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六韜】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1
標題: 【六韜】

六韜

 

△《六韜》•六卷(通行本)

 

舊本題周呂望撰。考《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

 

《經典釋文》曰:司馬彪、崔譔雲,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

 

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

 

(案:今本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次,與陸德明所注不同。未詳孰是,謹附識於此。)則戰國之初,原有是名。

 

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

 

《漢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


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則《六弢》別為一書。

 

顏師古注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

 

《三國志•先主傳注》,始稱閒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

 

《隋志》始載《太公六韜》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師薑望撰。

 

唐、宋諸志皆因之。

 

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

 

中間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

 

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

 

(案:《路史》有虞舜時,伯益為百蟲將軍之語。雜說依託,不足為據。)其依託之跡,灼然可驗。

 

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

 

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尤為鄙陋。

 

殆未必漢時舊本。

 

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

 

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代、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

 

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

 

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家恒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所以叫做《六韜》。

 

由於該書是以周文王、武王與姜太公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所以相傳為姜太公呂望所著。

 

經歷代學者考證,都認為無論就書中內容及文字結構而論,都不是殷周之際的作品,而是後人所依託。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3

第一篇 文韜

 

文師第一


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

 

非龍非,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

 

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耶?

 

太公曰:君子樂得其志;


少人樂得其事。

 

今吾漁,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

 

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

 

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

 

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

 

言至情者,事之極也。

 

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

 

緡綢餌香,中魚食之。

 

緡隆餌豐,大魚食之。

 

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


人食其祿,乃服於君。

 

故以餌取魚,魚可殺。

 

以祿取人,人可竭。

 

以家取國,國可拔。

 

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嗚呼!

 

曼曼綿綿,其聚必散。

 

嘿嘿昧昧,其光必遠。

 

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

 

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立斂焉。

 

文王曰:立斂若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

 

散不受天之詔命乎!

 

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4

盈虛第二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

 

其君賢不肖不等乎?

 

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

 

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

 

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聖賢,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宇不堊,甍桷椽楹不,茅茨偏庭不剪。

 

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

 

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

 

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


廉潔愛人者厚其祿。

 

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

 

旌別淑慝,表其門閭。

 

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

 

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

 

存養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德之君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4

國務第三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

 

農不失時則成之。

 

薄賦斂則與之。

 

儉宮室臺榭則樂之。

 

吏清不苛擾則喜之。

 

民失其務則害之。

 

農失其時則敗之。

 

無罪而罰則殺之。

 

重賦斂則奪之。

 

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

 

吏濁苛擾則怒之。

 

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

 

如兄之愛弟。

 

見其饑寒則為之憂。

 

見其勞苦則為之悲。

 

賞罰如加諸身。

 

賦斂如取於己。

 

此愛民之道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5

大禮第四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太公曰:為上惟臨,為下惟沉。

 

臨而無遠,沉而無隱。

 

為上惟周,為下惟定。

 

周,則天也。

定,則地也。

 

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

 

善與而不爭。

 

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

 

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

 

高山仰止,不可極也。

 

深淵度之,不可測也。

 

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輻輳並進,則明不蔽矣。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5

明傳第五


文王寢疾,召太公望,太子發在側。

 

嗚呼?

 

天將棄予。

 

周之社稷,將以屬汝。

 

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太公曰:王何所問?

 

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

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6

六守第六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謹所與也。

 

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謹擇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

 

付之而觀其無轉;

 

使之而觀其無隱;

 

危之而觀其無恐;

 

事之而觀其無窮。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

 

貴之而不驕者義也;

 

付之而不轉者忠也;

 

使之而不隱者信也;

 

危之而不恐者勇也;

 

事之而不窮者謀也。

 

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

 

農一其鄉則穀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

 

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

 

無亂其鄉,無亂其族。

 

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

 

六守長,則君昌。

 

三寶全,則國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6

守土第七


文王問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御其四旁。

 

無借人國柄。

 

借人國柄,則失其權。

 

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

 

日中不彗,是謂失時。

 

操刀不割,失利之期。

 

執斧不伐,賊人將來。

 

涓涓不塞,將為江河。

 

熒熒不救,炎炎奈何?

 

兩葉不去,將用斧柯。

 

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

 

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

 

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

 

無借人利器。

 

借人利器,則為人所害而不終於世。

 

文王曰:何謂仁義?

 

太公曰:敬其眾,合其親。

 

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為仁義之紀。

 

無使人奪汝威。

 

因其明,順其常。

 

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7

守國第八


文王問太公曰:守國奈何?

