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女科折衷纂要-胎前門】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8-19 18:54
標題: 【女科折衷纂要-胎前門】

女科折衷纂要-胎前門

 

總論

 

虞氏曰︰《脈經》云:診其手少陰之脈動甚者(手少陰動脈診在神門,於左右手掌後內側橫紋下,與關相對者是),妊子也。

 

蓋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故也。

 

又腎為胞門子戶,尺中腎脈,按之不絕者,當妊子也(尺脈更直)。

 

巢氏論云:婦人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一名暉),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手厥陰脈養之。

 

四月始受水精,以行血脈,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發,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臟腑關節人神俱備,足太陽脈養之(胚胎兆于一氣,胚者氣之形,膏者氣之凝, 胎者形之著。

 

先天以製生化,故以水火金木土石製而化焉。

 

後天順序而成,故以木火土金水相生而養,以逆而化,以順而成,自然之妙也)。

 

是以各經俱養三十日也,惟少陰太陽二經無所專主者,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然受胎在腹七日一變,輾轉相成,各有相生,大集經備矣。

 

今婦人墮胎在三五七月者多,在二四六月者少。

 

臟陰而腑陽,三月屬心,五月屬脾,七月屬肺,皆在五臟之脈。

 

陰常易虧,故多墮耳。

 

如昔雲三月墮胎者,則心脈受傷,先須調心,不然至三月復墮。

 

若雲五月墮胎者,則脾脈受傷,先治脾,不然至五月復墮。

 

惟一月內墮者,人皆不知有孕,但知不受孕,不知其受而墮也。

 

蓋一月屬肝,怒則墮,多洗下體則竅開,亦墮,一次既墮,則肝受傷,他次亦墮。

 

今之無子者,大半一月內墮胎而致,非盡不孕也。

 

故凡初交之後,最宜將息,勿復交接,以擾其子宮,勿令怒、勿令勞、勿令舉重、勿令洗浴,而又多服養肝平氣之藥,其胎自固。

 

若夫過期,當養之經。

 

虛實不調則胎孕亦為不安,甚則下血而墮矣。

 

安胎之法,宜各按月依經視其氣血虛實而調之,庶無胎墮之患(如此治皆得法)。

 

其或冒風寒,別生異症,又宜各按法而調治之。

 

胎前調理法《集略》云:母子之腎臟系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受孕之後則宜鎮靜,則血氣安和,須內遠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使霧露風邪不投間而入。

 

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

 

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而致瘡癬。

 

心驚而癲疾,腎氣不足而解顱(心藏神,腎主骨,故云然),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

 

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

 

苟無胎痛、胎動、瀉痢及風寒外邪所傷,不可輕易服藥。

 

不得已者,審度疾勢輕重,藥性高下,不必多品(胎前藥最忌群隊,故不必多出遺書,乃至言也)。

 

然父少母老,產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

 

受氣偏瘁,與以補之。

 

補羸女則養血壯補弱男則壯脾節色。

 

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必在壯而婚。

 

昔人論年老而有子者,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則知氣血在人固自有量,夫豈逃陰陽之至數哉。

 

胎前用藥法丹溪曰︰胎前當清熱養血,孕婦因火逼動胎逆,上作喘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芩水中沉者為佳)。

 

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無窮。

 

茺蔚子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補也。

 

故曰胎前無滯,產後無虛(難產可煎作膏),條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

 

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反為溫熱藥能養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血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懷孕。

 

嗜物乃一臟之虛,如愛酸物乃肝臟不能養胎而虛。

 

有孕八九個月必用順氣,須用枳殼、蘇梗等。

 

論治胎產有三禁潔古云: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論之,是祖氣生化之源也(厥陰肝木乃風化之始,故曰化之源。

 

而祖氣乃天真之氣,非穀氣東方生風,風生蟲,人亦 蟲也,故從厥陰風木論之)。

 

厥陰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

 

發汗則傷上焦之陽,通大便則脈數而動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

 

製藥之法,能不犯此三禁則榮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

 

