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人工繁殖】
在過去的水產養殖,所需要的魚、蝦、貝類等的幼苗,幾乎均由自然的水域中去撈取,再放入養殖池或天然池中飼養。
如鰻魚曲及虱目魚曲等,在臺灣需要相當的數量,但仍要由海岸撈取天然繁殖的幼苗,常受天候及其他因素所影響,數量並不穩定。
目前有許多的水產養殖所需幼苗,已經發展出由人工授精及控制生態環境的方法去繁殖出大量的魚苗,而不必完全依賴天然生產的種苗了。
最初發展成功的是淡水魚類中的鯉魚、草魚、鰱魚等,經注射鯉魚腦下垂體及催產素,使成熟種魚的卵同時成熟並排出體外,再以雄魚精液拌和受精的方式,取得受精卵予以孵化成幼魚。
貝類的九孔等則以理境變化,如溫度及乾濕度之升降來刺激其排卵、排精。
草蝦等則以孕卵之母種蝦直接排出受精卵,予以孵化,再將幼蝦經脫殼變態之後期幼苗予以放養。
此外,尚有許多的魚、貝類等正繼續研究實驗中,例如鰻魚在我國及日本均孜孜不斷地進行人工繁殖的研究。
由於使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可獲取穩定而且大量的種苗,供企業化的水產養殖經營,並且可提高水產養殖的品質,所以人工繁殖技術之突破,使水產養殖步入另一新紀元。
(曾榮政)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0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