 

太公曰:齋,將語君天地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

 

王齋七日,北面再拜而問之。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

 

天下有民,聖人牧之。

 

故春道生,萬物榮;

 

夏道長,萬物成;

 

秋道斂,萬物盈;

 

冬道藏,萬物靜。

 

盈則藏,藏則復起。

 

莫知所終,莫知所始。

 

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

 

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

 

聖人之在天地間也,其義固大矣。

 

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

 

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

 

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

 

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

 

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遜。

 

守國如此,與天地同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7

上賢第九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上賢,下不肖。

 

取誠信,去詐偽。

 

禁暴亂。

 

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遊觀倡樂者,傷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陵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

 

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

 

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

 

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

 

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傷庶人之業。

 

七害者:一曰,無智略權謀,而重賞尊爵之。

 

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王者謹勿使為將。

 

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謹勿與謀。

 

三曰,樸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謹勿近。

 

四曰,奇其冠帶,偉其衣服;

 

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

 

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奸人也,王者謹勿寵。

 

五曰,讒佞苟得,以求官爵;

 

果敢輕死,以貪祿秩;

 

不圖大事,貪利而動;

 

以高談虛論,悅於人主,王者謹勿使。

 

六曰,為雕文刻鏤,技巧華飾,而傷農事,王者必禁。

 

七曰,偽方異技,巫蠱左道,不祥之言。

 

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盡力,非吾民也。

 

士不誠信,非吾士也。

 

臣不忠諫,非吾臣也。

 

吏不平潔愛人,非吾吏也。

 

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

 

示以形,隱其情。

 

若天之高,不可極也;

 

若淵之深,不可測也。

 

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

 

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

 

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文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7

舉賢第十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能獲其功。

 

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其賢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

 

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

 

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姦臣以虛譽取爵位。

 

是以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也。

 

文王曰:舉賢奈何?

 

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

 

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能,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8

賞罰第十一


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

 

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

 

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

 

夫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於人乎。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8

發啟第十二


文王在豐,召太公曰:嗚呼!

 

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

 

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

 

人道無災,不可先謀。

 

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

 

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

 

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

 

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

 

從其門,門可入也。

 

立其禮,禮可成也。

 

爭其強,強可勝也。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微哉微哉。

 

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

 

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若同舟而濟。

 

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然則皆有以啟之,無有閉之也。

 

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

 

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聖有將動,必有愚色。

 

今彼有商,眾口相惑。

 

紛紛渺渺,好色無極。

 

此亡國之徵也。

 

吾觀其野,草菅勝穀。

 

吾觀其眾,邪曲勝直。

 

吾觀其吏,暴虐殘疾。

 

敗法亂刑上下不覺。

 

此亡國之時也。

 

大明發而萬物皆照。

 

大義發而萬物皆利。

 

大兵發而萬物皆服。

 

大哉聖人之德。

 

獨聞獨見,樂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8

文啟第十三


文王問太公曰:聖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萬物皆得。

 

何嗇何憂,萬物皆遒。

 

政之所施,莫知其化。

 

時之所行,莫知其移。

 

聖人守此而萬物化。

 

何窮之有。

 

終而復始,優而游之。

 

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

 

既已藏之,不可不行。

 

既以行之,勿復明之。

 

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

 

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

 

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

 

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變於形容。

 

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

 

嗚呼!

 

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

 

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

 

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

 

嗚呼神哉。

 

聖人見其始,則知其終。

 

文王曰:靜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

 

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

 

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

 

此聖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協予懷,夙夜念之不忘,以用為常。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9

文伐第十四


文王問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節:

 

一曰:因其所喜,以順其志。

 

彼將生驕,必有奸事。

 

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親其所愛,以分其威。

 

一人兩心,其中必衰。

 

廷無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陰賂左右,得情甚深。

 

身內情外,國將生害。

 

四曰:輔其淫樂,以廣其志,厚賂珠玉,娛以美人;卑辭委聽,順命而合,彼將不爭,奸節乃定。

 

五曰:嚴其忠臣,而薄其賂,稽留其使,勿聽其事。

 

亟為置代,遺以誠事,親而信之,其君將復合之。

 

苟能嚴之,國乃可謀。

 

六曰:收其內,間其外。

 

才臣外相,敵國內侵,國鮮不亡。

 

七曰:欲錮其心,必厚賂之。

 

收其左右忠愛,陰示以利,令之輕業,而蓄積空虛。

 

八曰:賂以重寶,因與之謀。

 

謀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謂重親。

 

重親積,必為我用。

 

有國而外,其地必敗。

 

九曰:尊之以名,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

 

承意應事,如與同生。

 

既以得之,乃微收之。

 

時及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無不重貴與富,惡危與咎;

 

陰示大尊,而微輸重寶,收其豪傑;

 

內積甚厚,而外為乏;

 

陰內智士,使圖其計;

 

納勇士,使高其氣;

 

富貴甚足,而常有繁滋;

 

徒黨已具,是謂塞之。

 

有國而塞,安能有國。

 

十二曰: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遺良犬馬以勞之,時與大勢以誘之,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

 

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徵已見,乃伐之。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29

順啟第十五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

 

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

 

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

 

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

 

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

 

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事變不能遷。

 

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

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殺天下者,天下賊之。

 

徹天下者,天下通之;

窮天下者,天下仇之。

 

安天下者,天下恃之;

危天下者,天下災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0

兵道第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於一。

 

一者能獨往獨來。

 

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

 

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

 

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

 

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

 

樂者非樂,在於慮殃。

 

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

 

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

 

欲其西,襲其東。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

 

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0

三疑第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強,離親,散眾,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謀,用財。

 

夫攻強,必養之使強,益之使張。

 

