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歷世聖賢名醫姓氏 采摭諸書22】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0 19:10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歷世聖賢名醫姓氏 采摭諸書22】

古今醫統大全 歷世聖賢名醫姓氏 采摭諸書22

 

 

《漢書》(醫經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醫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二卷。)

 

《唐志》(醫術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

 

《宋中興志》(醫術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內經索問》(十八卷,黃帝岐伯問答墳典之書,為醫書之祖。

 

唐寶應中太仆卿王冰注,為二十四卷。

 

《隋志》全元起注《內經》八卷。

 

宋仁宗嘉 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等承詔校補,多用元起注,定為八十一篇,今亡刺法、本病二篇。

 

《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冰云︰醫經之傳於世者多矣。

 

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黃帝;辨百藥之性味者,本乎神農;《湯液》則稱伊芳尹,三人皆古聖人也,憫世疾苦,親著書以垂後。

 

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為賤技而恥習之。

 

是故今之醫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為死甚眾,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豈其然乎?) 《黃帝內經靈樞經》(九卷八十一篇,合《素問》九卷,為十八卷。

 

宋林億等校正,類分十二卷,今從之。)

 

《甲乙經》(十卷,皇甫謐撰,祖述《內經》多推明運氣之說。)

 

《陰符經》(二卷,黃帝著。)

 

《道德經》(五千言,老子撰。

 

其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為醫之未形。

 

河上公為之注解,而增以吐故納新。

 

按摩導引之術。

 

有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此言皆深契於醫道。)

 

《黃庭經》(三十六卷,題雲扶桑大帝作,又敘謂老子作。

 

與法貼載晉王羲之所書本同,而文句頗異,其所有閑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且改淵如泉,改治為理,疑唐人附益之。

 

《崇文總目》云︰記天皇氏至帝 受道得仙事,今本無之。)

 

《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十卷,不載何人所作,歷漢至唐,諸《藝文志》俱不載錄。

 

其文與《內經。

 

不類,非戰國時書。

 

其間有天皇真人書,其文若道正無為,先天有之;太易無名,先於道生等語,皆老氏遺意。

 

意者,老氏之徒所著。

 

大要推元五運六氣及三元九宮太乙司政之類,殊為詳明,深足以羽翼《內經》六微旨、五常政等論,太玄君扁鵲為之注。

 

此扁鵲號太玄君,為黃帝時人,後秦越人醫術之神,人稱之曰扁鵲。)

 

《天元玉冊》(三十卷,啟玄子王冰述《元誥》《內經》之意,益之以五運六氣之變。)

 

《五經注疏》(中有關於醫藥者,《左傳》居多。

 

明陰陽之理,惟《易》為最。

 

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為太醫。)

 

史書(十九史、二十一史,史載歷朝明醫實錄,今據之采其出處,附名氏之下為小傳雲。)

 

子書(《老》《莊》《楊》《列》《文中》《淮南》等子書中,有紀醫法之秘者,今采之。

 

 

《爾雅》(二卷,晉郭璞注。)

 

《埤雅》(二十卷,宋開國公陸佃撰。)

 

《大明會典》(醫政官製,及天下各處歲輸藥材斤兩,無不畢載,今采附《通考》之前。

 

 

可見醫道誠國家之大政也,學人勉之。)

 

《素書》(六篇,凡一千三百六言。

 

黃石公圯橋以授子房之書是也,人言《三略》,誤也。

 

其書簡而意深,俱定國安邦之至道。

 

雖堯、舜、禹、文,傳說、周、孔、老聃亦無以出於此。

 

子房得之以興漢業,善終其分而不辱,可見深得是書之旨矣。

 

有云︰博文切問,所以廣知,推古驗今,所以不惑;根枯枝朽,足寒傷心。

 

誠為學之要,資生之本始也。

 

有身者其知所務。

 

《道藏經》(五千四百二十卷,三教九流靡不畢具。)

 

《山海經》(十三篇,不知何傳,周穆王游山海而作。

 

其首云︰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有十八卷,郭璞注。)

 

《中藏經》(八卷,少室山鄧處中云︰華佗得異人授以石函中。

 

按《唐志》有吳普集華氏方,而無中藏之名。

 

普為佗弟子,宜有所集。

 

竊意諸論非普輩不能作。

 

