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法治心法 卷二 消渴(第二十九)31】
消渴之証,乃三焦受病也,東垣有法,分上、中、下治。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或云小便 清利,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渴多飲水,而小便赤黃,宜下至不飲而愈;下消者,腎也,小便 濁淋如膏之狀,宜養血而整肅,分其清濁而自愈。
大法養肺 降火生血為主。
消渴泄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隙服白蓮藕汁膏。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有餘 熱在肺家,以人參、黃芩、甘草少許同煎,加薑汁冷服。
或以茶匙挑藥,漸漸服之。
虛者,亦可服獨參湯。
消渴而小 便頻數,宜生津甘露飲,瓊玉膏亦妙。
口乾舌乾,小便赤數,舌上赤裂,地黃飲子。
一孕婦當盛夏渴思水,與四物 東加黃芩、陳皮、生甘草、木通數帖愈。
白藕汁膏︰黃連末 生地汁 牛乳汁 白蓮藕汁(各一斤) 上將諸汁,慢 火熬膏,入連末和丸,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日服數次。
繅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茹、麥門冬、知母、牛 乳,皆消渴之要藥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