太強必折,太張必缺。

 

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

 

設之以事,玩之以利,爭心必起。

 

欲離其親,因其所愛,與其寵人,與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無使得志。

 

彼貪利甚喜,遺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後攻其強,毀其大,除民之害。

 

淫之以色,啗之以利,養之以味,娛之以樂。

 

既離其親,必使遠民,勿使知謀。

 

扶而納之,莫覺其意,然後可成。

 

惠施於民,必無愛財,數衣食之,從而愛之。

 

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

 

賢之有啟,以王天下。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0

王翼第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舉兵師,以將為命。

 

命在通達,不守一術。

 

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紀綱。

 

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

 

備數如法,審知命理。

 

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武王曰:請問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贊謀應猝,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

 

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曆,候風氣,推時日,考符驗,校災異,知天心去就之機。

 

地利三人:主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練兵器,刺舉非法。

 

通糧四人:主度飲食,備蓄積,通糧道,致五穀,命三軍不睏乏。

 

奮威四人:主擇才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伏旂鼓三人:主伏旂鼓,明耳目,詭符印,謬號令,闇忽往來,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

 

通才二人:主拾遺補過,應對賓客,論議談語,消患解結。

 

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

 

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士,軍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勵三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

 

羽翼四人:主揚名譽,震遠方,動四境,以弱敵心。

 

遊士八人:主伺姦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

 

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託鬼神,以惑眾心。

 

方士三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症。

 

法算二人:主會計三軍營壘糧食,財用出入。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1

論將第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

 

武王曰:敢問其目?

 

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輕死者,可暴也。

 

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貪而好利者,可賂也。

 

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

 

智而心怯者,可窘也。

 

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

 

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

 

智而心緩者,可襲也。

 

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

 

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

 

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

 

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

 

兵出踰境,不出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1

選將第二十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簡練英權,知士之高下,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

 

有賢而不肖者;

 

有溫良而為盜者;

 

有貌恭敬而心慢者;

 

有外廉謹而內無恭敬者;

 

有精精而無情者;

 

有湛湛而無誠者;

 

有好謀而無決者;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

 

有悾悾而不信者;

 

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

 

有詭激而有功效者;

 

有外勇而內怯者;

 

有肅肅而反易人者;

 

有嗃嗃而反靜愨者;

 

有勢虛形劣而出外無所不至,無使不遂者。

 

天下所賤,聖人所貴;

 

凡人不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詳。

 

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

 

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

 

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

 

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

 

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

 

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

 

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

 

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2

立將第二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

 

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

 

將既受命。

 

乃命太史鑽靈龜,卜吉日;

齋三日,至太廟以授斧鉞。

 

君入廟門,西面而立。

 

將入廟門,北面而立。

 

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

 

復操斧,持柄,授將其刃,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

 

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重而必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如此,士眾必盡死力。

 

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

 

臣不敢生還,願君亦垂一言之命於臣。

 

君不許臣,臣不敢將。

 

君許之,乃辭而行。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臨敵決戰,無有二心。

 

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

 

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

氣厲青雲,疾若馳騖;

兵不接刃,而敵降服。

 

戰勝於外,功立於內。

 

吏遷上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

 

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2

將威第二十二


武王問曰:將何以為威?

 

何以為明?

 

何以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

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

 

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

 

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

 

殺貴大,賞貴小。

 

殺其當路貴重之人,是刑上極也。

 

賞及牛豎馬洗養之徒,是賞下通也。

 

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3

勵軍第二十三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三軍之眾,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赴;

聞金聲而怒,聞鼓聲而喜,為之奈何?

 

太公曰:將有三勝。

 

武王曰:敢聞其目?

 

太公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

 

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

 

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

 

軍皆定次,將乃就舍;

炊者皆熟,將乃就食;

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

 

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饑飽。

 

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三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

 

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饑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3

陰符第二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猝有緩急,或利或害。

 

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

 

為之奈何?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

 

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

 

破軍殺將之符,長九寸。

 

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

 

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

 

誓眾堅守之符,長六寸。

 

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

 

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

 

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

 

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

 

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

 

敵雖聖智,莫之通識。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4

陰書第二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主將欲合兵,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

 

其事繁多,符不能明;

相去遼遠,言語不通。

 

為之奈何?

 

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

 

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

 

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

 

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知情也。

 

此謂陰書。

 

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4

軍勢第二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勢因敵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發於無窮之源。

 

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

 

兵之用者,其狀不定見也。

 

倏而往,倏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

 

故善戰者,不待張軍。

 

善除患者,理於未生。

 

勝敵者,勝於無形。

 

上戰無與戰。

 

故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

 

設備於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

 

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

 

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動莫大於不意,謀莫大於不識。

 

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

 

故事半而功倍也。

 

聖人徵於天地之動,孰知其紀。

 

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

 

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

 

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

 

故曰:未見形而戰,雖眾必敗。

 

善戰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

 

故曰:無恐懼,無猶豫。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

 

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故智者從之而不失;

巧者一決而不猶豫。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赴之若驚,用之若狂;

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

 

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

 

