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板塊構造】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1 10:36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板塊構造】

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板塊構造

 

近年諸多地球科學家依據地球表面的海底擴張現象、地震帶之分布、地殼活動,及大陸飄移學說等諸多資料,將地殼分成六塊大板塊(Plate,又可稱為板殼、地殼片體或地片,或板片),並提倡「板塊構造學說」(PlateTectonics,又可稱為板殼構造學說、地片構造學說,或板片構造學說)。

 

此六塊大板塊為印度洋、太平洋、南極洲、美洲、非洲及歐亞洲板塊,而浮於地函之上。

 

每一板塊均有大陸及海洋。

 

各板塊之接界帶便為現今地震頻發地帶、火山活動地帶、地殼裂痕地帶,及地殼運動或造山運動地帶。

 

例如,太平洋板塊之東南及南側為海洋隆起,而為活動之海底擴張地帶。

 

太平洋板塊之西及北側為發生島弧、深海溝,及火山活動之地帶。

 

又太平洋板塊之東北側,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之相接帶為非壓力非張力式,兩板塊相對平行滑動,當太平洋板塊向北移動,而北美洲板塊向南移動時,聖安度列斯斷層帶(SanAndreasZone)發生淺震。

 

板塊之接觸部分大致可分為三種形式:張力式、橫壓式及非壓力非張力式。

 

中洋脊之海底擴張地帶為張力式接觸帶,經常產生淺震。

 

發生島弧、深海溝,及火山活動之地帶,或產生造山運動,並形成年青大山脈地帶為橫壓式接觸帶,經常產生淺震之外尚多產生深震。

 

海底擴張時,海洋板塊移動至大陸邊緣區,而兩板塊接觸處受到阻力,且下沈之對流將海洋地殼往下拉曳而拗下,產生隱沒作用(Subduction)並形成海溝,而另一塊邊緣或則翹起形成山脈。

 

因此,在中洋脊之裂谷部分所產生之新海底地殼之擴張面積,乃因海溝部分之舊海底地殼之沈沒,或大山脈之地殼之褶皺而抵銷。

 

若往下拉力超過其破裂強度,則發生斷裂並引起地震,而局部張力作用使融點降低,並引起岩漿活動及火山噴發作用,而造成島弧。

 

總之,因地函內之岩漿上昇而導致軟流圈之對流作用,並產生海底擴張現象,可由海底擴張說中說明諸多板塊構造的現象。

 

〈見圖一〉(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3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