如發渴需白虎(產後發渴恐屬血虛,用白虎宜慎。

 

東垣云:血虛忌白虎),氣弱用黃耆,血刺痛而和以當歸,腹中疼而加之芍藥。

 

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症從增損四物,宜詳察脈症而用之。

 

診婦人有妊歌肝藏血兮肺主氣,血為榮兮氣為衛。

 

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類例。

 

血衰氣旺定無孕,血旺氣衰應有體。

 

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並雀啄。

 

小兒之脈已現形,數月懷耽猶未覺。

 

左疾為男右疾女,流利相通速來去。

 

兩手關脈大相應,已形亦在前通語。

 

左手帶縱兩個男,右手帶橫一雙女。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生三女。

 

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症。

 

有時子死母生存,或即母亡存子命。

 

往來三部通流利,滑數相參皆替替。

 

陽實陰虛脈得明,遍滿胸膛皆逆氣。

 

左脈太陽浮大男,右脈太陰沉細女。

 

諸陽為男諸陰女,指下分明當計取。

 

三部沉正等無疑,尺內不止真胎婦。

 

夫棄妻兮縱氣霧,妻棄夫兮橫氣肋。

 

子乘母兮逆氣參,母乘子兮順氣護。

 

小兒日足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

 

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結備其中住。

 

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弦緊牢強滑者安,沉細而微歸泉路。

 

候胎法《脈經》曰︰婦人懷軀七月而不可知,時時衄血而轉筋者,此為軀也。

 

衄時噎而動者,非軀也。

 

《素問》云: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素問》以足少陰脈動甚者為有妊,《脈經》以手少陰脈動甚為有子,豈心腎同一診耶)。

 

又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王注云: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于手也,尺脈搏擊與寸脈殊別,則為有孕之兆)。

 

《脈經》云:娠脈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

 

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尺脈左偏大者為男,右偏大者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

 

大者如實(實字妙)狀,婦人娠孕四月。

 

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左右俱疾為生二子(王子亨云:娠孕三部俱滑而疾,在左為男,在右為女)。

 

遣娠孕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妊婦忌藥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代赭芫花射,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丹皮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砂干漆蟹腳爪,地蟾茅根莫用好。

 

惡阻 (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 《千金方》云: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或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

 

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顏色肌膚如常,但苦沉重憒悶,不欲飲食,又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娠也。

 

如此經二月日後便覺不通,則結胎也(仲圭曰︰此說難於取信。

 

受孕之預兆即是惡阻,但必發於經水已閉之後,斷無見於月事通行之際。

 

藉曰有之亦病而非娠也)。

 

阻病者,患心中憒憒,頭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執均 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多臥少起(惡阻俗謂病兒。

 

然亦間有不病者,又不拘于強弱,此何以故?即俗所謂胎氣好惡。

 

阻亦有寒熱,不可不知)。

 

世謂惡食至三四月日已上,皆大劇吐逆不能自勝舉也。

 

此經血既閉,水漬於臟,臟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否澀,則四肢沉重。

 

挾風則頭目眩也。

 

甚者或作寒熱,恍惚不能支持,第症有輕重耳。

 

輕者不必服藥,重者須以藥療之,使痰水消除,便能食也。

 

既得食力,體強氣壯,力足以養胎,母便健矣。

 

蓋半夏茯苓湯、茯苓丸,端治惡阻,然此二藥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有動胎之性。

 

蓋胎初結,慮其易散,不可不謹也。

 

張仲景《傷寒論》中黃龍湯正謂娠孕而設也(即小柴胡大半夏)。

 

《局方》則有人參丁香湯,楊振則有人參橘皮湯,王子亨立白朮散,陳士明用醒脾飲,皆不用半夏而服之多效。

 

按薛氏曰︰前症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

 

若脾胃虛弱,用異功散。

 

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枳殼。

 

若胃氣不足,用人參橘皮湯。

 

兼氣惱加枳殼,胸脅否滿更加蘇梗,脅痛再加柴胡。

 

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蘇梗、枳殼,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

 

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半夏茯苓湯。

 

