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資料來源:漢川草廬
校對、白話翻譯:luo
古文觀止一書乃清吳楚材、吳調侯所選輯之,最初刊行於清康熙三十四年。
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分為十二卷,共計二百二十二篇。
所錄者,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禮記、及史記之文較多;兩漢詔策書表點綴其間;而以唐宋八大家之文為主,佔三分之一強;明文續其末,均為古籍中精華及名家之代表作。
●古文觀止 卷一 目錄
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周鄭交質 左傳‧隱公三年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隱公三年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桓公二年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桓公二年
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僖公四年
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僖公五年
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僖公九年
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僖公十五年
子魚論戰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蹇叔哭師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引用:http://www.ourartnet.com/Gu-Wenguanzhi.a.asp
【古文觀止卷一‧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愛共叔段,欲立之。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它邑唯命。」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
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
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稱鄭伯,譏失教也。
謂之鄭志。
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
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古文觀止卷一‧鄭伯克段于鄢白話翻譯】
左傳‧隱公元年
●當初鄭武公娶申國的女子,名叫武姜,生了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姜氏驚嚇到,所以取名寤生,也因此而討厭莊公。
武姜喜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了莊公即位,武姜為共叔段請求制地為封邑。
莊公說:「制地,乃險要之邑城,虢叔就是死在那裡。其他的邑城,我一定從命。」
武姜請求京地。
於是莊公把京地封給共叔段,稱共叔段為京城大叔。
●祭仲說:「都城超過三百丈,是國家的禍害。依先王的制度,大都不超過國城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過五分之一,小都不超過九分之一。今京城超出法度,不合先王的制度,君王將無法承受。」
莊公說:「是姜氏想這樣。我該如何避害呢?」
祭仲回答說:「姜氏哪裡會滿足!不如早做安排,使他無所蔓延。一旦蔓延,就難應付了。蔓草都很難剷除,何況是君王所寵愛的弟弟呢?」
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取滅亡,你等著瞧吧!」
●沒多久大叔命令西鄙、北鄙兩地同時也要接受他的管轄。
公子呂說:「一國不能忍受二君,君王將有什麼打算呢?如果要讓位給大叔,臣就請求去事奉他。如果不讓,那麼就請除掉他,別使人民有二心。」
莊公說:「不必,他將自取其禍的。」
大叔又進一步把兩地據為己有,並且擴大到廩延。
子封說:「可以下手了,再擴大下去,他將得到民心。」
莊公說:「不義不親,擴大將會崩潰。」
●大叔修城郭、積糧食,整頓軍備,準備步卒、兵車,打算偷襲鄭國;武姜也預備開城門做內應。
莊公得知進兵的日期,說:「可以了。」
於是命子封率領兩百輛兵車討伐京城,京城的人民背叛大叔段。
段退走到鄢,莊公又進兵伐鄢。
五月辛丑,大叔逃到共國。
●《春秋》書上記載:「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敬兄長,所以不稱弟。
如同二國之君,所以稱克。
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教誨,這是符合鄭國人民的意思。
不說出奔,實是難以下筆。
●於是莊公把姜氏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不久卻又後悔了。
●潁考叔是潁谷的封人,聽聞到這件事。
藉著進獻貢物去見莊公,莊公賜他食物。
他把肉放在一邊不吃,莊公問他,他回答說:「小人家有母親,嘗過小人所有的食物,沒有嘗過君王所賜的肉羹,請讓小人把肉羹帶回去給母親吃。」
莊公說:「你有母親可贈送,獨我沒有。」
潁考叔說:「敢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莊公告訴他原故,並且表示後悔。
潁考叔回答說:「君王有何好憂慮的呢?如果掘地見泉,在地道中相見,有誰敢說不對呢?」
莊公就照他的話做了。
●莊公進入地道,賦詩說:「大地道中,其樂也融融。」
武姜走出地道,賦詩說:「大地道外,其情也和樂。」
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說:「潁考叔真是大孝啊!愛自己的母親,又影響到莊公。《詩經》說:『孝子心無匱乏,永遠賜福你的族類。』說的正是這種情況吧。」
【古文觀止卷一‧周鄭交質】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
王曰:「無之。」
故周鄭交質。
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古文觀止卷一‧周鄭交質白話翻譯】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平王要把莊公的政權分一半給西虢公,莊公因此埋怨平王。
平王說:「沒有這回事。」
於是周鄭交換人質。
王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公子忽到周當人質。
●平王死後,周人準備把政權交給西虢公。
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兵割取周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周都城的穀子。
自此周鄭交惡。
●君子說:「信誓如果不是發自心中,交換人質也沒有用。如能彼此瞭解諒解,用禮來約束,雖然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呢?如真有誠信,即使是山澗溪谷池沼沙洲的野草,浮萍蘩草水草水藻之類的野菜,筐筥錡釜的器具,池中路旁的積水,都可祭祀鬼神,可進獻王公。更何況是君子締結兩國的信約,依禮來行事,又哪裡用得著交換人質呢?國風有《采蘩》、《采蘋》兩篇詩,大雅有《行葦》、《泂酌》兩篇詩,這都是在表明忠信的重要啊!」
【古文觀止卷一‧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隱公三年
●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
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
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
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遊,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古文觀止卷一‧石碏諫寵州吁白話翻譯】
左傳‧隱公三年
●衛莊公娶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為夫人,夫人叫做莊姜。
莊姜貌美但沒有生孩子,衛國《碩人》這首詩就是為她所作的。
莊公又從陳國娶了夫人,叫做厲媯,厲媯生了孝伯,孝伯早死。
厲媯的妹妹戴媯生桓公,莊姜把桓公當做是自己的兒子。
●公子州吁是莊公的寵妾所生,受到莊公的寵愛。
州吁喜歡弄武,莊公也不禁止,莊姜則討厭他。
