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海底地形】
海洋地質之研究,一般先研究海底地形(SubmarineTopography)。
西元十九世紀,英國環球性海洋研究船挑戰者(Challenger)出航以前,咸以為海洋底部係無起伏之大平原。
嗣經一世紀之積極海洋研究,發現海水面下隱有地球上最長而最大之中洋脊(Mid-OceanicRidge),最深而最長之海溝及諸多海底山群。
挑戰者研究船,最初用綁著重錘之大麻繩,測量海底之深度。
見圖一是以自重錘碰海底至水面之繩索長度,來決定海洋深度。
此法對於較深的海底,往往因麻繩受海流之影響致使彎曲,以致不能測量精確的海底深度。
大約在一八七五年,即以鋼琴絲代替大麻繩。
自一九二○年發明聲波測深法(回響測深法,EchoSounding)以後,乃利用音波之回響,測量海底深度。
此種早期之測深儀器,必須由人來操作,但一九三五年後,便有自動回響測深儀之發明,而且被廣泛地使用。
普通海水音速約為每秒一千五百公尺。
海深之計算公式如下:海深(公尺)=1500公尺×回聲時間(秒)×1/2。
至海水中之傳音速度,通常因海水之溫度、鹽度,及深度之不同而稍異。
見圖二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之面積,為海水所覆蓋。
而在所有之海洋面積(361×106平方公里)內,大約有300×106平方公里為深海底(Deep-SeaFloor)之部分,剩下60×106平方公里之海域為被海水所覆蓋之大陸邊緣地區。
接近大陸之淺海區域(大陸棚),占地球陸地面積百分之十八,此海域曾經因大陸冰川之前進及後退,而輪流露出或被淹沒。
地球上標高(Elevation)之分布,如圖一所示。
地球表面之起伏,有兩個明顯而主要之高度部分。
一者是在海平面上幾百公尺內之部分,代表大陸地塊(ContinentalBlocks)的正常平面;
另一者是在海平面下四千至六千公尺深之部分,占有地球表面百分之五十以上之區域,代表著海洋盆地。
見圖三海底地形就形態而言,可分成三個主要大區:即大陸邊緣(ContinentalMargin)、海洋盆地(Ocean-BasinFloor),及中洋脊。
此分區表示於圖二之北大西洋的一個典型的越洋剖面圖,同時此主要大區再分成若干中區及小區(圖三)。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