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二十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903】
肝膽(味)辛補酸瀉。
(氣)溫補涼瀉。
(肝膽之經。
前後寒熱不同。
逆順互換。
入求責法) 心小腸。
(味)咸補甘瀉。
(氣)熱補寒瀉。
(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
(味)甘補苦瀉。
(氣)溫涼寒熱補瀉。
(各從其宜。
逆從互換。
入求實法) 肺大腸。
(味)酸補辛瀉。
(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
(味) 苦補咸瀉(氣) 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
若一臟不平。
所勝平之。
此之謂也。
故云安穀則昌。
絕穀則亡。
水去則榮散。
穀消則衛亡。
榮散衛亡。
神無所居。
仲景云。
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
穀入於胃。
脈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養。
氣不可不溫。
血溫氣和。
榮衛流行。
常有天命。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