鄧氏特附別方而更今名耳。

 

蓋其方有用太平錢並山藥者。

 

蓋太平,乃宋熙陵初年號,薯蕷以避宋英宗濃陵偏諱,而始更名山藥,其他可以類推。

 

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証等說,必出元化遺意,覽者審之。)

 

《太玄經》(漢楊雄子雲撰,中言陰陽五行之理及清淨淵默之說,大概養生當始於醫學。)

 

《度人經》(三卷,元始天尊說。

 

《唐志》云︰有元始天尊者,生於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辟,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

 

受其道者,漸至長生或白日升天。

 

其學有授 之法,名曰齋;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穢濁。

 

至於存想之方、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其類甚眾。)

 

《大觀証類本草》(舊稱《神農本草經》,三卷。

 

《漢‧藝文志》未嘗錄,至陶隱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謂此書應與《素問》同類。

 

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

 

所出州郡乃後漢時載,疑張仲景、華元化所記。

 

舊經之藥止三百六十五種。

 

陶氏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

 

唐李英公世績與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

 

分為二十卷,世謂之《唐本草》。

 

宋劉翰等又附益醫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種。

 

蜀王孟昶亦命其臣韓保升等,以唐本《圖經》參比增廣,世謂《蜀本草》。

 

至宋掌禹錫等補注,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定以白字為神農所說,黑字為名醫所傳,草石之品可謂大備。

 

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承祖、王季璞、鄭虔諸家所撰,名《本草》者,凡二十九部,三百五十卷。

 

雖顯晦不齊,無非補翼舊然焉耳。

 

近代陳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湯液本草》,亦刪繁之意也。

 

舊記州郡,古今沿革不同。

 

一物而根苗異名,及同名而異質,主治互見,如草豆蔻即今之草果,今人遂謂《本草》亡草果之名又在因時而考審之也。

 

今行世者,惟唐慎微撰《大觀》及《証類》二本合為一書。)

 

《參同契》(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膽博,修真養志,約《易經》而作此書,其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有曰︰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游。

 

又曰︰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

 

術土伏食之,壽命得長久。

 

此言皆真切,至道會通者可以仙矣。)

 

《悟真篇》(紫陽真人張伯端撰,律詩絕句詞語整潔,文理具至之書,疑有道者之作也。

 

養生者究心其間,亦能卻病而盡其天年也。)

 

《玄珠密語》(十卷,啟玄子王冰撰,自序謂得玄珠子而師事之,與我啟蒙,故號啟玄子。

 

目曰《玄珠密語》,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啟玄《素問‧序》云︰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

 

二敘自相背戾,則師事《玄珠》。

 

而號啟玄者,妄也。

 

宋高保衡等校正《內經》,詳考王氏《玄珠》,世無傅者,今之《玄珠》乃後人附托之文,而實非啟玄之書也。

 

 

其於《素問》十九卷、二十四卷,頗有發明,原其所從,蓋 摭《內經》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天元玉冊》要語而附會雜說。

 

其紀運休祥,未果征驗,觀者審之。

 

《昭明隱旨》(三卷,啟玄子撰,其義與《玉冊》大同。)

 

《顱囟經》(巫方撰,小兒方書始於此經,自後作者繼而述之也。)

 

《聖濟經》(十卷,宋徽宗采《內素》而作。

 

原性命天人之理,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順之虛實,為書十卷。

 

政和間頒是經於兩學,辟雍生吳 為之解義,若達道、正紀等篇皆是以裨益治道啟迪眾工。

 

余如孕元在本、製字命物二三章釋諸字義,似乎穿鑿。)

 

《玉函經》(一卷,四明張尹著。)

 

《金匱玉函要略》(漢張仲景撰,王叔和集。

 

設問答,上卷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婦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

 

又著《脈經》、《五臟論》、《評病要方》。

 

《藝文志》咸裁其目,而書未之見也。

 

今所傳者,惟《傷寒論》、《金匱略》。

 

耳。

 

 

《產寶經》(二卷,唐昝殷撰。)

 

《難經》(六卷八十一篇,盧國扁鵲撰,姓秦名越人。

 

述《內經》設為問答,撰《難經》八十一篇,為十卷。

 

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後人之托辭也。

 

或古有其書,而今亡之矣。

 

