飲,徐以乳汁調理而愈。
同寅諸君,問此何疾也?
予曰: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生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竅不同之論也。
而子和公亦嘗論之詳矣。
然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和,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神上,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0&fromuid=526
【醫案】
抑嘗考其為病之詳,變化多端,如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也。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髮焦,為肉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也。
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弱,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頤,為目昏,為少氣不能息,為泣,為臂麻也。
恐氣所致,為破 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也。
驚氣所致,為潮涎,為目HT,為癲癇,為不省人事僵仆,久則為痿痹也。
勞氣所致,為嗌噎,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瞑目,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壞,淚淚乎不可上也。
思氣所致,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癉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不嗜食也。
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清冷,下痢青白等症也。
熱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等病也。
竊又稽之《內經》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互相為治。
如怒傷肝,肝屬木,怒則氣並於肝,而脾土受邪,木太過則肝亦自病。
喜傷心,心屬火,喜則氣並於心,而肺金受邪,火太過,則心亦自病。
悲傷肺,肺屬金,悲則氣並於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2&fromuid=526
【醫案】
恐傷腎,腎屬水,恐則氣並於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
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並於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
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矣。
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矣。
凡此數者,更相為治,故悲可以治怒也,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也,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也,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若胸中無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法也。
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習可以治驚。
經曰:驚者平之。
夫驚以其卒然而臨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如丹溪治女人許婚後,夫經商三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痴,他無所病,但向裡床坐,此思氣結也。
藥難獨治,得喜可解;
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時,令人解之,舉藥一貼,即求食矣。
蓋脾主思,思過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克土,木氣衝發而脾上開矣。
又如子和治一婦,久思而不眠,令觸其怒,是夕果困睡,捷於影響。
惟勞而氣耗,恐而氣奪者,為難治也。
又同寅謝公,治婦人喪妹甚悲,而不飲食,令以親家之女陪歡,仍用解鬱之藥,即能飲食。
又聞莊公治喜勞之極而病,切脈乃失音症也,令恐懼即愈。
然喜者之人少病,蓋其百脈舒和故耳。
經云:恐勝喜,可謂得玄關者也。
凡此之症,《內經》自有治法,業醫者,廢而不行,何哉?
附錄宜知所從事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4&fromuid=526
【醫案】
己巳歲,尚書王西翁乃愛,頸項患核腫痛,藥不愈,召予問其故?
曰:項頸之疾,自有各經原絡井俞會合之處,取其原穴以刺之。
後果刺,隨針而愈,更灸數壯,永不見發。
大抵頸項,乃橫肉之地,經脈會聚之所,凡有核腫,非吉兆也。
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則流串之勢,理所必致矣。
患者慎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5&fromuid=526
【醫案】
戊寅冬,張相公長孫,患瀉痢半載,諸藥不效,相公命予治之,曰:昔翰林時,患肚腹之疾,不能飲食,諸藥不效,灸中脘、章門即飲食,其針灸之神如此。
今長孫患瀉痢,不能進食,可針灸乎?
予對曰:瀉痢日久,體貌已變,須元氣稍復,擇日針灸可也。
華岑公子云:事已危篤矣,望即治之,不俟再擇日期,即針灸中脘、章門,果能飲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7&fromuid=526
【醫案】
丁丑夏,錦衣張少泉公夫人,患癇症二十余載,曾經醫數十,俱未驗。
來告予,診其脈,知病入經絡,故手足牽引,眼目黑瞀,入心則搐叫,須依理取穴,方保得痊。
張公善書而知醫,非常人也。
悉聽予言,取鳩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 、曲池等穴,理其經絡,疏其痰氣,使氣血流通,而癇自定矣。
次日即平妥,然後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藥,每戊辰歲,吏部觀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塊如覆杯,形體羸瘦,藥勿愈。
予視之曰:既有形於內,豈藥力所能除,必針灸可消,詳取塊中。
用以盤針之法,更灸食倉、中脘穴而愈。
邃麓公問曰:人之生痞,與 癖、積聚、 瘕是如何?