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

 

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盛而飲食少思,胎不安者,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

 

然半夏、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也。

 

若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用調理歸原藥則愈。

 

經云無陰則嘔是也。

 

胎動不安《大全》云:妊娠胎動不安,由衝任經虛、受胎不實也。

 

亦有飲酒房室過度損動不安者,有誤擊觸而胎動者,有喜怒氣宇不舒,傷於心肝、觸動血脈者,有信醫宜服溫暖而反為藥所誤,有因母病而胎動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

 

有胎不堅固,動及母疾,但當安胎,其母自愈。

 

當察母之形色,若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

 

若唇青,兩邊沫出者,子母俱亡。

 

漏胎 (即妊婦經來尿血,自尿門下血,漏胎自胞門下血) 《脈經》云: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

 

其後審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則滑,舉之則輕,陽明少陰,各知經法,身反洒淅,不欲飲食,頭痛心亂,嘔噦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當作血盛。

 

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

 

陰見陽精,汁凝胞散。

 

散者損墮,設或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滑脈主血有餘,今經又少,故主有孕)。

 

大抵妊娠經來不多,而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

 

兒大能飲,自不來也。

 

《大全》云:夫漏胎者,謂娠孕數月而經水時下也。

 

此由衝任脈虛,不能約製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衝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

 

是二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蓄之為乳汁也。

 

衝任氣虛則胞內泄,不能製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漏,血盡則人斃矣。

 

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致胎動。

 

若母有宿疾,子臟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

 

夫有子之後,蓄以養胎矣,豈可復能散動耶?所以然者,因婦人營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此辨之,既營經為風所勝,則所來者非養胎之血。

 

若作漏胎治之,必服補養保胎之藥,且胎不損強,以藥滋之,乃所謂實實虛虛也。

 

其胎總宜墮矣。

 

若醫者知營經有風之理,端于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漏胎用風藥亦是升舉肝氣,使血不漏則胎自固,不但疏風已也)。

 

或不服藥,胎亦無恙。

 

然亦有胎本不固而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墮者,須作漏胎治之,不可不審也。

 

《脈經》云:婦人懷軀六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胞必倚而墮,此非時孤漿預下故也(孤漿預下必倚而墮,此氣血兩虛也)。

 

按薛氏曰︰胎漏黃汁下,或如豆汁,若因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

 

血崩肝脾風熱,用加味逍遙散。

 

肝脾鬱怒用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錢氏白朮散,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肝經風熱用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氣湯。

 

子煩《大全》云:妊娠若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氣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氣以養氣。

 

若母心驚膽寒,多有煩悶,名曰子煩。

 

《產寶》云:夫妊娠而子煩者,是肺臟虛而熱乘於心,則令心煩也(肺虛熱乘於心,於理似背,當作虛字上看)。

 

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沖於心,亦令煩也。

 

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

 

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

 

大凡娠孕之人,既停痰積飲,又寒熱相搏,氣鬱不舒,或煩躁,或嘔吐涎沫,劇則胎動不安,均為子煩也。

 

按薛氏云:前症若因內熱用竹葉湯,氣滯用紫蘇飲,痰滯用二陳、白朮、黃芩、枳殼。

 

氣鬱用分氣飲加川芎。

 

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梔。

 

煩躁口乾屬心脾二經,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知母丸。

 

子懸《大全》云: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內素有寒氣,致令停飲,重因觸冷凍飲料發動,與氣相爭,故令心腹脹滿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用藿香正氣散。

 

若食傷脾胃,用六君子湯。

 

若陽氣壅滯,胎上逼心,用紫蘇飲。

 

李氏曰︰子懸者,心腹脹滿也。

 

娠孕四五月以來,相火養胎,以致胎熱氣逆湊心,心腹脹滿疼痛,宜紫蘇飲。

 

有鬱心脹滿甚者,加莪朮及丁香少許。

 

不食者,芩朮湯倍白朮加芍藥。

 

若火盛極一時,心氣悶絕而死,連進紫蘇飲救之。

 

