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厥陰篇 厥陰諸法 簡誤九條81】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
癰膿者,傷寒熱聚於胃口而不行,則生腫癰,而膿從嘔出。
癰不已則嘔不止,是因癰膿而嘔,故不可概以止嘔之藥治之。
膿盡癰已,則嘔自止,此胃癰雜病,當隸陽明。
不當入厥陰也,以下九條。
均非厥陰本病。
叔和不察。
誤編厥陰篇中。
茲特檢出。
另列簡誤,其他厥陰進退。
及下利嘔逆等証,亦有不必定屬厥陰者,叔和以為不便清晰,故總隸厥陰,而實為三陰並有之証。
茲仍其舊。
學人當以意會之。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
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既損其上。
復傷其下,為極虛矣。
縱有外氣怫鬱不解,亦必先固其裡,而後疏其表,乃復飲水以發其汗。
遂極汗出。
胃氣重虛。
水冷復加。
冷虛相搏,則必作噦。
噦、呃逆也,此陽病誤治而變為寒冷者,非厥陰本病也。
病患手足厥冷。
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
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脈緊為實。
乍緊者,胸中之邪能結而不能實也。
夫胸中陽也。
陽實氣於四肢。
邪結胸中,其陽不布,則手足無氣而厥冷也,而胃居心下。
心處胸間,為煩滿,為飢而不能食,皆邪結胸中。
逼處不安之故。
經云:其高者,引而越之。
胸邪最高,故當吐之。
瓜蒂苦而能涌,能吐胸中結伏之邪也,此証不必定屬陰經,即陽病亦有之也。
傷寒噦而腹滿。
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
利之愈。
噦而腹滿者,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也,與病患欲吐不可下之者不同。
彼為上行極而欲下,此為下行極而復上也。
經曰: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當視其前後二陰。
知何部不利而利之,則病從下出而氣不上逆。
腹滿與噦俱去矣,此熱入太陰而上攻陽明之証,與厥陰無涉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此邪在少陽之經,非厥陰本病,故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
邪解則嘔熱俱止,或厥陰病而外連少陽者亦有之。
然亦必以小柴胡先解少陽為急。
所謂病自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解其外,而後治其內。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譫語者,胃實之癥。
下利得此,為有燥屎。
所謂利者不利是也,與小承氣湯下其燥屎。
屎去臟通,下利自止。
經云:通因通用,此之謂也。
金匱治下利,按之心下堅者,與大承氣湯,與此同意。
所當互考,此太陰轉入陽明之証,與厥陰無涉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
汗出必脹滿。
清、與圊同,即完穀也,乃陽不運而穀不腐也。
是當溫養中土,不可攻表出汗。
汗出則陽益虛,陽虛則氣不化,故必脹滿,此寒中太陰之証,非厥陰病也。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腎脈也。
趺陽、胃脈也。
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此條當為太陰下利而設,亦與厥陰無涉也。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微而厥,陰邪所中,寒在裡,脈滑而厥,陽邪所傷。
熱在裡,陽熱在裡,陰氣被格,陽反在內,陰反在外。
設身熱不除,則其厥不已,故主白虎湯,以清裡而除熱也,此陽明熱極發厥之証,誤編入厥陰者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