《漢志》但有扁鵲《內外經》,而《隋志》始有《難經》,《唐志》又屬之越人,皆不可考。

 

《通考》有吳太醫呂廣注,唐楊玄操演,《醫史》有隋呂博望注本不傳。

 

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 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注稍密,乃辨呂、楊、王三子之非。

 

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証未明。

 

李子野為之句解,而無所啟發。

 

嘉 中丁德用繪圖釋義,頗為精詳。

 

近代張潔古注後附藥,殊非經意,今皆未之見也。

 

惟正統間熊宗立《俗解》相傳,愈失其義,如五十九難云︰顛狂之脈,陰陽俱盛《俗解》分陰分陽,與本文畔。

 

諸如此類甚多,寢使後學晦盲。

 

是故國朝醫政壞於《難經》、《脈訣》二書之偽也。)

 

《素問鈔》(元攖寧生滑壽伯仁集,生初從京口王居中學醫,居中授以《內經素問》,令其熟玩,生既終卷,乃進請於師曰︰《素問》為說備矣,篇次無緒,錯簡不無。

 

遂分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剌、陰陽、標本、運氣、匯萃,凡十二類,鈔而讀之,何如?師曰︰甚矣,子之善學也,而子之學得其道也。)

 

《續素問鈔》(新安汪機集。

 

滑氏謂王注多誤,故削而鈔之,不用其注。

 

機意謂無其注則是非無所分別,復續之,以俟知者之取舍雲。)

 

《內經補正》(溫州太守京口丁瓚著。)

 

《內經類鈔》(明洛陽孫應奎集。)

 

《素問捷徑》(二卷,明浙人高士著。)

 

《靈樞摘注》(明浙人高士著。)

 

《圖經本草》(宋蘇頌等撰。

 

先詔禹錫、林億等校《神農本草》,書成又詔各州郡詳圖所產藥本重編。

 

於是頌再與禹錫等裒集眾說,類聚銓次,嘉 六年上。)

 

《本草衍義》(元朱丹溪撰。)

 

《本草補遺》(宋龐安常撰。)

 

《本草發揮》(徐用誠集。)

 

《湯液本草》(王好古著。)

 

《本草會編》(汪機集。)

 

《本草集要》(節齋王綸集。)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著。)

 

《日食本草》(益府長史著。)

 

《食性本草》(陳士良著。)

 

《雷公炮製》(三卷,宋雷 撰,胡源重定。)

 

《藥性珍珠囊》(東垣著,其辭簡,其義淺,不足以盡藥性之旨,疑後人之托名也。)

 

《華佗內照圖》(五臟六腑之形象。)

 

《十四經發揮》(三卷,滑壽撰。)

 

《傷寒論》(十卷,後漢張仲景撰,按《內經‧熱論》分六經傳變,廣伊芳尹《湯液》而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古今傷寒未有出其左者。

 

或云︰是書有大人之病,而無小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

 

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此非至論。

 

晉王叔和重為撰述,宋成無己復為注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互有開發,而大綱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溫四者而已。

 

蓋一証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

 

所可憾者。

 

審脈時及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往往反覆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

 

《傷寒明理論》(宋成無己撰,龐安常校,黃山谷為後序。)

 

《傷寒補亡論》(元人徐止善著。)

 

《傷寒類証》(黃仲理著,新安陸彥功重編,又名曰《類証便覽》。)

 

《傷寒類証要略》(二卷,汴人王堯卿撰,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傷寒發明》 《傷寒蘊奧》(明太醫院判錢塘吳綬集。)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宋朱肱無求子撰,自序謂;仲景《傷寒論》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者,不能曉會。

 

頃因投間,設為問答,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傷寒指微論》(五卷,宋錢乙撰。

 

《宋史》記神宗元豐中長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功。

 

皇子儀國公病瘈瘲,國醫未能治。

 

召乙治,進黃土湯而愈。

 

所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孺論》百篇。

 

《文獻通考》云︰不著作者之名。

 

序言元佑丙寅,必當時明醫,蓋亦未知詳考耳。

 

 

元豐為神宗末年號,元佑為哲宗初年號,不越五七年間、正錢乙之所撰明矣。)

 

《傷寒直格》(二卷,劉完素撰。)

 

《傷寒六書》(六卷,明臨川陶華尚文著,號節庵。

 