此症兩尺脈絕者,有誤服動胎藥,子死腹中則憎寒,手指唇爪俱青,全以舌為証驗,芎歸湯救之。

 

仲景云:婦人懷孕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子臟寒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上重如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心痛《大全》曰︰娠婦心痛,乃風邪痰飲交結。

 

若傷心經,為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若傷心支絡,則乍安乍發。

 

若傷於子臟,則胎動而血下。

 

按薛氏曰︰前症若飲食所傷,用平胃散加枳殼、山楂。

 

若因錯雜諸邪,當審其因而治之。

 

心腹痛 (附子痛、小腹痛) 《大全》云:娠妊心腹痛者,或由宿有冷疼,或新觸風寒,皆由臟虛而致動也。

 

邪正相擊而並於氣,隨氣上下,上沖於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故令心腹痛也。

 

娠妊而痛者,邪正二氣交攻於內也。

 

若不時差者,其痛沖擊胞絡,必致動胎,甚則傷墮也。

 

又云︰娠妊心腹疼痛,多是風寒濕冷痰飲與臟氣相擊,故令腹痛,攻沖不已,則致胎動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風寒痰飲,用金沸草散,雜病咳嗽,胎氣鬱結,加香附、川芎。

 

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

 

若怒動肝火,前藥更加柴、梔。

 

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東加枳殼、山梔。

 

仲景云:婦人懷胎,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脈經》曰︰婦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

 

若胎動痛,不動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生,如肘頸參差起者死。

 

又冷者死,溫者生。

 

薛氏曰︰若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曰胎痛。

 

用地黃當歸湯。

 

未應,加參、部B 陳皮。

 

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子加歸、地。

 

中氣虛,補中益氣湯(真虛者可用)。

 

《大全》云:娠妊小腹痛者,由絡虛風寒相搏,痛亦令胎動也。

 

宜紫蘇飲加生薑。

 

若腹脹痛,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不應,兼用補中益氣湯。

 

腰腹背痛《大全》云:腎主腰足,因勞傷損動其經,虛則風冷乘之,故腰痛。

 

冷氣乘虛入則腹痛,故令腰腹相引而痛。

 

其痛不止,多動胎氣,婦人腎以系胞,妊娠而腰痛甚者,則胞墜也。

 

按薛氏曰︰前症若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勞傷元氣用八珍東加杜仲、砂仁、阿膠、艾葉,脾腎不足以前藥加白朮、補骨脂,氣血鬱滯用紫蘇飲加桔梗、枳殼,肝火所動用小柴胡湯加白朮、枳殼、山梔,肝脾鬱結用歸脾東加柴胡、枳殼。

 

子腫 (即子滿子氣胎水腫滿) 《產寶論》曰︰娠孕腫滿,由臟氣本弱,因孕重虛,土不克水,血散於四肢,遂致腹脹足面目皆浮、小便閉澀。

 

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

 

亦有通身腫滿,心腹脹急,名曰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

 

若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隨邪而生病也。

 

凡妊娠經血閉壅以養胎,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流氣溢,故令身腫滿也。

 

然其由有自,或因泄瀉下痢,臟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目或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於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及臨產日,腳微腫者,乃胞臟水少血多,水出於外故微腫,則易生也。

 

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產乳集論》曰︰娠妊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致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于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

 

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但甚者將產之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於未產之前也(古方論中鮮有言者,元豐中,淮南陳景初獨能論治此症,方名香附散,李伯時名曰天仙藤散)。

 

按薛氏曰︰若前症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用鯉魚湯(論曰︰滿,妊婦通身腫滿或心胸急脹,名曰胎水。

 

遂去孕婦胸前看之,胸肚不分,急以鯉魚湯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方得分娩死胎。

 

此症蓋因懷孕腹大,不自知覺,人人謂孕婦如此,終不知胎水之為患也)。

 

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用《全生》白朮散,未應,用六君子湯。

 

脾虛濕熱,下部作腫,用補中益氣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

 

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安,或指縫出水,用天仙藤散。

 

脾胃虛弱,合四君子湯。

 