曰:痞者否也,如《易》所謂天地不交之否,內柔外剛,萬物不通之義也。
物不可以終否,故痞久則成脹滿,而莫能療焉。
癖者,懸絕隱僻,又玄妙莫測之名也。
積者跡也,挾痰血以成形跡,亦鬱積至久之謂爾。
聚者緒也,依元氣為端緒,亦聚散不常之意云。
者征也,又精也,以其有所征驗,及久而成精萃也。
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氣血成形,及歷年遐遠之謂也。
大抵痞與 癖,乃胸膈之候,積與聚,為腹內之疾,其為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見於男子。
其與瘕,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候,故常見於婦人。
大凡腹中有塊,不問男婦積聚、瘕,俱為惡症,切勿視為尋常。
初起而不求早治,若待痞疾脹滿,已成胸腹鼓急,雖扁鵲復生,亦莫能救其萬一,有斯疾者,可不懼乎!
李公深以為然。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19&fromuid=526
【醫案】
戊辰歲,戶部王縉庵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
徐堂翁召予視之,須行八法開闔方可,公如其言。
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
凡治此症,須分五癇,此卷前載之詳矣,茲不悉錄。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22&fromuid=526
【醫案】
壬申歲,大尹夏梅源公,行次至蛾眉庵寓,患傷寒,同寅諸公,迎視六脈微細,陽症得陰脈。
經云,陽脈見於陰經,其生也可知;
陰脈見於陽經,其死也可許。
予居玉河坊,正值考績,不暇往返之勞,若辭而不治,此公在遠方客邸,且蒞政清苦,予甚惻之。
先與柴胡加減之劑,少效,其脈尚未合症,予竭精殫思,又易別藥,更針內關,六脈轉陽矣。
遂次第進以湯散而愈。
後轉升戶部,今為正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23&fromuid=526
【醫案】
壬戌歲,吏部許敬庵公,寓靈濟宮,患腰痛之甚。
同鄉董龍山公推予視之。
診其脈,尺部沉數有力。
然男子尺脈固宜沉實,但帶數有力,是濕熱所致,有餘之疾也。
醫作不足治之,則非矣。
性畏針,遂以手指於腎俞穴行補瀉之法,痛稍減,空心再與除濕行氣之劑,一服而安。
公曰:手法代針,已覺痛減,何乃再服滲利之藥乎?
予曰:針能劫病,公性畏針,故不得已,而用手指之法,豈能驅除其病根,不過暫減其痛而已。
若欲全可,須針腎俞穴,今既不針,是用滲利之劑也。
豈不聞前賢云:腰乃腎之府,一身之大關節。
脈沉數者,多是濕熱壅滯,須宜滲利之,不可用補劑。
今人不分虛實,一概誤用,多致綿纏,痛疼不休(出玉機中)。
大抵喜補惡攻,人之恆情也。
邪濕去而新血生,此非攻中有補存焉者乎?
壬申歲,行人虞紹東翁,患膈氣之疾,形體羸瘦,藥餌難愈。
召予視之,六脈沉澀,須取膻中,以調和其膈,再取氣海,以保養其源,而元氣充實,脈息自盛矣。
後擇時針上穴,行六陰之數,下穴行九陽之數,各灸七壯,遂全愈。
今任揚州府太守。
庚辰過揚,復睹形體壬申夏,戶部尚書王疏翁,患痰火熾盛,手臂難伸,予見形體強壯,多是濕痰流注經絡之中,針肩,疏通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之濕痰,復灸肺俞穴,以理其本,則痰氣可清,而手臂能舉矣。
至吏部尚書,形體益壯。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25&fromuid=526
【醫案】
辛未歲,浙撫郭黃 公祖,患大便下血,愈而復作,問其致疾之由?
