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中經新簿】
隋書經籍志云:「魏氏代漢,采綴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
其分類及體制不詳。
然七錄序及隋志不言其體例有所變更,殆亦沿襲七略。
晉武帝泰始十年(西元二七四年),領祕書監荀勗、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記籍,初亦依七略而為書部。
時又得汲冢古文竹書,以付祕書,詔勗撰次。
勗乃因鄭默中經,更撰中經新簿。
分為四部,總括群書。
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
二曰乙部:有古諸子、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
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部、雜事。
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書。
凡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
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以湘素。
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辨。
然今存荀勗上穆天子傳序,則有簡單之解題。
惟不能如劉向別錄之能批評得失,判別是非。
當亦不致如漢書藝文志之簡略。
蓋與七略、七志同一體制,有解題而較簡略,是以全書凡十有六卷。
廣弘明集引古今書最載:晉中經簿,四部書若干部、卷,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詳所載多少。
語意不明,似此簿共十六卷,缺少佛經書簿二卷,故不知佛經共若干部卷。
論者遂以其於四部之外,另有佛經一部,因謂其並非四部分類法。
實則佛經為方外之書,卷帙又較多,因列為附錄。
一如劉宋時王儉七志,附見佛、道二家。
中經新簿在目錄學上之貢獻,不在其體制,而在其所創立之四部分類法。
惟東晉李充以勗舊簿校祕閣典籍,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
此後隱然成為定例,沿用至今,歷時一千餘年,影響可謂深遠。
又中經新簿分類,不用類名,而紀以甲乙丙丁,李充因之。
與近世西洋傳入之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分類法,以數字或英文字母區分部類,旨趣相近。
惜後世仍標以經史子集等類名,不復有人採用荀、李成法。
以致千餘年來,未能將數字或干支等用於圖書分類。
標以類名,固見名而知類。
然用數字或干支,其先後次第固定,於取書或歸架,甚為方便。
即不甚識字,稍加訓練,即可勝任。
倘能參互利用,實便於圖書之整理及管理。
荀勗字公會,潁川人,仕魏,累官侍中,入晉封濟北郡公,拜中書監,進光祿大夫,領祕書監。
晉書卷三十九有傳。
中經新簿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至宋遂佚。
(喬衍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29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