六書名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續論是也。

 

惜其不能發仲景之旨。)

 

《傷寒治例》(四卷,陶華著,述《直格》、《六書》而作之。

 

其論雷同,而別無方法,其實一書而為三書矣。)

 

《傷寒百問》(三卷,無求子大觀初所著。)

 

《傷寒指掌》(元吳恕號蒙齋圖述。)

 

《傷寒百証歌》(錢聞禮紹興間著。)

 

《傷寒証治》(三卷,宋王實編,龐安常高弟也。)

 

《傷寒會要》 《傷寒一掌金》 《傷寒鈐法》(馬宗素、程德齋撰述。

 

按日時受病為治法,與仲景不同,實非至理,用之者不徙無益,而反加害也。

 

姑存其名,以備顧問耳。)

 

《傷寒金鏡錄》(清碧學士杜先生著。)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真人思邈撰。

 

自序云︰千金備急之要方。)

 

《千金翼方》(三十卷,前人著《千金方》之後,復掇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言。

 

林億等校,謂深有旨意及禁術,用之多驗。)

 

《溥濟方》(五卷,宋王袞撰。

 

慶歷間,因官暇出家藏方,為此書,且云︰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驗。)

 

《普濟方》(一百二十卷。)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宋太宗在潛邸日,多蓄名方異術。

 

太平興國內出親驗方千餘首,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成集成書,自製序,名《太平聖惠方》。)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唐王燾撰,在台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書方數千百卷,因述病証,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

 

天寶中出守大寧,故以外台名其書。

 

 

燾謂針能殺人,而不能生人,故取灸而不取針。

 

人譏其弊,孫兆獨以其言為然。)

 

《和劑局方》(十卷,元豐中詔天下高醫各以得效秘方奏進,下太醫院驗試,刊行世。)

 

《蘇學士方》(東坡蘇公著。)

 

《初虞世方》(十六卷,即《養生必用方》。

 

序謂︰古人醫書行世者亦多矣,無如此方。

 

其証易詳,其法易用。

 

虞世為一時文士,後削發為僧。)

 

《永類鈐方》(二十二卷,元棲碧李仲南著。)

 

《青囊方》(魏華佗得異人授受,今亡之。)

 

《青囊雜纂》(八卷,元陽趙真人著。)

 

《傳信方》(劉禹錫著。)

 

《梅師方》(隋廣陵僧人,號文梅,善療瘴癘,醫雜証。

 

悉說單方,其效甚速,人咸集,相傳曰《梅師方》云。)

 

《深師方》(齊宋間道人僧深撰。)

 

《肘後方》(三卷,晉葛洪撰。)

 

《斗門方》 《本事方》(十卷,維揚許叔微知可撰,宋紹興三年進士,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

 

《范汪方》(五卷,西晉穎陽人撰,方書共百餘卷,今《普濟主》多采之。)

 

《衛生易簡方》(明尚書胡KT 集。)

 

《嶺南續衛生方》(四卷,夔州太守楊 集。)

 

《近效方》 《必效方》(三卷,孟詵著。)

 

《試效方》(東垣著。)

 

《鬼遺方》(宋武帝時劉涓子著。)

 

《大全方》 《奇效良方》(明太醫院使方賢集。)

 

《經驗方》(明大方伯希齋陳士賢著。)

 

《袖珍方》(四卷,明滇陽王府集刊,其方多簡當可用,誠博而約之者。)

 

《雞峰方》(一卷,太醫教授張銳撰。)

 

《簡要濟眾方》(五卷,皇佑中仁宗謂輔臣︰外無良醫,民有疾苦,或不能救療。

 

詔太醫簡《聖惠方》之要者,頒行諸道。)

 

《婦人良方》(二十卷,元臨川陳自明撰。)

 

《三因方》(五卷,括蒼陳無擇撰。

 

三因謂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其說出《金匱要略》,其方皆述古書。)

 

《本草單方》(二十五卷,宛丘王碩父撰。

 

工部侍郎時暇取《本草》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六方。)

 

《集驗方》(明鄒福集。)

 

《濟生方》 《百一選方》(三十卷,山陰王實齋孟玉撰,百一,言選方極精也。)

 

《拔萃方》 《治奇疾方》(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証世所未見者。)

 

《御藥院方》(宋太宗朝元名氏集。)

