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二 關格81】
關格一証,所系最大,《靈、素》諸書及秦越人、張長沙,俱皆論列,而未有成方;後起諸賢,又絕無論及此証者。
迨雲歧子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
所傳九方,動輒腦、麝、硝、黃、皂角,非開透,即劫奪,奄奄將斃之人,其能堪此乎﹗是有方不如無方,醫學中反添一重魔劫矣。
《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在太陽;三盛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在少陰;三盛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經絡分明,言言典要,而惜乎治法不傳也。
秦越人發為陰乘陽乘之論,乃合寸尺之脈並言之。
寸上過位,入魚際為溢;尺下過位,入尺澤為復;此陰陽之偏,各造其極,最為精當,而惜乎治法不傳也。
張長沙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
又曰︰心脈洪大而長,則關格不通。
又謂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凡三言之。
其曰在寸為格,在尺為關者,乃言陰陽不相榮也。
其曰心脈洪大而長,則關格不通者,言五志不安,營衛虧損,孤陽獨發,故上下不通也。
曰趺陽脈伏而澀者,乃胃氣敗壞之明征也。
察脈論証,更為詳盡,而惜乎治法不傳也。
至西江喻氏,力講調和營衛,不偏陰,不偏陽,聽胃氣之自為敷布,不問其關於何而開,格於何而通,一惟求之於中,握樞而運,以漸透於上下,營氣通則加意於營,衛氣通則加意於衛,因立進退黃連湯二方,又立資液救焚湯一方,以為標準,此與雲歧子之九方,霄壤懸殊矣。
而愚則以為所重者尤在於上。
苟在上之格者能通,則在下之關者亦無不通。
嘗見患此証者,多起於憂愁怒鬱,即富貴之家,亦多有隱痛難言之處,可見病實由於中上焦,而非起於下焦也。
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後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
此緣心肝兩經之火煎熬太過,營血消耗,鬱蒸為痰;飲食入胃,以類相從,穀海變為痰藪,而又孤陽獨發,氣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
格與關皆為逆象,惟治之以至和,導之以大順,使在上者能順流而下,則在下者亦迎刃而解矣。
故於調養營衛之中,平肝理氣,此一法也。
於調養營衛之中,和胃化痰,亦一法也。
於調養營衛之中,兼清君相之火,又一法也。
關格既成,本難施治,但仁人孝子必不忍坐視危亡,欲於死中求活,非精心研究不可。
續製四方,以備參酌。
肝氣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鬱和中,歸桂化逆湯主之。
歸桂化逆湯(自製)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青皮(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五分)鬱金(二錢) 合歡花(二錢) 蒺藜(四錢) 牛膝(二錢) 玫瑰花(五分) 木香(五分) 紅棗(五枚) 降香(五分) 方以歸桂化逆名,歸、桂為主藥無疑矣。
以歸、芍、紅棗養其血,即以合歡、鬱金、玫瑰解其鬱,以青皮、蒺藜、木香、降香利其氣,又以茯苓、牛膝引之下達,治格而亦顧及關矣。
祖怡注。
痰氣上逆,食入嘔吐,人參半夏湯主之。
人參半夏湯(自製) 人參(二錢) 半夏(三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二錢) 當歸(二錢)沉香(五分) 鬱金(二錢) 砂仁(一錢) 佩蘭(一錢) 苡仁(四錢) 牛膝(二錢) 佛手(五分) 白檀香(五分) 此方亦所以治格。
以人參、當歸顧氣血,以茯苓、苡仁、牛膝,引之下行;以半夏、陳皮利痰,以佩蘭、鬱金、砂仁、佛手、沉香、檀香通氣。
前法輕而此方較重,彼重用肉桂,此重用人參,意同而法自異也。
祖怡注。
孤陽獨發,阻格飲食,甚則作呃,和中大順湯主之。
和中大順湯(自製) 人參(二錢) 白芍(一錢) 丹皮(二錢) 柏仁(二錢) 潼蒺藜(三錢)麥冬(二錢) 赤芍(一錢) 白蒺藜(三錢) 丹參(三錢) 生地(四錢) 赭石(三錢 研) 合歡花(二錢) 竹瀝(兩大匙沖服) 薑汁(二滴沖服) 此方有人參、麥冬養胃家之氣陰,益以生地、白芍配獨發之孤陽。
丹參、柏仁養心血,丹皮、赤芍清心肝。
合歡開心,赭石鎮逆,竹瀝、薑汁豁痰,潼白蒺藜補腎疏肝。
仍著重治格,而大利於開關。
前方重用香藥,此方則重用潤藥。
祖怡注。
二氣雙調飲,通治關格。
二氣雙調飲(自製)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歸身(二錢) 枸杞(三錢) 乾蓯蓉(三錢) 牛膝(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沉香(五分人乳磨沖) 所謂二氣者,陰陽也。
所謂雙調者,不偏陽不偏陰也。
人參、茯苓、山藥偏於陽,人乳、歸身、枸杞、蓯蓉偏於陰,有沉香、砂仁、陳皮、青皮以和之,通治關格,此其所以為雙調也。
祖怡注。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