故知神明之道,野無橫敵,對無立國。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5

奇兵第二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法,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戰者,非能戰於天上,非能戰於地下;

其成與敗,皆由神勢。

 

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兩陣之間,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所以為變也。

 

深草蓊翳者。

 

所以遁逃也。

 

谿谷險阻者,所以止車禦騎也。

 

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

 

坳澤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

 

清明無隱者,所以戰勇力也。

 

疾如流矢,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

 

詭伏設奇,遠張誑誘者,所以破軍擒將也。

 

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

 

因其驚駭者,所以一擊十也。

 

因其勞倦暮舍者,所以十擊百也。

 

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

 

強弩長兵者,所以踰水戰也。

 

長關遠候,暴疾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

 

鼓行讙囂者,所以行奇謀也。

 

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後也。

 

偽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道也。

 

謬號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

 

戰必以義者,所以勵眾勝敵也。

 

尊爵重賞者,所以勸用命也。

 

嚴刑重罰者,所以進罷怠也。

 

一喜一怒,一予一奪,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調和三軍,制一臣下也。

 

處高敝者,所以警守也。

 

保險阻者,所以為固也。

 

山林茂穢者,所以默往來也。

 

深溝高壘,積糧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

 

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

 

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

 

故曰:將不仁,則三軍不親。

 

將不勇,則三軍不銳。

 

將不智,則三軍大疑。

 

將不明,則三軍大傾。

 

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

 

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

 

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

 

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

 

得賢將者,兵強國昌。

 

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6

五音第二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

 

太公曰:深哉!

 

王之問也。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

 

五行之神,道之常也。

 

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

 

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

 

無有文字,皆由五行。

 

五行之道,天地自然。

 

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其法以天清淨,無陰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

 

有聲應管,其來甚微。

 

角聲應管,當以白虎。

 

徵聲應管,當以玄武。

 

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

 

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

 

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徵,成敗之機也。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

 

聞枹鼓之音者,角也。

 

見火光者,徵也。

 

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

 

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

 

寂寞無聞者,宮也。

 

此五者,聲色之符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6

兵徵第二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敗之徵,為之奈何?

 

太公曰:勝敗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

 

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告。

 

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

 

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徵也。

 

三軍數驚,士卒不齊;

 

相恐以強敵,相語以不利;

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

 

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

 

三軍齊整,陣勢以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

 

三軍無故,旌旂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

 

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

 

行陣不固,旌旂亂而相遶;

 

逆大風甚雨之利;

 

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

 

戎馬驚奔,兵車折軸;

 

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濕以沐。

 

此大敗之徵也。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

 

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

 

城之氣出而西,城可降。

 

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

 

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

 

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

 

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

 

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

 

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8 22:37

農器第三十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安定,國家無爭。

 

戰攻之具,可無修乎?

 

守禦之備,可無設乎?

 

太公曰: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

 

耒耜者,其行馬蒺藜也。

 

馬牛車輿者,其營壘蔽櫓也。

 

鋤耰之具,其矛戟也。

 

蓑薛簦笠,其甲冑也。

 

钁鍤斧鋸杵臼,其攻城器也。

 

牛馬,所以轉輸糧也。

 

雞犬,其伺候也。

 

婦人織紝,其旌旂也。

 

丈夫平壤,其攻城也。

 

春鏺草棘,其戰車騎也。

 

夏●田疇,其戰步兵也。

 

秋刈禾薪,其糧食儲備也。

 

冬實倉廩,其堅守也。

 

田裡相伍,其約束符信也。

 

里有吏,官有長,其將帥也。

 

里有周垣,不得相過,其隊分也。

 

輸粟取芻,其廩庫也。

 

春秋治城郭,修溝渠,其塹壘也。

 

故用兵之具,盡於人事也。

 

善為國者,取於人事。

 

故必使遂其六畜,闢其田野,究其處所。

 

丈夫治田有畝數,婦人織紝有尺度,其富國強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0:59

軍用第三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三軍器用,攻守之具,科品眾寡,豈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問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願聞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法用:武衛大夫扶胥三十六乘。

 

材士強弩矛戟為翼,一車七十二人;車四馬駢架,六尺車輪;車上立旂鼓,兵法謂之震駭。

 

陷堅陣,敗強敵。

 

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乘。

 

材士強弩矛戟為翼;五尺車輪,絞車連弩自副。

 

陷堅陣,敗強敵。

 

提翼小櫓扶胥一百四十四乘。

 

絞車連弩自副;陷堅陣,敗強敵。

 

大黃參連弩大扶胥三十六乘。

 

材士強弩矛戟為翼;飛鳧電影自副。

 

飛鳧,赤莖白羽;電影,青莖赤羽。

 

晝則以絳縞,長六尺,廣六寸,為光耀;夜則以白縞,為流星。

 

陷堅陣,敗步騎。

 

衝車大扶胥三十六乘。

 

螳螂武士共載,可以擊縱橫,敗強敵。

 

輕車騎寇,一名電車,兵法謂之電擊。

 

陷堅陣,敗步騎。

 

矛戟輕車扶胥一百六十乘。

 

螳螂武士三人共載,兵法謂之霆擊。

 