 

《靈秘十八方》(河間劉守真集。)

 

《加減十三方》(不著名氏,亦十八方簡成者。)

 

《萬氏積善方》(明參將萬氏集) 《萬氏家抄方》(前人。)

 

《指南方》(二卷,蜀人史載之撰。)

 

《指迷方》(三卷,考城子王貺撰。)

 

《方外奇方》(韓飛霞道人集。)

 

《活人心方》(二卷,明宗室寧王撰。)

 

《小兒袖診方》 《錢氏小兒方》(八卷,宋錢乙字仲陽,精治小兒,著此書並《小兒藥証直訣》,閻孝忠集編,頗附以己說,宣和元年成。)

 

《陳氏小兒方》(宋陳文中著。)

 

《保嬰得效方》 《幼幼全書》 《全幼心鑒》(四卷,嵩陽寇平衡美集。)

 

《幼幼新書》(五十卷,直龍圖閣知豫州劉 撰,陳文中編集。)

 

《活幼心書》(曾世榮撰。)

 

《活幼口議》 《子母秘錄》 《嬰童寶鑒》(十卷,棲真子撰,不著名氏。)

 

《嬰童百問》(魯伯嗣撰,明嘉靖中閣下嚴嵩奏進,上命刊布天下。)

 

《幼科類萃》(二十八卷,不著作者名氏,方論頗為詳切,中引丹溪說語,必是國初所撰者。)

 

《博愛心鑒》(蕭山魏直桂岩著。

 

其書以保元湯一方為主,以保元氣而托其裡,亦為痘疹之要治也。

 

特不為全書耳。)

 

《痘疹八十一論》(聞人氏集。)

 

《痘疹經驗秘方》(四卷,銅壁山人黃廉著。)

 

《正骨續斷方》 《醫經續方》 《避水集方》(四卷,董炳集。)

 

《攝生眾妙方》(浙兵部尚書張時徹集。)

 

《海上仙方》(無名氏,亦簡易方中摘成者。)

 

《救急方》(十三卷,唐張文仲著,武則天時侍御醫,與韋慈藏齊鳴。)

 

《原病式》(燕薊劉河間撰。)

 

《素問玄機保命集》(前人。)

 

《巢氏病源》(隋巢元方撰,時為太醫博士,惟論病源,不載方藥。

 

《千金方》論多本此書。)

 

《吳氏病源》(吳景賢撰,今不傳。)

 

《醫門玉髓》(十卷,不知何人所作述,皆為歌括,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抱朴子內篇》(並外篇四十卷,晉葛洪稚川撰,自號抱朴子,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書甚富。

 

《內篇》言黃白之事,長生之道,謂素醪芳醴,亂性者也︰紅華素質,伐命者也。

 

謂朱草莖如珊瑚,刻之流汁如血,以金投汁中化之曰金漿,以玉投之曰玉醴,服之長生。

 

又謂肉芝是萬歲蟾蜍,頭上有丹書八字,人以五月五日取之,以足畫地則成河,以左手則避乓。

 

又謂行山中見小兒乘車馬長七八寸者,肉芝也,服之成仙。

 

此事非可以理測,而亦超出凡塵也。)

 

《神仙傳》(即稚川弟子之所撰者,前秦阮所記數百人,又劉向所記七十餘人,並集之以傳。

 

如蘇耽、董奉皆在列也。)

 

《搜神記》(不著作者名氏。)

 

《天寶遺事》(不著作者名氏。)

 

《太平廣記》(五百卷,宋太平興國初,詔李 等取古今小說編纂成書,同《太平御覽》進。

 

中集醫方,有超出凡庸之表。)

 

《文獻通考》(二百四十八卷,宋儒馬端臨撰,二百二十卷中備載醫書之源,今采之,以附書目之下。)

 

《譚子化書》(六卷,五代時南唐譚景升撰。

 

意為天地之間化而已矣,非化無以顯道,非道無以生化。

 

故人稟中和之氣,化而為人;物稟駁雜之氣,化而為物。

 

知此化者,可以治身,可以濟物,豈徒為窺陰陽化育之哉?時為宋齊丘竊名,今辨白天下後世,皆知為《譚子化書》云。)

 

《白虎通》(二卷,序云︰漢司馬班固撰。

 

