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淋証門 病機2128】
《內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此見膀胱者,以肺金為母,而資其化也。
肺金清肅,則水道通調而滲於下耳。
然肺金又藉脾土健旺,以資化源,而清氣得以上升,歸於肺而營運也。
故經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淋閉之患斯成矣。)
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行於胞為溲便也。
腎氣通於陰,津液下流之道也。
若飲食不節,喜怒不常,虛實不調則臟腑不和,致腎虛而膀胱津液之府熱,則小水下澀而且數不利,故謂之淋。
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弦急,痛引於臍。
《內經》曰︰血泄淋閉皆屬於熱。
《原病式》曰︰淋,小便澀痛也。
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
或曰小便澀而不通為熱,遺尿不禁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淋為熱証明矣。
既曰冷淋,復用黃芩、黃柏、梔子、榆皮、瞿麥、茯苓、通草、滑石、車前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
其說雖妄,其方則是。
或曰有患淋而服茴香、益智、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
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陳無擇云︰淋証古謂之癮,名稱不同也。
癮者,罷也;淋者,濁也。
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熱淋、濕淋皆屬外因。
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憂、恐、思皆內所因,況食啖冷熱,房勞致傷,及乘急忍溺,此皆不內外因也。
嚴氏曰︰淋五証,氣、石、血、膏、勞是也。
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溺是也。
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
膏淋尿似膏出。
勞淋勞倦則發,痛引氣沖。
血淋遇熱則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黃赤色,小便難也。
大抵此証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嗜食燥熱,七情鬱結所致。
癃閉、淋閉為一類也。
或謂淋証為寒,誤也,殊不知溲下淋瀝疼痛,忍之身必戰 而憎寒,故有似乎冷,遂以為冷。
此不明夫運氣變化之機,亢則害,承乃製,戰 似寒,經屬於火,反兼水化之象,乃熱甚而鬱結不開。
或熱出沙石者,或如脂膏者,亦非冷凝也,是皆熱在脬中煎熬日積。
輕則凝如脂膏,甚則結如沙石,且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鹹,又如清水煎湯,熱甚則沸溢自然混濁也。
甫見間有寒者,不過為淋之變証也,始初因熱或服寒涼通利之藥過多,以致脾氣下陷,膀胱之氣因而凝滯不清變成白濁,並無痛楚。
此用溫暖升提如縮泉丸、補藥升陽湯之屬是也,非此而言寒者誤也。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見膀胱津液出入皆以氣為本,氣行而水自化也。
知熱病而不知氣病者,不足語於神也。
然則知清心蓮子飲之製者,其氣之謂乎?知機其神乎?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