陷堅陣,敗步騎。

 

方首天掊,重十二斤,柄長五尺,一千二百枚。

 

大柯斧又名天鉞,刀長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一千二百枚。

 

方首天搥,重八斤,柄長五尺,一千二百枚。

 

敗步騎群寇。飛鉤,長八寸,鉤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一千二百枚。

 

以投其眾。

 

三車拒守,木螳螂,劍刃,行拒馬,廣二丈,一百二十具。

 

平易地,以步兵敗車騎。

 

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一百二十具。

 

短衝矛戟扶胥一百二十輛。

 

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一千二百具。

 

敗步騎。夜瞑來促戰,白刃接。

 

舖兩鏃蒺藜,芒間相去二尺,一萬二千具。

 

曠林草中,方胸鋌矛,一千二百具;

 

張鋌矛法,高一尺五寸,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狹路微徑,地陷,鐵械鎖,一百二十具,敗步騎,要窮寇,遮走北。

 

壘門拒守,矛戟小楯十二具,絞車連弩自副。

 

三軍拒守,天羅虎落鎖,廣一丈五尺,高八尺,一百二十具,虎落劍刃扶胥,廣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一十具。

 

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渡大水,飛江,廣一丈五尺,長二丈,共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天浮,三十二具,以環絡連接。

 

山林野居,結虎落柴營,用環利鐵鎖,環利大通索,環利中通索,環利小微螺,天雨蓋,重車上板,結泉鉏鋙,車一乘,以鐵杙張之。

 

伐木天斧,重八斤,柄長三尺,三百枚。

 

棨钁,刃廣六寸,柄長五尺,三百枚。

 

銅築固為垂,長五尺,二百枚。

 

鷹爪。方胸鐵把,柄長七尺,三百枚。

 

方胸鐵叉,柄長七尺,三百枚。

 

方胸兩枝鐵叉,柄長七尺,三百枚。

 

芟草木大鐮,柄長七尺,三百枚。

 

大櫓刃,重八斤,柄長六尺,三百枚。

 

委環鐵杙,長三尺,三百枚。

 

椓杙大槌,重五斤,柄長二尺,百二十枚。

 

甲士萬人,強弩六千,戟櫓二千,矛櫓二千,修治攻具,砥礪兵器,巧手三百人。

 

此舉兵之大數也。

 

武王曰:允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0:59

三陣第三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為天陣、地陣、人陣,奈何?

 

太公曰:日日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謂天陳。

 

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謂地陣。

 

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陣。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0:59

疾戰第三十三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

 

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

 

如此者,為四武衝陣,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

 

武王曰:若已出圍地,欲因以為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

 

中軍迭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0

必出第三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四合而圍我,斷我歸道,絕我糧食。

 

敵人既眾,糧食甚多,險阻又固。

 

我欲必出,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為寶,勇鬥為首。

 

審知敵人空虛之地,無人之處,可以必出。

 

將士持玄旂,操器械,設銜枚,夜出。

 

勇力飛走,冒將之士,居前,平壘為軍開道。

 

材士強弩為伏兵,居後。

 

弱卒車騎居中。

 

陣畢徐行,慎無驚駭。

 

以武衝扶胥,前後拒守。

 

武翼大櫓,以蔽左右。

 

敵人若驚,勇力冒將之士疾擊而前。

 

弱卒車騎,以屬其後。

 

材士強弩,隱伏而處。

 

審候敵人追我,伏兵疾擊其後。

 

多其火鼓,若從地出,若從天下。

 

三軍勇鬥,莫我能禦。

 

武王曰:前有大水、廣塹、深坑,我欲踰渡,無舟楫之備。

 

敵人屯壘,限我軍前,塞我歸道;

 

斥候常戒;

 

險塞盡守;

 

車騎要我前,勇士擊我後,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

 

或能守之,其卒必寡。

 

若此者,以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軍。

 

勇力材士,從我所指,衝敵絕陣,皆致其死。

 

先燔吾輜重,燒吾糧食,明告吏士,勇鬥則生,不勇則死。

 

已出,令我踵軍,設雲火遠候,必依草木、丘墓、險阻。

 

敵人車騎,必不敢遠追長驅。

 

因以火為記,先出者,令至火而止,為四武衝陣。

 

如此,則三軍皆精銳勇鬥,莫我能止。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2

軍略第三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谿大谷險阻之水。

 

吾三軍未得畢濟,而天暴雨,流水大至。

 

後不得屬於前,無舟梁之備,又無水草之資。

 

吾欲畢濟,使三軍不稽留,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將眾,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精信,士卒不習。

 

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

 

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

 

若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視城中,則有雲梯飛樓。

 

三軍行止,則有武衝大櫓。

 

前後拒守,絕道遮街,則有材士強弩,衛其兩旁。

 

設營壘,則有天羅武落,行馬蒺藜。

 

畫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旂。

 

夜則火雲萬炬,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

 

越溝塹,則有飛橋、轉關、轆轤、鉏鋙。

 

濟大水,則有天潢、飛江。

 

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

 

