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碳酸鈣消失深度】
碳酸鈣消失深度(CalciumCarbonateCompensationDepth),又稱之為碳酸鈣補償深度,為在海洋中碳酸鈣溶解率超過碳酸鈣沈積率(RateofDeposition)之深度。
在太平洋之碳酸鈣消失深度在四千至五千公尺之間。
在大西洋之碳酸鈣消失深度較此稍深。
海洋表層海底沈積物中之碳酸鈣含量,由淺到深,大致上呈規則性的減少現象。
深層海水的溶解性,在海底沈積物碳酸鈣的分布上,扮演了甚重要的腳色。
布拉姆列得(Bramlette,一九六一年)特別將碳酸鈣含量遞減的深度,稱為碳酸鈣消失深度或碳酸鈣補償深度,又稱為碳酸鈣補償層。
彼得森(Peterson,一九六六)以結晶石灰球在太平洋海水中作試驗,亦證實了碳酸鈣消失深度的存在,他並且發現自三千六百公尺往下,碳酸鈣之溶解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李斯仁(Lisitzin,一九七三)以碳酸鈣含量少於百分之十之深度,作為判定碳酸鈣消失深度或補償深度之標準。
在碳酸鈣消失深度以下,底層海水碳酸鈣的溶解速率與供給率達到平衡,因此不再有鈣質物質的沈積。
一般言之,開闊海洋的碳酸鈣消失深度與碳酸鈣之供應量,有直接的關係。
在生產率較高的地區(如低緯度的赤道海域),碳酸鈣消失深度較深。
此因為碳酸鈣物質沈積量較多之故。
反之,高緯度及近陸地的海域之碳酸鈣消失深度,逐漸變淺,而使大洋中的碳酸鈣消失深度或補償層的分布,形成向中央凹傾的現象。
柏葛(BergeretAl.,一九七六)認為海洋沈積物碳酸鈣的分布,受下列因素的影響:一、鈣質生物供應量;
二、海水的溶解情形;
三、陸源沈積物的稀釋;
四、再沈積作用。
因此碳酸鈣在海底沈積物內分布,並非單純受到海水溶解作用的影響。
有些地區,沈積物碳酸鈣含量的不規則分布,往往受到陸源沈積物不均勻的稀釋,加上再沈積作用以及區域性生產率差異的影響。
中國南海海底表層沈積物的碳酸鈣含量,在水深二千三百公尺附近,有一明顯的遞減現象。
中國南海深度在二千五百公尺以上的,現代沈積物內之浮游性有孔蟲之含量,隨海底深度增加,而深度在二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其浮游性有孔蟲突然消失;
反之,其放射蟲之含量愈增加。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2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