●石碏諫莊公說:「臣聽說愛兒子就要教他走正道,不可讓他入邪路。驕恣、奢侈、淫樂、放蕩,都是邪惡的根源。這四者之所以會發生,是寵愛太超過了。如要立州吁,就得趕快確定;如還不確定,過度寵愛將導致禍患。受寵而不驕恣,驕恣而能屈抑,屈抑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忍受,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而且低賤妨害尊貴,年少凌駕年長,疏遠離間親近,新人離間舊人,位低超越位高,淫亂破壞道義,這是所謂的六逆。君合義,臣從命,父慈愛,子孝順,兄友愛,弟恭敬,這是所謂的六順。捨去順而效法逆,將招致禍患。做國君的,應該將禍患致力消除,如今反而去招致它,這恐怕是不可以的。」
莊公不聽。
●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石碏加以禁止,但沒有用。
至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退休。
●注:魯隱公三年時,衛桓公已即位十五年。
所以本篇史事並非發生在隱公三年,而是追敘性質。
魯隱公四年,州吁弒桓公而自立為王。
同年九月,州吁被衛國人所殺;石碏之子石厚,也因依附州吁而遭殺身之禍。
這正應驗了石碏的預警,如當初衛莊公和石厚都能聽石碏的勸告,則上述之悲劇應不至發生。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皁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焉。」
遂往。
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
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古文觀止卷一‧臧僖伯諫觀魚白話翻譯】
左傳‧隱公五年
●春天,隱公將到棠去看補魚。
臧僖伯進諫說:「凡物不能夠用來講習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來做有用的器具,那麼國君就不需理會它。國君的責任是將人民納入軌和物,講習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軌,取用材料以彰顯器具叫做物。不合軌度、不擇器物,叫做亂政。亂政頻繁,是國家敗亡的原因。所以春蒐、夏苗、秋獮、冬狩,都是利用農閒時來講習軍事。每三年出兵演習一次,入城時整齊隊伍以尚威武,入城後祭告宗廟而後飲酒,這是藉以檢查軍備、昭顯車服旌旗的華彩、明示貴賤、辨別階級、調順長幼、講習威儀的。如果鳥獸之肉不擺入祭器內,其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裝飾器具,那麼國君就不去射獵,這是古代的制度。至於山林川澤的產物,製造器具的材料,是賤役的工作,官吏的職責,不是國君應當過問的。」
●隱公說:「我是要去巡視邊地的。」
於是就前往了。
讓漁人陳列漁具,看他們補魚,僖伯推說生病,沒有跟從。
●《春秋》記載說:「隱公到棠檢視漁具。」
這是諷刺隱公不合禮,而且還說棠地太遠,是表示隱公不該去的。
【古文觀止卷一‧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
庚辰,傅于許。
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
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
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
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
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
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偪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圄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寘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古文觀止卷一‧鄭莊公戒飭守臣白話翻譯】
左傳‧隱公十一年
●秋七月,魯隱公會合齊侯、鄭伯攻打許國。
初一,軍隊逼近許國城下。
潁考叔拿著鄭伯的指揮旗率先登城,子都自城下用箭射他,潁考叔摔了下來。
瑕叔盈又拿起指揮旗登城,向四周揮動旗子,大喊說:「國君登城了!」於是鄭國軍隊全登上城了。
初三,進佔許國。
許莊公逃到衛國去。
齊侯要把許國讓給隱公。
隱公說:「君王認為許國不守法度,所以跟隨君王討伐。
許國已經伏其罪了,雖然君王有命令,寡人不敢接受。」
於是給了鄭國。
●鄭伯讓許國大夫百里輔佐許莊公的弟弟許叔居住在許國的東邊,說:「上天降禍於許國,鬼神都不滿於許君,於是借寡人的手懲罰他。寡人連一二個父兄都不能相安無事,又哪裡敢把討伐許國當作是自己的功績呢?寡人有個弟弟,都不能和睦相處,還讓他四處去寄食,又如何能長久佔有許國呢?你就幫著許叔安撫許國的人民吧,我會派公孫獲來幫你。如果寡人能以壽終,上天也會依禮終止降禍於許國,願意讓許公再度統治許國。只是我鄭國如有所請求,就像舊時的通婚,希望能委屈的聽從。而且也不會讓別族的人逼近此處,來和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我的子孫救亡都來不及了,哪裡還能替許國祭祀祖先呢?寡人之所以讓你居住在此,不僅是為了許國,也是為了鞏固我的邊陲。」
●於是派公孫獲住在許國的西邊,說:「你所有的器物財貨,都不要放置在許國。我若死了,你得趕緊離開此地。我的父親才在這裡新建都城,周王室又日益衰微,周朝的子孫一天天喪失原有的功業。許國,是四岳的後代。上天既然厭棄了周族,我還能和許國爭嘛?」
●君子認為鄭莊公處理這件事是合禮的。
禮,乃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整序人民、有利後代的事。
許國沒有法度所以討伐它,服了罪就寬恕它,審度自己的德行、酌量自己的力量來處理事情。
見機行事,不連累後人,可以說是「知禮」的了。
【古文觀止卷一‧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
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
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古文觀止卷一‧臧哀伯諫納郜鼎白話翻譯】
左傳‧桓公二年
●夏四月,從宋國取得郜國的大鼎。
初九,安放在大廟,這是不合禮的。
●臧哀伯進諫說:「做國君的,是要表彰道德杜絕邪惡,以昭示百官,還怕有所缺失,因此顯揚道德以訓示子孫。所以用茅草覆蓋宗廟的屋頂,用蒲草結成的席子做祭天時所乘的車的車墊,祭祀用的肉羹不調五味,祭祀用的黍稷不精鑿,這是用來昭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玉笏、束帶、下衣、綁腿、複鞋、橫簪、瑱繩、冠帶、冠飾,這是用來昭示制度。佩巾畫上水藻,佩刀繫上玉飾,鞶帶垂飾,旌旗的飄帶,馬繫的革帶,這都是用來昭示定數。衣裳繪繡上火、龍、黼、黻,這是用來昭示文采。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畫各種形象,這是用來昭示物色。馬錫、車橫鈴、車前鈴、旗鈴,是用來昭示聲音。旌旗上畫日月星,這是用來昭示光明。所謂道德,是要節儉有法度,增減有定數,用圖紋形象來表示它,用聲音顏色來彰顯它,這是用來昭示百官。百官因此戒慎恐懼,而不敢違反紀律。現在反而破壞道德樹立邪惡,將受賂的郜鼎安置在大廟,公然向百官展示。百官如果效法,還能懲罰他們嗎?國家的衰敗,是由官吏的邪惡開始的。官吏會失德,就是仗著恩寵公然賄賂。郜鼎在大廟,還有比這更明顯的賄賂嗎?周武王滅商時,把九鼎遷移到雒邑去,高義之士還說他不對哩,更何況把明示邪惡叛亂的賂器放在大廟裡,這怎麼可以呢?」
桓公不聽。
●周天子的內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代在魯國一定能長保祿位吧!國君違背禮制,他能不忘用道德去勸阻。」
●注:魯桓公二年正月,宋國的華父督殺了孔父嘉,並且奪取他的妻子,又弒殺了宋殤公,然後從鄭國迎回宋公子馮,立公子馮為國君,是為宋莊公。
三月,魯桓公在稷和齊釐公、陳桓公、鄭莊公相會,承認宋國的新政權。
宋國的新政權對其四君各有賄賂,魯桓公得到的就是郜鼎。
【古文觀止卷一‧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桓公六年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
隨人使少師董成。
●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
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脩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古文觀止卷一‧季梁諫追楚師白話翻譯】
左傳‧桓公六年
●楚武王想要侵略隨國,先派薳章假意去談和,並把軍隊駐紮在瑕地等待。
隨國派少師主持和談。
●伯比告訴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水東邊無法擴大國土,是由於我們自己的失策。我們擴張軍隊,並且整具甲兵,用武力來對付他國,他們必然害怕而聯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漢水東邊的國家,隨國最大。隨國如果自大,必然放棄其他小國。小國離心,是楚國的利益。少師自傲,請把我國的老弱士卒讓他看。」