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議五經同異。

 

固撰次其書上之,故曰︰《白虎通》。

 

云︰固九歲能文,博冠群書,有古良史之才。

 

朱子嘗品之,遷書疏爽,固書密塞。

 

討論明經,實為鉅典,學人欲見而不可得。

 

下卷性情壽命二章,發醫經之未發,誠為養生大道云。)

 

《風俗通》(漢靈帝時人,姓應,名劭,中有養生方候之宜。)

 

《草木子》(二卷,國初括蒼葉子奇世傑撰。)

 

《夷堅志》(四百二十卷,宋學士洪邁景盧撰,中集醫方多奇異者。)

 

《博物志》(十卷,晉司空張華著。)

 

《楚辭》(一名《離騷》,楚屈原撰,門人宋玉續撰,名曰《楚辭》。)

 

《韓柳歐蘇文集》(其論醫之奧,韓蘇為多。)

 

《韻府群玉》(四十卷,青田包瑜撰,瑜中景泰庚午科鄉試,歷建寧、臨淄、進賢、浮梁四學教諭。)

 

《荊楚歲時記》(不著名氏。)

 

《輟耕錄》(三十卷,元陶宗儀九成著。)

 

《東垣十書》(十集)《脾胃論》《內外傷辨》《蘭室秘藏》《湯液本草》(四集俱東垣著,)《溯洄集》(王履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著,)《此事難知》(王好古著,)《外科精義》(齊德之著,)《脈訣》(張紫陽著。)

 

《醫學發明》(九卷,東垣著。)

 

《玉機微義》(五十卷,劉純宗濃著。)

 

《醫學綱目》(四十卷,浙人樓英全善撰。)

 

《食醫心鏡》 《龍木論》(三卷,佛經禪師龍樹大士著,能治眼疾,假其說集七十二種目病之方。)

 

《宣明論》(河間劉守真撰。)

 

《養生主論》(元王隱君著。

 

滾痰丸固為治實痰火之一端,而所論童幼養老等篇,甚於資生有助也。)

 

《原機啟微論》(斂山老人著。)

 

《王氏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

 

述《內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十二經脈。

 

 

然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乃其失也。)

 

《脈訣機要》(三卷,通真子撰,不著名氏,熙寧以後人謂叔和《脈訣》有 ○鄙俗,實非叔和之作,乃為歌百篇,按經著,又集《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也。)

 

《診家樞要》(一卷,滑伯仁撰。)

 

《運氣奧論》(宋劉溫舒撰,以《素問》運氣撮為治病之要,有三十論,二十七圖。)

 

《運氣全書》(前人。)

 

《運氣易覽》(明新安汪機集。)

 

《銅人針灸圖》(三卷,宋王惟德撰。

 

仁宗詔德考究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十二經,旁注俞穴,刻題其名,並主治療之法。)

 

《明堂針灸圖》(三卷,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明堂。)

 

《資生針灸》 《神應針經要訣》(二卷,宋許希撰。)

 

《竇太師針灸》(一名《針灸指南》,名傑,字漢卿,為金太師。)

 

《針灸聚英》(明高武集。)

 

《徐氏針灸》(明浙人徐廷鳳著。)

 

《儒門事親》(十四卷,睢州戴人張從正子和撰。)

 

《醫壘元戎》(十二卷,王好古撰。)

 

《衛生寶鑒》(二十四卷,羅天益謙甫撰。)

 

《醫說》(十卷,宋新安張杲撰。)

 

《續醫說》(十卷,明姑蘇俞子容約齋撰。)

 

《醫史》(十卷,浚儀李濂著。)

 

《醫雋》 《醫開》 《褚氏遺書》(北齊尚書褚澄撰。)

 

《滑氏方脈》(攖寧生滑壽撰。)

 

《韓氏醫通》(二卷,西蜀瀘州飛霞道人韓 撰。)

 

《程氏醫抄》(八十卷。)

 

《丹溪脈法》《丹溪心法纂要》《丹溪醫案》《金匱鉤玄》(以上四書俱丹溪著。)

 

《醫林集要》(二十卷,明成化中都督王璽撰。)

 

《仁齋直指》(二十六卷,三山楊士瀛登父集。)

 

《醫方選要》(八卷,興府良醫周文采集。)

 