三軍用備,主將何憂。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2

臨境第三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吾與敵人臨境相拒,彼可以來,我可以往,陣皆堅固,莫敢先舉。

 

我欲往而襲之,彼亦可以來。

 

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處。

 

令我前軍,深溝增壘而無出,列旌旂,擊鼙鼓,完為守備。

 

令我後軍,多積糧食,無使敵人知我意。

 

發我銳士,潛襲其中,擊其不意,攻其無備。

 

敵人不知我情,則止不來矣。

 

武王曰:敵人知我之情,通我之機,動則得我事。

 

其銳士伏於深草,要我隘路,擊我便處,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軍,日出挑戰,以勞其意。

 

令我老弱,曳柴揚塵,鼓呼而往來,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敵無過百步,其將必勞,其卒必駭。

 

如此,則敵人不敢來。

 

吾往者不止,或襲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敵人必敗。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4

動靜第三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之軍相當。

 

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不敢先舉。

 

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陣不固,後軍欲走,前陣數顧。

 

鼓噪而乘之,敵人遂走。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兩旁,車騎百里而越其前後。

 

多其旌旂,益其金鼓。

 

戰合,鼓噪而俱起。

 

敵將必恐,其軍驚駭。

 

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

 

敵知我慮,先施其備。

 

吾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誠哉王之問也。

 

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

 

必於死地,與敵相遇。

 

遠我旌旂,疏我行陣。

 

必奔其前,與敵相當。

 

戰合而走,擊金而止。

 

三里而還,伏兵乃起。

 

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7

金鼓第三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當。

 

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

 

溝壘悉壞,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

 

敵人夜來,三軍無備,上下惑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

 

令我壘上,誰何不絕;

 

人執旌旂,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

 

三千人為一屯,誡而約之,各慎其處。

 

敵人若來,視我軍之警戒,至而必還,力盡氣怠。

 

發我銳士,隨而擊之。

 

武王曰:敵人知我隨之,而伏其銳士,佯北不止。

 

遇伏而還,或擊我前,或擊我後,或薄我壘。

 

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

 

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為三隊,隨而追之,勿越其伏。

 

三隊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

 

明號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7

絕道第三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相守。

 

敵人絕我糧道,又越我前後。

 

吾欲戰則不可勝,欲守則不可久。

 

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敵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勢,務求便利。

 

依山林險阻,水泉林木,而為之固;

 

謹守關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

 

如是,則我軍堅固,敵人不能絕我糧道,又不能越我前後。

 

武王曰:吾三軍過大林廣澤平易之地,吾候望誤失,倉卒與敵人相薄。

 

以戰則不勝,以守則不固。

 

敵人翼我兩旁,越我前後,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之法,常先發遠候,去敵二百里,審知敵人所在。

 

地勢不利,則以武衝為壘而前,又置兩踵軍於後,遠者百里,近者五十里。

 

即有警急,前後相知,吾三軍常完堅,必無毀傷。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8

略地第四十


武王問太公曰:戰勝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

 

其別軍守險阻,與我相拒。

 

我欲攻城圍邑,恐其別軍猝至而薄我。

 

中外相合,拒我表裏。

 

三軍大亂,上下恐駭。

 

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內外。

 

中人絕糧,外不得輸,城人恐怖,其將必降。

 

武王曰:中人絕糧,外不得輸,陰為約誓,相與密謀。

 

夜出,窮寇死戰。

 

其車騎銳士,或衝我內,或擊我外。

 

士卒迷惑,三軍敗亂。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

 

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為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

 

謹備勿失。

 

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即歸大邑,走其別軍。

 

車騎遠邀其前,勿令遺脫。

 

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

 

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至。

 

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

 

無燔人積聚,無毀人宮室,冢樹社叢勿伐。

 

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

 

令其士民曰:辜在一人。

 

如此則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8

火戰第四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草蓊穢,周吾軍前後左右。

 

三軍行數百里,人馬疲倦休止。

 

敵人因天燥疾風之利,燔吾上風,車騎銳士,堅伏吾後。

 

三軍恐怖,散亂而走。

 

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則以雲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後。

 

見火起,即燔吾前而廣延之;

又燔吾後。

 

敵人苟至,即引軍而卻,按黑地而堅處,敵人之來。

 

猶在吾後,見火起,必遠走。

 

吾按黑地而處,強弩材士,衛吾左右,又燔吾前後。

 

若此,則敵人不能害我。

 

武王曰:敵人燔吾左右,又燔前後,覆吾軍,其大兵按黑地而起。

 

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為四武衝陣,強弩翼吾左右,其法無勝亦無負。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09

壘虛第四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自來自去?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

 

望其壘,則知其虛實。

 

望其士卒,則知其來去。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聽其鼓無音,鐸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

 

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

 

敵人猝去不遠,未定而復反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

 

太疾則前後不相次。

 

不相次,則行陣必亂。

 

如此者,急出兵擊之。

 

以少擊眾,則必敗矣。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0

林戰第四十三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大林,與敵人分林相拒。

 

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軍,分為衝陣。

 

便兵所處,弓弩為表,戟楯為裏。

 

斬除草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

 

高置旌旂,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是謂林戰。

 