熊率且比說:「隨國有季梁在,有什麼用呢?」?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少師會得到隨君的寵信。」
楚武王就藏起精銳的士卒而擺出老弱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後,請隨君追擊楚師。
隨侯準備答應。
季梁勸阻說:「現在楚國正得到天命,楚軍老弱,是用來誘騙我們的吧!君王何必性急呢?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抗衡大國,是因為小國有道而大國荒淫。所謂道,是忠於人民而誠心敬奉鬼神。在上位能為人民謀福利,就是忠;祝史能真實的祝禱,就是信。現在人民還在饑餓,而君王卻想滿足私欲,祝史詐稱功德來祝禱,臣真不知這怎麼行得通。」
●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犧牲毛色純淨又肥壯,穀物也豐盛完備,怎說不真誠呢?」
季梁回答說:「人民,是鬼神關心的主體。因此聖王先造福人民,然後才盡力事奉鬼神。所以敬奉犧牲時祝告說『碩大又肥壯』,這是說人民的財力普遍富足,是說牲畜肥大又繁多,是說沒有瘟疫這些疾病,是說各式好品種都有。敬奉穀物時祝告說『潔淨又豐盛』,這是說農時沒有被侵害,而且人民和樂又豐收。敬奉酒醴時祝告說『甜美又香醇』,這是說上下都有美德而沒有邪惡之心。所謂祭物的馨香,是指沒有讒言邪惡。所以專心致力於農時,修明五教,親睦九族,以盡心祭祀鬼神。於是人民和洽,而鬼神降福,所以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現在人民各有異心,鬼神也無關心的主體,君王雖然祭祀特別豐盛,又能求得什麼福分呢?君王姑且修明政事,而親近兄弟之國,或許可以避免禍難。」
●隨侯畏懼而修明政事,楚國不敢來侵略。
【古文觀止卷一‧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齊師伐我,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古文觀止卷一‧曹劌論戰白話翻譯】
左傳‧莊公十年
●齊國軍隊侵略我國,莊公準備迎戰。
曹劌請求進見莊公。
他的鄉人說:「在位的人自然會謀畫,又何必去參與呢?」
曹劌說:「在位者淺薄,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去進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憑藉什麼作戰?
莊公說:「舒適美好的衣服,不敢專有,一定分給他人。」
曹劌回答說:「小的恩惠無法普遍,人民是不會跟從的。」
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增加,一定對神誠實。」
曹劌回答說:「小誠實無法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會降福的。」
莊公說:「大小的訟案,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依照實情處理。」
曹劌回答說:「這是忠於人民的表現,可以一戰。出戰時,請讓我跟從。」
●莊公和曹劌共乘一部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
莊公準備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
齊軍擊了三次鼓後,曹劌說:「可以了。」
齊軍戰敗。
莊公準備追擊,曹劌說:「還不行。」
曹劌下車察視齊軍的車輪痕跡,再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
於是追擊齊軍。
●戰勝後,莊公問曹劌為何如此做。
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再擊鼓就衰退,第三次擊鼓就竭盡了。他們士氣竭盡我們正飽滿,所以能打敗齊軍。大國,虛實難以料測,怕有埋伏。我看齊軍的車輪混亂,旌旗歪倒,所以才敢追擊他們。」
【古文觀止卷一‧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僖公四年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古文觀止卷一‧齊桓公伐楚盟屈完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春,齊侯率領諸侯的軍隊侵略蔡國,蔡軍潰散,於是又攻打楚國。
楚國的國君楚子派使者來到諸侯之軍中說:「齊君在北方,寡人在南方,即使是馬牛發情也不會追逐到對方去。沒料想到齊君竟然進入我國,這是為什麼?」
齊公之相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征伐他們,以輔助周王室。』賜給我先君征伐的區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該進貢苞茅而不進貢,周天子祭祀時沒有苞茅供奉,無法漉酒祭神,寡人為此而來問罪。周昭王南征時沒有回去,寡人為此而來責問。」
使者回答說:「沒有貢苞茅,這是寡君的罪過,至於昭王沒有回去,請君王去漢水的岸邊問吧!」
●諸侯進軍,駐紮在陘。
●夏天,楚子派屈完到軍中。
諸侯軍退,駐紮在召陵。
●齊侯陳列諸侯的軍隊,和屈完一同乘車觀看。
齊侯說:「哪裡是諸侯們為了寡人和齊國結盟,實是為了延續與先君的友好關係。貴國也與諸侯友好好嗎?」
屈完回答說:「承君王的恩惠求福於敝國的社稷,又不嫌棄寡君,這正是寡君的意願。」
齊侯說:「以這些軍隊作戰,誰能抵抗?以這些軍隊攻城,哪個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說:「君王若能以德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君王如果動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當城牆,有漢水當護城河,君王的軍隊雖然眾多,也派不上用場。」
●於是屈完和諸侯訂定了盟約。
【古文觀止卷一‧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
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古文觀止卷一‧宮之奇諫假道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又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是虞的屏障;虢亡,虞一定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不可引發,敵人不可輕忽,一次已經過分了,怎可再一次呢?諺語所說的『輔車相依,脣亡齒寒』,正是在說虞虢啊!」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宗,難道會害我嗎?」
宮之奇回答說:「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大伯不在太王身邊,所以沒有繼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做過文王的卿士,對王室有功,盟府有記載。晉將要滅虢了,又哪裡愛惜虞呢?而且虞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如果晉愛惜他們,桓叔、莊伯的子孫有什麼罪?結果全被晉侯殺了,不就只因怕兩家強大會侵逼公室。對於侵逼公室的親族,尚且加以殺害,何況是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的供品豐盛又潔淨,神一定依從我的。」
宮之奇回答說:「臣聽說,鬼神並非實際親近哪個人,只是依從有德的人。所以《周書》上說:『皇天無私親,只輔助有德的人。』又說:『黍稷不算馨香,美德才是馨香。』又說:『人民不能改變祭物,只有德行足以充當祭物。』照這麼說,那麼沒有德行人民就不和諧、鬼神不會接受祭祀的。鬼神所依從的,就在德行了。如果晉佔領了虞,而且用美德以做馨香來祭祀鬼神,鬼神難道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而答應晉國使者的要求。
宮之奇帶著族人離開虞國,說:「虞國過不了今年的臘祭了,就在這一次,晉國不必再發兵了。」
●冬,晉滅了虢。
軍隊返國,駐紮在虞,於是襲擊虞,把虞滅了,捉了虞公。
【古文觀止卷一‧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僖公九年
●夏,會于葵丘,尋盟,且脩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其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
齊侯將下拜。
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
【古文觀止卷一‧齊桓下拜受胙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九年
●夏,齊侯與諸侯在葵丘相會,重申前盟,並且增進彼此的友好,這是合禮的。