《醫經正本》(一卷,進賢知縣程迥著,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弊。)

 

《明醫雜著》(明進士慈溪王綸撰。)

 

《醫學大全》 《醫學宗旨》(宋趙良著。)

 

《宋學士文集》(明學士諱景濂,有贈醫周漢卿、張仁齋、戴元禮等序,皆備載醫案。)

 

《文潞公藥準》(文彥博。)

 

《荊川公史纂》(明會元唐順之集。)

 

《柏齋三書》(懷慶府何塘巡撫撰。

 

其謂咳嗽之証,消渴之治,黑神散之於產後等論,非達造化神明之極至者,烏足以語此?) 《雅述》(三篇,山東浚川王廷相撰,令氣能化液,正如雨雪為云氣之所化,故能閉息伏氣,可以不食云。)

 

四十家小說(二部,皆吳下好事者,裒集諸名公筆語,類刻為四十家云。)

 

《顏氏家訓》(二卷,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謂醫難到精妙,不可輕學以誤人,其亦知醫之至者。)

 

《事林廣記》(西穎陳元靜編。)

 

《居家必用》(十集,不著述者名氏。)

 

《飲膳正要》(元忽思慧著。)

 

《醫學正傳》(浙虞博天民著。)

 

《醫學集成》(淅義烏傅滋著。)

 

《醫學啟蒙》(姑蘇葛可久著。)

 

《醫林摘要》 《醫方大成》(元人無名氏集。)

 

《醫家大法》(洛陽東谷孫應奎集。)

 

《醫經國小》(六卷,明劉純著。)

 

《醫方捷徑》(王宗顯著。)

 

《醫家必用》(洛陽東谷孫應奎著,時為戶部尚書。)

 

《醫學碎金》(新安王典集。)

 

《醫學三要》(明巴郡劉起宗集。)

 

《醫學權衡》(新安吳顯忠著。)

 

《醫學權輿》(傅滋著。)

 

《醫學源流》(元許國禎著。)

 

《醫方便覽》 《醫學指南》(四明高銘著。)

 

《脈訣刊誤》(元龍興路教授戴起宗同父撰。)

 

《病機藥性賦》(明柯城劉全備撰。)

 

《乾坤生意》(四卷, 仙撰。)

 

《壽域神方》(四卷,前人。)

 

《十藥神書》(一卷,傳雲葛可久撰,今《姑蘇志》載可久著《醫學啟蒙》而無《十藥神書》,則此為托名耳。)

 

《金丹正要大全》(上陽子張致虛著。)

 

《金丹直指》 《三元纂贊》(元鵬先生飛著。)

 

《養生類纂》(元周守忠著。)

 

《家塾事親》(明郭晟景陽集。)

 

《養老奉親書》(宋元豐中泰州興化懸令陳宜撰。)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宋大德中敬直老人鄒鉉著。)

 

《修真十書》(正陽真人鐘離祖師著。)

 

《大成金書》(宋林靈素著。)

 

《安老懷幼》(四卷,明山西副使河南穎川劉宇集。)

 

《醫學質疑》《統屬診法》《証治要略》(俱新安汪宦撰。)

 

《立齋外科四書》(明院判薛己撰。)

 

《理風衡尺》 《食治通說》 《月令通纂》 《虞氏醫鏡》 《咽喉風科》 《石山醫案》《痘治理辨》《外科理例》《針灸問答》(俱新安汪機集。)

 

《松崖醫徑》(四卷,松崖程介著,新安槐塘人,中成化中進士,精醫學,述《內經》五臟六腑部証,以虛實為治,卒未梓行,今《折肱錄》即其本書也。)

 

《產寶百問》 《胎產須知》(二卷,江陰高賓著。)

 

《廣嗣要語》(明嘉靖初無名氏著。)

 

《三煉歌》(明西蜀鄧士魯著。)

 

《發明証治》(何太英集。)

 

《活人心統》《諸証辨疑》(俱浙人吳球集。

 

《辨疑》中謂六月傷寒,冬月傷暑,尤為妄謬以欺人也。

 

此其失云。)

 

《醫經大旨》(四卷,浙人賀岳集。)

 

《明醫指掌》(十卷,杭州仁和皇甫中集。)

 

《保嬰直指》 (四卷),《痘疹玄機》(四卷,太倉支秉中著。)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