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淋証門 治法2130】
東垣云︰淋証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而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 蓄之類,而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
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知母、黃柏、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
淋証初作者,主於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
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
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
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
丹溪治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通利藥而反劇。
丹溪曰︰此積痰也。
痰積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
乃以吐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
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
治鄭憲使之子,年十六。
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如粟者一盞方定。
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而蒼。
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熱藥,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
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桐子大,晒乾。
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下二百丸,食物壓之。
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如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
後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
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治一年老人,因疝痛多服烏、附,患淋十餘年,又服硝黃諸淋藥不效,項發一大疽,淋痛愈甚,叫號困憊。
脈短澀左微似弦,皆毒所致,凝積滯血滿膀胱,脈澀為敗血,短為血耗,忍痛傷血,叫號傷氣,知其溺後有如敗膿者,詢驗果然。
多取土牛膝濃煎湯並四物湯大劑與之,三日後痛愈。
敗膿漸減,淋止瘡勢亦定。
蓋四物能生陰血也。
治一產婦,因收生者不謹,損破尿胞,而致淋瀝。
因思肌肉傷破尚可補完,脈之虛甚,並難產,皆是氣血虛,產後又虛,試與峻補以參、朮為君,芎、歸為臣,桃仁、陳皮、黃耆、茯苓為佐,煎豬羊胞湯,令極餓飲之,一月而安。
蓋是氣血驟長其胞,恐稍遲亦難成功。
一人年四十,口乾溺數,春末得之,夏求治。
脈俱澀,右略數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強,然澀卻多於右,喜二尺皆不甚起,當作飲食濃味生熱,此謂之痰熱。
禁其濃味,降火以清金,抑肝而補脾。
三補丸二十一粒,玄明粉五粒,阿膠五粒,薑湯吞下,一日六次。
又以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生甘草、五味、麥門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之,一二日自覺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不乾,止渴未消,頭運眼花,久坐則腰疼,遂以摩腰丹治腰痛,仍以四物減川芎加參、耆、白朮、牛膝、五味、炒柏、麥門冬煎調六一散,反覺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藥。
丹溪云︰淋雖有五,皆屬於熱。
(小便滴瀝澀痛者為淋,急脹不痛者謂之閉也。
)治宜解熱利水炒山梔子之類,不可發汗,汗之必便血。
便血不痛者養血尿,尿血而痛者為血淋也。
血淋一証須看血色,若血鮮者,心與小腸實熱,若色瘀為積敗之血也。
《丹溪心法附錄》云︰色瘀者乃腎與膀胱虛冷,誤也。
服漢椒根,意蓋因瘀積特用辛味行其凝滯之瘀血耳。
若謂虛冷而用熱藥。
豈理也哉?此其熱因熱用之義也。
丹溪既雲五淋皆熱,附錄者何相戾焉?有瘀血作淋者,用牛膝膏,淋証有血因火燥下焦血氣不得升降,而滲泄之令不行也,宜補陰降火,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用四物湯下滋腎丸。
痰熱隔滯中焦,淋澀不通,二陳湯煎頓服探吐之,以提其氣,小便熱鬱成淋不通,用赤茯苓、黃芩、澤瀉、車前子、麥門冬、肉桂、木通、甘草梢,氣虛者加黃 、木香、淋痛加黃柏、生地黃,夏月煎調益元散。
陰莖痛乃厥陰氣滯兼熱,用甘草梢,蓋欲緩其氣耳。
有腎虛極而淋者,當補腎精而利小便,不可便用利水藥。
老人氣虛淋閉,參、朮中帶木通、梔子之屬。
淋証用諸通利藥而不通者,用木香流氣飲即通,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此乃氣淋,出於冷熱淋之外也。
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心、瞿麥各少許為末,蜜水調服。
傷寒後脫陽,小便不通,用生薑自然汁調茴香末敷小腹上,又服益智茴香丸調益元散送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