林戰之法,率吾矛戟,相與為伍。

 

林間木疏,以騎為輔,戰車居前,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

 

林多險阻,必置衝陣,以備前後。

 

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更戰更息,各按其部,是為林戰之紀。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1

突戰第四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深入長驅,侵掠我地,驅我牛馬;其三軍大至,薄我城下。

 

吾士卒大恐;人民係累,為敵所虜。

 

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突兵,其牛馬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

 

令我遠邑別軍,選其銳士,疾擊其後。

 

審其期日,必會於晦。

 

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虜。

 

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

 

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

 

太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

 

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旂,皆列而張。

 

別隊為伏兵。

 

令我壘上,多精強弩。

 

百步一突門,門有行馬。

 

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而處。

 

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而佯走;

令我城上立旌旂,擊鼙鼓,完為守備。

 

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

 

發吾伏兵以充其內,或擊其外。

 

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後。

 

勇者不得鬥,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

 

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4

敵強第四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衝軍相當。

 

敵眾我寡,敵強我弱。

 

敵人夜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軍震動。

 

吾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震寇。

 

利以出戰,不可以守。

 

選吾材士強弩車騎為左右,疾擊其前,急攻其後;

或擊其表,或擊其裏。

 

其卒必亂,其將必駭。

 

武王曰:敵人遠遮我前,急攻我後,斷我銳兵,絕我材士。

 

吾內外不得相聞,三軍擾亂,皆敗而走。

 

士卒無鬥志,將吏無守心,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問也。

 

當明號審令,出我勇銳冒將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

 

必知敵人所在,或擊其表裏。

 

微號相知,令之滅火,鼓音皆止。

 

中外相應,期約皆當。

 

三軍疾戰,敵必敗亡。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4

敵武第四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猝遇敵人,甚眾且武。

 

武車驍騎,繞我左右。

 

吾三軍皆震,走不可止。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敗兵。

 

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為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強弩,武車驍騎,為之左右,常去前後三里。

 

敵人逐我,發我車騎,衝其左右。

 

如此,則敵人擾亂,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寡,敵強我弱。

 

其來整治精銳,吾陣不敢當。

 

為之奈何?

 

太公曰:選我材士強弩,伏於左右,車騎堅陣而處。

 

敵人過我伏兵,積弩射其左右;

車騎銳兵,疾擊其軍,或擊其前,或擊其後。

 

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4

烏雲山兵第四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高山盤石,其上亭亭,無有草木,四面受敵。

 

吾三軍恐懼,士卒迷惑。

 

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

 

既以被山而處,必為烏雲之陣。

 

烏雲之陣,陰陽皆備。

 

或屯其陰,或屯其陽。

 

處山之陽,備山之陰。

 

處山之陰,備山之陽。

 

處山之左,備山之右。

 

處山之右,備山之左。

 

敵所能陵者,兵備其表。

 

衢道通谷,絕以武車。

 

高置旌旂;謹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是謂山城。

 

行列已定,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正已設,各置衝陣於山之表,便兵所處。

 

乃分車騎為烏雲之陣。

 

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擒。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5

烏雲澤兵第四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

 

敵富而眾;

我貧而寡。

 

踰水擊之,則不能前。

 

欲久其日,則糧食少。

 

吾居斥鹵之地,四旁無邑,又無草木。

 

三軍無所掠取,牛馬無所芻牧。

 

為之奈何?

 

太公曰:三軍無備,士卒無糧,牛馬無食。

 

如此者,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

 

吾士卒迷惑。

 

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而走。

 

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必因敵使,精微為寶。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踰於水。

 

吾三軍大恐。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衝陣,便兵所處。

 

須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

 

強弩兩旁,射其左右。

 

車騎分為烏雲之陣,備其前後。

 

三軍疾戰。

 

敵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

 

發我伏兵,疾擊其後;

車騎衝其左右。

 

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衝陣,便兵所處。

 

然後以車騎分為烏雲之陣,此用兵之奇也。

 

所謂烏雲者,烏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7

少眾第四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伏以深草,要之隘路。

 

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

 

武王曰: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

我無大國之與,又無鄰國之助。

 

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途,令過深草;

遠其路,令會日暮。

 

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

 

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

 

如此,則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8

分險第五十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相遇於險阨之中。

 

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

 

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

處山之右,急備山之左。

 

險有大水,無舟楫者,以天潢濟吾三軍。

 

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

 

以武衝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陣皆固。

 

衢道谷口,以武衝絕之。

 

高置旌旂,是為軍城。

 

凡險戰之法,以武衝為前,大櫓為衛;

材士強弩,翼吾左右。

 

三千人為一屯,必置衝陣,便兵所處。

 

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

 

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8

分合第五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為數處,將欲期會合戰,約誓賞罰,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眾,必有分合之變。

 

其大將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與諸將吏期,攻城圍邑,各會其所;

明告戰日,漏刻有時。

 

大將設營而陣,立表轅門,清道而待。

 

諸將吏至者,校其先後;

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

 

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並力合戰。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19

武鋒第五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車驍騎,馳陣選鋒,見可則擊之。

 

如何而可擊?