予對曰:心生血,而肝藏之,則脾為之統。
《內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癖而下血。
是皆前聖之言而可考者。
殊不知腸胃本無血,多是痔疾,隱於肛門之內,或因飲食過傷,或因勞欲怒氣,觸動痔竅,血隨大便而出。
先賢雖有遠血、近血之殊,而實無心、肺、大腸之分。
又有所謂氣虛腸薄,自榮衛滲入者,所感不同,須求其根。
於長強穴針二分,灸七壯,內痔一消而血不出。
但時值公冗,不暇於針灸,逾數載,升工部尚書,前疾大作,始知有痔隱於肛門之內,以法調之愈。
至己卯復會於汶上云,不發矣。
是歲公子箕川公長愛,忽患驚風,勢甚危篤,灸中衝、印堂、合谷等穴,各數十壯,方作聲。
若依古法而止灸三五壯,豈能得愈?
是當量其病勢之輕重而已。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27&fromuid=526
【醫案】
己卯歲,因磁州一同鄉,欠俸資往取,道經臨洛關,會舊知宋憲副公,云昨年長子得一痞疾,近因下第抑郁,疾轉加增,諸藥不效,如之奈何?
予答曰:即刻可愈。
予即針章門等穴,飲食漸進,形體清爽,而腹塊即消矣。
歡洽數日,偕親友送至呂洞賓度盧生祠,不忍分袂而別。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29&fromuid=526
【醫案】
庚辰夏,工部郎許鴻宇公,患兩腿風,日夜痛不能止,臥床月余。
寶源局王公,乃其屬官,力荐予治之。
時名醫諸公,堅執不從。
許公疑而言曰:兩腿及足,無處不痛,豈一二針所能愈?
予曰:治病必求其本,得其本穴會歸之處,痛可立而止,痛止即步履,旬日之內,必能進部。
此公明爽,獨聽予言,針環跳、絕骨,隨針而愈。
不過旬日,果進部,人皆駭異。
假使當時不信王公之言,而聽旁人之語,則藥力豈能及哉?
是惟在乎信之篤而已,信之篤,是以獲其效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0&fromuid=526
【醫案】
己巳歲,張相公得肛門忽腫之疾,戎政王西翁,推予診視,命之曰:元老之疾,非常人比,宜精思殫力調治,以副吾望!
予謁,診右寸浮數,是肺金受風熱,移於大腸之中。
然肛門又居下之地,而飲食糟粕,流至於此,若無七情四氣所干,則潤澤而下。
或濕熱內蘊,邪氣所加,則壅滯而作腫痛。
予制以加減搜風順氣之劑一罐,倍加酒蒸大黃,借酒力上升,蕩滌邪熱,加麻仁潤燥,枳殼寬腸,防風、獨活驅除風熱,當歸清血涼血養血,枯芩以清肺與大腸,共制成丸,服漸清安。
隆慶二年,四月初四日,奉旨傳與聖濟殿,著醫去看徐閣老病,欽此。
臣等謹欽遵,前至徐閣老秋家,診得六脈數大,積熱積痰,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宜用清熱健脾化痰湯醫治,黃芩、白朮、貝母、橘紅、茯苓、香附、芍藥、桔梗、川芎、前胡、檳榔、甘草,水二鐘,薑一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藥對症,即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2&fromuid=526
【醫案】
乙亥歲,通州李戶侯夫人,患怪病,予用孫真人治邪十三針之法,精神復舊,以見十三針之有驗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3&fromuid=526
【醫案】
己巳歲,尚書毛介川翁,患肝脾虛弱,時常瀉痢,肢略浮腫。
問於予曰:時常泄瀉,多系濕熱,夫人之一身,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
脾得其統,則運化有常,水穀通調,固無所謂濕,亦無所謂熱也。
夫唯精元之氣,既不能保之於平時,而五味之養,又不節之於將來,斯精血俱耗,而脾無所統矣。
脾失所統,則運化通調,將何以為職?
欲求其無瀉,不可得也。
然則何以謂之濕熱?
