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癆瘵門 病機1567】
《內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又云︰陰虛生內熱。
《國小》曰︰癆瘵陰虛。
《巢氏病源》曰︰夫虛勞者,五勞、七傷、六極是也。
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又云︰陰虛生內熱。
《國小》曰︰癆瘵陰虛。
《巢氏病源》曰︰夫虛勞者,五勞、七傷、六極是也。
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又有肺勞者,短氣而面浮,鼻不聞香臭。
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
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
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溺,莖內痛,陰囊濕生瘡,小腹滿急。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
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落墜,忽忽喜忘。
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
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肉。
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嗡嗡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
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裡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
又云七傷,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
二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少氣,目喑。
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
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三怒。
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膚枯夭。
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
愚謂五勞者,心肝脾肺腎也。
勞於心者,則神耗而血衰,驚悸之疾亦因之而作矣。
勞於肝者,則怒多而火盛,淚外泄而目昏,或脅刺痛,筋憊不能久立遠行。
勞於肺者,因過憂而耗氣,則燥勝而液枯,乾咳聲啞,二便秘澀,皆由此而作也。
勞於脾者,勞倦傷脾,發熱惡寒,嘔吐不食,四肢無力,好臥 言,漸而致於腎憊。
陰虛則成怯証。
勞於腎者,色欲過度,淋濁遺精,陰不上升,陽不下降。
腎水既不升榮心,心肺無所蔭,咳嗽吐紅咯血之証作也。
今世之所謂勞者,皆無出於此。
六極者,風寒暑濕燥火,靡不冒觸,極甚而即病之,重而不可救者有矣。
或有醫之愈,而終為淫氣所傷,一元氣有損,莫之能完復也,致為終身之損者蓋多矣。
七傷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傷是也。
惟過於思者,寢成癆瘵。
今之癆瘵而多起於脾腎之勞,憂思之過者也。
先哲所謂五勞、六極、七傷,蓋因証而言也。
《袖珍方》云︰癆瘵之証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
又有外感風寒暑濕之氣,先為瘧疾,以致咳嗽,寒邪入裡,失於調治,又不能保養,過於房勞,傷於飲食,久而成癆瘵之候。
其為証也,令人肌肉羸瘦,皮毛乾枯,寒熱盜汗,遺泄白濁,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咯唾膿血,及傳變為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
又有所謂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喪尸、注尸者是也。
名狀雖不同,傳變雖不一,其實所傷不過五臟。
故傳於肝者,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煩驚怖。
傳於心者,面黑鼻乾,口瘡喜忘,大便或秘或泄。
傳於脾者,面青唇黃,舌強喉哽,吐涎體瘦,飲食無味。
傳於肺者,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咳毛枯。
傳於腎者,面黃耳枯,胸滿腹痛,白濁遺溺是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