●周天子派宰孔賜祭肉給齊侯,說:「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孔把祭肉賜給伯舅。」
齊侯要下階拜賜。
宰孔說:「再來還有命令。天子命孔說:『因為伯舅年事已高,加上對王室有功,所以加賜一等,不用下階拜受。』」
齊侯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就近在眼前,我小白怎敢受天子的寵命,而不下拜呢?恐怕在下敗壞禮法,給天子帶來羞辱,敢不下拜嗎?」
下階,拜賜;登階,拜受。
【古文觀止卷一‧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僖公十五年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讎,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國謂君何?」
對曰:「小人慼,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古文觀止卷一‧陰飴甥對秦伯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十五年
●十月,晉國陰飴甥會見秦伯,在王城訂盟約。
●秦伯說:「晉國和睦嗎?」
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人民以國君被俘為恥又傷悼失去親人,不怕徵稅徵兵以立圉為君,說:『必定要報讎,寧可事奉戎狄。』士大夫愛國君也知道他的罪過,不怕徵稅徵兵以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恩德,至死不變。』因此不和睦。」
●秦伯說:「晉國人認為晉君的結果會如何?」
陰飴甥回答說:「人民憂慮,認為免不了被殺;士大夫將心比心,認為一定會被釋回。人民說:『我們害了秦,秦國哪裡肯讓國君回來?』士大夫說:『我們已經知道罪過了,秦一定讓國君回來。有二心的就捉了他,服從了就釋放他,恩德沒有比這更深厚的,刑罰沒有比這更嚴厲的了。服從的人懷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懼刑罰。這一次的戰役,秦國可以稱霸了。幫助他回國即位卻不能使他安定,甚至還要廢掉他,這是把恩德變為怨仇,秦不至於此吧。』」
●秦伯說:「這正是我的意思。」
於是把晉侯遷移到賓館,送他七牢之禮。
●注:晉獻公寵愛驪姬,殺了太子申生,而立驪姬之子悉齊。
於是晉國諸公子重耳、夷吾等,均逃亡在外。
夷吾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歸晉即位,是為晉惠公。
然而晉惠公即位後並沒有實現割地給秦的諾言,之後又接受秦的賑災,在秦國饑荒時又坐視不理。
於是秦穆公於魯僖公十五年出兵攻晉,戰於韓原,晉敗,晉惠公被俘。
●此文即晉大夫陰飴甥於晉戰敗後至秦國求和時與秦穆公的對話。
【古文觀止卷一‧子魚論戰】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
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古文觀止卷一‧子魚論戰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攻打宋國以救援鄭國,宋公將應戰,大司馬公孫固進諫說:「上天拋棄商國已經很久了!君王還想復興,這是得不到寬恕的。」
宋公不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日,宋公和楚人於泓水交戰。
宋軍已列陣,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司馬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還沒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
宋公說:「不可以。」
楚軍已全部過河但還未成列,司馬又請求攻擊。
宋公說:「還不行。」
等到楚軍成列後才攻擊,宋軍打敗了。
宋公大腿受傷,左右衛士全部陣亡。
●宋國人都埋怨宋公。
宋公說:「君子不傷傷者,不捉頭髮花白的人。古人打戰時,不在險隘處扼阻敵人。我雖然是亡國的後代,還不至於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
子魚說:「君王不瞭解作戰。強敵因地形險隘而未列陣,這是老天幫助我們。阻扼攻擊,這不是很好嗎?還怕不會戰勝呢!況且這些強悍的楚兵,都是我們的敵人。就算是老頭子,捉到就抓回來,何況是那頭髮花白的人?讓士兵知恥,教他們作戰,就是要殺敵。受傷而還沒死的敵人,為何不能再殺他?如果不忍心殺害受傷的敵人,那麼一開始就不該殺他;如果同情年長的敵人,那麼就該向他們投降。三軍是用來打勝戰的,金鼓是用來激勵勇氣的。為求勝戰而出動軍隊,在險隘的地方阻扼敵人是可以的;鼓聲大作士氣高昂,攻擊不整齊的敵軍是可以的。」
【古文觀止卷一‧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呂、郤畏偪,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寺人披請見。
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公見之,以難告。
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宮火。
瑕甥、郤芮不獲公。
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古文觀止卷一‧寺人披見文公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呂甥和郤芮怕受到迫害,準備放火燒宮室而且殺晉侯。
●宦官披請求進見。
晉侯派人責備他,並且拒絕接見,說:「當年在蒲城你來追殺我,君王命你第二天到,你當天就到。後來我跟狄君在渭水邊打獵,你為惠公找機會來殺我,命你第四天到,你卻第三天就到。雖然是奉了君命,但又何必那麼快?當年被砍下的衣袖還在,你還是走吧!」
●披回答說:「臣以為君王回國之後,就應該知道為君之道。如果還不知道,恐怕將會再有禍難。奉行君命不得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為君王除害,本當盡力而為。蒲人、狄人,對我來說算什麼?現在君王已經即位,難道不會再有像在蒲、狄時的禍難嗎?齊桓公不記被管仲射中帶鉤的舊怨而任用他為相,君王如果和他相反,又何必命令?走的人一定很多,豈止臣一人而已?」
●晉侯接見了披,披向晉侯報告了禍難。
三月,晉侯暗地裡到秦國的王城會見秦伯。
二十九日,晉侯宮室被燒。
瑕甥、郤芮沒找到晉侯,於是趕到河邊,秦伯誘殺了他們二人。
【古文觀止卷一‧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
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古文觀止卷一‧介之推不言祿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賞賜跟隨他流亡的人,介之推從不談賞賜,賞賜也從沒給過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九個兒子,只剩君王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離棄他們。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君王還有誰?這是天意立君主為王,而那幾個人卻自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做盜,何況是冒取上天的功勞當做是自己的呢?下位者把罪過當成義理,上位者賞賜他們的罪惡,上下相互欺蒙,這就難和他們相處了。」
●介之推的母親說:「何不去討賞呢?就算到死,能怨誰?」
介之推回答說:「既已責備他們的罪過還去效法,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的了!況且已口出怨言,就不該再受他的俸祿。」
介之推的母親說:「也讓他知道一下,如何?」
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隱遯了,哪用得著文飾?文飾就是求顯達了。」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真能這樣嗎?那我和你一起隱遯。」
於是隱居到死。
●晉侯找不到介之推,就把綿上作為他的祭田。
說:「這是用來表示我的過失。」
並且表揚好人。
【古文觀止卷一‧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
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齊侯曰:「魯人恐乎?」
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
齊侯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齊侯乃還。
【古文觀止卷一‧展喜犒師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夏,齊孝公攻打我國北方的邊境,衛國人攻打齊軍,這是春天時僖公尋求洮盟約的原故。