蓋運化通調,即失其職,則水穀不分,濕鬱於內,而為熱矣。
由是便血稠黏,裡急後重,瀉不獨瀉,而又兼之以痢焉,皆坐此也。
其治之法,宜蕩滌其濕,然後分利,斯脾胃得統,而其症安矣。
否則土不能治水,汜濫盈溢,浸於四肢,變而為氣者有之。
信其言,調理而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4&fromuid=526
【醫案】
己卯歲,行人張靖宸公夫人,崩不止,身熱骨痛,煩躁病篤,召予診,得六脈數而止,必是外感,誤用涼藥。
與羌活湯熱退,余疾漸可。
但元氣難復,後灸膏肓、三裡而愈。
凡醫之用藥,須憑脈理,若外感誤作內傷,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其不夭滅人生也,幾希辛酉,夏中貴患癱瘓,不能動履,有醫何鶴松,久治未愈。
召予視,曰:此疾一針可愈。
鶴松慚去。
予遂針環跳穴,果即能履。
夏濃贈,予受之,逾數載又癱矣。
復來召予,因侍禁廷,不暇即往,遂受鶴反間以致忿。
視昔之刺鵲於伏道者,為何如?
己巳歲,蔡都尉長子碧川公,患痰火,藥餌不愈。
辱錢誠齋堂翁,荐予治之。
予針肺俞等穴愈。
後其女患風癇其危,其乃郎秀山,乃婿張少泉,邀予治之,乃針內關而蘇,以禮濃贈,予固辭不受。
遂以女許聘豚兒楊承 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5&fromuid=526
【醫案】
庚辰歲過揚,大尹黃縝庵公,昔在京朝夕相與,情誼甚篤,進謁留疑,不忍分袂,言及三郎患面部疾,數載不愈,甚憂之。
昨焚香卜靈棋課曰:兀兀塵埃久待時,幽 寂寞有誰知,運逢寶劍人相顧,利遂名成總有期。
與識者解曰:寶者珍貴之物,劍者鋒利之物,必逢珍貴之人,可愈。
今承相顧,知公善針,疾愈有期矣。
予針巨 、合谷等穴,更灸三裡,徐徐調之而愈。
時工匠刊書,多辱蟹米之助。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6&fromuid=526
【醫案】
甲戌歲,觀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養病天壇,至敝宅數裡,春野公每請必親至,竭力盡孝。
予感其誠,不憚其遠,出朝必趨視。
告曰: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萬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順哉?
苟不至健至順,則沉 之咎必致矣。
然公之疾,非一朝所致,但脾喜甘燥,而惡苦濕,藥熱則消於肌肉,藥寒則減於飲食,醫治久不獲當,莫若早灸中脘、食倉穴。
忻然從之,每穴各灸九壯,更針行九陽之數,瘡發漸愈。
春野公今任兵科給事中,乃翁、乃弟,俱登科而盛壯。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7&fromuid=526
【醫案】
庚辰歲,道經揚州,御史桑南皋公夫人,七旬余,發熱、頭眩、目澀、手攣、食少,公子迎予。
診得人迎浮而關帶弦,見症雖多,今宜清熱為先,以天麻、僵蠶為君,升麻、知母為臣,蔓荊、甘草等為使佐,服至三帖,熱退身涼,飲食漸進,余症亦減,次日復診,六脈平勻。
昆玉喜曰:發熱數月,醫不見效,昨方制服一帖,熱退食進,何耶?
予曰:醫者意也,得其意,斯握醫之要樞矣。
昔司馬嘗稱扁鵲隨俗為變,及述其論齊桓侯疾,語多近道,皆以其意通之耳。
昨脈浮弦,疑是過用養血補脾之劑,閉塞火邪,久則流溢於太陽膀胱經,起至陰,終睛明,故目澀頭眩;
支走三焦經,故手攣也。
少南、少玄公與縝庵公姻聯之好,予辱故人之托,精思脈理,意究病源,故制立前方,用以引經之劑,其熱速退,熱退,脾陰漸長,而榮血自生,余症亦因之除矣。
二公曰:然。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0038&pid=392738&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