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遠洋性生物地質化學】
遠洋性海底沈積物(PelagicSediment)占海底總面積百分之七十,或地球總面積百分之五十。
海底沈積物,主要是由海水表層物質沈降至海底、海底火山運動衍生的碎屑物、海底地形滑動和混濁流(TurbidityCurrent)帶至海底的物質等堆積形成。
遠洋性海底沈積物可分為源自一、大陸陸塊的陸源性沈積物(Lithogeneous),二、大氣圈的大氣源性沈積物(Atmogeneous),三、外太空與超外太空的宇宙源性沈積物(Cosmogeneous),四、海水元素間作用受溶解度(Solubility)控制而發生沈澱,沈降至海底的化學水合源性沈積物(Hydrogeneous),五、海洋生物死亡後,從表層沈至海底堆積的生物源性沈積物(Biogeneous)。
生物地質化學說明海洋生物對海水中元素和化合物具有移去(Remove)、濃縮(Concentrate)、搬運(Transport)或相當能量變化的能力,在所調查海域海底沈積物時,發現此沈積物受其微生物和海洋生物影響而引起物理和化學變化;
按照布恩(Bowen,西元一九六六年)指出,海洋生物吸收海水中化學元素,其富含因子(EnrichmentFactor)為:一、氯為○。
二、鈉、鎂、溴、氟、硫為一。
三、而其他元素易於堆積生物體器官組織。
四、海洋生物對高氧化數陽離子比低氧化數較易吸收。
五、重原子量元素易吸收。
六、陰離子是離子電荷大和中心原子其原子量重的易吸收。
海水中的顆粒物質,一般為荷電膠體(Colloid)粒子易於吸附荷電性相反的粒子。
研究遠洋性海底沈積物所含錳結核的化學成分,了解海水中鈦和鋯可能是陰離子,而被帶正電荷的水合鐵離子吸附。
遠洋性海底沈積物中,顆粒直徑約三至三十微米的石英顆粒濃度很高。
石英顆粒源自於陸地,是在沙漠被風力搬運到海洋,石英顆粒從海水表層沈降到海底需幾年時間,石英顆粒數量海洋垂直分布,發現海水表層其含量低,而在二千五百到四千公尺深度其量很高,這是因為海水表層的生物可濾食(Filter)礦物顆粒。
吸收附著在顆粒上的有機殘物,當濾食率(FilterRate)很高時,礦物顆粒留在生物體內的時間比在海洋還長,海洋生物死亡後,隨之沈降和分化(Decay),當死亡的生物體完成分化,生物體內所含的礦物顆粒被釋放到相當深度海水中。
因此,海洋生物,特別是濾食性生物(FilterFeeder)從海洋表層吸收礦物粒子,搬運到深層海洋後沈積海底,實占生物地質化學循環系的重要腳色。
目前,我們對遠洋性生物地質化學循環系還不夠了解,故爾後必須加強研究海水物理化學狀態和元素複合離子形成,海洋生物體內化學成分和吸收海水元素的機能(Mechanisms),海洋生物間作用,地質沈積環境的改變,濾食性生物的地理分布、數量和濾食率。
(陳永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2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