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師,並且要他先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
●齊侯還未進入我國的邊境,展喜就出境去見齊侯,說:「敝國國君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光臨敝國,特派下臣來來犒勞齊軍並聽令於君王。」
齊侯說:「魯國的人怕嗎?」
展喜回答說:「人民怕,士大夫則不怕。」
齊侯說:「屋舍像懸掛的罄空空的,四野也無青草,仗著什麼不怕?」
展喜回答說:「仗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護衛周室,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不可相害。』盟約藏在盟府,由太師掌管。桓公因此連合諸侯,調解他們的不和,彌補他們的缺失,挽救他們的災難,這是彰顯舊有的職責。到了君王即位,諸侯期望著說:『會遵循著桓公的功業吧。』敝國因此不敢聚眾保衛,說:『難道繼位才九年,就拋棄王命荒廢舊職?這樣對得起他的先君嗎?君王必定不會這樣的。』仗著如此所以不怕。」
●齊侯於是收兵回國。
【古文觀止卷一‧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侯、泰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亦去之。
【古文觀止卷一‧燭之武退秦師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對晉侯無禮,而且和楚親近對晉有二心。
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告訴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軍一定會撤走。」
鄭伯聽從他的話。
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還不如他人,現在年老了,更是不中用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任用你,現在危急而來求你,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對你也是不利啊!」
燭之武答應了。
●夜裡,燭之武用繩子吊下城去。
見了秦伯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如果滅掉鄭國對君王有利,那敢請煩勞左右。越過他國以遠方的土地為邊邑,君王知道它的困難吧。哪裡用得著滅鄭來增加鄰國的土地?鄰國擴大,君王削弱啊!如果捨棄鄭國作為東方道上的主人,使者的往來,鄭國可以供應所缺,對君王也沒有害處。而且君王曾經對晉君有恩,晉君許諾以焦、瑕二地作為報答。結果早上才渡河,晚上就築牆設防了,這是君王所知道的。晉,哪裡會滿足呢?既在東邊的鄭國開拓疆域,又想在西邊擴展領土,如不侵蝕秦國,將到哪裡取得土地呢?侵損秦以利於晉,唯請君王考慮。」
●秦伯十分高興,和鄭國締結盟約。
派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衛,就回去了。
●子犯請晉侯截擊秦軍,晉侯說:「不可以,如果不是他,我沒有今天。受人幫助而回過頭來害他,這是不仁;失去秦國的親善,這是不智;以紛亂取代整齊,這是不武。我們回去吧。」
晉侯也撤軍了。
【古文觀止卷一‧蹇叔哭師】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古文觀止卷一‧蹇叔哭師白話翻譯】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回秦報告說:「鄭國派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秘密發兵前來,就可以佔領鄭國了。」
●秦穆公去向蹇叔咨詢意見。
蹇叔說:「勞動軍隊去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過。軍隊辛勞戰力衰竭,遠方國家又定有防備,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一定會知道。辛勤勞苦而沒有斬獲,必定會有怨恨叛逆之心。 再說行軍千里,有誰會不知道呢?」
●秦穆公不聽蹇叔的意見。
召見了孟明、西乞、白乙,令他們從東門外出兵。
蹇叔哭著為他們送行,說:「孟明啊,我眼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到他們回來了。」
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十歲,現在墳上的樹都可以兩手合抱了!」
●蹇叔的兒子也在出征的隊伍中,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一定在崤山攔擊我軍。崤山有兩座山頭,南邊的是夏后皋的墳墓,北邊的是當年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會到那裡去收拾你的屍骨。」
●秦軍向東出發了。
【古文觀止●卷二】
篇名 作者 目錄
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文公十七年
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宣公三年
齊國佐不辱命 左傳‧成公二年
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呂相絕秦 左傳‧成公十三年
駒支不屈于晉 左傳‧襄公十四年
祁奚請免叔向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季札觀周樂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子產壞晉館垣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傳‧昭公元年
子革對靈王 左傳‧昭公十二年
子產論政寬猛 左傳‧昭公二十年
吳許越成 左傳‧哀公元年
【古文觀止卷二‧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蒐于黃父,遂復合諸侯于扈,平宋也。
公不與會,齊難故也。
書曰「諸侯」,無功也。
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
●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池為質焉。
【古文觀止卷二‧鄭子家告趙宣子白話翻譯】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在黃父檢閱軍隊,於是再次會合諸侯於扈地,這是為了平定宋國的內亂。
魯文公沒有與會,是由於齊國入侵有災難的原故。
《春秋》書僅記載「諸侯」而不書諸侯名字,是因為此次會盟沒有功效。
當時晉侯不肯和鄭伯會面,因為他以為鄭伯背晉而親楚。
●鄭國大夫子家派執訊使者帶封信,是給晉國的趙宣子,信中說:「敝國國君即位的第三年,就請蔡侯一起事奉貴國國君。九月,蔡侯來到敝國,再前往貴國,敝國因為侯宣多作亂,敝國國君因此無法和蔡侯同行。十一月,消滅了侯宣多,就隨蔡侯朝見晉君,事奉貴國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敝國國君的嫡子夷,到楚國請求陳侯一同朝見貴國國君。十四年七月,敝國國君又到貴國朝見,以完成陳侯歸服於貴國的事。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國前去朝見晉君。去年正月,燭之武前往貴國,是為了使太子夷前往朝見晉君。八月,敝國國君又前去朝見。以陳、蔡如此靠近楚國,卻不敢對晉國有貳心,那是敝國的緣故。雖然敝國這樣事奉貴國,為何還不能免於誅責呢?敝國國君在位以來,一次朝見貴國先君襄公,兩次朝見貴國國君靈公。敝國的太子夷與幾位臣子,先後到過絳都。雖然我們是小國,再沒有比這更盡禮數的了。如今大國說:『你沒有讓我稱心如意。』敝國只有等待滅亡,再也不能增加什麼的了。古人有這樣的話:『頭怕尾怕,剩下的身子還有多少是不怕的呢?』又說:『鹿臨死也顧不得呦呦的叫了。』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對待,那小國就會以人道事奉;如果大國不以德對待,那小國就會像臨死的鹿一樣。急迫地無路可走,只能狂奔冒險,急迫時還有什麼可選擇的呢?貴國的命令沒有準則,我們也知道面臨滅亡了。只能將全部兵力派到鯈地等待,就聽貴國執事的命令了。鄭文公二年,曾到齊國朝見齊桓公。四年,為齊國攻打蔡國,也和楚國取得和議。處在大國之間,而聽從於強國的命令,這難道是敝國的罪過嗎?大國如不諒解小國,小國就無處可逃命了。」
●晉國大夫鞏朔到鄭國講和修好,趙穿、公池到鄭國作人質。
【古文觀止卷二‧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宣公三年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古文觀止卷二‧王孫滿對楚子白話翻譯】
左傳‧宣公三年
●楚子討伐陸渾的戎人,於是來到雒水邊,在周的境內陳兵示威。
●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子。
楚子問他九鼎的大小、輕重如何?