如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若脾肺氣滯,用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

 

子癇《大全》云:妊娠體虛受風而太陽之經絡后間遇風寒相搏,發則口噤項強,名之曰痙。

 

又云︰,其候冒悶不識人,須臾自省,良久復作,謂之風痙,一名子癇,又名子冒,甚則反張。

 

立齋云:前症若心肝風熱,用鉤藤湯。

 

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

 

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

 

氣逆痰滯,紫蘇飲。

 

肝火風熱,鉤藤散。

 

脾鬱痰滯,二陳加竹瀝、薑汁。

 

若兼症相雜,當參照子煩門。

 

子喑《大全》云:孕婦不語,非病也。

 

間有如此者,不須服藥,臨產月但服資生丸、四物湯之類,產下便能言,亦自然之理,非藥之功也。

 

帝曰︰人有重身九而喑,此為何也?歧伯曰︰胞之絡脈絕也。

 

曰︰何以言之?曰︰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咳嗽《大全》云:夫肺內主氣,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肺屬金,為五臟華蓋,又為嬌臟,臟腑受邪則為火,火盛必爍金,故諸臟腑受邪未有不干肺者也)。

 

秋則肺受之,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冬則腎受之。

 

其咳不已則傳於腑,嗽久不已則傷胎也。

 

薛氏曰︰前症若秋間風邪傷肺,用金沸草散(雜咳嗽)。

 

夏間火克刑金,用人參平肺散(雜喘)。

 

冬間寒邪傷肺,用人參敗毒散(雜傷濕)。

 

春間風邪傷肺,參蘇飲(雜發熱)。

 

若脾肺氣虛,用六君、芎、歸、桔梗。

 

若血虛,四物加桑皮、杏仁、桔梗。

 

腎火上炎,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脾胃氣虛,風寒所傷,補中益氣加桑皮、杏仁、桔梗。

 

蓋肺屬辛金,生於己土,咳久不愈者,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以致腠理不密,外復感邪。

 

或因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以致陰火上炎所致。

 

治法當清肺金、生腎水為善。

 

吐血《大全》云:妊娠吐血者,皆由臟腑所傷,凡憂思驚怒,皆傷臟腑。

 

氣逆於上,血隨而溢,心悶胸滿,久而不已。

 

心悶甚,死,妊娠病此,多墮胎也。

 

立齋云:前症若肝經怒火,先用小柴胡加山梔、生地,次用前藥合四物,後用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防風子芩丸。

 

心經有熱,朱砂安神丸。

 

心氣不足,補心湯。

 

思慮傷心,妙香散。

 

胃經有火,犀角地黃湯。

 

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

 

鬱結傷脾,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

 

下胎《大全》云:娠妊羸瘦,或挾疾病,臟腑虛損,氣血枯竭,不能養胎,致胎動而不堅固。

 

若終不安者,則可下之,免害娠婦也。

 

薛氏曰︰前症宜用腰腹背痛門方論主治,其胎果不能安者方可議下,慎之慎之。

 

防胎自墮丹溪云: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損不榮養,其胎自墮。

 

或勞怒傷情,內火便動,亦能自墮。

 

推原其本,皆因熱火消物,造化自然,《病源》乃謂風冷傷於子臟而墮,此未得病情者也。

 

昔者一婦但有孕至三月左右必墮,診其左手大而無力,重取則澀,知其血少也。

 

以其少年,只補中氣,使血自榮,時正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一錢,服三四十帖遂得保全其生(單用白朮補中,以榮出中焦,土生萬物也)。

 

因而思之,墮因內熱,而虛者為多,曰熱曰虛,當分輕重。

 

蓋孕至三月,正屬相火,所以易墮,不然何以黃芩、熟艾(熟艾性楚A 亦助相火,若果有熱,或恐不宜)、阿膠等為安胎聖藥耶(好生之工,幸毋輕視)? 半產夫妊娠日月未足,胎產未全而產者,謂之半產。

 

