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癱瘓】
夫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故肝膽居左,而其氣常行於右,脾胃居右,而其氣常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
肝木主風,脾濕為痰,風與痰之中人,原不分於左右。
但翁過損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盡之後,左半先虧,而右半飲食所生之痰,與皮毛所入之風,以漸積於空虛之府,而驟發始覺耳。
風脈勁疾,痰脈軟滑,故病則大筋短縮,即舌筋亦短而謇於言。
小筋弛長,故從左而 於右,是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張矣。
若左筋之張,則左矣。
凡治一偏之風,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
以參、朮為君臣,以附子、乾薑為佐使,寒月可恃無恐。
以參、朮為君臣,以羚羊、柴胡、知母、石膏為佐使,而春夏秋三時可無熱病之累。
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風久而成癘也。
門人問曰:半身不遂之病,原有左右之分,豈左右分屬之後,病遂一往不返乎?
若答曰:風與痰之中人,各隨所造,初無定體。
病成之後,亦非一往不返也。
蓋有往有復者天運、人事、病機,無不皆然。
如風者,四時八方之氣,從鼻而入,天之氣也。
痰者,五穀百物之味,從口而入,脾胃之濕所結,地之氣也。
勢本相遼,亦嘗相兼,全似內傷之與外感,每挾雜而易眩。
故風勝者,先治其風;
痰勝者,先治其痰;
相等則治風兼治痰,此定法也。
《內經》曰:風之中人也,先從皮毛而入,次傳肌肉,次傳筋脈,次傳骨髓。
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肉。
由此觀之,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
皮毛者,肺主之;
肌肉者,胃主之;
筋脈者,肝主之;
骨髓者,腎主之。
從外入者,轉入轉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
又曰:濕之中人也,先從足始,此則自下而之上,無分於左右者也。
但內風素勝之人,偏與外風相召;
內濕素盛之人,偏與外濕相召。
內風之人,大塊之噫氣未動,而身已先惕;
內濕之人,室中之礎磉未潤,而體已先重。
是以治病必從其類也。
從外入者,以漸而驅之於外;
從下上者,以漸而驅之於下。
如治風用大小續命湯,方中桂、附、苓、朮、麻黃,表裡龐雜,今人見為難用,不知用桂、附所以驅在裡之邪,用苓、朮所以驅在中之邪,用麻、防等表藥獨重者,正欲使內邪從外而出也。
至於病久體虛,風入已深,又有一氣微汗之法,一旬微利之法,平調半月十日,又微微驅散,古人原有規則。
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貴其為治乎?
至於治痰之規則,不見於方書。
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梔豉湯等方。
在左者,用龍薈丸。
在右者,用滾痰丸。
以及虛人用竹瀝達痰丸,沉寒錮冷用三建湯之類,全無奧義。
吾今為子明之,蓋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總司,人之飲食太過而結為痰涎者,每隨脾之健運而滲灌於經隧,其間往反之機如海潮然,脾氣行則潮去,脾氣止則潮回。
所以治沉錮之法,但取辛熱微動寒凝,以後止而不用,恐脾得熱而過動,痰得熱而妄行,為害不淺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1%9E%E6%A1%88/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