王孫滿回答說:「這在於君王的德行如何,不在於九鼎本身。從前夏朝正當有德時,遠方圖畫各種物象進貢,九州的首長進貢金屬,於是鑄造九鼎,把圖畫上的物象都鑄在鼎上,因此各種物象都具備,讓人民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人民進入川澤山林,不會遇到對人不利的物類。螭魅罔兩這類鬼怪,也不會遇上。因此人民無災害,能上下協和,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亂,九鼎就遷到商,過了六百年。商紂暴虐,九鼎就遷到周。德行如果美好光明,鼎雖然小,但重不可遷;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但是輕的,很容易被遷走。上天降福給有德的人,九鼎是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移動。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郟鄏,占卜的結果,是要傳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所授的天命。周德雖然衰微,但天命並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古文觀止卷二‧齊國佐1不辱命】
左傳‧成公二年
●晉師從2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
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
「不可,則聽客3之所為。」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4為質,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5。」
●對曰:「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6,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7布大命於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8』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9也乎?先王疆理天下10,物土之宜而布其利11。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12。四王13之王14也,樹德而濟15同欲16焉;五伯17之霸18也,勤而撫之,以役19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20之欲。詩曰:『布政優優21,百祿是遒22。』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23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24,師徒橈25敗。吾子惠徼26齊國之福,不泯27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28,背城借一29。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釋:
1國佐:指賓媚人,齊國上卿名佐。
2從:追蹤、追擊。
3客:指郤克,此次晉師是由郤克領軍。
4蕭同叔子:齊侯的生母。
蕭國國君同叔的女兒。
因不便說要人國君的母親當人質,故如此說。
子,女兒。
魯宣公十七年時,晉景公派郤克到齊國請齊頃公參加會盟。
郤克駝背、魯使瘸腿、衛使瞎一眼,齊頃公讓宮中婦女在帷幕後觀看。
蕭叔同子大笑,郤克十分生氣,發誓說如果不報復這次侮辱,就不渡過黃河。
於是纔有這次無禮的要求。
5盡東其畝:東,動名詞,作東西向。
畝,田裡的田埂,即田壟。
晉國在齊國的西邊,如果田埂改成東西向,溝渠、道路也大多會東西向,對晉國進軍齊國十分有利。
6匹敵:地位相等。
齊、晉都是諸侯國。
7吾子:指郤克。
8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出自《詩經˙大雅˙既醉》篇。
匱,乏、竭、盡。
錫,賜與、賜給。
類,族類。
整句是說孝子的孝心是不會窮盡的,上天永遠賜福予孝子的族類。
9德類:道德法則。
類,法則、規範。
10 疆理天下:將天下田地劃定疆界,條理分整。
11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物,相也,觀察、考察之意。
布,佈置、安排。
整句是說:考察土地和農作物的屬性,安排合適的作物,以穫取利益。
12 闕同缺,缺失、過失。
13 四王: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
14 王:ㄨㄤˋ,動詞,行王道仁政。
15 濟:滿足。
16 同欲:天下共同之欲望。
17 五伯:夏之昆吾,商之大彭、豕韋,周之齊桓、晉文。
18 霸:管子霸言篇云「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
此文指能效力天子者為霸。
19 役:服事、效勞。
20 無疆:沒有止境。
21 優優:和緩寬厚。
22 遒:聚集。
23 腆:豐盛、豐厚。
24 震:威。
25 橈:挫折。
撓敗,失敗、覆敗。
26 徼:ㄧㄠ,要求。
27 泯:消除、消滅。
28 餘燼:燒盡的殘餘。
此處比喻為殘兵敗將。
29 背城借一:背靠著城牆,藉此一戰。
意指與敵人決一死戰。
【古文觀止卷二‧齊國佐1不辱命白話翻譯】
左傳‧成公二年
●晉軍追趕著齊軍,從丘輿入齊境,進擊馬陘。
齊侯派使賓媚人帶著紀甗和玉磬兩件寶物,以及所侵占的土地當禮物。
說「如果他們不願意講和,就隨他們怎麼辦吧。」
●賓媚人把禮物帶到,晉人不接受,說:「一定要蕭同叔的女兒當人質,而且齊國境內的田壟都要改成東西向。」
●賓媚人回答說:「蕭同叔的女兒不是別人,正是我們國君的母親。如果以對等地位來說,那也是晉君的母親。您在諸侯中發布重大的命令,卻說要人家的母親當人質以獲取信任,那又怎樣來對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這是以不孝來號令諸侯。
詩經上說:『孝子的孝心是不會窮盡的,上天永遠賜福予孝子的族類。』如果以不孝來號令諸侯,那恐怕不是道德的準則吧!先王劃定天下田地的疆界,條理分整,考察土地的特性,安排有利的作物。所以詩經上說:『我按其地理劃定田界,田畝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現在您要諸侯劃疆界分地理,卻只是說『田壟全部東西向』,只顧自己的兵車利益,不管地勢作物是否合宜,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違反先王就是不義,這怎能做盟主呢?這樣做晉國就有缺失了。昔時四王能統一天下,是由於能樹立德行而滿足天下共同的願望;五伯能夠領導諸侯,是由於能勤勞地安撫諸侯,效力王命。現在您卻以會合諸侯,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欲望。詩經上說:『施政和緩寬厚,福祿就會聚集。』您確實不夠寬大為懷,這是自棄福祿,這對諸侯有什麼壞處呢?如果您不答應講和,我們國君派我當使臣時,就有這樣的話了。說:『您帶領晉君的軍隊光臨敝國,敝國的財富是不豐厚,也要犒勞您的將士。害怕貴國國君的震威,我軍戰敗了。祈求您賜福給齊國,不滅亡我國,使兩國繼續過去的友好,那麼先君所遺留下的寶器、土地,我們不敢愛惜。如過您還是不允許講和,請讓我們收拾殘兵敗將,背靠著城牆,再決一死戰。敝國如有幸戰勝,還是會聽從貴國的;更何況是不幸戰敗,豈敢不絕對服從您的命令。』」
【古文觀止卷二‧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
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
重為之禮而歸之。
【古文觀止卷二‧呂相絕秦】
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又不能成大勳,而為韓之師。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
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
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
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克還無害。
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
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
猶願赦罪于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
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
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
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
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脩舊德,以追念前勳。』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
君又不祥,背棄盟誓。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
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
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
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
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古文觀止卷二‧駒支不屈于晉】
左傳‧襄公十四年
●會于向。
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冑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禦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古文觀止卷二‧祁奚請免叔向】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向。
●人謂叔向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
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
●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
叔向弗應。
出,不拜。
其人皆咎叔向。
叔向曰:「必祁大夫。」
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於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
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
●晉侯問叔向之罪於樂王鮒。
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
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聖有謨勳,明徵定保。』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
●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
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古文觀止卷二‧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
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古文觀止卷二‧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
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
興,三踊而出。
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古文觀止卷二‧季札觀周樂】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
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為之歌邶、鄘、衛。
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為之歌王。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
為之歌鄭。
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為之歌齊。
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為之歌豳。
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為之歌秦。
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為之歌魏。
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為之歌唐。
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
為之歌陳。
曰:「國無主,其能久乎?」
自鄶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
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
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
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籥者。
曰:「美哉!猶有憾!」
見舞大武者。
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見舞韶濩者。
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德,聖人之難也!」
見舞大夏者。
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脩之?」
見舞韶箾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古文觀止卷二‧子產壞晉館垣】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
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
●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閈閎,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牆,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請命。」
●對曰:「以敝邑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逢執事之不閒,而未得見;又不獲聞命,未知見時。不敢輸幣,亦不敢暴露。其輸之,則君之府實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濕之不時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無觀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庫廄繕修,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宮室。諸侯賓至,甸設庭燎,僕人巡宮;車馬有所,賓從有代,巾車脂轄,隸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今銅鞮之宮數里,而諸侯舍於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賓見無時,命不可知。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敢請執事,將何所命之?雖君之有魯喪,亦敝邑之憂也。若獲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憚勤勞?」