蓋因娠婦衝任氣虛,不能滋養於胎,胎氣不固,或 撲閃墜,致氣血動損,或因熱病溫瘧之類,皆令半產。

 

仲景云:虛寒相搏,其脈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是也。

 

又云︰半產俗呼小產,或三四月,或五六月,皆為半產。

 

以男女成形故也。

 

或因悲哀憂恐暴怒,或勞力打撲損動,或觸冒暑熱,忌黑神散,恐犯熱藥,轉生他病,宜玉燭散、和經湯之類。

 

《便產須知》云:小產不可輕視,將養十倍於正產可也。

 

又云:半產即肌肉腐爛,補其虛損,生其肌肉,益其氣血,去其風邪,養其臟氣,將養過於正產十倍,無不平復,宜審之。

 

立齋云:小產重於大產,蓋大產如栗熟自脫,小產如生采,破其皮殼,傷其根蒂也。

 

但人輕忽致死者多。

 

治法︰補形氣,生新血,去瘀血。

 

若未足月,痛而欲產,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

 

若產而血不止,人參黃耆湯補之。

 

若產而心腹痛,當歸川芎湯主之。

 

胎氣弱而小產者,八珍湯固之。

 

血出過多而發熱者,聖愈湯。

 

汗不止,急用獨參湯。

 

發熱煩躁,肉 筋惕,八珍湯。

 

大渴面赤,脈洪而虛,當歸補血湯。

 

身熱面赤,脈沉而微,四君加薑附。

 

東垣云:晝發熱而夜安靜,是陽氣旺於陽分也。

 

晝安靜而夜發熱,是陽氣陷入陰中也。

 

如晝夜俱發熱,是重陽無陰也,當峻補其陰。

 

若陽氣自旺者,四物二連湯。

 

陽陷於陰者,補中益氣湯,重陽無陰者,四物湯。

 

無火者,八味丸。

 

無水者,六味丸。

 

東垣云︰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昧不省,瞑目無所知覺者,緣血暴亡故也。

 

蓋有形血去則心神無所養。

 

心與胞絡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則安,亡血則危,心火上熾故令人昏昧。

 

火勝其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陰血暴去,不能鎮撫也。

 

血已虧損,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類,乃甘平大寒之藥能瀉氣中之熱,是血虧瀉氣及陰虧瀉陽,使二者俱傷,反為不足,虛勞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

 

此無形之熱,用寒涼之藥,驅令下行,豈不知上焦之病悉屬於表症也,汗之則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

 

暴虧氣血,必夭天年。

 

又不知《內經》有說,病起不足,宜補不宜瀉,但瞑目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

 

又不知傷寒鬱冒得汗則愈,是禁用寒涼藥也。

 

分娩半產,本氣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補血又何疑焉(暢快)。

 

補其血則神昌,常時血下降亡,今當補而升舉之,心得血養而神不昏矣。

 

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太旺,今舉而升之,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矣(妙在升陽)。

 

今立一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也。

 

名曰全生活血湯(半產後諸症,更于產後方論中參用之)。

 

先期後期《大全》云:娠婦人懷胎有七月八月而產者,有至九月十月而產者,有經一年二年乃至四年而產者,各依法治之。

 

薛氏曰︰先期欲產者涼血安胎,過期不產者補血行滯。

 

鬼胎《大全》云:婦人臟腑調和則氣血充實,風邪鬼魅不能干之。

 

若榮衛虛損則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於臟,狀如懷孕,故曰鬼胎也。

 

薛氏曰︰前症因七情相干,脾肺虧損,氣血虛弱,行失常道,衝任乖違而致之者,乃元氣不足、病氣有餘也。

 

若見經候不調,就行調補,庶免此症。

 

治法以補元氣為主,而佐以雄黃丸之類行散之。

 

若脾經鬱結氣逆者,用加味歸脾湯調補之。

 

若脾虛血不足者,用六君芎歸培養之。

 

肝火血耗者,用加味逍遙散滋抑之。

 

肝脾鬱怒者,用加味逍遙、歸脾二藥兼服。

 

腎肝虛弱者,用六味地黃丸。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