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惡寒03】
傷寒惡寒,何以明之?
惟其風寒客於榮衛,則洒淅 然惡寒也。
惟其榮衛之受風寒,則嗇嗇然不欲舒也,其惡寒者,非寒熱之寒也。
又 非惡風也。
且惡風者見風至則惡矣。
得以居密室之內。
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
至於惡寒者,則不待風而寒。
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
寒熱之熱,謂寒熱更 作。
熱至則寒無矣其惡寒雖發熱而不欲去衣也甚則至於向火被覆而猶不能 遏其寒也。
所以然者,由陰氣上入陽中。
或陽微。
或風虛相搏之所致也。
惡寒一切屬表。
雖裡証悉具。
而微惡寒者,亦是表未解也。
猶當先解其外。
俟不惡寒為外解。
乃可攻裡也。
經曰: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謂如傷寒。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者,謂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
若惡寒而蜷,脈沉細而緊者,此則發於陰也在陽者可發汗。
在陰者可溫裡。
惡寒雖悉屬表。
而在表者亦有虛實之別。
若汗出而惡寒者,則為表虛。
無汗而惡寒者,則為表實。
表虛可解肌,表實可發汗。
又有止稱背惡寒者,背者胸中之府。
諸陽受氣於胸中。
而轉行於背。
內經曰:人身之陰陽者,背為陽。
腹為陰。
陽氣不足。
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
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
但背惡寒者,陰寒氣盛可知也。
經所謂少陰病一二日。
口中和而背惡寒者,當灸之。
處以附子湯者是矣。
又或乘陰氣不足。
陽氣內陷入陰中。
表陽新虛。
有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
口燥渴心煩。
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是也。
二者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又何以明之也?且陰寒氣盛,豈又能消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曰口中潤。
如陽氣內陷,則熱爍津液為乾,故於太陽病,則口燥舌乾而渴也。
二者均是背惡寒,要辨陰陽寒熱不同者,亦於口中潤燥可知。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