●文伯復命。
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而歸之。
乃築諸侯之館。
叔向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賴之,若之何其釋辭也?詩曰:『辭之輯矣,民之協矣;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古文觀止卷二‧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
子產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
●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
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古文觀止卷二‧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傳‧昭公元年
●楚公子圍聘于鄭,且娶於公孫段氏。
伍舉為介。
將入館。
鄭人惡之,使行人子羽與之言,乃館於外。
●既聘,將以眾逆。
子產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請墠聽命。」
●令尹命大宰伯州對曰:「君辱貺寡大夫圍,謂圍將使豐氏撫有而室。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將不得為寡君老,其蔑以復矣。唯大夫圖之!」
●子羽曰:「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之祧。」
●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
許之。
【古文觀止卷二‧子革對靈王】
左傳‧昭公十二年
●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
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
楚子次于乾谿以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僕析父從。
●右尹子革夕,王見之。
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
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
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
●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
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敢請命。」
王入視之。
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王出,復語。
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
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
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古文觀止卷二‧子產論政寬猛】
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
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
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
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施之以寬也。
『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
糾之以猛也。
『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古文觀止卷二‧吳許越成】
左傳‧哀公元年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
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
吳子將許之。
●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聽。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古文觀止●卷三】
篇名 作者 目錄
祭公諫征犬戎 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襄王不許請隧 國語
單子知陳必亡 國語
展禽論祀爰居 國語
里革斷罟匡君 國語
敬姜論勞逸 國語
叔向賀貧 國語
王孫圉論楚寶 國語
諸稽郢行成於吳 國語
申胥諫許越成 國語
春王正月 公羊傳‧隱公元年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鄭伯克段于鄢 穀梁傳‧隱公元年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僖公二年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禮記‧檀弓
曾子易簀 禮記‧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檀弓
公子重耳對秦客 禮記‧檀弓
杜蕢揚觶 禮記‧檀弓
晉獻文子成室 禮記‧檀弓
【古文觀止卷三‧祭公諫征犬戎】
國語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
奕世載德,不忝前人。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
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古文觀止卷三‧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古文觀止卷三‧襄王不許請隧】
國語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
辭,請隧焉。
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
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
先王豈有賴焉?
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
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有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
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其若先王與百姓何?
何政令之為也?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古文觀止卷三‧單子知陳必亡】
國語
●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
遂假道於陳,以聘於楚。
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蓺,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舍,民將築臺於夏氏。
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弗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
王曰:「何故?」
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偫而畚梮,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於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於天下者也。
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災也。其餘無非穀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
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閒,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塗,司寇詰姦,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燎,水師監濯,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則皆官正事,上卿監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之。』
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於周,承王命以為過賓於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於夏氏,不亦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後也。
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
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帥其德也,猶恐殞越。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
居大國之閒,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單子如楚。
八年,陳侯殺于夏氏。
九年,楚子入陳。
【古文觀止卷三‧展禽論祀爰居】
國語
●海鳥曰:「爰居」。
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
●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
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為國典。
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
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
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
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
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
●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
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
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
非是,不在祀典。
今海鳥至,己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智矣。
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
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恆知避其災也。」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煖。
文仲聞柳下季之言曰:「信吾過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
使書以為三筴。
【古文觀止卷三‧里革斷罟匡君】
國語
●宣公夏濫於泗淵,里革斷其罟而棄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水虞於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
鳥獸孕,水蟲成,獸虞於是乎禁罝羅,矠魚,以為夏槁,助生阜也。
鳥獸成,水蟲孕,水虞於是禁罝罜,設鄂,以實廟庖,畜功用也。
且夫山不槎?,澤不伐夭,魚禁鯤鮞,獸長麑,鳥翼鷇卵,蟲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訓也。
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
●公聞之曰:「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
師存侍,曰:「藏罟,不如寘里革於側之不忘也。」
【古文觀止卷三‧敬姜論勞逸】
國語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季孫之怒也,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
●其母歎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嚮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九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
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
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
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
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古文觀止卷三‧叔向賀貧】
國語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
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於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古文觀止卷三‧王孫圉論楚寶】
國語
●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
對曰:「然。」
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曰:「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
又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
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禦火災,則寶之;金足以禦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
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古文觀止卷三‧諸稽郢行成於吳】
國語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江。
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
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
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
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
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
今句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
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
天王豈辱裁之?