 

太公曰:夫欲擊者,當審察敵人十四變。

 

變見則擊之,敵人必敗。

 

武王曰:十四變可得聞乎?

 

太公曰:敵人新集可擊。

 

人馬未食可擊。

 

天時不順可擊。

 

地形未得可擊。

 

奔走可擊。

 

不戒可擊。

 

疲勞可擊。

 

將離士卒可擊。

 

涉長路可擊。

 

濟水可擊。

 

不暇可擊。

 

阻難狹路可擊。

 

亂行可擊。

 

心怖可擊。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1

練士第五十三


武王問太公曰:練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軍中有大勇力,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為冒刃之士。

 

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

 

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

 

有披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旂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

 

有踰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

 

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士。

 

有死將之人,子弟欲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憤之士。

 

有貧窮忿怒,欲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

 

有贅婿人虜,欲掩隱揭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

 

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

 

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此軍之練士,不可不察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2

教戰第五十四


武王問太公曰:合三軍之眾。

 

欲令士卒服習教戰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領三軍,必有金鼓之節,所以整齊士眾者也,將必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旂指麾之變法。

 

故教吏士:使一人學戰;

教成,合之十人。

 

十人學戰;

教成,合之百人。

 

百人學戰;

教成,合之千人。

 

千人學戰;

教成,合之萬人。

 

萬人學戰;

教成,合之三軍之眾。

 

大戰之法,教成,合之百萬之眾。

 

故能成其大兵,立威於天下。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3

均兵第五十五


武王問太公曰:以車與步卒戰,一車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車?

 

以騎與步卒戰,一騎當幾步卒,幾步卒當一騎?

 

以車與騎戰,一車當幾騎,幾騎當一車?

 

太公曰: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也。

 

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

 

故車騎不敵戰,則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三軍之眾成陣而相當:

 

則易戰之法,一車當步卒八十人,八十人當一車;

 

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

 

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

 

險戰之法,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

 

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

 

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

 

夫車騎者,軍之武兵也。

 

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

 

十騎走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大數也。

 

武王曰:車騎之吏數與陣法奈何?

 

太公曰:置車之吏數:五車一長,十五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

 

易戰之法,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

 

險戰之法,車必循道,十五車為聚,三十車為屯,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隊間三十六步。

 

縱橫相去一里,各返故道。

 

置騎之吏數: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

 

易戰之法: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

 

險戰之法:前後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

 

三十騎為一屯,六十騎為一輩,縱橫相去百步,周還各復故處。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4

武車士第五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選車士奈何?

 

太公曰:選車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馬,及馳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週旋,能束縛旌旂;

 

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後左右,皆便習者,名曰武車之士,不可不厚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5

武騎士第五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奈何?

 

太公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

 

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

 

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

 

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5

戰車第五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戰車奈何?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也。

 

凡車之戰,死地有十,勝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

 

越絕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

 

前易後險者,車之困地也。

 

陷之險阻而難出者,車之絕地也。

下漸澤,黑土黏埴者,車之勞地也。

 

左險右易,上陵仰阪者,車之逆地也。

 

殷草橫畝,犯歷浚澤者,車之拂地也。

 

車少地易,與步不敵者,車之敗地也,後有溝瀆,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

 

車之壞地也。

 

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

 

此十者,車之死地也。

 

故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勝之地奈何?

 

太公曰:敵之前後,行陣未定,即陷之。

 

旌旂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

 

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

 

陣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

 

前往而疑,後往而怯,即陷之。

 

三軍猝驚,皆薄而起,即陷之。

 

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

 

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

 

此八者,車之勝地也。

 

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5

戰騎第五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

 

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

 

武王曰:十勝奈何?

 

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

 

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卒欲鬥。

 

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如昏,數更旌旂,變更衣服,其軍可克。

 

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鬥。

 

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

 

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無使得入,敵人必敗。

 

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道,敵人必饑。

 

地平而易,四面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

 

敵人奔走,士卒散亂。

 

或翼其兩旁,或掩其前後,其將可擒。

 

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陣必亂。

 

令我騎十而為隊,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旂,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其前後,敵將可虜。

 

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佯走,以車騎返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

 

追北踰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

 

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此騎之死地也。

 

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

 

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

 

大澗深谷,翳茂林木,此騎之竭地也。

 

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裏,此騎之艱地也。

 

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還,此騎之困地也。

 

汙下沮澤。

 

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

 

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

 

此九者,騎之死地也。

 

明將之所以遠避,闇將之所以陷敗也。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8

戰步第六十


武王問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奈何?

 

太公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後,更發更止。

 

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材士強弩,以備我後。

 

武王曰:吾無丘陵,又無險阻。

 

敵人之至,既眾且武,車騎翼我兩旁,獵我前後。

 

吾三軍恐懼,亂敗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莉,置牛馬隊伍,為四武衝陣;

望敵車騎將來,均置蒺莉;

掘地匝後,廣深五尺,名曰命籠。

 

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後,立而為屯;

材士強弩,備我左右。

 

然後令我三軍,皆疾戰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11-29 21:29

發表完畢。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