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格蘭氏陰性菌】
格蘭氏染色法,為細菌學上最重要且最普遍使用之染色技術。
此法為格蘭氏於西元一八八四年發明,為一種分化染色。
依照細菌被染色之情形不同,把細菌分成二種類型:一為格蘭氏陽性菌,另一為格蘭氏陰性菌。
染色技術之步驟如下:一、初步染色,通常為晶紫染劑溶液含草酸氨。
二、碘溶液處理。
三、退色反應,通常為百分之九十五酒精。
四、重複染色,以沙紅染劑為主。
格蘭氏陰性菌經此染色處理後被染為粉紅色,而格蘭陽性菌被染為深紫色。
造成陽性菌與陰性菌不同之染色反應,在於細菌細胞壁之結構與組織不同,而產生不同之滲透性。
陰性菌細胞壁滲透性較強,酒精滲進細胞,而使初步染色劑晶紫除掉,因而可以接納重複染色劑沙紅,所以陰性菌被染成粉紅色。
與陽性菌比較,陰性菌之細胞壁含較高之脂肪,且細胞壁較薄但較複雜,研究較詳盡。
細胞壁占細菌之乾重較陽性菌低,而且不含壁酸,但含氨基酸及脂多糖類之物質。
胜糖質形成一環,分布於細胞壁靠近細胞膜之地方。
陰性菌與陽性菌除了格蘭氏染色反應不同之外,尚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對青黴素之敏感反應,對抗機械性之破壞能力,受鹼性染色劑之抑制,營養上之需求。
這些不同之處,顯示與陽性菌有基本之差別。
(李智隆)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66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