亦征諸侯之禮也。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
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古文觀止卷三‧申胥諫許越成】
國語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
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之彊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
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吳王曰:「大夫奚隆於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
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古文觀止卷三‧春王正月】
公羊傳‧隱公元年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
謂文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將平國而反之桓。
曷為反之桓?
桓幼而貴,隱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
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
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
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
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古文觀止卷三‧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
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
●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如何?」
華元曰:「憊矣!」
曰:「何如?」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
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
●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
司馬子反曰;「憊矣!」
曰:「何如?」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
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
貶。
曷為貶?
平者在下也。
【古文觀止卷三‧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
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
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
●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
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故謁也死,餘祭也立。
餘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
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
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
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
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
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古文觀止卷三‧鄭伯克段于鄢】
穀梁傳‧隱公元年
●克者何?
能也。
何能也?
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
見段之有徒眾也。
段,鄭伯弟也。
何以知其為弟也?
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
貶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
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于鄢,遠也。
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
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
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古文觀止卷三‧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僖公二年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
虞無師,其曰師,何也?
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
其先晉,何也?
為主乎滅夏陽也。
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
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
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
宮之奇又諫曰:「語曰:『脣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
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
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古文觀止卷三‧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禮記‧檀弓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
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
曰:「然則蓋行乎?」
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我何行如之?」
●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為恭世子也。
【古文觀止卷三‧曾子易簀】
禮記‧檀弓
●曾子寢疾,病。
樂正子春坐於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子春曰:「止!」
曾子聞之,瞿然曰:「呼?」
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
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
●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古文觀止卷三‧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檀弓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
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
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古文觀止卷三‧公子重耳對秦客】
禮記‧檀弓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
●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弔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
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於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古文觀止卷三‧杜蕢揚觶】
禮記‧檀弓
●知悼子卒,未葬。
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
●杜簣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
曰:「在寢。」
杜簣入寢,歷階而升。
酌,曰:「曠,飲斯!」
又酌,曰:「調,飲斯!」
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
降,趨而出。
●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
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
「爾飲調,何也?」
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
「爾飲,何也?」
曰:「簣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
●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
杜簣洗而揚觶。
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
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古文觀止卷三‧晉獻文子成室】
禮記‧檀弓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
●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
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古文觀止‧卷四】
篇名 作者 目錄
蘇秦以連橫說秦 戰國策
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
范雎說秦王 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顏斶說齊王 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趙威后問齊使 戰國策
莊辛論幸臣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策
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魯共公擇言 戰國策
唐雎說信陵君 戰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樂毅報燕王書 戰國策
諫逐客書 李斯
卜居 楚辭
宋玉對楚王問 楚辭
【古文觀止卷四‧蘇秦以連橫說秦】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殽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霸天下。
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
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
舌敝耳聾
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
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
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言,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贏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
歸至家,妻不下,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蘇秦喟然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
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年,揣摩成。
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
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
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
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
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
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
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
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庭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
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
【古文觀止卷四‧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
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請謁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
十月取之,遂定蜀。
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古文觀止卷四‧范雎說秦王】
戰國策
●范睢至,秦王庭迎范睢,敬執賓主之禮。
范睢辭讓。
是日見范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睢曰:「唯唯。」
有間,秦王復請,范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睢謝曰:「非敢然也。
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
鄉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
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
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蔆水,無以餌其口。
膝行蒲伏,乞食於吳巿,卒興吳國,闔廬為霸。
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
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髮而為狂,無益於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姦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
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古文觀止卷四‧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脩八尺有餘,而形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古文觀止卷四‧顏斶說齊王】
戰國策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說。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
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說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今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願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去。
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
則再拜而辭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古文觀止卷四‧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
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
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馮諼署曰:「能!」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
吾負之,未嘗見也。」
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沈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
●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收畢,以何市而反?」
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券?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
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
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官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
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梁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
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崇,沈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古文觀止卷四‧趙威后問齊使】
戰國策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
是其為人,哀鰥寡,卹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
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古文觀止卷四‧莊辛論幸臣】
戰國策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
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晝游乎茂樹,夕調乎酸鹹,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
游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鱔鯉,仰嚙蔆衡,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射者,方將脩其碆盧,治其矰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
披礛磻,引微繳,折清風而抎矣。
故晝游乎江河,夕調乎鼎鼐。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谿之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
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靈王,繫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古文觀止卷四‧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策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
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也,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
曰:「日食飲得無衰乎?」
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
太后曰:「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官。
沒死以聞。」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對曰:「甚於婦人。」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曰:「無有。」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曰:「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古文觀止卷四‧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秦圍趙之邯鄲,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畏秦,止於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
今齊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
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
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
魯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平原君曰:「勝請為召而見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
辛垣衍曰:「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願見魯連先生也。」
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
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
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
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
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
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將奈何?」
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弔,齊後往。
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斮之。』
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卒為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魯仲連曰:「然梁之比於秦,若僕耶?」辛垣衍曰:「然。」
魯仲連曰:「然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
辛垣衍怏然不說,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而欲舍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齊湣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
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于筦鍵,攝衽抱几,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籥,不果納,不得入於魯。
將之薛,假涂於鄒。
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弔,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弔,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弔也。』
鄒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
故不敢入於鄒。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
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之臣,不果納。
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
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賭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僕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
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
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古文觀止卷四‧魯共公擇言】
戰國策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酒酣,請魯君舉觴。
●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登強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死,遂盟強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
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臺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強臺之樂也。
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
●梁王稱善相屬。
【古文觀止卷四‧唐雎說信陵君】
戰國策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
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
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古文觀止卷四‧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說。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古文觀止卷四‧樂毅報燕王書】
戰國策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
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餘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承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
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
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曆室,齊器設於寧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簧。
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
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至於郢。
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古文觀止卷四‧諫逐客書】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閒秦耳,請一切逐客。」
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邳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與,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古文觀止卷四‧卜居】
楚辭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粟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
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寧與騏驥亢軛乎?
將隨駑馬之跡乎?
寧與黃鵠比翼乎?
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古文觀止卷四‧宋玉對楚王問】
楚辭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
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
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古文觀止‧卷五】
篇名 作者 目錄
五帝本紀贊 史記
項羽本紀贊 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
高祖功臣侯年表 史記
孔子世家贊 史記
外戚世家序 史記
伯夷列傳 史記
管晏列傳 史記
屈原列傳 史記
酷吏列傳序 史記
游俠列傳序 史記
滑稽列傳 史記
貨殖列傳序 史記
太史公自序 史記
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
【古文觀止卷五‧五帝本紀贊】
史記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
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