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策】
我國在戰國、秦、漢時期,竹籤和木版是做成書籍最主要的材料。
一般地說,用竹做的書,古人稱為簡策;
用木做的書,則稱之為方版或版牘,簡策主要用以寫書,版牘主要用以寫公文、信件和畫圖,但是這種區別並不十分嚴格。
簡策究竟怎樣製做?
在漢代王充論衡一書裏的量知篇有詳細說明,大概是先把竹材截成圓筒,再把竹簡劈開成一條條的竹籤,這就叫做簡,也稱為牒。
用簡寫書之前,須先在火上將竹籤烘乾,以防蠹朽。
這叫做汗青或殺青。
如果是以木材為材料,則先將原木鋸成段,再劈成片,然後刮削平坦,叫做版,也叫做槧。
版上寫了字叫做牘,版劈成木條叫做札,後人也稱之為木簡。
簡的長度並不一致,古人習慣以長短表示尊重的程度。
所以用長簡寫經典,用短簡寫傳記或雜文。
一根簡只能寫一行。
一行多的幾十字,少的只有八字,寫一部著作要用許多簡,這些簡必須編連起來,才方便閱讀,於是用麻繩、皮繩或絲繩之類,把一根根的簡編連起來,這種編成的整體,便叫做冊。
所以冊字的形態就象徵著一捆簡牘編以書繩二道的樣字。
冊也可以寫作策,後人把這種書籍制度叫做簡策(冊)制度,這也是我們現在把一本書稱為一冊書的來源。
(吳哲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3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